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九)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九)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面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本经的缘起,讲到阿难尊者的托钵遇到了摩登伽女,结果造成了婬室的误堕。而使令佛陀来宣说本经的这个“迴光返照”的法门。智者大师说一部经它这个序分、正宗分跟流通分,智者大师说:“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就像蜂蜜的甜度,边缘的跟中间的甜度是一样的。这比喻说呢,一部经,你不要小看缘起分啊,这个整个序分啊,你从这个地方也可以看出一些消息出来。我想我们从这个地方可看得出来问题出在哪里,从“缘起”当中我们会找出病根。

  佛教是把整个生命分成两块:一个是外境,一个是内心。

  外境是没有错的,因为外境在《唯识学》叫做“唯识所现”,阿赖耶识,外境是阿赖耶识第八识主导。第八识是把业力如实的显现出来,你今生会遇到什么人?碰到什么事?这个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前生造的,你今生该还的就还嘛。所以外境永远没有错啊。

  但是我们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什么心态,诶,这个你要注意了。修行是修你的内心这一块,外境这一块是“认命”的。我们很多人去改变外境,弄到自己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你那个方向错误了。所以它整个病根,整个缘起当中的问题,在於阿难尊者一念攀缘心,就“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问题在这个地方。

  所以我们读缘起要知道,问题不在摩登伽女,问题也不在那个大梵天咒,为什么文殊菩萨去那个地方,摩登伽女,大梵天咒对文殊菩萨没有效果呢?因为文殊菩萨心没有动嘛。所以我们从“缘起”当中可以知道,哦,整部《楞严经》要对治的就是我们一念的攀缘的心。

  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第一个取相,取着那个外在的假相,就是所谓的“取相”,就是心有所住,住在那个假相。然后开始分别打妄想,然后带动你的爱憎、取舍,就开始造生死的业力,是这样来的。所以整个《楞严经》的整个缘起,就是一念的妄动引生的。

  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消息,整部《楞严经》它的法要,所要对治的就是众生的“仁者心动”。怎么把这个妄动的心把它调伏下来,只做这件事情,这个是我们从缘起当中所得到的启示。

  我们不是去改变外境,你改变外境,你一辈子改变不了,你来生还要继续过来,肯定的。你这个造成恶性循环,过去的烦恼产生一个业力,今生创造一个果报,这个果报又带动你的攀缘,又带动另一层的烦恼,又产生一个业力,又产生果报。。。那你就落入一种惑、业、苦的恶性循环,你能够从这个时候“把心带回家”,就从这个地方,生死业也从这边切断赶快跳出来,这个问题在这个地方。好,我们看乙二的理论篇

  乙二、理论篇

  前面阿难尊者提出了启请,就是修学“空、假、中”三观之前的最初方便,它所需要具足的教理是什么。这当中分两段(5:00):

  丙一、破妄显真以明安住(分二:丁一、破除妄想。丁二、开显真心。)

  一、破妄显真以明安住

  二、发明三观以示调伏

  就是,你要知道你“云何应住?”第二个“云何降伏其心?”先把这两个道理弄清楚,你才有资格修止观。

  首先我们看“破妄显真”

  佛陀破除颠倒妄想,开显我们众生的真心,来说明我们生命的依止处。这个“安住”就是我们一个修学的目标。目标是以无住为住,或者说以一念的“本来无一物”的一念心性为住。

  这个地方是“安住”有两个:第一个、破除妄想;第二个、开显真心。

  那么安住是约着目标,调伏是过程,你要趋向目标,你要不断的调整自己,让自己慢慢的跟目标接近。

  丁一、破除妄想(分四:戊一、破计身内。戊二、破计身外。戊三、破计中间。戊四、结示二本。)

  戊一、破计身内(分四:己一、征起缘心。己二、喻明调伏。己三、牒其内执。己四、正破非内。)阿难尊者执着那一念攀缘心,是有真实性的在身体之内。

  己一、征起缘心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破除妄想

  这个破除妄想当中呢有四段:第一个,破计身内;二、破计身外;三、破计中间;第四、结示二本。总共是四段,先看第一个:

  第一、破计身内

  阿难尊者啊,执著这个人的那一念攀缘的心啊,是有真实性的,是在身体之内是这样子。这当中有四段:

  一、徵起缘心

  二、喻明调伏

  三、牒其内执

  四、正破非内

  那么在“徵起缘心”当中呢,佛陀在破妄心是没有自体之前,祂就问这一念心,说:你这一念攀缘心,好!我先承认它有实体。那么这一念有实体的心,一个有实体的东西,它一定有它的时空,它是过去呢?现在呢?未来呢?它一定有它的处所,它从什么地方来?将往哪里而去?它有一个时空。佛陀就是从这个时空当中,来破除这个妄心是无自体的。所以佛陀就徵问说:你这一念攀缘心,既然是有实体,那它到底是从什么地方生起的呢?提出这个疑问。看经文:徵 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好,这是一个问、答,先看“问”的地方:

  佛陀问阿难尊者说: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当初随佛陀出家,你是什么原因出家?事出必有因啊!因为你的心攀缘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所以产生了好乐,所以你愿意舍离世间的恩爱而随佛出家。那么你当初在缘这三十二相的时候,第一个、将何所见?你能见的心是谁?第二个、你以什么为爱乐,爱乐心是谁?’这里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能见是谁?第二个、能爱是谁?提出两个问题,我们看阿难尊者怎么回答:

  回 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心中爱乐的过程是有二个:第一个用心,第二个用眼睛。怎么说呢?我首先用眼睛去观察如来三十二相,然后再用内心去产生爱乐,所以我才愿意舍弃世间的恩爱,而发心出家。为什么出家呢?我希望透过出家来舍离生死轮回的痛苦。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的回答,当然是有问题的。比方说,他说眼睛能够见,这个地方是错误的。眼睛是一个色法,它没有明了性。

  实质上是这样子:我们的心啊,了别外境主要是前六识,这当中前五识是明了,第六意识分别。比方说:我现在看到这个花,我非常欢喜,我心就住在这个花。那么我为什么见到这个花呢?

  第一个、眼识去取这个相状,这一部分没有错。前五识是把我们过去业力所变现的影像,把它取到你内心来受用,所以这个前五识这叫做“受”。福报大的人他的内心经常是快乐的,去到哪里,他看到的东西都是如意的,善业强嘛。当然福报薄的人,他看到什么事的都是苦恼的,因为他过去罪业。这个叫做循业发现,这一部分没有错。你的眼根所见、耳朵听到什么声音,这一部分,都是过去的业力所变现的,这一部分没有必要改变,其实你也没办法改变。

  问题在第六意识:当你取到相状以后,你开始分别,就开始产生颠倒想,问题出在这里。佛陀所问的关键在这个其实是:谁为爱乐?关键在第六意识的爱乐。那个颠倒的分别,佛陀是要把那个病根抓出来。医生要用药之前先抓病根嘛。你说你鼻子过敏,问题不在鼻子,肺部有湿气嘛。把病根抓出来,你在鼻子上对治。那么这个我们对境产生的这个影像,这个是过去善业、恶业所显现的,这一部分没有错。第六意识的爱乐、攀缘出了状况,先把这个病根抓出来,这一段是讲这个意思。

  看己二、喻明调伏

  佛陀讲到调伏妄想的时候,先讲出一个譬喻,看佛陀讲出什么譬喻,看经文就清楚了: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这个地方,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正如你所说的,你当初爱乐我三十二相的过程,的确是依止你的心跟你的目(佛陀所说的目是指前五识)。依止前五识来取这个相,由第六意识来加以攀缘分别,那么你假设不知道心目所在,你就不能调伏第六意识所产生的烦恼,这个攀缘心在哪里你都不知道,你怎么调伏它呢?(13:00)讲出一个譬喻:

  譬 喻

  【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譬如说一个国王,他有很多的珍宝,但是可惜这个盗贼侵入,把他的珍宝夺去了。这国王受不了,发兵讨除,带着军队讨除盗贼。那么在讨除盗贼,在对治烦恼之前,你要弄清楚啊,这个贼在哪里?

  国王就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我们这一念心性本来具足“常乐我净”四种功德。我们心性本来是恒常不变,“乐者”,安乐寂静;“我者”,自在无碍;“净者”,离相清净。我们本来是“常乐我净”,但是怎么会弄到现在这个样子,苦苦恼恼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先把这个病根找出来。

  我们本来的面目是“常乐我净”,弄到现在是烦恼障、业障、报障。这个现在的面目跟本来的面目这个落差这么大,这个是谁造成的呢?事出必有因嘛,要把问题找出来。所以说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你要去改变你的生命,从痛苦中转成安乐,你要知道是谁让你痛苦,这个地方要先找出来。佛陀先透出一个消息:

  【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我们生死为什么会一次一次的轮回?

  就是我们的前五识去取相状,第六意识去攀缘。结果就造成了一次一次的轮回。当然这个地方佛陀所要说的,是一口道出我们的攀缘。我们以前没有学佛之前,用攀缘心去攀缘五欲的境界,造了很多的罪业。学佛以后还是用攀缘心来攀缘三宝的境界来修善,当然好很多了,但问题还是攀缘。

  印光大师说啊,他说:有些人啊,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到一个事情说:有些人拜佛,拜得很多;念佛,念得很多。但是他越修行烦恼越重,看谁都不顺眼。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不在拜佛。诶你看这个人拜佛拜这么多,烦恼还这么重。问题不在拜佛,问题也不在念佛,他就是错用心嘛。他用攀缘心来念佛,你念一万声,我念两万声超过你。那这个人是阿修罗法界。

  你的心是决定你整个生命的本质。

  什么叫本质?后面佛陀会说,说你拿那个沙去煮饭,你一辈子就是变成一个沙嘛。你本质没有改变啊。你用沙去放在电锅煮了一天,它叫做热沙,它不可能改成饭。你要煮饭,你要拿米去煮饭,不是拿沙去煮饭啊。 所以你的心态不改变,即便你布施、持戒、忍辱,你只是在一个颠倒妄想的本质过程当中,增加一些善业,如此而已。你生命的本质,你过去是什么习气,过去做什么事,你以后还做什么事,本质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嘛。

  以前是攀缘恶法,现在是攀缘善法,攀缘的本质没有变。所以这个地方佛陀说:你现在要修行之前不要急着加行,先怎么样呢?端正其心。先把你的心端正,先把你的因地端正,你因地错了,后面全部都错了。

  也就是说,你要先调整你的心态,而不是赶快去做一些善法,问题不在这里,是这个意思。

  佛陀讲这个譬喻:就是你这个国王,你现在先要把这个盗贼赶出去,你这个国王以后才能够强盛兴隆的。这个国王比喻真如本性,这个盗贼比喻攀缘心。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