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白话文:宋高僧传 4习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宋高僧传 4习禅

  唐蕲州东山弘忍

  译文

  释弘忍,俗姓周,淮左浔阳(今江西九江一带)人,一说是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人。其父一生未入仕途,其母刚怀孕他那一段时间,满室生光,即使是夜晚也如同白昼。他刚出世时,异香袭人,举家叹异、欢欣。到他能说话时,说话之神气、所说的话语,与其它儿童很不一样。到童年时,不喜欢一般的玩耍、游戏之类。其父对他颇偏爱,遂令其诵书,他过目成诵。每次出门,常呈徘徊状,像在等什么人似的。

  有一次,东山道信禅师偶然遇到他,就问他叫什么名等?他回话敏捷,对答顺畅,道信禅师叹道:「此小孩非同一般,从其相貌看,三十二大人相中只缺七相,如果日后入于佛门,必将大弘佛法。」遂派人随他去到他家里,把道信禅师的想法告诉他父母,并说想度他出家。其双亲高兴地说:「禅师乃佛界大德、沙门俊秀,遐迩闻名,归者如云,岂能看上这样的顽童?如果他果真堪教,我们当然很愿意让他从您受学。」当时弘忍才七岁,便从道信受业。他修习刻苦,夜则敛容而坐,恬淡好寂。

  道信常授之以顿渐之旨,弘忍闻言察理,触事忘情,学习起来如饥似渴,道信知其可教,把其道都传授给他。又令他建浮图,建成之后,密付以法衣以为凭据。后来,弘忍果然大弘禅法,四方学者,纷纷前来参学、问道,其禅法号称东山法门。

  于高宗上元二年(公元六七四年)十月二十三日入寂,世寿七十四。入寂那一天,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后来,弟子神秀等把他埋葬于东山之山岗上。

  咸亨初年(公元六七○年),弘忍令众弟子各进一偈以表其心得,神秀先作一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和之,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之见解比神秀高出一头,遂把法衣传授给他。慧能得到法衣后,就到南方弘扬其所学之禅法,而神秀则弘法于湖北荆门、河南洛阳一带,禅宗之分南北二宗,自此开始。

  又,道信禅师曾于九江遥望双峰山,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支,就对弘忍说:「你知道这象征着什么吗?」弘忍答道:「师父门下旁出一系,将传承六世。」道信赞同他的说法。后来,法融于金陵牛头山立牛头宗,后传至慧忠共六人,号牛头六祖,此则四祖道信门下旁出之一系也。但是,与弘忍相比,法融一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开元年间,太子文学闾丘均为之撰写塔碑。代宗敕谥号「大满禅师」,赐其塔曰「法雨」。蕲州一带自唐末遭割据后,至开宝年间王师平定江南这一段时间,弘忍之肉身常流泪就如血珠一般,僧徒不识其意,此乃悲李唐之将灭也。现在每年初冬,该州及邻郡之人奔集作忌斋,而每当其讳日将近时,必阴雨霏霏,或雨雪交加,但一到那天,则晴空万里。

  原典

  释弘忍,姓周氏。家寓淮左浔阳①,一云黄梅②人也。王父暨考,皆干名不利,贲于丘园。其母始娠,移月而光照庭室,终夕若昼。其生也灼烁如初,异香袭人,举家欣骇。迨能言,辞气与邻儿弗类。既成童□③,绝其游弄。厥父偏爱,因令诵书,无记应阻其宿熏,真心早萌其成现。一旦出门,徙倚④间如有所待。

  时东山信禅师⑤邂逅至焉。问之曰:「何姓名乎?」对问朗畅,区别有归,理逐言分,声随响答。信师熟视之,叹曰:「此非凡童也!具体占之,止阙七大人之相⑥,不及佛矣。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胜任荷寄。」乃遗人随其归舍,具告所亲,喻之出家。父母忻然,乃曰:「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缁门⑦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騃,那堪击训,若垂虚受,固无留悋。」时年七岁也。至双峯,习乎僧业,不逭⑧艰辛。夜则敛容而坐,恬澹自居。洎受形俱,戒检精厉。

  信每以顿渐之旨,日省月试之。忍闻言察理,触事忘情,痖正受尘、渴方饮水如也。信知其可教,悉以其道授之。复命建浮图,功毕,密付法衣以为质要。将知龁雪山之肥腻,构作醍醐;餐海底之金刚,栖倾巨树。拥纳之侣麕至蝉联,商人不入于化城,贫女大开于宝藏,入其趣者号东山法门⑨欤。

  以高宗上元二年十月二十三日告灭,报龄七十有四。是日氛雾冥暗,山石崩圮。门弟子神秀等奉瘗全身于东山之岗也。

  初,忍于咸亨初,命二三禅子各言其志,神秀先出偈,惠能和焉。乃以法服付慧能,受衣化于韶阳。神秀传法荆门、洛下,南北之宗自兹始矣。

  又信禅师尝于九江遥望双峯,见紫云如盖,下有白气,横开六歧。信谓忍曰:「汝知之乎?」曰:「师之法旁出一枝,相踵六世。」信甚然之。及法融化金陵牛头山,贻厥孙谋,至于慧忠凡六人,号牛头六祖,此则四祖法又分枝矣。然融望忍则庶孽耳,安可匹嫡乎?

  开元中,太子文学闾丘均为塔碑焉。代宗勑谥大满禅师,塔曰法雨也。蕲春自唐季割属偏霸,暨开宝乙亥岁王师平江南之前,忍肉身堕泪如血珠焉。僧徒不测,乃李氏国亡之应也。今每岁孟冬,州人邻邑奔集作忌斋,犹成繁盛矣。其讳日将近,必雨雾阴惨,不然霰雪交霏,至日则晴朗焉。

  注释

  ①淮左浔阳:今江西九江一带。

  ②黄梅:今湖北省黄梅县。

  ③童□:「□」,形容儿童束发成两角状。「童□」指童年。

  ④徙倚:流连徘徊。

  ⑤东山信禅师:即四祖道信。

  ⑥七大人之相:佛教认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有此相好,在家为转轮圣王,出家则得无上正觉。此指弘忍只缺三十二相中之七相,日后必成法器。

  ⑦缁门:「缁」即黑或紫色,僧侣多穿缁衣,因以「缁门」指佛门。

  ⑧逭:避之意。

  ⑨东山法门: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县之黄梅山,因该山在县之东面,又称之为东山,而把于此地传弘之弘忍学说称为东山去门。

  唐韶州今南华寺慧能

  译文

  释慧能,俗姓卢,南海新兴(今广东省新兴县东)人。祖家在范阳(今河北涿县),唐武德年间,其父行瑫被贬至岭南(今广东新兴县)为平民百姓,后终于该地。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慧能出生,虽身处蛮荒之地,但秉性清纯,聪颖异常。年纪还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既无产业,家中屡空,慧能只好靠砍柴卖薪,以度日、养母。

  有一次,偶然在市井听到有人读《金刚经》,慧能一听就凝神驻足,久久不愿离去。遂问那读经之人:「你是从那里受学此经的?」那人说:「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处学来的。那里有位弘忍禅师,勤修此法,并说若能精通此法,即得见性成佛。」慧能一听到这情况,如久旱之希甘露,类渴夫之欲寒浆,匆匆赶回家里,把老母亲安顿好之后,就踏上寻法之路。

  咸亨年间,到了韶阳,遇到同村之刘志略。刘志略有一个姑姑叫无尽藏,经常读诵《涅槃经》,有一天,慧能又听到无尽藏在读《涅槃经》,随即替她解说经中之义理。那无尽藏知道慧能并不识字,而听他讲义理时却头头是道,就感到十分奇怪,不料,慧能却对她说:「诸佛理论,不关文字,若取文字,则非佛意。」无尽藏深为叹服,称之为行者。有人就劝他到宝林古寺修道,慧能就暗地对自己说:「本来我是为求师才出来的,如果现在一改初衷住寺修道,有无异于像刚出门的人,没走几步又回家去了。」后来,他又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几经接触,智远禅师发觉慧能乃非等闲之辈,就劝他到蕲州黄梅东山弘忍处受学。

  到了黄梅东山后,就去参见弘忍。弘忍见慧能其貌不扬,就试探问他:「你从何处而来?」慧能道:「我从岭南新州而来,来这里向师父学作佛。」弘忍道:「岭南人没有佛性,那里能成佛?」慧能随口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则没有南北之分。」弘忍又问:「你欲作何种功德?」慧能道:「唯愿抱石舂米,供养大众」于是弘忍就派他到碓房去作杂役。慧能乃贫苦出家,在碓房很能吃苦,什么杂活都争着做。了知生死与涅槃是平等的。

  有一天,弘忍叫寺中的众门徒各人都作一偈,以看看各人之识见、道行。神秀先作一偈,题于壁上,各人看后,都十分赞叹,慧能却不以为然,后来自己也写了一偈,很得弘忍的赏识,遂把法衣传给他,并嘱咐他:「历代承继衣钵者,都命如悬丝,要他赶快离开该地,到南方去先隐居起来,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出来弘法。」慧能遂半夜离开黄梅东山,到南方去了。

  慧能回到家乡后,隐匿于四会、怀集一带。后来见时机已渐渐成熟了,就开始出来活动。先到南海之法性寺。那一天正好印宗法师开讲《涅槃经》,万众云集,时有几个僧人对着一幅随风飘动之幡在那里议论,有的说那是风在动,有的说那是幡在动,慧能插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听者都大吃一惊,深为叹服。印宗闻讯,乃为其削发剃度,后于智光律师处受具足戒,受戒时所登戒坛,乃南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跋摩已登果位,他当初曾预言:「日后会有肉身菩萨于此坛受戒。」此外,梁朝末年之真谛三藏也曾于此坛之旁种菩提树,并对徒众说:「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大菩萨于此说无上乘,度无量众。」到慧能时,果然于此地大弘东山法门,悬应前谶。

  上元年间,正当大弘禅法时,忽惨然不悦。徒众就问他:「禅师何以忽然情绪异样?」慧能答道:「生灭无常,迁流不息,我师今日入灭矣。」后果然很快就传来噩耗。过不久,移居宝林寺。其时刺史韦据请他往大梵寺,他苦苦辞却,乃至双峰曹溪,大弘禅法,四方学众纷纷投止,从之受学者如云,一至于当时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就连当朝的皇帝,如武太后、孝和皇帝,都亲下诏书,请他入朝说法,此乃神秀禅师所推荐,但慧能屡屡称疾,婉言谢绝。皇上遂赐摩纳袈裟一件,钵一口,以及许多丝绸绫绢,作为供养。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神龙三年(公元七○七年)皇上下敕,令善加修建慧能所居之寺的佛殿及方丈,并赐匾额曰「法泉」。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七月,令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并催促尽快建成。于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八月三日示疾。其时,异香满室,用食之后,沭浴更衣,片刻时间,就气微目瞑,奄然入寂。一时间,山崩地裂,川流枯竭,鸟啼猿咽,四众悲恸。一代宗师就此撒手人世,世寿七十六。该年十一月迁葬于曹溪。

  原典

  释慧能,姓卢氏,南海新兴①人也,其本世居范阳②。厥考讳行瑫,武德中流于新州百姓,终于贬所。略述家系,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贞观十二年戊戌岁生能也,纯淑迂怀,惠性间出。虽蛮风(豸+尞)俗,渍染不深,而诡行么形,驳杂难测。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能负薪矣,日售荷担。

  偶闻鄽肆间诵《金刚般若经》,能凝神属垣,迟迟不去,问曰:「谁边受学此经?」曰:「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忍禅师劝持此法,云即得见性成佛也。」能闻是说。若渴夫之饮寒浆也,忙归,备所须留奉亲老。

  咸亨中,往韶阳,遇刘志略。略有姑无尽藏,恒读《涅槃经》。能听之,即为尼辨析中义。怪能不识文字,乃曰:「诸佛理论,若取文字,非佛意也。」尼深叹服,号为行者。有劝于宝林古寺修道,自谓己曰:「本誓求师,而贪住寺取乎道也,何异却行归舍乎?」明日遂行,至乐昌县西石窟,依附智远禅师,侍座谈玄。远曰:「行者迨非凡常之见龙,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劝往蕲春五祖所印证去,「吾终于下风请教也」。

  未几造焉,忍师覩能气貌不扬,试之曰:「汝从何至?」对曰:「岭表来参礼,唯求作佛。」忍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有南北,佛性无南北。」曰:「汝作何功德?」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众而已。」如是劳乎井臼,率净人而在先;了彼死生,与涅槃而平等。

  忍虽均养,心何辨知?俾秀唱予,致能知汝。偈辞在壁,见解分歧,揭厉不同,浅深斯别。忍密以法衣寄托曰:「古我先师转相付授,岂徒尔哉。呜呼!后世受吾衣者命若悬丝,小子识之。」

  能计回生地,隐于四会、怀集之间,渐露锋颖。就南海印宗法师《涅槃》盛集,论风旛之语,印宗辞屈而神伏,乃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师边受满分戒,所登之坛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跋摩已登果位,悬记云:「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斯受戒。」又梁末真谛三藏于坛之畔手植菩提树,谓众曰:「种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开士于其下说无上乘,度无量众。」至是能爰宅于兹,果于树阴开东山法门,皆符前谶也。

  上元中,正演畅宗风,惨然不悦。大众问曰:「胡无情绪耶?」曰:「迁流不息,生灭无常,吾师今归寂矣!」凶赴至而信。乃移住宝林寺焉。时刺史韦据命出大梵寺,苦辞,入双峯曹侯溪矣。大龙倏起,飞雨泽以均施;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五纳之客③拥塞于门,四部之宾④围遶其座。时宣秘偈,或举契经,一切普熏。咸闻象藏;一时登富,悉握蛇珠;皆由径途,尽归圆极,所以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矣。洎乎九重下听,万里悬心,思布露而奉迎,欲归依而适愿。武太后、孝和皇帝咸降玺书,诏赴京阙,盖神秀禅师之奏举也。续遣中官薛简往诏,复谢病不起。子牟之心敢忘凤阙⑤,远公之足不过虎溪,固以此辞,非邀君也。遂赐摩纳袈裟一缘、钵一口、编珠织成经巾、绿质红晕花(帛+糸)巾、绢五百匹,充供养云。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焉。神龙三年,勑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务从严饰,赐改额曰法泉也。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促令速就。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异香满室,白虹属地,饭食讫,沐浴更衣,弹指不绝,气微目瞑,全身永谢。尔时山石倾堕,川源息枯,鸟连韵以哀啼,猿断肠而叫咽。或唱言曰:「世间眼灭,吾畴依乎?」春秋七十六矣,以其年十一月迁座于曹溪之原也。

  注释

  ①南海新兴:今广东新兴县东。

  ②范阳:今河北涿县。

  ③五纳之客:僧侣所穿衣服多为种种衣片缀纳而成,其中自具五色,故称五纳衣。五纳之客,即指僧众。

  ④四部之宾:指佛教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⑤凤阙:汉代宫阙名,后泛指皇宫、朝廷。

  唐荆州当阳山度门寺神秀

  译文

  释神秀,俗姓李,东京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早年遍览经史,博学多闻。年稍长即立志离俗,削发出家。后遇蕲州双峰东山寺五祖弘忍,以坐禅为务,乃赞叹曰:「此真吾师也。」遂决心从弘忍受学,以从事打柴汲水等杂役以求法。

  在北魏末年有天竺沙门菩提达磨,得禅宗妙法,此法始自释迦咐嘱迦叶之后,代代相传,以衣钵为凭据。达磨从海路来到东土,曾到梁朝会见梁武帝,因见解很不投合,遂一苇渡江,北上嵩山,止息于嵩山少林寺。入寂后不久,魏使宋云曾于葱岭遇到他。后来,其门徒掘开其墓时,墓中只有衣冠而已。达磨以法付慧可,慧可传僧粲,僧粲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与道信均住于东山,故其法又称东山法门。

  神秀既师事弘忍,颇得弘忍之赏识,曾对人说:「吾一生度人甚多,就观照和对佛法理解之深刻说,没有超过神秀的。」弘忍于上元年间(公元六七四年)入灭,神秀遂往江陵当阳山修行、弘法。四方学徒,闻风而至,道誉深隆,名闻天下。

  武后得知神秀其人其学后,遂下诏召他入京,令人用轿子抬着他上殿,亲加跪礼。把他供养于内道场,时时问道致意,并下敕于他过去所住之山建度门寺,以表彰其德行。当时,王公以下诸臣僚及京城士庶等,竞相参谒礼拜,人数之多,每天都达数以万计。中宗即位后,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曾经向他问法,执弟子礼。后来他说:「禅师身长八尺,浓眉秀目,法相庄严,实有王霸之气度。」

  起初,神秀的同学慧能与他的道行不相上下,之间常互相发明,共弘禅道。神秀曾经上奏武后,诏慧能入京,慧能称病固辞。神秀又上书,希望皇上再次征召慧能,但慧能始终没有接受。他曾对使者说:「我形貌不扬,我担心北方人重人而不重法;又,师父曾嘱咐我与岭南有缘,我不可违背师父之遗嘱。」故他一生不度大庾岭,但其所阐扬之禅法却传递大江南北。后来禅宗有南北二宗之分,称「南能北秀」,即神秀为代表的禅法称北宗,慧能为所弘扬的禅法称南宗。

  神秀于神龙二年(公元七○六年)入寂,僧侣二界都有许多人参加他的葬礼。皇帝下诏谥号「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宅造报恩寺,歧王范、燕国公张说、征士卢鸿都曾为他撰写碑诔。其门人普寂、义福等,并为朝野所重,实际上也是对神秀禅法之尊崇。

  原典

  释神秀,俗姓李氏,今东京①尉氏人也。少览经史,博综多闻。既而奋志出尘,剃染受法。后遇蕲州双峯东山寺五祖忍师,以坐禅为务,乃叹伏曰:「此真吾师也。」决心苦节,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未有天竺沙门达磨者,得禅宗妙法,自释迦佛相传,授以衣钵为记,世相传付。航海而来,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②,达磨贵传径门心要,机教相乖,若水投石。乃之魏,隐于嵩丘少林寺,寻卒。其年魏使宋云于葱岭见之。门徒发其冡,但有衣履而已。以法付慧可,可付粲,粲付道信,信付忍。忍与信俱住东山,故谓其法为东山法门。

  秀既事忍,忍默识之,深加器重,谓人曰:「吾度人多矣,至于悬解圆照,无先汝者。」忍于上元中卒,秀乃往江陵当阳山③居焉。四海缁徒,向风而靡,道誉馨香,普蒙熏灼。

  则天太后闻之,召赴都,肩舆上殿④,亲加跪礼。内道场⑤丰其供施,时时问道。勑于昔住山置度门寺,以旌其德。时王公已下,京邑士庶竞至礼谒,望尘拜伏,日有万计。洎中宗孝和帝即位,尤加宠重。中书令张说尝问法,执弟子礼,退谓人曰:「禅师身长八尺,庞眉秀目,威德巍巍,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学能禅师与之德行相埒⑥,互得发扬无私于道也。尝奏天后请追能赴都,能恳而固辞。秀又自作尺牍,序帝意征之,终不能起。谓使者曰:「吾形不扬,北土之人见斯短陋,或不重法。又先师记吾以岭南有缘,且不可违也。」了不度大庾岭而终。天下散传其道,谓秀宗为北,能宗为南。南北二宗,名从此起。

  秀以神龙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诏赐谥曰大通禅师。又于相王旧邸造报恩寺,歧王范、燕国公张说、征士卢鸿各为碑诔。服师丧者,名士达官不可胜纪。门人普寂、义福并为朝野所重,盖宗先师之道也。

  注释

  ①东京:唐时指洛阳,此宋时指开封。神秀之祖籍一说在河南尉氏县。

  ②梁武帝问以有为之事:据有关资料记载:菩提达磨来华抵梁京城时,曾与梁武帝有过一次交谈,梁武帝因在写经、度僧、造像等方面多有作为,就问菩提达磨:「我做了这些事,有什么功德?」菩提达磨说:「功德属于内在修行,这些都是有为之事,并无功德。」两人谈得很不投机,菩提达磨就离开梁朝到北魏去了。

  ③江陵当阳山:今湖此省当阳县东南。

  ④肩舆上殿:指乘坐轿子上殿。

  ⑤内道场:指皇宫内之礼佛道场。

  ⑥相埒:相当、相等之意。

  唐洛京荷泽寺神会

  译文

  释神会,俗姓高,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年幼时,就聪颖异常,从师传授五经,颇晓经中深奥义理。后来又研学老庄之学,洞入幽微。读《后汉书》时,始知有佛教学说,遂留恋佛法,而无仕进之意。后辞别双亲投国昌寺颢元法师门下出家。讽诵诸经,博览群论,精通戒律,但不喜讲说。听说岭南曹溪慧能在大弘禅法,学人云集,乃仿效善财之五十三参,不远万里,前往曹溪投拜慧能。

  当他见到慧能时,慧能问他:「从何处来?」神会答道:「无所从来。」慧能又问:「你不回去吗?」神会又答道:「一无所归。」慧能再问:「如此岂不来无踪,去无迹?」神会答道:「学生一生随缘任运。」慧能又问:「现在还未到达你所想到的地方吧?」神会答道:「已经到了。」自此之后神会在曹溪慧能处修习数载,后又遍寻名山古寺,参访问道。

  开元八年(公元七二○年),敕住南阳龙兴寺,后又到洛阳一带大弘禅法,声誉日隆。起初,两京(即洛阳、长安)一带皆宗神秀,自从神会阐扬慧能南方主顿禅法后,逐渐扼制住主渐之北方禅法,禅法南北二宗之分开始明朗化。致使弘传神秀禅法的普寂之门盈而后虚。天宝年间,御史卢弈为了讨好普寂,上奏诬陷神会聚徒惑众,图谋不轨,玄宗下诏召其入京。后来皇上驾临昭阳汤池,神会应诏与皇上谈论佛法,深得皇上赏识和欢心,遂下敕移住均州。天宝二年(公元七四三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居住。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作乱,两京动荡,皇帚逃至四川,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征讨,但军晌短缺,采用仆射裴冕的建议,大府各置戒坛度僧,以度牒所收钱物充作军晌。起初洛阳先陷落,当时神会在乡下,而卢弈为贼所杀,大家建议请神会来主持度僧之事。是时寺宇宫观都毁于兵火,乃暂建一寺,只用一些草编之物作屋顶,室中筑一坛,所获财帛用作军须。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多有神会济助军须之功。肃宗时召神会入内道场供养,并为之造禅寺于荷泽寺中。神会之弘法,颇能阐发慧能之宗风,大盛一时,使得神秀一系相形见绌。

  上元元年(公元七六○年)五月十三日,嘱咐门人,避座望空,顶礼后归方丈,那一天夜里即入灭,世寿九十三。后来,迁塔于洛阳宝应寺,敕谥号曰「真宗」,塔号「般若」。

  原典

  释神会,姓高,襄阳①人也。年方幼学,厥性惇明。从师传授五经,克通幽赜。次寻庄老,灵府廓然。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由是于释教留神,乃无仕进之意,辞亲投本府国昌日寺颢元法师下出家。其讽诵羣经,易同反掌。全大律仪,匪贪讲贯②。闻岭表曹侯溪慧能③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乃斅④善财南方参问⑤,裂裳裹足,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

  及见,能问会曰:「从何所来?」答曰:「无所从来。」能曰:「汝不归去?」答曰:「一无所归。」能曰:「汝太茫茫。」答曰:「身缘在路。」能曰:「由自未到。」答曰:「今已得到,且无滞留。」居曹溪数载,后徧寻名迹。

  开元八年,勑配住南阳龙兴寺。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先是,两京⑥之间皆宗神秀,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荡其渐修之道矣。南北二宗时始判焉,致普寂之门盈而后虚。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寂,诬奏会聚徒疑萌不利。玄宗召赴京,时驾幸昭应汤池,得对言理允愜,勑移往均部⑦。二年,勑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两京版荡,驾串巴蜀。剐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然于飞挽索然⑧。用右仆射裴冕权计,大府各置戒坛度僧,僧税缗谓之香水钱,聚是以助军须。初洛都先陷,会越在草莽,时卢奕为贼所戮,羣议乃请会主其坛度。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乃权创一院,悉资苫盖,而中筑方坛,所获财帛顿支军费。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勑将作大匠并功齐力,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会之敷演,显发能祖之宗风,使秀之门寂寞矣。

  上元元年,嘱别门人,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其夜示灭。受生九十三岁矣,即建午月十三日也。迁塔于洛阳宝应寺,勑谥大师曰真宗,塔号般若焉。

  注释

  ①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

  ②匪贪讲贯:不喜讲说之意。

  ③岭表曹侯溪慧能:即曹溪慧能。

  ④斅:通「学」。

  ⑤善财南方参问:善财乃佛弟子名,据说他南行参五十三善知识而证入法界。

  ⑥两京:即东京与西京。唐时长安称西京,洛阳称东京。

  ⑦均部:即均州。

  ⑧飞挽索然:指军饷短缺。

  唐温州龙兴寺玄觉

  译文

  释玄觉,字明道,汉末祖侃公第五子,燕公九代孙,后移居永嘉,遂为永嘉人。童年就削发出家,心源本净,智慧出众,善解深奥之经典及义理,精通我与无我、空与不空诸玄理。其兄宣法师,亦一代名僧,他与其兄之子同时进入佛门。

  起初住于龙兴寺,修习精勤,为同门之僧众所归信,善达空理,不污客尘。他看到该寺旁边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造一禅庵,临水靠山,独自在那里刻苦修习,以大布为衣,以甘露作饭,孤然独处,一心禅观。后来,他觉得如此孤居独处,对于修习也许不一定有利,正如古人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遂与东阳策禅师结伴,游方询道,参谒韶阳能禅师(即慧能)而得南宗禅之要旨。

  也有一种说法,曰:当玄觉去参拜慧能时,振锡携瓶,绕慧能三匝。慧能就说:「沙门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从何地而来,竟生如此大慢?」玄觉答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慧能又说:「何不体取无生,了达无速?」玄觉道:「体既无生,了本无速。」慧能说:「正是这样,正是这样。」其时在座的僧众听他们此一番议论,无不愕然。而玄觉刚参拜过慧能后,就要辞别而去。慧能就问他:「回去得太快了吧!一玄觉说:「本来就没有来,不存在回去得太快问题。」慧能道:「谁知道本来就没有来?」玄觉道:「所谓来去,只是你自己所妄生之分别。」慧能道:「你甚得无生之旨意。」玄觉进一步说:「无生岂有旨意!」慧能道:「若无旨意,谁当分别?」玄觉道:「分别亦非意。」慧能赞叹道:「善哉!善哉!」因玄觉在与慧能对话后,慧能曾留他住一宿,故史上有「一宿觉」之称。玄觉虽然亦曾问法于神秀一系之禅师,但其所得于心者,则是慧能之南宗禅。

  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寂,怡然不动,僧侣悲号。十一月十三日葬于西山南面,世寿四十九。

  玄觉生前在西岩修习时,曾望所住寺院而喟然长叹,曰:「人物辐凑,花木苍萃,又何用之有!」其门人吴兴兴法师、朝鲜国宣法师等都听到他的这一慨叹,但都不解其意。后来他又说:「过去有一禅师,带着诸弟子游学,远望一山,忽然叹道:『人物多矣。』弟子不解其意。后来此禅师入灭了,葬于他所望的那座山。」玄觉所葬之西山,离寺院有一里多路,出殡那一天,人山人海,其道行动众,一至于此。又,未终之前,有雁千余只从寺西飞过,侍者说:「这些雁是因何而来的?」当时只听到空中有声音道:「为禅师择墓地,故从海那边飞过来了。」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等,皆传其禅法,为世所重。后来李北海邕守括州遂列玄觉之事迹于碑文之中,称之为神道。玄觉平生所说禅语,后来庆州刺史魏靖编辑成册,号《永嘉集》。

  当时,玄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友,朗公曾致书玄觉,请他到他所住之山栖息、修习,玄觉觉得朗有滞于山,着情于讲解,曾回书劝朗公,基言辞甚婉转,而寓意很明确。可见其学融山中世间、出世入世于一炉,有识之上都十分赞叹其人其学。后受谥号「无相」,其塔曰「净光」。

  原典

  释玄觉,字明道,俗姓戴氏,汉末祖侃公第五、燕公九代孙讳烈,渡江乃为永嘉①人也。总角②出家,龆年③剃发,心源本净,智印全文,测不可思,解甚深义。我与无我,恒常固知。空与不空,具足皆见。既离四病④,亦服三衣⑤。德水沫其身,所以清净;良药治其眼,所以光明。兄宣法师者,亦名僧也,并犹子⑥二人,并预缁伍。

  觉本住龙兴寺,一门归信,连影精勤,定根确乎不移,疑树忽焉自坏。都捐我相,不污客尘。覩其寺旁别有胜境,遂于岩下自构禅庵。沧海荡其胸,青山拱其背,蓬萊仙客,岁月往还;华盖烟云,晨昏交集。粤若功德成就,佛宝郁兴:神钟震来,妙屋化出。觉居其间也,丝不以衣,耕不以食,岂伊庄子大布为裳,自有阿难甘露作饭。觉以独学孤陋,三人有师,与东阳策禅师肩随,游方询道,谒韶阳能禅师而得旨焉。

  或曰「觉振锡遶庵答对⑦」,语在别录。至若神秀门庭,遐征问法,然终得心于曹溪耳。既决所疑,能留一宿,号曰一宿觉,犹半徧清也。

  以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于龙兴别院端坐入定,怡然不动。僧侣悲号,以其年十一月十三日殡于西山之阳,春秋四十九。

  初觉未亡前,禁足于西岩,望所住寺喟然叹曰:「人物骈阗,花举蓊蔚,何用之为!」其门人吴兴兴师、新罗国宣师数人同闻,皆莫测之。寻而述之曰:「昔日有一禅师,将诸弟子游赏之次,远望一山,忽而唱曰:『人物多矣。』弟子亦不测。后匪久此师舍寿,殡所望地也。」西山去寺里有余程,送殡繁拥,人物沸腾,其感动也若此。又未终前,有舒雁千余飞于寺西,诗人曰:「此将何来?」空中有声云:「为师墓所,故从海出也。」弟子惠操、惠特、等慈、玄寂,皆传师之法,为时所推。后李北海邕为守括州,遂列觉行录为碑,号神道焉。觉唱道著明,修证悟入,庆州刺史魏靖都缉缀之,号《永嘉集》是也。

  初觉与左溪朗公为道契,朗贻书招觉山栖,觉由是念朗之滞见于山,拘情于讲,回书激劝,甚辞婉靡,其理明白。俾其山世一如,喧静互用,趣入之意,暗诠于是,达者韪之。终,勑谥号无相,塔曰净光焉。

  注释

  ①永嘉:今浙江永嘉县。

  ②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此指童年。

  ③龆年:指童年。

  ④四病:佛教认为人在追求最高觉悟过程中,容易犯四种毛病:㈠作病,生心作种种妄念;㈡任病,即随缘任性,放荡无所归;㈢止病,止妄即真之意,即欲永息诸念以求圆觉之病;㈣灭病,即欲永灭一切烦恼心身,令根尘永寂以求圆觉之病。

  ⑤三衣:指印度僧团准许僧人拥有的三种衣服,即僧伽梨(大衣)、郁多罗僧(上衣)和安陀会(内衣)。

  ⑥犹子:即侄子。

  ⑦觉振钖遶庵答对:《永嘉集》有杨亿撰所写〈无相大师行状〉:「初到,振锡携瓶,绕祖三匝。祖曰:『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师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祖曰:『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曰:「体即无生,了本无速。』祖云:『如是!如是!』

  唐京兆慈恩寺义福

  译文

  释义福,俗姓姜,潞州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人。年纪还很小时,就向往空门,遂尽去世俗之事,止住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化感寺,在方丈室一住就是二十余年,很少走出丈室之外。后来移住于慈恩寺,德高望重,遐迩闻名。

  开元十一年(公元七二三年)随驾往东都洛阳,经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虢州(今河南省西南部)时,刺史及沿途之官吏、仕女等,皆持幡举花迎接他,欢迎者人山人海,塞满道路,争相观瞻,礼拜频频。

  开元二十年(公元七三二年)入灭。后敕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今河南龙门)之北。送葬者数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亲披丧服,如其弟子一般,并为之撰写碑文。神秀禅门之俊杰而又得帝王之崇重无以复加者,义福其人也。他虽有禅行,但未尝聚徒说法,至普寂才开始于都城传教授徒二十余年,四方学者都十分崇仰。

  义福临终时,在东都洛阳召集其门人说法,并对他们说:「我很快就要入寂了,现在同各位诀别。」那一天,平时对他一直很敬重之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管、礼部侍郎韦陟等,都到了他住处。听了义福的话后,张均就对房管说:「我平时常食金丹,何不也拿一粒来让法师一吃。」言讫,张均遂悄悄离去。义福突然对房管说:「我与张均交游已久,张公将来必有非常之过失,名节俱亏,若能终此法会,则可免此灾祸,真是太可惜了!」遂提起房管的手,曰:「阁下日后必是中兴之名臣,好好努力吧!」言讫而终。后来张均为敌军所掳获,并担任了伪臣;而房管辅佐二朝,终立大功,正应义福之言。

  原典

  释义福,姓姜氏,潞州①铜鞮②人也。幼慕空门,黍累世务,初止蓝田③化感寺,处方丈之室凡二十余年,未尝出房宇之外。后隶京师慈恩寺,道望高峙,倾动物心。

  开元十一年,从驾往东都,经蒲④、虢⑤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賷旛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拜礼纷纷,瞻望无厌。

  以二十年卒,有制谥号曰大智禅师,葬于伊阙之北。送葬者数万人,中书侍郎严挺之躬行丧服,若弟子焉,又撰碑文。神秀禅门之杰,虽有禅行,得帝王重之无以加者,而未尝聚徒开法也。洎乎普寂始于都城传教二十余载,人皆仰之。

  初福往东洛,召其徒戒其终期,兵部侍郎张均、太尉房管、礼部侍郎韦陟常所信重,是日皆预造焉。福乃升堂,为门人演说,且曰:「吾没日昳,当为此决别耳。」久之,张谓房曰:「某夙岁饵金丹,未尝临丧。」言讫,张遂潛去。福忽谓房曰:「与张公游有年矣。张公将有非常之咎,名节皆亏。向来若终此法会,足以免祸。惜哉!」乃提房手日:「必为中兴名臣,其勉之!」言讫而终。后张均陷贼庭也,受其伪官,而房翼戴两朝,毕立大节,皆终福之言矣。

  注释

  ①潞州:今山西省长治县。

  ②铜鞮:今山西沁县。

  ③蓝田:今属陕西省。

  ④蒲州:今山西永济县。

  ⑤虢州:今河南西部。

  唐京师兴唐寺普寂

  译文

  释普寂,俗姓冯,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幼年时就离俗出家,精研经律,于经律义理之理解,远出群伦。听说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弘法,遂前往师事之。在神秀处参学了六年,颇得神秀之赞赏,尽将其道传授给他。久视年间,则天武后召神秀到东都洛阳讲经弘法,神秀就推荐普寂,遂剃度为僧。待神秀入寂之后,天下释子学人,纷纷师事于普。在神秀年事已高时,中宗曾下敕令普寂代统法众。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又敕普寂于都城居住。当时王公大臣竞相前来礼谒。普寂其人寡言少语,为人严肃持重,前去拜谒者很难看到他的笑容,大家反而因此更尊重他。开元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世寿八十九。京城上庶在前去瞻仰其遗容时,皆着弟子之服。后敕谥号曰「大照禅师」。出葬那一天,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都披麻带孝,京城僧俗二界都前去送葬,一时间万人空巷、恸哭之声,震天动地。

  裴宽之崇重普寂,事出有因。盖普寂在其弘法期间,颇多神异,裴宽皆亲眼目睹,又曾得其心印,故归向越深。当时社会上颇有讥诮之语,但裴宽日夕拜谒,执弟子之礼毫不差脱。有一次他去拜谒普时,普寂预知其弟子一行将入寂。普寂迁化后,裴宽如丧考妣,亲率妻、子披麻带孝,把普寂送出城门,由是社会上更生讥诮。

  原典

  释普寂,姓冯氏,蒲州①河东人也。年纔稚弱,率性轩昂,离俗升坛,循于经律。临文揣义,回异恒流。初闻神秀在荆州玉泉寺,寂乃往师事,凡六年。神秀奇之,尽以其道授焉。久视中,则天召神秀至东都论道,因荐寂,乃度为僧。及秀之卒,天下好释氏者,咸师事之。中宗闻秀高年,特下制令普寂代本师统其法众。

  开元二十三年,勑普寂于都城居止。时王公大人竞来礼谒,寂严重少言,来者难见其和悦之容,远近尤以此重之。二十七年,终于上都兴唐寺,年八十九。时都城士庶谒者皆制弟子之服。有制赐谥曰大慧禅师②。及葬,河南尹裴宽及其妻子,并缞麻列于门徒之次。倾城哭送,闾里为之空焉。

  裴尹之重寂,职有由矣。寂之阐化,神异颇多,裴皆目击,又得心印,归向越深。时多讥诮,裴日夕造谒,执弟子礼曾无差脱。一日诣寂,寂悬知弟子一行之亡。及寂之终灭,裴之悲恸若丧所亲,缞绖③徒步出城,妻子同尔,搢绅之讥生于是矣。

  注释

  ①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

  ②大慧禅师:《大正藏》本作「大慧」,《望月大辞典》及《国译一切经》均作「大照」,疑「大慧」为讹误。

  ③缞绖:此指穿丧服。

  唐南岳观音台怀让

  译文

  释怀让,俗姓杜,金州安康(今陕西汉阴县)人。十岁时,就喜读佛书,很有灵性,形神也颇异常人,占家言其是出家之相,不是被世俗富贵污染的人……。二十岁去荆南玉泉寺,师事恒景律师,并从之剃度受戒。曾叹道:「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比这更为殊胜的。」当时坦禅师乃劝他往嵩丘参谒安公,安公启发他,让他去曹溪参拜慧能。后从慧能受学南宗禅法……。慧能入寂后,怀让就往南岳衡山,止住于观音台。当时有僧玄至被捉入牢,希望怀让禅师能救护于他。后来该僧果然脱难,认为是被观音菩萨所救,其台则因此而得名。禅师入寂之后,传法弟子有道峻、道一,都是当时较著名的禅师。其后道一禅师振法鼓于洪州,其门下弟子曰惟宽、怀晖。道一将入灭时,曾对怀宽道:「吾师之道,极是微妙,无待而常,不住而至。金口所生,从法而化,我乃其法子,而你等则是其法孙,一灯代代相传,将永无尽期。」怀让于仪凤二年(公元六七七年)生,至天宝三年(公元七四四年)终于南岳,世寿六十八,僧腊四十八,其后学道一禅师为之建塔于别峰。

  元和年间,惟宽、怀晖至京城,弘扬其学,宗门大启,传灯百千。京都一带禅法隆盛,其时为最。至元和八年(公元八一三年)衡阳太守令狐权问及怀让禅师生前之事迹,并舍衣财以作忌斋。自此之后,每年八月为观音忌日,宝历年间,敕谥号曰「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元和年间中常侍归登又为之撰写碑文。

  原典

  释怀让,俗姓杜,金州安康①人也。始年十岁,雅好佛书,炳然殊姿,特有灵表,识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贵。人宝来瑞,国庆无疆,方之麟凰龟龙,无万数也。天地无全功,气序有盈虚,纲维缺坏,补塞不足,皆冥维密佑,

  惟应度者乃烛厥理,非庸庸所知也。弱冠诣荆南②玉泉寺,事恒景律师,便剃发受具。叹曰:「夫出家者为无为法,天上人间无有胜者,经之所谓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时坦禅师乃劝让往嵩丘觌安公,安启发之,因入曹侯溪,觐能公。能公怡然,无馨无臭,洪波泛臻大壑之广乎?韶濩③合奏大乐之和乎?让之深入寂定,住无动道场,为若此也。能公大事缘毕,让乃跻衡岳,止于观音台。时有僧玄至拘刑岳,举念愿让师救护。让早知而勉之,其僧脱难,云是救苦观音,得斯号也亦由此焉。化缘斯尽,传法弟子曰道峻,曰道一,皆升堂覩奥也。其后一公振法鼓于洪州,其门弟子曰惟宽、怀晖。道一大缘将讫,谓宽等曰:「吾师之道存乎妙者也,无待而常,不住而至,能事集矣。金口所生,从法而化,于我为子,及汝为孙,一灯所传,何有尽者?」

  让以仪凤二年生,至天宝三载八月十日终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腊四十八。一公建塔于别峰。

  元和中,宽、晖至京师,扬其本宗,法门大启,传百千灯。京夏法宝鸿绪,于斯为盛。至八载,衡阳太守令狐权问让前迹,权舍衣财以充忌斋。自此每岁八月为观音忌焉。宝历中,勑谥大慧禅师,塔号最胜轮。元和年中常侍归登撰碑云。

  注释

  ①金刚安康:今陕西省汉阴县:

  ②荆南:今湖北省江陵一带。

  ③韶濩:也作「韶护」,古乐名。

  唐润州幽栖寺玄素

  译文

  释玄素,字道清,俗姓马,润州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人。生有异常之气度,幼年即深仁而乐静。童年即希离尘俗,求归释门,父母从之,遂出家为僧,于如意年间,止住于江宁长寿寺。受具足戒后,戒行精进,定业勤修,思入幽微,三学俱修。既悟得色空,经常希慕宗匠。晚年乃入青山幽栖寺,师事威禅师,经过几年潜心修行后,道业大有长进。威禅师常诲以胜法,终于承受其不刊之旨。自此之后,他更加伏形苦节,锐意修习,破衲布衣,寒暑不易,贵贱怨亲,皆所不顾。时人称之为「婴儿行菩萨」。道业既高,前去参学问道者日多。

  开元年间,受注密之延请,移住京口;郡牧韦铣对他十分崇敬,四方学者,纷纷前往礼谒,一时僧俗二界人士,充塞寺院。玄素平时衲衣空床,足不出户,王侯致礼,不为所动,视世间之名誉利禄,犹如空花幻影。忽然有一天,有一屠夫前来礼谒,自生感悟,悔恨以往所犯之罪过,要求玄素接受他的供养,玄素欣然同意,后来,又亲自到他寓所,众人都大惑不解,皆称「异哉!」玄素道:「佛性对一切人都是相同的,只要是可教化、济度的,我都济度之,何异之有?」

  天宝初年,吴越一带前去瞻仰、问道者如云。扬州僧人希玄请他至江北,他夜里悄悄而行,到了江边,江水浩淼,风浪甚大,加之,云重天黑,伸手不见五指,眼看很难过江。突然间天空出现一道白光,他遂驾舟渡江,不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对岸。江北之人十分高兴,争相前去听他说法。……当时,李恺为扬州牧,对玄素十分崇敬,礼拜甚勤,自从玄素走了之后,扬州一带的人很思念他,希望能再听到他的弘法传教,遂把玄素再请回扬州。但没有多久时间,江北人士又前来请玄素,往返再三,遂致两岸人士因此而起纷争,玄素本人也不知如何是好。李恺就说:「大家都是诚心奉道,结果反成纷争。」因此就决定请玄素自己决定住何处,玄素考虑再三,最后还是回到江南。

  天宝十一年(公元七五二年)十一月十一日夜里,玄素无疾而化,世寿八十五。倾城悲恸,哀号震天。于当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当地的官吏们,都行丧师之礼,率众致哀,朝野震动。玄素往日坐禅之寺院里,高松参天,枝叶如盖。当他谢世那一天晚上,房前之两棵梧桐树突然枯萎,识者都称这是「双林」之变。……

  玄素的弟子有法鉴、法钦,此二人后弘传其学,其事迹另具别传。从之受菩萨戒者,有吏部侍郎齐澣、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舟、礼部崔令钦等,这些人都是在家大德,朝中要员,对玄素都十分敬重。自大和年间以后,僧俗二界又远慕其遗风,崇尚其德操,朝廷又追谥「大律禅师」之号,塔号「大和大宝杭之塔」。后人多因他俗家之姓马氏而称之为「马祖」,或以姓名兼称,曰「马素」。

  原典

  释玄素,字道清,俗缘马氏,润州延陵①人也。生有异度,幼而深仁,乳育安静。髫齓希尚,求归释门,父母从之,出依净域。以如意年中,始奉制度,□名于江宁长寿寺。进具已后,戒光腾烛,定水澄涟,思入玄微,行逾人表。既解色空,常慕宗匠。晚年乃南入青山幽栖寺,因事威禅师,躬历弥载,撞钟大鸣。威诲以胜法,得其不刊之旨。从是伏形苦节,交养恬和,败纳衬身,寒暑不易,贵贱怨亲,曾无喜愠,时目之为婴儿行菩萨。道业既高,人希瞻礼。

  开元年中,僧注密②请至京口,郡牧韦铣屈居鹤林,四部归诚,充塞寺宇。素纳衣空床,未尝出户,王侯稽首,不为动摇。顾世名利,犹如幻焉。忽于一日,有屠者来礼谒,自生感悟,忏悔先罪,求请素明中应供,乃欣然受之,降诣其舍。士庶惊骇,咸称「异哉!」素曰:「佛性是同,无生岂别?但可度者,吾其度之,何异之有?

  天宝之初,吴越瞻仰如想下生。扬州僧希玄请至江北,窃而宵遁。黑月难济,江波淼然,持舟拟风。俄顷有白光一道,引棹直渡,通波获全。楚人相庆佛日再耀。倾州奔赴,会于津所。人物拒道,间无立位,解衣投施,积若山丘。略不干其怀抱,令悉充悲田之费。礼部尚书李憕为扬州牧,斋心虔虔,二时瞻近。未几而京口道俗思渴法音,仍移牒渡江,再请还郡。二处纷诤,莫决所从。李时谓人曰:「本期奉道,反成爱憎。」因任从所请,却归南郡,其感物慕德,罕有与伦。

  以天宝十一载十一月十一日中夜,无疾而化,春秋八十有五。哀感人伦,恸彻城市。以其月二十一日奉全身建塔于黄鹤山西所住之地。方伯、邑宰,尽执丧师之礼,率众申哀,江湖震响。素往于寺内坐禅之所,高松偃覆如盖,及移他树,还互如前。又当舍寿之夕,房前双桐无故自枯。识者以为双林之变。但真乘妙理,绝相难思,嘉瑞灵祥,应感必有。经云:「随缘赴感。」即其事也。

  有门弟子法鉴及吴中法钦,此二大士重光道原,余具别传。受菩萨戒弟子吏部侍郎齐澣、广州都督梁卿、润州刺史徐峤、京兆韦昭理、给事中韩赏、御史中丞李舟、礼部崔令钦,并道流人望,咸欵师资,亦尝问道于径山,犹乐正子春于夫子,洗心瞻仰,天汉弥高。水鉴明心,悟深者众矣。洎大和中,远慕遗风,高其令德,追谥大律禅师,大和大宝杭之塔。后人多以俗氏召之曰马祖,或以姓名兼称日马素是也。

  注释

  ①润州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

  ②注密:「注」字,《大正藏》本及《国译一切经》均作「汪」字。

  唐均州武当山慧忠

  译文

  释慧忠,俗姓冉,越州诸暨(今浙江诸暨)人。生卒年月不详,或说他活了一百多岁。慧忠肌肤白晰,神宇峻爽,少而好学,受法于双峰(即五祖弘忍)

  ,传禅宗心印,行无住相,遍访名山,四处参学。五岭、罗浮、四明、天目,他无所不至。或松下安居,或石窟打坐……,游化于吴楚各地……。

  开元年间,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等,对他十分崇敬,上奏玄宗,玄宗遂下敕诏之锡住龙兴寺。自此之后,王公、大臣等无不膜拜、致礼,从之问道。慧忠博达训诂,广习经律,弘法降物,莫之能比。其之为人,不可以威惧,不可以利动,刚直淡泊,劲节清风。……

  唐肃宗在即位时,闻其高德,于上元二年(公元七六一年)正月十六日敕内给事孙朝进迎请他进宫。肃宗手诏曰:「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利他菩萨共济群生。法师道行高深,境界圆明,善开秘藏,广弘正法。大悲不倦于津梁,至善必明于兼济。尊雄付嘱,实在朕躬。愿法师如道安,广弘慈悲之大法,利济群生,盛传像教之玄理,拯救凡愚。诚恳希望法师能仗锡来京,以遂朕心。时下春意犹寒,法师请多保重,致书难得尽说,余不一一。」……

  慧忠入京后,甚得肃宗之崇敬,待以师礼。皇帝每有谘询,则奏治国治民之要,畅述唐尧、虞舜之风,皇上都细心聆听,十分恭敬。后来皇上特允许他乘轿上殿,坐而论道,不受世俗礼仪之限制。其后,皇帝令骠骑朱光辉宣旨,敕住千福寺,相国崔涣又从之问道,理契于心,谈之朝野。有识之上,也纷纷前去参学问道。再后来,又下敕内侍袁守宏把慧忠迎至临近皇宫之光宅寺居住,供养丰渥。慧忠虽然荣极当时,朝臣常去参拜致礼,玉帛珠宝盈于寺院,但他恬淡澹然,视若泡影,世俗之利禄声名丝毫不动于心。……于佛教学说上,他主张佛性无所不在,无情也有佛性。常以因慧思大师曾说:「若欲得道,衡岳、武当。」遂上奏皇上请求于武当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大历八年(公元七七三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众中精通经、律、禅者,添满三七人。一时,佛法隆盛,国人蒙益。

  后来,慧忠前往南阳,陷入贼境,再三请求回避,皆不同意,临白刃而容不改色,无所畏惧。贼人首领见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遂投剑致拜,请师事之。当时,避贼遇贼的人众多。后来,又遇群盗,遂杖锡沿江而去。慧忠其人,内德充盈,道行高深,一般人很难窥其深奥。……

  大历十年,慧忠忽然身患疾病,国医也无力医治,自知不久于人世。众人就请慧忠留下遗嘱,他说:「佛有明教,大家依之而行可矣,我又需要说什么呢?」此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官府上奏皇上,皇上甚是悲痛,特遣中使临吊致哀,馈赠十分丰厚,并敕谥号「大证禅师」,下诏归葬于党子谷香严寺。一切费用,均由国库开支。僧侣二界参加其葬礼者甚众,痛哭之声,震天动地。兴唐寺沙门大济很早就从之受学,虽非其法嗣,但悲痛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兄弟、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寺主道密等都悲痛万分,译经沙门飞锡为之撰写了碑铭,以志纪念。

  原典

  释慧忠,俗姓冉氏,越州诸暨①人也。孰辨甲子?或谓期颐②之年。肌肤冰雪,神宇峻爽。少而好学,法受双峯,默默全真,心承一印,行无住相。历试名山,五岭、罗浮、四明、天目,白崖倚帝,紫阁摩穹,或松下安居于九旬,或嵌空息虑于三昧。既悬明月之戒,亦净瑠璃之心,已度禅定之门,不起无生之见。嶷若苏卢,八风莫能动;清如净鉴,万象何所隐?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峯狎于麋鹿;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分卫人间。薄游吴楚,以至于顺阳川焉。卜居党子之林泉,四十余祀;深入法王之圣定,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前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信潭以清,闻风而悦,税驾扣寂,杳然虚空。礼足散金银之华,不异弥伽长者③,执手见微尘之佛,等毗目仙人④。上奏玄宗,征居香剎,则龙兴寺也。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忠博达诂训,广穷经律,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不可以利动,曒日而食,对月澄心,清风飞霜,劲节凌竹,辞检理诣,折彼幔幢。……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勑内给事孙朝进驲骑迎请。其手诏曰:「皇帝信问,肤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利他大士共济羣生。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藏开秘密,境入圆明。大悲不惓于津梁,至善必明于兼济。尊雄付嘱,实在朕躬。思与道安宣扬妙用,广滋福润,以及大千。传罔象之玄珠,拔沈迷之毒箭,良缘斯在,勿以为劳。仗锡而来,京师非远。斋心已久,副肤虚怀。春寒,师得平安好!遗书指不多及。」忠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辽高步入宫,引登正殿。霜杖初下,日照龙衣,天香以焚,风飘羽盖。时忠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奏理人治国之要,畅唐尧、虞舜之风。帝闻竦然,膝之前席。九龙洒莲华之水,万乘饮醍醐之味。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不拘彝典也。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相国崔涣从而问津,理契于心,谈之朝野。识真之士,往往造焉。洎夫宝应临御,以孝理国,匪移前睠,划开万里之天,若见三江之月。又勑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香饭云来,紫衣天降。虽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了之如泡。观之

  若梦,澹然闲任,自乐天倪。……常以思大师有言:「若欲得道,衡岳、武当。」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中取明经律禅法者,添满三七人。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阳,陷于贼境,固请回避,皆不允之。临白刃而辞色无挠,据青云而安坐不屈。魁帅观具禅德淡若,风韵高逸,投剑罗拜,请师事焉。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无何,羣盗又至,乃曰:「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钖发趾,沿江而去。有斅其先踪,坚住不避者,尽被诛戮。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存而不论,道何深也!金籍曰「般若无知而无不知」,斯之谓欤!内德既充,外应弥广,自藏珍宝,人莫之窥。于戏,论龙奋迅,而毱多不知,忉利雨花,而明彻莫讥。前贤厌世,正眼随灭,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国医罔効,自知去辰,众问后事,乃曰:「佛有明教而行之,则无累矣,吾何言哉?」粤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汇足,泊然长往。所司闻奏,皇情悯焉。中使临吊,赙赠甚厚。勑谥号曰大证禅师。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循其本也。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勑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凡有敷奏,圣旨允焉。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主道密等,凡数万人,痛石室之末筹,悲云峯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注释

  ①越州诸暨:今浙江诸暨。

  ②期颐:指百岁之人。

  ③弥伽长者:意译为「能降伏」,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善知识之一。

  ④毗目仙人:又称「毗目瞿沙仙人」,善财童子所参五十三善知识之一。

  唐南岳石头山希迁

  译文

  释希迁,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县)人。其母怀孕时,不喜荤食。希迁生下来后,自小就很懂事,不曾给家人带来什么麻烦。二十岁时虽颇自许,但从不以气色忤人。其乡当时属边远地区,当地百姓敬畏鬼神,多淫祀,常用牛酒作祭品,希迁对这种祭祀很反感,曾捣毁当地的祠堂,把要祭祀的牛牵回来,有时一年之中牵回数十头牛,乡里的长者也拿他没办法。当他听说大鉴禅师(即慧能)南下弘法时,从之受学者甚多,希迁就前往投学。见到慧能后,慧能曾拉住他的手,同他开玩笑道:「如果要做我的弟子,当做得象样些。」希迁笑而答道:「好的。」自此之后,灵机一发,好像雨后初晴一样,往返于罗浮,穿梭于三峡。

  开元十六年(公元七二八年),在罗浮山受具足戒,当年归就山,梦见与慧能同乘一龟,泳于深池。醒后占梦曰:「龟是灵智之物,池是性海,我与慧能师父同乘灵智游于性海已久,又何须作梦?」后来听说吉州青原山行思深得慧能禅法心要,又前往依之受学。当时行思之门,学人云集,待希迁到后,行思则说:「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年,始往衡山南寺。该寺之东有一石,其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故后来有石头希迁之号。起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皆慧能门下,都对他们的徒众说:「那个石头和尚,乃真狮子吼也,定能使你等大开眼界。」因此几位禅师之门人都很崇仰他。有人向他询问解脱事,他说:「谁能缚你?」问净土事,曰:「谁能使你污垢?」其答对之直截了当,皆类此。广德二年(公元七六四年),应门人之请,至梁端弘扬禅法。当时,江西崇重马祖道一,湖南推崇石头希迁,学人以不见二大士为无知。

  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寂,世寿九十一,僧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等相继建塔于东岭。塔成后三十年,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钦尚祖风,与道铣相遇,盛述先师之道。刘轲追仰前烈,为其树碑纪德,这乃长庆年间的事。后敕谥号曰「无际禅师」,塔曰「见相」。

  原典

  释希迁,姓陈氏,端州高要①人也。母方怀孕,不喜荤血。及生岐嶷,虽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未尝以气色忤人。其乡洞(豸+尞),民畏鬼神,多淫祀,率以牛酒,祚作圣望。迁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其理焉。闻大鉴禅师②南来,学心相踵,迁乃直往。大鉴衎然持其手,且戏之曰:「苟为我弟子,当肖。」迁逌尔而笑曰:「诺。」既而灵机一发,廓若初霁。自是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

  开元十六年,罗浮受具戒,是年归就山,梦与大鉴同乘一龟,泳于深池。觉而占曰:「龟是灵智也,池是性海也。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邪?」后闻庐陵③清凉山思禅师为曹溪补处,又摄衣从之。当时思公之门,学者麏至。及迁之来,乃曰:「角虽多,一麟足矣。」

  天宝初,始造衡山南寺。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杼载绝岳,众仰之,号曰石头和尚焉。初,岳中有固、瓒、让三禅师,皆曹溪门下,佥谓其徒曰:「彼石头真师子吼,必能使汝眼清凉。」由是门人归慕焉。或问解脱,曰:「谁能缚汝?」问净土,曰:「谁能垢汝?」其答对简速,皆此类也。广德二年,门人请下于梁端。自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④,往来憧憧,不见二大士为无知矣。

  贞元六年庚午岁十二月二十五日顺化,春秋九十一,僧腊六十三。门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铣、智舟相与建塔于东岭。塔成三十载,国子博士刘轲素明玄理,钦尚祖风,与道铣相遇,盛述五师之道。轲追仰前烈,为碑纪德,长庆中也。勑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焉。

  注释

  ①端州高要:今广东高要县。

  ②大鉴禅师:即慧能。

  ③庐陵:今江西吉安县。

  ④江西主大寂,湖南主石头:大寂,即马祖道一,唐宪宗谥其号为「大寂禅师」;石头,即希迁。

  唐洪州开元寺道一

  译文

  释道一,俗姓马,汉州(今四川广汉县)人。华以喻性,不生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大海。道一生而凝重,多有异相,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自异于幻形。既是在凡之境,就当随机应教。才在童年,有脱尘离俗之气慨。后来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处,并于渝州圆律师处受具足戒。……

  听说南岳有怀让禅师,乃六祖慧能之后学,于是越过重重险阻,出川参访怀让。到南岳,遂结庵坐禅,一坐数日,怀让就问他:「坐禅图什么?」他说:「图作佛。」怀让听后,就拿一块砖在庵前石头上磨。道一莫明其妙,就问他:「磨砖作什么?」怀让说:「磨砖作镜。」道一就说:「磨砖岂能作镜?」怀让趁机开导他:「磨砖既不能作镜,坐禅岂能成佛?」道一闻后,豁然有悟。后侍奉其师十年后才离开南岳,到临川(今江西抚州)栖止南康(今江西赣县)、龚公山游化。在此以前,龚公山有许多鬼神怪物,人迹罕至,有进此山者马上遭殃,但自道一至此山坐禅之后,肓一紫衣神灵向他致礼道:「愿舍此地为清净道场。」说完后就不见踪影。自此之后,此山中的毒蛇猛兽等,都变得十分温顺。

  当时之郡守河东裴公,一家世代崇奉佛法,他对道一十分崇敬,常常向他请教禅法。后来,裴公调任庐江(今安徽合肥)、寿春(今安徽寿县)后,仍然时时向道一请益,精勤修习。大历年问,蒙皇上恩赐,他移住于开元精舍。其时连率路公对他也很崇敬,频频向他请益:锺陵(今江西省进贤县)一带,学者云集,道一之禅法,至此盛极一时。其著名弟子有智藏、镐英、崇泰等一

  百多人,后来遍布天下,各为一方宗主。

  贞元四年(公元七八八年),身体康健,举措如常,而忽然请求沐浴。沐浴后更衣结跏趺坐,奄然而化。世寿八十,僧腊五十。……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传其法嗣。宪宗时追谥曰「大寂禅师」,丹阳公包佶为之撰写碑文,权德舆为之撰写塔铭。

  原典

  释道一,姓马氏,汉州①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生而凝重,虎视牛行。舌过鼻准,足文大字。根尘虽同于法体,相表特异于幻形,既云在凡之境,亦应随机之教。年方稚孺,厌视尘躅②,脱落爱取,游步恬旷,削发于资州唐和尚,受具于渝州圆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浣衣鍜金,观门都错。大龙香象,羁绊则难。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有让禅师,即曹溪六祖之前后也,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诣灵桂贞篁之幽寂。一见让公,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作者是齐于七人。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圣无方所,亦寄清源,遂于临川③栖南康、龚公二山,所游无滞,随摄而化。先是,此峯岫问魑魅丛居,人莫敢近,犯之者灾衅立生。当一宴息,于是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语终不见。自尔猛騺毒螫,变心驯扰④;沓贪背憎,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谘稟。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自明者在乎周物,博施者期乎济众。居无何,裴公移典庐江⑤、寿春⑥二牧,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大历中、圣恩溥洽,□名于开元精舍。其时连率路公聆风景慕,以锺陵之坏,巨镇奥区,政有易柱之弦,人同凑毂,禅宗戾止⑦,降祥则多,顺而无违。居仅十祀,日临扶桑,高山先照;云起肤寸,大雨均沾。建中中,有诏僧如所□,将归旧壤。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而请沐浴讫,俨然加趺归寂,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弟子智藏、镐荚、崇泰等奉其丧纪,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为塔铭。

  注释

  ①汉州:今四川广汉县。

  ②厌视尘躅:指厌恶尘俗之事。

  ③临川:今江西抚州市南。

  ④驯扰:顺服之意。

  ⑤庐江:今安徽省合肥县。

  ⑥寿春:今安徽省寿县。

  ⑦戾止:来到之意。

  唐荆州天皇寺道悟

  译文

  释道悟,俗姓张,婺州东阳(今浙江金华)人。秉天地之灵气,生而神俊。十四岁时,就萌生离俗之志,请求出家。父母对他甚是宠爱,舍不得他离开,便没有同意他的请求。他见父母没答应,就坚持每天只吃一顿饭,久而久之,身体逐渐虚弱,但其离俗出家之意志更加坚定。父母看到这种情况,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他遂往明州出家,二十五岁,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受具足戒。自此之后,他六度兼修,梵行愈坚。常以为要治疗重病,须上等妙药,如欲开冥蒙,当求善知识,不借于舟楫,焉能渡河?遂投径山国一禅师。他礼拜过后,国一禅师知他是大法器,乃授之宗要,顿时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直见佛性。在径山止住五年,尽得门师印可。羽翼丰满之后,他就很想翱翔于太空之中,于是在大历十一年(公元七七六年)前往余姚大梅山。

  那个地方悬崖绝壁,人迹罕至,他七日不食,感动了那些珍禽异兽,争相向他馈赠野果。有一次,有樵夫前去该地砍柴,偶然遇到了他,十分诧异,赶快回去报告乡邻、官府,大家都感到很神奇。消息传开后,没多长时间,前去朝拜的人络绎不绝。大家帮他在山岩上盖起房舍,给他带去了厨具、粮食、菜蔬等,他就在那里修禅静坐,老虎经常来到他的座侧,十分温顺地卧在他旁边。夫悟法者无阶渐,修道者有深浅,木愈钻而火愈生,镜愈磨而照愈明,此乃理之必然也。所以他扫尘累,遁岩薮,服形体,不分昼夜,精勤修习,欲直趣无上道。如此修习了三、四年。

  将欲翱翔太空,怕羽翼之颓折,希翼直趣宝所,恐路途之乖错,因此他拟四方寻访,会其真宗。建中初年(公元七八○年),遂前往锺陵拜谒马祖道一。建中二年,又前去礼谒石头希迁。自径山而衡岳,三遇哲匠,至此道悟之于禅法,如造父之御乘,郢匠之运斧,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孔尼谓颜子曰「亚圣」,燃灯予释迦授记,根果成熟,名声普闻。自此之后,他四处弘化,大阐禅法。始于沣阳,次居澋口,最后锡住当阳(今湖北省当阳县)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之地。是处山形险峻,松柏参天,溪水清澈,百鸟云集,至人必居胜地,诚如是也。四方学者,纷纷前往参访、问道,一时间,人来人往,门庭若市。……

  当地有一天皇寺,位于该郡旁边,也是当时天下一名剎,但被祝融光顾,毁于一旦。道悟受该寺之延请,驻锡该寺,重震禅风。当时之江陵尹裴公,乃缙绅之士,崇重佛法,名重一方,经常向道悟请教禅法。道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每每不卑不亢,坐而揖对。裴公对他之峻拔极表赞叹,曰:「抗俗之志本当如此也。」道悟认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岂能如世俗一般,尊贵而卑贱呢?」元和丁亥年(公元八○七年)患背疾,令弟子先期告终,于当年四月月末奄然入灭,世

  寿六十,僧腊三十五。当年八月五日葬于郡东边,众弟子奉龛起塔。

  道悟身高七尺,神韵朗拔,手纹鱼跃,顶骨隆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度人说法,雄健猛利。其禅法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垢净共住,水波同体。触境迷者,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其悟解超顿,一至于此。

  原典

  释道悟,姓张氏,婺州东阳①人也。受天粹气,为法王子,生而神(亻+隽),长而谨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启白尊老,将求出家,慈爱之旨,不见听许。辄损薄常膳,日唯一食,虽体腹羸馁,弥年益坚。父母不获已而许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抉牢强心,于六度门,修诸梵行。常以为疗膏盲者资上妙药,开暗冥者求善知识。不假舟檝,其济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径山国一禅师。悟礼足始毕,密受宗要。于语言处,识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断诸疑滞,无畏自在,直见佛性,中无缁磷。服勤五载,随亦印可,俾其法雨润诸丛林。悟蓄力向晦,□入深阻,实冀一飞摩霄。乃转遁于余姚大梅山,是时大历十一年也。

  层崖绝壑,天籁萧瑟,皇无邻落,七日不食。至诚则通,物感乃灵,猱挺谷玃,更馈橡栗。异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覩,骇动悚息,驰谕朋曹,谓为神奇。曾不旬朔,诣者成市。凭嵌倚峭,且构危栋,赀粮供具,环遶方丈。猛虎眈眈,侣出族游,一来座侧,敛折肢体,其类驯扰可知也。夫语法者无阶渐,涉功者有浅深,木踰钻而见火,鉴勤磨而照胆,理必然矣。是以扫尘累,遯岩薮,服形体,遗昼夜,精严不息,趣无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

  将翔云表,虑羽毛之颓铩;欲归宝所,疑道涂之乖错。故重有谘访,会其真宗。建中初,诣锺陵马大师,二年秋,谒石头上士。于戏!自径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②习御,郢人③运斤,两虚其心,相与吻合。白月映太阳齐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谓颜子亚圣,然灯与释迦授记,根果成熟,名称普闻,如须弥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张胜因,凡诸国土,缘会则答。始卜于澧阳,次居于澋口,终栖于当阳④柴紫山,即五百罗汉翱翔地也。柽松蓊郁以含风,崖巘巉岩而造天,驾潋灔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鸾凤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势胜,诚如是也。洪钟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虚往实归。或接武于林樾,或骈肩于庐舍,户外之屦,烂其室盈矣。荆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动亿万计,莫不擎跪稽首,向风作焉。崇业上首以状于连帅而邀之,不违愿力,聿来赴请。屩及于虚落,钖及于都城。白黑为之步骤,幡幢为之轇轕,生难遭想,得未曾有。彼优波鞠多者,夫河足云!

  有天皇寺者,据郡之左,标异他剎,号为名蓝,困于人火,荡为煨烬。倌坊主灵鉴族而谋之,以为满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担大事,蔑弃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轝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诤论锋起,达于尊官。重于返复,毕安其处。江陵尹右仆射裴公,搢绅清重,拥旄统众,风望眄睞,当时准程,驱车盛礼,问法勤至。悟神气洒落,安详自处,徐以软语,为之献酬,必中精微,洞过肯綮。又常秉贞操,不修逢迎,一无卑贵,坐而揖对。裴公讶其峻拔,征其善趣,谓「抗俗之志当径挺如是邪?」悟以为「是法平等,不见主客,岂効世谛,与人居而局狹邪?」裴公理冥意会,投诚归命。既见仁者,我心则降,如热得濯,躁愦冰散。自是禅宗之盛,无如此者,元和丁亥岁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终,以夏四月晦⑤,奄然入灭。春秋六十,僧腊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东隅,灵龛建塔,从僧礼也。

  悟身长七尺,神韵孤杰,手文鱼跃,顶骨犀起。行在于《璎珞》,志在于《华严》,度人说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净共住,水波同体,触境迷着,浩然忘归。三世平等,本来清净。一念不起,即见佛心。」其悟解超顿,为若此也。

  注释

  ①婺州东阳:今浙江金华。

  ②造父:古代善御者。

  ③郢人:即郢匠,古代楚国郢都之巧匠。

  ④当阳:今湖此省当阳县,在湖北省西部。

  ⑤晦:阴历月末。

  唐新吴百丈山怀海

  译文

  释怀海,闽(福建省福州市)人。少年出家,长游顿门。闻大寂禅师在南康(今江西赣县)大弘禅法,就前往参学,后果然成一代宗匠。大寂禅师入灭之后,受信众之请,往新吴(今江西奉新县)一带弘法。那里有一座山,极是险峻,高达千余尺,号称「百丈」,怀海就住在那座山上,不久,四方学者,纷纷前来求学请益,盛极一时。有人说:「我们所行乃大乘法,怎能以诸部教法为随行呢?」也有人说:「《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怎能不依随呢?」怀海道:「我对大小乘的有关内容进行糅和折中,所制定的禅规以令人归善为准则。」乃不循旧制,刻意创新,别立禅居。

  自菩提达磨传法至六祖慧能以来,得法要者称为长老,有如西域称那些道高腊长之高僧为须菩提一样。所不同的只是,多居住于律寺之中、僧堂之内,堂中设长连床,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这主要用于长时间的坐禅之后,略事歇息。大众朝参夕聚,饮食随宜,以示节俭。常行普请法,以示上下均力。

  长老居方丈,如同维摩之一室。不立佛殿,只建法堂,表示法超言相。其诸制度,与传统律制颇多差异,当时的禅宗,皆遵从这些清规,其始创者,怀海其人也。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正月十七日入寂,世寿九十五。穆宗长庆元年(公元八二一年)敕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

  原典

  释怀海,闽人①也。少离朽宅,长游顿门,稟自天然,不由激劝。闻大寂始化南康,操心依附,虚往实归,果成宗匠。后檀信②请居新吴界,有山峻极,可千尺许,号百丈欤?海既居之,禅客无远不至,堂室隘矣。且曰:「吾行大乘法,岂宜以诸部阿笈摩③教为随行邪?」或曰:「《瑜伽论》、《璎珞经》,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随乎?」海曰:「吾于大小乘中博约折中,设规务归于善焉。」乃创意不循律制,别立禅居。

  初自达磨传法至六祖已来,得道眼者号长老,同西域道高腊长者呼须菩提也。然多居律寺中,唯别院异耳。又令不论高下,尽入僧堂。堂中设长连床,施椸架挂搭道具。卧必斜枕床唇,谓之带刀睡,为其坐禅既久,略偃亚而已。朝参夕聚,饮食随宜,示节俭也。行普请法,示上下均力也。

  长老居方丈,同维摩之一室也。不立佛殿,唯树法堂,表法超言象也。其诸制度,与毗尼师一倍相翻,天下禅宗如风偃草。禅门独行,由海之始也。以元和九年甲午岁正月十七日归寂,享年九十五矣。穆宗长庆元年,勑谥大智禅师,塔曰大宝胜轮焉。

  注释

  ①闽人:福建省福州人。

  ②檀信:即檀那,意译为布施,此处指施主。

  ③阿笈摩:亦作「阿含」,意译为教法、法藏。

  唐南阳丹霞山天然

  译文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其人秉性耿直,很小的时候就进入佛门,拜谒了石头希迁,禅师默而识之,并为之立名曰天然。起初,天然在石头禅师处做杂役,三年后才蒙落发为僧。后于南岳希律师处受戒,不久,又往造江西大寂禅师。大寂以言诱导之,他对答雅正,大寂甚感诧异。再后,他居于天台华顶三年,又礼谒国一大师。

  元和年间,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时,因天气十分寒冷,遂烧木佛像以御寒,遂遭到大众的非议,但他却说:「我烧木佛是为了求舍利。」当有人对他说:「木头那有舍利时?」他则说:「既然如此,烧之又何妨?」元和三年,一大早他到天津桥,横卧于桥上,正好留守郑公从那里经过,见有人横卧于桥上,就大声呵斥他。他慢悠悠地说:「我乃无事僧也。」郑公颇感奇异,乃送了他两件素衣,并每月供给他米面,自此之后,洛阳一带有不少百姓归信于他。

  至十五年春,他说:「我向往林泉矣。」遂往南阳丹霞山结庵,于长庆四年六月告诉门人曰:「请准备热水等以供我沐浴,我要去了。」乃戴笠策杖穿屐,刚垂下一足,还未落地,就奄然而化,世寿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为之撰写碑文,记其德行。后来皇上下敕,赐谥号曰「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原典

  释天然,不知何许人也。少入法门,而性梗概,谒见石头禅师,默而识之,思召其自体得实者,为立名天然也。乃躬执爨①,凡三年,始遂落饰。后于岳寺希律师受其戒法,造江西大寂会。寂以言诱之,譍答雅正。大寂甚奇之。次居天台华顶三年,又礼国一大师。

  元和中,上龙门香山,与伏牛禅师为物外之交。后于慧林寺遇大寒,然乃焚木佛像以御之。人或讥之,曰:「吾荼毗舍利。」曰:「木头何有?」然曰:「若尔者,何责我乎?」元和三年,晨过天津桥,横卧,会留守郑公出,呵之不去。乃徐仰曰:「无事僧。」留守异之,乃奉束素衣两袭,月给米面。洛下翕然归信。

  至十五年春,言「吾思林泉」,乃下南阳丹霞山结庵。以长庆四年六月告门人曰:「备沐浴,吾将欲行矣。」乃戴笠策杖入屦,垂一足,未及地而卒,春秋八十六。膳部员外郎刘轲撰碑纪德焉。勑谥智通禅师,塔号妙觉。

  注释

  ①爨:烧火煮饭。

  唐池州南泉院普愿

  译文

  释普愿,俗姓王,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人。其法系出自江西大寂,大寂的师是南岳怀让,而怀让则是曹溪慧能之传人,对于普愿来说,慧能禅师称得上是法祖了,可见普愿之禅法颇有渊源。普愿还在娘胎里时,其母亲就不喜欢吃荤。至德二年(公元七五七年),跪于父母面前请求出家,且有一种非走不可之气概,父母遂同意了他的请求,乃投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从之受业。他任劳任怨,修行十分刻苦,其师感到很奇异。

  大历十二年,普愿三十岁时,往嵩山会善寺依暠律师受戒,习相部旧章,研究戒律篇聚之学。后来参加了许多法会,上楞伽顶,入华严会,参究诸论,领悟玄机,也经常参加各种论辩,皆所向披靡。

  大寂门下有弟子八百余人,每次听师说法之后,大家各陈师意,是非纷错,唯普愿默默无语,大家才领悟到:「不言者才是真言也。」自此之后,普愿更木讷寡言,直似哑吧一般。有人以为他没有什么好说的,就多方试探他,他执意不言。或有暗中观察他,引诱说点什么的,他也只言其一,不说其二,很难得其要领,众人才知道他并不是没有什么好说的,而是时机未到而已。

  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驻锡于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南泉寺,填谷伐木,以构禅宇。之后,他常头戴蓑笠,上山放牛,有若牧童。开山种田,自给自足。三十年间足不下南泉一步。此乃洪钟不必强撞方才发声矣。

  太和年(公元八二七年)初,宣城使者陆公亘、前池阳太守皆知其抗迹尘外,乃四方法眼,与护军彭城刘公等迎请他下山,对他极是礼敬,还不到一年时间,从之受学者不下数百人。

  太和甲寅年(公元八三四年)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贯于禅室后之山峰上,占卜曰:「可能是南泉要谢世了。」那一天西峰巨石崩落,声彻数十里外,有小虎绕禅林悲号,大众都极感诧异。二十五日天刚亮,他对门人说:「星翳灯幻亦久矣,不要认为我有去来。」言旋而化。世寿八十七,法腊五十八。契元、文畅等九百多人,皆布衣黑巾,泣于山门,前去参加葬礼者塞满道路,哀号之声震荡山谷。乙卯岁(公元八三五年)门人奉全身于灵塔。膳部员外郎史馆编修刘轲对他更是钦敬无比,撰文追德颂美。

  原典

  释普愿,俗姓王,郑州新郑①人也。其宗嗣于江西大寂,大寂师南岳观音让,让则曹溪之冢子也,于愿为大父,其高曾可知也,则南泉之禅有自来矣。愿在孕,母不喜荤血。至德二年,跪请于父母乞出家,脱然有去羁鞅之色。乃投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苦节笃励,胼胝②皲瘃,不敢为身主,其师异之。

  大历十二年,愿春秋三十矣,诣嵩山会善寺暠律师受具,习相部旧章,究毗尼篇聚之学。后游讲肆,上楞伽顶,入华严海会,抉《中》、《百》、《门》观之关钥,领玄机于疏论之外。当其锋者,皆旗靡辙乱。

  大寂门下八百余人,每参听之后,寻绎师说,是非纷错。愿或自默而语,群论皆弭,曰:「夫人不言乃尔耳。」自后舍景匿耀,似不能言者,人以其无法说,或扣其关,亦坚拒不泄。时有密赜其机者,微露头角,乃知其非无法说,时未至矣。

  贞元十一年,挂锡池阳③南泉山,堙谷刊木,以构禅宇,蓑笠饭牛,溷于牧童。斫山畬田,种食以饶。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夫洪钟不为莛撞发声,声之者,故有待矣。

  太和年初,宣使陆公亘、前池阳太守皆知其抗迹尘外,为四方法眼,与护军彭城刘公同迎请下山,北面申礼。不经再岁,毳衣之子奔走道途,不下数百人。

  太和甲寅岁十月二十一日示疾。十二月二十三日,有白虹贯于禅室后峯,占之者:得非南泉谢世乎?是日西峯巨石崩,声数十里。当昼,有乳虎违禅林而号,众咸异之。二十五日东方明,告门人曰:「星翳灯幻亦久矣。勿谓吾有去来也。」言讫而谢。春秋八十七,僧腊五十八。契元、文畅等凡九百人,皆布衣墨巾,泣血于山门。赴丧会葬者相继于路,哀号之声震于崖谷。乙卯岁,门人奉全身于灵塔,从其教也。膳部员外郎史馆修撰刘轲钦若前烈,追德颂美焉。注释

  ①新郑:今河南省新郑县。

  ②胼胝:俗称「老茧」,手掌或足底因长期劳动或奔波留下之厚茧。

  ③池阳:今陕西泾阳西北。

  唐赵州东院从谂

  译文

  释从谂,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童年时就有异常伦,厌恶尘俗,断然离开双亲,投本州龙兴寺从师落发。后来又往嵩山琉璃坛受戒。师父劝他多读诵、听习,但他常一听而已,不多留意。听说池阳普愿禅师禅法隆盛,遂往而投之,于普愿禅师处,他刻苦钻研,深究禅法。普禅师遂密付道旨,他既得心印,却又装得若无所得,坦然安乐。后来于赵州郡开物化迷,大弘禅道。……他常以「公案」问答、示众,(如「狗子佛性」、「赵州柏树子」等》都脍炙人口,天下流传。

  原典

  释从谂,青州临淄①人也。童稚之岁,孤介弗群,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乃投本州龙兴伽蓝,从师翦落。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闱池阳愿禅师道化翕如,谂执心定志,钻仰忘疲。南泉密付授之,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后来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以真定帅王氏阻兵,封疆多梗,朝廷患之。王氏抗拒过制,而偏归心于谂。谂尝寄尘拂上王氏曰:「王若问何处得此拂子?」答道:「老僧平生用不尽者物。」凡所举扬,天下传之,号赵州法道。语录大行,为世所贵也。

  注释

  ①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

  唐大沩山灵佑

  译文

  释灵佑,俗姓赵,祖父与父亲均是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人。灵佑童年在前庭游戏时,仰见瑞气祥云在头上盘绕,又似有天乐齐鸣,真身降灵,街上的人都往他头上看,连那些长者也不明白究竟是什么原因。后来,有一相貌似西域人的长者对他家的长辈说:「此是众圣显灵的标志,此小孩乃真佛子,日后必定大弘佛法。」过后,弹指数四而去。后来,灵佑头结发髻,身穿短褐,在本郡法恒律师那里做事,做得很卖力。二十岁时披剃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当时钱塘义宾法师授其律科。

  后来,他去了天台,在路上遇到寒山子。寒山子对他说:「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灵佑一路上都在思考着寒山子对他说的这番话。到天台国清寺后,又遇见拾得,拾得又对他说了类似的话,遂往泐潭拜谒大智禅师(即怀海)。在那里,他很快就领悟了怀海的禅学思想。

  元和末年,随缘往长沙,过大沩山时,就产生了在那里栖息的念头。此寺离郡有十舍之遥(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渺无人烟,到处是狼穴兽窟。他就寓居于群兽之中,以山果为食。过了一段时间后,有山民发现了他,告知乡里百姓,诸信众遂替他营建寺舍。当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管湘潭一带,颇赞赏灵佑之禅法,遂上奏请求赐其山门号同庆寺。后来,相国裴休崇尚其道,与他关系颇密切。会昌法难时,又有相国崔公慎由对他崇重加礼。

  大中七年(公元八五三年)正月九日,灵佑洗漱完毕,敷坐瞑目而入灭,世寿八十三,僧腊五十九。后来其墓迁至山右之栀子园,散骑常侍卢简求曾为他撰写碑铭,李商隐为之题写匾额。

  原典

  释灵佑,俗姓赵,祖父俱福州长溪①人也。佑□年戏于前庭,仰见瑞气祥云,徘徊盘郁,又如天乐清奏,真身降灵,衢巷谛观,耆艾莫测。俄有华巅之叟,状类罽宾之人,谓家老曰:「此羣灵众圣标异。此童,佛之真子也,必当重光佛法。」久之,弹指数四而去。佑以椎髻②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师执劳,每倍于役。冠年剃发,三年具戎。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

  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佑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佑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

  元和末,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山与郡郭十舍而遥,夐无人烟,比为兽窟。乃杂猨猱之间,橡栗充食。浃旬,有山民见之,羣信共营梵宇。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佑为遭会昌之澄汰,又遇相国崔公慎由崇重加礼。

  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漱毕,敷座瞑目而归灭焉。享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九。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也。四镇北庭行军、泾原等州节度使、右散骑常侍卢简求为碑,李商隐题额焉。

  注释

  ①福州长溪:今福建省霞浦县。

  ②椎髻:椎形之发髻。

  唐朗州德山院宣鉴

  译文

  释宣鉴,俗姓周,剑南(今四川涪江以西)人。出生之后,就厌恶荤腥,少年时聪颖机敏,以宿植慧根故,从小就希望离俗出家。大龙不屈于小庭,昆鹏当翱翔于太空,既离尘俗,当预僧流。起初,精研律藏,闻重湖间禅道大兴,乃前往参学游访,拜谒龙潭信禅师。信禅师属石头希迁之法系。起初他独居一室,宣鉴强求前去侍候他。

  有一天傍晚,龙潭禅师持一枝火授予宣鉴,宣鉴接过后行走了数步,说道:「久闻龙潭到来,龙之与潭,俱不见矣?」信禅师道:「子亲到矣。」他在方丈室侍候龙潭三十多年。后来去了澧阳,住没多久,遇到会昌法难,武宗灭佛,他避难于独浮山之石室。

  大中初年(公元八四七——八五九年)应武陵太守薛延望之请,始居德山,盛弘禅法,大振宗风,四方学众云集,蔚为天下一大丛林,不论三伏腊月,堂中徒众常有数百人。其道风险峻,常人难窥其涯际。雪峰曾参见他,颇受宣鉴之赏识。于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十二月三日,忽告大众曰:「扪空追响,劳汝神邪?梦觉觉非,复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世寿八十四,僧腊六十五。死后身据床坐,七日如生。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之门风。现在襄、邓、汉东一带,还有他的许多弟子,宗风犹盛。

  原典

  释宣鉴,姓周氏,剑南①人也。生恶荤膻,少多英敏,宿賷异操,恳愿出尘。大龙不屈于小庭,俊鹗必腾其层汉,既除美饰,当预僧流。从受近圆,即穷律藏,其诸性相,贯习偕通。闻重湖间禅道大兴,乃抗志云游,造龙潭信禅师,则石头宗师之二叶也。始唯独居一室,鉴强供侍之。

  一夕龙潭持一枝火授鉴,鉴接而行数步,且曰:「久闻龙潭到来,龙之与潭,俱不见欤?」信曰:「子亲到矣。」机与教符,日亲丈室三十余年。后止澧阳,居无何,属武宗搜扬。洎大中还复法仪。

  咸通初②,武陵太守薛延望坚请,始居德山,其道芬馨,四海禅徒辐凑。伏腊,堂中常有半千人矣。其于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雪峯参见,鉴深肯重。以咸通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忽告诸徒曰:「扪空追响,劳汝神邪?梦觉觉非,复有何事?」言讫安坐而化。春秋八十四,僧腊六十五。身据床坐,卓然七日如生在焉。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有德山门风焉。今襄、邓、

  汉东法孙极盛者是欤。

  注释

  ①剑南:今四川涪江以西、大渡河流域,以在剑阁之南故名。

  ②咸通初:应为大中初年之误。

  唐真定府临济院义玄

  译文

  释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今河北省大名府东明附近)人。早年曾四方参学,不惮艰苦。后于黄檗山希运禅师处豁然顿悟,遂返归乡里。后应赵人之请,住于城南临济(今河南省正定县)。他反对读诵经论,而重示人心要,颇与德山宣鉴相类。

  于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四月十日入灭。后敕谥「慧照大师」,塔号「澄虚」。其禅法后来颇盛行,被称为临济宗。

  原典

  释义玄,俗姓邢,曹州南华①人也。参学诸方,不惮艰苦。因见黄檗山运禅师②,鸣啄同时,了然通彻。乃北归乡土,俯徇赵人之请,住于城南临济③焉。罢唱经论之徒,皆亲堂室,示人心要,顿与德山相类。

  以咸通七年丙戌岁四月十日示灭。勑谥慧照大师,塔号澄虚。言教顿行于世,今恒阳号临济禅宗焉。

  注释

  ①曹州南华:在今河北省大名府东明县东南。

  ②黄檗山运禅师:黄檗山,在今福建省福清县城西,又称南山,希运禅师曾住此山,大弘禅法,故史上称他为黄檗山断际禅师。

  ③城南临济:寺名,即真定临济院,在今河南正定县。

  唐洪州洞山良价

  译文

  释良价,俗姓俞,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少年时从师于五泄山寺,二十一岁时,才往嵩山受具足戒。后来,就到各地游化参学,谒见南泉普愿禅师,深领玄旨;过后又参拜云岩禅师,前疑俱消。大中末年,于斯丰山大弘禅法,后来,又到豫章高安洞山(今江西南昌附近)大扬宗风。

  咸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令剃发披衣,并鸣钟,随后奄然而化。时众弟子悲号恸哭,忽然又睁开双眼,并坐起来说:「出家之人,心不依于物,劳生息死,又有什么好悲哀的?太执着于情,那就太粗俗了。」遂召主事僧,令营斋,并说:「斋过之后,我就要入灭了。」终因众弟子恋慕,遂延长了几天,到第七天早晨,诸僧替他准备好餐具,他看了之后对众僧说:「此斋名『愚痴』也。」意思是责怪诸僧无般若智慧,等诸僧请良价随意时,他才说:「出家人好寂静,临行之际,何以如此喧嚣?」到第八天沐浴之后,端坐而化。世寿六十三,法腊四十二。后敕谥号「悟本」,塔号「慧觉」。

  原典

  释良价,俗姓俞氏,会稽诸暨①人也。少孺从师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②,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续造云岩③,疑滞顿寝。大中末,于斯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④,今筠州也。

  价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发披衣。令鸣钟,奄然而往。时弟子辈悲号,价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沦丧于情,太麤着乎?」召主事僧令营斋:「斋毕,吾其逝矣!」然众心恋慕,从延其日,至于七辰,餐具方备。价亦随斋,谓众曰:「此斋名愚痴也。」盖责其无般若欤?及僧唱随意,曰:「僧家勿事大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而绝。春秋六十三,法腊四十二。勑谥禅师曰悟本,塔号慧觉矣。

  注释

  ①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

  ②游方:学人为求开悟而遍游名山,四方参禅问道曰游方。

  ③云岩:即云岩昙晟。

  ④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在江西南昌附近。

  唐福州雪峰广福院义存

  译文

  释义存,长庆二年(公元八二二年)生于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曾氏家。其家世代崇佛,清净安和。义存出生之后,对荤腥之物有本能的厌恶之感。还在襁褓之中,每闻到钟鼓之声,或见到僧侣佛像,必动容欢笑。九岁请求出家,父母亲怒而未允,十二岁从父游蒲田玉润寺,有律师庆玄,道行高洁,义存一见他,就礼拜道:「我师也。」遂留在寺里给庆玄律师当童侍。

  十七岁时正式落发为僧,拜谒芙蓉山恒照大师。大师见而奇之,遂止住该寺。至宣宗中兴佛教时,他历游吴、楚、梁、宋、燕、秦诸地,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剎寺,之后,他又四处游化,各地名山大德,他相继游访。后至武陵德山宣鉴处,颇受宣鉴之赏识,后承其法系。有徒数百,全不测

  其道行之高深。

  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后有行实者,对义存说:「我之道巍巍乎,法门环绕之所,应该认真选择。此地西南二百余里有一座山,峭拔万仞,到处是怪石古松,实是龟鹤幽栖之胜境。其山之巅,未冬先雪,盛夏却寒,实闽、越之胜地,虽武夷、霍童无以加之,以前从未有人去居住,正有待于我也,希望禅师到那裹去。」是年七月,爬山越岭,几经跋涉,终于到了该山。一到那里,义存大为赞叹,道:「真是我等居住之好地方也。」第二天,晴空万里,烟霞飞动,于是在此构筑精舍,大弘禅法。行实又请名此山为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这是庚寅(公元八七○年)至于乙未(公元八七五年)的事。自此之后,义存在此山大弘禅法,山则因义存而闻名天下。天下之释子,不论华夏,趋之若骛。

  干符年间,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等,常上山礼谒请益,但常来去匆匆,未能尽兴,遂再三恳请义存到他们府中,义存随缘前往。当时有内官把义存之宗风传至京城,称其禅法拔俗悟空,僖宗闻之,派翰林学士询访于闽人陈延效,得其实奏,于是僖宗乃赐其「真觉大师」之号,并赐紫袈裟一件,由陈延效转授。义存对这些身外之物并不看重,他受之若不受,衣之如不衣。在雪峰山住了一段时间后,辛亥年(公元八九一年)他又杖锡外游,众弟子问他欲往何方,他默不作答,后来诸弟子就跟随他到丹丘、四明等地游化,并弘法于军旅之中。

  二年后,他由吴返闽,很受闽王之礼遇,凡构剎斋僧等,均请问于义存,并为其所在寺院增建寺舍,绘画佛像,铸造钟鼓等,以庄严其寺院,增多其徒众,并在王府附近为之建馆,经常请他来馆舍居住、弘法,他自己则经常去向他请益。

  戊辰年(公元九○八年)示疾,闽王为他请来医生,医生授之以药,他说:「我并没有病,无须吃这些东西。」执意不吃药。后来作偈遗法子,致书予闽王。是年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水惨咽,其夜入灭,世寿八十七,僧腊五十九。于其月十五日立塔葬之。那一天,闽地之僧尼士庶,万人空巷,闽王更是悲恸涕零,曰:「法师何以就这样撇下我们呢?」派王子延稟亲自前去祭奠,并大建斋会,以酬众僧。

  义存行化四十余年,四方僧人前去向他参学问法者不可胜数,每开法席,听者常不下千五百人。其法嗣弟子,一曰师备,后在玄沙一带弘法;二曰可休,后在越州洞岩修行;三曰智孚,聚徒于信州鹅湖;四曰惠稜,拥徒于泉州招庆;五曰神晏,止住于福州鼓山。而其众弟子中,以玄沙师备为著名,号宗一大师。由于众弟子之弘传,义存之禅法大扬于天下。

  原典

  释义存,长庆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县曾氏。自王父而下,皆友僧亲佛,清净谨愿。存生而鼻逆荤血。乳抱中,或闻钟盘,或见僧像,其容必动,以是别垂爱于膝下。九岁请出家,怒而未允。十二从家君游蒲田玉润寺,有律师庆玄,持行高洁,遽拜之曰:「我师也。」遂留为童侍焉。

  十七落发,来谒芙蓉山恒照大师,见而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中兴释氏,其道也涅而不缁,其身也□然①而出。北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宝剎寺讫,巡名山,扣诸禅宗,突兀飘飖,云翔鸟逝。爰及武陵,一面德山,止于珍重而出。其徒数百,咸莫测之。德山曰:「斯无阶也,吾得之矣。」

  咸通六年,归于芙蓉之故山。其年圆寂大师亦自沩山拥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其徒孰孰师已嗣德山。累累而疑关,存拒而久之。则有行实者,始以存同而议曰:「我之道巍巍乎,法门围遶之所,不可造次,其地宜若布金之形胜可矣。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环控四邑,峭拔万仞,崷崪以支圆碧,培塿以覛群青。怪石古松,栖蛰龟鹤;灵湫邃壑,隐见龙雷。山之巅,先冬而雪,盛夏而寒。其树皆别垂藤萝,(上艹下羊)茸而以为之衣,交错而不呈其形。奇姿异景,不可殚状,虽霍童、武夷,无以加之。实闽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诚有待于我也。祈以偕行去。」秋七月,穿云蹑藓,陟险升幽,将及之。存曰:「真吾居也。」其夕山之神果效灵。翌日岩谷爽朗,烟霞飞动。云庵既立,月构旋隆。繇是柅*轮于无为,树空门于有地,行实乃请名其山曰雪峰,以其冬雪夏寒,取鹫岭、猴江之义。斯则庚寅逮于乙未,存以山而道任,山以存而名出。天下之释子,不计华夏,趋之若召。

  干符中。观察使京兆韦公、中和中司空颖川陈公,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饮,交使驰恳,存为之入府,从人愿也。其时内官有复命于京,语其道其侪之拔俗悟空者,请蜕浮华而来脱屣。僖宗皇帝闻之,翰林学士访于闽人陈延効,得其实奏。于是乃锡真觉大师之号,仍以紫袈裟俾延効授焉。存受之如不受,衣之如不衣。居累夏,辛亥岁朔,遽然杖屦,其徒启而不答,云以随之,东浮于丹丘、四明。明年,属王侍中之始据闽越,乃洗兵于法雨,致礼于禅林,馥存之道,常东望顶手。

  后二年自吴还闽,大加礼异。及闽王王氏誓众养民之外,雅隆其道,凡斋僧构剎,必请问焉。为之增宇、设像、铸钟以严其山,优施以充其众。时则迎面馆之于府之东西甲第。每将俨油幢聆法论,未尝不移时。仅乎一纪,勤勤恳恳,熊罴之士,因之投迹檀那;渔猎之逸,其或弭心鳞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闽王走医,医至粒药以授,存曰:「吾非疾也,不可罔子之工。」卒不饵之。其后札偈以遗法子,函翰以别王庭。夏五月二日,鸟兽悲鸣,云木惨悴。其夜十有八刻时灭度,俗寿八十有七,僧腊五十有九。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尔日奔走,闽之僧尼士庶,巷无居人。闽王涟如出涕,且曰:「师其舍予,一何遽乎!」遣子延稟躬祭奠之,复斋僧焉。

  存之行化四十余年,四方之僧争趋法席者不可胜筭矣。冬夏不减一千五百。徒之环足,其趋也驰而愈离。辩而愈惑。其庶几者,一曰师备,拥徒于玄沙今安国也;次曰可休,拥徒于越州洞岩;次曰智孚,拥徒于信州鹅湖;其四曰惠稜,拥徒于泉州招庆;其五曰神晏,住福州之鼓山。分灯化物,皆膺圣奖,赐紫袈裟,而玄沙级宗一大师焉。

  注释

  ①□然:原指禾苗渐长貌,此指出众。

  唐袁州仰山慧寂

  译文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今广东省南雄县西南)人。十五岁时,恳请出家,父母亲不同意。到十七岁时,再次请求双亲,父母亲犹豫不决,那一天晚上有二道白光从曹溪发来,直贯其房舍,其时父母亲才悟到这是儿子至诚之所感。慧寂乃斩下左手无名指和小指,用器皿盛着跪捧至其双亲面前,曰:「感谢父母的哺育之恩。」父母亲知道留他不住,遂同意其出家。慧寂遂往南华寺通禅师门下,依之披剃出家,其年他刚十八岁,故先为沙弥。他在寺里先是管理道具,参学禅法。其后,他参见了耽源,向他学了几年禅法,略有所得。

  尔后,又往大沩山参拜灵佑禅师,禅师颇赏识他,多加提携、诱导。他在大沩山住了十四、五年。因慧寂之足跋,时人称之为「跋脚驱乌」。凡是有人向他请教禅法,他都向他示现其相。其时,韦胄向他要伽陀(即偈颂),他遂在纸上画一圆圈,圆圈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头。」把纸封好后派人送予韦冑。此后,他又经常以类似的方法教示门人及参学者,时人称之为仰山门风。一时间,向他求教禅法者,不计其数,其中,常有一些来无踪去无影的神异之士。慧寂入灭后,被追谥号曰「智通」,塔号「妙光」。代表其禅法之《仰山法示成图相》后来曾颇流行。

  原典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①人也。登年十五,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如此,父母知其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尚为息慈②。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躭源。数年,良有所得。

  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跋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③,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也。海众抠衣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倐来忽去,人皆不测。后勑追谥大师,曰智通,塔号妙光矣。今传《仰山法示成圆相》,行于代也。

  注释

  ①韶州须昌:今广东省南雄县西南。

  ②息慈:梵语沙弥之旧译。

  ③伽陀:即偈颂。

  ④抠衣:提裳而行,以示敬谨之意。

  粱抚州曹山本寂

  译文

  释本寂,俗姓黄,泉州蒲田(今福建省蒲田县)人。其家乡唐代多出文人学士,儒风甚盛,呈称「小稷下」。本寂少时曾受儒学之薰陶,读了不少儒家的书,稍长之后,已颇有学问。十九岁时,二亲才同意他出家,遂到福州云名山参学。二十五岁时,受具足戒。他少年老成,凡诸举措,有如老比丘。

  咸通初年,禅学兴盛,尤以大沩山灵佑之禅风为最,而石头希迁、药山惟俨之学稍歇,其时洞山良价阐扬石头之禅风,往来请益,有如儒家诸弟子之请教于孔子。当时,本寂在诸多学众中木讷寡言,处众如愚。后来被请往曹山,向他参学者逐渐多了起来。他之示人,以「五位君臣」著称。后来,他又注释《寒山子诗》,文辞秀丽,颇有才气,十分流行,此皆因他自小就博览诗书之故。后来入灭于曹山,世寿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起塔。后来南岳之玄泰曾为之撰写塔铭。

  原典

  梁抚州①曹山本寂传

  释本寂,姓黄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号小稷下焉。寂少染鲁风②,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午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诸举措,若老苾刍。

  咸通之初,禅宗兴盛,风起于大沩也。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会洞山悯物,高其石头,往来请益,学同洙泗③。寂处众如愚,发言若讷。后被请住临川曹山,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激射匪停,特为毳客标准,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无不尽其分齐也。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盖以寂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寻示疾,终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弟子奉龛窆而树塔。后南岳玄泰着塔铭云。

  注释

  ①抚州:今江西省抚州市。

  ②鲁风:此指儒家学说。

  ③洙泗:即洙水与泗水,在今山东省曲阜之北。, 因孔子曾在这一带讲学,后多以洙泗指孔学。

  周金陵清凉院文益

  译文

  释文益,俗姓鲁,余杭(今属浙江)人。七岁时,就离尘出俗,削发于新定(今浙江淳安县)智通院,依全伟禅师出家。二十岁时,于越州(今浙江绍兴)开元寺受具足戒。自此之后,远离尘累,遨游法海。曾在鄮山(今浙江鄞县)育王寺从希觉律师修习律学,甚得律学之精要,希觉律师颇赞赏他,称他是佛门之子游、子夏。

  后来尽弃杂务,玄思焕发,游方弘化于江南,于长庆禅师处悟得禅要。又与之结伴同游湖南、湖北。因山洪暴发,为避洪水,曾在西院暂住了二个晚上,遂参访宣法大师。此宣法大师曾止住于福建漳浦,世称「漳浦罗汉」。罗汉知文益已在长庆禅师处悟得禅法大要,遂接待了他,并进一步开导他。因玄沙禅师与雪峰禅师之禅法传承各异,文益大受教益,疑山顿摧,群滞皆释,以进了一个境界。后来,又游学至临川,住于崇寿寺,四方禅众,纷纷前去参学、求益,盛极一时。南唐中主李升很崇尚他,迎他住于报恩禅院,称号「净慧」。

  后于周显德五年(公元九五八年)七月十七日示疾,南唐国主亲自到方丈室问疾。该年闰七月五日,剃发沐浴,与大众辞别,结跏趺坐而化,好几天内形貌皆如同生前,世寿七十四,僧腊五十五,南唐国主谥号「大法眼禅师」,塔号「无相」。城中各寺院之僧众都具威仪为之送葬,其弟子奉其全身至江宁县丹阳乡安葬并起塔。

  文益文笔秀丽,喜作偈颂,其传法弟子天台有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钟山道钦、润州光逸、吉州文遂等。南唐李国主为他撰写碑铭,颂其道操,韩熙载为之撰写塔铭。

  原典

  释文益,姓鲁氏,余杭①人也。年甫七龄,挺然出俗,削染于新定智通院,依全伟禅伯。弱年,得形俱无作法于越州开元寺。于时谢俗累以拂衣,出樊笼而矫翼。属律匠希觉师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场,觉师许命为我门之游夏②也。

  寻则玄机一发,杂务俱捐。振钖南游,止长庆禅师法会。已决疑滞,更约伴西出湖湘,尔日暴雨不进,暂望西院寄度信宿,避溪涨之患耳,遂参宣法大师。曾住漳浦罗汉,闽人止呼罗汉。罗汉素知益在长庆颖脱,锐意接之,唱导之。由玄沙与雪峯血脉殊异,益疑山顿摧,正路斯得,欣欣然挂囊栖止,变涂回轨,确乎不拔。寻游方却抵临川,邦伯命居崇寿。四远之僧求益者,不减千计。江南国主李氏始祖③知重,迎住报恩禅院,署号净慧。

  厥后微言欲绝,大梦谁醒?既传法而有归,亦同凡而示灭,以周显德五年戊午岁秋七月十七日有恙,国主纡于方丈问疾。闰月五日,剃发澡身,与众言别,加趺而尽,颜貌如生,俗年七十四,腊五十五。私谥曰大法眼,塔号无相。俾城下僧寺具威仪礼迎引,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焉。

  益好为文笔,特慕支汤之体,时作偈颂真赞,别形纂录。法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钟山道钦、润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主为碑颂德,韩熙载撰塔铭云。

  注释

  ①余杭:今浙江杭州。

  ②游夏:即子游、子夏。

  ③江南国主李氏始祖:公元九三七年,李昪称帝于金陵,国号齐,后改为唐,史称南唐。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