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译:小心材譬喻经(阅读)
译自《中部》第30经。世尊通过寻找心材的譬喻,说明出家人本应该致力于灭苦,但有些比库却以获得利养、恭敬、名誉为满足,认为已实现目标而停滞不前,如执枝叶为心材;有些比库以持戒清净为满足,认为已现实目标而停滞不前,如执表皮为心材;有些比库以禅定成就为满足,认为已实现目标而停滞不前,如执树皮为心材;有些比库以拥有智见为满足,认为已实现目标而停滞不前,如执肤材为心材;然而,四种色界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以及灭尽诸漏则是比智见更上、更殊胜之法。最后佛陀强调:唯有不动的心解脱才是梵行的终极目标。
玛欣德尊者译:小心材譬喻经 在线阅读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小心材譬喻经[1]
如是我闻: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揭答林給孤獨園。
当时,宾嘎喇果差[2]婆罗门来到世尊之处。来到之后,与世尊共相问候。互相问候、友好地交谈之后坐在一旁。坐在一旁的宾嘎喇果差婆罗门对世尊如此说:
“朋友苟答马,这些沙门、婆罗门有僧团[3],有大众,为众人之师[4],有名、拥有名声[5],创教主[6],受多人尊敬[7],也就是:不拉纳·咖沙巴、马卡离·苟萨喇、阿基答·葛萨甘拔喇、巴古塔·咖吒亚那、三迦亚·悲喇他子、尼干陀·那他子。他们全都有自己所宣称的证知,还是全都没有证知,或者一些有证知,一些没有证知呢?”
“够了,婆罗门,不管这些:‘他们全都有自己所宣称的证知,还是全都没有证知,或者一些有证知,一些没有证知呢?’婆罗门,我将为你说法,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宾嘎喇果差婆罗门回答世尊:“是的,朋友。”世尊如此说:
“婆罗门,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略过表皮,只砍了枝叶,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肤材,不知道树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略过表皮,只砍了枝叶,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
婆罗门,又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只砍了表皮,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肤材,不知道树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只砍了表皮,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
婆罗门,又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只砍了树皮,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肤材,不知道树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只砍了树皮,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
婆罗门,又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只砍了肤材,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不知道心材,不知道肤材,不知道树皮,不知道表皮,不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只砍了肤材,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
婆罗门,又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了心材,知道是‘心材’拿了离开。那时有个具眼之人看见之后这样说:‘这善人确实知道心材,知道肤材,知道树皮,知道表皮,知道枝叶,因此这个善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了心材,知道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能达成。’
正是如此,婆罗门,于此,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 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我有利养、恭敬、声誉,但其他那些比库鲜为人知、没威势。’对于比利养、恭敬、声誉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不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8],不精进[9],他停滞[10]、怠慢[11]。婆罗门,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略过表皮,只砍了枝叶,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婆罗门,我说他就像譬喻的这个人。
319.婆罗门,于此,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对于比利养、恭敬、声誉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达到了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我是持戒者、行善法者,但其他那些比库犯戒、行恶法者。’对于比戒成就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不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不精进,他停滞、怠慢。婆罗门,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略过树皮,只砍了表皮,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婆罗门,我说他就像譬喻的这个人。
320.婆罗门,于此,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对于比利养、恭敬、声誉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达到了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对于比戒成就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达到了定成就。他对该定成就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定成就而自赞毁他:‘我有定力、心一境,但其他那些比库无定力、心散乱。’对于比定成就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不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不精进,他停滞、怠慢。婆罗门,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略过肤材,只砍了树皮,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婆罗门,我说他就像譬喻的这个人。
321.婆罗门,于此,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对于比利养、恭敬、声誉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达到了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对于比戒成就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达到了定成就。他对该定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定成就而自赞毁他;对于比定成就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成就了智见。他对该智见感到满意,认为实现目标。他因该智见而自赞毁他:‘我住于知、见,但其他那些比库不知、不见。’对于比智见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不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不精进,他停滞、怠慢。婆罗门,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却略过心材,只砍了肤材,以为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不能达成。婆罗门,我说他就像譬喻的这个人。
322.婆罗门,于此,又有一些良家之子因信心出离俗家而为非家者:‘我陷于生、老、死、愁、悲、苦、忧、恼,为苦所害,为苦所败。若能了知此整个苦蕴的终尽就好。”他于是这样出家后,获得利养、恭敬、声誉。他对该利养、恭敬、声誉不感到满意,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利养、恭敬、声誉而自赞毁他;对于比利养、恭敬、声誉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达到了戒成就。他对该戒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戒成就而自赞毁他;对于比戒成就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达到了定成就。他对该定成就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定成就而自赞毁他;对于比定成就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他成就了智见。他对该智见感到满意,但不认为实现目标;他不因该智见而自赞毁他;对于比智见更上、更殊胜的其他法,他为证悟这些法生起意欲、精进,他不停滞、不怠慢。
323.婆罗门,哪些法比智见更上、更殊胜呢?在此,婆罗门,比库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成就并住于初禅。婆罗门,这种法比智见更上、更殊胜。[12]
再者,婆罗门,比库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成就并住于第二禅。婆罗门,这种法也比智见更上、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库离喜,住于舍,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舍、具念、乐住。’成就并住于第三禅。婆罗门,这种法也比智见更上、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库舍断乐与舍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舍、念、清净,成就并住于第四禅。婆罗门,这种法也比智见更上、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库超越一切想,灭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无边的虚空。’成就并住于空无边处。婆罗门,这种法也比智见更上、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库超越一切空无边处,‘无边的识。’成就并住于识无边处。婆罗门,这种法也比智见更上、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库超越一切识无边处,‘任何都没有。’成就并住于无所有处。婆罗门,这种法也比智见更上、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库超越一切无所有处,成就并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婆罗门,这种法也比智见更上、更殊胜。
再者,婆罗门,比库超越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成就并住于想受灭,他以慧见到后,灭尽诸漏。婆罗门,这种法也比智见更上、更殊胜。婆罗门,这些法都比智见更上、更殊胜。
324. 婆罗门,犹如有人想要心材、寻找心材、遍求心材,来到具有心材的耸立大树,只砍了心材,知道是‘心材’拿了离开。若他做任何须用到心材之事,他的目的将能达成。婆罗门,我说他就像譬喻的这个人。
如是,婆罗门,此梵行不以利养、恭敬、声誉为利益,不以戒成就为利益,不以定成就为利益,不以智见为利益。婆罗门,这不动的心解脱才是此梵行的目标,以此为心材,以此为终极。[13]
如是说已,宾嘎喇果差婆罗门对世尊如此说:
“奇哉!朋友苟答马,奇哉!朋友苟答马。朋友苟答马,犹如倒者令起,覆者令显,为迷者指示道路,在黑暗中持来灯光,使有眼者得见诸色。正是如此,尊师苟答马以种种方便开示法。我归依尊师苟答马、法以及比库僧,愿尊师苟答马忆持我为近事男,从今日起乃至命终行归依。”
玛欣德比库敬译
2008-04-18
--------------------------------------------------------------------------------
[1]小心材譬喻经(Cåëasàropamasuttaü):译自《中部》第30经。
本经与前经内容大致相同。世尊通过寻找心材的譬喻,说明出家人本应该致力于灭苦,但有些比库却以获得利养、恭敬、名誉为满足,认为已实现目标而停滞不前,如执枝叶为心材;有些比库以持戒清净为满足,认为已现实目标而停滞不前,如执表皮为心材;有些比库以禅定成就为满足,认为已实现目标而停滞不前,如执树皮为心材;有些比库以拥有智见为满足,认为已实现目标而停滞不前,如执肤材为心材;然而,四种色界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以及灭尽诸漏则是比智见更上、更殊胜之法。最后佛陀强调:唯有不动的心解脱才是梵行的终极目标。
[2]宾嘎喇果差 (Piïgalakoccha):他属于黄褐色(Piïgala)的婆罗门种,名叫果差(Koccha),所以叫做宾嘎喇果差(Piïgalakoccha)。
[3] 有僧团 (saïghino):出家人的团体称为僧团。拥有他们为“有僧团”。
[4] 众人之师(gaõàcariyà):他是教导众人行为规范与教义的导师。
[5] 拥有名声 (yasassino):通过“少欲、知足,要少欲就连衣服也不穿”等方法来博取名声。
[6] 创教主 (titthikarà):创立自己的学说主张。
[7] 受多人尊敬 (sàdhusammatà bahujanassa):多人:无知、盲目、愚痴的凡夫。受尊敬:“这是善良、英俊的善人。”这样尊敬。
[8]不生起意欲 (na chandaü janeti):想要做的意愿没有产生。
[9] 不精进(na vàyamati):不付出精进、努力。
[10] 停滞(olãnavuttiko hoti):退缩不前。
[11] 怠慢(sàthaliko):松懈。对教法松懈,则不能坚固。
[12]为什么说初禅等这些法也比智见更上呢?以能作为灭之足故。更低的初禅等法既是修观的足处,也是灭等至的足处,所以当知为更上。
[13]世尊用这样的结论来结束本经。结束说法后,该婆罗门住立于佛教。
----------------------------------------------------------------------------------------------------------------
玛欣德尊者简介
玛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尊者才华洋溢,博学多才,毕业后于广州市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其间曾到西双版纳、五台山、西藏、缅甸等地考察参学。尊者自2002年7月至缅甸帕奥禅林出家受具足戒后,在帕奥禅师严谨且有次第的禅法教导下完成了帕奥学程,现在尊者是身为帕奥禅林的业处指导老师之一。近年来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讲授“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玛欣德尊者通晓巴利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义注。尊者也兼通英语、缅语等,能以多种语言教导禅修,指导过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持戒精严,曾多次在帕奥禅林向华人僧众讲授戒律。
教禅:尊者教禅多年,经验丰富、禅风严谨,严格依据佛陀在经典里的教导,以及帕奥西亚多从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统禅法,针对不同禅修者的实际情况,以种种方便善巧,应机教授。
讲法:尊者讲法细致柔和、生动详尽,巧设妙喻、直指人心。近年来,已在各地讲授过《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八城经》、《盐块经》、《应作慈爱经》、《大吉祥经》、《清净道论》等众多经典。
译经:尊者致力于把三藏圣典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中文。其译经有四大特点:辞句信实、语义通达、行文优雅、质量俱丰。
作品:《大护卫经》、《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比库巴帝摩卡》、《沙马内拉学处》等,同时,尊者的著述还包括《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阿毗达摩讲要》、《止观法要》、《您认识佛教吗?》等关于禅修、教理和入门的书籍。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