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第一篇 毗婆舍那讲记(2)
马哈希尊者:毗婆舍那讲记 第一篇 毗婆舍那讲记(2)
因听声等而起的有身見
耳听声时,如眼見物的情况一样,「耳根」(色法)、「声音」(色法)及「耳識」(名法),可被明显办識。这些明显可知的名、色之聚集,被当作是所谓的「我」、「眾生」。同样的,声音的說话來源,也被误认為是「眾生」。这是名為「有身見」的邪見。鼻子嗅闻气味时,「鼻根」(色法)、「香,或說气味」(色法)以及鼻識(名法),也是可明显識知的。将这些可知的名、色聚集,当作是「我」或[21]「眾生」,此即是「有身見」。
同样的,舌尝味时,「舌根」(色法)、「食物的味道」(色法)以及「舌識」(名法),是明显可办知的。将这些可知的名、色聚集,当作是「我」或[21]「眾生」,此即是「有身見」。
身触的现象,范围则相当广,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可能有「身触」產生。大抵而言,見的现象只涉及兩眼,听的现象只涉及兩耳,嗅的现象只涉及兩鼻道,嚐味则只涉及舌根;但身触的现象,可发生在身体内、外,从头到脚任何功能正常的部位。其实,整个身体可說是遍满了「身净色」(kāyapasāda)。当身触发生时,便包含了三法,即:「身净色」(色法)、「所触」(色法)[22]及「身識」(名法)。若将这些名、色之聚集,错当作「我」或「眾生」,即是「有身見」。想像、思考、计划的时候,「心色」(色法)、所缘(色或名),以及能了知、思考、计划的「意根」(名),是可被明显識知的。将这些名、色之聚集误认為是「我」、「眾生」,这見解亦即是「有身見」。事实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这整个聚集,也会被误认為是「我」的一部分,这也是「有身見」。[23]
灭除有身見的重要
就那些听闻过佛陀教法且从中受益的人而言,見、听、嗅等的现象,只会被理解成相续生灭的「名」、「色」之流,他不会受强烈的「有身見」所逼迫。但是,未曾听闻佛法的人则会牢固地执著「有身見」,全然相信「我」真实存在。有的人甚至相信每一个个体裡都住著一个「靈魂」,这「靈魂」在身体死亡时会捨弃旧的住处,并以将出生的婴儿的身体做為新住处。
只要我们还受「有身見」的支配,「不善业」(akusalakamma)就可能生起,从而提高堕入「苦趣」(apāya)的危险性。可以說,通往「苦趣」的门户是敞开的[24],随时迎接著仍在「有身見」中打滚的人们。
这就是何以「有身見」的断除,被视為是第一要务的原因所在。若能彻底根除「有身見」,之后就不可能再投生「苦趣」。换言之,既不会造作让自己投生「苦趣」的不善业,而且过去所造的不善业也自此不能引发堕入「苦趣」的果报。这时,通往「苦趣」的门户就会永远地关闭。断除有身見者,从此不可能遭遇「苦趣」之苦,之后即使再生於人间或天界,也不会超过七次。也就是說,投生七次以上所带來的老、病、死等的苦已彻底拔除,在这最多七次投生的期间,他必然会证得最上的阿羅汉果,证入涅槃。
至此,大家应该都已理解,断除「有身見」有多麼的重要!也能理解,為何佛陀在《剑经》裡要劝诫我们应该儘快地藉由圣道断除有身見,所谓:被剑刺中的人,不应容许任何迟疑[25],必须採取立即的行动,拔除身上的剑,并治療伤口;头顶著火的人,应关注的是如何儘快扑灭头上的火。同样的,去除「有身見」,立刻扑灭「有身見」的烈焰,是首要之急!生命充满著不确定,我们应该即刻开始努力,來达成这个目标。毕竟,我们无法确定自己这一期生命会有多长、无法决定自己能够活多久,也难以预知自己何日、何时会死亡。因此,时间很重要!刻不容缓!我们实在经不起任何的耽搁。
就从今天开始
若要从「有身見」的束缚解脱,「毗婆舍那」的修习,最為关键、重要。我们应当即刻就开始依「正精勤」持续修习「毗婆舍那」,以便止息烦恼(kilesa)。
尤其是,不晓得明天是生是死、会发生什麼事的不确定,更加深「毗婆舍那修行」的急迫性。[26]举凡疾病、毒物、种种致命的武器等,皆可能导致死亡。死亡是冷酷无情的,不容许任何协商与调解,既无法讨价还价,延缓它的到來,也无法以行贿或者派军抵拒的方式來与之周旋、对抗。因此,立即付諸行动——即刻修习「毗婆舍那」,是绝对必要的。在这裡,我必须再三地强调 我们应该立刻採取行动 就是现在!,,就从今天起!即刻修习毗婆舍那。
四正勤
「正精勤」(sammappadhāna),有四种功能:
• 努力令未生起的「惡不善法」,不生起;
•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惡不善法」[27];
• 努力令未生起的「善法」,生起;
• 努力维护、增长、圆满已生起的「善法」。
(1) 「未生的惡不善法」,意指自己未犯作,但見到或听到他人所犯作的殺生、偷盗、妄语等不善行。当見到或听到别人造作这些不善的行為时,应警剔自己要小心避免造作類似的行為。比方說,看到别人因罹患痢疾而受苦,我们就应採取预防的措施,如维持整洁的环境以及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有害的食物与饮水等等。同样的,我们应把别人的不善行,当作一种警讯,提醒自己应有所作為,以避免類似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2) 我们应努力避免过去曾生起的惡不善法,再次生起。[28]就此,也包含努力断除「随眠烦恼」(anusayakilesa)。8
烦恼依显露的程度,可分三類:(1) 违犯烦恼:显现出的身、口业惡行;(2) 缠缚烦恼:仅现於心中,未发身、口业的烦恼;(3) 随眠烦恼:潜伏未显现的烦恼,唯证圣道时方能予以断除。
(3) 「未生的善法」,指尚未在自身裡生起的,因「施」(dāna)、「戒」(sīla)、「修」(bhāvanā)的实践而引发的利益。譬如,以前未曾做过「布施」善行,像供养僧团食物、衣服等的布施 (dāna),应在自己的能力、狀况许可之下,开始进行。再者,「戒」是行為的準则,所有佛教徒都必须持守基本的「五戒」(pañcasīla),如果还没有做到的人,就应该即刻奉行。
进一步的,佛教徒也应当尽可能地受持「八戒」,乃至还应当努力实践「禪修」(bhāvanā)。禪修的实践,约可分為「奢摩他修行」与「毗婆舍那修行」二類。若要修习「奢摩他修行」(samatha-bhāvanā)或者說「定」(samādhi)的话,可依「佛随念」(Buddhānussati)——反覆思惟、忆念佛陀的功德——等业处來修习。[29]
其 实 , 最 重 要 的 是 「 毗 婆 舍 那 修 行 」 (vipassanā-bhāvanā)。「毗婆舍那修行」严格要求禪修者投入最大的精进,这样的严格要求绝对值得!因為若能尽最大的努力投入毗婆舍那修行,依毗婆舍那修行所获得的利益将会迅速地增长,且这些利益会於修行的道路上一路支持著禪修者,直到他的修行究竟圆满。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毗婆舍那的修习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就是為何大多數人仍未修习毗婆舍那的缘故,也是為何我们竭尽所能地教导大眾学习毗婆舍那的简要方法之原因所在。聆听如我现在的說明,你们应该要能够从中学得如何在家中修习毗婆舍那的方法,并在智慧的道路上稳健地前进。古代的[一位女居士]玛蒂迦玛妲(Mātikamātā),就是依照这样的学习方式而成就「不还果」(anāgāmi)的。9在今日,只有极少數的人能够仅仅禪修數日,就得以修得毗婆舍那智。[30]善根较深厚的人或许可以在七日内修得毗婆舍那智,其他的人可能就需要十五天、二十天乃至一、兩个月的时间。需谨记在心的是,禪修者应尽最大的精进,且延续此精进直到至少证得「预流道」(sotāpattimagga)(第一圣道) 这就是第三。「正勤」——以最大努力证得尚未获得的善法(在此,即指「预流道」)。藉由正勤,将能断除「有身見」。在此之后,禪修者仍须依於正勤依序地证得「一來道」、「不还道」及「阿羅汉道」。
(4) 努力维护、增长已生的善法,乃至成就最终的目标。此意指,努力持续已有的「布施」等善行,并且还要努力证得「禪那」、「道」、「果」等善法。特别重要的是,要尽最大努力去持续「毗婆舍那善」,并证得更高的善法。[31]无論如何,我们应竭尽所能地持续精进,直到证得最后的阿羅汉道。
如此,佛陀劝诫比丘们应该即刻付諸行动培养正念,藉由正念的修习,让自己从「有身見」解脱。至於如何依藉「正念」修习「毗婆舍那」,佛陀在《大念处经》有详细的說明。
《大念处经》的话
佛陀說:「諸比丘!这是唯一之道……,也就是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 。」 [32]四念处是:
• 身随观念处(kāyānupassanā-satipaṭṭhāna)
• 受随观念处(vedanānupassanā-satipaṭṭhāna)
• 心随观念处(cittānupassanā-satipaṭṭhāna)
• 法随观念处(dhammānupassanā-satipaṭṭhāna)
以上,乃是依据心識的「所缘」(ārammaṇa)而做的分類。若从「念」的角度來看,它们则是相同的,可以不做分類,皆通称為「不放逸」(appamāda)。10
「念处」是唯一的道路,它只朝向一个方向——烦恼的净化。在净除一切烦恼之时便能证得阿羅汉果;[33]若是菩萨(bodhisatta),则是证得「佛果」;若是「独觉菩萨」(paccekabodhisatta)则会证得「辟支佛果」。 11总之,佛陀、独觉以及阿羅汉,全都是藉由「四念处」修行來断除烦恼,以证得佛果、辟支佛果或阿羅汉果。所以說,这是唯一之道。
净除烦恼的重要
唯有净除一切烦恼,苦才能完全熄灭,因此,根除烦恼是绝对必要的。所有的眾生都希望離苦,而離苦的先决条件——净除烦恼,唯有透过「四念处」(satipaṭṭhāna)才能达成。
「烦恼」(kilesa)计有十類,即:「贪」(lobha)、「瞋」(dosa)、「痴」(moha)、「慢」(māna)、「邪見」(diṭṭhi)、「疑」(vicikicchā)、「昏沉」(thīna)、「掉举」(uddhacca)、「无惭」(ahirika)(对自己的惡行不感羞耻)[34]、「无愧」(anottappa)(对自己的惡行不感怖畏)。
此外,「嫉妒」(issā)、「慳吝」(macchariya)、「后悔」(kukkucca),也是「烦恼」的同伴。12
在这些烦恼当中,「痴」较难理解,它不像「贪」、「瞋」那样容易解释。一般人可能并不知道,接受传统的信仰(如相信永恒的天堂、永恒的靈魂),就等於是「痴」、「无明」(avijjā)。总的來說,人们因為对見、听、嗅等的当下所生起的身心现象,未能保持正念观察,所以不了解它们只是名色法的特性之显现,对此的无知,就是「痴」、「无明」。所以,我们应时时正念观照这些当下生起的身心现象,以便能够去除「无明」。
「邪見」(diṭṭḥi),也是不易說明的一个语汇。总之,持有错误見解的人认為自己是正确的,[35]有时不仅固执自己的想法与观念,甚至还会努力将他们的邪見广為流传。
六种正見
现在,我们需要來了解与「邪見」相对的「正見」(sammādiṭṭhi)。巴利注释书13(aṭṭhakathā)整理、归纳了
「正見」的類别:
(1) 「业自作正見」(kammassakatāsammādiṭṭhi)
(2) 「禪那正見」(jhānasammādiṭṭhi)
(3) 「毗婆舍那正見」(vipassanāsammādiṭṭhi)
(4) 「道正見」(maggasammādiṭṭhi)
(5) 「果正見」(phalasammādiṭṭhi)
(6) 「省察正見」(paccavekkhaṇāsammādiṭṭhi)
在这六种正見中,最后一项「省察正見」,乃指修行者在依阿羅汉道、果,作证涅槃之后,省察检验已证得的「道」、「果」及「涅槃」。当修行者证得了「道」、「果」,「省察正見」便会自动生起,此省察的生起,并不需要额外的加功用行。第五项「果正見」[36],则是「道正見」的必然结果,证得「道正見」之后亦无需额外努力,「果正見」就会紧接著生起。
不过,「业自作正見」、「禪那正見」、「毗婆舍那正見」及「道正見」,则需要透过精勤努力,加功用行,才能获得。此中,「业自作正見」是了解「业」与「业果」的智慧(ñāṇa)。一般的佛教徒,很多是在刚懂事的童稚岁月就对业与业果有了概要的了解。十五、十六岁时,透过听闻佛法乃至阅讀、学习佛典之后,对「业」的了解便更為清楚。可以說,年轻的佛教徒大抵都已确立了不错的「业自作正見」。当然,依藉听闻、阅讀而了解业与业果,这样的了解比不上藉由亲身体验而获得的智慧,如「毗婆舍那智」。前一种「智」,可說只是立基於「信」(saddā)的「智」。[37]
有些人无法相信他们未亲身体验过的事,但是如眾所周知,一个人要亲身体验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如果坚持不接受自身经验之外的事,他要怎麼过生活?举例來說,火車载送乘客,从仰光到曼德勒(Mandalay)、毛淡绵(Mawlamyaing)等远地,即使我们之前未曾亲身搭乘过这些路线的火車,我们还是应相信,不同路线的火車可以载送乘客到达各目的地。同样的,在内陸水上运输方面,有许多船舶依照预定的班别,运载乘客抵达各个靠河的城镇如 Pyapon、Pathein 等等;飞机班次也是一样,载著乘客飞抵不同的城镇或国家。每当我们想搭乘交通工具到达某个地方时,无論之前是否曾经亲身搭乘过相同的班次,都要相信所提供的班次服务。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必须信任他人所提供的资讯,否则[38]可能就难以到达目的地。如果我们愿意相信他人的经验是真实的,并选择他们所建议的交通工具,就能够便捷地到达想要前往的目的地。
因此,我们应该相信佛陀依其「一切知智」所說的业力法则——善业导致善果,惡业则带來惡果。諸阿羅汉也认同佛陀的說法,因為他们亲身的体验,证实佛說是真实语。如此,信受业力法则的善人们,会戒除不善行并实践如施、戒等的善行,因而能不堕苦趣,生於人、天善趣,乃至最后得以作证涅槃。
佛陀的可信度
佛陀从未谈論他未曾亲身体验、洞察的事物,他所开示的法义,决不依凭猜测或想像。在彻底了知四圣諦、证得无上正等觉之后,基於对人類的慈悲,佛陀开始传布他给人類的最佳禮物——四圣諦。好比当代的教育,老师试著把他们所知的知識尽其所能地传授给学生,在师生关系中,学生应相信老师的讲解,感恩老师的善意与教导;同样的,人们应相信佛陀的教导,感恩佛陀示导吾人戒律与修行。然而,只是相信仍然不够。我们应当依教奉行,如此才能真正的領受到佛法的利益。
如何依教奉行生病时我们会就医,信任、信赖医生的治療,这是因為我们相信如果好好依照医生的指示,病就会痊癒。怀著信心,我们服用医生开立的药方[40]并杜绝医生不允许的饮食与活动,依此恢復了健康,我们亲身体验到遵照医生指示所带來的利益。同样的,当我们信任佛陀的教导,并精勤地依教奉行时,将能亲身体验、获得佛所說的智慧。就此,最初步的基础是我们必须接受业力法则,相信善业引生善果、惡业引生惡 果 , 也 就 是 接 受 「 业 自 作 正 見 」 (kammassakathāsammādiṭṭhi)。只要相信、接受,就能具备此正見,这其实并不需要什麼特别的努力。
具备「业自作正見」的人,会戒除「殺生」 「偷、盗」、「邪淫」等不善行,这就是「圣八支道」的一支——「正业」(sammākammanta);这样的人也会戒除「妄语」、「兩舌」、「惡口」及「綺语」——这即是「正语」(sammāvācā);也会戒除不当的谋生方式,如贩卖武器、奴隸、酒、毒品及供宰殺的动物等等——这是「正命」(sammājīva)。圣八支道的这三支[41],可归為「戒」。具备此三支圣道支时,就算是圆满了「 戒 清 净 」 (sīlavisuddhi) 。 此 三 支 圣 道 支 所 构 成 的「戒」,将成為发展「定」(samādhi)、「慧」(paññā)的基础。
成就「戒清净」之后,若有能力的话,应修习「禪那 正 見 」 (jhānasammādiṭṭhi) 与 「 正 定 」 (sammā-samādhi)。想要证得「禪那」,可修习四十种「奢摩他业处」的任一种,例如「地遍」*1、「出入息念」*2,或专注於头髮、指甲、牙齿等三十二种不净的身体组成物。[42]循此,伴随著「禪那」而起的「智」,即是「禪那正見」。就「禪那正見」而言,「智」并不显著,重要的是「禪那」所具有的「定力」,因為证得「禪那」时即可镇伏五盖,成就「心清净」。
成就「心清净」之后,应修习「毗婆舍那正見」(vipassanāsammādiṭṭhi)。「毗婆舍那正見」即是「毗婆舍那智」(vipassanāñāṇa),这是直接体验、了知无常、苦、无我的本质的智慧。当「毗婆舍那智」完全成熟、圆满时,就能获得「圣道智」,体证涅槃,此「圣道智」,亦即「道正見」。证得「道正見」时,「有身見」便会被彻底拔除。无論如何,為了成就「道正見」,我们必须修习「毗婆舍那正見」,这就是為何「毗婆舍那正見」也被称作圣道正見的「前分道」(pubbabhāgamagga)之缘故。[43]至於「毗婆舍那正見」的前导者,则是「业自作正見」,加上由正业、正语、正命所构成的「戒道支」(sīlamaggaṅga),并加上「禪那正見」等三者所构成的「基础道」(mūlamagga) 。
若想要证得「涅槃」(nibbāna),首先须修习、圆满「基础道支」(mūlamaggaṅga),亦即,应先具备「业自作正見」,进而再求「戒清净」的圆满——就在家眾來說,这并不困难。[在缅甸]人们从小就有善业引生善果、惡业引生惡果的观念,知道业力法则,而且很早就开始持守五戒。即使早年尚未具备这些条件,若在禪修之前开始持守五戒,通常而言也就足够了。接著,在戒清净圆满之后,下一步则要尝试修习「禪那」(jhāna) ——对大多數人來說,这并不容易;不过,还有另一可循的方法,即「纯观乘者」(suddhavipassanāyānika)的方法,也就是,[得戒清净后,]即刻修行「毗婆舍那」。[方法是,]当身触等一切显著的名、色法生起时[44],即立刻予以观照,以培养「正念」。如此修习正念时,妄想可能会经常生起,在这狀况下,则应立即观照此類的念头,直到它消失。当「毗婆舍那定」(vipassanāsamādhi)变得强而有力时,心就不会受这類妄想所扰,而能持续地专注於禪修所缘上。此强力的「毗婆舍那定」,亦是「正定道支」(samādhimaggaṅga),是开展智慧的主要基础。
进一步的,将可渐渐修得「名色辨别智」(nāmarūpaparicchedañāṇa)*3 、「缘摄受智」(paccaya-pariggahñāṇa)*4 , 以 及 [ 真 正 的 ] 「 毗 婆 舍 那 智 」(vipassanāñāṇa)*5。[45]当「毗婆舍那智」逐渐进展达至成熟时,「圣道支」便会生起,从而能够了知、体证「涅槃」。以上所提及的「基础道支」、「前分道支」及「圣道支」的修习过程,乃根据佛陀的教导而說,吾人应该信受这个教导。接下來,我会详细說明这个修习过程。
佛法是可亲自验证的
「可让人亲自验证」(sandiṭṭhika),是佛法的一个特质。意思是指,人们在亲身实践、体验之后,即可证实佛法的真实性。这就像是要证实某项药品是否有療效,需在服用之后才能得知;要知道食物的滋味,需在品嚐之后才知道。佛陀教导,一切眾生皆由「名」、「色」聚集而成。(修习毗婆舍那的)禪修者(yogi)[46]先从身触开始、试著念住每次身触的生起,当毗婆舍那定变得强而有力时,他会发现,每次的观照包含有兩个成分,一是能观照的心(nāma,名法)、一是被观照的所缘对象(rūpa,色法)。禪修者亲身体验它们,譬如說:依於正念,观照在呼吸当下所引生的腹部起伏时,禪修者会观照到腹部起伏(色法)以及能了知的心(名法);同样的,当念住於走路的脚步移动时,会发现当中包含有脚步移动(色法)与能了知[脚步移动]的心(名法)。这样的直接体验、了知,显示眾生基本上只是名法与色法的堆聚,其实并没有「人」或「眾生」。如此亲身体证佛陀的教导,会使我们更加坚信佛法的真实性,确立我们的「信心」(saddā)。[47]接著,禪修者会发现:因為有想弯曲[肢体]的意欲、动机,所以有弯曲的现象;因為有想移动[肢体]的意欲、动机,所以有移动的现象。如此,了知因果关系。这再次证实佛陀的教导,并增强我们的信心。进一步的毗婆舍那修行,将使禪修者体验一切现象不断在生灭,循此了知无常、苦、无我的事实。这时,禪修者更深刻地体悟到佛陀的教导:「只是不断地生灭」、「一切是无常、苦、无我的」,并对此深信不疑。现在,我们清楚了解到,佛陀教导他所亲证、了知的事物。并且,依据佛說,「見法者見我」,14若能依循著毗婆舍那修行而亲身体验「法」,这才是真正的亲見佛陀,了解佛陀的教导。同时我们也体认到佛陀证得无上菩提之后,為了苦难眾生的利益,所以才宣說这个法。[48]以上,說明了毗婆舍那修行如何使人们直接体证佛法。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