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 序 译者前言 导言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28日
来源:   作者:德宝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 序 译者前言 导言

 

  一次,我要作演讲,讲题是:《You might want to be mindful(你或想静观)》。在预备讲稿时,我幸运地发现了这本书──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 佛教禅修直解)》。一看之下,我竟然爱不释手,在当天便一口气地把它读完了,内心非常欣赏德宝法师(BhanteH. Gunaratana)表达静观的方式。他在静观上的深厚知见并非学术上的知解,乃来自多年的修习与运用静观的经验,他不吝与人分享,实属难能可贵。由那时候开始,我便经常向人大力推荐这本书,尤其是那些对内观禅或静观有兴趣建立坚实基础的人士,因为,这本书实在太精确、完备、易读、易懂啊!

  现代生活实不容易,伦理、道德、关系与生活方式转变得太快了,科技与凡事讲求即时满足的文化发展又是一日千里,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与环境上又经常涌现重大问题,面对这些排山倒海的挑战,我们的身心灵健康,怎么不会大受冲击呢!静观乃伴随着智慧、慈悲、沉着与宽大的一种简单、直接与有益身心的生存要素,它的培育与运用是超越文化与宗教的。只要对自己有承诺、肯精进与下定决心,任何人士皆可修习。确实,静观必须在个人心中建立起来,世界和平始可进展。

  梁国雄居士自1994 年起,已修习宣隆内观禅修法近十五年了,他更有十多年之业余翻译与教授佛法及内观禅的经验,具备此背景来翻译此书,自能准确可靠、通顺明达,有利读者轻易地掌握到德宝法师的禅法,并在生活中运用。

  我衷心多谢德宝法师这部珍贵的着作,也多谢梁国雄居士的精巧翻译。

  李苏芳博士

  (Dr Susan So Fong Lee, PhD)

  国际慈慧会有限公司主席

  2009 年3 月31 日

  【李苏芳博士简介】

  李苏芳博士(Dr Susan So Fong Lee, PhD)于1985 年开始跟随缅甸仰光Kaba-Aye 的宣隆禅寺主持维那耶大师(Venerable Sunlun A Shin Vinaya Sayadaw)学习宣隆内观禅修法,至今已近二十四载。宣隆禅修法是由缅甸已故的宣隆大师(Venerable Sunlun Gu-KyaungSayadaw U Kawi)所创,他于1920 年成就阿罗汉果,然后继续弘法三十二年,他于1952 年圆寂,他的遗体(全身舍利)至今仍然完好,未有腐坏,仍存放在缅甸中部的敏建镇(Myingyan),供有缘者瞻仰礼敬。

  李博士也学习过其他内观禅修法,她是香港大学佛学硕士课程的第一届毕业生,有空时,经常结合佛法、静观、关系、沟通、谈判、沙维雅成长模式(Satir Growth Model)与其他心理疗法(Psychotherapies)等知识与技巧作治疗辅导(Therapeutic Counseling) 之用,她从1987 年开始至今,已在香港和美国致力推广与教授宣隆禅修法达二十二年之久。

----------------------------------------------------------------------------------------------------------------

  译者前言

  首先,多谢德宝法师(Bhante H. Gunaratana)慈悲,允许本人翻译此书。其次,多谢李苏芳博士的欣赏与大力支持,宣隆内观禅修会、普明佛学会的同修与各界友好的资助,俾能在李苏芳博士之「国际慈慧会有限公司」名义下,于二○○九年六月在香港印刷出版,免费赠阅各界人士。此外,为了广泛流通,与各界共结胜缘,本书更于二○○九年八月开始于互联网上刊出。

  这是一本专论南传佛教内观禅或静观的入门书。诚如作者所言,本书对禅修初学者甚有裨益,特别是想尽快开始禅修而又未能找到导师指导的人,对于已有习禅经验的人士及禅修导师,欲想进一步了解南传佛教之禅修技巧,此书亦甚具参考价值。读者如想进一步了解德宝法师,我大力推荐他着的另一本书── 《Journey to Mindfulness:The Autobiographyof Bhante G.》── 里面除了可以看到他的生平经历、有趣的习禅因缘与经验外,你也会发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

  我断断续续花了数年时间才完成此书的翻译,至今可算告一段落了。此书是德宝法师用通俗、简明的文字,写给懂英语的读者群看的。虽然如此,由于其内容具有普遍性,任何语言人士都可以受益。我非常欣赏德宝法师的学识、经验与能力,为禅修初学者写出如此难能可贵、深入浅出的引导书。希望读者都能熟读之,深思之,了解静观的涵义,善巧地如法修持,令自己终生受益。有关内观禅的一般性理论与技巧,德宝法师都说得非常清楚、细致与详尽。但内观禅技巧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温和详尽,有些精简激进,有些需要预习佛法与禅修理论知识一段时间始可修习,有些只须直接如法修持即可,它们看似相反、矛盾,实则不然。因此,读者应知,德宝法师所传的有效禅修技巧,只是众多内观禅修技巧之一而已,可以采用,但不宜过分执着。

  在阅读本书前,请留意以下几点:

  ♦ 由于Mindfulness 一字多义,且是佛教禅修用语之一,因此,为了方便读者理解,本书尽量少用「念住」或「正念」等古译名称,也不会统一它的译法,而是根据它出现的上下文义作出适切的近代常用翻译;例如:若与佛教的内观禅(又称观禅、智慧禅或四念住内观智慧禅等)有关,则把它译为「观」、「静观」、「留意观察」、「留意觉察」、「留意觉知」、「专注」或「密切注意」…… 等等。读者欲了解作者对Mindfulness 在禅修活动中的详细阐释,可首先参阅第十三章的内容。

  ♦ Awareness 被译作「觉察」、「觉察力」、「觉知」或「觉知力」。

  ♦ 为了促进初学者的理解,译者不厌其烦及冗赘,有时多加了一些有()的异译或参考文字,敬希读者原谅。

  ♦ 巴利文与梵文用斜体表示,例如:Vipassana。英文则用正体表示,例如:Mindfulness。

  ♦ 书内段落前面的标题,若是粗体及下加划线的,是原书所有的,若是加上( ),例如:(粗体及下加划线),那是译者额外加入的。

  ♦ 译者把内文的一些「标准文字」变成「粗体文字」,目的是要吸引读者,注意它们所欲传递的重要讯息。

  ♦ 「他」、「他的」或「他们的」,既代表男性,也代表女性。

  ♦ 《南传法句经》第183 句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本书只教「自净其意」的善巧方便,读者若能同时留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尊师重道」等个人品德修养,自可相得益彰。

  最后,感谢同修涂嘉丽、陈敏仪与岑家亮等的悉心审阅与校对,叶向宁先生的排版安排与封面设计,刘锦华师兄的印刷安排,他们都是在百忙之中抽空协助的。我更多谢太太陈美露,她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无论在文字咨询、用语商讨与最终审校等方面,都给予很大的帮助。

  梁国雄居士

  (Mr K H Leung)

  2009 年7 月7 日

----------------------------------------------------------------------------------------------------------------

  作者简介

  德宝法师(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1]是斯里兰卡人,生于1927年,十二岁时在斯里兰卡的玛兰德尼雅(Malandeniya)出家为僧,到1947年二十岁时,在康提(Kandy)受具足戒〔2〕。他毕业于金趴哈(Gumpaha)的维迪雅锡卡拉专科学校(Vidyasekhara JuniorCollege)、卡兰尼雅(Kelaniya)的维迪雅兰卡拉学院(Vidyalankara College),以及可伦坡(Colombo)的佛教弘法学院(Buddhist Missionary College)。其后,他接受摩诃菩提协会( Mahabodhi Society)的邀请到外国进行弘法工作,曾在印度逗留五年,为桑奇(Sanchi)、德里(Delhi)与孟买(Bombay)等地的贱民(Harijana)服务,贱民是印度社会中地位最低下的「不可接触阶层」。之后,他在马来西亚弘法十年,担任SA佛教协会(SasanaAbhivurdhiwardhana Society)与马来西亚佛教青年联合会(Buddhist Youth Federation ofMalaysia)的宗教顾问。他曾在吉崇迪尔学校(Kishon Dial School)与寺院路女子学校(Temple Road Girls' School)教书,并曾担任吉隆坡佛学院(Buddhist Institute of KualaLumpur)院长。

  在SS佛学会(Sasana Sevaka Society)的邀请下,他于1968年到了美国,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Buddhist Vihara Society of Washington, D.C.)的主任祕书。1980年,他被任命为该协会的会长。由1968至1988年任职佛寺协会期间,他除了教授佛法课程之外,还指导密集禅修,并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纽西兰、非洲与亚洲等地。此外,从1973至1988年间,德宝法师也曾担任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的佛教教士(Buddhist Chaplain)。

  他奋学不倦,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美国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也曾分别在美国大学、乔治城大学(Georgetown University)与马里兰大学(University of Maryland)教授佛学课程。他着作的书籍与文章在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与美国等地都有出版。本书《佛教禅修直解》,即《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已经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并在世界各地出版。此书的泰文节译本,还被选为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在泰国各中学里传授。

  德宝法师从1982年起就担任禅修学会(Bhavana Society)的会长,那是一座位于美国西维珍尼亚(West Virginia)州森林里,靠近仙那度山谷(Shenandoah Valley)的寺院与密集禅修中心,由他与马修.弗里克斯坦(Matthew Flickstein)共同创办。德宝法师就住在禅修学会里,他在那里为比丘与比丘尼进行剃度仪式与训练,并提供定期的密集禅修课程与普罗大众。他也经常巡回世界各地演讲,并且指导密集禅修。

  在2000年中,德宝法师获得一项殊荣,他的母校维迪雅兰卡拉学院给他颁赠了终生杰出成就奖。

  【注释】

  [1] 欲进一步了解德宝法师的有趣生平、学习经历与弘法生涯,读者可一看他的自传,你一定会大开眼界的,书名是:《Journey to Mindfulness: The Autobiography of Bhante G.》By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Author), Jeanne Malmgren (Author)

  [2] 具足戒:又叫近圆戒、近具戒、大戒,略称具戒。指比丘、比丘尼所应受持的戒律,因为跟沙弥、沙弥尼(在七岁至二十岁之间出家的男子、女子)所受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为「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就可以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的资格。一般说,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则有三百四十八戒。(对南传佛教来说,比丘戒有二百二十七戒,比丘尼戒则有三百一十一戒。)

----------------------------------------------------------------------------------------------------------------

  作者序言

  我的经验告诉自己,想别人明白,最有效的表达方式,是用最浅显通俗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也认识到,语言越刻板严谨,效果就越少,尤其是在教授别人一些从未接触过的东西时,用难懂的语言,是很难打动别人的。禅修不是人们熟悉的,由于越来越多人转向禅修,因此,他们需要更简单的指导,好让他们可以无师自学。这本简单、通俗易懂的禅修书,就是顺应此要求而写的。

  在写本书过程中,我得到很多朋友的帮助,我对所有人皆深表感激,我想特别多谢:约翰.派迪确(John M. Peddicord)、丹尼尔.欧姆斯特(Daniel J. Olmsted)、马修.弗里克斯坦(Matthew Flickstein)、卡罗.弗里克斯坦(Carol Flickstein)、帕翠克.韩美顿(Patrick Hamilton)、郑妮.韩美顿(Genny Hamilton)、比尔.梅尼(Bill Mayne)、邓范.左狄卡比丘(Bhikkhu Dang Pham Jotika)、桑拿比丘(Bhikkhu Sona)等,他们在我撰写此书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宝贵的建议、批评与指正。伊利莎伯.雷特(Elizabeth Reid)对于在新版中所加入的后记,提供了宝贵的协助。此外,我亦要多谢萨玛尼师(ReverendSister Sama)和克里斯.奥奇菲(Chris O'Keefe ),她们一起帮助有关出版的一切事宜。德宝法师(观勒拉坦拿法师)

  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

  导言美国的佛教

  本书的主题是内观禅(Vipassana Meditation)[1]的修习,我重复,是修习。这是一本禅修手册,一本有关内观禅具体细节与步骤的指南书,它是为了可供实际应用而写的。坊间已有很多广泛论述佛教义理或佛教禅修理论的书,如果对那些资料有兴趣,我也鼓励你们去阅读,其中实有很多精品。可是,这本书是一本「怎么去做」的禅修指南书,它是为了实在需要禅修的人而写的,尤其是那些想立刻起步的人。在美国,有资格指导佛教禅修的导师实在很少,因此,我们想给你所需的基本资讯,好让你可飞快地开始。只有那些跟随本书指引去做的读者,才能评论我们的成败得失,也只有那些勤奋和经常如法修习的读者,才能对我们的努力作出评价。没有一本书可以涵盖禅修者有可能遇上的所有问题,最后你还是要会见一位有资格的导师,直接向他请教。不过,在这期间,请先翻阅本书,里面载有禅修的基本原则,对它们若能完全了解,已可令你进步不少了。

  「禅修」的方式很多,每一个较大的宗教传统都有其所称的「禅修」程序,而这个词又经常被滥用。所以,请先了解,这是一本专论内观禅修法的书,它是南传佛教[2]历来传习的禅法。Vipassana Bhavana 这巴利文,通常被英译为Insight Meditation,意思是「内观禅(为达致内观智慧的禅修)」,因为此种禅系的目的,是要令行者洞悉现实的本质,正确地了解各种事物(诸法)的基本运作方式。

  整体来说,佛教与西方人最熟识的神学宗教是颇为不同的,它可以令人直接进入非凡的心灵或圣者境界,无需神祇或媒介的帮助。它有强烈的临床意味── 类似医生辨症论治那么客观和慎重,它又近似「心理学」多于一般所称的「宗教」。佛教徒的修习,是一种对现实持续不断的考察活动,也是一种对感知本身的微观审查活动,它的目的是要撕开笼罩着我们、使我们经常迷惑和受骗的面纱,从而显露现实的本来面目。内观禅修就是为了此目的而出现的一种古老而优雅的技巧。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3]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内心深处,直达意识本身的根源。它也提供了一个相当庞大的宗教崇敬与仪式系统,里面也包含上述的禅修技巧。这个优秀传统,是在南亚与东南亚的浓厚传统文化中,历经了二千五百多年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

  在本书中,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把装饰品与根本内容分开,只呈报简单直接的真理。偏好仪式的读者,可研读其他有关上座部做法的书籍,你会在那里发现大量的习俗与仪式,那是一个富丽的传统,既多采多姿而又充满意义。务实的读者只需亲自实行那些禅修技巧,并且把它们在思想上或情绪上应用起来即可。实修才是重点。

  了解内观禅与其他禅修方式的区别是至关重要的,不可以含糊不清。佛教的禅修主要有两种,它们是不同的心智技巧或运作模式,有着不同的意识特性。在巴利文,即上座部经典的原始记录文字中,它们被称为Vipassana Bhavana(内观禅、观禅或毗婆舍那)与SamathaBhavana(止禅或奢摩他)[4]。

  Vipassana 可译作Insight (内观或观),一种对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如实清楚觉知。Samatha 可译作Concentration(集中、定)或Tranquillity(静、止),一种不涣散、已安静下来、集中于某一对象的心理状态;在此状态的人,会感到一种甚深的平静遍布身心,那种平静唯亲证始能了解。大多数的禅修系统皆着重止禅成分,禅修者把心念集中于某一对象,例如:一篇愿文(祈祷文)、一首歌颂、一支烛火、或一个宗教性的肖像,同时排除意识内所有其他思想与知觉,渐渐达致一种喜乐,它会持续至禅坐完毕为止。它是美妙的、令人高兴的、有意义的、令人着迷的,不过也是短暂的。

  内观禅致力于另一成分── 内观或观,内观禅修者以定力为工具,好让他们以觉知凿穿遮蔽着现实光芒的错觉墙壁。过程是渐进式的,觉知将可逐渐增强至洞悉现实本身的内部运作。也许要花数年时间,可是总有一天,禅修者可凿穿墙壁,豁然看到光芒。那转变是彻底的,可称之为「解脱」,而且是永久的。「解脱」是所有佛教修行体系的目标,不过,达此目标的路径却是多种多样的。

  佛教内部有很多不同宗派,它们都可归纳为两大思想主流:大乘与上座部(北传与南传佛教)。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5]普遍流行于东亚地区,影响着中国、韩国、日本、尼泊尔、西藏和越南等国的文化。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大乘体系是禅宗(Zen),它的修持多见于日本、韩国、越南和美国。上座部佛教则多见于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其中包括斯里兰卡(锡兰)、泰国、缅甸、寮国和柬埔寨,本书所论仅涉上座部佛教的修持。

  传统的上座部文献对止禅与内观禅皆有描述,据巴利文典籍所载,禅修对象(所缘)可有四十种,它们都可以被用作为止禅的对象来修习定力、或内观禅的考察对象来达致内观智慧。由于这是一本基础手册,我们将只讨论其中最基本的禅修对象── 呼吸。本书是内观禅的入门书,它将描述如何透过对整个呼吸过程的单纯注意与清楚觉知,来达致正念(专注或静观)。内观禅修者以呼吸为主要的集中对象,继而对自己的全部感知世界进行参与式的观察。禅修者要学习观看所有身体、感受、或知觉上的经验变化,并且要学习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与意识本身的波动。这一切变化皆在持续发生,且是我们随时都可以经验得到的。禅修是一种活泼的、根源于内在经验的活动,它不可能被视为一纯学科来教授,那过程的活泼心法,得来自导师的亲身体验。话虽如此,仍有大量有关禅修的典籍被流传下来,其中就有不少是出于世间有才智的大彻大悟者,这类文献是相当值得留意的。本书的大多数观点均引自巴利文的三藏(Tipitaka),它是佛陀的原始教诫的辑录,三藏包括(一)律藏,内含比丘、比丘尼及在家人的戒律;(二)经藏,内含佛陀对大众的开示;(三)论藏,内含有关心理及哲学的深奥论着。

  公元一世纪时,杰出的佛学家优波提沙(Upatissa)写下了《解脱道论(Vimuttimagga)》,里面把佛陀的禅修教导做了一番概括。公元五世纪时,另一位伟大的佛学家觉音(Buddhaghosa)依照同样的立论基础,写成了《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此书至今仍为禅修的标准教材。

  我们的意图是:以最清晰、简洁和扼要的指引,为英语世界的大众介绍内观禅修。本书助你入门,至于你是否继续前进,找出你是谁及其中的意义,则要靠你自己去决定了。这是一个很值得踏上的旅程,祝你成功!

  【注释】

  [1] 内观禅(Vipassana Meditation):巴利文为Vipassana Bhavana,英文的翻译为InsightMeditation、Insight Cultivation、Mindfulness Meditation 等。中文的今译为内观禅、观禅、静观、智慧禅、内观智慧禅、或四念处内观智慧禅等;古译为观、毗砵舍那、或毗婆舍那等。它是佛教特有的,为达致内观智慧,洞悉现实的本质,了解诸法(事物)实相与运作的一种禅修。请留意,作者在其英文书内,常常把Vipassana Meditation 简称为Vipassana。

  [2] 南传佛教:在亚洲的南部或东南部国家,如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所流传的佛教,这些地方的佛教徒多称自己所信奉的佛教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 即直接由佛陀时代的上座部弟子所传下来的佛教。所传的经律论三藏经典是由巴利文记录的,属较为原始或根本的佛教宗派。

  [3]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 见[2]。

  [4] Vipassana Bhavana 与Samatha Bhavana:即「观禅(内观禅)」与「止禅(禅定)」,是佛教禅修的两种方式。作者很多时候简称之为Vipassana 与Samatha,中译为「观」与「止」。有关它们的概略意义,请参阅本章的内容。

  [5]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多指中国或西藏等地所传的佛教,学者多称之为「北传佛教」。此派系传统上大多贬称在泰国、缅甸或斯里兰卡等地所传的南传佛教为「小乘佛教」。现今学者或大乘佛教的有识之士多改称「小乘佛教」为「南传佛教」、「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

----------------------------------------------------------------------------------------------------------------

相关链接:

返回德宝法师:佛教禅修直解(目录)

更多南传佛教文集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