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一)
净界法师:佛法修学概要(十一)
丁二、三法印
这一科讲到正见篇。就是说我们在修学佛法之前,必须要先明白生命的真相。这里分成三段,第一段就是所谓的人天业果。我们生命的差别并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自然而有的,而是我们个人善恶的业力引生的。换句话说,生命就像是一个水流,恒转如暴流。水流从过去流到今生,也会从今生流到来生。所以我们今生所造的业力,会决定我们来生的果报。从业果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从这种业果的思想,我们为了要追求来生的安乐,我们会勉强自己去断恶修善。
三法印讲到生命更深一层的真理,就是空性的道理。前面的业果是说明生命的差别相,我们有各式各样的业力,就引生各式各样差别的果报。空性是一种生命的一个总相。不管是快乐,不管是痛苦,它的本质都是无常无我的,都是毕竟空,无我,无我所。三法印的真理是一个生命的总相。
三法是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三个法是怎么回事呢?这三个法就是一个印,是真实决定不可以改变。不管是古代的社会、是现代的社会、是未来的社会,不管这个空间是在地狱法界、是在人间的法界、是在佛菩萨的法界。这个时空有很多很多的差别,但是这三个法的真理是不能改变的,不随时空而有任何的改变。这叫做印。
【大智度论】云:「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法无我,寂灭涅槃,是佛法义。是三印,一切论议师所不能坏,虽种种多有所说,亦无能转诸法性者,如冷相无能转令热,诸法性不可坏,假使能伤虚空,是诸法印如法不可坏。」
龙树菩萨对三法印有一段的开示,他先讲到第一个法印,什么是无常?一切有为法无常。一切有造作的,有为法就是有造作的,有这种的有造作。这个法是会生住异灭无常的。一切法无我。一切法是包括有为法跟无为法,这里的一切法。无我,「我」就是常一主宰。一切的有为无为法当中,我们找不到一个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的我。这个我是找不到的,它随因缘而有变化的。无我,这是第二个法印。第三个法印是寂灭涅槃。涅槃翻成中文是不生不灭。无常无我。它是一个因地的智慧,约智慧来说。涅槃是约着果报。修无常无我有什么好处呢?修无常无我能够引生你到无生的涅槃去,这个涅槃是出世的果报,无常无我是出世间
的因地,是个道谛。无常无我是个道谛。涅槃是个灭谛。这个是佛法的真实义理。以下说明三法印的情况。
是三法印,外道的论师有很多巧妙的言词,但是都不能改变它的本性。无常无我是不能用语言文字来推翻的。譬如说,冰冷的相貌,我们不能使令它变热。一切法的本性,无常无我的真理也是这样,是不可以改变的。假使我们能够伤害虚空,当然虚空是不可以伤害。意思是说,即使能够伤害虚空,也不能使令三法印改变。简单的说,月可令热,日可令冷,佛说三法印是不可以改变。这个是生命的一个真相。
「一、诸行无常」
「行」者,造作迁流。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寂静的状态,它是有很多很多的身心的活动,身心的变化的造作迁流。
「诸行」指的是一切的有为诸法。这个有为法包括因跟果。你的布施持戒,或者你造杀盗淫妄,这因地的善业、恶业,或者你今生出现的快乐的果报,贫穷,或者你多病,或者你健康富贵,这种果法因法,都是属于行所收摄。
「常」属于恒时固实不变。恒常住不变异。这个法是经常存在的,今天也存在,明天也存在,今年存在,明年也存在。就是恒时,恒常住。而它又怎么样呢?它不能够改变,它昨天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明天也是这样。说你今天有钱,明天跟今天一样有钱,后天还是跟今天一样有钱,这个就叫常。你今天很健康,明年很健康,后年还是很健康,这个健康的状态是不能改变的,这个就叫常。换句话说,这一切有为法的存在,它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因缘和合而有的生灭法。我们有善业的因缘,有可乐果报出现;有恶业的因缘,有痛苦的果报出现。不管是物质的色法、外表的长相、内心的状态,它都是剎那剎那
生灭的,因果相续显现,所以我们讲「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在唯识学的解释,它分成两部分来说明。第一个是属于初分的无常,叫做败坏无常。败坏无常是约着一期的生命,来观察无常。你今生是个男人,但是你下辈子可能是个女人。你今生的长相是个男人的长相,是个男人内心的思想,但是你今生造了很多业力,这业力的力量,创造了你下辈子变成女人的长相,女人的思想。你今生很有钱,你下辈子不一定有钱。为什么呢?它就是会败坏。我们生命的现象,它不是经常是这样子的。水流从高山流下来的时候,它遇到很多石头,这个水流很多很多的曲折。我们的生命亦复如是,每一期的生命都有很多很多的变化。你上辈子可能是个转轮圣王,今生你作一只小蚂蚁。前辈子是特别的尊贵,今生是特别的卑贱。所以叫败坏无常。
第二个是细分的无常。就是剎那无常。我们现前的身心世界,不管是色法、心法,它不是一个停止的状态,它是向水流一种迁流的状态,它是剎那剎那的生生灭灭,剎那生、剎那灭,剎那灭、剎那生。譬如说我现在的心情很快乐,但是你讲出这句话的时候,你已经不能去形容你现在的情况,因为你讲这句话的时候,是形容你前一剎那的身心的快乐。但是前一剎那身心已经过去了,你这一剎那的身心也可能会有快乐的气氛,但是快乐的状态改变了,可能增加了,也可能减少了。我们的身心状态,它不是经常一种的停留状态,它是一种造作迁流,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变化。这个就是诸行无常。
这个剎那无常是太微细了,对于活动的凡夫,不容易去观察。所以强调败坏无常。无常观在净土宗是一个很重要的观法,怎么说呢?净土宗强调的是信愿持名。特别是「愿」,愿离娑婆,心求极乐。我们凡夫的思想,常见颠倒很厉害,我们今天也活着,明天也活着,今天很快乐,明天也很快乐。时间久了,就认为快乐的现象是长久的,使令我们很难愿离娑婆。在我们临终的时候念阿弥陀佛,但是不能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因为你没有愿离娑婆,心求极乐。没有这个强大的愿力,这个佛号就没有力量,无常观的确是很重要。无常观怎么观呢?这当中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思惟今生决定要死」。我们在寂静当中,观想我今生的生命,不管你很快乐,不管你很痛苦,你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你今生决定要死。这个事情是不能避免的,你不能用任何的持咒,任何的福报来避免死亡。
「无上诸世尊,独觉声闻众,尚舍无常身,何况于凡夫。」无量无边功德庄严的佛陀,还有这些三乘的圣人,独觉声闻那一念的清净心,有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那些圣人尚且要弃舍无常的色身,还况是我们一个没有资粮的凡夫呢?佛陀跟三乘的圣人尚且要面临死亡,我们凡夫更不可能避免。我们平常也会经常看到别人死亡,也会替人家开示助念。但是无始劫来的习气很坚定,这个常见。我们很难会想到自己会死亡,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知道自己有癌症的时候,我们会非常的不能接受,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我们会死亡,没有想到这件事情,我们总是觉得我会经常的存在在这人世间,所以我要把所有的精神体力用在经营今生。当我们不思惟死亡的时候,我们整个思考,我作这件事情只要今生安乐就好,把整个精神体力,整个事业,完全考虑到今生。等临命终的时候,全部的今生经营完全的破坏掉。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提前的面对现实,告诉我们死亡一定要到来。
换句话说,我们迟早要面临来生,这样子有什么好处?使令我们提前为来生准备。当然,假设人只有今生,人死如灯灭,断恶修善就没有意义了,大家就及时行乐就好。但是我们从前面业果的学习知道,生命是一个水流的相续,今生迟早要死亡,我们一定要面对来生,我们一定要为来生积集资粮,不能把所有的精神体力完全投资在今生,追求今生的财富、今生的眷属。所以,我们一个人只能花一半的时间,来经营今生;你要花一半的时间来修行,为来生的安乐作准备。你要花一半时间以上。当然出家人就要更多,出家人花的修行时间要更多。
「思惟死无定期」我还年轻,怕什么?死亡离我还远嘛!积集来生的资粮等年纪大了再说吧!不能这样子讲,因为死亡是没有一定的日期,我们不是每一个人要等到老才会死亡,年轻人死亡的还是很多的。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晚上作晚课的时候,就念这样的偈颂,今天又这样过去了。又这样过去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我们寿命又减少。这件事情要怎么去体会它呢?作一个譬喻,如少水鱼。说这个鱼缸,有一只鱼,这鱼要仰仗水才能生存,就像我们的生命要仰仗寿命才能够相续。但是鱼缸破一个洞,今天流一点水,明天流一点水,总有一天把这个水给流完。鱼看这鱼缸水只有减少没有增加,它的心情斯有何乐。这个事情是不得了的事情,我们的生命一天一天过去只有减少没有增加,能够利用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讲如少水鱼斯有何乐。换句话说,我希望能够追求来生的安乐,我不希望有痛苦,怎么办呢?你应该要把握你现在有一口气在的时候,赶快忏悔你的罪业,把罪业忏除清净;把善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六波罗蜜的功德赶快让它成就。我们想要积集来生的资粮应该要当下马上去做的,因为死亡是没有决定的日期。
「思惟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我们可以观想一下,一个人到加护病房的时候,或者回来送到家里面、送到寺院开始助念,旁边围绕很多人,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思惟,什么事情对我有帮助呢?一生当中总是觉得金钱给我安全感,赚了很多钱存在银行。到临命终的时候,一切珍宝不复相随,这个钱对我没有帮助的。我的眷属,我一生当中积聚很多的徒弟、很多的皈依弟子,眷属,这些眷属除了在旁边哭泣以外,对我也没有帮助,对我来生的安乐没有帮助。我们的珍宝、我们的地位、我们的眷属,这个时候都没有帮助,我们临命终对我有帮助是什么呢?除了佛法的功德,你曾经在佛堂很真诚的拜八十八佛、很真诚的忆念弥陀的名号,去诵地藏经、金刚经、念大悲咒,或者很真诚的去做一些布施持戒的善法,这些善法对你就有帮助了。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一生当中所有积集的善恶业,对你临命终就有很大的影响力。「孓然此一身,生时骨肉连,死后各分散,更况是他亲。」孓然就是孤独。我们平常的生命就是这个身体,业力的因缘把这个骨肉血脉都合在一起,死了以后,这骨肉都分散了。何况是其他的亲属呢?从这样的思惟,可以知道我们内心的皈依处,应当要以谁当皈依处?什么是我们真实的皈依处?什么不是我们的皈依处?
「死仇决定终须到,容或今日便降临,死时世事均当舍,速修妙法求加持。」一生当中得罪了一个仇人,这个仇人武功高强,他在黑暗当中,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但是有一点我们是肯定的,他决定要出现,他迟早要找到我,他武功高强,他找到我,我迟早要死亡,这个死亡总有一天要找到我的。什么时候会出现?容或今日便降临。我们可以观想可能今天就要面临死亡。宗喀巴大师说,当然我们不一定今天就一定死亡。修观的时候,可以这样子观想今天可能就死亡。这样子对自己有帮助。对治我们的懈怠。死时世事均当舍。当我们死亡的时候,一切诸根悉皆败坏。平常用很多的营养品滋养我们的色身,平常调身调气息,这个时候色身气血都败坏,一切诸根悉皆败坏,一切眷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一切珍宝不复相随。这个时候,一生当中所追求,花很多精神体力所经营的,这些财色名都必须放弃。这个时候能够皈依的是什么?速修妙法求加持。能够皈依的就是我们心中的佛号,以及我们心中所积集的善业。我们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可以念一段时间,把佛号暂时停下来,观想一下念死无常的道理。念死无常的道理,观想有什么好处呢?让我们知道佛号在我们的身心当中,它的确是一种真实的皈依处,这个时候你再念阿弥陀佛感觉就不一样,皈依的心能够生起来。诸行无常。我们的生命是不断变化的,今生做人,下辈子到天上去享福报,福报享尽了以后,下辈子到人世间作一只蚂蚁,各式各样的变化。生命的变化,有些东西是不能贯穿的,死了以后不能带到来生去。有些东西是可以带过去,它那个力量可以贯穿到你来生去。譬如说,你的钱财、你的地位、你的眷属,不能贯穿到来世,这个只有今生你一口气在的时候才有,你死掉以后你要完全放弃。这个会被死亡所破坏。但是你在佛堂当中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积集广大的善业,你在佛堂当中所念的阿弥陀佛,这种功德,死亡是不能破坏的,死亡不能使令这个断绝。它能够相续的使令你来生受用,是这样的差别。所以我们念死无常这样子观下去,就像一个照妖镜马上看到那些东西是一种暂时虚妄的境界,那些东西是我们的真实的功德、真实的皈依处,马上就能够抉择出来,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虚妄的。真实的我们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积集,虚妄的话,暂时的应付一下就好,反正迟早要破坏的。念死无常可以让我们看到很多生命的真相,更深入的真相。
「诸法无我。『我』者,真实、主宰、自在义。」
真实,是一个恒常住、不变异叫真实。这个东西经常的存在,不能够有变化叫真实。譬如说,虚空的云,它一下子变现出一只龙,但是风一吹以后,变现出一只兔子。所以这个龙不真实,因为它有变化性。佛法说真实,是它不能有变化,恒常住不变异叫真实。第二个主宰。它能够去主宰一切法,它能够决定一切法的性质。第三个自在。它不受一切法的约束,别人不能够去约束它的。它要满足真实、主宰、自在,叫做「我」。
「谓一切法的显现,都是因缘和合而有,这是诸法存在的规律。净法是清净因缘的和合而显现,染法是杂染因缘的和合而显现,于染净法中,皆无真实、主宰、自在的「我体」可得,故名「诸法无我」。」
一切法不管是有为法、无为法的显现,佛法的意思都不是由上帝或大梵天来主宰,都是假借因缘的和合而出现的,这个是一切法存在的一个规律。净法,这种圣人的法界,是由因地清净的因缘,由戒定慧的因缘而显现。凡夫六凡法界的染法,是由各式各样的烦恼跟有漏的业力的因缘而显现。在染净法当中,都找不到一个真实、主宰、自在的「我体」可得,这个叫「诸法无我」。
我们开始学习佛法,是先明白业果的道理,知道生命是由业力所引生的,所以我们开始断恶修善。这当中,我们不断的忏悔,内心当中的罪业慢慢的降底低。我们不断的布施持戒忍辱,内心的善业的增长。但是我们心中的我还在,「我」摄持无量无边的善法。心中有一个我,有什么缺点呢?就是生命当中存在一种得失成败的对立的状态,外面的境界风一吹使令你心不安。这个「我」就是十二因缘里面的无明,无明就会动。因为它的本质就是一种对立的状态,你会跟众生产生对立,使令你内心烦躁恼动。「弟子心不安」。所以说我们刚开始会断恶修善,解脱罪业的干扰,使令我们的身心稍微安乐。但是我们修了很多善法以后,还是发觉内心有很多微细的波动,这个时候,我们会更进一步的修无我观,把心中我见的颠倒消灭,才能够达到究竟的安乐。当我们断恶修善以后,进一步去观察无我的道理。
「一、总标五阴的相貌」
首先必须要了解生命的本质。以人来说,人的果报一个是色法、一个是心法。色法是五蕴里面的色蕴,它是一种质碍。有一定的质量、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个色法它是没有明了性的,它只是一种有质量,有一定的重量、有一定的空间的物质。譬如说,我们的血肉、筋骨、头发等等。怎么知道色法不是我?因为色法很明显,它有变化,会老、会病。小时后的我跟长大的我相貌不一样。可见得色法是有变化的,而「我」的本质要常一主宰,恒常住不变异,有主宰性。所以色法是变化性的,它不是「我」。
心法里面的「受」是领纳。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一接触的时候,会出现一种感受。有三种感受,快乐的感受,如果这境界是满我们心意的。如果这个境界是不如我心意的是痛苦的感受。如果这个境界是平庸的,舍受。不快乐也不痛苦。我们这一念心跟境界接触有三种感受,三种感受也是变化的。如果说快乐是我,但是有时候想到我们的冤家的时候,就痛苦。这个人真是对不起我,我对他这么好,他这样子对我。譬如说痛苦是我,但是有时候我们有快乐的感受,所以这个「受」是变化的,所以这个受蕴也不是我。
第三个「想蕴」,想,更明显。受就有想,心中有很多的话,很多的名言、很多的分别。
有「想蕴」以后,就有很多很多的「行蕴」,各式各样的造作,爱憎取舍的活动。行蕴就开始造业,善业恶业开始活动,当然这个造业也是剎那剎那变化的。
最后的「识蕴」就是了别。一般人最容易执着为我的就是这个识。这个是第六意识,现前的明了心。特别是修禅定的人,于修禅定,「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把心中的散乱心给调伏的时候,他那一念明了心,明了寂静,寂静明了,明静不动。他要不看佛法的道理,他就认为我这一念明了的心,是恒常住不变异的,这个就是真如了,这个就是涅槃的境界。事实上你这个明了性,这个心中还是有我执的。我的心很寂静,这是一个禅定的境界。所以说这样的一种境界还是随顺十二因缘流转,我们应该观察,事实上这样的寂静的状态是假借因缘而有,是因为我们修禅定的因缘而有。譬如说,我们刚从打坐下来,就很清楚,知道这个心中是有变化的。你刚打坐的时候心很寂静,从佛堂出来,一做事,跟人家一讲话聊天,心开始散乱。可见得这个寂静的状态是假借因缘而有,无我无我所。它不是恒常住不变异。
「二、正明五阴无我」。按天台的思想,十法界都是五蕴。龙树菩萨在【中观论】里面讲一偈颂,来表达无我的道理。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
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
这偈颂分成三段,先看前面两段,这是修行的方法。龙树菩萨的修无我观,他是分两个方法。第一个是即阴即我。凡夫说,我们生命体有一个我,有这个我第一种情况是即阴即我,就是五阴的本身是我,色蕴是我,或者是受想行识是我。若我是五阴。我是五阴的一个个体,这样子龙树菩萨就说了,我即为生灭。这个我是生灭的情况,有生有灭。因为你这个五阴的本质,不管是色受想行识,不管是色法、心法,它随外在的环境是不断的变化的,你这个我就有变化,既然有变化就不是我。因为「我」的定义就是恒常住不变异。所以说即阴即我是不能成立的。外道就另一个执着,说离阴即我。离开了五蕴另外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住在五蕴里面,所以说,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龙树菩萨就说了,有一个我住在生命当中,「我」是什么相貌?请你讲出来。外道讲不出来,因为一讲出来一定是摄属于色受想行识的一种,所以讲不出五蕴另外的一个相貌。佛陀讲五蕴,他没有讲六蕴,如果有「我」的话,佛陀应该说色受想行识还有一个我。所以说离开五蕴有一个我这个我是不存在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第二个修无我观的功德。「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假设我们知道无我,我们也知道没有我所,没有我所爱的境界。「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这个是无我的智慧。「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
这个是赞叹!龙树菩萨说,这个无我智,这是一个如实的观察。如实的观察是说啊,这个生命的我并不是说本来有一个我,然后我们修观以后,把这个我消灭掉,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如实观不是这个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体,本来就是由业力去创造一个色心的果报。这个色心的果报由这个业力的支持剎那剎那的生灭,本来就没有一个我。本来没有一个我,我们凡夫的习气捏造一个我出来,就是打妄想,本来没有我当中自己捏造了一个我出来。佛陀明白的告诉我们如实观察,把我们心中所捏造那个我,把它消灭掉。是这个意思,不是说本来有一个我,佛陀硬生生要我们把它消灭掉,不是这个意思。是本来就没有我,佛陀只是要恢复我们本来面目而已。这是如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稀有。你能够修无我观,龙树菩萨赞叹这个人稀有难得,这个人是趋向于圣道、趋向于解脱、趋向于涅槃的境界。
「问:若实无我,谁能造业?谁受果耶?」
外道听到佛陀说无我以后,外道就提出一个问难说,我们这个生命体是由因果形成的,因果轮回。外道的意思说,生命体有一个我,才能构成业果的。就是我去造业,然后我去受果报,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佛陀说无我,那么这个业果就不能成立了,因为没有我,这件事情谁作的呢?谁去拜佛?谁去持咒呢?谁去受杀盗淫妄的业呢?就是如果没有我,没有人去造业,没有人得果报,这个因果就断灭了。外道用因果的思想来问难佛陀无我的真理。
「答:然诸有情,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造业受果,于理无违。」
因果的建立不一定要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因果的建立就是我们这一念的心,现前一念心识。蕅益大师说:只是现前一剎那法,望前明果,望后明因。我们这一念心识就像水流一样,它剎那剎那的造业,然后剎那剎那的去变现果报。没有我,谁去拜佛?你这一念心去拜佛,你现前的明了心识。你现前这一念剎那剎那的心去拜佛。以佛法来说,无我无我所,菩萨到底谁去修般若波罗蜜呢?我们这一念清净的愿力就是我们的愿力,不必要假借我才能够行菩萨道。菩萨是依止愿力,就是这一念清净的菩提心。有情众生是依止我们这一念心,不断造作的因缘,不断的造业,不断的受果报,这样的真理是不违背的。
「结示-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
生命的本质是没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但是只有一个心识的活动。这个心识无量劫来剎那剎那的生灭,使令因果不断的相续,但是心的作用太微细了,所以我们总是觉得心是一个整体的,因为心的活动太微细,我们以为它是一体的东西,事实上它不是一体的,它是由很多很多的剎那所形成的。因为这样一种虚妄的熏习,好像有一个恒常住不变异的我的相貌出现,愚痴的凡夫就认为有一个我,使令我们在三界当中不能解脱生死。有我罪即生,亡功福无比。无我真理的观察,比观察业果看的更深入。佛法的修学是要启发我们心中的觉悟,佛者觉也。我们刚开始的觉悟是先觉悟因果的道理,知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我们一生的遭遇是不能怨天尤人的。不能怨天尤人,我们今生的遭遇是怎么来的呢?是我们过去的业力所引生的。善业使令我们生命出现快乐的果报,布施持戒忍辱的善业。杀盗淫妄的罪业使令我们有痛苦的果报。我们断恶修善以后,慢慢增长善业的力量。进一不无我观,这就是一种解脱。前面的善业是快乐,不一定解脱,他还是在善业中流转。无我观它能把我们心中的无明,我执的颠倒给消灭掉,这个时候整个十二因缘就停下来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于生灭老病死灭,整个十二因缘就慢慢消失掉。我们不要说解脱生死,那么高的境界。平常的时候,福报大的人没有修无我观,这个我执是很大的。因为他福报大心力强,他那个自我意识会提升起来。人跟人之间,两个福报大的人不容易相处,一个福报大的人跟一个没有资粮的人容易相处,反正你福报大,我什么都听你的。两个都福报很大的时候不好相处,各凭本事。人跟人之间的接触就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佛陀要我们修无我观的时候,你会发觉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不能处理的事情,人际关系再怎么复杂,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修无我观的时候内心是非常之太平,人跟人之间的接触没有什么高低,没有任何差别,内心能够寂静处理。我们看外道,外道的禅定,他入了四禅以后,他内心是不得了的。外道禅定的心力,他动一个念头把一个城市完全破坏掉。但是他那么高的禅定,他没有解脱。你看一个外道禅定仙人,你讲一句话触恼他,他就起瞋心。起瞋心以后就把整个城市完全破坏掉,造杀业,不得了。造了杀业以后,这个人禅定肯定要失掉,下辈子到地狱去了,禅定并没有给他快乐。但是阿罗汉他也有禅定,有禅定以后,在禅定当中有任何的境界,他不生气,别人触恼他、打他,甚至把阿罗汉杀死。你看目犍连尊者被打成肉酱,但是他整个过程不动一念的瞋心,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你要遇到一个禅定仙人,你打他,那不得了。那禅定的人一生气起来,不要说把你杀死,整个台湾全部毁灭掉,有禅定的人你不能惹他的。但是你打一个阿罗汉,没事。为什呢?因为阿罗汉无我无我所智慧现前的时候,我不可得,没有人被打的。他只是在怜悯你,怜悯你在造罪业。他那一念慈悲心在怜悯你。所以说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就在这个地方。有些人说,世界的宗教不都是一样吗?劝人家为善。这句话讲一半。佛法的因果道理是通于世间法,但是佛法的无我观,是不共于世间的。一些宗教讲不出这样的话出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般宗教没有佛陀的智慧,讲不出这样的话,他没办法看到这么深的真理,看不到。他没办法看到生命无我,看不到。也之所以外道不能够解脱在这个地方,他那种安乐是暂时的,很快就破坏。但是圣人的无我观,他那个安乐是究竟的。我们修了无常无我以后,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看三法印,经过无常无我所成就的果报,「涅槃寂静」。
「涅槃者,寂灭、离系、无生义。」
这是针对凡夫的三障,烦恼障、业障、报障,来说明的。圣人在涅槃的境界当中,他心中没有烦恼的干扰,叫做寂灭。这个寂灭,经典上的意思,佛陀为什么用寂灭来形容心中没有烦恼呢?佛陀把烦恼譬喻作火,我们没有一个人愿意在火里面生存,因为火使我们烦躁恼动。就像烦恼,贪瞋痴的烦恼,在心中活动的时候,使令我们心中感到扰动不安。当我们把烦恼的火熄灭以后,内心的状态就是寂灭的、清凉的状态。这个表示对治的烦恼障。第二个业障,我们内心有业力,这是说特别是造罪业的人,他心中也是不安的。他心中心很粗,他已经造很多罪业,多造几个他也感觉不出来。修行人就不一样,平常持戒,偶尔造一次杀盗淫妄的罪业,你马上感到不同。你去造了杀盗淫妄以后,你认真打坐,就坐不住了。你之前佛号念的很相应,这个时候佛号念起来就扰动,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是有罪业的障碍,业障,罪业障碍你的身报。所以心中有罪业的人,他就是不安,他坐的地方也不对,站也不对,躺也不对,为什么你老是坐不住,站不住?他说我也不知道,我老是觉得心神不安,恐怖,就是你心中有罪业。因为罪业的本质是扰动的。一个造善业的人,他特别寂静,因为善业的本性是寂静的。所以一个人布施持戒善业强的人,他修禅定很容易得禅定,因为他的本性就是寂静,跟禅定相随顺。所以说古大德要我们念阿弥陀佛修习善法,因为这个善法能够帮助你得到一心不乱。善业跟修习三昧是相随顺的,因为他的本质是寂静的,是随顺于涅槃。当我们把业障消灭以后,没有业力的系缚,离系。第三个是无生。它是针对于凡夫的报障。我们每一个人在三界里面受生,不管多有福报,避免不了老病死的干扰,你的色身有病痛干扰你,你的色身出现老,白发苍苍,齿牙动摇,老也会干扰你。老病死也是一种障碍,对圣道是障碍。无生就没有老病死的障碍。涅槃有三种功德,寂灭、离系、无生。
「谓行者明『无常』、『无我』、之理,生起『我空』之观慧,内除三毒之烦恼,永脱三界轮回之苦,而证得不生不灭、永恒安乐之涅槃,唯此涅槃境界才是真正究竟永离苦恼,寂静安乐,故名『涅槃寂静』。」
这个涅槃是由于无常无我的真理,生起的我空智慧,来熄灭烦恼断除生死的果报,这个时候是不生不灭永恒安乐,这种涅槃才是真正究竟的永离苦恼,寂静安乐。叫涅槃寂静乐。
生命的安乐有究竟安乐跟不究竟安乐。譬如说,我们今天布施持戒,下辈子生天,有天的正报的庄严,依报楼阁宫殿的庄严,天也会有神通。天的生命当中,一生不老不病,天的果报体永远是年轻庄严,天里面没有医院的,因为天他不生病的。他也不要工作,他一生当中就是不断的享乐,这个是不错,这个是我们的皈依处吗?我们的生命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就不错了,但是不可以。因为天的果报,他还是属于诸行无常。譬如仰天射箭,势尽还堕。就是这个箭,往天上射,它总有一天要掉下来。天,他不老不病,但是他会死亡。所以佛陀不把天的果报,把他安立到我们的皈依处。我们佛法的皈依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法,佛陀要我们皈依法,是皈依涅槃。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把心带回家,我们心中追求一个安乐的果报体,是一个永远不可破坏的。你买一个房子,买到地震带,你晚上睡觉也是心不安。你得到一个天的果报,你不知道你随时会掉下去。涅槃它的安乐是究竟的安乐,你得到以后永远不会失掉。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在阿含经,这一段话经常看到。阿含经里面把我们的生命分成两种状况。第一个是凡夫的流转门。凡夫的流转门是什么状态呢?诸行无常。三界的果报体它是无常的。在阿含经的意思,把无常开展出三个内涵。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我们生命体是无常,会有变化的。你现在很健康,这件事是不决定的。你现在很有钱,这件事也不决定,会有变化的,随时会有变化。无常就是苦。纵使这种变化性,使令我们的生命体没有安全感,我们不知道下一剎那,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况出现,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罪业,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现前,使令我们在三界流转当中非常没有安全感,所以没有安全感就是苦。苦就是无我,表示我们没有主宰性。假设我们能够决定我们的生命,谁愿意痛苦呢?所以我们在三界中,流转三界中,何处是依附?我们就想找一个更深入的皈依处。因为我们在三界,随着业力漂流,感觉到无常故苦,苦即无我,这是生灭法。怎么办呢?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身为一个佛弟子,知道我们每一个人想要追求一个安乐的生命,要赶快解脱这种生灭法,三界的生灭法。这个时候达到一种涅槃的寂静,这个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我讲一个小故事,作一个总结。这个涅槃寂静乐啊,佛在世的时候,在北印度,有一个小国家。这个小国家,好几天没下雨,旱灾。在古时候的社会,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农业社会没有收成,国王就下命令,那一个人、那一个团体能祈雨,国王有重赏。规定那一天在皇宫面前要办一个祈雨的法会。国家里面很多的信徒,有的是外道、有的信佛法的,通知他们的师父,约定一个时间到皇宫来祈雨。佛弟子也派人去通知佛陀,希望佛陀派弟子来祈雨,佛陀就派了迦旃延尊者,很多阿罗汉,来到这个国家。很多的团体,大家就在皇宫面前祈雨,然后就下雨了。下雨以后,就解除旱灾。当然阿罗汉的境界不得了,他一入定,阿罗汉的威德力一下子就把龙王叫过来,龙王就乖乖下雨。但是国王不知道,雨是下了,但是赏金要赏给谁?团体在祈雨,怎么知道谁的力量,使天下雨呢?一个有智慧的大臣说,我们可以测试一下,马上可以测试出来。国王就请这些祈雨的法师,不管是外道法师,佛弟子的这些阿罗汉,到一个马房的地方,就是养马的地方吃饭,饭菜准备的很差。吃饭的时候,这些外道,凡夫的境界,心随境转。吃完饭以后就破口大骂,这个国王真是小气,我们为他祈雨,准备这么差的饭菜。阿罗汉这些佛弟子吃完以后,一句话都不说。侍者就说:师父你们有什么话说?他们没什么话说,吃饱就好了,就走了。过几天以后,国王又请他们吃饭,这个时候在王宫,宫殿楼阁,侍者饭菜准备很好。这些外道的师父吃了以后,很欢喜赞叹。这时阿罗汉也一句话都没有说,侍者就说,你们吃了以后有什么感觉。没什么感觉,吃饱就好了。侍者就把他们所说的话,一一纪录下来,报告国王。大臣说,这一场祈雨,一定是这一些佛弟子的法术成就的,因为这些人是圣人的境界。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是凡夫、是圣人?因为一个有自我的人,自我意识跟心接触的时候,他一定是有我就有我所,一个我爱跟我所爱,爱着所爱的境界。你爱着这个所取的境界,一定是心随境转,随他而转。阿罗汉内心当中有我空的智慧,他的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如鸟飞虚空,踪迹不可得。他内心当中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内心寂静安乐,能够不受一切法,外境对他没干扰。换句话说,阿罗汉内心的安乐,是外在环境不能影响他的。八风。老僧自有安心法,八风吹来亦何妨。阿罗汉那一念的清净心,不可以破坏的。所以讲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而这种安乐才是一个佛弟子所要追求的安乐,它是不可破坏的。
这个无常无我观,我们看【八大人觉经】第一观就有这个意思。「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什么是无常无我观?他是从无常下手。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告诉我们佛弟子,经常要观察,现前的身心世界是会变化的。你现在健康、富贵、各式各样安乐的境界,都是不牢固的。四大苦空。无常就是苦,可以知道我们身心世界,三界果报体是苦的,因为没有安稳性,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痛苦,不知道。无常故苦,所以五阴无我。也可以从苦当中,知道身命体是没有主宰性的。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的生命,是由业力决定的。所以说生灭变异,虚伪无主。这个生命体是生灭变异的,而这种变化性,我们一点都不能参杂我们的意见。这个生灭变异的过程,是虚伪无主的,我们自己不能做主的,是由过去的业力做主的。心是罪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佛陀告诉我们,经常观察无常故苦,苦即无我,有什么好处呢?如是观察,渐离生死。就把三界生死给慢慢熄灭掉。
三法印,事实上是说明我空的道理。我空的道理比前面业果的道理就更加的深入了,对于生命的觉悟就更深入了。
问:?
答:离系,这个系指的是业力。离开业力的系缚,有漏的业力。
问:?
答:阿罗汉还没有入涅槃之前,他色身还在。从经典上说,阿罗汉粗分的分别我执已经熄灭了,但是还有一种微细的俱生我执。所以说要杀阿罗汉的时候,他第一念还有一种微细的痛苦,但是阿罗汉他马上会提起正念,他修无我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他会修无我观。无我观现前的时候,他痛苦马上消失掉。所以他的痛苦只有一剎那而已。
问:?
答:他不是定力。我们刚开始成就无漏智慧的时候,要假借定力。因为你没有定力,这个我的智慧它善动。
问:打坐那一剎那,痛还是痛,身心不能完全分开?
答:因为还没有把我执完全消灭。凡夫我执是分别的,分别就很粗,很粗很粗。阿罗汉修无我观,是已经成就了,即使他没有禅定,他无我观还是可以现前,他那无我观是一个现量的境界,他真的知道是无我,所以他那个痛苦是完全没有。我们对无我观是假借文字去观想,但是这个观想也有他一份的力量。譬如说,黑暗当中点起蜡烛,有一份的力量,但是不能把这个黑暗完全消灭,因为这个力量太薄弱了。阿罗汉的光就像太阳一样,整个黑暗都可以消灭掉。我们刚开始栽培,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刚开始,因为任何一个圣人刚开始修行,都是慢慢的,慢慢的借法熏习,闻思修。我们修无我观有什么好处呢?可以
使令烦恼淡薄,减轻它的势力。
问:?
答:我们不知道他的境界,至少他讲的话合乎真实情况。在佛陀的意思,不要随便泄漏自己的修行境界,搞不好会容易大妄语,因为你多讲一点也不对,少讲一点也不对,但是我们可以照佛陀的法如实说。佛陀如此说,我就如此说,因为这世间的真相。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生命的本质就是这样。我们既然皈依佛陀,皈依法、皈依僧,就照佛陀所说的法来说。至于个人的证道,这件事情,我们尽量不要讲。他也没有讲他是不是证道,他是讲痛是痛它不要管他,这是对的。
问:?
答:很难讲,每一个人的善根不可思议。他如果过去生有修过无我观,他听到以后,他马上就能够相应,至少能够相应。其实我们不能够去轻视初学,因为生命是不断的相续,我们不知道这个人他过去生是修几生?因为从今生来看,我出家十几年,你出家几年,我怎么知道你前修了多少?所以不能轻忽初学。所以说法就是平常说,接受多少就看你的善根,但是至少这句话是正确的,我们不能够讲错话。你修无我观,你也会感觉到,虽然你的力量还不能断烦恼,平常生活当中,你会发觉你的烦恼比较淡薄,这个好,烦恼会比平常淡薄。有这个差别。我们不修无我观有什么缺点?你不断的积集福报,福报越来越大的时候,你这个人没有人敢讲你,因为有福报的人,那个我特别大。福报大的人,他不修无我观,造业的力量就不得了。你看古代的君王,君王一怒,血流飘杵。我们一个没有福报的人,发个脾气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个皇帝发个脾气,那还得了,整个家族几百个人全部杀掉,为什么?其实追根究底,没什么大不了,他只是讲一句话触恼你而已,或者他对你比较不恭敬。平常人对我不恭敬没什么,福报大的人,你对他不恭敬那还了得。他那个我很厉害的,普天之下无非王土。所以说,我们学习佛法才知道,佛陀的智慧实在不得了,他会一层一层的引导你不断的深入,不断的去调伏你的烦恼。当然这是一个次第,我们刚开始相信因果、断恶修善,这个时候我们心中的皈依处是皈依善业,不错,我学佛以后慢慢减少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我持戒,也不断的布施,善业不断的增长。当然人都是追求安乐,这个时候我们心中的皈依处是皈依在善业,不断的意念我的善业。我什么时候作过什么善业,我一天拜了几个八十八佛,诵了几个经,也不错。但是你心中还是在有相的境界分别,虽然是善业,这些善业还是属于流转门的,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到,心中还是有一种微细的不安。你要修无我观的时候,无我的智慧会引导你从有相的善业,趋向无相的空性,这个时候你的皈依处就是安住在空性,你会发觉你心中的安定性比前面更加安定,你有这种感觉。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