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长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三章:杂项之概要
菩提长老:阿毗达摩概要精解 第三章:杂项之概要
节一:序文
Sampayuttayathayogamtepannasasabhavato
Cittacetasikadhammatesamdaniyatharaham.
Vedana-hetutokicca-dvar’alambana-vatthuto
Cittuppadavasen’evasangahonamaniyate.
已依其等自性说毕五十三相应法:心与诸心所。如今只取心,再依受、因、作用、门、所缘及依处分析。
节一之助读说明
五十三相应法:虽然《阿毗达摩论》分辨了八十九(或一百廿一)种心,它们整体只被视为一法或一种究竟法,因为它们都有相同的特相,即识知目标(所缘)。然而,各个五十二心所法则被视为个别之法,因为它们各有不同的特相。如是一共有五十三相应名法。
只取心(cittuppadavasen’eva):直译巴利文cittuppada则是「心之生起」。在其它情况里,它是指心及其相应心所整体,但在此只是指心本身。无论如何,当知心必定和其不可分离的心所同时发生,而其心所则是分析与分类心的依据。
受之概要
(vedanasangaha)
节二:受之分析
Tatthavedanasangahetavatividhavedana:sukha,dukkha,adukkhamasukhacati.Sukham,dukkham,somanassam,domanassam,upekkhaticabhedenapanapabcadhahoti.
于受之概要,首先,受有三种,即:苦、乐、不苦不乐。另者,受亦可分别为五种:乐、苦、悦、忧、舍。
节二之助读说明
受之分析:如我们所见,受是遍一切心心所之一,有受用目标之「味」的作用。由于每一心都必定会与某种受相应,所以在分类心时,受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在这一篇里作者着重于把一切心依其相应的受来分类。
受有三种:受可以依三分法或五分法分别。当只纯粹依其感受来分析时,受有三种:苦、乐、不苦不乐。在这三分法里,乐受包括了「身体的乐受」和「心的乐受或悦受」两者;而苦受则包括了「身体的苦受」和「心的苦受或忧受」两者。
受亦可分析为五种:当受依「根」(indriya)分析时,它则成为五种。这五种受称为根,因为在感受目标方面,它们作为其相应法的主人或支配(indra)该些相应法。
在采用五分法时,三分法的乐受则分为乐受与悦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三分法的苦受则分为苦受与忧受,前者是身受,后者是心受;不苦不乐受亦即舍受。
在经中,有时佛陀也只说受为两种:乐与苦。这是一种隐喻式的分析法,把无可指责的舍受包括在乐受之内,以及把应受指责的舍受包括在苦受之内。佛陀又说道:「所感受的都是苦。」(yamkibcivedayitamtamdukkhasmim,《相应部》36:11/iv,216)这句话里的苦并不是指狭义的苦受,而是指广义的苦,即一切有为法(因缘和合而成之法)无常则苦。
乐受(sukha-vedana)的特相是体验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增长相应法;现起是身体之愉乐;近因是身根(即身净色)。
苦受(dukkha-vedana)的特相是体验不可喜的触所缘;作用是减弱相应法;现起是身体遭受痛苦;近因也是身根。
悦受(somanassa-vedana)的特相是体验(自性,sabhava)可喜(或造作至可喜)的所缘;作用是体验所缘之可喜;现起是内心愉悦之状态;近因是轻安。[1]
忧受(domanassa-vedana)的特相是体验(自性)不可喜(或造作至不可喜)的所缘[2];作用是体验所缘之不可喜;现起是内心遭受痛苦;近因是心所依处(见本章、节二十)。
舍受(upekkha-vedana)的特相是被体验为中性;作用是不增长亦不减弱相应法;现起是平静的状态;近因是没有喜(piti)的心(即喜不相应之心)。[3]
节三:依心分类
Tatthasukhasahagatamkusalavipakamkayavibbanamekameva.
Tatthadukkhasahagatamakusalavipakamkayavibbanam.
Somanassasahagatacittanipanalobhamulanicattari,dvadasakamavacarasobhanani,sukhasantirana-hasananicadvetiattharasakamavacaracittanic’evapathama-dutiya-tatiya-catutthajjhana-sankhatanicatucattalisamahaggata-lokuttaracittanicatidvasatthividhanibhavanti.
Domanassasahagatacittanipanadvepatighasampayutta-cittan’eva.
Sesanisabbanipipabcapabbasaupekkhasahagatacittan’evati.
在它们当中,善果报身识是唯一乐俱(之心)。
同样地,不善果报身识是唯一苦俱(之心)。
有六十二种心是悦俱,即:(一)十八种欲界心:四贪根心、十二欲界美心、及两个无因心,即悦俱推度心与生笑心;(二)四十四种属于初、第二、第三、第四禅的广大与出世间心。(12+32)
只有两种与瞋恚相应的心是忧俱。
其余五十五种心是舍俱。
节三之助读说明
其余五十五舍俱的心是:
一、六不善心:四个贪根及两个痴根;
二、十四无因心;
三、十二欲界美心(善、果报与唯作各有四种);
四、三个第五禅心;
五、十二个无色禅心;
六、八个出世间心,即属于第五禅的道心与果心。
节四:总结
Sukhamdukkhamupekkhatitividhatatthavedana
Somanassamdomanassamitibhedenapabcadha.
Sukhamekatthadukkhabcadomanassamdvayethitam
Dvasatthisusomanassampabcapabbasake’tara.
受可分三种,乐及苦与舍。
加上悦与忧,则成五种受。
乐苦各于一,忧则于二心,
悦有六十二,其余五十五。
节四之助读说明
乐苦各于一:当知除了乐俱与苦俱的身识之外,双五识的其余四对都是舍俱。《殊胜义注》解释,于眼、耳、鼻、舌四门,当属于所造色的目标撞击也属于所造色的根门时,其撞击力并不强,就有如把四团棉花放在铁砧上,再以另外四团棉花敲打它们。因此,所产生的受是舍受。然而,于身门,其目标是四大界中的地、火、风三大。如是,当该目标撞击身净色时,其撞击力则十分强大,且扩展到身体的四大。这就有如四团棉花受到铁锤敲击:铁锤透过棉花,再重击铁砧。当目标是可喜所缘时,生起的身识是善果报心,而其相应身受是身之乐受;当目标是不可喜所缘时,生起的身识是不善果报心,而其相应身受是身之苦受。[4]
虽然看来(眼识等)其它四种根识[5]像是也能与乐或苦受俱行,《阿毗达摩论》认为这些首先生起的根识必定是与舍受俱行。在与这些根识生起于同一心路过程的速行,以及随后生起而缘取同一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里,即能对可喜的颜色、声、香及味生起心的乐受(即:悦受);或对不可喜的颜色、声、香及味生起心的苦受(即:忧受);或以中舍或不执着的态度对待目标而生起舍受。然而,这些都是心之受,并不是身之受,而且是在眼识等根识过后才生起,而不是与首先生起的根识相应。当生起于速行的阶段时,这些受即会与善或不善心相应;然而,于阿罗汉心中生起的悦受及舍受则与唯作心相应。[6]
因之概要
(hetusangaha)
节五:因之分析
Hetusangahehetunamalobhodosomohoalobhoadosoamohocatichabbidhabhavanti.
于因之概要当中,因(或根)有六个,即:贪、瞋、痴、无贪、无瞋及无痴。
节五之助读说明
因之分析:在这一篇里,一切心会依据它们的「因」或「根」(hetu)而分类。在经中,巴利文hetu用以表达广义的「原因」(karana)。它与「缘」(paccaya)是同义词,且常连成一词;它代表任何作为其它事物的因之法。然而,在《阿毗达摩论》里,因是专用以代表「根」(mula),且只用于六个决定品德的主要心所。
之前已曾诠释,因是使到和它相应的心与心所稳定坚固的心所。[7]有因的心如树般稳定又坚固,无因的心则如藓苔般既软弱又不坚固。[8]
在内文里所列出的六因,贪、瞋、痴三因必定是不善;无贪、无瞋、无痴三因则可以是善或无记,当生起于善心它们即是善,当生起于果报心或唯作心它们即是无记。无论是善或无记,这三因都是美心所(sobhana)。
节六:依心分类
Tatthapabcadvaravajjana-dvipabcavibb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hasana-vasenaattharasaahetukacittaninama.Sesanisabbanipiekasattaticittanisahetukan’eva.
Tatthapidvemomuhacittaniekahetukani.Sesanidasaakusala-cittanic’evabanavippayuttanidvadasakamavacara-sobhananicatidvavisatidvihetukacittani.
Dvadasabanasampayutta-kamavacarasobhananic’evapabca-timsamahaggata-lokuttaracittanicatisattacattalisatihetukacittani.
于此,有十八种心是无因的,即:五门转向、双五识、领受、推度、确定及生笑心(1+5+5+2+3+1+1)。其余的所有七十一心都有因。
在它们(七十一心)当中,两种纯粹只与痴相应的心只有一因。其余十个不善心,以及十二与智不相应的欲界美心,一共二十二心只有二因。
十二与智相应的欲界美心,以及三十五广大与出世间心,一共四十七心有三因。
节六之助读说明
其余十个不善心:八个贪根心有贪与痴两个因;两个瞋根心则有瞋与痴两个因。
十二与智不相应的欲界美心:这些欲界美心是善、果报与唯作各有四个,只有无贪与无瞋,因为与智不相应故没有无痴。
一共四十七心有三因:这些心都有三美因。
节七:总结
Lobhodosocamohocahetuakusalatayo
Alobhadosamohocakusalabyakatatatha.
Ahetuk’attharas’ekahetukadvedvavisati
Dvihetukamatasattacattalisatihetuka.
贪、瞋及痴是三不善因。无贪、无瞋与无痴是(三个)善及无记(因)。
当知有十八种(心)是无因;两种有一因;廿二种有二因;以及四十七种有三因。
作用之概要
(kiccasangaha)
节八:作用之分析
Kiccasangahekiccaninamapatisandhi-bhavanga-avajjana-dassana-savana-ghayana-sayana-phusana-sampaticchana-santirana-votthapana-javana-tadarammana-cutivasenacuddasavidhanibhavanti.
Patisandhi-bhavanga-avajjana-pabcavibbana-tthanadivasenapanatesamdasadhathanabhedoveditabbo.
于作用之概要当中,作用有十四种,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看;五、听;六、嗅;七、尝;八、触;九、领受;十、推度;十一、确定;十二、速行;十三、彼所缘;以及十四、死亡。
当知依阶段分类,它们则成十种,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五识;等等。
节八之助读说明
作用之分析:在这一篇里,八十九心是依作用而分类。《阿毗达摩论》举出各种不同的心一共执行了十四种作用。这些作用是在心路过程里执行(第三至十三项),或在心路过程之外,即于离心路过程心里(第一、第二及第十四项)执行。
一、结生(patisandhi):在投生那一刻执行的作用名为结生,因为它把新一生与前世连接起来。执行这作用的结生心(patisandhicitta)在每一世里都只出现一次,即在投生的那一剎那。
二、有分(bhavanga):巴利文bhavanga的意思是「生命」(bhava,有)的「成份」或「因素」(anga),即是生存不可或缺的条件。心的有分作用是:保持在一世当中,从投生至死亡之间的生命流不会中断。在结生心生灭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有分心;此有分心与结生心是同一种果报心,但执行不同的作用,即保持生命流不会中断。每当没有心路过程发生时,有分心即会于每一剎那中生灭;最为明显的即是在无梦熟睡的时候,但在清醍的时候,它也在诸心路过程之间出现无数次。
当某个目标撞击根门时,有分心即会被中止,而活跃的心路过程也就生起,以识知该目标。一旦心路过程结束,有分心就会即刻再生起,直到下一个心路过程发生为止。如此,在不活跃的阶段,有分心即会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生灭,就有如河水之流一般,它绝不会连续保持静止于两个心识剎那。
三、转向(avajjana):当目标撞击任何一个根门或意门时,即会有一个名为「有分波动」(bhavanga-calana)的心识剎那发生,有分心于此「波动」了一个心识剎那。继之而来的心识剎那名为「有分断」(bhavanga-upaccheda),有分心之流于此被截断。紧接而生起的心即转向五门或意门的目标。这转向于目标的作用名为「转向」。
四至八、看等等:在五根门的心路过程里,转向剎那之后生起的是一个直接识知该撞击根门的目标的心。此心及其所执行的特定作用决定于该目标的本质。若该目标是颜色,眼识即会生起;若该目标是声音,耳识即会生起,等等。它们是很基本的心,生起于辨别的阶段之前,只是先简单地体验该目标。
九至十一、领受等等:于五根门的心路过程,在眼识等之后,依次序生起的心个别执行「领受」(sampaticchana)、「推度」(santirana)与「确定」(votthapana)该目标的作用。于意门心路过程,并没有这些作用(五门转向、看、领受等等)发生;反之,紧接着有分断之后生起的即是「意门转向」,中间并没有任何其它作用。
十二、速行(javana):直译巴利文javana的意思是「迅速地跑」。在心路过程里,这是确定之后的心识作用[9],由一系列的心(一般上是七个同样的心)执行,「快速地跑」向目标以识知它。在道德的角度,这速行阶段是最为重要,因为善或不善的心即是在这阶段生起。[10]
十三、彼所缘(tadarammana):直译巴利文tadarammana的意思是「取它的所缘」,而代表缘取之前速行已识知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在欲界心路过程里,当五门的目标是「极大所缘」或意门的目标是「清晰所缘」时,这种作用即会在速行的阶段之后实行两个心识剎那。但当目标并不明显或不清晰,以及当心路过程并不属于欲界时,这种作用即完全不会产生。在彼所缘之后(或当彼所缘没发生时即是速行之后),心流即会再度沉入有分。
十四、死亡(cuti):死亡心是一世中的最后一个心,是一世的终结。此心与结生心和有分心是同一种心,也同样是离心路过程心,属于心路过程之外的心。它与后两者的差别只在于作用不同,即:执行死亡。
依阶段分类,它们则成十种:巴利文thana(阶段)是指一个心识剎那,而在每一心识剎那里必定只能有一心生起。虽然有十四种心的作用,但看等五识的作用都发生在心路过程里的同一种阶段,即在(五门)转向与领受之间的(五识)阶段。如是,十四种作用发生在十个阶段里。
节九:依心分类
Tatthadveupekkhasahagatasantirananic’evaatthamaha-vipakanicanavaruparupavipakanicatiekunavisaticittanipatisandhi-bhavanga-cutikiccaninama.
Avajjanakiccanipanadve.Tathadassana-savana-ghayana-sayana-phusana-sampaticchanakiccanica.
Tinisantiranakiccani.
Manodvaravajjanamevapabcadvarevotthapanakiccamsadheti.
Avajjanadvayavajjitanikusalakusala-phala-kriyacittanipabca-pabbasajavanakiccani.
Atthamahavipakanic’evasantiranattayabcatiekadasatadarammanakiccani.
在它们当中,十九种心执行结生、有分及死亡的作用。它们是:两种舍俱推度心、八大果报心、以及九个色与无色界果报心。
两种执行转向的作用。
同样地,执行看、听、嗅、尝、触及领受作用的都各有两种。
三种执行推度的作用。
意门转向心在五门心路过程里执行确定的作用。
除了两种转向心,所有五十五个不善、善、(圣)果与唯作心都执行速行的作用。
八大果报心与三推度心,一共十一心执行彼所缘的作用。
节九之助读说明
依作用分析心:若能分辨心的种类和作用两者(后者有时会与前者有同一名称)之间的差别,就比较不会对这一篇感到迷惑。虽然某些心是依它的某一种作用而命名,但那只是为了方便,并不是指该心的作用只局限于那种作用。反之,一种心可能执行好几种与它的名称相异的作用。[11]
结生、有分、死亡的作用:如前所述,在一世里只有同一种心在执行结生、有分与死亡的作用。在投生时,这种心把新一世和前一世连结起来;在生命的过程中,出现无数次为有分心之流的亦同是这种心,以维持生命流不断;在死亡的时候,生起为死亡心的亦同是这种心,它代表了一世的终结。
有十九种心能够执行这三种作用。当有情投生至地狱、畜生、饿鬼、阿修罗四恶道时,执行这三种作用的即是不善果报推度心(santirana)。于天生瞎眼、耳聋、哑巴等等的人,以及某些低级的天神,执行这三种作用是舍俱善果报推度心。虽然残缺是不善业的果报,但投生至人间的业则是善的,只是较弱罢了。这推度心在结生与有分的阶段并没有执行推度的作用,因为它在同一时刻只能执行一种作用。
对于投生至欲界善趣为人或天神,而又没有残缺者,执行这三种作用是八大善果报心(之一),即:二因或三因的欲界美心。
上述十种心属于欲界轮回。
对于投生至色界天的梵天,出现为结生、有分与死亡的是五种色界果报心(之一);对于投生至四无色界天的梵天,出现为结生、有分与死亡心的是个别相符的四无色界果报心。
转向的作用:五门转向心(pabcadvaravajjana)在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时执行其(转向目标的)作用。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则在目标(法所缘)撞击意门时执行其(转向目标的)作用。此二心皆是无因唯作心(ahetuka-kiriya)。
看等等的作用:对于这五种作用,每一种都有两个心可以执行作用,即:善果报与不善果报眼识等等。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