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南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译:根本法门经(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6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译自《中部》第1经。世尊在本经中用八种方法教导一切法的根本法门,依次说明凡夫、有学、阿拉汉和正自觉者四类人对地、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和涅槃的看法。凡夫因未遍知故,对它们生起种种有身见,其余三类圣者因遍知等故,不会对它们生起有身见。

玛欣德尊者译:根本法门经 在线阅读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根本法门经1

  1.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在伍咖他的幸福林沙喇王树下。

  于其处,世尊对比库2们说:“诸比库。”那些比库回答世尊:“尊者。”世尊如此说:

  “诸比库,我将对你们说一切法的根本法门。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那些比库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如是說:2.“在此,诸比库,无闻的凡夫不见诸圣者,不熟知圣法,不受圣法调教;不见诸善士3,不熟知善士法,不受善士法调教。对地认为地4,对地认为地而设想为地,设想于地,设想由地,设想地是我的5,喜欢于地。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6故。对水认为水,对水认为水而设想为水,设想于水,设想由水,设想水是我的,喜欢于水。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火认为火,对火认为火而设想为火,设想于火,设想由火,设想火是我的,喜欢于火。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风认为风,对风认为风而设想为风,设想于风,设想由风,设想风是我的,喜欢于风。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3.对生类7认为生类,对生类认为生类而设想为生类,设想于生类,设想由生类,设想生类是我的,喜欢于生类。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天人8认为天人,对天人认为天人而设想为天人,设想于天人,设想由天人,设想天人是我的,喜欢于天人。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生主9认为生主,对生主认为生主而设想为生主,设想于生主,设想由生主,设想生主是我的,喜欢于生主。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梵天10认为梵天,对梵天认为梵天而设想为梵天,设想于梵天,设想由梵天,设想梵天是我的,喜欢于梵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光音天11认为光音天,对光音天认为光音天而设想为光音天,设想于光音天,设想由光音天,设想光音天是我的,喜欢于光音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遍净天12认为遍净天,对遍净天认为遍净天而设想为遍净天,设想于遍净天,设想由遍净天,设想遍净天是我的,喜欢于遍净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广果天13认为广果天,对广果天认为广果天而设想为广果天,设想于广果天,设想由广果天,设想广果天是我的,喜欢于广果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胜者天14认为胜者天,对胜者天认为胜者天而设想为胜者天,设想于胜者天,设想由胜者天,设想胜者天是我的,喜欢于胜者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4.对空无边处天认为空无边处天,对空无边处天认为空无边处天而设想为空无边处天,设想于空无边处天,设想由空无边处天,设想空无边处天是我的,喜欢于空无边处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识无边处天认为识无边处天,对识无边处天认为识无边处天而设想为识无边处天,设想于识无边处天,设想由识无边处天,设想识无边处天是我的,喜欢于识无边处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无所有处天认为无所有处天,对无所有处天认为无所有处天而设想为无所有处天,设想于无所有处天,设想由无所有处天,设想无所有处天是我的,喜欢于无所有处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非想非非想处天认为非想非非想处天,对非想非非想处天认为非想非非想处天而设想为非想非非想处天,设想于非想非非想处天,设想由非想非非想处天,设想非想非非想处天是我的,喜欢于非想非非想处天。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5.对所见15认为所见,对所见认为所见而设想为所见,设想于所见,设想由所见,设想所见是我的,喜欢于所见。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对所闻16认为所闻,对所闻认为所闻而设想为所闻,设想于所闻,设想由所闻,设想所闻是我的,喜欢于所闻。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所觉17认为所觉,对所觉认为所觉而设想为所觉,设想于所觉,设想由所觉,设想所觉是我的,喜欢于所觉。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对所知18认为所知,对所知认为所知而设想为所知,设想于所知,设想由所知,设想所知是我的,喜欢于所知。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6.对单一19认为单一,对单一认为单一而设想为单一,设想于单一,设想由单一,设想单一是我的,喜欢于单一。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对多样20认为多样,对多样认为多样而设想为多样,设想于多样,设想由多样,设想多样是我的,喜欢于多样。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对一切21认为一切,对一切认为一切而设想为一切,设想于一切,设想由一切,设想一切是我的,喜欢于一切。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对涅槃22认为涅槃,对涅槃认为涅槃而设想为涅槃,设想于涅槃,设想由涅槃,设想涅槃是我的,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我说他未遍知故。

  ——第一种方法凡夫之地节结束

  7.诸比库,若比库是有学23,其心尚未到达而希望住于无上解缚安稳24。他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我说他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我说他应遍知故。

  ——第二种方法有学之地节结束

  8.诸比库,若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25,已具足住26,应作已作27,已舍重担28,得达己利29,灭尽有结30,正智31解脱。他也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我说他已遍知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我说他已遍知故。

  ——第三种方法漏尽者之地节结束

  9.诸比库,若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他也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灭尽贪、已离贪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灭尽贪、已离贪故。

  ——第四种方法漏尽者之地节结束

  10.诸比库,若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他也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灭尽嗔、已离嗔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灭尽嗔、已离嗔故。

  ——第五种方法漏尽者之地节结束

  11.诸比库,若比库是阿拉汉、漏尽者,已具足住,应作已作,已舍重担,得达己利,灭尽有结,正智解脱。他也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灭尽痴、已离痴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灭尽痴、已离痴故。

  ——第六种方法漏尽者之地节结束

  12.诸比库,如来、阿拉汉、正自觉者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我说如来已遍知尽故。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我说如来已遍知尽故。

  ——第七种方法如来之地节结束

  13.诸比库,如来32、阿拉汉、正自觉者33对地证知为地,对地证知为地而不设想为地,不设想于地,不设想由地,不设想地是我的,不喜欢于地。其因为何?因如是知:‘喜为苦之根34;从有而生,有生类之老、死。35’因此,诸比库,我说如来已尽、离、灭、舍、弃一切爱,已证正觉于无上正自觉。

  对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对涅槃证知为涅槃,对涅槃证知为涅槃而不设想为涅槃,不设想于涅槃,不设想由涅槃,不设想涅槃是我的,不喜欢于涅槃。其因为何?因如是知:‘喜为苦之根;从有而生,有生类之老、死。’因此,诸比库,我说如来已尽、离、灭、舍、弃一切爱,已证正觉于无上正自觉。”

  ——第八种方法如来之地节结束

  世尊如此说。那些比库不欢喜世尊之所说。36

  ——根本法门经结束——

  玛欣德比库敬译

  2009-09-24

  --------------------------------------------------------------------------------

  1根本法门经 (Må lapariyà yasuttaü ):译自《中部》第 1 经。

  世尊在本经中用八种方法教导一切法的根本法门,依次说明凡夫、有学、阿拉汉和正自觉者四类人对地、水、火、风、生类、天人、生主、梵天、光音天、遍净天、广果天、胜者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所见、所闻、所觉、所知、单一、多样、一切和涅槃的看法。凡夫因未遍知故,对它们生起种种有身见,其余三类圣者因遍知等故,不会对它们生起有身见。

  2比库:巴利语 bhikkhu 的音译,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见怖畏等义。即于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并达上的男子。

  汉传佛教依梵语 bhikù u 音译为比丘、苾刍等,含有破恶、怖魔、乞士等义。其音、义皆与巴利语有所不同。

  现在使用“比库”指称巴利语传承的佛世比库僧众及南传上座部比库僧众;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称源自梵语系统的北传僧尼。

  3 诸圣者(ariyà naü ):指佛陀、独觉佛和佛弟子。诸善士(sappurisà naü ):独觉佛和如来弟子。或者说佛陀、独觉佛和佛弟子都是圣者和善士。

  4地认为地 (pañhaviü pañhavito sa¤ jà nà ti):有四种地:相地(lakkhaõ a-pañhavã):拥有硬、坚性的地界。有成份之地(sasambhà rapañhavã):土地,或头发等二十身分,以及外在的铁、铜等。所缘地(à rammaõ a-pañhavã):修地遍时地的遍相。假名地(sammutipañhavã):得地遍禅那者投生到天界名为地天,即假名地。凡夫以颠倒想认为所有这些地为地。

  5设想为地(pañhaviü ma¤ ¤ ati):设想我是地。设想于地(pañhaviyàma¤ ¤ ati):设想我在地中。设想从地(pañhavito ma¤ ¤ ati):设想我从地而生。设想地是我的(pañhaviü meti ma¤ ¤ ati):贪爱一切内外之地为我的,例如我的头发、我的体毛、我的铁、我的铜等。

  6未遍知 (apari¤ ¤ taü ):有三种遍知:知遍知(¤ à tapari¤ ¤ à ):遍知地界,辨识此是内地界,此外地界,此是其特相,此是其作用、现起、足处。

  度遍知(tãraõ apari¤ ¤ à ):如此了知后通过无常、苦、病等四十二行相审度地界。断遍知(pahà napari¤ ¤ à ):如此审度后以最高的圣道舍断对地界的欲贪。或以名色差别智、缘摄受智为知遍知,以聚思维等随顺完成为度遍知,道智为断遍知。他以此三种遍知而遍知地。但凡夫没有这些遍知,以未遍知故,才设想地和喜欢于地。

  对下面的水、火、风、生类、天人等也应如此理解。

  7生类 (bhå ta):在此指四大王天以下的有情众生。

  8天人 (deve):除了他化自在天界的魔王及其眷属之外的其余六欲界诸天。

  9生主 (pajà patiü ):魔王为生主。在此当知包括魔王和魔眷。

  10梵天 (brahmaü ):在此只是指初禅地的梵天,包括大梵天、梵辅天和梵众天。

  11光音天(à bhassare):包括一切第二禅地的少光天、无量光天和光音

  12遍净天(subhakiõ he):包括一切第三禅地的少净天、无量净天和遍净天

  13广果天(vehapphale):第四禅地的梵天。

  14胜者天(abhibhuü ):指无想有情天。

  15 所见 (diññhaü ):以肉眼所看见的和以天眼所看见的。在此指色处。

  16所闻 (sutaü ):以肉耳所听闻的和以天耳所听闻的。在此指声处。

  17所觉 (mutaü ):包括所觉、所想,即前往接触的意思,诸根与诸所缘彼此互相连结而识知。在此指香、味、触处。

  18所知 (vi¤ ¤ à taü ):以心识知。在此指其余七处,或指法所缘。

  19单一 (ekattaü ):指入定者。

  20多样 (nà nattaü ):指未入定者。

  21 一切 (sabbaü ):将一切有身分为两种后,现在再统一为一种来显示。

  22涅槃 (nibbà naü ):在此的涅槃是指“现法涅槃”(diññhadhamma-nibbà na),即如顺世外道等所认为的拥有和享受五欲为获得最高的现法涅槃。

  23有学 (sekho):又作学人。已获得学人法者为有学。修学增上戒、增上心、增上慧者为有学。修学八圣道者为有学。在此是指从证得入流道直至阿拉汉道的七种有学圣者。

  24解缚安稳 (yogakkhemaü ):从四种缚中安稳、不追随。在此是指阿拉汉。

  25 漏尽者 (khãõ à savo):阿拉汉因已灭尽、舍断、正断、止息四种漏——欲漏、有漏、见漏和无明漏,故称漏尽者。

  26已具足住 (vusitavà ):已住、遍住于尊重共住、圣道共住等十种圣住。他们已纯熟地住于所住为“已具足住”。

  27应作已作 (katakaraõ ãyo):从凡夫的善行开始,对七有学、四圣道等所应作的皆已完成,即漏尽者对一切所应作的修学皆已完成、已圆满,再没有更高的应作,已证得苦尽。

  28已舍重担 (ohitabhà ro):他已经放下、舍弃、放弃三种重担——蕴重担、烦恼重担和行作重担。

  29得达己利 (anuppattasadattho):已达成了自己的理想、最终目标,即已证得阿拉汉。

  30灭尽有结 (parikkhãõ abhavasaü yojano):阿拉汉已灭尽、舍断、以智火烧毁连结、系缚有情生命的“有结”。

  31正智 (sammada¤ ¤ à ):对诸蕴的积聚义、诸处的范围义、诸界的元素义,苦的逼迫义、集的起源义、灭的寂静义、道的照见义,一切行无常等如此区分,通过智慧正确、如实地了知、思量、分别、明了。

  32如来 (tathà gato):以八种原因称世尊为如来:如实而来;如实而去;如实相而来;对如实法真实证正觉;如实教示;如实教说;如所作者;如实胜利。

  33正自觉者 (sammà sambuddho):正确地、自己觉悟了一切法为正自觉者。

  34喜为苦之根 (nandã dukkhassa må laü ):前世对生命的喜爱是今生五蕴的根本。

  35从有而生,有生类的老死 (bhavà jà ti, bhå tassa jarà maraõ aü ):因欲有而有果报五蕴的出生。因为生有,有情生类的诸蕴即有老、死。

  36由于当时听闻此经的那些比库无智,他们听不明白此经的意义,所以不欢喜。后来,世尊又在韦沙离城的果德玛咖庙为这些比库开示《果德玛咖经》,他们听了该经后,全都证得了阿拉汉果连同无碍解智。

----------------------------------------------------------------------------------------------------------------

玛欣德尊者

玛欣德尊者简介

  玛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尊者才华洋溢,博学多才,毕业后于广州市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其间曾到西双版纳、五台山、西藏、缅甸等地考察参学。尊者自2002年7月至缅甸帕奥禅林出家受具足戒后,在帕奥禅师严谨且有次第的禅法教导下完成了帕奥学程,现在尊者是身为帕奥禅林的业处指导老师之一。近年来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讲授“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玛欣德尊者通晓巴利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义注。尊者也兼通英语、缅语等,能以多种语言教导禅修,指导过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持戒精严,曾多次在帕奥禅林向华人僧众讲授戒律。

  教禅:尊者教禅多年,经验丰富、禅风严谨,严格依据佛陀在经典里的教导,以及帕奥西亚多从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统禅法,针对不同禅修者的实际情况,以种种方便善巧,应机教授。

  讲法:尊者讲法细致柔和、生动详尽,巧设妙喻、直指人心。近年来,已在各地讲授过《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八城经》、《盐块经》、《应作慈爱经》、《大吉祥经》、《清净道论》等众多经典。

  译经:尊者致力于把三藏圣典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中文。其译经有四大特点:辞句信实、语义通达、行文优雅、质量俱丰。

  作品:《大护卫经》、《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比库巴帝摩卡》、《沙马内拉学处》等,同时,尊者的著述还包括《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阿毗达摩讲要》、《止观法要》、《您认识佛教吗?》等关于禅修、教理和入门的书籍。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