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 第二章出 家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阿姜查弟子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莲花中的珍宝-阿姜查·须跋多传  第二章出 家

  ●出家成为比丘

  二十一岁时,隆波接到通知,被豁免服兵役。他决定正式出家,成为比丘。这个决定得到他双亲极大的支持和随喜。出家仪式在一九三九年四月二十六日下午一时五十五分举行,地点是乌汶府邻县的达社区廓村寺(Wat Koh Nai)。以下是受戒仪式中的三师:

  得戒和尚:因陀罗萨拉衮和尚(Phra-khru Indrasaragun)

  羯磨师:维纶素塔坎和尚(Phra-khru Virunsutakarn)

  教授师:霜和尚(Phra-adhikan Suan)

  隆波的巴利法名是须跋多(Subhaddo),意思是“非常吉祥”。

  他在廓村寺度过两个雨安居——在雨季的三个月期间,在寺内修行不外出。他在这段期间研究佛学,并通过第一级佛学考试。多年之后,谈起这段正式出家的经历,隆波回忆说:“刚出家时,我根本没有修行,只是拥有一颗与生俱来的真诚心。雨安居结束后,和我一起出家的比丘和沙弥都还俗去了。我认为他们很愚痴,内心觉得出家困难还俗易啊!无论如何,当时我对自己也没有把握,所以没对谁透露心里的想法,只是在心中仔细观察。我个人的看法是,福报浅薄的人对世俗的生活要比过出家生活更适应。”

  “当那些还俗了的人盛装回到寺院,高谈阔论在家里做了些什么时,我在心里想,他们一定是疯了。虽然我知道他们的观念错误,可是也不晓得自己的信心到底能维持多久,所以也没有说什么,只是独自思维。”

  “不过我懒得管他们了,反正现在没有人来骚扰我,正好可以学习背诵波罗提木叉——比丘应遵守的二百二十七条戒。我发愿要修行,但意识到这将会是极端困难的事,也不敢声张让别人知道。我发愿修行一辈子,或许修到七八十岁吧。我打算培养正念,同时保持长远心和耐性,不让自己松弛,失去诚心。太多的人来来去去,出了家又还俗。我全都看在眼里但默不作声,感觉到这些人还没把事情看透。”

  不过对于初发心比丘来说,出家总是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障碍,特别在食物方面更是如此。隆波发现这对他是一个大课题,以下是隆波自己的形容:“修行实在是很难哪!尤其刚出家的头两年更是如此,年轻的比丘和沙弥会更难。我自己就经历了一大堆难题,特别是食物方面的。没办法啊,我刚出家时二十岁,那是个对食物和睡眠都充满饥渴的年龄。有时,我会静静坐着幻想着食物,那些我喜欢的香蕉、椰肉片……嘴巴流着口水,所有的东西都想吃哟!真是折磨人啊!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

  ●出外参学

  哪儿也去不成,哪儿也不知道;

  什么也学不到,什么也不知道。

  隆波对这句泰国东北部的谚语挺熟悉的,尤其是在当地找不到适合的老师时,他更是心有戚戚,怕自己无老师指点,自己又不知该如何修行,会成为浪费光阴的一无所获者。通过了第一级佛学考试之后,隆波决定离开常住寺院外出参学。

  一九四一年,他离开廓村寺,到乌汶府披汶挽莎限县(Piboon-mangsaharn)的天堂园寺(Wat Suan Sawan)去。那时的天堂园寺被称作红土寺,那个地区有供筑路用的砖红色土壤。

  天堂园寺只有两栋宿舍和一间大殿,可是却住着许多出家人和寺童。这里也没有教学,隆波得去附近的柏塔寺(Wat Poh Tahk)上课。由于住众很多,而附近供养僧人的村民人数却不多,因此食物不足,并且洗涤水和饮用水都得在寺院一公里外的井中汲取,于是比丘们通常去汶河(Moon River)边洗涤。那时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以偶尔也会有士兵驻进大殿。

  经过一年参学,了解到仅有对经典的学习并不能满足他的需求后,隆波在一九四二年离开,前往乌汶府万三十县(Muang-samsip)老勃区(Laobok)的农腊村寺(Wat Ban Nonglak)。阿噶达摩维察腊法师(Phra-khru Agga Dhamma Vicara)是那里的住持。

  他抵达时刚巧是旱季,碰上那里粮食不足,一同出来参学的比丘受不了,要他一起离去。隆波与住持相处得很好,也很喜欢他。可是为了避免拂逆同伴的意愿,只好勉为其难地离开。

  之后他们去了当时乌汶府的安纳乍能县(Amnartcharoen)大坑村寺(Wat Ban Keng Yai),在那里学习第二级佛学和巴利语。年终时,他被告知通过第二级佛学考试。隆波觉得在那儿已住得够久了,便回到农腊村寺,去与阿噶达摩维察腊法师共住。

  一九四三年,隆波全心全意投入学习中,他非常满意农腊村寺的教学方式。他开始上第三级佛学,并学习巴利语,期望在年终考试中可以取得出色的成绩,但忘却了无常的法则从未间断运作,而且无时无刻不介入生命当中。

  雨安居结束,举行迦絺那功德衣节之后,隆波知悉他的父亲病得非常严重。这让他陷入两难,不晓得应该留下来准备考试还是回去探望父亲。最后他认为父母恩重如山,应该尽其所能来报恩。至于学业方面,只要他还活着就有机会继续学习。于是他放下功课,立刻赶回俗家照顾父亲。回去后,他父亲的病情仍不断恶化,没有好转的征兆。

  ●父亲最后的要求

  出家后的隆波是个很专心用功,行为良好的比丘,他的父亲总为此感到骄傲。每次回来探访,父亲都问长问短,关心隆波的出家生活,并且总是说:“你不要还俗,继续出家好了。外面的生活很苦啊,真是太难应付了!”隆波每次听了都默不做声。可是这一次,在父亲生命最后的时刻,隆波无法再保持沉默,他亲口答应了父亲最后的要求。

  除了担心隆波会还俗,他也关心隆波的学习,对自己病情的恶化反而没去在意。当知悉隆波的第三级佛学考试只剩几天就开始时,他催促隆波回去应考。考虑到父亲的状况,隆波决定留下来陪父亲。十三天之后,父亲过世了。

  ●无常故苦

  照顾病重的父亲时,隆波修习界分别观,思维五蕴的组成和分离。在修行当中他体悟到,不管是谁,贫穷或富裕,最终都不免一死,无一例外;衰老、病痛还有死亡,不论接受与否,没有人可以避得开。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葬礼过后,隆波返回农腊村寺继续其佛学课程。某些时候,隆波会一幕接一幕地回忆起父亲临终前的细节:拖着瘦弱病重的身体躺在自己面前;他最后的要求;还有他怎样在自己面前咽下最后一口气……这一切一切都令隆波伤心欲绝且内疚万分。

  这种情绪不时重复上演,使他对生命的痛苦生起强烈的感受,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督促他精进用功,要在这一生中从苦中解脱,他坚定地发了愿:

  “我将尽形寿修行,遵守佛世尊教导的每一细行。为了确保不会继续轮回受苦,我一定要在这一世证果。我把这一辈子看作只剩下一日夜。我将放下万缘,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勇猛精进,不敢懈怠。我将修持佛法,直至明白生命为何那么苦恼……”

  那一年,他开始翻译《法句经》,这是佛学课程的一部分。同时也开始修禅,只是禅修进展得不顺利。他对弟子描述说:“开始禅修的第一年我什么也没有得到,只是沉迷在美食当中,幻想着要吃些什么,对吃不到的惋惜不已……你看,多糟糕哟!还有些时候,打坐中仿佛真的是在吃香蕉,你知道吗,情景是那么地逼真,简直是真的把香蕉放进嘴巴里一般,情况就是这样子。其实这些都是修行的一部分,你不必怕。这种事无始以来发生了不知多少次,所以开始时,你的修行极端困难是对的。”

  一九四四年的一个晚上,隆波的母亲——萍,梦见她的两可牙齿掉了。她很伤心,不想失去它们,突然她听到有人说:“不要在意这普通的牙齿,我会补回两只金牙给你。”她对这个梦感到很好奇。

  不久,在她家的阶梯旁长出一棵菩提树苗,长得异常快。怀着惊讶和喜悦的心情,她跑去寺院告诉法师这件事。法师如此诠释:“这棵菩提树在你家长出来,是你的功德,佛陀就是坐在菩提树下开悟的。可是它不适合长在俗家,应该种在寺院里供人礼拜。”于是,萍叫她的小儿子和邻居帮忙,把这棵菩提树移植到了迈冬沙宛寺。

  ●改变修学方向

  在一九四七年的雨安居期间,隆波翻译了部分《法句经》。这时他开始反省自己的修行,并拿来与佛陀时代的比丘相比较。经过仔细的研究,他发现两者相差太远。这使他厌恶单纯的佛学研究,因为这和解脱完全扯不上关系。况且,佛陀并不要比丘为了研究文字而出家。

  隆波开始发心找出真正的修行方法。在这方面,他看不出有哪些老师可以协助他,于是他决定先回廓村寺再说。一九四八年旱季,隆波听说迭乌冬县(Det-udom)有些老师指导禅修,他因此去丕勒寺(Wat Pi-ler)住了一阵子,结果发现那里教授的法门与自己根机不相应,只好再回最初出家受戒的廓村寺安居。

  在雨安居的这段日子,隆波有机会回报他老师的恩惠,他协助进行一部分教学工作。教课时,他发现那些比丘和沙弥学习态度并不认真,有些根本不尊重师长,只把上课当成是例行公事。另一些则懒惰不用功。这一来,令他对不以禅修为重心的道场更加厌倦。

  除了教学,隆波自己也通过了第三级佛学考试。安居结束后,他就如之前计划的,准备四处参学访道,修习头陀行了。

返回目录

----------------------------------------------------------------------------------------------------------------

阿姜查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