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译:小诵经注 九、慈经注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19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译:小诵经注 九、慈经注

 

  《慈经注》对于证知了寂静的境界,善于利益者应当做的是:堪能、正直与端正,易受劝、柔和、不骄慢。知足与容易护持,少事务与生活简朴,寂静诸根与明智,不鲁莽与不贪着诸俗人家。凡其他智者会指责的,即使是小事也不做。愿一切有情快乐与安稳,愿他们自得其乐!凡是有息的生类,脆弱的或稳固的尽无遗,长的、大的或中的,短的、小的或粗的。无论已见或未见的,住在远的或近的,已生的或寻求出生的,愿一切有情自得其乐!当不要有人欺骗他人;不要轻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当不要以愤怒与厌恶想,而彼此希望对方受苦。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应当如此对一切生类,修习无量的心。应当以慈爱对一切世界,修习无量的心,上方、下方及横方,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无论站着、行走、坐着或躺着,只要他离开睡眠,都能决意此慈念,这被称为在此的梵住。以及不堕入邪见,持戒,具足智见,调伏对诸欲的贪爱,确定不再卧母胎中。

  (排在这里的目的)

  现在,接着排在《伏藏经》之后,顺次是来到解释《慈经》(的涵义)。在说明了排在这里的目的后,接着:「由谁、何时、何处、为什么说此(经)?净化了这因缘后,我们将解释其义。」此中,由于在《伏藏(经)》说了布施、持戒等福的成就,而此《慈经》排在这里,它对诸有情行慈有大果,乃至可以得达佛地,因此显示福成就的助益。或者由于显示由《三归依》而进入佛陀的教法,由《十学处》而住立于戒,《三十二行相》有舍断贪欲的能力,《问童子文》有舍断愚痴的能力及做为禅修业处之后;以《吉祥经》其所转起的吉祥状态来自护;以《三宝经》其所相当的三宝威力来护他;以《墙外经》来显示在《三宝经》所提到诸鬼神中的某一类鬼神,他们对所说种类的福业成就是放逸且失败的;以《伏藏经》来显示在《墙外经》所提到的失败所对治的成就,它有舍断瞋的能力但并没说到该业处;因此,为了显示有舍断瞋恚的业处,所以把这《慈心经》排在这里;如此这《小诵经》就很圆满了。这是排在这里的目的。

  (开示此经的缘起)

  〔净化因缘〕现在对于:「由谁、何时、何处、为什么说此(经)?净化了这因缘后,我们将解释其义。」所列出的本母(解说如下):此中,这部《慈经》是由世尊所开示的,而不是由弟子等(所开示的);由于喜玛拉雅山麓诸(树)神的骚扰,当比库们来到世尊面前时,在那时候(开示的);在沙瓦提〔舍卫城〕(开示的);为了做为那些比库的护卫及业处而开示的。当知这只是对净化因缘的句子简略地阐明而已;详细的(因缘)当知如下︰一时,世尊住在沙瓦提〔舍卫城〕,雨安居即将来临。那时,有众多从各个国家(来)的比库们,为了向世尊〔在世尊前〕学取业处之后,想要在各处入雨安居而前往世尊处。此中,世尊对贪行者(开示)修习有识〔有生命〕的(及)无识〔无生命〕的十一种不净业处,对瞋行者(开示)慈(悲喜舍)等四种业处,对痴行者(开示)死随念等业处,对寻行者〔散乱心重者〕(开示)安般念、地遍等(业处),对信行者(开示)佛随念等业处,对觉行者(开示)四界差别等(业处),以此方式即开示了配合〔随顺〕(各种)性行的八万四千(种)业处。当时,有五百比库在世尊的面前学取了业处之后,在寻找适当的住处及(适宜)托钵乞食的村庄〔行处的村庄〕时,逐渐地来到一个偏僻的地方,(他们)发现了一座山,(山的)一(边)与喜玛拉雅山相毗连,岩石的表面看起来犹如(镶着)绿宝石一般,装饰着凉爽、稠密、有遮荫的绿丛林,地面上散布着犹如珍珠网或银片一般的砂,并围绕着清澈、愉人、清凉的湖泊。当时,那些比库在那里住了一夜,隔天清晨,在做好身体的准备的工作(即洗脸、刷牙等)之后,进入距离不远的一座村庄托钵。该村庄是密集的社区,住有一千户人家,而且那里的人们有信心、净信。在偏僻的地方他们是很难见到出家人的,在看见比库们后,生起了欢喜心,在供养那些比库(食物)后,请求(说)︰「尊者们,请(这)三个月住在这里吧!」(比库们同意后,)他们建造了五百间临时的小屋,并在那里提供了床、椅,(及)供饮、用水的壶罐等一切所需。第二天,比库们进入另一座〔其它〕村庄托钵,那里的人们也同样地服侍(他们),并请求(他们在那里)度过雨安居。比库们以「没有障碍」而同意了。他们进入丛林后,日以继夜地〔一切日夜;整个白天与晚上〕发勤精进,在夜分(的三个时分)打板,前往树下而坐,多住于如理作意。持戒的比库们以(精进之)火攻击(烦恼之)火,树神们从各自的宫殿下来,带着孩子们走来走去。犹如国王或国王的大臣来到村子的住处,并且(暂时)占用了村民的房子,居民出来后站在他处,从远处眺望着︰「他们将在什么时候离开呢?」同样地,树神们从各自的宫殿下来〔舍弃各自的宫殿〕,走来走去,从远处眺望着:「尊者们将在什么时候离开呢?」接着,(他们)如此思惟︰「当比库们最初入了雨安居〔前安居〕,将会住三个月,但是我们不能这么久带着孩子们出来而不进去住。我们何不现出恐怖的所缘来吓走(这些)比库呢!」于是,当比库们在晚上行沙门法时,他们就化作夜叉恐怖的形象,并各个站在他们的面前,而且制造出恐怖的声音。当比库们看到该(恐怖的)形象,并且听到该(恐怖的)声音后,心受惊吓〔战栗〕,面容憔悴〔丑陋〕,(脸色)变得苍白〔枯黄〕。因此那些比库心不能专注,他们不专一的心由于一再地怖畏与恐惧而忘失了正念。当他们忘失了正念,树神就施放臭味〔臭所缘〕;他们由于该臭味,头脑犹如窒息一般,头部有压迫感。然而,他们没有将所发生的(事)互相相告。当时,有一天,当所有的比库集合来服侍僧团的长老时,僧团的长老问(说)︰「诸贤友,在刚进入这座丛林的前几天,你们皮肤的颜色极为明净洁白,而且诸根明净;然而现在却面容憔悴〔丑陋〕,变得苍白〔枯黄〕,你们在这里有什么不适应的吗?」当时有一位比库说︰「尊者,我在晚上看到和听到如此这般恐怖的所缘,并且闻到如此的气味,因此我的心无法得定〔专心〕。」以此方式,所有的(比库)都告知他们所发生的(事)。

  僧团的长老说︰「诸贤友,世尊制定了两种雨安居。我们对这个住处是不适宜的。诸贤友,走,(我们)前往世尊处〔前〕,去问其它适宜的住处。」(比库们回答:)「萨度,尊者。」那些比库同意了长老(的话)后,所有(比库都)收拾好住处,带着衣钵,因为对诸俗人家没有染着,在没有任何通报下,就出发向沙瓦提〔舍卫城〕游行,渐次地抵达沙瓦提〔舍卫城〕,来到世尊之前。当世尊见到那些比库时,(对他们)说︰「诸比库,我不是已经制定学处:『在雨安居期间不应(到处)游行』,为什么你们还(到处)游行呢?」他们把一切(经过)都告诉了世尊。世尊观察整个印度〔阎浮提洲〕,乃至不见一张四脚椅子大小(别)的地方是适宜他们的住所。当时,对那些比库说︰「诸比库,你们并没有其他适宜的住处,你们住在那里将能够证得诸漏灭尽。诸比库,你们回去前往并住在所近依的那座住处。假如想要不怕诸树神,就学取这护卫经吧!这将是你们的护卫及业处。」这是经中所说的。另外一种说法为︰当世尊说了:「诸比库,你们回去〔前往〕并住在所近依的那座住处」后,世尊接着说︰「住阿兰若的比库是应当知道护卫的,即是:在每天傍晚及清晨应修两次慈爱、两次护卫、两次不净、两次死随念,及转向八大悚惧事。八大悚惧事是指︰生、老、病、死,及四恶趣之苦;或者生、老、病、死为四,恶趣之苦为第五种,过去轮回的根本苦、未来轮回的根本苦及现在求食的根本苦。」如此世尊开示了护卫后,为了使那些比库(证得)慈爱,为了做护卫,以及为了证得毘钵舍那基础的禅那,而开示了这部经。如此当知是详细的阐明「由谁、何时、何处、为什么说此(经)」这些句子的净化因缘。到此为:由谁、何时、何处、为什么说此经?净化了这因缘后所列出的本母,该一切行相已经详细的解说了。

  (解释第一偈)

  对于证知了寂静的境界,善于利益者应当做的是:堪能、正直与端正,易受劝、柔和、不骄慢。)

  现在对所说的「我们将解释其义」,已经如此作了因缘的净化,当开始解释此经的涵义。此中,对于「善于利益者应当做的是」这第一首偈颂此句(义)的解释为:「应当做」-即应该做、值得做之意。「利益」-即行道,或者一切任何对自己有利益的;由于应被尊敬,因此称为「利益」;由于应被尊敬是指由于应被接近。在利益上善巧为「善于利益」;即是贤巧于利益而说的。「寂静的境界」-为对格〔目的格〕。此中,从特相上为「寂静」;从可证性为「境界」,这是涅槃的同义词。「证知了」-即已被完全地了解了〔达到了之后;提升了之后〕能干为「堪能」;即能够、有能力而说的。「正直」-即与正直相关的。善正直为「端正」。对他容易(劝)说〔语〕为「易受劝」。「柔和」-即与柔软相关的。以下是对该义的解释:「对于证知了寂静的境界,善于利益者应当做的是」:此中,到此有应当做的,也有不应做的。此中三学是应当做的;戒失坏、见失坏、行失坏、活命失坏,如此等为不应做的。同样地,有善巧于利益,也有不善巧于利益。此中,凡在此教法中出家后,不致力使自己端正,毁坏戒,依着二十一种邪求的方式来活命,即︰送竹子,送树叶,送花,送水果,送齿木,送洗脸水,送洗浴设备,送沐浴粉,送泥土,谄媚,豆汤语(喻所说的话半真半假),抚爱他人的孩子,走使传讯,行医,做使者,作差遣者,为在家人送行,以团食换团食、以施望施〔接受食物返送食物,接受布施返送施物〕,看风水〔宅地明〕,占星宿〔星宿明〕,看手相〔肢体明〕;行访六种非行处︰到妓女处、寡妇、大处女、黄门〔阉割者〕、比库尼、酒家之处;以不适宜于出家人的方式与国王、大臣、外道、外道的弟子等俗人作交际、交往而住;或者与那些对三宝、比库没有信仰、没有净信、不供泉水(如无水之井不能供给所需)、骂詈谗谤、不想要他们得利益、不想要他们有益、不想要他们得安乐、不想要他们得诸轭安稳如此的俗人亲近、结交、往来,这是「不善巧于利益」。凡在此教法中出家后,致力使自己端正,舍断邪求,想要住立于四种遍净戒,圆满:(1)、以信为首的巴帝摩卡律仪戒,(2)、以正念为首的根律仪戒,(3)、以精进为首的活命遍净戒,(4)、以慧为首的资具省察戒,这是「善巧于利益」。或者凡以净化七罪聚的巴帝摩卡律仪(戒);以六(根)门在撞击所缘时,不使贪等生起的根律仪(戒);以避免邪求,受用智者所赞叹、佛陀及佛弟子所赞叹资具的活命遍净(戒);以如所说的来省察而受用资具;并且在变换(行住坐卧)四种姿势的省察有益、适宜、行处、不痴等来净化正知,这也是「善巧于利益」。或者犹如用硷水之缘来(洗)净脏衣服,用灰之缘来擦净镜子,以火炉之缘来(净化)金子;同样地,在了知了「以智之缘来净化戒」之后,即以智水来洗,使戒净化。并且犹如松鸦鸟护卵,牦牛护尾,有独子的女人保护其所爱的独子,独眼的人保护他的独眼;同样地,他极不放逸地守护自己的戒蕴,在早晚省察时,即使微小的过失也没发现,这也是「善巧于利益」。或者他建立起戒使无追悔,策励行道来镇伏烦恼,策励了之后做遍禅的遍作〔准备〕,做了遍作之后生起定,这也是「善巧于利益」。或者从定出来思惟了诸行无常等而证得阿拉汉的境界,这是最上的「善巧于利益」。此中,这些善巧于利益是在赞叹了乃至建立起戒使无追悔,或者乃至策励行道来镇伏烦恼,或者乃至证得道果,此义即是「善巧于利益」的意趣,而那些比库就是如此的类型。因此,虽然是关于那些比库而做的开示,但世尊以一人(单数)的用词来开示,而说:「善于利益者应当做的是」。接着,当他们生起疑惑说︰「应当做什么呢?」世尊则回答他们说︰「对于证知了寂静的境界」。此是这里的意趣︰凡想要通达、证知、住于寂静的涅槃境界所应当做的,是诸佛及随觉者所赞叹的。而且此中的「ya(凡)」是这一偈句最初所说的「应当做」所要实践的,即:「该证知了寂静的境界」;当知这(句)由于还有剩余的经句义(未说出),因此说了「想要住的(涅槃)」。

  或者以听说等(对)「证知了寂静的境界」(而言),以世间慧来了知涅槃的境界是「寂静的」;由想要证得来从增上行实践「其应当做的」;当知在其「善于利益者应当做的是」如此的意趣。或者对所说的「善于利益者应当做的是」,而(比库们)想说:「是指什么呢?」(世尊)说︰「对于证知了寂静的境界」。当知其意趣如下:以世间慧证知了寂静的境界是应当做、应该做的;而那应当做的即是那是值得做而说的。然而那是指什么呢?还有什么其它证得该寂静的方法吗?值得做的涵义为阐明三学,这在开头的句子就已经说过了;同样的,在「该义的解释」,我们也说到了︰有应当做的,(及)有不应做的。此中三学是应当做的。由于开示得太简要了,那些比库(当中)有些明白,有些则不明白。因此,为了使那些不明白的人了解,尤其特别是阿兰若比库所应当做的,世尊详细地开示了:「堪能、正直与端正,易受劝、柔和、不骄慢」这下半首偈诵。所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住阿兰若的比库,想要住于证知寂静的境界,或者以世间慧证知它、证得它而修行时,即拥有第二、第四精勤支,对身体及生命没有期待〔即对自己的身体与生命不执着〕,能够为通达诸圣谛而修行〔行道〕,为有「堪能」。同样地,对遍禅的遍作、从事义务行等有堪能、熟练、不懒惰、有能力,及对修补自己的钵、衣等有堪能、熟练、不懒惰、有能力,及对诸同梵行者种种所应当做的事有堪能、熟练、不懒惰、有能力,以及在其它如此等有堪能、熟练、不懒惰、有能力。并且在有堪能时,由拥有第三精勤支而有「正直」。并且在有正直时,并不是一次的正直或在年少时的正直就满足的,而是由终身〔尽形寿〕一再地保持不松弛,为有更佳的正直〔即端正〕。或者由不奸诈为「正直」,由不欺瞒〔诳〕为「端正」;或者由舍断身、语的谄曲为「正直」,由舍断意的歪曲为「端正」;或者不透露无有之德〔自己所没有证得的禅那等德〕为「正直」,不承认所得的(被认为)已经生起了无有之德为「端正」。如此观照所缘及特相的无常、苦、无我,以(三增上学的)前二学-戒、定及第三(慧)学来清净方法,及所依为有「正直」及「端正」。不只要有正直与端正,而且也要有「易受劝」。当有人在劝告:「这是不应当做的。」(他就回答)说:「你看到什么?」「你听到什么?」「(你)是谁,为什么要你来说我?〔是谁听到我的事而告诉你的?〕」「你是我的戒师、老师〔阿闍梨;依止师〕、朋友、同伴吗?」或者他以沉默来困扰对方,或者他接受该劝告后,但不做那件事,如此一来,他对证得殊胜即离得很远了。然而当有人在劝诫时,他说:「善哉〔萨度〕,尊者,说得好!自己的过失是很难发现的,假如您再看到我如此过失的话,请怜愍地告诉我,愿我长久能得到您的教诫!」并且依着劝告来奉行,他对证得殊胜即不远了。因此,在接受了他人的劝告后,照着去做,就是有「易受劝」。并且,犹如易受劝,同样地,也要有「柔和」。「柔和」-当诸在家人迫使(自己)从事使者、差遣等之时,(他)并不是处于柔软的状态,而是坚持(不做)的(因为比库不能当在家人的差遣者);并且在整个梵行从事义务时,是有柔和的,犹如善提炼的黄金,能够〔堪忍〕运用于各处。或者「柔和」是:不皱眉、和蔼可亲、容易交谈、受欢迎的,犹如浅滩一般,容易上岸。并且,不只要有柔和,而且也要有「不骄慢」;不应以出生、种姓等骄慢事来轻视他人,犹如沙利补答〔舍利弗〕长老一般,应当以平等心来对待住于贱民的旃陀罗及高贵的王子。

  (解释第二偈)

  知足与容易护持,少事务与生活简朴,寂静诸根与明智,不鲁莽与不贪着诸俗人家。如此世尊开示了特别是住阿兰若的比库想要住于证知寂静的境界,或者想要证得它而修行时所应当做的一部分后,在想要再更说该(所应当做的)时说了:「知足」(等)的第二首偈颂。此中,满足于在《吉祥经注》的「知足与知恩」那里所说分为十二种知足为「知足」。或者他满足为「满足者」;以自己的而满足者,以现有的而满足者,(及)以平等而满足者,为「知足」。此中,「自己的」是指:「(出家者)依托钵的团食」如此在受具足戒(的戒)坛所指出,且经自己所接受的衣食住药四资具,无论那些是好的或不好的,以恭敬来布施或不恭敬来布施,在接受及受用时,不显现其差别来维持生活〔活命〕,称为「以自己的而满足者」。「现有的」是指对自己所获得而现有的,以该现有的感到满足而不愿望其它的,舍断该希求,称为「以现有的而满足者」。「以平等」是指对于好的(或)不好的,舍断贪爱及厌恶,以平等心对一切的所缘,并感到满足,称为「以平等而满足者」。容易护持即容易养而说的。即使人们以沙利米、肉、饭等装满钵而供养给比库,(比库)也现出愁眉苦脸,不欢喜的表情,或在(施主)他们的面前对该钵食责备(说):「你们布施了什么东西?」并交给沙马内拉〔沙弥〕(或)居士等,这即是难护持。当人们看到这件事时,会避得远远的(说):「难护持的比库是不能护持的。」对所获得的无论是粗劣的或胜妙的,少的或多的,即欢喜、面怀喜色,用以维持生活〔活命〕,这即是容易护持。当人们看到这件事时,会非常赞叹的(说):「我们的尊者是容易护持的,即使少许的(物品)就满足了,我们将护持他。」即宣称后护持(他)。如此即在此容易护持的意趣。

  少有事务为不乐于工作、不乐于交谈聚会等各种事务,或者没有忙于整座寺院的新建筑、僧团物品、教导沙马内拉、教导寺院居士等工作而说的;然而应当在做了剃发、剪指甲、修补准备衣钵等事务之后,再行沙门法。简朴的生活为「生活简朴」。就像有些拥有很多物品的比库,在出发游方之时,须由大众的头、腰背负很多的钵、衣、敷具、油、糖等才出发;而生活简朴的比库则不如此,只有少许的必需品,他只带钵、衣等八种沙门的必需品,在出发游方之时,如鸟伴翼一般,只带这些就出发了,如此即是在此「生活简朴」的意趣。有寂静的诸根为「寂静诸根」;即在可意的所缘等,不被贪等来扰乱诸根门而说的。「明智」-为有知识、智明、有慧的;即拥有保护戒的慧,省察衣(、食、住处、药品)等的慧,以及遍知住处、行境、谈话、人、食物、气候及威仪等七适宜的慧之意趣。没有鲁莽为「不鲁莽」;即没有八种身体的粗鲁、四种语言的粗鲁及多种〔处〕意的粗鲁之意。八种身体的粗鲁是指︰在僧团中、在众中、对个人、在食堂、在热澡堂、在沐浴场、在行乞道上、在进入俗人家时身体不适当的行为,即是 (1)在此有人在僧团中以手抱膝而坐,或伸脚〔放脚〕而坐,如此等 (2)同样地,在众中、在比库、比库尼、在家男居士及在家女居士四众集会当中,以手抱膝而坐等(3)同样地,在(戒龄)较年长的个人前(以手抱膝而坐等)(4)在食堂不让位给诸(戒龄)较年长(比库)的座位,挡住诸新学(比库)的座位。(5)同样地,在热澡堂没有征询诸戒龄较年长(比库)的(同意)即燃火等。(6)在沐浴场,即︰「不必衡量是『年少的(比库),还是年长的(比库)』,应当以来到的顺序而沐浴」所说的,不取那样,后面才来先行下水,干扰戒龄年长的及新学的(比库)。(7)在行乞道上,为了抢第一座、第一水、第一食而走在(戒龄较)年长的比库前面,以臂挤碰他们的臂。(8)在进入俗人家时,比(戒龄较)年长的(比库)先进去,或与(俗家的)儿童玩身体的游戏,如此等。四种语言的粗鲁是指:在僧团中、在众中、对个人、在俗人家说出不适当的语言,即是:(1)、在此有人在僧团中,未征求许可即说法。(2)、同样地,以如前面所说的方式在众中(未征求许可即说法);(3)、及对(戒龄)较年长的个人(比库),当人们在问问题时,未征求(戒龄)较年长的(比库)许可,即回答(问题)。(4)、在俗人家中,说︰「某某人,有什么(东西)吗〔有某某东西吗〕?」「有粥、副食〔非正食;嚼食;硬食〕或主食〔正食;噉食;软食〕吗?」「你将供养我什么?」「今天我将嚼什么(副食)?」「(今天)我将吃什么?」「(今天)我将喝什么?」如此等(不适当的语言)。多种〔处〕意的粗鲁是指︰即使在各处未以身语来犯下过失,而只是以意念有着欲寻等各种不适当的念头〔寻〕。「不贪着诸俗人家」-当前往诸俗人家时,不因贪爱(他们)的资具或不随顺(法)的与在家人交往而贪着;不同忧,不同喜,不因其乐而乐,不因其苦而苦;即对于未生起所应作的事,只是自己去从事而说的。

  (解释第三偈)

  凡其他智者会指责的,即使是小事也不做。愿一切有情快乐与安稳,愿他们自得其乐!)如此世尊开示了特别是住阿兰若的比库,想要住于证知寂静的境界,或者想证得它而修行时所更应当做的后,现在想说不应当做的时说了:「凡其他智者会指责的,即使是小事也不做的这半首偈诵。其义如下:当在做此应当做的(事)之时,凡称为「恶劣的」──小的身、语、意恶行,即不做该小事,而且不只粗恶的才不做,即凡任何(有过失的)都不做;即是即使是小的、微细的(过失)也不做而说的。接着在显示做此事所现见的危害时说了︰「凡其他智者会指责的」。并且在此由于其他无智者是没有准则〔尺量〕的,即使是无罪的或有罪的,小罪的或大罪的,他们是都会做的。智者则是有准则的,他们在审察、深入了解后,批评〔不称赞〕不值得赞叹的,称赞值得赞叹的;因此说成「其他智者。如此世尊以这两首半偈诵开示了特别是住阿兰若(的比库),想要住于证知寂静的境界,或者想要证得它而修行,以及以住阿兰若者为首的一切(禅修者)学习业处,想要证得〔住〕者分为所应当做及不应当做的业处近行后,现在为了那些比库去除对那些(树)神怖畏的护卫,以及作为毘婆舍那基础禅那的业处,开始开示以「愿一切有情快乐与安稳」等方式的慈爱开示。此中,「快乐」-即具有快乐。「安稳」-为有安稳;即没有怖畏、没有灾难而说的。「一切」-即没有剩余。「有情」-即有呼吸者〔生物;众生〕。「自得其乐」-即快乐的心。并且此中,当知以身体的快乐为快乐;以意的快乐为自得其乐;而以该两者,或离去一切怖畏与灾难的消失为安稳。然而为什么如此说呢?为了显示修慈的各种行相〔方式〕之缘故;可以如此修慈:「愿一切有情快乐!」「愿一切有情安稳!」或「愿一切有情自得其乐!」

  (解释第四偈)

  凡是有息的生类,脆弱的或稳固的尽无遗,长的、大的或中的,短的、小的或粗的。)如此(世尊)显示了以简要地修慈(方法)从近行(定)到安止(定)为边际后,现在为了显示详细地该(修慈方法)时说了:「凡是」(等)的两首偈诵。或者,由于最初的心已经习惯在各种所缘〔对象〕而无法安定于专一,但将所缘〔对象〕分类后,(心)即能随顺而逐渐地安定下来,因此为了使(心)随顺而(逐渐地)安定下来,就对该所缘〔对象〕分为脆弱的及稳固的等二法及三法,而说了:「凡是(等)的两首偈诵。或者,对于其所缘〔对象〕已经清楚者,由于他的心易于安定,因此对于所缘〔对象〕已经清楚的那些比库,想要使心安定者,在阐明所缘〔对象〕分为脆弱的及稳固的等二法及三法时说了:「凡是等)的两首偈诵。此中,即阐明:脆弱的及稳固的二法,已见的及未见的二法,远的及近的二法,已生的及寻求出生的二法,(共有)四组二法;并且由长的等六字(当中),中的(出现)三处,小的(出现)两处,而生成三法之义,即:长的、短的、中的;大的、小的、中的;粗的、小的、中的,(共有)三组三法。此中,只是呼吸〔生物〕的众生〔已生者〕为「有息的生类」;或者有呼吸者为有息者,以此来取系有入息、出息的五蕴有情;有生成为生类〔已生者〕,以此来取一蕴及四蕴的有情。(有;存在-未译出)即存续、存在。如此以「凡是有息的生类」之词来显示把一切有情以二法及三法摄在一起后,现在则以「脆弱的或稳固的尽无遗」此语来显示把一切(有情)摄为二法。此中,(他们)渴爱为「脆弱的」;此是有渴爱、有怖畏的同义词。(他们)住立为「稳固的」;此是断除了诸渴爱与怖畏的阿拉汉之同义词。

  他们当中没有剩余为「尽无遗」;乃就一切(有情)而说的。在第二偈结尾所说的(愿一切有情自得其乐),该一切应当以二法及三法来相结合,即:「凡是有息的生类,脆弱的或稳固的尽无遗,愿这一切有情自得其乐!」如此乃至「已生的或寻求出生的,愿这一切有情自得其乐!」现在在阐明长的、短的、中的等三组三法的「长的」等六字中:「长的」-即是有长的身体〔自体〕之龙、鱼、大蜥蜴等。在大海中有身体〔自体〕数百寻大小的龙,有身体〔自体〕数由旬大小的鱼、大蜥蜴等。「大的」-即有大的身体〔自体〕,在水中,如:鱼、大海龟等】;在陆地,如:象、龙等;在非人,如:达那瓦(阿修罗)等,如说:「在有身体〔自体〕的当中,罗睺(Rhu-拉呼)(阿修罗王)是最上的」。他的身体〔自体〕高有四千八百由旬,手臂有一千两百由旬的大小,眉间有五十由旬,同样地,(手脚)指头的间隔(也有五十由旬),手掌则有二百由旬。「中的」-即马、牛、水牛、猪等的身体〔自体〕。「短的」-即在各处生长的侏儒等,(其)大小比长的、中的还矮〔小〕的诸有情。

  「小的」-为非肉眼(所能看见)的领域,而是天眼所能看见的领域,在水中生长有微小身体〔自体〕的诸有情,或者虱子等。而且当知那是在各处所生,比大的、中的及粗的、中的还小的有情,他们是小的。「粗的」-为有圆的身体〔自体〕,如:鱼、龟、牡蛎、贝类等有情。

  (解释第五偈)

  无论已见或未见的,住在远的或近的,已生的或寻求出生的,愿一切有情自得其乐!)如此(世尊)以三组三法显示了没有剩余的有情后,现在以「无论已见的或未见的」等三组二法,来显示含摄他们(一切有情)。此中,「已见的」-即曾来到视域,以自己的眼睛先前所见过的。「未见的」-即凡处在大海的另一边,山的另一边,世界〔轮围界〕另一边等的有情。以「住在远的或近的」这二法来显示住在自己身体〔自体〕远的及近的有情,当知他们为无脚的及两只脚的(等)。住在自己身体的有情是「近的」,住在(自己)身体之外的有情是「远的」;同样地,住在(自己)附近之内的(有情)是「近的」,住在自己附近之外的有情是「远的」;住在自己寺院、村庄、国土、洲、世界〔轮围界〕的有情称为「近的」,住在自己寺院、村庄、国土、洲、世界〔轮围界〕之外的有情称为「远的」。「已生的」-即已出生、已生成的;他们被称为:「凡已生的,将不再有生死轮回」,此即是那些诸漏已尽的阿拉汉之同义词。寻觅出生的为「寻求出生的」;此即未断有结,还寻求未来出生的诸有学及凡夫的同义词。或者,在四生中的卵生及胎生有情,直到他们尚未破卵壳及胎膜之时,即称为「寻求出生的」;当他们破了卵壳及胎膜出来外面之时,则称为「已生的」。湿生及化生的有情,在第一个心剎那称为「寻求出生的」;从第二个心剎那开始称为「已生的」。或者,从出生直到还没有改变到投生时的其他姿势〔威仪〕,称为「寻求出生的」;从此之后,在改变了投生时的姿势,称为「已生的」。

  (解释第六偈)

  当不要有人欺骗他人,不要轻视任何地方的任何人;当不要以愤怒与厌恶想,而彼此希望对方受苦。如此世尊以:「愿一切有情快乐与安稳」等的两首半偈诵来显示那些比库以各种方式对诸有情修习慈,以祈愿他们带来利益与快乐后,现在在显示祈愿他们不利与痛苦的不降临时说了︰「当不要有人欺骗他人」(等)。「不要轻视」-即应当不要在超越〔征服〕后轻视对方。「任何地方」-在某个处所,即:在村庄、在村田、在亲戚之中,或在社团之中等。「任何人」-即任何剎帝利或婆罗门,在家人或出家人,快乐者或痛苦者等。「以愤怒与厌恶想」-即以身、语的变化来愤怒及以心意的变化来厌恶想。本应说「由愤怒与厌恶想」的,但说成「以愤怒与厌恶想」;就像本应说「以正智(完全智)解脱」的,(但说成)「正智(完全智)解脱」;并且就像本应说「以次第学、次第做、次第行道」的,但说成「次第学、次第做、次第行道」。「当不要彼此希望对方受苦」-即应当不要互相希望对方痛苦。所说的是什么(涵义)呢?不应只以作意:「愿一切有情快乐与安稳」等来修慈,而且也应当以:「的确,应当不要有人以欺瞒、欺诈来欺骗其他人,也不要以出生等九种轻慢的事,在任何地方轻视其他人,以及应当不要透过愤怒与厌恶想来互相希望对方受苦」如此作意来修慈。

  (解释第七偈)

  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应当如此对一切生类,修习无量的心。)如此(世尊)在显示祈愿(他们)不利与痛苦不降临之义来修慈后,现在以譬喻来显示该(义)时说了:「正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等)。其义如下:犹如母亲对待自己的儿子、自己所亲生的儿子那样,会以生命来保护唯一的儿子,为了抵抗痛苦的降临,即使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会保护该独子的;同样地,应当对一切生类修习此慈心〔意〕,应当一再地生起、增长,并且应当以无量的有情为所缘,或者对一有情以无余遍满(的方式)来修习无量的慈心。

  (解释第八偈)

  应当以慈爱对一切世界,修习无量的心,

  上方、下方及横方,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

  如此(世尊)在显示以一切行相〔方式〕来修慈后,现在在显示其增长时说了:「应当以慈爱对一切世界」(等)。此中,增胖与养成为「朋友」;即滋润倾向利益,及保护使不利不降临之意。朋友的状态为「慈」。「对一切世界」-即在没有剩余〔没有遗余;所有〕的有情世间。在有心〔意〕的(状态)为「心(意)」;即对该心相应性而如此说的。「应当修习」-即应当增长。没有限量为「无量的」;即以无量的有情为所缘〔对象〕而如此说的。「上方」-上面;以此取无色有〔无色界的有情〕。「下方」-下面;以此取欲有〔欲界的有情〕。「横方」-中间;以此取色有〔色界的有情〕。「无障碍」-没有障碍;即破除界限而说的。界限是指称为怨敌,即使对那(怨敌)也(以他为对象)而转起(修慈)之意。「无怨恨」-没有怨恨;即使偶尔的怨恨之心也没有显现之意。「无敌对」-没有〔离去〕怨敌;住于慈之人爱人类、爱非人,没有任何怨敌,由于其心没有〔离去〕怨敌,所以称为「无敌对」;而这是以方便之词(来说)怨敌为敌对者的。此是句义的解释。以下是阐明此义的意趣:即「应当如此对一切生类修习无量的心」所说的,他应当对此一切世间来修习、增长、成长、长养、广大、证得无量的慈心。是如何呢?即上方、下方与横方。上方乃至有顶天,下方乃至无间地狱,横方乃至其余〔没有剩余〕的方位(无余的遍满);或者上方为无色(界),下方为欲界,横方为色界无余的遍满。如此修习之时,犹如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同样的,也应当修习没有障碍、怨恨(与)敌对。或者,当达到修习成就,一切处以器〔空间〕世间而无障碍;由他人已经降伏对自己的瞋害而无怨恨;由自己已经降伏对他人的瞋害而无敌对;该无障碍、无怨恨、无敌对应当对分为上方、下方与横方三种界限的一切世间修习、增长无量的慈心。

  (解释第九偈)

  无论站着、行走、坐着或躺着,只要他离开睡眠,都能决意此﹙慈﹚念,这被称为在此的「梵住」。)如此(世尊)显示了修慈的增长后,现在显示在安住致力于修习该(慈)没有固定的威仪〔姿势〕时说了:「无论站着、行走……都能决意此慈念(等)。其涵义为:如此当在修习此慈心之时,他并不像在:「盘腿而坐〔结跏趺坐〕,身体保持正直」等保持固定的姿势,而是随其所乐,为了使除去其中一种姿势的痛苦,以站着、走着、坐着或躺着,只要他离开睡眠,应当决意此慈心禅那之正念。或者,如此(世尊)显示了修慈的增长后,现在在显示自在的状态时说了:「无论站着、行走」(等)。即得了(慈禅的)自在者,想要以站着、行走、坐着或躺着的姿势来决意此慈心禅那之正念。或者,对于他站着、行走、坐着或躺着是没有站着等障碍的;而且,只要想要决意此慈(心)禅那之(正)念,即(可)决意到他还没有睡着,(并且)他也没有迟滞性,因此说:「无论站着、行走、坐着或躺着,只要他离开睡眠,都能决意此(慈)念」。其意趣为︰当依「而且应当对一切世间,修习慈心」所说的而修习时,可以依站着等姿势,或者不取站着等,在想要决意此慈(心)禅那之(正)念时,直到他还没有睡着,都能决意此(慈)念。如此(世尊)在显示修慈自在的情况时,以「都能决意此(慈)念」来劝导该慈住后,现在在称赞该(慈)住时说了︰「这被称为在此的『梵住』」。其涵义为:以「愿快乐与安稳」为始乃至「都能决意此(慈)念」来解释了慈住。在天(住)、梵(住)、圣(住)、威仪住四种(住当)中,这(慈住)是没有过失,而且对自己与他人都有利益的,在这圣法律中,被称为梵住、被称为殊胜住;由于是经常、相续不断的,所以只要他离开睡眠,能在站着、行走、坐着或躺着时决意此(慈)念。

  (解释第十偈)

  以及不堕入邪见,持戒,具足智见,调伏对诸欲的贪爱,确定不再卧母胎中。)如此世尊显示了这些比库以各种方式修慈后,现在由于慈是以有情为所缘〔对象〕而接近我见,因此在显示以对治执取邪见之门,这些比库以慈禅为基础来证得圣地时,以:「以及不堕入邪见」(等)这首偈诵做为开示的终结。其涵义为:从所赞叹「这被称为在此的『梵住』」的住于慈禅出定后,辨识〔把持〕那里的寻、伺等法,以及它的所依等随行的色法之后,以此确定名色而了知:「纯綷只是诸行之聚,在此没有有情可得」,如此即「以及不堕入邪见」;逐渐地以出世间戒而「持戒」,以出世间戒相应而称为索答巴帝〔须陀洹;预流〕道正见的「具足智见」;从此之后,其对事欲的贪及烦恼欲未断除,但该事欲与烦恼欲以萨咖达嘎弥〔斯陀含;一来〕道使薄弱,以阿那嘎弥〔阿那含;不还〕道使断除无余而调伏、止息了「调伏对诸欲的贪爱」后,「确定不再卧母胎中」,决对不会再来卧在母胎中了,只会投生在净居天,就在那里证得阿拉汉后般涅槃。如此世尊开示结束后,对那些比库说︰「诸比库,你们回去〔前往〕那座丛林住。在每个月第八天的听法日,打板集众之后,诵这部经、说法、讨论并回向。习行、修习、多作(修习)这慈业处,你们将不会见到那些非人恐怖的所缘,并且他们将希求你们获得利益、希求你们获得益利。」他们回答世尊︰「善哉〔萨度〕」后,从座而起,礼敬世尊,右绕而前往(所来的)那里。诸树神想︰「尊者们希求我们利益、希求我们益利」而生起喜与喜悦。诸树神自己扫比库们的住处,准备热水,作背部的调理,脚部的调理,及安排护卫。那些比库修习该慈,并以该慈禅为基础,致力于毘钵舍那,在那三个月之内,所有的比库都证得最上的阿拉汉果。在雨安居后的大自恣,他们以清净的自恣来自恣。如此法自在者〔世尊〕所开示的,对善巧于利益的善于法者所应当做的利益;做了即体验最上心的寂静,以完全慧证知寂静的境界。因此想要住于证知圣者所喜爱、不死、稀有的寂静境界,智者应当以分为无垢的戒、定、慧,持续地做所应当做的利益。《小诵经》的注释-《阐明胜义》《慈经》的解释已结束

  (结论)

  到此乃是在一开始所说的:「礼敬了最上应礼敬的三宝,我将解释这《诸小圣典》的涵义。」此中,由《归依》、《学处》、《三十二行相》、《问童子文》、《吉祥经》、《宝经》、《墙外经》、《伏藏经》、《慈经》分为九部份的《小诵经》到此已经解释其涵义了。因此说:「凡我所得的善业,由欲正法久住,而造此《小诵经》的义注,愿以该威力,此人对圣者所说法,得速成长、增长,并广大!」这部称为《阐明胜义》的《小诵经注》是由──饰以最上清净信、觉慧、精进之德,以集起了戒、正行、正直、柔软等德的生起,以潜入而理解自己的宗教与其他宗教间教法的能力,拥有智慧与聪明,以对分为三藏教理之法及注释的大师之教有不被击破智的威力,为六大解说者,有容易发出甜美、广大、庄严声音的器官之成就,所言适当者,最上说者,大诗人,在饰以六神通、四无碍解等德的上人法,善建立诸佛之教,光耀上座部系的诸长老,住在大寺,庄严着本传承,广大清净慧,被诸尊敬者的领域所取,名为「佛音」的长老所造的。

  只要大仙、世间的胜世间者──「佛陀」的名字还流传、运转着,以如此清净心,愿正法久住世间,对寻求的诸良家子,显示渡越世间的,清净戒等方法。《小诵经》的注释-《阐明胜义》的解释已结束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