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南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译:大念处经(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6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译自《长部》第22经。这部经目前在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国家仍然非常流行,人们经常读诵。无论是住在森林、村落,还是住在城市中的大长老、禅师们,都依这部经典来教导四念处。

 

玛欣德尊者译:大念处经 在线阅读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大念处经

  玛欣德尊者 (Bhikkhu Mahinda)新译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古卢国名為甘马萨曇马的古卢市镇。

  於其处,世尊对比库们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总说

  「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

  哪四种呢?诸比库,於此,比库於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於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於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於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之贪、忧。

  ——总说结束——

  身随观  入出息部分

  那麼,诸比库,比库又如何於身随观身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前往阿兰若,前往树下,或前往空閒处,结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使正念现起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

  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

  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

  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

  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轆轤匠或轆轤匠的学徒,在长转时了知:『我在长转。』在短转时了知:『我在短转。』

  诸比库,同样地,比库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入息。』他学:『我将觉知全身而出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入息。』他学:『我将平静身行而出息。』

  如此,或於内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入出息部分结束——

  身随观  威仪路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行走时,了知:『我行走。』或站立时,了知:『我站立。』或坐着时,了知:『我坐着。』或躺卧时,了知:『我躺卧。』无论身体所处如何,只是如实地了知。

  如此,或於内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威仪路部分结束——

  身随观  正知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嚐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

  如此,或於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正知部分结束——

  身随观  厌恶作意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此从脚底以上、从发顶以下、為皮肤所包的身体,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於此身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诸比库,犹如两端开口之袋,装满了各种穀类,比如稻米、米、绿豆、豆、芝麻、米粒。有眼之人打开之后,即能观察:『这是稻米,这是米,这是绿豆,这是豆,这是芝麻,这是米粒。』

  同样地,诸比库,比库对此从脚底以上、从发顶以下、為皮肤所包的身体,观察充满种种之不净:『於此身中有头发、身毛、指甲、牙齿、皮肤,肌肉、筋腱、骨、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胃中物、粪便,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油膏、唾液、鼻涕、关节滑液、尿。』

  如此,或於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厌恶作意部分结束——

  身随观  界作意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诸比库,犹如熟练的屠牛者或屠牛者的学徒,杀了牛并切成肉片之后,坐在四衢大道。同样地,诸比库,比库如其住立,如其所处,以界观察此身:『於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此,或於内身随观身而住……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界作意部分结束——

  身随观  九墓地部分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死后经一日,经两日或叁日,已经肿胀、青瘀、脓烂。他比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正被乌鸦、兀鹰、鷲、苍鷺、狗、老虎、豹、豺狼或各种虫所噉食。他比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内……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锁尚有肉有血,由筋腱连结着……骨锁已无肉,為血所污,由筋腱连结着……骨锁已无血、肉,由筋腱连结着……已无连结的骨头散落各处:一处為手骨,另一处為脚骨,另一处為踝骨,另一处為脛骨,另一处為股骨,另一处為髖骨,另一处為肋骨,另一处為脊椎骨,另一处為肩胛骨,另一处為颈椎骨,另一处為顎骨,另一处為齿骨,另一处為头骨。他比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内……而住。

  再者,诸比库,如同比库见到被丢弃在墓地里的尸体,骨头白如螺贝之色……骨头堆积经过叁四年……骨头腐朽成為粉末。他比较於此身:『此身也有如是之法,如是之性,无法避免如此。』

  如此,或於内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内外身随观身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身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身随观身而住。

  ——九墓地部分结束——

  ——十四种身随观结束——

  受随观

  那麼,诸比库,比库又如何於受随观受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感到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乐受。』感到苦受时,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到不苦不乐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乐受。』感受到无物染的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乐受。』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无物染的苦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苦受。』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有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感受到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时,了知:『我感受到无物染的不苦不乐受。』

  如此,或於内受随观受而住,或於外受随观受而住,或於内外受随观受而住。或於受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受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受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受』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受随观受而住。

  ——受随观结束——

  心随观

  那麼,诸比库,比库又如何於心随观心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於有贪心,了知:『有贪心』;离贪心,了知:『离贪心』。有瞋心,了知:『有瞋心』;离瞋心,了知:『离瞋心』。有痴心,了知:『有痴心』;离痴心,了知:『离痴心』。昏昧心,了知:『昏昧心』;散乱心,了知:『散乱心』。广大心,了知:『广大心』;不广大心,了知:『不广大心』。有上心,了知:『有上心』;无上心,了知:『无上心』。得定心,了知:『得定心』;无定心,了知:『无定心』。解脱心,了知:『解脱心』;未解脱心,了知:『未解脱心』。

  如此,或於内心随观心而住,或於外心随观心而住,或於内外心随观心而住。或於心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心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心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心』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於心随观心而住。

  ——心随观结束——

  法随观 盖部分

  那麼,诸比库,比库又如何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对五盖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五盖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内[心]存在欲贪,了知:『我内[心]有欲贪。』内[心]不存在欲贪,了知:『我内[心]没有欲贪。』他了知未生起的欲贪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欲贪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的欲贪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瞋恚,了知:『我内[心]有瞋恚。』内[心]不存在瞋恚,了知:『我内[心]没有瞋恚。』他了知未生起的瞋恚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瞋恚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的瞋恚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内[心]有昏沉、睡眠。』内[心]不存在昏沉、睡眠,了知:『我内[心]没有昏沉、睡眠。』他了知未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昏沉、睡眠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的昏沉、睡眠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掉举、追悔,了知:『我内[心]有掉举、追悔。』内[心]不存在掉举、追悔,了知:『我内[心]没有掉举、追悔。』他了知未生起的掉举、追悔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的掉举、追悔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的掉举、追悔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内[心]存在疑,了知:『我内[心]有疑。』内[心]不存在疑,了知:『我内[心]没有疑。』他了知未生起之疑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疑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之疑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五盖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盖部分结束——

  法随观 蕴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五取蕴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五取蕴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瞭知]:『如是色,如是色之集,如是色之灭;如是受,如是受之集,如是受之灭;如是想,如是想之集,如是想之灭;如是诸行,如是诸行之集,如是诸行之灭;如是识,如是识之集,如是识之灭。』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五取蕴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蕴部分结束——

  法随观 处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六种内、外处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六种内、外处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了知眼,了知色,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耳,了知声,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鼻,了知香,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舌,了知味,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身,了知触,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他了知意,了知法,也了知缘此二者而生起之结;他了知未生起之结如何生起,了知已生起之结如何捨断,也了知已捨断之结於未来如何不再生起。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六种内、外处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处部分结束——

  法随观 觉支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七觉支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七觉支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内[心]存在念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念觉支。』内[心]不存在念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念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念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念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择法觉支,了知:『我内[心]有择法觉支。』内[心]不存在择法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择法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择法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精进觉支,了知:『我内[心]有精进觉支。』内[心]不存在精进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精进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精进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喜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喜觉支。』内[心]不存在喜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喜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喜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喜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轻安觉支,了知:『我内[心]有轻安觉支。』内[心]不存在轻安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轻安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轻安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定觉支,了知:『我内[心]有定觉支。』内[心]不存在定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定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定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定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内[心]存在捨觉支,了知:『我内[心]有捨觉支。』内[心]不存在捨觉支,了知:『我内[心]没有捨觉支。』他了知未生起的捨觉支如何生起,也了知已生起的捨觉支如何修习至圆满。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七觉支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觉支部分结束——

  法随观 諦部分

  再者,诸比库,比库对四圣諦而於法随观法而住。诸比库,比库又如何对四圣諦而於法随观法而住呢?

  诸比库,於此,比库如实了知:『此是苦。』如实了知:『此是苦之集。』如实了知:『此是苦之灭。』如实了知:『此是导至苦灭之道。』

  ——第一诵分结束——

  广说苦諦

  诸比库,何谓苦圣諦?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会是苦,爱别离是苦,所求不得也是苦。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

  诸比库,什麼是生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类中,诞生、出生、入胎、再生、诸蕴的显现、诸处的获得。诸比库,这称為生。

  诸比库,什麼是老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类中,年老、衰老、牙齿损坏、头发斑白、皮肤变皱、寿命减损、诸根成熟。诸比库,这称為老。

  诸比库,什麼是死呢?无论任何的有情,即於其有情的部类中,死亡、灭歿、破坏、消失、逝世、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捨弃、命根的断绝。诸比库,这称為死。

  诸比库,什麼是愁呢?诸比库,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愁虑、忧愁、哀愁、内[心]忧愁、内[心]悲哀。诸比库,这称為愁。

  诸比库,什麼是悲呢?诸比库,若是由於具有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哭泣、悲叹、悲泣、悲哀、哀号、悲痛。诸比库,这称為悲。

  诸比库,什麼是苦呢?诸比库,身体的苦,身体的不适,由身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库,这称為苦。

  诸比库,什麼是忧呢?诸比库,心的苦,心的不愉快,由意触而生的痛苦、不适感受。诸比库,这称為忧。

  诸比库,什麼是恼呢?诸比库,若是由於具足任何一种的不幸、遭遇任何一种的苦法而鬱恼、忧恼、憔悴、绝望。诸比库,这称為恼。

  诸比库,什麼是怨憎会苦呢?於此,凡是那些不可喜的、不可爱的、不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意图不利者、意图无益者、意图不安乐者、意图不安稳者,若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库,这称為怨憎会苦。

  诸比库,什麼是爱别离苦呢?於此,凡是那些可喜的、可爱的、可意的色、声、香、味、触、法,或者那些希望有利者、希望有益者、希望安乐者、希望安稳者,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朋友、同事或血亲,若不能与他们一起交往、会合、共聚、结合。诸比库,这称為爱别离苦。

  诸比库,什麼是所求不得是苦呢?诸比库,有生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生法,希望生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老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老法,希望衰老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病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病法,希望疾病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死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死法,希望死亡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有愁、悲、苦、忧、恼诸法的诸有情生起如此的欲求:『啊!愿我们将没有愁、悲、苦、忧、恼诸法,希望愁、悲、苦、忧、恼不要到来!』然而却不能达成这样的欲求,这也是所求不得苦。

  诸比库,何谓『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呢?这就是: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库,这些称為『简而言之:五取蕴即苦』。诸比库,这称為苦圣諦。

  广说集諦

  诸比库,何谓苦集圣諦?此爱是再有,与喜、贪俱,於处处而喜乐,这就是:欲爱、有爱、无有爱。

  然而,诸比库,此爱於何处生起而生起,於何处止住而止住呢?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什麼是世间喜色、悦色呢?眼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耳於世间……鼻於世间……舌於世间……身於世间……意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於世间……声於世间……香於世间……味於世间……触於世间……法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

  眼识於世间……耳识於世间……鼻识於世间……舌识於世间……身识於世间……意识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眼触於世间……耳触於世间……鼻触於世间……舌触於世间……身触於世间……意触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眼触生受於世间……耳触生受於世间……鼻触生受於世间……舌触生受於世间……身触生受於世间……意触生受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想於世间……声想於世间……香想於世间……味想於世间……触想於世间……法想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思於世间……声思於世间……香思於世间……味思於世间……触思於世间……法思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爱於世间……声爱於世间……香爱於世间……味爱於世间……触爱於世间……法爱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寻於世间……声寻於世间……香寻於世间……味寻於世间……触寻於世间……法寻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

  色伺於世间……声伺於世间……香伺於世间……味伺於世间……触伺於世间……法伺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生起而生起,於此处止住而止住。诸比库,这称為苦集圣諦。

  广说灭諦

  诸比库,何谓苦灭圣諦?即是那种爱的无餘离贪、灭、捨弃、捨离、解脱、无执着。

  然而,诸比库,此爱於何处捨断而捨断,於何处灭除而灭除呢?凡世间有喜色、悦色者,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什麼是世间喜色、悦色呢?眼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耳於世间……鼻於世间……舌於世间……身於世间……意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於世间……声於世间……香於世间……味於世间……触於世间……法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

  眼识於世间……耳识於世间……鼻识於世间……舌识於世间……身识於世间……意识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眼触於世间……耳触於世间……鼻触於世间……舌触於世间……身触於世间……意触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眼触生受於世间……耳触生受於世间……鼻触生受於世间……舌触生受於世间……身触生受於世间……意触生受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想於世间……声想於世间……香想於世间……味想於世间……触想於世间……法想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思於世间……声思於世间……香思於世间……味思於世间……触思於世间……法思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爱於世间……声爱於世间……香爱於世间……味爱於世间……触爱於世间……法爱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寻於世间……声寻於世间……香寻於世间……味寻於世间……触寻於世间……法寻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

  色伺於世间……声伺於世间……香伺於世间……味伺於世间……触伺於世间……法伺於世间是喜色、悦色,其爱即於此处捨断而捨断,於此处灭除而灭除。诸比库,这称為苦灭圣諦。

  广说道諦

  诸比库,何谓导至苦灭之道圣諦?此即八支圣道,这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诸比库,什麼是正见呢?诸比库,苦之智、苦集之智、苦灭之智、导至苦灭之道之智。诸比库,这称為正见。

  诸比库,什麼是正思惟呢?出离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诸比库,这称為正思惟。

  诸比库,什麼是正语呢?离妄语、离两舌、离恶口、离綺语。诸比库,这称為正语。

  诸比库,什麼是正业呢?离杀生、离不与取、离欲邪行。诸比库,这称為正业。

  诸比库,什麼是正命呢?诸比库,於此,圣弟子捨离邪命,以正命而营生。诸比库,这称為正命。

  诸比库,什麼是正精进呢?诸比库,於此,比库為了未生之恶、不善法的不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為了已生之恶、不善法的断除,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為了未生之善法的生起,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為了已生之善法的住立、不忘、增长、广大、修习、圆满,生起意欲、努力、激发精进、策励心、精勤。诸比库,这称為正精进。

  诸比库,什麼是正念呢?诸比库,於此,比库於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於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於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於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调伏世间的贪、忧。诸比库,这称為正念。

  诸比库,什麼是正定呢?诸比库,於此,比库已离诸欲,离诸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具足初禪而住;寻伺寂止,内洁净,心专一性,无寻、无伺,定生喜、乐,具足第二禪而住;离喜,住於捨,念与正知,以身受乐,正如圣者们所说的:『捨、具念、乐住。』具足第叁禪而住;捨断乐与捨断苦,先前的喜、忧已灭没,不苦不乐,捨念清净,具足第四禪而住。诸比库,这称為正定。

  诸比库,这称為导至苦灭之道圣諦。

  如此,或於内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内外法随观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坏灭之法而住,或於法随观生起、坏灭之法而住。他现起『有法』之念,只是為了智与忆念的程度。他无所依而住,亦不执取世间的一切。

  诸比库,比库乃如此对四圣諦而於法随观法而住。

  ——諦部分结束——

  ——法随观结束——

  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年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於现法中证知,或尚有餘[则证]不来位!

  诸比库,且放置七年。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六年者……五年……四年……叁年……两年……一年……诸比库,且放置一年。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个月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於现法中证知,或尚有餘[则证]不来位!

  诸比库,且放置七个月。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六个月者……五个月……四个月……叁个月……两个月……一个月……半个月……诸比库,且放置半个月。诸比库,无论是谁,若能够如此修习此四念处七天者,他於二果之中可期望[获得]一果:即於现法中证知,或尚有餘[则证]不来位!

  正如所说的:『诸比库,此一行道,能清净有情,超越愁、悲,灭除苦、忧,得达如理,现证涅槃,此即是四念处。』乃因此而说。」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满意与欢喜世尊之所说。

  ——大念处经结束——

----------------------------------------------------------------------------------------------------------------

玛欣德尊者

玛欣德尊者简介

  玛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尊者才华洋溢,博学多才,毕业后于广州市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其间曾到西双版纳、五台山、西藏、缅甸等地考察参学。尊者自2002年7月至缅甸帕奥禅林出家受具足戒后,在帕奥禅师严谨且有次第的禅法教导下完成了帕奥学程,现在尊者是身为帕奥禅林的业处指导老师之一。近年来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讲授“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玛欣德尊者通晓巴利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义注。尊者也兼通英语、缅语等,能以多种语言教导禅修,指导过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持戒精严,曾多次在帕奥禅林向华人僧众讲授戒律。

  教禅:尊者教禅多年,经验丰富、禅风严谨,严格依据佛陀在经典里的教导,以及帕奥西亚多从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统禅法,针对不同禅修者的实际情况,以种种方便善巧,应机教授。

  讲法:尊者讲法细致柔和、生动详尽,巧设妙喻、直指人心。近年来,已在各地讲授过《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八城经》、《盐块经》、《应作慈爱经》、《大吉祥经》、《清净道论》等众多经典。

  译经:尊者致力于把三藏圣典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中文。其译经有四大特点:辞句信实、语义通达、行文优雅、质量俱丰。

  作品:《大护卫经》、《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比库巴帝摩卡》、《沙马内拉学处》等,同时,尊者的著述还包括《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阿毗达摩讲要》、《止观法要》、《您认识佛教吗?》等关于禅修、教理和入门的书籍。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