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隆大师传:36、宣隆大师所传授的禅修方法
宣隆大师传:36、宣隆大师所传授的禅修方法
宣隆大师问:各位善信!在生死中飘流,你们觉得沮丧、凄凉吗?
弟子们回答:的确是啊!大师!
宣隆大师问:既然如是沮丧、烦恼,你们想不想拥有快乐?
弟子们回答:是的,大师!我们极之想拥有快乐。
宣隆大师跟着开示:若想拥有快乐,一定要杀死你们的父母,杀死两位国王,还要杀死外六贼与内六贼(1)。请留意!因父母对你们有莫大的好处,只杀父母一次是不够的,要杀足四次才行。在此必须要知:
我所说的父母是指「渴爱」与「我慢」;
两位国王是指「有见」与「无见」两种邪恶见解;
外六贼指「六尘(六境)」而内六贼则指「六根」。
(有关上段的开示,请参考《南传法句经》第 294 句(2)的内容。)
现在,请依下述方法进行:
首先向佛陀致敬,然后受持戒律,并要宣称:为了在此禅修期间能达致涅槃,愿意奉献自己的身心(五蕴)给佛陀。〔此外,亦可宣称:为了在此禅修期间能达致涅槃,愿意奉献自己的身心(五蕴)给已故的宣隆大师。 接着,〕向三界众生散发你的慈心,以及你所累积到及即将获得的功德。
不要规定你的禅修时间,能坐多久就坐多久。采用的坐姿,要能久坐亦无需移动。控制心意安住于禅修对象,不令散乱。你的禅修对象是出息与入息,用鼻孔呼吸,紧闭双目有助心不散乱;呼吸时要强劲些,这样做有助稳定心意,除了作刻意呼吸的心念外,不可让任何别的念头闯入。当气息接触到鼻孔的末端时,你将会觉察到那个接触,要专注于那个对接触的觉察;「接触(contact)、」「觉察(awareness)、」 与「专注(mindfulness)」三者要同时发生。
这样地做着禅修时,你的眼不会看任何东西,你的耳不会听任何东西,你的鼻不会嗅任何东西,你的口不想吃任何东西,你的身体也不想去其它地方;于是,你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就得到很好的守护了。换言之,防护五根的戒律 ── 根律仪(Indriya Saṁvara Sīla)便可成就了。这个成就可不小啊!根律仪要做的,就是要控制与克制五根,防止贪瞋痴在心内生起。要防护得妥,非练习禅修不可。
在连串不放逸的修习后,心得到很好的教养,不再任意跟随念想(fancies),只安住于鼻孔末端。接着,一堆堆像珍珠、星星、月亮、太阳、……等五彩缤纷、色彩斑驳、熟悉的与不熟悉的大小东西,会在你周围相继出现;它们有很大的误导性,令你以为是禅修的进境,实际上,它们会成为禅修的障碍,甚至被人指为是开悟的敌人。你要训练自心,令它安住于原先的禅修对象(3)上。这奇特的经验,大多数禅修者都会遇到的。
成就此能力时,即能防护自心,不令散乱,安住于鼻孔末端,专注着接触和触觉时,就相当于杀死了那外六贼(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或六境)。
若能持续练习,你会觉察到冷、热、僵硬和各式各样的疼痛感觉。当某个特别感觉出现时,禅修者即要觉察到它。如果是冷的感觉,就要觉察到冷,并要专注着对冷的那个觉察;那么,当心能完全集中时,冷感觉与对那冷感觉的觉察就会一起同时消失;如果它是一个热的感觉,那热的感觉与对那热感觉的觉察也会一起同时消失的;(若出现的是其它僵硬或疼痛感觉,也应作如是的修习。)但热的感觉不会在冷的感觉后面逗留,同样,冷的感觉也不会在热的感觉后面逗留;每次发生的事件(指每个感觉的出现)都是一个相当独立和独特的事件,各有其自身的自然特色。这些感觉会在身体的任何地方出现,你不该注意它出现在身体上的那个特别地方,各种感觉都是会随其本性出现的,你只需持续地在感觉出现时即如实地觉察到它即可。这种与专注紧密结合之觉察就是所称的「三法印智(Sammasana Ñāṇa)。」
当觉察身体感觉的修习已成为习惯(你的第二天性)时,你的集中力(定力)已发展至一高水平,足可令你把捉到身内生起的心理过程,换言之,你将领悟到名色(身心)现象,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迁流不息的转变过程。你若能奋发推进五力 ── 信、精进、念、定、慧,你的集中力(定力)将会更为大大增强。
结果,将有光辉在体内生起,让你看到自己身体的翻版,全身会在你面前展现,你会看到内脏的活动,时而有生肉分开、瘀肿、水泡爆发,时而有珠状物体流出或像雨点般洒下来。
到时,你的集中力(定力)会变得坚强,由于熟悉身体感觉的生灭现象,「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Ñāṇa)」将会生起,感觉不再是一种想法(4)之知(概念上的知识),而是一种内观智慧之知(非概念性的如实知识)。到此阶段,你将看到毛孔有细小的火花喷出,像打火机擦出的火花一样,你将可以「分别智(discriminate knowledge)」亲身体验到心、心所与色(肉体)等法的生灭真相。
接着,你了解到,实际上只有名色(身心)的综合体,并无所谓手、脚、或身体的其它部分。而且,你会明白到,旧概念如人、天神、梵天等皆是盲目的世俗人境界,体验真相后,一切皆是名称而已。当一个人能如是地了悟时,他对三宝将会深信不疑。到此地步,禅修者已杀死那内六贼(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并开始消除有见与无见(5)的工作,但此时还未能完全把它们根除。
在这里,对感觉维持着觉察之坚定专注力(念住力)是「戒(Sīla),提供光芒(light)之稳」固集中力是「定(Samādhi),辨识到名色(由心、心所与色所构成)的实相之能力是「慧」(Paññā)。于是,戒定慧三学便得以成就。不过,此阶段的智慧仍只是世俗谛的层次。」
宣隆大师所述的七清净(6)
当禅修者用心留意观察着感觉时,他正全面地防护着六根,所以他有「戒清净(Sīla Visuddhi)。」
当时他的心正安住(固定)于感觉上,这就相当于「心清净(Cittā Visuddhi)。当有戒清净」与心清净时,禅修者便能如实地看到真相,那即是说,他能看到毛孔有细小的火花喷射出来,像打火机(lighter)擦出的火花一样,跟着他了解到自己没有手、脚或身体,只有名色(身心)的综合现象而已,那意味着他具有「见清净(Diṭṭhi Visuddhi)。」
获得见清净后,他再无疑惑,对佛法僧三宝亦会坚信不疑。无疑惑即是「除疑清净(Kaṅkhā-vitaraṇa Visuddhi)。」
当禅修者能对感觉由概念上的知识转为如实的知识(7)时,他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光辉从身上散发出来,极之清纯,且伴随着深度的满足与安宁。不要贪恋此经验,若迷执此奇妙经验,那表示你已陷入那「十种内观智(8)的危害(9)」之中了,事实上,此经历亦只有在长期的禅修奋进后始得。此迷执称为「欲贪(Nikanti),是较为隐晦、微细的那种欲贪。」
当你能舍弃它们时,心将会更为稳定;接着,在意根出现的觉知,令你能毫不动摇地觉知到强烈的感觉,也能敏锐地觉察到非常微弱的感觉;你自知内心不浮不沉、对缘生缘灭的现象能平等看待,不迎不拒。那就是「行舍智(Saṇkhārupekkhā Ñāṇa)。」
包括「遍作或预作(Parikamma),」「近行(Upacāra)」和「随顺(Anuloma)」等三个剎那心的「行舍智」把隐蔽的烦恼消除。随即「(更改)种姓(Gotrabhū)」剎那心指向涅槃,那时,禅修者一定要依 (更改)「种姓」剎那心的讯息令自己倾向涅槃;就在那刻, (Magga ñāṇa)道智即会生起,把所有潜伏的烦恼消灭。此消灭就是消灭上述的那两位国王,即是有见(SassataDiṭṭthi)与无见(Uccheda Diṭṭhi)。至于喻为父母的渴爱(Taṇhā)与我慢(Māna),由于他们与每个人的生命有着如此深厚和密切的关联,必须被杀四次始得。做与不做,悉随尊便。
让我说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大病初愈的人(故事)
假设有一个大病初愈的人,他很想吃点肉补身,可惜身无分文,于是他走到河边碰碰运气。不多久,他看到一只大龟在河边走动,于是便走上前想捉牠回家,然后大吃一餐,可是,他大病初愈的身子仍然很虚弱,气力不及大龟,最后,竟被大龟拖着走向河心,他被拖入水中,越走越深,到水深及口时,他被迫要放手了,于是有些丢脸地向大龟说:「喂!龟老兄!今次我放过你,将来我不幸被你捉到时,记得要放过我十次啊!」说话间,就把大龟放走了。
这故事显示了我一些弟子们的誓言。当弟子们前来热诚地禅修,我们都很想他们能够坚持到底,然而,对于那些未能坚持到底的弟子们,我们唯有让他们回家,就像上述那位无力捉住大龟的人。
看到众生在生死海中不断浮沉漂荡,我们必会尽力拯救的,例如:我们会伸出援手、抛出绳索、救生圈或竹竿等,好让他们捉住,然后拉他们到安全之境。如果漂荡的人无心把它们捉住或抓紧,我们实在没有办法,唯有让他们自行决定自己的命运吧!
让我讲多一个故事给你们听:
吃象脚(故事)
有两位生活潦倒的朋友,他们正在旅途之中,身上一个钱也没有,肚饿时,他们想出一个办法来互相慰藉:
朋友甲首先说:「这里有些咖哩鸡,请拿来吃吧!」
朋友乙回答:「啊!好香,很好吃啊!」
朋友甲继续说:「这里还有些咖哩猪肉,请拿来吃吧!」
朋友乙回答:「美味极了!」
跟着,角色转换了。
朋友乙说:「这里有只咖哩象脚,请拿来吃吧!」
朋友甲回答:「啊!很好吃!还有甚么?快些拿来!」
朋友乙提醒甲说:「喂!老友!你还未吃完我给你的东西啊!」
「记得我说吗?那是一只巨大的象脚呀!」
像上述两位朋友的故事一样,我给你们吃的是一只巨大的象脚 ── 接触(Touch)、觉察(Awareness)与专注(Mindfulness),三者必须要同步。如果你能令三者同时发生,你将可洞悉有为法(因缘所生法)的三个根本特性 ── 无常(Anicca) 苦、 (Dukkha)与非我(Anatta);换言之,你即可成就「三法印智(Sammasana Ñāṇa)。这种内观智,正是佛陀与其圣弟子们」所有的正常心态。
因此,我给你们的忠告是:当我献上那样的一大块肉给你们享用时,请不要藉词回避,应用力咀嚼之、品尝之、食用之,对你们会有真实利益的!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