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译:小诵经注 五、吉祥经注
玛欣德尊者译:小诵经注 五、吉祥经注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揭答林给孤独园。
那时,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在深夜照亮了整座揭答林,来到世尊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
「众多天与人,思惟诸吉祥,
希望得安乐,请说最吉祥。」
「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
礼敬可敬者,这是最吉祥。
居住适宜处,往昔曾修福,
自立正志向,这是最吉祥。多闻与技术,善学于律仪,
所说皆善语,这是最吉祥。奉养父母亲,扶养妻与儿,
正当的职业,这是最吉祥。布施与法行,接济诸亲族,
行为无过失,这是最吉祥。避、离诸恶事,自制不饮酒,
于法不放逸,这是最吉祥。恭敬与谦逊,知足与知恩,
适时听闻法,这是最吉祥。忍辱、易受劝,得见诸沙门,
适时讨论法,这是最吉祥。热忱与梵行,照见诸圣谛,
体证于涅槃,这是最吉祥。接触世间法,心毫不动摇,
无愁、染,安稳,这是最吉祥。此等实行后,各处无能胜,
去各处安稳,是其最吉祥。」)
(排在这里的目的)
现在,接着排在《问童子文》之后,顺次来到解释《吉祥经》的涵义。在说明了排在这里的目的后,我们将解释该义。
即使世尊并未把此经的开示排在这里,由于由《归依》而进入教法,【89】并且显示由《学处》、《三十二行相》及《问童子文》而区分戒、定、慧,而一切即构成最上的吉祥;而且为了显示由于希求吉祥者所应从事的,以及依照此经可以了知吉祥的性质,所以排在这里。这是把这(部经)排在这里的目的。
(第一次大结集论)
已经(pg. 076)如此排列后,这是为了解释该义的本母(mtik):
「由谁所说、何时、何处(说)?说了这方式后,
我们以各种(方式)来解释,『如是』等字的涵义。
说了(此经的)缘起〔等起〕,确定了该吉祥后,
我们将解说其吉祥性。」
此中,在到:「由谁所说、何时、何处(说)?说了这方式后」这半首偈,乃是关于:「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以偈颂对世尊说」此语而说的。(由「如是我闻」之语,)这是从听闻了而说的。由于世尊自成、无师,因此这些话并不是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所说的)。由此当问:「这些话是谁所说的?何时及为什么而说的呢?即(回答)说:由阿难达(ananda)尊者所说的,而且那是在第一次大结集时(而说的)。然而在开始时,为了善巧一切经的因缘,应当了知大结集。
从转了法轮开始乃至调伏了善贤(Subhadda)遍行者,世尊完成了佛陀的工作〔佛事〕后,在威沙咖(Viskha)月满月日的清晨,在库希那拉(Kusinr)城马拉们(Malla)的沙拉(sla)林,在沙拉双树之间,以无余依涅槃界而般了涅槃。在世间的依怙者──世尊般涅槃集会的七十万比库当中,马哈咖沙巴(Mahkassapa-大迦叶)尊者为僧团长老,【90】他想起在世尊般涅槃七天时,年老出家的善贤(Subhadda-苏跋达)所说的话:「诸贤友,够了,请不要忧伤,请不要悲泣!我们已经从该大沙门善解脱了,而且(他时常)困扰着我们:『这是你们所允许的,这是你们所不允许的』。现在我们所想要的,将可以做了;我们不想要的,将可以不做了。」当他想到:「可能将有恶比库们会认为:『大师的言教已经过去了』,在他们得到伴党后,正法可能不久即会消失。而且只要法律还存续着,大师的言教就不会过去,如世尊所说的:『阿(pg. 077)难达,凡我为你们所说的法及所制定的律,在我过去后即是你们的导师。』我何不结集法与律,如此教法将会长时久住!而且世尊曾对我说:『咖沙巴,你将披着〔持有〕我所脱下的麻布粪扫衣吗?』之后就把衣分享给我使用。而且(世尊世曾说):『诸比库,只要我想要,即可离诸欲……初禅具足住;诸比库,只要咖沙巴想要,他也可以离诸欲……初禅具足住』,如此等方式,在分类为九次第住及六神通的上人法,把我和自己放在同等的(地位)与摄益,对此我将有什么可以回报呢?我何不将世尊譬为转轮王,把自己的盔甲及主权授与自己建立家系的儿子,『我将是正法传统的建立者』,以报答(世尊)曾以不共的帮助来摄益我。」在思考后,即鼓励比库们来结集法与律【91】,如说:「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告诉比库们:『诸贤友,一时,当我与有五百位比库的大比库僧从帕瓦(pv)到库希那拉(Kusinr)的道路行走时,……』。」一切细节(当知)即在〈善贤(Subhadda-苏跋达)章〉(所说的)。接着(马哈咖沙巴尊者)说:「诸贤友,我们应当在非法兴盛而正法衰微,非律兴盛而律衰微之前,在主张非法者强而主张正法者弱,在主张非律者强而主张律者弱之前结集法与律!」比库们(pg. 078)说:「尊者,那么请长老选取比库们!」长老略过会(诵)持整个大师九分教法教理的数百、数千位凡夫、索答般那〔预流〕、萨咖达嘎弥〔一来〕、阿那嘎弥〔不还〕及纯观的漏尽比库,而选取了会(诵)持一切三藏教理、获得无碍解、有大威力、大多是世尊的上首(弟子),且具有三明等的四百九十九位漏尽比库。关于此而说:「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选取了四百九十九位阿拉汉。」
为什么长老使(五百)少了一位呢?为了给阿难达长老机会的缘故。无论(阿难达)有或没有参加都无法进行法的结集。由于该尊者还是有学,还有所应做的,因此无法参加;由于除了(阿难达尊者)外,没有人曾在世尊前(完全)学得了十力(的世尊)所开示的契经、应颂等,因此没有(阿难达尊者)参加即无法(进行法的结集)。假如如此的话,即使是有学,对法的结集多所助益,长老也应当选取,然而为什么不选取呢?为了避开他人批评的缘故。事实上(马哈咖沙巴)长老【92】对阿难达尊者是极 为信赖的,即使他(阿难达尊者)的头上已经长了白发,还是以童子之词来教诫(说):「这个童子怎么这么不知量呢!」然而这位(阿难达)尊者是如来叔叔的儿子──堂弟,而且当比库们认为(马哈咖沙巴尊者)像是随(自己的)欲(愿)时,可能会批评:「排除〔搁置〕了那么多得无碍解的无学比库,而选取了得无碍解的有学阿难达长老。」为了避免他人的批评而没有选取,(想说):「没有阿难达参加即无法进行结集,当比库们同意时,我将会(选)取的。」当时,比库们自己为了阿难达(尊者)而请求长老,如说:「诸比库对马哈咖沙巴尊者说:『尊者,这位阿难达尊者即使是有学,但他不可能由于(贪)欲、瞋恚、愚痴及怖畏而行非趣,而且他在世尊前学得很多法与律,因此,尊者,请长老(pg. 079)选取阿难达尊者!』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就选取了阿难达尊者。」如此当比库们同意时,即选取了阿难达尊者,因此共有五百位长老。「当时,长老比库们(想说):『我们应当在哪里结集法与律呢?』当时,长老比库们(想说):『王舍城是一个大行处,有众多住处,假如没有其他比库在王舍城入雨安居的话,我们何不住在王舍城度过雨(安居)并结集法与律呢!』」为什么他们这么想呢?(他们想说:)「这是我们确立者〔阿拉汉〕的工作,假如有【93】异议〔异分〕的人进入僧中,可能会造成骚扰。」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就以白二甘马〔羯磨〕来宣告。当知那即是在〈(五百)结集堪塔咖〔犍度〕〉所说的方法。当时,已经过了七天如来般涅槃的祭典,以及七天(佛陀)舍利的供养,马哈咖沙巴尊者说:「已经过了半个月,现在热季还剩余一个半月,已经接近入雨安居了。诸贤友,我们前往王舍城吧!」他带着一半的比库僧团从一条道路前往,阿奴卢塔(Anuruddha)长老也带着一半的比库僧团从(另)一条道路前往,而阿难达长老则带着世尊的衣钵,被比库僧团所围绕,想要到沙瓦提〔舍卫城〕后再前往王舍城。在向沙瓦提出发游行时,阿难达长老所到之处则有大悲泣:「阿难达尊者,您怎么放下大师而来呢?」当长老逐渐地抵达沙瓦提,有如世尊般涅槃时般的大悲泣。在那里,阿难达尊者对大众开示了关于无常等法,在进入揭答林后,打开了十力(的佛陀)所住过香室的门,将床椅搬出并拍打,洒扫了香室,把枯萎的花鬘、垃圾丢弃,并把床椅搬回原位,他做了世尊在世时所应做的一切义务。
当时(pg. 080),(阿难达)长老从世尊般涅槃开始,即过多站立与坐着,使得诸界增盛而身体(不适),为了复原,在第二天喝了使下痢的牛奶,并坐在寺院。关于此即(阿难达长老)对苏跋(Subha)学童所派来学童说:「学童,(现在)不是时候,【94】今天我喝了药,或许明天我们将可以前往。」在第二天,以接塔咖(Cetaka)长老为随行沙门而前往(苏跋学童处),苏跋学童所问而开示的经,即是《长部》的第十(经),称为《苏跋经》。当时,长老(令)修复破了与毁坏的揭答林寺后,在接近入雨安居时,就前往王舍城。同样地,马哈咖沙巴长老与阿奴卢塔长老也带着所有〔一切〕的比库僧团到达王舍城。 那时,在王舍城有十八座大寺院。该一切(寺院)都被遗弃、倒塌、肮脏。当世尊般涅槃时,所有比库们带取各自的衣钵后,即离寺院及住处而去。那里的长老们为了尊敬世尊的话,以及避免外道的讥嫌,诸外道可能会说:「沙门苟答马的弟子们只会在大师在(世)时照顾寺院,在般涅槃后就遗弃了。」所以他们想(说):「我们当在第一个月修复破了与毁坏的(寺院)。」那是为了想要避免讥嫌而说的,并且说:「当时,长老比库们想(说):『诸贤友,世尊是赞叹修复破了与毁坏的(寺院)的,诸贤友,我们何不在第一个月修复破了与毁坏的(寺院),我们将在中间的〔第二个月〕(那个)月集会来结集法与律。』」他们在第二天来到国王的门口等着。阿迦答沙都(Ajtasattu-阿闍世)王前来礼敬后,邀请(说):「尊者们,我可以做什么?有需要什么吗?」长老们告知需要工人来修复十八座大寺院。国王(说):「善哉〔萨度〕,尊者们。」他提供了人员当工人。长老们在第一个月整修了所有的寺院。当时(pg. 081),他们告诉国王:「大王,寺院已经修复【95】好了,现在我们将结集法与律。」(国王回答说):「善哉〔萨度〕,尊者们,请您们安心,愿我成为命令之轮,而您们成为法轮!尊者们,请下命令,我可以做什么?」(长老们回答说):「大王,在结集(法)时,(需要一座)比库们的集会处。」(国王回答说):「尊者们,我在哪里建造呢?」(长老们回答说):「大王,在威跋拉(Vebhra)山麓的七叶窟口是适宜建造的。」(国王回答说):「善哉〔萨度〕,尊者们。」阿迦答沙都〔阿闍世〕王令建造一座大会堂,犹如威沙堪马(Vissakamma)所化的一般;有善建造的墙壁、柱子及阶梯,有各种花鬘作品及蔓藤作品来装饰;并且有用各种悬垂花环所装饰成的拱顶,犹如用宝物所装饰而镶以宝石的锦锻一般;而且由供养各种花所装饰而善完成的铺过地面来庄严,犹如梵天宫一般。在那大会堂为五百位比库铺了五百条无价〔很贵重〕允许(比库们使用)的敷具。长老的座位靠在南方,面向北边;在会堂的中央,面向东边铺了适合于佛世尊座位的法座,并且在那里放了一支由(象)牙所雕刻的扇子。(接着他)令人告知比库僧团(说):「尊者们,我的工作已经完成了。」
比库们告诉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贤友,明天僧团将集会了,而你是有学,有所应做,那个集会你是不适合前往的,请不要放逸吧!」当时,阿难达尊者(想说):「明天将集会了,假如我以有学的身分前往,那是不适宜的。」他(整个)夜晚大多花在(修习)身至念上。当夜晚将过,(接近)清晨之时,他从经行处下来,进入住处,(想说):「我将躺下」,而身体下倾,当两脚(pg. 082)离开地面,头还未(碰)到枕头,在那之间,【96】以无取而心从诸漏解脱了。其实,这位(阿难达)尊者(发现)在经过了(长时间)在外面经行而无法生起殊胜时,他想:「世尊不是曾经告诉我:『阿难达,你已经修了福(业),在精勤努力后,你将很快地成为无漏』吗?而且诸佛(所说)的话是没有过失的,然而由于我过度的发勤精进,导致我的心掉举,因此我应当使精进平衡。」即从经行处下来,站在洗脚处洗脚后,进入住处,坐在床上(想说):「我将稍微休息一下」,当身体接近床,两脚离开地面,而头还没有到达枕头,在那之间,以无执取而心从诸漏解脱了。长老并非在四威仪当中(证得)阿拉汉的。因此,当在(问)说:「在此教法中,哪位比库是在非坐、非卧、非站、非行走时证得阿拉汉的?」而(回答)说:「阿难达长老」,则是适当的。
当时,长老比库们在第二天用完餐,收好衣钵后,集合在集法堂。阿难达尊者想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已经证了阿拉汉,所以并没有和他们一起前往。比库们依照(戒腊)长(幼)来到各自的座位坐下,并留下阿难达长老的座位。当有人问说:「那是谁的座位?」时,(有人回答):「是阿难达的(座位)。」(当在问):「阿难达去了哪里呢?」那时(阿难达)长老想:「现在是我前往的时候了。」为了显示自己的威力,就潜入(大)地,在自己的座位出现。当该尊者如此坐着时,马哈咖沙巴长老告诉比库们(说):「诸贤友,我们是先结集法还是(先结集)律呢?」比库们(回答)说:「马哈咖沙巴尊者,维那亚〔毘奈耶;律〕者,佛教之寿,维那亚住,佛教亦住,因此我们首先(应当)结集律。」(马哈咖沙巴长老告诉比库们说):「结集律应是谁的责任呢?」(比库们回答说):「伍巴离(Upli)【97】尊者。」(﹙马哈咖沙巴长老告诉比库们说﹚:「为什么阿难达不能呢?」﹙比库们回答说﹚:「不能够的。在依止正自觉者而持律教者,以伍巴离尊者为上首,﹙如说﹚:『诸比库,在我的比库弟子当中,持律第一者,即是伍巴离。』因此,在询问伍巴离长老后,我们结集律。」)接着,(马哈咖沙巴)长老为了自己问律而自己(白了羯磨)共许;伍巴离长老也为了答律而(白了羯磨)共许。(这即是巴利圣典的:「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对僧团白:『贤友们,请僧团听我﹙说﹚,假如僧团已到适时,我当问伍巴离律。』伍巴离(pg. 083)尊者也对僧团白:『尊者们,请僧团听我﹙说﹚,假如僧团已到适时,我当回答马哈咖沙巴尊者所问的律。』如此各自﹙白了羯磨﹚共许后,伍巴离尊者即从座位起来,衣偏袒一肩,礼敬了长老们,坐在法座,拿着﹙象﹚牙所雕刻的扇子。)(白了羯磨)共许后,依次坐在法座。一切当取在《律(藏)注》所说的方法。接着,马哈咖沙巴长老从第一巴拉基嘎(prjika他胜)开始,问了伍巴离长老所有〔一切〕的律,而伍巴离长老也回答了。所有的〔一切〕五百位比库一起团体合诵 了含有(戒经)序的第一巴拉基嘎学处。如此其余的一切当取在《律(藏)注》(所说的方法)。以此方式结集了有〈(比库及比库尼的)两部分别〉、〈堪塔咖(khandhaka-犍度)〉及〈附随〉的整部《律藏》,伍巴离长老放下(象)牙所雕刻的扇子,从法座下来,礼敬了长(老)比库们,坐到自己的座位。
在结集了律后,马哈咖沙巴尊者(接着)想结集法,就问比库们:「当在结集法时,结集法应是谁的责任呢?」诸比库(回答)说:「是阿难达长老的责任。」「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对僧团白:『贤友们,请僧团听我(说),假如僧团已到适时,我当问阿难达法。』当时,阿难达尊者也对僧团白:『尊者们,请僧团听我(说),假如僧团已到适时,我当回答马哈咖沙巴尊者所问的法。』」当时,阿难达尊者即从座位起来,衣偏袒一肩,礼敬了长老们,坐在法座,拿着(象)牙所雕刻的扇子。马哈咖沙巴长老问了阿难达长老法,所问的方式及经即已说的,如说──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对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贤友,《梵网(经)》是在哪里开示的呢?」(阿难达尊者回答):「尊者,在王舍城与那难达(N角and)之间的安跋拉梯咖(Ambala??hik),国王的休息堂。」(马哈咖沙巴尊者问说):「关于谁(而开示的)呢?」【98】(阿难达尊者回答):「(关于)苏批呀(Suppiya)游行者及梵授(Brahmadatta)学童。」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也问了阿难达尊者《梵网(经)》的因缘〔序〕,也问了(被开示的)人。(马哈咖沙巴尊者问阿难达尊者说):「阿难达贤友,《沙门果(经)》是在哪里开示的呢?」(阿难达尊者回答):「尊者,在王舍城,机瓦咖(J?vaka-耆婆)的芒果林。」(马哈咖沙巴尊者问说):「与谁在一起呢?」(阿难达尊者回答):「与阿迦答(pg. 084)沙都韦碟希子(Ajtasattu vedehiputta-阿闍世)一起。」当时,马哈咖沙巴尊者也问了阿难达尊者《沙门果(经)》的因缘〔序〕,也问了(被开示的)人。以此方式也问了五部(尼柯耶),在每当问了之时,阿难达尊者都回答了。这第一次大结集由五百位长老所举行,即:
「由五百位所举行,并且由那五百位,
只由长老所执行,因此称为长老的(结集)。」
在这第一次大结集进行时,问了所有〔一切〕《长部》以及《中部》等,顺次来到了《小部》,当马哈咖沙巴尊者在问:「阿难达贤友,《吉祥经》是在哪里开示的呢?」如此话结束时,也问了因缘〔序〕,也问了(被开示的)人。此中,当在问了因缘〔序〕,而(阿难达尊者)详细(解答)了因缘〔序〕后,阿难达尊者想说关于什么而说的,谁听到的,何时听到的,谁所说的,何处说的,以及对谁说的,并且 为了显示:「是如此说的,是由我所听闻的,在一时听到的,由世尊所说的,在沙瓦提〔舍卫城〕说的,以及对天神说的。」而说:「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揭答林给孤独园。那时,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在深夜照亮了整座揭答林,来到世尊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如此,【99】当知这(部经)是:「由阿难达尊者所说的,而且是在第一次大结集时说的。」
现在,在此当在问:「为什么而说呢?」(可以回答说:)由于马哈咖沙巴长老已经问了这位(阿难达)尊者因缘〔序〕,因此(从因缘〔序〕开始,详细的)说出了。或者由于当有些天神见到了阿难达尊者坐在法座,被(证得阿拉汉的)自在众所围绕,内心生起:「这位尊者是韦碟哈牟尼(Vedehamuni),是释迦族的后裔,自然是世尊的继承者,世尊也曾五次提到(他是)这(教法中的)第一;拥有四不可思议、未曾有法;被(比库、比库尼、及男女在家居士)四众所喜爱与可意;现在在想到获得了世尊法王的继承后,已经成为佛陀了。」由于阿难达尊者知道那些天神心里所想的,以及不同意该不属于他的不存有之德行,并且为了阐明自己只是弟子的状态,所以说:「如是我闻:一时,世尊(pg. 085)……说。」当时,五百位阿拉汉以及数千位天神欢喜阿难达尊者(所说的话而说出):「善哉〔萨度(sdhu)〕!善哉〔萨度〕!」(当时)大地震动,天空降下各种花(雨),并且显现了诸多不可思议(事),而且许多天神生起悚惧〔警惕〕感(说):「我们在世尊面前听闻的,现在再重现了!」如此当知阿难达尊者在第一次大结集时所说的,即是为了这个原因而说的。到此乃是阐明了「由谁所说、何时、何处(说)?说了这方式后」这个半偈的涵义。
(解释「如是」等字)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揭答林给孤独园。
那时,有位容色殊胜的天人,在深夜照亮了整座揭答林,来到世尊处。来到之后,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站在一边的那位天人以偈颂对世尊说:)
现在,为了阐明:「我们以各种(方式)来解释,『如是』等字的涵义」,如此等本母所含摄的义理,(可以解)说为:【100】「如是(eva)」这字应当视为譬喻、指示、喜悦、责备、接受所说、行相、显示,及忆持等义。在:「如此(eva)生为人,当行诸多善(事)」,如此等即以譬喻(upam)来显示。在:「你应当如此(eva)前进,你应当如此返回」等,即是指示(upadesa)(之义)。在:「世尊,这是如此(eva),善逝,这是如此。」如此等即是喜悦(sampahasana)(之义)。在:「如此(eva)这个贱女(vasal?)不论何时经常赞叹该秃头沙门。」如此等为责备(garaha?a)(之义)。在:「那些比库回答世尊:『是的(eva),尊者。』」如此等为接受所说(vacanasampa?iggaha)(之义)。在:「尊者,我确实了知世尊所说的法是如此(eva),」如此等为行相(kra)(之义)。在:「来,学童,你前往沙门阿难达处,在到达后,用我的话问候沙门阿难达少病、少恼、起居轻利、有力气、安稳而住,(说):『托碟呀(Todeyya)子苏跋(Subha)学童问候阿难达尊者……、安稳而住。』并如此(eva)说:『善哉〔萨度(sdhu)〕!请阿难达尊者前往托碟呀子苏跋学童的住处,为了慈愍的缘故。』」如此等为显示(nidassana)(之义)。在(世尊对咖拉麻们说:)「诸咖拉麻(Klma),你们认为如何,这些法是善的,还是不善的呢?」(咖拉麻们回答世尊:)「尊者,是不善的。」(世尊对咖拉麻们说:「诸咖拉麻,你们认为如何,这些法)是有罪的,还是无罪的呢?」(咖拉麻们回答世尊:)「尊者,是有罪的。」(世尊对咖拉麻们说:「诸咖拉麻,你们认为如何,这些法)是智者所呵责的,还是智者所赞叹的呢?」(pg. 086)(咖拉麻们回答世尊:)「尊者,是智者所呵责的。」(世尊对咖拉麻们说:「诸咖拉麻,你们认为如何,这些法)在完全地受持后会导致无利益、痛苦的,或不会(导致无利益、痛苦的),还是在此是如何呢?」(咖拉麻们回答世尊:)「尊者,在完全地受持后会导致无利益、痛苦的,在此我们(认为)是如此(eva)的。」如此等为忆持(avadhra?a)(之义)。而这里(「如是」的含义)应当视为行相、显示,及忆持(之义)。
此中,以行相(kra)之义而阐明这个「如是」【101】的字义为:要识知世尊语词的一切方式,必须熟知各种微妙的方法,各种意向的等起,具有义与文字(的能力),(拥有)各种示导,通达教示法与义的深奥,适合一切有情各自的语言,以及来到耳朵〔耳路〕,谁有能力呢?(即使以一切威力想耳朵生起而听到后,)什么是如是我闻呢?也(只)是以一行相由我所听闻。
以显示(nidassana)之义(而阐明这个「如是」的字义)为:在使自己摆脱(而澄清):「我非自成,这不是我所作证的」;现在应当说整部经来显示:「如是我闻,我是如此听闻的。」
以忆持(avadhra?a)之义(而阐明这个「如是」的字义)为:「诸比库,我弟子比库中,多闻第一者,即是阿难达。具(正)念(第一)者,……威仪(第一)者,……具坚固(第一)者,……近侍(第一)者,即是阿难达。」如此适宜世尊所赞叹的状态,显示自己忆持的能力,而想要诸有情听到:「如是我闻──当视为只是义与文字而已,不少也不多,而非其它方式。」
「我(me)」字可见到三(种)涵义。此中,在:「由唱诵偈颂(而获得的食物),我(me)是不能吃的」,如此等为「由我(may)」之义。在:「善哉〔萨度(sdhu)〕,尊者,请世尊简略地为我(me)说法!」如此等为「对我(mayha)」之义。在:「诸比库,(你们)应当做我的(me)法继承者!」如此等为「我的(mama)」之义。而这里以「由我听闻」及「我的听闻」的二义是适宜的。
「闻(suta)」-有接头辞及无接头辞的这个「闻」字,可分为:前往、着名的、被贪所征服、积集、致力于〔从事〕、被耳所识知、在耳门所识等多种涵义。此中,在:「忙于(pasuta)军事」,如此等为「前往(gamana)」(pg. 087)之义。在:「见到有名的(suta)法」,如此等为「着名的(khyta)法」之义。在:「充满欲念(avassut),对充满欲念」,如此等为「被贪所征服(rgbhibh?ta)」之义。在:「你们所积的(pasuta)福实非小」,如此等为「积集(upacita)」之义。在:「凡【102】诸智者致力于(pasuta)禅那」,如此等为「致力于(anuyoga)禅那」之义。在:「所见、所闻(suta)、所觉知」,如此等为「被耳所识知(sotavi∟eyya)」之义。在:「忆持所闻(suta)、集积所闻」,如此等为「在耳门所识(sotadvravi∟ta)」之义。而这里的「闻」乃是思虑或确持耳识前分行识的心路过程之义。此中,当在「我」字为「由我」之义时,则结合为:「如此被我所听闻〔如是我闻〕,思虑耳识前分行识的心路过程」;当在「我」字为「我的」之义时,则结合为:「如此是我的听闻〔如是我闻〕,确持耳识前分行识的心路过程。」
如此在这三个字──「如是」为显示耳识等识的作用;「我」为显示拥有所说该识的人;「闻」为显示在未拒绝听闻的状态,不少也不多而无颠倒的执取。同样地,「如是」为显示听闻等心以各种方式在所缘转起;「我」为显示自己;「闻」为显示法。同样地,「如是」为显示可开示的(法);「我」为显示人;「闻」为显示人的作用。同样地,「如是」为显示以行相施设诸心路过程心的各种方式;「我」为显示行为者;「闻」为显示(所缘)境。同样地,「如是」为显示人的作用;「闻」为显示识的作用;「我」为显示两种作用相关的人。同样地,「如是」为显示状态;「我」为显示人;「闻」为显示该(人)的作用。同样地,「如是」与「我」为以不存在〔不真实〕来施设体证义〔真实义〕及胜义〔最一义〕;「闻」为存在〔真实〕的施设。同样地,「如是」与「我」为由所当说的彼彼所衍生的〔所造的;执取的〕(pg. 088)而施设所衍生的〔所造的;执取的〕;「闻」为由所当说的所见等之比较〔近置〕而施设【103】比较〔近置〕。而且在此,以「如是」之语阐明不痴;以「闻」之语阐明对所听闻的不忘记。同样地,以「如是」之语当在由不如理作意而无法通达种种行相时,阐明如理作意;以「闻」之语当在由心散乱而听不到时,阐明不散乱。如此,对于心散乱的人,即使在说时一切都成就,还是会说:「我没有听到,请再说(一遍)!」如理作意者由自己的正志向及先前曾修福(德)来成就;不散乱者由听闻正法及依止〔亲近〕善人(来成就)。
而且,「如是」是以这贤善的行相来阐明自己后两轮的成就;「闻」是以听闻相结合来(阐明自己)前两轮的成就。同样地,有依处清净及方法清净。并且由依处清净而堪能体证;由方法清净而堪能(通达)阿含〔教理〕。并且以「如是」之语显示通达各种行相,阐明自己成就义及辩才无碍解;以「闻」之语显示通达可听闻的种类,阐明(自己)成就法及词无碍解。并且当在说此「如是」之语时,阐明如理作意,使了知:「这些我以心观察的法以见而善通达」;当在说此「闻」之语时,阐明与听闻结合,使了知:「我多闻、忆持诸法,积集语词。」当对那(如是与闻)两者阐明义与文字的圆满时,使生在听闻(时)的恭敬。
而以「如是我闻」这整个语词,阿难达尊者并未将如来所宣说的法占为己有而超越非善男子的阶位,由于自称为弟子性而进入善男子的阶位。同样地,将心从非正法出来,而把心建立在正法上。阐明:「这完全只是由我听闻,那只是世尊【104】、阿拉汉、正自觉者之语」,避免(被认)为是自己的,是引自大师,牢记胜者〔佛陀〕之语,并建立法为指导者。再者,「如是我闻」以表示未自称由自己所产生的状态,而是公开先前所听闻的:「这是我在世尊、拥有四无所畏(pg. 089)、持有十力、处在最上〔牛王〕处、吼狮子吼、一切有情的最上者、法自在者、法王、法君主、法洲、法的归依者、转最上的正法轮者、正自觉者的面前所学取的,因此在此不应对义、法、句子,或字句怀疑或疑虑。」(当知)一切天、人对此法即消除不信,生起信(心)。而且在此有:
「由于消除了不信,增长了对教的信,
苟答马(Gotama)的弟子说:如此为『如是我闻』。」
「一(eka)」-为指出数目的区分。
「时(samaya)」-为指出所限定的。「一时」-为阐明不定性。当中的「时」字:
「会合、机会、时,集会、因,与见,
获得及舍断,并显示通达。」
如此在:「或许明天我们会在取适时及机缘(samaya)而前往」,如此等为「会合(samavya)」之义。在:「诸比库,只有一种机会及适时〔好时机〕(samaya)是(可以)住于梵行的」,如此等为「机会(kha?a)」(之义)。在:「暑时(和)炎热时(samayo)」,如此等为「时间(kla)」(之义)。在:「在山腰有大会集(samayo)」,如此等为「集会(sam?ha)」(之义)。在:「跋达利(Bhaddli),你不通达机宜(samayo),即使世尊住在沙瓦提〔舍卫城〕,他将了知我:『有称为跋达利的比库【105】,对大师之教,学未圆满。』这也是你跋达利不通达机宜(samayo)的。」,如此等为「因(hetu)」(之义)。在:「那时,乌嘎哈马那遍行者-沙门满迪咖〔闻迪咖〕子,住在马利咖园,听督咖(tinduk)树,单一堂的意见(samayo)议论堂,」,如此等为「见(di??hi)」(之义)。在:
「现法的利益,以及来世利
若得(abhisamaya)此利益,贤者谓智贤。」
,如此等为「获得(pa?ilbha)」(之义)。在:「以完全地止息〔透视〕(abhisamaya)慢,他作了苦边〔苦的尽头〕」,如此等为「舍断(pahna)」(之义)。在:「苦的逼恼义、有为义、热恼义(pg. 090)、变易义,为现观(abhisamaya)义」,如此等为「通达(pa?ivedha)」(之义)。而这里(的samaya)为「时」义。
因此,「一时」即是阐明在年、季、月、半月、夜晚、白天、上午、(中午)、傍晚、初夜、中(夜)、后(夜)、暂时(muhutta-目呼塔;须臾)等,计算时间之时的「一时」。或者凡在:「入母胎时、出生时、(生)悚惧感时、(大)出离时、(修)苦行时、战胜魔时、现自觉〔成佛〕时、现法乐住时、开示时、般涅槃时」如此等,世尊多次在天与人(之中放)极光明〔放大光明〕之时。在那些时中,对称为开示时而说为「一时」。并且,从智作用及悲(作用)之时(中)的悲作用之时;从为利益自己而行道〔修行〕及为利益他人(而行道〔修行〕)之时(中)的为利益他人而行道之时;从可以集合的两时(即圣默然及讨论法时)中的法谈〔讨论法〕之时;从开示及行道〔修习〕之时(中)的开示之时。凡是有与那些时相关的,称为「一时」。
在此,(可能有人会问)说:「为什么如在《阿毘【106】达磨》(所说为):『凡在任何之时,欲界……(yasmi samaye kmvacara)』,及在本(经以外的)其它经句为:『诸比库,凡在任何之时(yasmi samaye),比库离诸欲……』,所显示的是处格;而在《律(藏)》(所说为):『当时(tena samayena),佛世尊……』,(所显示的)是具格,而在此并非如此,而是以:『一时(eka samaya)』,的对格来显示呢?在此(可以回答说):这里义的生成(与其它经论处)是不同的方式。此中,在《阿毘达磨》以及在本(经以外的)其它经句是以容器〔adhikara?a-事件〕义生成的,以及由自性为(另一)自性的特相之义(生成的)。容器〔adhikara?a-事件〕实在是以计算时间〔时义〕及计算集会〔集会义〕为时(samayo)。(做为容器)在那里所说的触等法,以自性为它们自性所表现的特相,而把机会、会合、因称为时(samayo);为了阐明该义,所以以处格来显示。而在《律(藏)》是以因义及所作义而生成的。即使是沙利补答(Sriputta)等对制定学处之时也是难以了知的,并且那时由有了(原)因及有了所做(的事件)而制定学处时,世尊是安住在各处观察有制定学处的原因(时而制戒的);为了阐明该义,所以以具格来显示。而这里(pg. 091)以及其它如此种类的经句则是以直接〔究竟的〕支配〔结合〕义来生成的。当世尊开示本经及其它经时,当时只是安住在究竟的悲住;当知为了阐明该义,所以这里以对格来显示。而且在此:
「观察了彼彼义后,在其它处所说『时』,
是用处格及具格,在此则是用对格。」
「世尊(Bhagav)」-这是殊胜之德,有情之最上,敬重与尊敬的同义词 ,如说:【107】
「『世尊』为最胜之语,『世尊』为最上之语,
适宜敬重与尊敬,因此称他为世尊。」
(世尊)有四种名,即:依(生命)阶段位的、依特相的、依(特定)相的,及随意而起的。而「随意而起」是指当想要之时而说的。此中,(如说:)犊牛、当被调御的(牛)〔青年的牛〕、耕牛〔成年的牛〕,如此等为依(生命)阶段位的(vatthika)。(如说:)有杖的、有伞的、有冠的(孔雀)、有手的(象),如此等为依特相的(li?gika)。(如说:)三明者、六通者,如此等为依(特定)相的(nemittaka)。(如说)幸运增长者、财产增多者,如此等并未考虑语义而起的,为随意而起的(adhiccasamuppanna)。而此世尊之名是依德之相的(nemittaka),(所以说此名)不是马哈马呀〔摩诃摩耶夫人〕,不是净饭大王,不是八万亲戚所取的,也不是沙咖〔帝释天王〕、山吐希塔〔睹史天王〕等的殊胜诸天所取的。如沙利补答尊者所说的:「『世尊』这个名字不是母亲所取的……证知……所施设的为『世尊』。」而此(世尊)之名是依诸德的相,为了说明那些德(行)而说了这首偈颂:
「有祥瑞者、亲近者,分享者、已分别者,
使破了(诸烦恼)者,『尊重者』为具吉祥,
以各种诸多方法,对自我而善修习,
到达了有的边际,所以称他为『世尊』。」
(以上的)意义,当知即在《义释》中所说的方法来解释。(以下)是以别的方式(来说明):
「具有吉祥者,拥有破坏(恶),
与祥瑞相应,具有分别者,
拥有亲近者,不在有中游,
由于此缘故,称他为『世尊』。」
这里(pg. 092)应采取增加一个字母和更换字母等语源学的特相,或者采取以插入字方法的披索达拉(pisodara)等文法的特相:由于虽然说他具有生起世间、出世间之乐【108】而到达布施、持戒等波罗蜜大海彼岸的吉祥,因此当知本应说为「具吉祥(Bhgyav)」的,而说为「世尊(Bhagav)」。由于他已破了贪、瞋、痴、颠倒作意、无惭、无愧、忿、恨、覆、恼、嫉妬、悭吝、欺瞒、奸诈、顽固、激情〔急躁〕、慢、过慢、骄、放逸、爱、无明、三不善根、(三)恶行、(爱等三)杂染、(贪等三)垢、(欲等三)不正想、(欲等三)寻、(爱、见、慢三)迷执、(常、乐、我、净)四种颠倒、(欲、有、见、无明四)漏、(贪、瞋、戒禁取、见取四)系、(欲、有、见、无明四)暴流及(四)轭、(欲、瞋、痴、怖四)不应行〔非趣〕、(资具的四)生爱、(欲、见、戒禁、我语四)取、(疑佛、疑法、疑僧、疑学处、抱怨同梵行者)五种心的荒秽、(欲缚、身缚、色缚、恣意食睡、求天界而修梵行五)缚、(五)盖、(色等五)欢喜、六种诤根、(六)爱身、七随眠、八世间法〔(与八正道相反的)八邪性〕、九爱根、十不善业道、持六十二见、百八爱行类、一切的不安、热恼、百千的烦恼,或者略而言之,破了烦恼、蕴、行、死、天子的五魔,由于他已经破了这些过失,因此本应说为「破坏(Bhaggav)」的,而说为「世尊(Bhagav)」。而且在此可(如此)说:
「破了贪并破了瞋,破了痴而成无漏,
破了一切诸恶法,因此称他为世尊。」
以「具吉祥」是阐明他持有百福特相的色身成就,以「破恶」则是(阐明)他的法身成就。同样地,(具吉祥与破恶)是说明为世间的类似者之所尊敬,在家人及出家者之所当亲近〔所当信赖〕,能令亲近他的人有力得以除去身心的痛苦,为财施及法施的饶益者,以及阐明有能力可与世间与出世间的快乐。
再者,由于在世间的自在、法、名声、庄严、欲、精勤的六法,则用「祥瑞(Bhaga)」的词。(世尊)对自己的心有最胜的「自在」,或者有变小变大等(八自在)为世间所共许的一切【109】行相圆满;同样地,是出世间的「法」。有通达三界证得如实之德而极遍净的「名声」。(佛陀的)色身四肢五体的一切行相圆满,能令热心的人眼见而心生欢喜的「庄严」。(佛陀一切)自利利他的希求与欲求,悉能随其所欲而达成,遂其所欲愿而达成称为「欲」。有成为一切世间所尊敬原因称为正精进的「精勤」。因此以这些祥瑞相应,也就是以此「他有祥瑞(Bhaga)」之义而称为「世尊」。
再者,(pg. 093)由于以善等的分类而分别一切法,或(分别)蕴、处、界、谛〔信〕、根、缘起等善等法,或以逼恼、有为、热恼、变易之义而(分别)苦圣谛,以积集、因缘、结缚、障碍之义而(分别)集(圣谛),以出离、远离、无为、不死之义而(分别)灭(圣谛),以引出、因、见、增上之义而(分别)道(圣谛)。即是分别、开显、演说而说的,因此本应说为「分别(vibhattav)」的,而说为「世尊(Bhagav)」。
再者,由于(佛陀)习行、亲近、多作了天住、梵住、圣住,身、心与执着的远离,空、无愿、无相(三)解脱,及其他一切世间、出世间的上人法,因此本应说为「习行(bhattav)」的,而说为「世尊(Bhagav)」。
再者,由于(佛陀)已经舍离在三有而称为爱的旅行,因此本应说「在有中舍离旅行者」(bhavesu vantagamana),但现在取有(bhava)的跋(bha)字,取旅行(gamana)的嘎(ga)字,取舍离(vanta)的瓦(va)字,再将阿(a)变成长音的阿(),而说为「世尊」(Bhagav)。犹如在世间本应说「隐处(mehanassa)空(khassa)的花环(ml)」,但是取(me+kha+l)而说为「腰带(mekhal)」。【110】
到此为「如是我闻」之语乃是在开示依所听闻(、依所学取)的法,以阐明现见世尊的法身。由此:「大师的言教尚未过去,这即是你们的导师。」使那些未曾见过世尊而感到失望的人们得以酥息〔安慰〕。以「一时,世尊」之语来显示,在那个时候世尊已经不在(世间)了,以指出(世尊的)色身(已经)般涅槃了。因此:「即使这位开示如此种类圣法、持有十力、金刚众合之身的世尊也般涅槃了,因此,其他人怎么能期待生命活着(而不死)呢?」使放逸生活的人们生起悚惧感,令对正法生起勇猛(精进修行的心)。而且,当在说「如是」时,即显示开示成就;(在说)「我闻」时,即(显示)弟子成就;(在说)「一时」时,即(显示)时间成就;(在说)「世尊」时,即(显示)开示者成就。
「住在沙瓦提(Svatthiya viharati)」:此中「沙瓦提」为沙瓦塔(Svattha)仙人所曾住过的城市,并且犹如咖康迪(kkand?)及马康迪(mkand?),如此(把它改成)阴性词,而称为「沙瓦提(Svatthi)」,如此是语源学家(所能同意的)。然而注释书的导师们说:「凡是(pg. 094)对人们有用及有利益的,在此则一切都有(利益)(sabbam ettha atthi)」(因此称)为沙瓦提(Svatthi)。并且当旅商们集合而问说:「(那里)有什么货物?」时,所取之语(回答说):「一切(商品)都有(sabbam atthi)。」(因此称)为沙瓦提(Svatthi)。
「一切时一切资具,都在沙瓦提(Svatthi)汇集,
因取了一切都有,因此称为『沙瓦提(Svatthi)』。
高沙喇(Kosala)优美首都,所见能令心欢喜,
十种声音离不远,拥有食物与饮料。【111】
由增长而至广大,成功、繁荣令心喜,
如天阿拉咖满达(a?akamand),沙瓦提城最为上。」
该沙瓦提为邻近义的处格。
「住在(viharati)」-即阐明这个词与拥有威仪(住)、天(住)、梵(住),及圣住的其中一种住并无不同。而这里(的住)即阐明在分为站立、行走、坐着、躺卧的威仪之其中一种威仪相结合,当知世尊即是以站立、行走、坐着,或躺卧而(称为)住。当以一种威仪所系而中断了其它威仪时,则使自体保持运行着,而不会倒下去,因此称为「住(viharati)」。
「揭答林(Jetavana)」-此中,战胜了自己的敌人为「胜利者(Jeta)」。或者在国王或自己战胜了敌人而出生了〔出生者〕为「胜利者(Jeta)」。或者只是为了想要吉祥而取了「胜利者(Jeta)」之名。
爱念为「林(vana)」;即想要诸有情相信〔爱着〕自己的成就,即是生起对自己的爱着之义。或者由欲念为「林(vana)」;由于有各种花的香与气味而使杜鹃等空行(的有情)鸣叫(与)陶醉,微风吹动树的树枝、枝条、花、果、嫩芽及树叶,犹如在乞求诸生物:「请来并享用我吧!」之义。揭答(胜利者)的林为「揭答林」。由于那是由揭答王子所种植、培育、守护的,而且他是那(林)的主人,因此称为「揭答林」,而在那揭答林。
「给孤独园(Anthapi?ikassa rme)」-此中,这位居士的名字,他的父母亲把他取名为苏达塔(Sudatta-善授)。由于他拥有一切欲,由于离了悭吝的垢,以及拥有悲等德,他在经常之时,施与诸无依怙者(antha)(pg. 095)食物(pi?a-团食),因此被称为「给【112】孤独者」。
此中,使诸生物喜乐,或者特别使诸出家者喜乐为「园(rma-喜乐)」。即该(园)有美丽的花、果、嫩芽等,或者成就无论从何处前来都不太远、不太近等五种住处支,使人喜乐、欢喜,居住了没有不满之义。或者成就所说方式的(住处),即使前往了各处,在此之间,当自己再回来〔带来〕后即能喜乐为「园(rma-喜乐)」。
由该给孤独居士以一亿八千万的黄金铺(地)而从揭答王子的手中买来的,再以一亿八千万的黄金来建造住处,再以一亿八千万的黄金使寺院建成,如此以施舍五亿四千万的黄金(建造寺院)而布施以佛陀为首的比库僧团,因此称为「给孤独园」,而在那给孤独园。
而且此中以「揭答林」之语来赞扬先前的主人;以「给孤独园」之语来赞扬后来的主人。然而是什么目的赞扬他们呢?(可以回答)说:(首先)是想要决定性的回答问题:「在哪里开示?」的;(其次)想要劝导其他人(修)福以及使持有(正)见。当中,以卖地所得的一亿八千万黄金建造(寺)门的牌楼,以及价值数千万(黄金)的树木是由揭答(王子)所施舍的;而五亿四千万的(黄金建造寺院)是由给孤独(所施舍)的。阿难达尊者当在显示而赞扬那些:「如此想要诸福者所修的诸福」,并且劝导其他想要(修)福者使持有(正)见。如此当知这里的目的即是劝导想要(修)福者使持有(正)见。
在此(可能有人问难)说:「假如世尊住在沙瓦提,则不应说:『(住在)揭答林给孤独园』;或者(假如)住在(揭答林给孤独园)那里,则不应说:『(住在)沙瓦提』;事实上,在一时是不可能【113】住在两个地方的!」(可以回答)说:不是已经说过:「为邻近义的处格」吗?就如当牛群游行在恒河、雅母那河等附近时,说为:「在恒河游行」、「在雅母那河游行」;同样地,在此当知:当住在沙瓦提附近的揭答林给孤独园那里时,称为:「住在沙瓦提,揭答林(pg. 096)给孤独园。」沙瓦提之词是为了指出(托钵)行处的村庄;其余之词则是指出出家者所适宜居住之处。
此中,(阿难达尊者)提到〔赞扬〕「沙瓦提」,则指出世尊资益在家人;提到「揭答林」等,则指出资益出家者。同样地,由在前面的(沙瓦提,)接受(衣、食等)资具,(指出)避免从事自我折磨的苦行;从后面的(揭答林给孤独园,)以舍断事欲,来显示避免从事诸欲沉迷于欲乐的方法。并且以前面的(沙瓦提,指出世尊)从事开示法;以后面的(揭答林给孤独园,指出)远离的信解。以前面的(沙瓦提,指出)由于悲而前往;以后面的(揭答林给孤独园,指出)由于慧而隐退。以前面的(沙瓦提,指出)达成使诸有情利益与快乐的信解;以后面的(揭答林给孤独园,指出)以无杂染而使他人利益与快乐。以前面的(沙瓦提,指出)不舍如法乐相的安乐住;以后面的(揭答林给孤独园,指出)致力于上人法之相。以前面的(沙瓦提,指出)对人们的诸多资益;以后面的(揭答林给孤独园,指出)对天神的(诸多资益)。以前面的(沙瓦提,指出世尊)在世间出生,在世间成长;以后面的(揭答林给孤独园,指出世尊)不染着世间,如此等。
「那时(atha)」-即不间断义。
「kho(未译出)」-为显示主题间的不变词。即显示世尊无间断地在(揭答林给孤独园)那里住,在这之间生起的主题。那是什么呢?即「有位天神」等。
此中,「有位(a∟atar)」-为不定的指示词。由于该(天神)没有特别的名与姓,因此说:「有位」。
「天人(devat)」-只是天人(deva),这是阳性、阴性共通之词。然而在此为【114】阳性的,该天子无论如何,由于共通之名而说为「天人(devat)」。
「在深夜(abhikkantya rattiy)」-此中,「abhikkanta(深)」字显现有尽、阴历特定的日子、美妙、严妙、随喜等(义)。此中,在:「尊者,夜已深〔尽〕(abhikkanta),初夜已尽,比库僧团已经坐很久了。尊者,请世尊为比库们诵巴帝摩卡!」如此等为显示尽(khaya)(之义)。在:「凡在那些特别(abhikkanta)、特定的〔有特相的〕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如此等为阴历特定的日子(pabbaniya)(之义)。在:「在这四种人当中,这是最为突出(abhikkanta),最为殊胜的,」如此等为美妙(sundara)(之义)。在:
「谁在顶礼我双足,照耀称誉的成就,
以该殊胜(abhikkanta)的容色,散发光芒照诸方?」
如此等(pg. 097)为严妙(abhir?pa)(之义)。在:「太美妙了(abhikkanta),苟答马尊者!太美妙了,苟答马尊者!」如此等为随喜(abbhanumodana)(之义)。而这里的(abhikkanta)是指「尽」。因此「深夜」即说成「夜尽了」。
「容色殊胜(abhikkantava??)」-此中,殊胜(abhikkanta)的字是指严妙(之义)。容色(va??a)字则显示有皮肤、赞颂、种族、原因、外形、尺量、色处等(义)。此中,在:「世尊,您的皮肤(va??a)是金色的」,如此等为皮肤(chavi)(之义)。在:「居士,你对沙门苟答马做这些赞叹(va??a),是在哪时候所收集的呢?」如此等为赞颂(thuti)(之义)。在:「苟答马尊者,有这四种(种姓)阶级(va??a)」,如此等为种族(kulavagga)(之义)。在:「然而是什么理由(va??a),【115】称『(我是)盗香人』呢?」如此等为原因(kra?a)(之义)。在:「(魔王以神通)化为大象王的外形(va??a)」,如此等为外形(sa??hna)(之义)。在:「有三种尺寸(va??a)的钵」,如此等为尺量(pam角a)(之义)。在:「颜色(va??a)、香、味、食素」,如此等为色处(r?pyatana)(之义)。而这里的(va??a)当知是指「皮肤」。因此「容色殊胜」即说成「严妙的皮肤」。
「整座(kevalakappa)」-此中,整个(kevala)字有无余的、大多的、不混杂、无剩余、坚固、离系缚等多义。此中,在:「完全(kevala)圆满、清净的梵行」,如此等为无余的(anavasesat)之义。在:「在整个(kevala)盎嘎(A?ga)及马嘎塔(Mgadha)(国的人)将带来丰盛的主食和副食」,如此等为大多的(yebhuyyat)(之义)。在:「生起了整个(kevala)苦蕴」,如此等为不混杂(abymissat)(之义)。在:「这位尊者仅仅(kevala)只是(依于)信」,如此等为无剩余(anatirekat)(之义)。在:「尊者,阿奴卢塔(Anuruddha)尊者有位名为跋唏咖(Bhika)的同住者,完全(kevala)处在分裂僧团(的状态)」,如此等为坚固(da?hatthat)(之义)。在:「纯一(kevala)住立者,称为最上人」,如此等为离系缚(visayoga)(之义)。而「无余的」为这里(kevala)的意趣。
而此「(kappa)」字有相信、如法的、时间、施设、切断、解说、一会儿、周遍等多义。如此,在:「由于是阿拉汉(pg. 098)、正自觉者,所以苟答马(Gotama)尊者(的话)是应当相信的(okappan?ya)」,如此等为相信(abhisaddahana)之义。在:「诸比库,我听许可以食用五种沙门所允许〔净〕(kappa)的(水)果」,【116】如此等为如法的(vohra)(之义)。在:「我实恒常(kappa)安住」,如此等为时间(kla)(之义)。在:「该咖帕(Kappa)尊者」,如此等为施设(pa∟atti)(的名字之义)。在:「以修剪(kappa)须发来庄严」,如此等为切断(chedana)(之义)。在:「允许(kappa)两指宽是允许的」,如此等为解说(vikappa)(之义)。在:「应可躺卧一会儿(kappa)」,如此等为一会儿(lesa)(之义)。在:「遍照了整个(kappa)竹林」,如此等为周遍(samantabhva)(之义)。而「周遍」为这里(kappa)的意趣。由此当知「整座揭答林」即是完全无余的整座揭答林之义。
「照亮了(obhsetv)」-即使遍满光明,犹如月亮,及犹如太阳一般;即是使整个光明、整个明亮之义。
「来到世尊处(yena bhagav tenupasa?kami)」-为处格义的具格。在此当知即是「前往了世尊所在之处」如此之义。或者在此当知「由于世尊有使天与人当前往的原因,所以以该原因而前往」如此之义。然而是什么原因有当前往世尊处呢?为了证得各种殊胜诸德的意趣,犹如常结果实的大树,有使鸟群(前往)享用美味果实的意趣。而「来到」是指「到达」而说的。
「来到之后(upasa?kamitv)」-即阐明前往的终点;或者如此到达,由那称为「靠近」的,即到达了较接近世尊处之后而说的。
「礼敬了世尊(Bhagavanta abhivdetv)」-即在礼敬、恭敬、致敬了世尊之后。
「在一边(ekamanta)」-即指出中性的形式;即是指一处、一侧而说的。或者为处格义的对格。【117】
「站(a??hsi)」-即排除了坐着等;即是使站着,站立着之义。然而如何(pg. 099)站着而说:「站在一边」呢?
「不在其后不在前,不太近也不太远,
不在说者逆风处,不在说者高胜处,
避开了这些过失,这称为『站在一边』。」
然而为什么他只站着而不坐下呢?由于想要尽快离去的缘故。诸天实在只有在为了某种目的的缘故,才来人间的,犹如清净之人(前往)厕所一般。(事实上,)这人间的自性对他们而言,即使离(他们)有一百由旬之遥,还是恶臭与厌恶的,一点都不喜欢这里,因此在前来办完事情后,即想要尽快离去,所以不坐下。再者,凡为了去除行走等威仪的疲劳才坐下,而该天神并不疲劳,因此不坐下。再者,由于大弟子们围绕世尊而站着,出于尊敬他们,因此不坐下。再者,由于尊敬世尊,因此不坐下。当诸天想要坐下的时候,即会现出座位,由于没有想要坐下,其心没有(运转),(因此)站在一边。
「站在一边的该天人(ekamanta ?hit kho s devat)」-即以如此这些原因而站在一边的该天神。
「以偈颂对世尊说(Bhagavanta gthya ajjhabhsi)」-即以编集固定字句的语词对世尊说之义。是(说)什么呢?「众多天与人,……,请说最吉祥。」
(吉祥问题的缘起论)
这里,由于在本母所列举的:「我们以各种(方式)来解释,『如是』等字的涵义。说了(此经的)缘起〔等起〕」;并且对该缘起〔等起〕应当有解说的机会,因此(首先)在说了吉祥问题的缘起〔等起〕后,我将解释这些【118】偈句的涵义。然而,什么是吉祥问题的缘起〔等起〕呢?据说在印度(Jambud?pa)有大群的人众群聚在各个城门、集会堂、辩论堂等处,在付了金钱〔黄金〕后,使开讲各种悉达抢劫案(s?thara?a)等(教)外的论题,每个论题讲了四个月才结束。当中,有一天,生起了有关吉祥论题:「到底什么是吉祥?看到的是吉祥吗?听到的是吉祥吗?觉知的是吉祥吗?有谁知道(什么是)吉祥呢?」当时(pg. 100),有一位认为见到的是吉祥的男子说:「我知道吉祥。见到的是世间的吉祥,因为见到的色被公认是最吉祥的。例如:在此,有人在早晨〔适时〕起来,看见会说话的鸟〔犀鸟〕、北卢瓦(beluva)树苗、孕妇、盛服庄严的孩子们、装满(水)的水罐、新鲜红刀鱼、骏马、骏马拉的马车、公牛、母牛、黄褐色的牛,或看见某种如此被公认是最吉祥的色。这称为所见到的吉祥。」有些人接受他的说法,有些人则不接受,不接受的人则与他争论。当时,有一位认为听到的是吉祥的男子说:「诸贤友,这眼睛看见净与不净的,同样地,也(看见)美与丑〔不美〕的,也(看见)可喜与不可喜的。假如见到的是吉祥,则一切都是吉祥的,因此见到的不是吉祥。【119】然而,听到的是吉祥,因为听到的声音则被公认是最吉祥的。例如:在此,有人在早晨〔适时〕起来,听到『增长(Va车ha)』、『正在增长(Va车hamna)』、『圆满(Pu??a)』、『美好(Phussa)』、『欢喜(Sumana-善意)』、『祥瑞(Siri)』,或『增长祥瑞』(Siriva车ha),或者『今天是好的星宿』、『好时刻〔好须臾〕』、『好日子』,或『善吉祥』,或者听到某种如此被公认是最吉祥的声音。这称为所听到的吉祥。」有些人接受他的说法,有些人则不接受,不接受的人则与他争论。当时,有一位认为觉知的是吉祥的男子说:「诸贤友,这耳朵听到好与坏〔不善〕的,也(听到)可喜与不可喜的声音。假如听到的是吉祥,则一切都是吉祥的,因此听到的不是吉祥。然而,觉知的是吉祥,因为觉知的香、味、触则被公认是最吉祥的。例如:在此,有人在早晨〔适时〕起来,嗅到莲花香等花香、咀嚼到美味的齿木,或者摸触到土地、青翠的农作物、新鲜牛粪、乌龟、(一)篮芝麻、花,或果实,或者涂抹柔细的泥土、穿着柔细的衣服,或者戴上柔细的头巾,或嗅到其它某种如此被公认是最吉祥的气味,或尝到(某种如此被公认是最吉祥的)味道,或触到(某种如此被公认是最吉祥的)可触之物。这称为所觉知的吉祥。」有些人接受他的说法,有些人则不接受。在此(pg. 101),认为见到的是吉祥者无法使认为听到的是吉祥者认同〔和他有相同的看法〕,没有任何人能使另外两种人(和他有相同的看法)。并且,那些接受见到的是吉祥者的话之人们在离去后说:「只有见到的是吉祥。」而那些(接受)听到的、觉知的(是吉祥者的话之人们)在离去后也说::「只有听到的是吉祥」(及)「只有觉知的(是吉祥)。」如此,这吉祥的论题在整个印度自然的流行起来。
当时,在整个印度的人们一群、【120】一群地思惟诸吉祥:「什么是吉祥?」人类的保护天神在听到了该言论后,也同样地思惟诸吉祥。那些天神的地居天神朋友在听到了(他们的讨论)后,地居天神们也同样地思惟诸吉祥。那些(地居)的空居天神朋友(在听到了他们的讨论后,空居天神们也同样地思惟诸吉祥。)空居天的四大王天的朋友们,以此方式直到善见天的诸天神有色究竟天的天神朋友们,在听到了(他们的讨论)后,色究竟天的天神们也同样的一群、一群地思惟诸吉祥。如此直到在一万个轮围界的一切处,生起了诸吉祥的思惟。即使(一再地对吉祥有各种不同的)判定:「这个是吉祥。」「这个是吉祥。」然而在十二年当中,还是没有得到〔大家能同意的〕定义。除了(世尊的)圣弟子们外,一切人们、天神与梵天神依「见到的」、「听到的」与「觉知的」分成三种(主张),没有任何一个能得到如实的结论(说):「只有这个是吉祥」,因此在世间生起关于吉祥的喧哗声。
有五种喧哗:对劫的喧哗、对转轮的喧哗、对佛陀的喧哗、对吉祥的喧哗,及对寂静〔牟尼〕的喧哗。此中,有欲界的诸天神,(知道十万年后,世间将成劫灭,)于是披头散发,哭丧着脸,以手擦拭眼泪,穿着红衣〔染衣〕,极为奇形怪状的在人行道上游行,宣告说:「再过十万年后就是劫灭了,这个世界将要消灭了,大海将要涸竭了,这个大地与诸山之王的须弥(Sumeru)【121】山将要燃烧、将要灭亡了,直到梵天界的世间将要灭亡了。诸贤友,请修慈吧!诸贤友,请修悲、修喜、修舍吧!请奉侍母亲!请奉侍父亲!请尊敬家族中的长者吧!请警醒不要放逸!」这称为对劫的喧哗。(同样)也是有欲界的诸天神在人行道上游行,宣告说:「过一百年后,转轮(圣)王将出现世间了!」这称为对转轮的喧哗。有净居天的诸天神戴持梵天的装饰,在头上围上梵天(pg. 102)的头巾,以佛陀诸德的言论使生起喜与愉悦,在人行道上游行,宣告说:「过一千年后,佛陀将出现世间了!」这称为对佛陀的喧哗。(同样)也是净居天的诸天神,在了知诸天神与人们的心(念)后,在人行道上游行,宣告说:「过十二年后,正自觉者(的佛陀)将开示诸吉祥。」这称为对吉祥的喧哗。(同样)也是净居天的诸天神,在人行道上游行,宣告说:「过七年后,有位比库将会遇见世尊〔与世尊聚在一起〕,并问关于寂静〔(moneyya)牟尼〕的行道〔修行方法〕。」这称为对寂静〔牟尼〕的喧哗。在这五种喧哗中,分成见到的是吉祥等三种(主张),这是在天与人的世间生起了有关吉祥的喧哗。
当时,诸天与人们一再地探讨,但还是没有得到诸吉祥(的答案),经过了十二年后,三十三天(Tvatisa)身的天神们集会、聚集在一起思考(说):「诸贤友,就如在家人之中有一家之主,在诸村民【122】有村长,在一切人民有国王,同样地,这位沙咖天帝〔帝释天王〕是我们当中最上、最殊胜的,即是他依福(业)、威力、主权与智慧而统治(四大王天及三十三天的)两层天界。我们何不(前往)沙咖天帝〔帝释天王〕(处并)请问此义呢!」他们前往沙咖〔帝释〕的面前,礼敬穿着适宜该场合的衣着且辉耀着身躯,并由两千一百万位天女所围绕,坐在帕利恰塔咖(pricchattaka)树下,殊胜的橘黄色毛毯(宝)座上的沙咖天帝〔帝释天王〕,然后站在一边,(如)此说:「大王〔尊者〕,请您知悉关于吉祥的问题现在已经生起了。有些说:『见到的是吉祥』,有些说:『听到的是吉祥』,有些则说:『觉知的是吉祥』。我们及其他人都没有结论。假如您能给与解答,那实在就太好了!」即使天王天生就很有智慧,他还是(问)说:「这个吉祥的论题最初在哪里生起的呢?」(他们回答)说:「大王,我们从四大王天(的天神们那里)听来的。」接着,四大王天(的天神们说:)「从空居天的天神们(那里听来的)。」空居天(的天神们说:)「从地居天的天神们(那里听来的)。」地居天(的天神们说:)「从人类的保护天神们(那里听来的)。」人类的保护天神们说:「在人间生起〔等起〕的。」当时,沙咖天帝〔帝释天王〕问(说):「正自觉者(的佛陀现在)住在哪里?」(他们回答)说:「大王,在人间。」(沙咖天帝〔帝释天王〕问说):「有人去问过世尊那个(问题)吗?」(他们回答说):「大王,没有。」(pg. 103)(沙咖天帝〔帝释天王〕说):「诸贤友,你们怎么可以舍弃了火,却认为萤火虫是光明呢?你们怎么可以跳过能毫无余漏地开示吉祥的世尊,却认为应该来问我呢?诸贤友,请过来,我们(去)问世尊这个(问题),我们必定将能获得精辟的答案。」即命令一位天子(说):「你(去)问世尊这个(问题)。」【123】该天子便以适宜该场合的装扮,打扮好自己,犹如发出闪电般,在天神众的围绕下,前往揭答林的大寺院(Jetavanamahvihra),礼敬世尊,然后站在一边。(接着,他)在问有关吉祥的问题时,而说出:「众多天与人……。」的偈颂。这就是有关吉祥问题的缘起〔等起〕。
(解释「众多」﹙等﹚的偈颂)
(?Bah? dev manuss ca, ma?galni acintayu,
ka?khamn sotthna, br?hi ma?galamuttama.?
众多天与人,思惟诸吉祥,
希望得安乐,请说最吉祥。)
现在(以下)是偈颂句义的解释:「众多(bah?)」-即指出不定的数目。即是数百、数千,及数十万而说的。
(他们)娱乐为「诸天(dev)」;即是以五种妙欲来嬉戏,或者(他们)以自己的严妙来散发光芒之义。然而,「诸天(dev)」由通称、出生及清净,有三种天。如说:「『诸天(dev)』有三种天:通称的天、出生的天及清净的天。此中,『通称的天(sammutidev)』是指诸王、诸王后、及诸王子。『出生的天(upapattidev)』是指四大王天以及(比他们)更高的诸天。『清净的天(visuddhidev)』是指诸阿拉汉而说的。」在那些当中,出生的天才是这里的意趣。
马怒(Manu)的子孙为「人类(manuss)」。然而古人说:「由于意的增盛为人类。」他们有四种,即:赡部洲(Jambud?pa-印度)的人、阿帕拉锅呀纳(Aparagoyna-西牛贺洲)的人、伍答拉枯鲁(Uttarakuru-北俱卢洲)的人,及普拔威碟哈(Pubbavideha-东胜身洲)的人,而赡部洲(Jambud?pa-印度)的人为这里的意趣。
诸有情由于这些而祥瑞、伟大〔诸有情由于这些而流入吉庆〕为「诸吉祥(ma?galni)」;即是获得成就与增长之义。
「思惟(acintayu§)」-即思考。
「希望(ka?khamn)」-即想要、希求、渴望。
「安乐(sotthna§)」-即安稳的状态;即是希求一切诸法在现法〔当下〕及来世得以严净、美好、极善而说的。
「请说(br?hi)」-即请开示、阐明、说、开显、【124】(pg. 104)分别、解释。
「诸吉祥(ma?gala)」-即成功的原因、繁荣的原因、一切成就的原因。
「最上(uttama)」-殊胜、最高、能带来一切世间利益与快乐。这是对这首偈逐句的解释。
以下是聚义〔要义〕:该天子见到在十万个轮围界的诸天,为了想要听到吉祥的问题而会集在这个轮围界,并将他们自己化成微细到十位、二十位、三十位、四十位、五十位、六十位、七十位,乃至八十位(天神)能处在毛端边际之量的空间,站立并围绕着散发胜过一切天、魔、梵天严妙与威力的光芒,并坐在铺设着殊胜佛座的世尊,然而即使那时(该天神)他的心无法了知整个赡部洲(Jambud?pa-印度)没有来(聚集此地)人们的心之所念,然而为了拔出一切天与人的疑惑之箭,而说:「众多天与人,思惟诸吉祥,希望得安乐,想要自己安乐的状态,请说最吉祥。」我所问的问题是在诸天的同意下,并有助益于人类的,请世尊为了慈愍与摄取而告诉我们,能使(我们)一切(众生)一向〔纯粹;完全〕带来利益与快乐的最上吉祥!
解释「不结交」﹙等﹚的偈颂)
「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
礼敬可敬者,这是最吉祥。」)
当如此听了天子的这话后,世尊说了:「不结交愚人……」的偈颂。此中,「不结交(asevan)」-即不亲近、不尊敬。
「愚人(blna§)」-即(他们)强力、呼吸为诸愚人;即是只是以吸气与呼气而活命,并没有慧命为意趣。而他们为诸愚人(blna§)。
「诸智者(pa?itna§)」-(他们)挑选自己的路(pa?anti)为诸智者;即是以利益现世及来世的智趣〔智慧的前往方法〕【125】而前往为意趣。而他们为诸智者(pa?itna§)。
「亲近(sevan)」-即结交、尊敬,与(他们)为同伴、亲密交往(、具有)。
「礼敬(p?j)」-即恭敬、尊重、尊敬、致敬。
「可敬者(p?jan?yna§)」-即(那些)值得尊敬者。
「这是最吉祥(eta§ ma?galamuttama§)」-在结合了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及礼敬可敬者的这一切后,而说:「这是最吉祥。」由于你问了:「请说最吉祥」,在此取了该(问题),到此而说:「这是最吉祥。」这是对此偈句的解释。
以下当知(pg. 105)是对该义的解释:当如此听了天子的这话后,世尊说了(:「不结交愚人……」的)这首偈颂。此中,有四种说法〔kath-论说〕:经问了而说法、未问而说法、有结论的说法,及没有结论的说法。此中,在:「广慧的苟答马,我问您:如何做才能成为好的弟子呢?」以及在:「尊者,您如何度瀑流呢?」如此等是经问过而说的为「经问了而说法(pucchitakath)」。在: 「当他人认为〔说〕是快乐,诸圣人则认为〔说〕是痛苦」,如此等未经问而以自己的意向而说的为「未问而说法(apucchitakath)」。从:「诸比库,我说有因缘之法」之语,一切诸佛所说的法为「有结论的说法(snusandhikakath)」。在这教法是没有「没有结论的说法(ananusandhikakath)」的。在如此这些说法中,由于这(部经)是经由该天子问了世尊才开示的,所以是「经问了而说法(pucchitakath)」。而且在经问了而说法,犹如聪明的男子善巧于道,善巧于非道〔熟悉什么是正确的途径及不正确的途径〕,当在被问路时,(首先)告诉应当避免的,接着告诉应当走〔取〕的(说):「在某处有双叉路,当避开左边(那条),请走〔取〕右边(那条路)!」同样地,对于应亲近与不应亲近的,指出不应亲近的后,再告诉应当亲近的【126】。并且世尊犹如善巧于道的男子一般,如说:「梯舍(Tissa),『善巧于道路的男子』,即是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的同义词。」「他善巧于此世,善巧于他世,善巧于死神的领域,善巧于不死之神的领域,善巧于魔的领域,善巧于非魔的领域。」因此,首先在指出不应亲近的时候说:「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犹如应当避开的道路,首先不应亲近、不应尊敬诸愚人;犹如应当走〔取〕的道路,接着应当亲近、应当尊敬诸智者。
然而为什么当世尊在开示吉祥时,首先开示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呢?(可以回答)说:「由于亲近那些在见到的等认为是吉祥的见(解)之天与人的愚者,那是不吉祥的,因此呵责与那些不善的朋友相处会破坏此世及他世的利益;并赞叹与那些善的朋友相处会对(此世及他世)两世有好的(pg. 106)利益,所以世尊首先开示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
此中,「诸愚人(bl)」-是指凡具有杀生等不善业道的诸有情,(而且)他们由三种行相可被了知,如说:「诸比库,愚人有三种愚人的特相。」再者,普拉纳咖沙帕(P?ra?akassapa)等六师,得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及其跟随者)口咖利咖(Koklika)、咖塔牟达咖梯沙(Ka?amodakatissa)、堪达碟威呀普塔(Kha?adeviyputta)、沙目达达塔(Samuddadatta),及 亲恰马那威咖(Cicam角avik)等,以及在过去时的迪嘎威达(D?ghavida)的兄弟等,以及【127】其他类似这些的有情当知为「诸愚人」。他们犹如闷烧的炭火,由他们的恶执取〔错误理解〕,不但使自己堕落〔灭亡〕,也使依照自己话而行的人堕落〔灭亡〕,就如迪嘎威达(D?ghavida)的兄弟在四尊佛之间堕入六十由旬大的大地狱,其自体仰卧着被烧煮;而且依他的见解而欢喜(奉行)的五百户人家也成为他的同伴,投生在大地狱烧煮。并且如世尊所说的:「诸比库,譬如芦舍或草屋起火,即使阁楼内外涂抹灰泥、安全〔无风〕、上锁〔上门闩〕、关门、闭窗,也会烧起来的;同样地,诸比库,凡任何诸怖畏生起,一切都是由愚者生起,而非由智者(生起)。凡是任何诸灾难生起,……。凡是任何诸祸患……,而非由智者(生起)。如此,诸比库,愚者有怖畏,智者则无怖畏;愚者有灾难,智者则无灾难;愚者有祸患,智者则无祸患。」再者,愚人犹如腐臭的鱼一般,与该(愚人)相处犹如把腐臭的鱼装在叶袋里一般,对诸智者而言,则应当舍弃、应当厌恶,如说:
「人用枯沙(kusa)草叶片,来捆绑腐臭的鱼,
枯沙草也有臭味,亲近愚者也如此。」
而且,阿吉提班迪达(Akittipa?ita)在沙咖天帝〔帝释天王〕赐与愿望时,如此说:
「愿我(pg. 107)不见、闻愚者,且不与愚者共住!
愿我不做并选择,必须与愚者交谈!」
「愚者对你做什么,咖沙巴(Kassapa)请说原因?
咖沙巴为什么你,不想要看见愚者?」
「劣慧者导至不幸,对所劝告不负责〔对所做事不负责〕,
对较好的不公正,忿怒正确之所说,
他不知维那亚律,不见到他实善哉。」【128】
如此世尊以一切行相呵责亲近诸愚人时说:「不结交愚人是吉祥」后,现在在赞叹亲近智者时说:「亲近诸智者是吉祥。」此中,「诸智者(pa?it)」是指凡具有离杀生等十善业道的诸有情,而且他们由三种行相可被了知,如说:「诸比库,智者有三种智者的特相。」再者,佛陀、巴支咖佛〔辟支佛〕、八十大弟子,以及如来的其他弟子们,(及)苏内塔(Sunetta)、马哈苟威达(Mahgovinda)、威督拉(Vidhura)、沙拉帮嘎(Sarabha?ga)、马喉沙达(Mahosadha)、苏塔索马(Sutasoma)、尼咪王(Nimirja)、阿优嘎拉王子(Ayogharakumra),及阿吉提班迪达(Akittipa?ita)等,当知为诸智者。他们有能力摧破那些依他的话而奉行者的一切怖畏、灾难与祸患,犹如在怖畏中的保卫者,犹如在黑暗中的明灯,犹如在被飢渴等苦所征服时获得饮食等。确实,在如来出世〔来〕后,有阿僧祇(asa?khyeyya)、无可计量的天与人证得诸漏灭尽、住立于梵天界、住立于天界、投生在善趣界。有八万户人家对沙利补答(Sriputta-舍利弗)长老有净信心,在供养了四(衣食住药)资具给长老后投生天界。在(供养)马哈摩嘎喇那(Mahmoggallana-大目犍连)及马哈咖沙巴(Mahkassapa-大迦叶)等一切大弟子也是同样的。苏内塔(Sunetta)导师的弟子们,有些投生到梵天界,有些投生成为他化自在天的同伴,……有些投生成为有诸大厅堂家族居士〔家长〕的同伴。并且如所说的:「诸比库,智者没有怖畏,智者没有灾难,智者没有祸患。」再者(pg. 108),智者犹如塔嘎拉(tagara)花环等香一般,亲近该(智者)犹如用叶包住塔嘎拉(tagara)花环等香一般,对诸智者而言,则应当尊敬〔修习〕及欢喜的,如说:【129】
「假如人们用树叶,来绑塔嘎拉(tagara)香花,
叶子也会有香气,亲近智者也如此。」
而且,阿吉提班迪达(Akittipa?ita)在沙咖天帝〔帝释天王〕赐与愿望时,如此说:
「愿我得见、闻智者,并得与智者共住!
愿我做及选择时,得能与智者交谈!」
「智者对你做什么,咖沙巴请说原因?
咖沙巴为什么你,希望能看见智者?」
贤慧者导至利益,对所做事负责任〔对所劝告不会不负责〕,
对较好的他公正,所说正确不忿怒,
他了知维那亚律,与他相处实善哉。」
如此世尊以一切行相赞叹亲近智者时说:「亲近诸智者是吉祥」后,现在经由不亲近诸愚人及亲近诸智者,依次在赞叹前往礼敬可敬者时说:「礼敬诸可敬者是吉祥。」此中,「诸可敬者(p?janeyy)」是指没有一切过失及拥有一切诸德的诸佛世尊,其次是诸巴支咖佛〔辟支佛〕以及诸圣弟子。即使对他们少所供养,也会带来长夜〔长久〕的利益与快乐,造花环者苏马那(Sumanamlkra)及玛莉咖(Mallik)等为这里的例子,在此我们举一个例子来 做说明。据说,有一天上午,世尊着衣、持钵,进入王舍城托钵乞食。当时,造花环者苏马那(Sumanamlkra)拿着花走在前往马嘎达国些尼呀宾比萨拉王(Rja Mgadha Seniya Bimbisra)的(路上)时,看见世尊来到城门口,(世尊)有着净信者、当净信者(的庄严),散发出(饰以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相好〔细相〕)佛的庄严,【130】在见到后,他如此想:「将花拿给国王后,他可能赐给我一百或一千 (的花或钱)(pg. 109),并且只可以得到此世的快乐;然而假如(把花)供养给世尊,则有无数、阿僧祇的果(报),能带来长夜〔长久〕的利益与快乐。我何不把这些花供养世尊呢?」他即拿着一把花以净信心向世尊的方向投掷过去,那些花就前往空中,在世尊的上面结成花盖并停(在那里)。造花环者见了该威力后更有净信心,即再投掷一把花,那些(花)在前往(空中)后,结成花幔〔帘〕并停(在那里)。他以同样的方式投掷了八把花,那些(花)在前往(空中)后,结成花的阁楼并停(在那里)。世尊就(进入)阁楼内,大众的身躯聚集(在那里)。当世尊看到造花环者时,现出了微笑。阿难达长老问(世尊)微笑的原因(说):「诸佛是不会无因、无缘而现出微笑的。」世尊说:「阿难达,这位造花环者藉由此供养的威力,将十万劫在天与人中轮回,最后将成为名为苏马尼沙拉(Sumanissara)的巴支咖佛〔辟支佛〕。」在(世尊)说话结束时,为了说法而说了这首偈颂:
「当他造善业,做后不追悔,
欢喜而愉悦,当得受异熟〔果报〕。」
在偈颂结束时,有八万四千生物得了法现观〔通达法〕。当知如此即使对他们少所供养,也会带来长夜〔长久〕的利益与快乐。而这只是物质的供养;然而什么样的人称为以实践来供养呢?当良家之子以受取归依学处、受持伍波萨他支(uposatha?ga-布萨支),及以自己的四遍净戒等诸德来供养世尊( ,即是以实践来供养)。谁将评定那些供养的果(报)呢?它们即所说的:「以最上的供养来供养如来。」如说:「阿难达,凡比库、比库尼、伍巴萨咖(upsaka-在家男居士)、伍巴西咖(upsik-在家女居士)住于法随法行、如法〔适当〕地行道、依法而行者,即是以最上的供养来恭敬、尊重、【131】尊敬、供养(、奉事)如来。」当知依此方式来供养巴支咖佛〔辟支佛〕及诸圣弟子也会带来(长久的)利益与快乐。再者(pg. 110),对在家人而言,当知对幼小者来说,哥哥及姊姊是应当尊敬的;对儿子来说,父母亲(是应当尊敬的);对家庭的妻子来说,丈夫、公公及婆婆(是应当尊敬的),如此为这里的诸可敬者。这些恭敬〔供养〕由于称为善法,以及寿命等增长的原因,所以是吉祥的。对此即所说的:「他们孝敬母亲、孝敬父亲,尊敬沙门、婆罗门,尊敬家族的尊长,受持这善法而行。他们由于受持那些善法为因,(他们)将增长寿命,(也)将增长容色」等。
现在,由于本母(mtik)列举了:「确定了该吉祥后,我们将解说其吉祥性」,因此这即是所当说的: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不结交愚人、亲近诸智者,及礼敬可敬者的三种吉祥。此中,当知不结交诸愚人为保护亲近愚人之缘(所生的)怖畏等,由于是(此世与来世)两世利益的原因(,所以是吉祥);亲近诸智者及礼敬可敬者由于(能产生)所提到并解说方式的大果(报),由于是(体证)涅槃及(投生)善趣的原因,所以是吉祥。从此以后我们将不再引〔显示〕本母,而只确定其吉祥,并解释该吉祥性。
解释「不结交愚人(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居住适宜处」﹙等﹚的偈颂)
(?Patir?padesavso ca, pubbe ca katapu¤¤at,
attasammpa??dhi ca, eta§ ma?galamuttama§.?
居住适宜处,往昔曾修福,
自立正志向,这是最吉祥。)
即使世尊只被乞求少少的一个请求:「请说最吉祥」,然而犹如众多施主、广大的男子〔多施的施主是伟大的男子〕一般,【132】在以一首偈颂开示了三种吉祥后,为了随顺天神们想要听闻还有更多的吉祥,以及为了想要以各种吉祥来鼓励各类有情,而开始再以:「居住适宜处」等偈,说了多种吉祥。
此中,在(第三)偈,首先的「适宜(patir?pa)」-即是适当的。
「地(desa)」-即村庄、镇、城市、国家,凡任何诸有情居住的地方。
「居住(vso)」-即住(pg. 111)在那里。
「往昔(pubbe)」-即先前、在过去生。
「曾修福(katapu¤¤at)」-即曾累积诸善。
「自(atta)」-即称为心,或者整个自体。
「立正志向(sammpa??dhi)」-即对自己激励、建立正确的愿求而说的。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此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居住适宜处(patir?padesavsa)」是指该处有(比库、比库尼、在家男居士、在家女居士)四众的踪迹,可以从事〔运行〕布施等修福事,并有大师九分教法的光辉,由于有情住在那里有修福事的助缘,因此称为吉祥。在渔夫进入锡兰岛(S?ha?ad?pa)等(的故事)为这里的例子。
另外的方式为-「住在适宜地」是指世尊的成佛处、转法轮处、(世尊)在十二由旬的众中破除外道论点而显现双神变的甘达(ga?a)芒果树下之处、(世尊)从天下来(人间)之处,或者其它如沙瓦提(Svatth?-舍卫)城、王舍城等佛陀所居住之处,由于有情住在那里能获得六无上的助缘,因此称为吉祥。
另外的方式为-「在东方有名为咖将嘎拉(Kaja?gala)的镇,其外有马哈沙拉(Mahsl-大堂),从那之外为边地诸国,其内为中(国)。在东南方有名为沙拉拉瓦梯(Salalavat?)的河,从那之外为边地诸国,其内为中(国)。在南【133】方有名为些塔堪尼咖(Setaka??ika)的镇,从那之外为边地诸国,其内为中(国)。在西方有名为吐那(Th??a)的婆罗门村,从那之外为边地诸国,其内为中(国)。在北方有名为乌希拉达佳(Us?raddhaja)的山,从那之外为边地诸国,其内为中(国)。这个中(国)之地长有三百由旬,宽有两百五十(由旬),周围有九百由旬。」这称为「适宜地」。此中,转轮(圣王)出现(世间),主权统领着(超过)四大洲及两千小岛。在圆满了一阿僧祇又十万劫的波罗蜜,沙利补答(Sriputta-舍利弗)、摩嘎喇那(Moggallana-目犍连)等大弟子出现(世间)。在圆满了二阿僧祇又十万劫的波罗蜜,诸巴支咖佛〔辟支佛〕(出现世间)。在圆满了四、八或十六阿僧祇又十万劫的波罗蜜,(pg. 112)诸正自觉者出现(世间)。此中,诸有情在受了转轮(圣)王的教诫后,住立于五戒而(投生到)天界趣处。(诸有情在受了)诸巴支咖佛〔辟支佛〕的教诫后,同样地也住立于(五戒而投生到天界趣处)。(诸有情在受了)诸正自觉者及佛陀的弟子们教诫后,建立(并投生到)天界趣处及涅槃的彼岸。由于住在那里有成就这些的助缘,因此称为吉祥。
「往昔曾修福(pubbe katapu¤¤at)」-是指在过去生曾在诸佛、诸巴支咖佛〔辟支佛〕及诸漏尽者处累积诸善。那也是吉祥。为什么呢?由于在面前见到了诸佛、诸巴支咖佛〔辟支佛〕后,或者在诸佛或佛陀的诸弟子前即使才听了一首四句偈,在(偈颂)结束时,即有可能证得阿拉汉。而且,当人在先前曾修增上行,则有增上的善根,他即能以此善根而生起观(毘婆舍那),并证得诸漏灭尽,如马哈咖品那(Mahkappina)王及其王后。因此说:「过去曾修福是吉祥。」【134】
「自立正志向(atta sammpa??dhi)」-是指在此有人破戒〔恶戒〕而使自己建立起戒;没有信而使(自己)建立起信成就;悭吝而使(自己)建立起施舍成就,这称为「自立正志向」,而且这也是吉祥。为什么呢?因为(这能)舍断现法及来世的怨敌,并证得各种利益的原因。
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居住适宜处、往昔曾修福,及自立正志向的三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居住适宜处(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多闻」﹙等﹚的偈颂)
(?Bhusacca¤ca sippa¤ca, vinayo ca susikkhito,
subhsit ca y vc, eta§ ma?galamuttama§.?
多闻与技术,善学于律仪,
所说皆善语,这是最吉祥。)
现在来到「多闻」(等):此中,「多闻(bhusacca)」-即曾听闻很多的情况。
「技术(sippa§)」-即凡善巧于(某种)手(工)。
「律仪(vinayo)」-即调伏身、语及心。
「善学(susikkhito)」-即很好地学。
「所说善(subhsit)」-即很好地说话。
「y(凡-未译出)」-为不定的指示词。
「语(vc)」-即说出、说出语词〔语道〕。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此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pg. 113)是该义的解释:「多闻(bhusacca)」即是对:「所闻忆持、所闻积集」,及「在此有人多闻,对契经(sutta)、应颂(geyya)、记说(veyykara?a-解说)……」,如此等方式,注释了忆持大师的教法。由于那是舍断不善、证得诸善的原因,并且逐渐地体证胜义谛的原因,因此称为吉祥。这即世尊所说的:「诸比库,多闻圣弟子舍断不善,修习善;舍断有罪,修习无罪,使自己保持清净。」另外也说:「(诸比库,如何次第地学、次第地做、次第地行道而能成就完全智呢?诸比库,在此因生信而他前往;在前往时他恭敬;在恭敬时他倾耳;倾耳者他听闻法;听闻了法他忆持;)受持了诸法即对(该法)义考察;考察了(法)义即对诸法理解容忍〔接受〕;由有对诸法理解容忍〔接受〕则生起欲;生起了欲即努力奉行;在努力奉行时即衡量之,在衡量时即精勤之,在精勤时即以身作证胜义谛,并且以慧【135】见而通达之。」再者,在家人对无罪的(事物)多闻,由于能带来(此世与来世)两世利益与快乐,所以当知是吉祥。
「技术(sippa§)」是指在家的技术与出家的技术。此中,在家的技术是指由避免伤害其他生物而远离不善的珠宝匠、金匠等工作,由于那能带来此世的利益,所以是吉祥。出家的技术是指量、缝衣〔袈裟〕等沙门资具的工作,那即在:「诸比库,在此当比库为诸同梵行者做各种工作即是有灵巧」,如此等方式,在各处所赞扬的,以及:「这是作保护〔有益〕法」所说的,由于能为自己及他人带来(此世与来世)两世利益与快乐,所以当知是吉祥。
「律仪(vinayo)」-是指在家者的调伏与出家者的调伏。此中,在家者的调伏是指远离十不善业道,从不以烦恼而违犯及以确定正行诸德而善学,由于能带来(此世与来世)两世利益与快乐,所以(pg. 114)是吉祥。出家者的调伏是指对于七种罪聚无违犯,他只以所说的方式而善学,或者四种遍净戒为出家者的调伏。当他依此而建立时,则可证得阿拉汉。当以如此之学而已善学时,由于是证得世间、出世间快乐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
「所说皆善语(subhsit vc)」-是指离虚诳语等过失,如说:「诸比库,具有四支之语为善说。」或者只有不杂秽语是善说,如说:
「寂静者说此:善说为第一〔最上〕;
说法不非法,如此为第二;
说爱非不爱,如此为第三;
说谛不说妄,如此为第四。」【136】
由于这也能带来(此世与来世)两世利益与快乐,所以当知是吉祥。并且,这(善说通常)是包括在律(仪)里的,然而(由于在偈颂把它分开),所以本应含摄在律(仪)的,(现在把)它分开来说。然而为什么这么麻烦〔劳累〕呢?当知由于(这是)对他人开示法(等)时的语(词),所以这里用「所说皆善语」;对此犹如「住在适宜地」一般。由于如此(说善语)是诸有情(带来此世与来世)两世利益与快乐及体证涅槃的助缘,所以称为吉祥。并且(如)说:
「凡佛所说语,安稳得涅槃,
作苦的尽头〔苦边〕,诸语此最上。」
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多闻、技术、善学律仪,及说善语的四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多闻(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奉养父母亲」﹙等﹚的偈颂)
(?Mtpitu upa??hna§, puttadrassa sa?gaho,
ankul ca kammant, eta§ ma?galamuttama§.
奉养父母亲,扶养妻与儿,
正当的职业,这是最吉祥。)
现在(pg. 115)来到「奉事父母亲」(等):此中,母亲及父亲为「父母亲(mtpitu)」。
「奉养(upa??hna§)」-即孝养。
「妻与儿(puttadrassa)」-即子(女)们及妻子。
「扶养(sa?gaho)」-即养育〔摄取(sa?ga?hana)〕。
不混乱为「正当的(ankul)」。
只是诸工作为「职业(kammant)」。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母亲(mt)」是指生母而说的;「父亲(pit)」也是同样的。「奉养(upa??hna§)」是指由洗脚、按摩、涂油、沐浴,以及资助并供养(衣、食、住处、医药)四资具。此中,由于父母亲对子(女)们是多所助益、想要他们利益及慈愍的。当看到(自己的)子(女)们在外面游戏,身体沾满尘垢而回来时,即会生起慈爱擦去尘垢,嗅并遍吻其头。子(女)们即使将父母顶在头上一百年,也无法报答他们的恩情。并且由于他们是这世间的教养、养育及教导者,被共称是梵天、先前的导师,【137】因此奉事他们能带来此世的赞叹,及来世天界的快乐,所以称为吉祥。这即世尊所说的:
「父母被称为,梵天与前师,
慈愍子孙者,子(女)应供奉。
智者对他们,当尊敬、恭敬,〔因此诸智者,当尊敬及恭敬他们,〕
当以诸饮食,衣服及住处,
按摩及沐浴,以及为洗脚。
智者对父母,如此地奉事,
此世被赞叹,来世天界乐。」
另一种(解释)的方式为:「奉养」是指孝养、为他们做事及维护家系等五种,由于阻止诸恶等五种是现法〔当下〕利益(与快乐)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此即是世尊所说的:「居士子,儿子应以五事奉养东方的父母:受养育的我将孝养他们,将为他们做事(pg. 116),将维护家系,将继承遗产,若先人去世后将捐赠布施。居士子,受儿子以此五事奉侍东方的父母,以五事慈愍儿子:阻止诸恶,令住立于善,令学技能,令迎娶合适的妻子,在适时分与家财。」再者,奉养使父母对(佛、法、僧)三种【138】对象生起净信、使受持戒及出家,这是最上的奉养父母。由于以该奉养父母来报答父母的恩情为各种现法及来世利益的足处〔近因〕,因此称为吉祥。
「妻与儿(puttadrassa)」:此中自己所生的儿子及女儿们都称为「儿(putta)」。「妻(dr)」即凡二十种妻子当中的一种妻子。子(女)们及妻子为「妻与儿」,而对该妻与儿(puttadrassa)。「扶养(sa?gaho)」是以养育〔sammnan-尊重〕等来助益(他们)。由于善整理工作等(五种)是现法〔当下〕利益(与快乐)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这即世尊所说的:「当知西方是妻儿」,此中所提的「妻(dr)儿」,以「妻子(bhariy)」的字来收摄后(说):「居士子,夫主应以五事奉侍西方的妻子:尊重,不轻慢,不邪行,让与主权,赠送装饰品。居士子,受夫主以这五事奉侍西方的妻子,以五事慈愍夫主:善整理工作,善待佣人,不邪行,守护所得,做一切事情娴熟且不懈怠。」
另一种(解释)的方式为:「扶养」是以如法地布施、爱语、利益行来扶养。例如:在伍波萨他(uposatha)日给与布施的费用,在节日(允许去)看节庆,在吉祥日使作吉祥,并且教诫、教导在现法及来世的诸利益。由于前面所说的方法是现法〔当下〕利益的原因【139】,由于该如法性是来世利益的原因,以及由于是诸天所应礼敬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如沙咖天帝〔帝释天王〕所说的:
「凡(pg. 117)居士们修福,伍巴萨咖〔在家居士〕持戒,
如法扶养妻子,马塔利(Mtali)我敬彼。」
「正当的职业(ankul kammant)」是指由知适时性、适当的行为、无怠惰性、努力(早)起而成就,以及由没有灾难〔不法行为〕,而没有超过适时、不适当的行为、不工作、怠惰等不善〔不正当;混乱〕状况的农耕〔农业;务农〕、牧牛、贸易〔商业〕等职业。由于运用这些,自己、妻儿或奴仆的巧慧是现法〔当下〕财物与谷物得到增长的原因,所以称为吉祥。这即世尊所说的:
「行为正当、有责任,早起者获得财富。」
以及:
「白天惯睡眠,至夜厌起来,
常酩酊大醉,不适住在家。
说这太冷了,太热与太晚,
如此舍工作,错过青春利。
若于冷与热,草多也不思,
做人所应作,其乐不退失。」
以及:
「爲积集财富,犹如蜂采蜜;
财富之积蓄,如蚁垤渐积。」
如此等。【140】
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奉养母亲、奉养父亲、扶养妻与儿,及正当职业的四种吉祥;(假如)把扶养妻与儿分成两种,则为五种(吉祥);(假如)把奉养父母亲合为一种,则为三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奉养父母亲(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布施」﹙等﹚的偈颂)
(?Dna¤ca dhammacariy ca, ¤takna¤ca sa?gaho,
anavajjni kammni, eta§ ma?galamuttama§.?
布施与法行,接济诸亲族,
行为无过失,这是最吉祥。)
现在来到「布施」(等):此中,以此而施与为「布施(dna)」;即是把自己所有的(财物)给与他人而说的。
法的行为,或者不离法而行为(pg. 118)「法行(dhammacariy)」。
在(他们)知道:「这些是我们的」为「诸亲族(¤tak)」。
没有诸过失为「无过失(anavajjni)」;即无责难、无呵责而说的。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布施(dna)」是指以先前的知足〔善觉慧〕而施舍给他人食物等十种布施事〔物;对象〕,或者与那相应的无贪。以无贪而将该物〔对象〕施与他人,这即所说的:「以此而施与为『布施』」。由于那是现法〔当下〕获得众人喜爱与欢喜等及来世殊胜果(报)的原因,因此称为吉祥。并且在此也是随顺在:「希哈(S?ha),布施者、施主是众人所喜爱、欢喜的」,如此等诸经的。
另一种(解释)方式为:「布施(dna)」-有财〔物质的〕施与法施两种。此中,「财〔物质的〕施」即(以上)所说的种类。为了想要他人利益而开示能灭尽此世、来世的痛苦,并带来快乐的正自觉者(的佛陀)所开示的法为【141】「法施」。而且在这两种当中,这(法施)是最上的,如说:
「法施胜一切施;法味胜一切味;
法乐胜一切乐;爱尽胜一切苦。」
此中,财〔物质的〕施只有依所说的才是吉祥的;然而法施由于是领受〔体验〕(法)义等诸德的足处〔近因〕,因此称为吉祥。这即是世尊所说的:「诸比库,当比库依所听闻、依所学取〔了知〕的法,为他人详细解说,则他对该法领受〔体验〕义,并且领受〔体验〕法」,如此等。
「法行(dhammacariy)」-是指十善业道的行为,如说:「诸居士,有三种身的法行、正行」,如此等。该法行由于是投生天界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这即是世尊所说的:「诸居士,在此有些有情以法行、正行为原因,在(他们)身坏死后,投生善趣、天界。」
「诸亲族(¤tak)」-(pg. 119)是指从母亲或父亲直到第七代祖父所系的(亲戚)。当他们受到财物丧失或疾病衰败的打击而来到自己的面前时,则依(自已的)能力以食物、衣服、财物、谷物等来接济。由于(扶助亲族)是获得现法受到赞叹等及来世获得投生善趣等殊胜的原因,因此称为吉祥。
「行为无过失(anavajjni kammni)」-是指受持伍波萨他(uposatha-布萨)支、从事服务、种植园林、造桥等(身、语、意善行的行为)。由于这些是获得各种利益与快乐的原因,因此称为吉祥。【142】而且在此也是随顺在:「维沙卡(Viskh),这是有可能的〔有是处〕,在此有女子或男人在受持〔住〕了具有八支的伍波萨他(uposatha-布萨)(戒)后,在(他)身坏死后,即可能投生与四大王天的诸天神为同伴。」如此等诸经的。
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布施、法行、扶助诸亲族,及行为无过失的四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布施(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避」﹙等﹚的偈颂)
(?arati virati pp, majjapn ca sa¤¤amo,
appamdo ca dhammesu, eta§ ma?galamuttama§.?
避、离诸恶事,自制不饮酒,
于法不放逸,这是最吉祥。)
现在来到「避、离」(等):此中,「避(rati)」-为远离。
「离(virati)」-即离〔戒除〕,或诸有情以此而离为「离」。
「诸恶事(pp)」-即诸不善。
以应醉之义为「酒(majja-酒精)」;酒的饮为饮酒,而从那饮酒。
抑制为「自制(sayamo)」。
不放纵为「不放逸(appamdo)」。
「于法(dhammesu)」-即诸善。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避(rati)」是指在见到诸恶的过患〔危害〕而心〔意〕不喜乐。「离(virati)」是指由身、语而离诸业门。而且该离有:自然〔习惯〕离、受持离,及正断离三种。此中,凡良家之子自己天生、家族或种族之缘(,想):「这对我是不适宜的,我(pg. 120)不应杀生、不应不与而取」等方式,由自然〔习惯〕地从对象〔事物〕而离,这称为「自然〔习惯〕离(sampattavirati)」。由受持学处而转起的称为「受持离(samdnavirati)」;从其转起开始,良家之子就不从事杀生等了。与圣道相应的称为「正断离(samucchedavirati)」;从其转起开始,圣弟子的五种怖畏与怨敌就寂止了。
「诸恶事(pp)」是指:「居士子,杀生是业染,不与取是(业染),欲邪行是(业染),妄语是(业染。要舍离这四种业染)。」如此详说后(更以):【143】
「杀生不与取,及说虚妄语,
追求他人妻,智者不赞叹。」
如此以偈颂来含摄,即是称为业染的四种不善,而该诸恶。由于这一切离与避是获得现法〔当下〕及来世舍断怖畏与怨敌等各种殊胜的原因,因此称为吉祥。并且在此也是随顺在:「居士子,圣弟子离杀生」,如此等诸经的。
「自制不饮酒(majjapn sayamo)」这即是先前所说的「离放逸原因的榖物酒、花果酒(和)酒精」的同义词。由于饮酒时,既不知义,也不知法,对母亲作障碍,也对父亲、佛陀、巴支咖佛〔辟支佛〕及如来的弟子作障碍,在现法〔当下〕受呵责,来世(投生)恶趣,并且在后后世疯狂〔心狂乱〕;假如自制不饮酒则止息那些过失,并获得与那些相反的诸德之成就,因此这自制不饮酒当知是吉祥。
于善法不放逸(dhammesu appamdo)是指:「对所修习的诸善法不恭敬地做、无恒心地做、做不完成、染着的生活、无欲〔不想要做〕、无责任感、不习行、不修习、不多作(修习)、不决意、不努力、放逸。凡如此的放逸、放纵、懈怠性,这称为放逸。」当知在此与所说的放逸所相反之义,使(正)念不离于善法而住。由于这是获得各种诸善的原因,以及证得不死(的涅槃)的原因,因此称为吉祥。【144】(pg. 121)(而且)在此是随顺在:「不放逸、热忱、……」,以及「不放逸是不死道」,如此等大师之教的。
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离诸恶事、自制不饮酒,及于善法不放逸的三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避(、离诸恶事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恭敬」﹙等﹚的偈颂)
(?Gravo ca nivto ca, santu??hi ca kata¤¤ut,
klena dhammasava?a§, eta§ ma?galamuttama§.?
恭敬与谦逊,知足与感恩,
适时听闻法,这是最吉祥。)
现在来到「恭敬」(等):此中,「恭敬(gravo)」-即敬重性。
「谦逊(nivto)」-即谦卑的态度。
「知足(santu??hi)」-即满足〔欢喜〕。
知道所做的为「知恩(kata¤¤ut)」。
「适时(klena)」-即剎那、时。
听法为「听闻法(dhammasava?a§)」。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恭敬(gravo)」是指对应当敬重的佛陀、巴支咖佛〔辟支佛〕、如来的弟子、导师〔亲教师〕、戒师、母亲、父亲、哥哥、姊姊等,给与适当的敬重、尊重、礼敬。由于这恭敬是投生善趣等的原因,如说:「他尊重应受尊重者,奉事应受奉事者,供养应受供养者,他由于完成与受持了如此的业,在身坏命终之后,投生善趣、天界。然而,假如在身……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来〕为人,无论出生于何处,(都会生在)高贵的家族。」以及如说:「诸比库,有七不退失法。是哪七种呢?尊敬导师」等,因此称为吉祥。
「谦逊(nivto)」是指谦卑的心、谦逊的态度。拥有这(谦逊)的人是破除慢、破除自大的,犹如擦脚布一般,犹如被截断角的公牛一般,犹如被拔去(毒)牙的毒蛇一般,温和、亲切,及容易(与他)交谈(pg. 122),这是谦逊。【145】由于这是获得名声等诸德的原因,因此称为吉祥。并且说:
「谦逊不顽固,如此得名誉。」
如此等。
「知足(santu??hi)」是指对诸(四)资具的知足,而那有十二种。即是:在衣〔袈裟〕方面有依获得的知足、依(体)力的知足,及依适宜的知足三种;在食物〔钵食〕等也是同样地(各有三种)。以下是对这分类的解释:1.在此有比库获得衣〔袈裟〕,无论好或不好的,他只使用那件而不希求其它的(袈裟),即使获得(其它的袈裟)也不接受,这是在衣〔袈裟〕方面「依获得的知足(yathlbhasantosa)」。2.再者,比库有病,当披着重衣时(身体)会下倾或劳累,他就与同分的比库交换轻的,使用并感到知足,这是在衣〔袈裟〕方面「依(体)力的知足(yathbalasantosa)」。3.另一位比库可能获得殊妙的资具,当他获得了丝绸的衣等其中一种高价的衣,(他想):「这件是适合于出家很久及多闻的长老们的」,就布施给他们,并在垃圾堆或其它处捡拾旧布块,在做成桑喀帝(sa?gh角?僧伽梨)后受持,并感到知足,这是在衣〔袈裟〕方面「依适宜的知足(yathsruppasantosa)」。4.在此有比库获得食物,无论粗劣或美味的,他只是食用那些而不希求其它的(食物),即使获得(其它食物)也不接受,这是在食物〔钵食〕方面「依获得的知足」。5.再者,比库有病,假如食用粗劣的食物会使他的病情更严重,他就将那些给与同分的比库,而从他的手中(拿取)熟酥、蜜、牛奶等,食用后而行沙门法,并且感到知足,这是【146】在食物〔钵食〕方面「依(体)力的知足」。6.另一位比库获得美味的食物,他(他想):「这食物是适合于出家很久的长老们及其他没有美味食物可以食用的同梵行者的」,就布施给他们,并去托钵乞食而食用混合的食物,并且感到知足,这是在食物〔钵食〕方面「依适宜的知足」。7.在此(pg. 123)有比库获得住处,即使再获得其它更好的(住处)也不接受,这是在住处方面「依获得的知足」。8.再者,比库有病,假如住在无风〔较低〕的住处会使他的胆汁病等的病情更严重,他就将那(住处)给与同分的比库,而从他(那里)获得有风、较凉的住处来居住并行沙门法,而且感到知足,这是在住处方面「依(体)力的知足」。9.另一位比库即使在获得了好的住处也不接受,(他想):「好的住处是放逸的原因,坐在那里者会陷入昏沉与睡眠,而且被昏沉所征服者当再觉醒时会生起欲寻〔贪欲的想〕。」他拒绝该(住处)而住在空闲处、树下、叶屋(等)某处,并感到知足,这是在住处方面「依适宜的知足」。10.在此有比库获得柯子或余甘子的药物,他只是服用那些而不希求其它的熟酥、蜜、糖等,即使获得(其它的药物)也不接受,这是在病缘(药品)方面「依获得的知足」。11.再者,比库有病,在他需要油时而获得了糖,他就将那些给与同分的比库,而从他的手中(拿取油)来做成油药,服用后而行沙门法,并且感到知足,这是在病缘(药品)方面「依(体)力的知足」。12.另一位比库【147】(施主)在一个器皿放了泡了腐(牛)尿的柯子,而(另)一个(器皿放了)四合一甘药,并说:「尊者,请拿取您所想要的!」假如那两种(药)的其中一种都能治愈疾病的话,当时(他)想:「泡了腐(牛)尿的柯子是诸佛等所赞叹的」,并且(世尊)所说的:「出家者依止腐(牛)尿为药,你应当努力并如此奉行!」他拒绝该四合一甘药而以泡了腐(牛)尿的柯子为药,(这是)最上的知足,这是在病缘(药品)方面「依适宜的知足」。如此分类对这一切都满足称为知足。由于那(知足)是获得舍断过欲〔极度的欲求〕、大欲、恶欲等诸恶法的原因,(及)由于是(投生)善趣的原因,(及)由于是圣道的资粮,以及由于四方等状态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并且说:
「(周游)四方(pg. 124)毫无障碍,他凡事皆知足。」
如此等。
「知恩(kata¤¤ut)」是指凡对(自己)所做的,无论少或多的助益,一再地忆念而了知。再者,由于保护诸生物(免于)地狱等苦,因此对(众生)有多所助益的福德,忆念那些助益当知为知恩。由于该(知恩)能获得被诸善人所赞叹等各种殊胜的原因,所以称为吉祥。并且说:「诸比库,有两种人在世间是难得的。是哪两种呢?凡先施恩的人,以及知恩而感恩的人。」
「适时听闻法(klena dhammasava?a§)」是指当在有掉举俱心,或被欲寻等其中之一所征服时,为了要去除它们而听闻法。有些人说:在每五日的听法称为「适时听闻法」,即如【148】阿奴卢塔(Anuruddha-阿那律)尊者所说的:「尊者,我们每五日整夜共坐谈论法。」再者,当在前往善友〔善知识〕处听法时可以去除自己的疑惑,在那时听法当知即是「适时听闻法」,如说:「他时时前往他们处,遍问、请问」等。由于这适时闻法能得到舍断诸盖、四种利益、诸漏灭尽等各种殊胜的原因,所以称为吉祥。这即是所说的:「诸比库,当圣弟子在专心、作意、以一切心存念而倾耳听法之时,在那时即没有五盖。」并且:「诸比库,对耳所随行的法,……是善通达的,可望(获得)四种利益。」以及:「诸比库,当这四法适时〔时时〕正修习、正随运转时,逐渐地得以诸漏灭尽。是哪四(法)呢?即:适时听法(、适时谈法、适时止、适时观)」如此等。
如此(pg. 125)这首偈颂提到了恭敬、谦逊、知足、感恩,及适时听闻法的五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恭敬(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忍辱」﹙等﹚的偈颂)
(?Khant? ca sovacassat, sama?na¤ca dassana§,
klena dhammaskacch, eta§ ma?galamuttama§.?
忍辱、易受劝,得见诸沙门,
适时讨论法,这是最吉祥。)
现在来到「忍辱」(等):此中,忍耐为「忍辱(khant?)」。
以恭敬地接受〔右绕而取〕,容易受劝告为「易受劝告」;易受劝告的行为为易受劝教;易受劝教的状态为「易受劝(sovacassat)」。
寂止了诸烦恼为「诸沙门(sama?)」。
「见(dassana§)」-即观看。
法的讨论为「讨论法(dhammaskacch)」。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149】「忍辱(khant?)」是指容忍的忍辱。假如比库拥有该(忍辱),当人们以十种辱骂事来怒骂时,或者以杀、绑等来恼害时,他即犹如没听到、没看见时一般,保持不变,犹如忍辱主义者一般,如说:
「就在过去的年代,有阐明忍辱沙门,
当咖希(Ksi)王割截他,还是保持该忍辱。」
或者由于贤善的作意,则不会有更差的恼害〔过患〕,犹如尊者本那(Pu??a-富楼那)长老一般。如说:「尊者,假如西方苏那(Su?paranta)的人民辱骂、侮辱我,我将会如此认为:『这些西方苏那的人们是善良的,这些西方苏那的人们是非常善良的,因为他们还没有用拳头来打我』」等。并且拥有这(忍辱)者也是诸仙人所赞叹的,如沙拉邦嘎(Sarabha?ga)仙人所说的:
「杀死(pg. 126)忿怒无忧愁,舍断伪善仙人赞,
一切粗语请忍辱,此忍寂者说最上。」
并且也是诸天所赞叹的,如沙咖天帝〔帝释天王〕所说的:
「当有强力者,能容忍弱者,
说此最上忍,弱者常堪忍。」
而且也是诸佛所赞叹的,如世尊所说的:
「辱骂与杀绑,能忍无瞋恨,
具忍力强军,称他婆罗门。」【150】
由于这忍辱能获得这里与他处所赞叹诸德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
「易受劝(sovacassat)」是指当(他人)如法的劝告时,不做出支吾其词〔使混乱〕、保持沉默,或思考(对方)的德行与过失,而是极度的尊敬、恭敬与心谦卑地说出:「萨度(sdhu-善哉)」。由于那(易受劝)是获得同梵行者们教诫、教导的原因,以及舍断过失、获得诸德的原因,所以称为吉祥。
「得见诸沙门(sama?na dassana)」是指前往、奉侍、忆念、听闻、看见已经寂止烦恼,已经修习身、语、心、慧,拥有最上调伏止的诸出家者。即使(那)一切是初级〔下等〕的开示也称为「见」,当知那是吉祥的。为什么呢?因为多所助益的缘故。并且说:「诸比库,我说见那些比库是多所助益的」等。由于想要(获取)利益的良家之子在看到持戒的比库来到(自己的)家门口时,假如有可施的物品〔可施法〕,即应随力供养可施的物品;假如没有(可施物),即应以五处礼(法)来礼敬;假如无法如此,则应以合掌来礼敬;假如无法如此,则应以净信心的爱眼来瞻视。由于如此瞻视之福的(善)根,将可在数千生没有眼睛的疾病、缺失(pg. 127)、肿胀,或麦粒肿,而且眼睛明净并散发五色的祥光,犹如在宝宫打开的摩尼〔宝珠〕窗板一般,十万劫在天与人之中,获得一切成就。而且这并不希有,以有慧而出生的人类正运转来瞻视沙门的福(业),即可受如此果报的成就;即使生在畜生趣,只以信心来瞻视沙门(的福业,即可受)如此可赞果报的成就:【151】
「圆眼睛的猫头鹰,久住威迪沙咖(vedisaka)树,
此猫头鹰实快乐,适时起来见胜佛。
牠以净信心对我,及无上的比库僧,
牠在十万劫当中,不曾投生到恶趣。
当他从天界死后,被诸善业所督促,
将会拥有无边智,着名为『索马那沙(Somanassa-喜悦)』。」
「适时讨论法(klena dhammaskacch)」是指在傍晚或在清晨两位诵经的比库互相讨论经,(两位)持律(的比库互相讨论)律,(两位)诵阿毘达磨(的比库互相讨论)阿毘达磨,(两位)讲本生经(的比库互相讨论)本生(经),(两位)解说注释(的比库互相讨论)注释书,或者为了净化被消沉、掉举、怀疑所征服的心时而讨论,此是适时讨论法。由于那(适时讨论法)是堪能(通达)阿含〔教理〕等诸德的原因,所以称为吉祥。
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忍辱、易受劝、见诸沙门,及适时讨论法的四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忍辱(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热忱」﹙等﹚的偈颂)
(?Tapo ca brahmacariya¤ca, ariyasaccnadassana§,
nibbnasacchikiriy ca, eta§ ma?galamuttama§.?
热忱与梵行,照见诸圣谛,
体证于涅槃,这是最吉祥。)
现在(pg. 128)来到「热忱」(等):此中,烧诸恶法为「热忱(tapo)」。
梵的行为,或者诸梵天的行为为「梵行(brahmacariya)」;即「殊胜行」而说的。
见诸圣谛为「照见诸圣谛(ariyasaccnadassana§)」;有人说成:「(ariyasaccni dassana见诸圣谛)」,但那并不优美。
出离爱网(的丛林)为涅槃;作证为体证。涅槃的体证为「体证于涅槃(nibbnasacchikiriy)」。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热忱(tapo)」是指以摄护诸根来烧贪、忧等(不善法)【152】,或者以精进来烧懈怠,拥有那些的人称为「热心(tp?)」。由于那(热忱)是舍断贪等及获得禅那等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
「梵行(brahmacariya)」是指离淫欲、沙门法、(佛)教,及道的同义词。如此在:「舍断非梵行(brahmacariya)而成为梵行者」,如此等以「离淫欲(methunavirati)」称为梵行。在:「贤友,(你)是否依世尊而住于梵行(brahmacariya)?(是的,贤友。)」如此等以「沙门法(sama?adhamma)」(称为梵行)。在:「恶魔,只要我的梵行(brahmacariya)还没有在众人中成就、繁荣、广布之前,我将不会般涅槃。」如此等以「(佛)教(ssana)」(称为梵行)。在:「比库,这八圣道支为梵行(brahmacariya),即是:正见、……」,如此等以「道(magga)」(称为梵行)。在此除了「道」含摄在「照见诸圣谛」外,其余的一切都是适宜(这里梵行的涵义)。由于那(梵行)是证得后后增上的各种殊胜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
「照见诸圣谛(ariyasaccnadassana§)」是指在《问童子文》中所说的四圣谛;即以现观而见道。由于那(照见诸圣谛)是超出轮回之苦的原因,所以称为吉祥。
「体证于涅槃(nibbnasacchikiriy)」在此阿拉汉果为「涅槃」的意趣。由于出离以称为丛林的渴爱,而(出离了该)五趣丛林,因此称为「涅槃」。(pg. 129)证得或省察该(涅槃的道果)称为「体证」。由于体证其余(前七道果)的涅槃,已经在照见诸圣谛达成了,所以那些并非这里的意趣。由于这体证【153】涅槃是现法乐住等的原因,所以当知是吉祥。
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热忱、梵行、照见诸圣谛,及体证涅槃的四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热忱(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虽触世法时」﹙等﹚的偈颂)
(?Phu??hassa lokadhammehi, citta§ yassa na kampati,
asoka§ viraja§ khema§, eta§ ma?galamuttama§.?
接触世间法,心毫不动摇,
无愁、染,安稳,这是最吉祥。)
现在来到「接触世间法」(等):此中,「接触(phu??hassa)」-即接触、碰触、到达。
在世间的诸法为「世间法(lokadhamm)」;即只要世间还运转着,法就不会退转而说的。
「心(citta§)」-即意、心意。
「(yassa凡是)未译」-即新学、中座,或长老。
「不动摇(na kampati)」-即不摇动、不震动。
「无愁(asoka§)」-即没有忧愁,拔出了忧愁之箭。
「无染(viraja§)」-即离去了染,抹去〔破除〕了染。
「安稳(khema§)」-即无畏、无灾难。其余的即如所说的方式。这是句(义)的解释。
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接触世间法,心毫不动摇(phu??hassa lokadhammehi citta yassa na kampati)」是指当在被得利养、无利养(、声誉、无声誉、贬抑、赞扬、乐、苦)等八世间法所接触、所覆盖时,其心不动摇、摇动、震动。由于将该心带至世间最上不可动摇的状态,所以当知是吉祥。然而接触这些时,谁的心是不动摇的呢?诸漏已尽的阿拉汉,而非其他人的(心)。这即所说的:
「譬如坚石山,不为风所动,
如此色、味、声,香及所有触,
可喜、不喜法,如此皆不动。
心安住解脱,只随观坏灭。」【154】
「无愁(asoka§)」(pg. 130)只是指漏尽者的心。这即是在:「愁、忧愁、忧愁性、内愁、内遍愁、心被侵蚀」等方法称为「愁」,而没有该(愁)为无愁。有人说那是涅槃,但那与前面的句子并不关连。就如无愁,同样地,无染与安稳也只是指漏尽者的心。由离去贪、瞋、痴的染为「无染(viraja§)」;并且由(欲、有、见与无明)四轭的安稳为「安稳(khema§)」。由于所提到的(无愁等)三种,在把持该行相的运转剎那后,能带来诸蕴不转起等世间最高的状态,以及由于能带来应受供养等的状态,所以当知是吉祥。
如此这首偈颂提到了对八世间法不动摇的心、无愁的心、无染的心,及安稳的心四种吉祥;而且那些吉祥已经在各处解释了。
解释「虽触世法时(等)」这首偈颂的涵义已经结束。
(解释「此等」﹙等﹚的偈颂)
(?Etdisni katvna, sabbatthamaparjit,
sabbattha sotthi§ gacchanti, ta§ tesa§ ma?galamuttaman?ti.
此等实行后,各处无能胜,
去各处安稳,是其最吉祥。」)
如此,世尊以「不结交愚人」等十首偈颂开示了三十八种吉祥,现在在赞叹自己所说的吉祥时,而说了「此等」(等)结尾的偈颂。
以下是该义的解释:「此等(etdisni)」-即是这些我所说种类的「不结交愚人」等。
「实行后(katvna)」-即做了后;实行后与做了后及奉行后,在义理上是没有不同的。
「各处无能胜(sabbatthamaparjit)」-即在分为(五)蕴(魔)、烦恼(魔)、行【155】作(魔)、天子魔一切处的四种敌人,一种也无法击败;即是自己战胜了四种魔而说的。而当中的「ma」字,当知只是字与字间的连音而已(sabbattha-m-aparjit)。
「去各处安稳(sabbattha sotthi§ gacchanti)」-即实行了这些吉祥,战胜了四魔,并且无论在站着或行走等,在此世或他世的一切处,他所前往都安稳的;由亲近愚人等,则可能生起诸漏(pg. 131)、恼害、苦恼;当没有那些而安全前往时,即称为无灾难、无祸害、安全、无怖畏的前往。而当中的鼻音,当知是为了偈颂容易结合而说的(即通常应用的「sotth?」,今用为「sotthi§」的鼻音「§」)。
「是其最吉祥(ta§ tesa§ ma?galamuttama§)」-世尊以这偈句来做开示的结论。是什么呢?「天子,请学取:『当如此实行这些时,由于他们去各处都安稳,因此该不结交愚人等三十八事,如此等诸行相是最上、殊胜、最胜的吉祥。』」
如此,当世尊做了结论,在开示结束时,有一兆位天神证得阿拉汉,有阿僧祇〔无数〕位(天神)证得索答巴帝〔预流〕、萨咖达嘎弥〔一来〕、阿那嘎弥〔不还〕果。在第二天,世尊告诉阿难达长老(说):「阿难达,昨夜有一位天神来到我(面前,)问了有关吉祥的问题,当时我开示了三十八种吉祥。阿难达,学取这吉祥的法门,学取后诵给比库们(听)!」长老在学取后就诵给比库们(听)。而这是导师们辗转相传而来,并传到今天的。只要天与人对众人、众多众生善演说(这三十八种吉祥)【156】,当知如此这梵行就会成就、繁荣、广布。
为了使智熟识及善巧这些吉祥,现在从头开始(来论述)其结构:如此这些想要此世、他世及出世间快乐的有情,在舍弃结交愚人、依止智者,并礼敬可敬者后,在鼓励住在适宜的地方及往昔曾修福以从事〔转起〕诸善时,使自己确立正确的志向;以多闻、技术及律仪来庄严自己;当依律来说善语时,只要还是在家的状态,即以奉养父母亲来还清旧的债务,并以养育妻儿来还清新的债务,并且以正当的职业来获取财产、谷物等的成就;以布施来把持财物的真实〔核心〕,并以法行来把持生命的真实〔核心〕;接着以接济亲族来利益自己的人,以行为无过失来利益其他的人;以离诸恶事来避免伤害他人,以自制不饮酒来避免伤害自己;以于法不放逸来增长善的一边;当由增长了诸善在舍弃在家相而处在出家的状态时,对佛陀、佛弟子、戒师、亲教师等以恭敬及谦逊来达成义务;以知足(pg. 132)来舍弃对资具的贪求;以知恩来处在善人之地;以听闻法来舍弃心的消沉;以忍辱来征服一切危难;以易受劝来(找到)有利自己者;以见诸沙门来了解修行的方法;以讨论法来除去对诸法当疑之处的疑惑;以根律仪的热忱来(达成)戒清净;以沙门法的梵行来达成心清净以及之后的(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及行道智见清净)四清净【157】,以此照见诸圣谛的方法行道,证得了智见清净,即体证称为阿拉汉果的涅槃;凡体证了(涅槃)后,即犹如须弥山不被风雨所动摇一般,心不被八种世间法所动摇,成为无愁、无染与安稳;而且凡安稳者在一切处是无一能胜的,所以去各处安稳,这即是世尊所说的:「此等实行后,各处无能胜,去各处安稳,是其最吉祥。」《小诵经》的注释-《阐明胜义》《吉祥经》的解释已结束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