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四)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4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金刚经释(四)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因为这个缘故,如来经常说:‘你们这些比丘们,应该知道我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就像船筏之喻一样,佛法尚且应该舍去,何况非法之法。’”

  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的道理,释迦牟尼佛在众多了义经典中如此宣说:你们这些比丘们,应该明白我说的种种法门,就像船筏的比喻一样。众所周知,渡过大海、江河的时候必须要依靠船筏,但是到了岸边以后,船筏就已无用,只有放在岸边,行者才能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不舍弃船筏,背着它则寸步难行。同理,释迦牟尼佛对众生宣示世俗中善恶取舍的因果法门等,是修行人要渡过轮回大海暂时不得不依靠的,依此可以积累二种资粮成就佛果,否则得不到解脱。但以究竟方面而言,对所有修行的法也必须舍弃实执,何况说其他的非法之法呢?非法指外道的法。

  不仅有法,单空方面的法也会成为障碍,因此也应舍弃。依道次第的角度,暂时必须依靠这些法前进,但最终一定要舍弃才能到达彼岸,获得解脱。不依靠名言,胜义谛是不可证悟的,龙猛菩萨云:“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也是这样讲的:为了舀水,首先要准备水器,但水拿到家里后,水器就不一定用了。《入中论》亦云:“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不知分别此二谛,由邪分别入歧途。”还没有到达二取消尽于法界的境界前,必须要依靠一些像船筏般的世俗与暂时胜义方面的法前进,但到了最后这些法也都必须舍弃,更何况其他的非法更应当弃之如履。

  因此,在最究竟的实相中,法和非法全部要舍弃,一定要安住在无任何所缘的境界当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佛问:“须菩提!你是怎么想的?如来是否得到过实有的无上甚深圆满正等觉果位?世尊所开演的法是否是真正实有的法?”

  上文佛陀对须菩萨开示: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只不过是引导众生的方便法而已,实际并不存在。在此佛陀为观察须菩提是否正确理解了般若的意义,又提出两个问题:佛存在否?法存在否?

  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从梵文直接翻译汉文为无上圆满正等觉。“阿耨多罗”为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合起来即:无上正等正觉,意义是无上圆满三世如来应供正等觉。另一种是六祖的《金刚经口诀》中将“阿”释为心无妄念,“耨多罗”是心无傲慢,“三”是心常住于正定中,“藐”是心常住于正慧之中,“三菩提”是心常住于正戒中。

  众所周知,六祖大师依靠《金刚经》而获得证悟成就,众人公认为一代祖师,我们理应承认他的讲法。上师法王如意宝说过:一些没有经过闻思的大成就者,与有些精通经论的持藏大师,从显现的智慧上有很大差别,精通经论的持藏大师的教言相合佛经教典,而那些不是很精通经论的高僧大德的法语与经论相比较,不一定容易被人接受。汉地的一些大成就者,成就方面是大家共同承认的,但有些解释经论的语言,不一定相合学教者的口味,不管怎样,对成就大德的金刚语我们都应恭敬。

  此段义净三藏译为:“于汝意云何?如来于无上菩提有所证不?复有少法是所说不?”其字句虽与罗什大师所译稍有不同,但意义不存在大的出入。

  于世尊所提出的佛与法是否实有的这两个问题,须菩提不加思索,马上回答: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须菩提回答:“根据我对佛所说法的理解,真正有实质的如来正等觉并不存在,也没有具实质性的坚固不变之法,如来可以宣说。”

  于实相中,佛果亦如虚空中的鲜花,唯是名言假立法;同样,如来也未曾说过固定不变、在胜义中依然实有存在的佛法。真正的如来是一切诸法的本性,是大无为的法身智慧,因此不应当执著如来是有相法。佛出不出世,都是在众生的迷乱显现前安立的,实际本性中并不成立,如佛经云:“佛出世或不出世,诸法法性无变化。”龙猛菩萨在《中论》中云:“如无有自性,云何有他性,离自性他性,何名为如来?”因此,如果将色相执著成如来,则违背法性真义,而必定为诸圣者所呵,如本经中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须菩提接着又说了为什么不成立佛有所说法。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为什么胜义中佛法也不成立?因为如来所说的法义都是不可执著、不可思议言说,不是有法,也不是无法。”

  此段经文,须菩提主要回答了为什么“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即不存在实有不变的如来所说法的原因。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转了三次法轮,开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藏,这只不过是在无明众生面前的幻现而已,其实佛陀恒时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动摇的法界中,并未曾说过一法。虽然佛陀没有宣说一点一滴的法,但在众生面前显现说了众多的法,佛经有云:“虽未说一法,众生现如是。”其他的高僧大德解释时,也说以佛的智慧力而任运显现,实际上佛不会有分别念想说法,也没有说过法。另有佛经云:我从成佛始到最后涅槃之间未说过一句法,若有人说我有所说法,即是谤如来。《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我成佛至今,未说一句法。”因此,究竟而言,佛陀宣说的法也是不存在的。

  众生若以心识智慧或分别念去找寻如来所说的法,永远也得不到。由于文字与语言的限制,使如来所说的法义不能全部被表达,因此,名言中的名词法相根本不可取也不可得。如《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所谓如来说法都是方便、权宜,真正的法无法可说,要靠自证、自修、自观来体验,就像哑巴吃糖一样,不可表达。《六祖坛经》中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所谓法即有实法,所谓非法即无实的空性法。这些名言所立的诸法,其本来即是无生,故不可安立有无,而只有通达不存在法,不存在非法,于任何戏论分别也不缘执,那时方是本来面目。以理观察时,任何有实与无实之法皆不可得。因此,即使是佛语,其本体也终究不可得,是离一切戏论的,言语思维无法衡量。一切戏论全部灭尽,一点也不可得,无所度的众生,亦无能度的佛法,如《中论》二十五品云:“诸法不可得,灭一切戏论,无人亦无处,佛亦无所说。”宗喀巴大师亦云:“世尊成道以来,不管在人间或天上,没有说过一字佛法,所谓说法,只是众生面前的迷乱显现而已,实际能说、所说皆离一切戏论。”因此我们应该知道,如来所说的法既不可执取,也不可言说,最多只是依言语、分别假想安立,其本体从来未曾生过,不是法也不是非法,了不可得。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最究竟意义,唯是《金刚经》中所敷演的空性般若智慧。

  嘎单派在暂时的观点上解释非法和非非法,有点困难,他们认为非法不是名言中的空性,非非法也不是胜义中的名言,有和无都不敢承认,只有用轮番方式来抉择。宁玛派的解释则既从容又简单:离一切戏论的法性不是法的缘故,远离了常有的边;不是非法的缘故,远离了断边。胜义当中无一法有立锥之地。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为什么在本来实相当中一法都不存在,诸法离一切戏论?如果是这样,一切贤圣的差别何在呢?虽然一切诸法本性是大无为法,离一切所缘执著,但一切贤圣以所证无为法之能知方面而有差别。”

  诸法本来等净无二之理,可由净见量推理:为什么一切诸法本来清净、本来平等呢?因为它是圣者根本慧定所证所缘之故。一切诸法不存在之实相,是一切圣者以入根本慧定之智慧所照见,而一切贤圣的差别,也都是建立在无为法的基础之上。差别的意思可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个理解方法,由圣者根本慧定所证,除无为法空性以外,真实的相执有、无、是、非四边都得不到,而有境圣者根本慧——如来藏光明显现方面有差别;另一方面,圣者入定时离一切戏论,安住于般若空性之中,而出定时以所抉择的无为法空性而有差别。

  对于无为法的认识,世亲论师说圣者入定的时候,灭除一切散乱,即现前一切如来之智慧无为法。嘎玛拉希拉的观点认为,若是有为法即是无实刹那变化的,即非为无为法。为何如此?一切诸法的空性本体具足三种无为法的特点,所以是无为法,若不是无为法则会随因缘有变化,非恒常就不可靠,就不是一切诸法的本来实相。因此,依靠教理应该了知一切诸法本来无为的实相。

  从圣者所证的空性无为法之反体而言,则无有差别;但从显现或能证方面而言,圣者智慧也有深浅差别。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三乘所证悟的无为法空性无深浅,但能证智慧方面有差别,罗汉智慧狭小,菩萨智慧较深,佛的证悟最究竟圆满。六祖在解释差别的时候,与此处以无为法解释差别很相合,江味农居士也是从见解的深浅方面讲差别。圣者智慧的差别,从所证的无为法空性方面不成立,仅从圣者有境智慧方面则可以成立。如果所证空性的反体有差别,那么无为法就变成无常的法,而我们所说的无常也应该成了无为法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佛说:“须菩提,你是怎么认为的?如果有人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盛满金、银、珍珠、玛瑙、水晶等珍奇宝物,在长时间中,对无边无际的一切有情,做慷慨布施,此人所得的福德,难道不是很多吗?”须菩提说:“是很多,世尊,为什么说福德多呢?因为福德本体为空性,而非实有存在,可以随因缘增长变化的缘故,如来说此人所得福德多。”

  财布施的功德虽然很大,但与法布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别,法布施的功德更加圆满,更不可思议。尤其是依靠这部经以殊胜方式作法布施,功德更是无法衡量。

  《百业经》、《贤愚经》等佛经,都已宣说在佛陀乃至在乞丐面前供养一顿饭或者布施一分钱,也有很大功德。如果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作上供下施,福德当然无法想象,所以须菩提回答:此人福德非常多。福德真正的本性非实有法,非恒常不变。它的本性是空性,以本体空性的缘故,福德可以辗转增上。如果福德是成实不变的或是实有性的一个东西,那么可以思维其量,但福德本体是空性的缘故,所以如来也赞叹福德非常多。以比喻而言,三千大千世界用七宝装满,然后供养或布施三界众生。一般人肯定不具足这么大的福德,现在的人仅仅在自己碗里装满七宝,供养上师的福报都不够,何况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世间人认为财布施有很大功德,法布施不一定有这么大的功德,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三界教主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法布施的功德,财布施远不能及。

  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以及梵天是一个小世界,这样的一千个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这样一千个小千世界算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有集历算学家、佛学家、天文学家于一身的专家,说三千大千世界是十亿个太阳系。在数量这样多的世界中装满七宝,以清净心布施无数众生,如此多的财物,时间也是多生累劫,这样供养所得福德肯定很大。《妙法莲华经》中云:“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以清净心供养一朵花将来也能逐渐获得成佛,故此功德更不可想象。

  还有一个原因,福德本性空性,如果它的本性不是空性,则不可言说有大福德。嘎玛拉希拉亦云:胜义当中如果有一个真实的自性,则不可言说。一切法在胜义中自性本空离戏,无任何一个自性实有法存在。福德亦如是,胜义当中虽不成立,但在名言中缘起成熟时,供养和布施的功德也可以幻化般出现。《入行论》中云:“供幻佛生德,如供实有佛。”义为在幻化般佛陀面前供养,幻化功德可以出现,就像小乘行人认为在实有的佛前可以获得实有的福德一样。胜义谛当中,一切法自性本空离戏,无任何一个自性实有法,以真实空性缘起双运故,名言中依缘起法福德可以显现,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辩证胜义谛与世俗谛在文中经常出现,目的是为了加强对胜义谛真正认识,令学者进一步懂得不管福德、法身等,对于任何法不应有相状执著,而了悟诸法自性本空。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如果有人受持此经,经常专心致志念诵受持,乃至于给他人讲解仅四句偈的法义,他们的福德已超胜于前人以七宝布施的福德。”

  藏文和汉文翻译本经时,都非以偈文方式而是以散文方式翻译的,但在印度梵文中原来是偈颂,因此当时译者译为四句偈。四句偈是四个句子组成的一个偈文,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四句称为一偈。

  为人宣说般若一偈的福德已经超胜前人七宝布施的福德,《般若八千颂》中说:如果善男子善女子读诵、受持、言说般若法门,其功德超胜于财布施。如果让他人读诵、听闻、修持金刚般若法门,也有不可思议功德。释迦牟尼佛曾对阿难说,两人一起所能造的最殊胜功德,是一个人听闻,一个人讲经。《法华经》中亦云:“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虚空藏经》中云:“虽说俱胝劫,佛智无有量,如是持佛法,福德亦无量。”《狮吼经》也说:以七宝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供养和布施的功德,与在浊世之时为别人宣说四句偈的功德相比较,说法的功德更大。《慧海请问经》、《般若八千颂》中世尊对阿难也宣示过种种般若空性法的功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为什么受持般若经为他人说有如此大的功德呢?”佛自问自答说:“须菩提,这是因为一切诸佛及诸佛所依靠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都是从这部经的意义里产生的。”

  一切三世诸佛皆从般若波罗蜜多出生而显现正等觉,般若空性智慧也称为佛母,一切佛陀之母就是空性智慧。《入中论》云:“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佛陀是从菩萨出生,菩萨的因是大悲心、无二智慧和菩提心。由此推论,诸佛实际是从般若无二智慧当中产生的。《现观庄严论》中顶礼偈也云:“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诸佛菩萨先修空性,证悟空性智慧以后才现前功德和果位智慧,因此称般若为佛母。世间儿子的来源是母亲,同样,一切三世诸佛圣者之因,超凡入圣的根本依靠就是般若空性。此处经文直接阐述佛由般若空性中产生,间接引申出法也是依靠般若空性产生,《佛子行》亦如是云:“利乐之源诸佛陀,修持正法而成就。”因此应该知道一切佛法全部依般若经而出生,所以佛说从《金刚经》中出生诸佛和诸佛成就之法,此般若空性智慧功德极大。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故非佛法。”

  在名言现相中,释迦牟尼佛在众生面前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这些如阳焰、水月般存在的佛法,也是众生通过积累资粮因缘才得以遇见,但在实相中无任何所谓的佛法存在。

  以胜义谛解释佛法即是非法,为什么呢?佛身庄严色身、言行等,通过布施等因缘可得,但在胜义中这些法犹如兔角与石女儿,是本体空性。《宝性论》云:“善逝如虚空,六根现受因,所见无大色,所闻净妙语,所嗅佛戒气,所尝圣法味,所受等持乐,所证深性理,若细思维者,则受胜义乐,善逝如虚空,远离诸法相。”另一种理解方法:内道弟子共同承认佛法是灭除众生痛苦的妙雨甘露,但以胜义理论深入细致抉择时,彼等仅仅是世俗中的假象,是引导众生的方便法而已,真正的法是离一切戏论边执的实相无为法。如《中论》云:“浅智见诸法,若有若无相,是则不能见,灭见安隐法。”《入中论》云:“若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彼由彼性空,是为自相空。”《现观庄严论》中云:“不执著诸法,不见彼相故,智慧所观察,一切无所得。”六祖也曾认定:佛经并非真正了义的佛法,因为这是肉眼的境界,而肉眼的境界并不究竟,了义佛经的内涵是慧眼境界。

  此外,这一句在义净法师译文为“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是名佛法”,词句上稍异,而意趣一味。

  下文阐述小乘圣果与般若空性的关系。小乘圣者与凡夫不同,其特点是证悟了人我空性,破除了实执。小乘预流果到阿罗汉果之间,如果未证悟般若空性,那么沙门四果也是不能得到。麦彭仁波切在《辩答日光疏》和对 沙格西的辩论书等论著中,依靠教理再三重申:大乘所抉择的缘起空性,声闻、缘觉也必须要通达,如果没有部分通达般若波罗蜜多,那么声闻自宗所承认的果位也无法建立。《般若经》云:“凡执实相者,皆无三菩提之解脱。”《般若摄颂》中亦云:“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皆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宁玛自宗并非认定声闻缘觉必须通达全部法无我空性,但如果法无我的一分也未通达则不能超离三界。

  小乘圣果指沙门四果或者沙门八果。四果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和罗汉果;八果分别为: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无来向和无来果,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向指的是即将到达而尚未到达,正朝果地前进。如预流向是还未得预流果时,正向果的方面努力,是在凡夫人的基础上向预流果方面修,称为预流向;预流果则已经远离了凡夫的庸俗分别境界,已超凡入圣获得了小乘见道圣果。余者类推。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