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 后记 慈心的力量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 后记 慈心的力量
本书所谈论的内观禅修方法,如果你能善用它们,一定可以转化你的每一个经验。在此书新版的后记中,我想花些时间去强调佛法的另一面── 慈心或慈爱友善之心(Metta orLoving-friendliness),它是内观的合作伙伴。没有慈心,我们的内观修习将很难成功突破自身的贪欲与固执的我见;反过来说,内观也是发展慈爱的一个必须基础,两者经常是相辅相成地一起发展的。
从本书问世以来的十多年间,世界发生了许多增加人类恐惧与不安的天灾人祸。在此扰攘不安的气氛下,培育深切的慈爱意识,对我们的福祉来说,实关系重大,对于未来世界,亦是最佳的希望与祝福。慈爱意识所包含的利他精神,是佛陀维护人类福祉的心要── 你在他的教导与生活方式中,都可以随处见到。
我们每一个人天生就有慈爱的能力,可是,只有内心安静── 无贪、无瞋、亦无嫉妒,慈爱的种子才能发展,只有在内心安静的肥沃土壤上才能开花结果。我们要在自己及他人之中培育慈爱的种子,帮助它们生根与茁壮。
我曾到世界各地传授佛法,因此,亦会在机场内逗留不少时间。有一天,我在伦敦附近的吉域机场(Gatwick Airport)候机,有很多时间可用,对我而言,时间多不是问题,事实上,这是值得高兴的,因为我又有多些机会禅修了!于是,我闭上眼睛,就在机场的长椅上盘腿而坐。当时身边人来人往,都赶着上机和下机。在那样的情况下禅修,我通常会对周围的人、以及世界各地的每一个人散发慈心与悲心,随着每一呼吸、每一脉动和每一心跳,我都努力令自己洋溢着慈爱友善之心。
在那繁忙的机场中,由于全神贯注于慈心的感受与散发,我全然没有注意到身边人群的熙来攘往。可是不久,我感到有人坐在长椅上面,很靠近我,我没有张开眼睛,而是继续禅修,散发着慈心;接着,我感到两只幼细娇嫩的小手伸出来抱住我的脖子(颈项),于是我慢慢张开眼睛,看见一个非常漂亮的小孩,一个约两岁大的小女孩。这小宝宝有一对亮晶晶的蓝眼睛、一头卷曲、柔和的金发,就是她在拥抱着我。我在禅坐之前观察人群时,已见过这可爱的小孩,当时她一只手握住母亲的小指。显然地,这小女孩已放开母亲的小指,跑来我这一边。
我从上面望过去,发现她的母亲已追赶上来,当她看见小女孩用手抱着我时,就请求我说:「请祝福我的小女孩,然后请放她离开吧。」我不知道小女孩说什么言语,于是我用英语对她说:「回去吧!妳的妈咪很想抱住妳、亲吻妳、给妳很多很多玩具、很多很多糖果,我这里什么也没有啊!请回到妈咪的身边吧!」那小女孩还是紧紧地抱着我,不肯放手。母亲双手合十,再次以非常柔和的语调请求我说:「先生!请您祝福小孩子,然后放她回来我这儿吧!」到了这时,机场内的其他人士也开始注意我们,他们一定以为我认识小孩,或以为她与我可能有着某种关系。肯定地,他们知道小孩与我有很强的连系,否则,她怎么会抱着我不放呢?可是,我从未见过这可爱的小孩,我甚至不知她说什么言语。我再次催促她:「请回去吧!妳和妳的妈咪还要赶搭飞机,妳们快迟到了。妳的妈咪有妳喜欢的各种玩具与糖果,我什么也没有,离开吧!快回到妈咪的身边。」可是,小女孩不肯让步,仍紧紧抓住我不放。于是,母亲非常文雅地把小女孩的手从我的颈部拿开,并请我祝福她。我对小女孩说:「妳是一个很精乖的小女孩,妳的母亲非常爱妳,去吧!赶快些啊!否则会错过妳们的飞机。」可是,那小女孩仍不想走,并且放声大哭起来,最后,母亲小心地把她抓起来,但小妮子却忍不住乱踢和尖叫起来,她在尝试挣扎出来,想回到我的身边;但是,这一次母亲总算把她带上飞机了。我最后见她时,她还在挣扎着,想回到我的身边来。
也许因为我的僧袍,小女孩以为我是圣诞老人、或是某神话故事里面的人物吧!可是,另外亦有一个可能,因为当我坐在长椅上时,我正在修习慈心禅,随着每一下呼吸去散发慈爱友善的心意,那小女孩或许感受得到。小孩对这些表达方式是极之敏感的,她们的心智能接收周围的任何感受讯息;当你发怒时,她们是会感受到你的怒气震荡的;当你充满慈爱、悲悯时,她们亦会同样感受得到。因此,那小孩可能感受到我散发出来的慈爱友善之心,才会被我吸引住的。我们之间有一种结合存在,那就是慈爱与友善的结合。
四无量心(四梵住)── 慈悲喜舍
慈爱可产生奇迹。我们都有能力作出慈爱、友善的行为,虽然我们内藏此种能力,可能我们仍懵然不知,慈心(Loving-friendliness)是佛陀所说的四无量心之一,其他三个是悲心(Compassion)、喜心( Appreciative Joy)与舍心(Equanimity)。四无量心相互关联,修习时不可偏废。
欲了解四无量心,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父母养育子女之不同阶段的心态。当一个年轻女子知道自己怀孕时,她会感到无尽的爱意流向肚子里的胎儿,她会设法保护肚子里正在成长的胎儿,她会尽力确保胎儿的安全与健康,她内心充满着对胎儿的慈爱与希望。就像慈无量心一样,这位初为人母的年轻女子对她的婴孩的感情,也是无可限量与无所不包的;就像慈无量心一样,对于接受她的慈心的婴孩之行为与动作,她是不会计较的。
当婴孩长大一些,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时,父母亲也开始发展悲心,每一次当小孩擦伤膝盖、跌倒、或碰伤头部,父母都会感受到孩子的伤痛,有些父母甚至说,当他们的孩子表现痛苦时,他们也好像自己受到伤害一样。这种感受并没有怜悯之情,因为怜悯会设置人我之间的距离,而悲心则会引生出适当的行动,此适当的、富有同情心的行动就是那纯净、衷心的希望痛苦可以停止、孩子不要再受痛苦折磨。
随着时间过去,孩子入学读书了。父母看着少年交朋结友,在学业、体育及其他活动上皆表现良好,也许孩子的拼字测验成绩美满、能够加入棒球队、或被推选为班长等,父母都不会对孩子的成就有所妒忌或愤慨的,相反,他们为孩子高兴,这是由衷欣赏的喜心。我们对孩子的这种感受,亦可以推广到别人身上的,即使别人比我们成功,我们亦能赞赏他们的成就,为他们的快乐而欣喜。
再继续谈我们的例子:经过多年之后,终于孩子长大了,毕业谋生了,他开始走自己的路,也许跟着成家立室,有自己的家庭了。此刻,该是父母修习舍心的时候了。显然地,此时父母对孩子的感受决非冷漠,而是察觉到自己已为孩子尽了一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有限;当然,父母仍然会继续关心和尊重他们的孩子,不过,在表达过程中他们有自知之明,不能像往常一样去主导孩子的未来;这就是舍心的修习。
我们禅修的最高目标,就是要培育、发展慈、悲、喜和舍这四无量心。
巴利文Metta(慈)源自另一个巴利文Mitra(朋友)。因此,我喜欢把Metta 翻译为loving-friendliness(慈爱友善之心),而不是loving-kindness(慈心、慈爱或仁爱)。梵文亦有Mitra 这个字,它解作太阳,是我们太阳系里的中心,它普照万物,令生命得以欣欣向荣。就像阳光为众生提供能量一样,慈爱友善之心(Metta)所散发出来的温暖,亦会在众生心中流动的。
慈心的种子皆在众生心中
不同的物体以不同的方式来反射阳光,同样地,人们表达慈心的能力亦会各自不同。有些人好像天生就会友善亲切,有些人则较为保守,不愿意敞开心胸。有些人要费力地培育慈心,有些人毫不费力就能培养到慈心。无论如何,没有人是完全缺乏慈心的,我们天生就有慈心的本能,这可从婴孩见到任何一个人的脸时就会自然地笑起来中看出。可惜对自己拥有那么多慈心的人,多数竟全不知情。他们内在的慈心能力,可能被一世、或多世累积的身口意恶业── 如大堆的瞋恨、愤慨与憎恶等负面情绪所埋没,故此有困难表达。可是,无论如何,我们大家都可以培养出慈心的,我们若能对慈心种子勤于施肥、滋养,慈心自然会在我们的各种行为表现中开花结果的。
佛陀在世时,有一个名叫央掘摩罗(Angulimala)的男人,用现代话来说,这男人是一位连续作案的杀人恶魔,他恶名昭彰,杀人之后还砍下他们的手指,串起来做成项鍊,并挂在自己的身上。他正计划杀害佛陀,使佛陀成为他的第一千名受害者。尽管央掘摩罗已恶名远播,他的面目令人毛骨悚然,佛陀仍能看出他的慈心潜力。于是,出于慈悲,佛陀就教授了这名凶恶的杀人狂徒佛法。在佛陀的开导下,央掘摩罗终于放下利剑,臣服了佛陀,并且加入僧团,成为了佛陀的出家弟子。
后来大家才了解,原来由于央掘摩罗的老师想陷害他,在数年前怂恿他这样做,他才开始犯恶的。央掘摩罗的本性并非残暴,也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事实上,他曾是一个善良的小孩,他心中存有慈心、和蔼与悲心。在出家之后,他的这些本性开始显露无遗,而且不久之后就开悟了。
央掘摩罗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看起来非常凶残、邪恶的人,我们要了解他们并非天生如此的,也许是后天的环境令他们作出不善的行为。在央掘摩罗的例子中,他是因为信赖老师才杀人。其实,我们和暴力罪犯一样,所作的每一件事,都有着数不清的善恶因缘条件的。
除了在前面(如第九章)所提供的禅修方法外,我想在这里提供另一种修习慈心的方法。
再一次,请你从排除自怨与自责的想法来开始。开始禅修时,(在心中)对自己说出以下的句子,同时再一次要感受这些意愿:
愿我满怀慈、悲、喜、舍的想法。
愿我慷慨宽大。
愿我温和有礼。
愿我轻松自在。
愿我快乐安祥。
愿我健康。
愿我心转柔顺。
愿我的言词讨人欢喜。
愿我的行为亲切友善。
愿我的六根,无论是看到的、听到的、嗅(闻)到的、尝到的、接触到的与想到的,都可以帮我培养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
愿这些体验可以帮我培养慷慨宽大、温和有礼。
愿这些体验可以帮我达到轻松自在。
愿这些体验可以激发起我的友善行为。
愿这些体验是我快乐安祥的泉源。
愿这些体验可以帮我解除恐惧、紧张、焦虑、担忧与不安。
无论我到世界任何地方,向任何方向走,愿我能以快乐、安祥、友善之心待人。
愿我在各方皆得到庇护,免受贪欲、愤怒、厌恶、仇恨、妒忌与恐惧等困扰。
当我们培养自己的慈心时,渐渐会了解到别人也有这些温和友善的本性,无论它们隐藏得多深。有时候我们要挖深一点才能发现,其他时候它都很接近表面。
识破污秽的道理
佛陀说过一个故事,一位比丘在路上看到一块污秽的烂布,那块烂布非常恶心,比丘初时也不愿去碰它,只用脚去踢它,看看能否踢掉布上的一些污泥。跟着,嫌恶地用两只手指夹起那块烂布,轻蔑地放远一点来端详。可是,正当那比丘这么做时,他瞥见那块烂布的潜能,于是把它带回住所,并把它一洗再洗。最后,洗布的水变得干净了,隐藏在秽物与污泥之下的一块有用布料显现出来了。那比丘知道,如果他能收集到足够的布块,也许可以为自己做一件僧衣。
同样地,由于某人的污言秽语,我们会轻贱他,乃至会无法看到他的慈心潜能。不过,这正是正精进修行的好机会,在这人的粗鄙外貌下,你有可能会发现温暖而明亮的珍宝──那人的真实本性。
一个向别人粗言恶语的人,有时候仍会表现慈悲的。若不顾其言词,他的行业可能是良善的。佛陀把这类人比喻为被苔藓覆盖的池塘,若想采用那池塘的水,你必须先把苔藓清除。同样地,我们为了发现别人的善心,有时候亦不必在乎别人表面上的缺点。
可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行皆劣时,我们该怎么办呢?他是否已坏到骨子里呢?即使是这样的人,亦可能有一颗纯净之心的。设想你正走在离开沙漠的路上,你身上没有水,四周又没有水源,你觉得又热又累,你越走越觉得口渴,你极之渴望得到水。那时候,你看到路上有一个牛足的印,足印虽细而浅,却有些少水在里面,你若用双手把水舀起来喝,必会把它弄得非常混浊,乃至不堪饮用;可是,你实在太口渴了,于是你跪在地上,弯下身体,慢慢把嘴巴凑近水面来吸吮,且要非常小心地不使水变成混浊不清。虽然四周都是泥沙,那小足印内的水仍是清澈的,可以暂时舒缓你的口渴。对于一个似乎无可救药的人,若我们采用同样的努力,也能够发现他的善心的。
我常驻教授禅修的中心,是位于美国西维珍妮亚郊区的山丘之中,当我们开始启用禅修中心时,路的下方住着一位男士,他对我很不友善。我习惯每天都会出去走一段长路的,每次看到他时,我都会向他挥手致意,而他总是皱起眉头,然后把脸转开;即使如此,我碰到他仍不忘向他挥手,对他心存善意和发散慈念。我没有因为他的态度而放弃,也从来没有放弃过他,在任何时候碰到他,我都会向他挥手。大约过了一年吧,他的态度转变了,他不再皱眉头了,我觉得很奇妙,慈心禅开始生效了。
再过一年后,当我在路上碰到他时,神奇的事情出现了,他的车在我身边经过,放在驾驶盘上的一只手指竟向我竖起来。我再一次想:「噢!太奇妙了!慈心禅又在运作。」一日复一日,一年又过去了。到了第三年,他放在驾驶盘的手竟向我竖起两只手指,又过一年,他驾驶盘上的手向我竖起四只手指来。又过了一些日子,我在路上看见他的车子驶出家门,他竟从驾驶盘上提起整只手来,并伸出窗外向我的挥手回敬。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有一天,我看见那个人把车子停在山林里的一条路边,坐在驾驶座上吸烟。我走过去想和他开始交谈,起初我们只谈天气,慢慢地,有关他的故事终于展露了。原来,在几年前,他遇到一次可怕的意外,一棵大树突然倒下,并压住他的货车,他全身骨折,而且昏迷了一段时间。当我初次在路上遇见他时,他刚刚复原,那时他并非吝啬向我回礼,而是因为他的手部(包括手指)仍然动弹不得!如果当时我放弃了他,我将永远无法知道那个人原来是那么好的。有一次,我外出旅游时,他竟然特地到禅修中心来找我,原来他很担忧,因为多天以来都没有见我出来走动。现在我们是朋友了。
修习慈心
佛陀曾说:「我用心观察整个世间,至今还未发现有一个人,他爱护他人会更甚于爱护自己的,因此一个爱护自己的人应该修习慈心禅。」修习慈心禅时,应怀着与人分享善念的意向,首先向自己散发慈心,要不断发展这种意识,对自己要充满慈爱与友善,接受现实的自己。
勿与你的缺点或弱点争执,应与它们讲和,设法包容它们(缺点),宜善待与宽恕当下现实的自己。若有念头生起,暗示你应如此这般地去做,那么,你只须知而不随,让念头自动消失即可。要极为深厚地建立起这些善念与慈心,让慈心的力量完全浸透你的整个身心,在它的温暖与光辉中放松自己,然后把这种感觉延伸至你所爱的人、你并不相识的人或你对他们并无爱恶感觉的人、乃至你的敌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设想自己的心没有贪欲、瞋恚、厌恶、妒忌与恐惧。
让我们受到慈爱与友善的想法所包围和拥抱。
让我们整个身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每一个原子及每一个分子都充满慈爱。
让我们放松自己的身体。
让我们放松自己的心灵。
让我们的身心都充满慈爱。
让慈爱的安祥与宁静瀰漫、遍及我们的整个生命。
愿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皆有善良的心。
愿他们快乐,愿他们都有好运,愿他们都亲切友善。
愿他们都有善良与关心体贴的朋友。
愿十方一切众生都充满丰富、高尚与无量的慈爱感受。
愿他们都没有敌意、苦恼与忧虑。
愿他们生活愉快。就像我们经常练习走路、跑步或游泳来增强体魄一样,定时修习慈心也可以强化我们的心灵。开始时,你只是刻板地依照本子唸诵,假装自己在散发慈心,可是,反覆练习之后,它会成为习惯,一种良好的习惯。再过一段日子,你的心益发强劲,乃至慈心反应已成自动。当我们的心灵变得越来越强劲时,就算对着很难相处的人,我们也能生起慈心之念的。
愿我的敌人幸福、快乐与安宁。
愿他们不会遇到伤害、困难与痛苦。
愿他们都能一直成功。
有些人会怀疑地问:「成功?我们怎么可以希望敌人成功?如果他们想杀死我们,那怎么办?」当我们希望敌人成功时,我们并非希望他们取得世间上的成功(如名利等)、也非指伤风败俗或不道德等的成功,我们指的是精神修养方面的成功。我们的敌人显然在精神修养方面并不成功,否则,他们不会做出伤害我们的行为了。
每当我们对敌人提及「愿他们成功」时,我们的意思是:「愿我的敌人们没有愤怒、贪欲与妒忌。愿他们皆有安祥、舒适与快乐。」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残忍与凶恶?也许他们是在不幸的环境中长大,也许他们生命中有一些我们不知的隐情,令他们的行为变得如此凶残。佛陀要求我们把这些人视作恶疾缠身、深受痛苦的可怜人。我们会对生病的人生气或苦恼吗?或者,我们会同情和悲悯他们吗?或许,我们的敌人比我们所爱的人更为值得我们的慈爱,因为他们的苦痛相对而言大很多。为了这些原因,我们应毫无保留地向他们散发慈心,把他们与我们最亲爱的人一样,一起放在心中。
愿所有过去曾伤害我的人都没有贪欲、瞋恚、厌恶、憎恨、妒忌与恐惧。
让慈爱之念拥抱他们、包围他们。
让他们整个身心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每一个原子及每一个分子都充满慈爱。
让他们放松自己的身体。
让他们放松自己的心灵。
让安祥与宁静瀰漫、遍及他们的整个生命。
修习慈心禅可以改善我们的惯性负面思维方式,同时亦可增强正面的思维。当我们修习慈心禅时,我们的心会充满安祥与快乐,我们会放松,亦会得到定力。当我们的心变得平静与安祥时,我们的憎恨、愤怒与怨恨便会渐渐消失。不过,慈爱不应只限于我们的念想,我们也该在言语与行动中把它表现出来,我们不能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修习慈心的。
你可以从散发慈心善愿至每天会接触到的人开始。如果记得(散发慈心),你可以在所有清醒的时刻对每一个你要应付的人如法进行。每次见到别人时,都应考虑那个人和你一样,都想离苦得乐。我们大家都有这个意识,其他众生亦有此意识,就算细小的昆虫亦会害怕伤害的。当我们认识到这个共同基础时,我们就会了解彼此的联系原来是这么紧密的。例如:柜台后面的那个女人,在高速公路驾车经过你的男人,走过街道的年轻情侣,在公园里正在喂雀鸟的老人家…… 等等,总之,无论任何时间见到任何人,一定要记住散发慈心善愿:愿他们都能快乐、安宁与幸福。这种修行方式,可以改变你及你四周的人的生命。
刚开始修习时,你可能会感受到阻力,例如:也许你觉得这修习似很勉强,并非自愿的;或是你觉得无法令自己感受到这些慈愿想法。主因实与你本身的人生经验有关,你对某些人会较易生起慈爱友善之心,对某些人却感到有困难。例如,对小孩我们很自然就会生起慈念,而对其他人士就很困难了。观察你的自心习惯,学习认出自心的负面情绪,然后开始粉碎它们。依赖静观,你慢慢就可以改变你的反应的。
向某人散发慈心善愿可以真的改变那人吗?修习慈心禅可以改变世界吗?当你散发慈心善愿到远方的人,或是不认识的陌生人时,你当然无法知道它的效果,可是,对于慈心禅令你心境安宁的效果,你是可以察觉到的,关键在于你是否诚意地祝愿别人快乐,事实上,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你若想知道答案,唯一方法就是亲身尝试。
修习慈心禅并不表示要我们忽视别人的恶行,它只表示我们运用适当的方式来回应那种行为而已。有一位名叫亚巴金马(无畏童子)(Abharaja Kumara)的王子,一天,他带着自己的小孩往见佛陀,见面后,他问佛陀是否经常恶语待人。那时王子正抱着小孩在自己的腿上。
佛陀回答:「王子!假如你这个小孩把一块木放进嘴里,你会怎么做呢?」王子毫不犹疑地说:「如果他把一块木放进嘴里,我会用腿把他紧紧夹住,然后把食指伸入他的嘴巴,弯起手指把木块扣住和拉出来,不理会他是否哭闹、挣扎、甚至流血。」佛陀又问:「为什么你会这样做呢?」王子回答:「因为我爱我的孩子,我想要拯救他的生命。」佛陀于是说:「同样地,王子!有时候我必须严厉地对待我的弟子,那样做并非出于残忍,而是因为爱护他们啊!」
由此可见,佛陀对弟子或众生的表现皆由慈心所促成,而非愤怒。
佛陀提供了我们五种非常基本的工具,好让我们可以好好地善待别人。这些工具就是五戒。有些人以为奉持戒律是对自由的一种约束,但事实上,这些戒律是帮我们解除束缚的。因为,它们令我们不犯恶行,从而避免造成对己对人的痛苦。这些道德准则训练我们保护别
人,使他们免受伤害,并且藉由保护别人,我们也保护了自己。这五戒警告我们要克制自己:不可杀生、不可偷盗、不可邪淫、不可妄语或恶口(粗言恶语)、以及不可服用令人神志不清、丧失专注力、或上瘾的酒类或麻醉药品(Intoxicants)。
通过禅修来培养静观力,也能帮助我们以慈心待人接物。禅修时坐在垫子上,我们观看着内心生起的爱、恶之心,我们教导自己,在那样的念想生起时要放松自心,我们学习了解依恋与嫌恶皆是瞬间的无常心态,应学习放下它们,让它们自行消失。禅修帮助我们以新的观点来视察世界,为我们提供一条出路。我们的修习越深,技巧就会越来越纯熟。
处理愤怒
当我们向某人发怒时,通常都是针对那人的某方面而发的,例如:几句粗鲁的话、某一眼神、或一个轻率的行动等,时间一般都极为短暂。在我们的心里,那人的其他方面都不见了,只剩下触动我们发怒的那部分。当我们这么做时,其实是把那人的一个细小部分抽离出来,并加以放大和无限上纲(把一些小事幻想成为严重恶行,然后狠狠批判)。我们看不到令那人如是表现的所有背后因素,我们只集中考虑那人的局部,即令我们发怒的那个部分。过去多年,我们收到很多囚犯来信,他们都很想学习佛法,当中有些人犯过可怕的罪行,包括谋杀,可是,现在他的观点改变了,且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其中有一封信很有见地,且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作者在信中描述:当有狱警出现时,其他囚犯都会向狱警叫嚣、奚落或嘲弄的;这名囚犯曾尝试向其他人解释,说狱警也是人,无谓令人难堪,可是,其他人都被愤怒蒙蔽了,那囚犯说,他们只看见制服,看不到制服里面的人。
当我们向某人发怒时,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对他的头发生气吗?我是对他的皮肤生气吗?他的牙齿?他的头脑?他的心?他的幽默感?他的温柔?他的慷慨?他的微笑?当我们肯花时间去考虑所有众多构成一个人的成分与过程时,我们的愤怒自然会软化的。透过内观禅修,我们学习要清楚一点了解自己与别人,而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以慈爱友善之心待人。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均是善良的,在某些情况中,例如,在上述央掘摩罗(Angulimala)的事例中,我们是无法看到这种本性的。了解「无我」概念,可以软化我们的心,从而帮助我们去宽恕别人的恶行。我们都要学习以慈爱友善之心善待自己与别人。
不过,如果别人伤害你时怎办?如果别人侮辱你时怎办?你是会想报复的,那是一种十分人性的反应,可是,结果会导致什么?如《法句经》所言:「冤冤相报,是无法止息仇恨的。」愤怒的回应只会招来更多的愤怒,如果你以慈爱友善之心回应愤怒,对方的愤怒将不会增加,也许还会慢慢地减退呢!就如《法句经》所继续说的:「只有通过慈悲,才能止息仇恨。」佛陀有一敌人名叫提婆达多(Devadatta)[1],一次,他策划杀害佛陀,先用烈酒灌醉大象,令牠激怒,然后在预先知道佛陀会出现的时间和地点把大象放出来,当时路上的行人都争相走避,见到佛陀的人都警告佛陀要速速跑开,但是,佛陀继续向前走。他忠心耿耿的伙伴阿难(Ananda)[2]尊者,暗忖自己可以阻止大象,于是走到佛陀的前面来保护佛陀,但佛陀叫他让开,往旁边站着;单靠阿难的体力肯定是无法阻止大象的。
当大象走近佛陀时,牠把头抬起来,双耳竖直,愤怒地把长长的鼻子朝天疯狂摆动。佛陀只是站在牠的前面,向牠散发着慈悲的心念,那大象忽然间停下脚步来。佛陀温柔地举起手掌,掌心向着大象,向牠散发慈爱友善的辐射波(Waves)。很难想像,那头大象竟慢慢地在佛陀的面前跪下来,温驯得像只小绵羊。单靠慈心的力量,佛陀便可把狂暴的野兽降伏了。以暴制暴的反应是一种条件反射,它经学习而得,并非与生俱来的。如果我们自小已接受忍耐、友善与温和的教养,那么慈心就会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因为它已成为一种习惯;否则,容易发怒就会成为我们的习惯。但是,就算已长大成人,我们亦可改变我们的习惯性反应的,我们可以训练自己用不同的方式来反应。
佛陀的一生中还有一个故事,可以教导我们在面对侮辱与刻薄的言语时应如何反应。佛陀的敌对者收买了一名叫旃遮(Cinca)的妓女,要她去侮辱佛陀、使佛陀出丑。旃遮把一捆木条绑在腹部,藏在她的粗布外衣里面,假装自己怀孕。当佛陀正在向数百人士说法时,她迳自走到佛陀面前,大声地说:「你这无赖,假装自己是圣者,向着所有这些人说法,但是,看看你对我所做的好事吧!我因为你已经怀孕了。」佛陀没有发怒和憎恨,反以充满慈悲的声音,平静地向她说:「妹妹,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啊!」旃遮被佛陀的回应吓得踉跄后退,并跌倒下来,绑住那捆木条于腹部的绳子因而松脱了,木条亦全部散落下来,现场的人立即看穿她的诡计,有几位听法者想走去打她,但佛陀制止了他们,并向他们说道:「不!不!你们不要这样对她,我们应该帮她了解法,那是比惩罚她更为有效的方法。」经过佛陀的教导后,她整个人都改变了,她变得温和、友善与慈悲。
当有人欲激怒你或做一些事来伤害你时,千万要保持对那人的慈心。佛陀曾说,一个充满慈心的人就好像大地一样。如果有人想用一把锄头或斧头令大地消失,一定会徒劳无功的,无论怎么挖掘,即使花一世或很多世,都无法令大地消失的。大地依然会存在,既不受影响,也不会缩小。就像大地一样,一个内心充满慈心的人,是愤怒无法触摸的。
在佛陀一生中,还有另外一个具启发性的故事。一个名叫无瞋(Akkosina)的男人,其性格与他的名字并不相符,他其实是很易发怒的。当他听到佛陀从来不会向别人发怒时,他决定往访佛陀,了解一下是否属实。到达之后,他走到佛陀面前,以各式各样的藉口来叱责佛陀、侮辱佛陀,并以极为难听的字眼来谩骂佛陀。待他的激烈言论完毕后,佛陀问他:「你有亲戚或朋友吗?」他回答:「有!」佛陀又问:「你拜访他们时会带礼物给他们吗?」他回答:「当然会!我一定带礼物给他们的。」佛陀又问:「如果他们不接受你的礼物,你会怎样做?」他回答:「那么,我会把它们带回家中,与我的家人一起享用。」佛陀然后说:「同样地,你今天给我带来的礼物,我不想接受,请把它带回家中与你的家人享用吧!」就这样,佛陀施用耐心、机智与慈悲,邀请我们改变对恶言恶语这一「礼物」的观念。
面对侮辱或愤恨的恶言相向,如果我们能以静观与慈心回应,就可仔细地看清楚整个情况。也许那个人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也许那个人所说的话没有伤害你的意思,只不过是出于无知或疏忽不慎,又或者说话时刚巧碰到你的心境不佳,也许你没有完全听清楚或断章取义。仔细考虑别人想说什么也是重要的,如果你愤慨地回应,就会无法听到话中的言外之音,也许那人正想指出一些重要事情,是你必须洗耳恭听的。
我们大家都会遇到某些人,他们很易触动我们的神经,如果没有静观与慈爱友善之心,就会很易盲目地作出愤慨或怨恨的反应。如果能及时专注,我们就可观察到自心回应别人言行的方式,就像在垫子上打坐时,观看着依恋执着与厌恶的生起一样。静观好像一个安全网,缓和自心恶行对我们的突然冲击。静观给我们时间,容许我们有时间作出选择。我们不用让感受把我们卷走、吞噬,我们实可用智慧,而非痴心妄想作出回应的。
普及的慈爱友善之心
慈爱友善之心不是在某一个地方的垫子上坐着,然后起劲地重重复复想着的东西,我们应该让慈爱友善之心的力量贯穿与照遍任何与人相会的过程。慈爱友善之心是一切身口意善业背后的根本原则。具有慈心,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别人的需要,且乐于帮助他们;具有慈心的想法,我们会热烈地欣赏别人的成功。我们需要慈心与别人和谐地相处与工作。慈心可以保护我们,免受愤慨与妒忌的伤害。当我们修习慈(Loving-friendliness)、悲(Compassion)、喜( Appreciative Joy)与舍(Equanimity)四无量心时,不但可以令四周的众生更加愉快,自己的生活也会因而变得安宁与快乐的。慈心的力量就好像太阳的光辉一样,是无可限量的。
愿世上一切合法或非法被囚禁的人,一切被警察拘留的人,都能得到平安与快乐。
愿他们没有贪欲、瞋恚、厌恶、憎恨、妒忌与恐惧。
让他们的身心皆充满慈爱友善之心念。
让慈心的安祥与宁静渗透及瀰漫他们的整个身心。
愿一切在医院被各种疾病所折磨的人,都能得到安宁与快乐。
愿他们都能远离痛苦、苦恼、沮丧(消沉、低落、抑郁)、失望、焦虑与恐惧。
让这些慈爱友善的心念拥抱他们、包围他们。
让他们的身心皆充满慈爱友善的心念。
愿一切遭遇到产痛的母亲都能得到安宁与快乐。
让她们整个身心的每一滴血、每一个细胞、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分子皆注满这些慈爱友善的心念。
愿一切独力照顾孩子的单亲父母,都能得到安宁与快乐。
愿他们拥有忍耐、勇气、了解与决心,去面对与克服生命中无法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与安宁。
愿一切被成年人以各种方式虐待的小孩,都能得到安宁与快乐。
愿他们都充满慈、悲、喜、舍之心念。
愿他们都能温良和善。
愿他们都能放松。
愿他们的心都能变得柔软。
愿他们的话语皆能悦众。
愿他们都能远离恐惧、紧张、焦虑、忧心与不安。
愿一切统治者皆温和、仁爱、慷慨与慈悲。
愿他们了解被压迫者、低下阶层者、被歧视者与贫困者的情况与处境。
愿他们的心在面对不幸的人民时能软化,舒缓人民的负担。
愿这些慈爱的心念拥抱他们、包围他们。
让他们整个身心的每一滴血、每一个原子、每一个分子皆注满这些慈爱友善的心念。
让慈心的安祥与宁静渗透及瀰漫他们的整个身心。
愿一切被压迫者、低下阶层者、被歧视者与贫困者,都能得到安宁与快乐。
愿他们都能远离痛苦、苦恼、沮丧(消沉、低落、抑郁)、失望、焦虑与恐惧。
愿十方世界一切苦难者皆能幸福、快乐与安宁。
愿他们拥有忍耐、勇气、了解与决心,去面对与克服生命中无法避免的困难、问题与失败。
愿这些慈爱友善的心念拥抱他们、包围他们。
愿他们整个身心皆注满这些慈爱友善的心念。
愿世上一切形形色色的众生,无论是两足、四足、多足或无足,已生的或即将出生的,在此界或他界(Realm),都拥有快乐的心灵。
愿无论何处,不管谁都不会欺骗任何人、或蔑视任何人。
愿不管谁,都不会伤害他人。
愿我能对十方周围一切众生,培养出四无量心,没有障碍与阻挠,也没有仇恨或怨恨。
愿一切众生皆能解脱苦恼,达致彻底的安宁(究竟涅槃)。
慈心超越一切宗教、文化、地理、语言与国籍的限制。它是一条普及的古老法则,把我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论我们的存在形式;因此,我们应该无条件地修习慈心。敌人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的愤怒就是我的愤怒,他的慈心就是我的慈心,如果他快乐,我就快乐,如果他安宁,我就安宁,如果他健康,我就健康。就好像痛苦一样,不论彼此有何差异,我们都会分享到的,同样地,我们也该把慈心与十方一切众生分享。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不靠其他国家的帮助与支持而能单独存在的,同样地,任何人也不能独活于世间之外的。为了生存,我们需要其他众生,而那些众生必然是与我们不同的,世间事情就是如此。由于我们的差异,修习慈心是绝对需要的,因为慈心正是把我们结合在一起的力量。
【注释】
[1] 提婆达多(Devadatta): 为释迦牟尼佛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佛陀成道后,提婆达多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闍世太子之供养。由是,提婆达多越加骄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达多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制定五法,以此为速得涅槃之道,遂破僧伽之和合,犯了五逆罪。后提婆达多教唆阿闍世弒父,并谋藉新王之威势,为教法之王,阿闍世遂幽禁其父频婆沙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达多亦欲迫害佛陀,以五百人投石器击杀佛陀而未果。又于耆闍崛山(灵鹫山)投下大石,虽为金毗罗神接阻,然碎片伤佛足而出血。又趁佛陀入王舍城时,放狂象加害之,然象遇佛陀即归服,事亦不成。其时,舍利弗及目犍连劝谕提婆达多之徒众复归佛陀之僧团,阿闍世王亦受佛陀之教化,忏悔归依。提婆达多仍不舍恶念,扑打莲华色比丘尼至死,又于十指爪中置毒,欲由礼佛足而伤佛陀,但佛足坚固如岩,提婆达多反自破手指,乃于其地命终。
[2] 阿难(Ananda):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称阿难陀,佛陀之堂弟,出家后二十余年间为佛陀之常随弟子,善于记忆,对于佛陀之说法多能记诵,故誉为多闻第一。于佛陀生前未能开悟,佛陀入灭时悲恸而哭;后受摩诃迦叶教诫,发奋用功而开悟。于首次经典结集会中被选为诵出经文者,对于经法之传持,功绩极大。初时,佛陀之姨母摩诃波闍波提欲入教团,阿难即从中斡旋,终蒙佛陀许可,对比丘尼教团之成立,功劳至巨。此外,他的品德与服务精神也是在佛世时僧团中数一数二者。
----------------------------------------------------------------------------------------------------------------
相关链接: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