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译:小诵经注 八、伏藏经注
玛欣德尊者译:小诵经注 八、伏藏经注
《伏藏经注》有人藏宝藏,深埋近水穴,「有事需用时,将可资益我:向国王诬告,被盗贼掠夺,为借债脱困,飢馑、灾难时。为这些目的,谓世间藏宝。」即使善贮藏,深在近水穴,并非一切时,能资助一切。藏宝处消失,或记忆忘失,被龙所除去,夜叉所带走;被不肖子嗣,偷走而不见,当他福尽时,一切即消失。男子或女人,布施或持戒,自制或调伏,为善贮伏藏。对塔或僧团,个人或宾客,母亲或父亲,或者对长兄,此善贮伏藏,无能胜、随行;舍此生而去,唯带此随行。不与他人共,不被贼盗宝,所造坚固福,为其随行宝。这是天与人,与一切欲宝,凡是所愿者,能得此一切。
美容及美声,美形并美色,权力与随从,能得此一切。地方王主权,转轮王喜乐,天界的天王,能得此一切。人间的成就,天界的快乐,涅槃的成就,能得此一切。朋友得成就,致力于如理,明解脱自在,能得此一切。无碍解、解脱,声闻波罗蜜,独觉与佛地,能得此一切。如此大利益,即此福成就;故坚固智者,赞此所造福。
(排在这里的原因)
现在来到排在《墙外经》之后的是「有人藏宝藏」等的《伏藏经》。「在说了伏藏(经),排在这里的原因,阐明了开示的缘起,我们将解释其义。」
此中,当知(本经排在)这里的原因如下:当知虽然此《伏藏(经)》(排在这里)并不是依照世尊所开示(经典)的顺序,由于为了互补为随喜而开示的《墙外(经)》,所以(把本经)排在这里;或者以《墙外(经)》来显示了无福的失坏〔失败〕后,为了以此来显示造了诸福的成就,所以把此(经)排在这里。这是此(经)排在这里的原因。
(开示此经的缘起)
开示(此经)的缘起如下:据说,在舍卫城有一位(大)地主〔资产家〕,富有、多财〔大财〕、多资产〔大资产〕。他居家而有信心、净信,心离了悭〔吝啬〕垢。有一天,他对以佛陀为首的比库僧团做了布施。当时,国王需要钱财,他派一个人到他的面前(说):「你去,并把某某地主带来!」他前往后对该地主说:「居士,国王在叫你!」地主以具备信等德的心,对以佛陀为首的比库僧团做供养食物时,对该遣使说:「男子,你先走,随后我将跟着来,现在我正在藏宝藏!」当时,当世尊食已满足,在为该地主随喜时,为了显示该福成就的胜义伏藏,说了:「有人藏宝藏」等的这些偈颂。这是开示(此经)的缘起。如此即:「将说伏藏(经)排在这里的原因,阐明了开示的缘起,我们将解释其义。」
(解释第一偈)
有人藏宝藏,深埋近水穴,
有事需用时,将可资益我:)
此中,「有人藏宝藏」:被贮藏为「宝藏)」,即被贮置、保护、守护的(财宝之)涵义。该(宝藏)有不动的、可走动的、靠肢体的及随行的四种。此中,「不动的」:是指(埋)在地下、(放在阁楼等)高处〔高空处〕(的财物),或黄金、金子、田、土地,或者其它如此没有威仪路〔不会自己走动〕的(资产),这(称为)固定的宝藏。「可走动的」:是指婢、奴、象、牛、马、驴、山羊、鸡、猪,或者其他如此与威仪路相应〔能够走动〕的(资产),这称为可走动的宝藏。「靠肢体的」:是指工作处、技术处〔领域〕、明处〔科学发展〕、多闻〔博学〕,或者其它如此学习之后,犹如肢体所取的一般,与自己〔自体〕相系结合的(资产),这称为靠肢体或智慧的宝藏。「随行的」:是指布施所成、戒所成、修习所成、听法所成、说法所成的福,或者其它如此能给与可意之果的福,犹如能随行于各处一般,这称为随行至来世的宝藏。而放着不动的资产为这句经文里宝藏的意趣。
「藏」-即放置、收藏、守护。
「人(男子)」-即人类。然而即使男子、女人、黄门〔半择咖〕也会想要藏宝藏的,只是在此是以男子为首而作的开示。从义理上,当知他们都应与这里相结合的。
「深埋近水穴」:可使潜入的涵义为「深」。接近水的状态为「近水穴」。有深的但不是近水穴,如在沙漠地面有百人〔百丈〕深的井;有近水穴但不是深的,如在低洼沼泽有一、两张手(深)的坑;有既深且又是近水穴的,如在丛林〔沙漠〕的地面挖掘乃至:「现在水将出来了」的井。这:「深埋近水穴」即关于该(第三种)而说的。
「有事需用时」:不离去利益为「需用」;即带来利益、带来益利而说的。所应做的为「有事」;即有某应做的(事)而说的。生起为「发生-未译出)」;即有所应做的(事)现前而说的。而在那有事需用时。「将可资益我」-这显示伏藏的目的。
他贮藏该(宝藏)的利益为:「当有某事情发生时,将能为我带来利益,它将能为我达成该事。」当知在有事发生时,那(伏藏)即有达成该事的资助〔利益〕。
(解释第二偈)
向国王诬告,被盗贼掠夺,
为借债脱困,飢馑、灾难时。
为这些目的,谓世间藏宝。
如此(世尊)为了显示伏藏的目的而显示了达到(该)资益的意趣后;现在为了显示离去不利的意趣时说了:「向国王诬告,被盗贼掠夺,为借债脱困,飢馑、灾难时」。其涵义为:当知在「将可资益我」与「为借债脱困」两句所说的「将可」与「脱困」当依所生成的而结合在一起。在此的结合为:人们藏宝藏不只是「将可以资益我」而已,(他也可能在藏宝藏时想:当有敌人或敌友以:「这个人是盗贼」、「(这个人)是奸夫」,或「这个人是逃税者〔税处〕」如此等方式来诬告我时,(我)将能够从国王那里脱困。
诸盗贼以破坏(门)锁来偷取财物或以威胁生命来掠夺(逼迫)说:「给我这么多黄金、金子」时,我将能够从盗贼脱困。假如有诸债主来催讨我(说):「请还债来」时,我将能够对所催讨的借债脱困。当在飢馑之时,收成不好,难得食物〔团食〕,在那时〔那里〕是很难以少有财物来维持生活的,或许我将有如此种类的飢馑;当有灾难发生时,或有火(灾)、水(灾)、不肖子嗣,或许我将会发生如此的灾难,为了这些目的,所以人们藏宝藏。
如此(世尊开示了)以达到(该)资益的意趣及离去不利的意趣之两首偈颂来显示伏藏的目的后,现在在对那两种目的作结论时说了:「为这些目的,谓世间藏宝」。其涵义为:这以「将可资益我」与「向国王诬告」如此等来显示达到(该)资益及离去不利;「为这些目的」、为了这些生成的目的,在这器世间有人放置、贮藏黄金、金子等,「谓世间藏宝」。器=空间
(解释第三偈)
即使善贮藏,深在近水穴,
并非一切时,能资助一切。)
现在由于如此藏宝藏只有具福者他才能有好的助益之意趣,而不是其他人,因此(世尊)在阐明该义时说了:「即使善贮藏,深在近水穴,并非一切时,能资助一切。其涵义为:他的藏宝「即使善贮藏」,即使是善的挖掘后而放置的而说的。是如何的善呢?「深在近水穴」-即乃至贮藏在称为深在接近水的(坑),则称为「善的」。「并非一切时,能资助一切」-该人〔男子〕贮藏了并无法在一切时资益、成就该一切(上面)所说的当做之事而说的,有时能够资益,有时则无法资益。而当中的「ta(该-未译出)」-当知为只是为了满足句子的不变词,就如在:「犹如该(ta)不放逸者的精勤〔热忱〕」如此等的(ta)一般;或者在性别上做了改变,本来应当说「so(他)」的,而说成了「ta(她)」。在如此说时,该义是容易发觉的。
(解释第四、五偈)
藏宝处消失,或记忆忘失,
被龙所除去,夜叉所带走;
被不肖子嗣,偷走而不见,
当他福尽时,一切即消失。)
如此(世尊)说了:「并非一切时,能资助一切」后,现在在显示那些无法资助的原因时说了:「藏宝处消失,或记忆忘失,被龙所除去,夜叉所带走,被不肖子嗣,偷走而不见。其涵义为:在善贮藏处的该宝藏可能从该处消失、不见、离去,即使是无思的〔不是有心识的动物〕(金、银等宝藏),在福尽时也会到其它处去的。「或记忆忘失」-他(忘记)而不知道该藏宝藏的处所了。或因福尽所催促〔激励〕,被龙把该宝藏除到其它处去「夜叉所带走-或因(夜叉)想要而拿走了。或者有不肖〔不爱〕子嗣挖掘地后,偷走该宝藏而不见了。如此由于(藏宝)处消失等这些原因,使他的宝藏无法资益。如此(世尊)说了在共认的世间由于(藏宝)处消失等无法资益的原因后,现在在显示这些原因的根本状态,而且仅是单一原因即是称为「福尽」时说了:「当他福尽时,一切即消失。其涵义为:在生成财物成就的福尽了之时,导致给财物消失做了非福的机会之处,使得这一切已贮藏的宝藏所生的黄金、金子等财物都将消失了。
(解释第六偈)
男子或女人,布施或持戒,
自制或调伏,为善贮伏藏。)
如此世尊说了即使以各种意趣〔目的〕贮藏(宝藏),而该意趣由于各种消失法使得在共认的世间之藏宝无法资益后,现在为了显示福成就的胜义伏藏,在显示为了给该地主随喜而开始(开示)的这部《伏藏经》时说了:「男子或女人,布施或持戒,自制或调伏,为善贮伏藏」。此中,「布施」-当取在《吉祥经》的「布施与法行」那里所说的解释方式。「持戒」-为身与语的不违犯;或者五支、八支、十支、巴帝摩卡律仪等一切戒,为这里「戒」的意趣。「自制」-抑制、自制;即遮止心到各种所缘而说的;这是禅定的同义词。当自制拥有:「手的自制、脚的自制、语的自制,有最上的自制」,即称为在此最上的自制。其他人则说:抑制、自制,即说为「防护」;这是根律仪的同义词。调伏;即寂止烦恼而说的;这是慧的同义词。慧有些处称为调伏慧,如在:「欲听闻者获得慧」如此等;有些处(称)为法,如在:「谛〔真实〕、法、坚固、施舍」如此等;有些处(称)为调伏,如在:「假如没有比谛〔真实〕、调伏、施舍、忍耐更(殊胜)的」等。如此在了知了布施等之后,现在当知这首偈颂的要义〔聚义;略义;简义〕如下:凡男子或女人以布施、持戒、自制与调伏这四法,犹如以黄金、金子、珍珠、摩尼〔宝珠〕,或把黄金等放入在一处〔一个地方〕所贮藏的财物所成之宝藏一般;同样地,对福所成的宝藏与在一心相续对(佛)塔等对象〔事〕做布施等,善做那些(布施等),则成为善贮藏。
(解释第七偈)
对塔或僧团,个人或宾客,
母亲或父亲,或者对长兄,)
如此世尊以「布施」(等)这首偈颂来显示福成就的胜义宝藏后,现在在显示所贮藏处善贮伏藏的该事〔对象〕时说了:「对塔或僧团,个人或宾客,母亲或父亲,或者对长兄」。此中,可被堆积为「塔」,即应被供养〔礼敬〕而说的;或者被堆积的为「塔」。这(塔)有三种,即受用塔、指示〔代表〕塔及舍利塔。此中,菩提树为受用塔;佛像为指示〔代表〕塔;有舍利室(且里面放)有舍利的塔为舍利塔。「僧团」-即以佛陀为首等的某一(种僧团)。「个人」-即以在家、出家等的某一(种个人)。他没有止住(处),或在当天来的为「宾客」;这即是在(他)来的该剎那即应招待〔这即是在该剎那来的客人〕的同义词。其余的则与所说的相同。如此在了知了(佛)塔等(义)之后,现在当知这首偈颂的要义〔聚义;略义;简义〕如下:该伏藏称为「善贮藏」,即在这些事〔对象〕是善贮藏。为什么呢?由于能够带来〔生起〕长久〔长夜〕可爱之果的缘故;即使对佛塔少所布施,即能获得长久〔长夜〕可爱之果。如说:「以一朵花供养后,就在八亿劫当中,我不知道恶趣,这是布施花的果。」「假如施舍少量的快乐,将可见到大的快乐〔若舍于小乐,得见于大乐〕。」如此当知在《布施清净经》、《韦拉玛经》等所说的方法,对僧团等对象所作布施之果的分类。犹如在对(佛)塔等布施显示所产生的胜妙之果;在一切处各个致力〔发勤〕后,即以行持及止持(等)的戒,以佛随念(等)的自制,以对该对象〔事〕观〔毗婆舍那〕、作意、省察的调伏,当知同样的也能产生胜妙之果。
(解释第八偈)
此善贮伏藏,无能胜、随行;
舍此生而去,唯带此随行。)
如此世尊显示了以布施等来贮藏分成(供养佛)塔等对象〔事〕的福所成宝藏〔福藏〕后,现在在显示这些对象〔事〕的善贮伏藏与深埋近水穴的宝藏之差别时说了:此善贮伏藏,无能胜、随行;舍此生而去,唯带此随行。此中,在指出前(首偈颂)句中以该布施等的善贮伏藏时为「此善贮伏藏」。「无能胜」-即不可能被他人打胜后而捕捉-它应当被尊敬、值得尊敬;即应当积集〔聚集〕希求于利益与快乐的涵义。而且在这种诵法以「此伏藏应尊敬」结合后,再以「为什么接着来指出后,接着应结合:「由于善贮藏随行」。此外,所说的善贮藏应被尊敬性,而不是善贮藏的当被尊敬,因此那只是已被尊敬的。随着而行为「随行」;即使(在死后)在到了他世〔来世〕时,也不会舍弃所该给与之果的涵义。「舍此生而去,唯带此随行」-在死亡现前之时,在舍弃了一切财物而去之时,是带〔持〕此福的宝藏到他世去的。据说是这个涵义,但那并不非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财物是不应带去的,所以那些财物是应当舍弃而不应带去的;所当前往的为(投生)各殊胜的趣。假如有此涵义的话,则可说成「由舍弃财物,当前往殊胜的趣」了。因此,当知在此的涵义为:以「藏宝处消失」如此等(所说的)方式,在死亡(来临)舍弃了诸财物而前往时,唯带此随行;那福业是随行到来世而不舍弃的。此中有「在应当前往,在此为「在当前往」的涵义,而不是「在前往时」,那并非绝对可取的。犹如:「圣出离」,在此为出离〔导出〕的涵义,而非应当出离;同样地,在此是「在前往时」的涵义,而不是「应当前往」。或者由于在这死亡之时,有些想要布施,然而无法〔不得〕拿到〔摩触到〕财物,所以他首先应当以身体舍弃该财物,后来以心离去希求所当前往,即应当超越(它们)而说的。因此,当知该财物是先以身体舍弃,后来则以心而所当前去,如此为这里的涵义。前义是以处格来指明:舍弃所当去的财物,在从此取出这一种丰富的福藏后,带到(他世)去;后义是以名词对(其它)名词特相的处格,用以所当前去财物的名词来取对这所当前去宝藏的名词作标相。
(解释第九偈)
不与他人共,不被贼盗宝,
所造坚固福,为其随行宝。)
如此世尊显示了这福藏与深埋近水穴的宝藏之差别后,再犹如商人对买客赞美自己货物之德,以促成购买(更)多的货物一般;(世尊)在赞叹自己所开示的福藏之德,以激励诸天与人(造作)福藏时说了:「不与他人共,不被贼盗宝,所造坚固福,为其随行宝。
此中「不与他人共-即不与其他人共有〔共通〕(的意思)。不被诸盗贼所偷盗为「不被贼盗」,即诸盗贼拿不走的涵义。如此以(前)两句来赞叹福藏之德后;同样地,在用两(句)来策励时说了:「所造坚固福,为其随行宝。其涵义为:由于称为福藏是不与其他人共通,且不会被盗贼所偷盗的;该宝藏不只是不与(他人)共通与不会被盗贼所偷盗,而且由「此善贮伏藏,无能胜、随行」那里所说的,该宝藏还是随行到后世的,以及由于该(随行的)即是福,所以坚固者、具足觉悟、具足坚固之人请造福、当造福!
(解释第十偈)
这是天与人,与一切欲宝,
凡是所愿者,能得此一切。)
如此世尊以赞叹福藏之德来激励诸天与人后,现在对该激励后而造作福藏之成就者,在简略地显示它所带来的那些果(报)时说了:「这是天与人,与一切欲宝。现在由于是以发愿相结合而给与一切所想要〔欲〕的,而不是没的发愿的,如说:「诸居士,假如在行法行、正行时希望:『希望我在身坏死后,投生到与剎帝利的大堂为伴』者,这是可能的〔有是处的〕,他能够在身坏死后,投生到与剎帝利的大堂为伴的。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行法行、正行的缘故。」同样地,「(他)能够以无漏心解脱、慧解脱,就在现法〔当下〕以自己的通智作证后具足住。那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行法行、正行的缘故。」并且,同样地世尊说「诸比库,在此有比库拥有信,(拥有)戒,(拥有多)闻,(拥有)舍,拥有慧,他如此发愿说:『希望我在身坏死后,投生到与剎帝利的大堂为伴。』他精勤于该心,决意该心,修习该心;他安住于诸行,并且如此修习、如此多作(修习),即能导致投生那里」如此等。因此在显示以该各个希求的方式,精勤、决意、修习心的资助之愿望,为该给与一切欲的因时说:「凡是所愿者,能得此一切
(解释第十一偈)
美色及美声,美形并美貌,
权力与随从,能得此一切。
现在(世尊)在显示该「能得此一切」所限定的范围时说了:「美色及美声」如此等偈。此中,在(提到所能得范围五首偈颂中)第一首偈颂的「美色」-是指善妙颜色的皮肤、犹如金(色)的皮肤;该福藏能获得此(美色),如说:「诸比库,如来在前世之时,……,由于先前处在人间,不忿怒、少有失望〔多不恼害〕;即使被(人)多所言说〔批评〕也不还嘴〔叱责〕、不忿怒、不苦恼、不对抗〔不顽固〕,并且不会没有因缘而现出忿怒、瞋恚;而且由于布施细致、柔软的敷物、上衣及细致的麻、(细致的)绵、(细致的)绢布、(细致的)毛布。以该所造、所积集的业……在来此世之时,得此大人相,即:有金色、犹如金(色)的皮肤。」「美声」-是指梵音,(犹如)迦拉威迦(一种美声鸟)(鸟的)叫(声);该(福藏)能获得此(美声),如说:「诸比库,如来在前世之时,……,舍粗恶语,离粗恶语,凡(所说)之语柔和、悦耳,……说如此之语。以该所造、所积集的业……在来此世之时,得此二大人相,即:广长舌及(犹如)迦拉威迦〔迦陵频伽〕叫的梵音。」
「美形」-即好的外形;是指各处周围适宜、平整、圆满,即肢体所处之处周围平整、圆满而说的;该(福藏)能获得此(美形),如说:「诸比库,如来在前世之时,……,由于先前处在人间,希求众人利益、希求益利、希求安乐、希求诸轭(即:欲贪、有贪、邪见及无明)安稳(而思惟):『我如何能增长信,(如何)能增长戒、(多)闻、施舍、智慧、财物、谷物、田、地、两足、四足(的牲畜)、妻儿、奴仆、亲戚、朋友、亲属呢?』以该(所造、所积集)的业……,得此三大人相,即:上身如狮子、两肩间充满、颈部〔两肩〕圆整平满」如此等。以此方式在各处诸经句中也能引用此福宝所能获得其它(善报)的诸例证,由于恐怕太详细了,所以现在我将简略地解释其余的句子。「美貌」-在此当知整个身体为「貌(色)」,犹如在:「(以骨、筋、肉、皮、肤,)被虚空所围绕,称为『色』」等一般;该貌的美丽为美貌,即不太高、不太矮、不太瘦、不太胖、不太黑、不太白而说的。「权力」-主权的状态;即剎帝利大堂等的主人状态之涵义。「随从」-对于在家人为亲属、随从成就;对于出家人为(四)众成就。权力及随从为「权力与随从」。而且当中,当知以美色等为身成就,以权力为财物成就,以随从为亲属、随从成就而说的。「能得此一切」-即在该「凡是所愿者,能得此一切」所说的。当知在此即是(所能得范围五首偈颂中的)第一(首偈颂)指出所限定的范围时所说的「美色」等,是能得此一切的。
(解释第十二偈)
地方王主权,转轮王喜乐,
天界的天王,能得此一切。)
如此(世尊)以此偈颂显示了由福的威力,成就诸天与人可获得国王以内的成就后,现在在显示那(天及人)两者王位的成就时说了:「地方王等)的这首偈颂。此中,「地方王」-即未满整个大地的各个地方之王,即使是一个岛〔洲〕(的王也算地方王)。主权的状态为「主权」;以此显示为这(赡部〔印度〕)洲的转轮王。「转轮王喜乐」-即可意、可喜、悦意的转轮王乐;以此显示为这四(大洲)的转轮王。诸天之王为「天王」;以此显示(犹如在)人间(时)的曼达督等的天王。「天界」-以此为天的状态,称为「天界」;即显示(包括)那些投生在天身(在内)的天王。「能得此一切」-就在该「凡是所愿者,能得此一切」所说的,当知在此即是第二(首偈颂)指出所限定的范围时所说的「地方王」等,是能得此一切的。
(解释第十三偈)
人间的成就,天界的快乐,
涅槃的成就,能得此一切。)
如此(世尊)以此偈颂显示了由福的威力,可获得诸天与人王的成就后,现在在归纳所说(前)两首偈颂的成就,并显示涅槃的成就时说了:「人间的成就」(等)的这首偈颂。以下是对此句(义)的解释:这是诸人为「人类」;只是人类为「人间」。成功为「成就」。诸天的世间为天界,而在该「天界」。
「y(凡-未译出)」-即尽包括而无有剩余(的意思)。由内自所产生,或由外面的资助(而产生)的喜乐为「快乐」;此为快乐(或)快乐事的(pg. 195)同义词。只是涅槃为「涅槃的成就。以下是该义的解释:以「美色」等句谈到了人间的成就及天界的快乐,以及在第三(首偈颂)指出所限定的范围,之后可以由随信行等而证得涅槃的成就,而能得此一切(涅槃的成就等)的。或者凡先前的「美色」等所未提到的:「那些英勇的具念者,……在此住于梵行」,如此等方式所开示而分为慧、聪明等人间的成就,及其它在天界的禅那等快乐,以及如(本偈)所说种类的涅槃之成就,即在此第三(首偈颂指出所限定)的范围,是能得此一切的。如此当知是在此该义的解释。
(解释第十四偈)
朋友得成就,致力于如理,
明解脱自在,能得此一切。)
如此(世尊)以此偈颂显示了由福的威力,可以由随信行等而证得涅槃的成就后,现在在显示可证得的三明(及)俱分〔两方〕解脱的该方法时说了:「朋友得成就」(等)的这首偈颂。以下是对此句(义)的解释:成功获得明显之德为「成就」;只是朋友的成就为「朋友成就」,而该朋友成就,由此而了知为「明」;由此而解脱或自己解脱为「解脱」。明及解脱为「明解脱」;在明解脱自在的状态为「明解脱自在。以下是该义的解释:依于导师或一位可尊敬的同梵行者而得朋友成就,在听取他的教诫及教授后依教奉行,由致力于如理而(证得)宿住〔宿命〕等三明,(以及)由:「在此,什么是解脱呢?即心的胜解及涅槃」如此而来分为八定〔等至〕及涅槃的解脱,而且以各个方式不迟滞的自在,即在此第四(首偈颂)指出所限定的范围,是能得此一切的。
(解释第十五偈)
无碍解、解脱,声闻波罗蜜,
独觉与佛地,能得此一切。)
如此(世尊)以此偈颂显示了由福的威力,可以得获前面所说的明、解脱自在分,而且也可以证得三明、俱分〔两方〕解脱状态的涅槃成就后,现在由于在显示获得了明、解脱自在,及获得的三明、俱分〔两方〕解脱,及一切无碍解等德是明显的,以及以各种方式来获得此福成就及该德明显的足处〔近因〕时,因此说了:「无碍解、解脱」(等)的这首偈颂。从正所做的,及在分成这法、义、词、辩的慧,称为「无碍解」。凡以此:「以有色而见诸见」等方式的八解脱。凡世尊的诸弟子〔声闻〕所可得的,而成就弟子〔声闻〕相关的,为「声闻波罗蜜。凡以自觉悟〔自成觉悟而无导师〕的状态相关的,为「独觉(辟支菩提)」。凡为一切有情最上者的状态相关的,为「佛地。当知在此第五(首偈颂)指出所限定的范围,是能得此一切的。故坚固智者,赞此所造福。)如此世尊以这五首偈颂对其所限定的范围来显示所说的「凡是所愿者,能得此一切后,现在在赞叹称为这「与一切欲宝」的一切福成就时,以:「如此大利益」(等)这首偈颂来做开示的终结。以下是对此句(义)的解释:「如此」-即指出过去之义。有大的利益为「大利益;即带来〔导致〕大利益而说的;也诵成(大神力)「即此(yadida)」-为对照义的不变词;即为了说明「凡此(y es)」而指出「此(es)」的对照。诸福的成就为「福成就,「智者」-即诸具足慧者。「所造福-即造了福的情况。以下当知是该义的解释:如此世尊赞叹了以福成就的威力,可证得以美色为初,佛地为终结的利益后,现在在指出该要义〔聚义;略义;简义〕,来赞叹如所说福成就的大利益时说:由如此大的利益而带来此大利益,这即是我所开示:「(男子或女人,)布施或持戒」等方式的福成就;因此,像我这样的坚固者、智者,为了诸有情带来利益与快乐,以精勤〔不疲倦〕、如实之德的佛法开示,在这里所开示的:「不与他人共,不被贼盗宝」等,以及(在此)所未说的:「诸比库,请不要怕诸福!诸比库,该(福)是快乐的同义词,这即是诸福」等之语,以各种行相差别来赞叹所造之福,不要存有偏见〔不要落于一边〕。在开示结束时,该在家居士与大众都证得而住立于索答般那〔预流〕果,并且到高沙喇国的巴斯那地(憍萨罗国的波斯匿)王前报告这件事情〔说了此义〕。国王(听了之后)非常满意地庆贺(说):「善哉〔萨度〕,居士!善哉〔萨度〕,居士!你贮藏了连我也无法拿走的宝藏」,并做了大供养〔恭敬〕。《小诵经》的注释-《阐明胜义》《伏藏经》的解释已结束。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