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佛珠无语语人生

       

发布时间:2010年11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九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珠无语语人生

  张九

  我用来做文章标题的这句话,其实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当下,社会的变革,人生的无常,情感的无奈,常让我们怎一声感叹就能了之。目及之处,不经意间就能看到或在年已古稀的老人,或在意气风发的男人,或在花红柳绿的女人的脖颈、手腕上有佛珠的身影。由于这一串佛珠,你或许感受到了清丽、高雅、飘逸、雄壮、静谧,或许你感受到了阳光、忧愁、迷茫、慨叹、狂放等。每当我们看到他们时,看到他们佩戴佛珠的神情时,或者每当我们见到一串自己心仪以久的佛珠时,爱不释手有缘喜得时,我们心中自然会涌出一串串的想法,你或许会在想,他们为什么要佩戴佛珠,你或许会问自己,我为什么也想要佩戴佛珠,或许你是有所想而无所思,总之,你会问为什么人们会对这小小的珠子如此钟情呢?难道他们真有魔力吗?

  其实,与佛珠有缘的心境来自你的心灵。当然,佛珠是有灵性的。古风吹至今日,这是人类心境的遗痕。

  佛珠的作用就在于“对治烦恼”与“提醒道念”。早在两千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应波流离王之请入宫说法时,即教导他用木槵子串成佛珠,集中念力称三宝名便可遏止烦恼修成佛道。

  时至今日,众人的烦恼可以说是有增无减,选择一串心仪的佛珠佩戴己身,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善待自己,善待他人,从善如流,如此长往,怎能还有恶念呢?当我们从这小小的佛珠中感悟人生,且不“与佛有缘”?亦是“善莫大焉”也。

  当人落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总是先要哭几声。或是身体受挤压后的条件反射,或是身体得到解放后的真切表达,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到底是因为什么,恐怕我们谁也不可能说得清楚,尽管我们都经历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非常喜欢听到这哭声,这毕竟是人类迄今为止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当我们一点点的长大,当我们学会了各种各样的哭法,当然也包括假哭,尤其是当我们学会用其他语言表达感情的时候,我们就有了更多选择。因此,我们就不再只用这一种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了。这样一来,我们似乎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情感表达方式的效果与环境因素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就是说,我们在表达情感时,首先要考虑的总是外界的因素。久而久之,我们干脆放弃了纯真的哭声,应该说这是人类天性的异化,是人类的悲哀。时间就是上帝,命运就是绕牵,它在给予人一些新东西的同时,也会将人身上那些与生俱来的东西收拾走,而对它,我们通常感到束手无策。怎么办?人的天性是祈善求真的,当我们面对一些困惑和无奈时,解开它还是要靠你自己。

  你的心灵会告诉你:念一声佛名,即得往生,往生何在?其实,我们自落地时,已失去了天然的保护,自那时起,我们即开始了漫漫人生征途,心灵的归宿在哪里?

  人要悟出一点来,“广度众生应度我”。这里所谓的度我,意思就是说,将我从有我或自我的境界中解脱出来,引领到无我的境界,而并不是说,我在自我的境界中定下了诚心向往的目标,佛祖就会将我引领到那个目标上去。说到底,人若悟不出这一点,恐怕是没有什么盼头的。菩提无树,明镜非台的境界,非心底清静着不能一见,而心底能得到清静者,则必为修心、修性、修身、修行者。换言之,禅机并非祈求而来的,同样,不理佛事之人,其心境、品性、思维、举止等也完全有可能与禅机暗含,身在尘世也一样能将禅机参透。心洁如玉,心慈如母,心清如洗,心明如镜,心平如水,心澜如空,或许就是半两参禅机。追索艺术之道,恰如参禅之道。

  好了,以上只是尘世的一些感叹,下面讲讲佛珠的规制和收藏。

  佛珠的规制:

  佛珠,本称数珠、念珠,是指用线贯穿一定数目的珠子,于称名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

  佛珠的梵文原语包括四种意义。

  一、pasaka-mala,音译是“钵塞摩莫”,意译为“数珠”。

  二、aksa-mala,音译为“啊叉摩罗”,意译为“珠鬘”。

  三、japa-mala,音译为“渣巴摩罗”,意译为“念诵”。

  四、aksa-sutra,音译是“阿叉修多罗”,意译为“珠之贯线”。

  其中,梵语mala(音‘摩罗’),是“鬘”的意思,“鬘”是指以丝缀花或结之作为颈上、身上的佩饰。

  佛珠最早起源于古印度,由于当时古印度人有以璎珞鬘条缠身的佩花风尚,这种风尚的沿袭和发展,逐渐演变成后世佛珠的使用。

  在佛教传说中,关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经》所载佛陀对波流离王的启示作为通说,经文道:

  佛告王言:“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摩、僧伽名,乃过一木槵子,如是渐次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陷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八百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信还启王。”

  王大欢喜,遥向世尊,头面礼佛云:“大善!我当奉行!”即敕吏民,营办木槵子,以为千具。六亲国戚,皆与一具。王常诵念,虽亲军旅,亦不废置。

  这段经文的大意是:佛陀告诉波流离王,贯穿一定数目的木穗子,作为坐卧行住时念诵三宝名号的辅助器物,不断念诵,并以此来摄持心念,令心专注,渐次达到“身心不乱,无诸陷曲”,命终之后即能得生善处,乃至永远断除烦恼,获得无上佛果。

  由此可知,波流离王在佛陀的开启下,便开始用木穗子来制造佛珠,持念“三宝”之名,(三宝是佛教的教法和证法的核心。简单的说,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佛宝是指已经成就圆满佛道的一切诸佛;法宝是指诸佛的教法;僧宝是指依诸佛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即一切出家修行的人。)用以消除烦恼,永断障根。这便是佛教当中佛珠最初的起源和传说。

  在此说明的是,佛珠虽然现已成了佛教徒的一项重要标志。但溯其本源,其实佛珠并非佛教徒所创造。在早干佛教创立之前,在古印度婆罗门教中,就有持用佩戴珠鬘的记载,在属于公元前一世纪出土的“伽耶药叉女”造像上,即有了类似佛珠的项链。其实,佛珠的使用源于古印度人爱美,喜欢佩戴花鬘的风尚和传统。从语源上来看,“经”的梵语和“珠之贯线”的梵语所使用的是同一个词根“sutra”,其原意为“贯穿”。古印度佛教徒认为,众多花瓣需用绳子穿起来才不会被风吹散。当然,佛陀的言教也需要汇集起来,才不会散失,才能流传后世。因此,佛徒们认为,用绳子将制成佛珠的木槵子贯穿起来,其意义就在于摄持众生的心念,令不散流于恶念之中。

  然而,我们在最早的佛教律部经典中,对于念珠却未见有任何记载,同时,以律典为所依的南传佛教徒亦未曾记到念珠。这样的状况使我们略感到奇怪。佛教东移,在中国,儒道的博大宽容终于让这宗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大兴于中土,真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佛珠虽非佛教所创用,但却正是因为植根于佛教这块思想的沃壤之中,才有可能成为今日中国汉藏、蒙古以及日本、韩国等地区僧民、居士、喜结佛缘之士所携用的常用法具。

  在我国,最早记载佛珠称谓的是始于东晋(公元317年-420年)时代翻译的《木槵子经》。其实,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两晋时期或者更早,由于丝绸之路的开启,东西文明的交流,一些西域僧侣来华者甚众,在他们之中,必然有携带佛珠而来的。

  到了唐代,在大兴佛教的时代背景下,佛教的教律经典被大量翻译,关于佛珠的记载也被传译天下,先后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译的《陀罗尼集经》、宅思惟译的《校量数珠功德经》、不空三藏译的《金刚顶瑜珈念珠经》等诸多经典。

  谁也不知究竟是从何地何时,佛教便在中原大地、朝野上下、僧俗之间普遍流传开来。如《旧唐书’李辅国传》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续高僧传·道绰传》亦有相似的记载: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时散席,响弥林谷。

  从考古发现来看,甘肃敦煌莫高窟中,保存的一尊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439年)泥塑弥勒菩萨像,便是一尊颈部挂有佛珠的造像,唐玄奘所译《法住记》中的十六罗汉,其中十三位因揭陀尊者便是右手掐珠的姿态,就连玄奘本人存世的法相也是身挂佛珠的。此外,当我们看到《佛像图鉴》一书时,会发现绘制于唐代的高僧图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说,自唐以后,国人使用佛珠已经是相当普遍了。

  出自: 《青少年书法(青年版) 》 2009年4期 玉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