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哈希尊者:清净智论 六、行道智见清净
马哈希尊者:清净智论 六、行道智见清净
此后,此人观察过或者不作意「光」等〔观染〕后,如过去那样,不间断地观察所出现的名色法。如是观察时,〔他〕完全克服光、喜、轻安、乐、欲等的随烦恼,〔其〕智仅仅住于生、灭之中。那时,他在每次的观察时,看见:「被观的所缘生起后立即消失(灭去)。」他也了知「每个所缘就在每个地方灭去;它没有移动到别的地方」。
因此,此人亲身地暸知名色剎那剎那生灭。如是,观察剎那不断生灭的名色法而别别地确定、暸知生灭的智.名为从随烦恼解脱的、强力生灭随观智。事实上,自此开始乃至随顺〔智〕,皆名为行道智见清净。这〔强力生灭随观智〕是行道智见清净的开始。
5. 坏灭智
如是此人观察一再生起的名、色法,而一节一节地、别别地、个别地、段段地观察:「此法在这里生起,就在这里灭坏。」当生灭智成熟、锐利、强大时,生灭智轻易而迅速地生起。如自己运转般,自行无间地转起,名色诸行也迅速地出现。如是锐利之智运行,诸行迅速出现之时,他并未了知所观名、色之生起;也未了知名为「住」的中间阶段;也不见名为「不被断的转起」之「名色转起」。看不见名为手、足、面、身等的形状与相。尔时,他仅了知被名为「尽」、「灭」或「坏」的灭尽〔阶段〕。
当他观察腹部的上升时,他不了知上升的最初阶段和中间阶段。仅了知上升的终结阶段,上升的灭或灭尽。下降情况也是如此。又,弯曲手、足,而观察弯曲时,他不了知弯曲的最初、中间阶段,也不了知手等的形状。伸展时等情况也是如此。的确,那时被他观察的所缘似乎不见了、好象完全不存在。因此,那时他似乎是在观察完全不见、不存在、已灭尽的法。能观的心似乎是未碰到被观察的所缘。正因此,此时某些修行者会认为:「我的内观已衰退」。但其实不应如是认为。
因为,在以前此人的心喜观形状等概念法所缘,一直到生灭智,此人仍会见到形相。因此,此人的心喜于有形、有相、清楚的行法所缘。但是现在,因为智已那样地被修习之故,不见诸行法的形或相。更不用说比它粗的概念法。这时,只了知到以灭为自性的、名为最终阶段的「坏灭」。因此,此人的心并不那样地对它〔坏灭〕感到欢喜。不久熟悉了以后,心也将对名为灭的「灭尽」感到欢喜,感到确信。如是确信后,修行者应该努力继续地观察。
当此人如是观察时,在每个观察里,「被观的所缘」和「能观彼的心」这两个「所缘」及「能缘」,总是次第而且成双地起、灭去。即使在一次〔腹部〕上升中,许多上升的色次第地以灭的行相出现。如观夏季的阳炎之时,它〔阳炎〕有剎那剎那次第坏去的行相。像大雨天下雨时因落下的雨滴生起的泡沫迅速地消失一样,也像支提供灯之时,被风所吹灭的灯火迅速灭去一样,所观的色法显现出剎那剎那灭尽的坏灭行相。以色法为所缘的能观心之坏去,也与那所观之色一起显现。观察其它色、非色时,也是如此。那时,此人的智如是地现起:「身中被观察的所缘先灭去,以彼色为所缘的能观之心也随之灭去」。因此此人清楚地了知次第、两两成对的坏灭:「凡所缘皆会灭,以彼为所缘的心也会灭。」此
人如是地对于二法之灭——即「在㈥门里所出现的色等所缘之灭」,以及「以彼为所缘心的心之灭」——的清楚了知,名为坏灭智。
那时,此人的智如是地现起:「身中被观察的所缘先灭去,以彼色为所缘的能观之心也随之灭去」。因此此人清楚地了知次第、两两成对的坏灭:「凡所缘皆会灭,以彼为所缘的心也会灭。」(它是观察者才有的了知,不应以为是思惟而来的喜好) 此人如是地对于二法之灭——即「在㈥门里所出现的色等所缘之灭」,以及「以彼为所缘心的心之灭」——的清楚了知,名为坏灭智。
6. 怖畏智
当此人的坏灭智成熟时,见到一切作为所缘、能缘的诸行坏灭后,具有怖畏行相的怖畏现起智等等,会顺次地生起。此中,见二法,即「随所现的所缘」和「以彼为所缘的能观心」剎那剎那灭去之后,以比量暸知:「过去的行法如是地坏灭;未来的也将如是地坏灭;而现在的正在坏灭。」如此了知已,观察出现的行法时,那些行法以坏灭行相
现前。因此,此人就在观察时,暸知「诸行是可畏的」。如是,对怖畏性质的暸知,名为「怖畏现起智」。「怖畏智」也是它的名称。那时,此人的心像怀有怖畏,感到无助。
7. 过患智
此人藉由怖畏智见到「应怖畏」之后,持续无间地观察时,不久,过患智便生起。此〔智〕生起时,一切处,即所观的所缘、能观之心与作意等心所等等之中的一切行法变得无味、无滋养、无乐味。那时,此人只见苦、无乐味、过患。这名为「过患智」。
8. 厌离智
当此人如此观诸行里的过患时,对那些有过患的,心不感到喜乐,一向厌离。那时,此人的心变得似乎不满、倦怠。但他不放弃毗婆舍那,仍花时间持续作观。应该知道:「这不是对修行的不满,而是俱有对诸行感到厌离的行相之厌离智。」即使此人的心那时被导向到快乐的状态、极可爱的所缘,它也不于彼处感到欢喜,不于彼处找到乐味。因此,在诸观察的间隔中,此人的作意如是地生起:「诸行具剎那灭去之性质,唯诸行之止息方是乐。」
9.欲解脱智
又,当此人依厌离智而对每个所观感到厌离时,他会想舍弃诸行,或者想从诸行解脱的心生起。与此心相应的智,名为欲解脱智。这时,通常身体会有许多苦受,且不想要长久维持一种威仪路。即使这些不出现时,诸行令人不舒服的性质也更加明显。因此在诸观察的间隔中,此人如是地希求:「让我快速地从此解脱吧」,「让我到达诸行止息之处吧!」「让我完全地舍弃这些吧!」那时,此人的心似乎从观察中被观的所缘退出似的(像退出后逃走似的)。
10. 省察智
为了弃舍诸行,从诸行解脱,想舍弃诸行的禅修者,更加精进地观察诸行。为了弃舍诸行,从诸行解脱,想舍弃诸行的禅修者,更加精进地观察诸行。因此,在彼时转起的智,名为「审察智」。「审察」或「观察」或「毗婆舍那」,事实上,从意义上来说是相同的。这时,诸行的无常、苦、无我行相清楚地显现。三者之中,苦行相特别清楚。那时,身体中多种粗重、更强的苦受通常会向此人显现。正因此,对此人而言,整个名、色之身似乎像是极苦的病之聚集,苦之聚集。叫作「不能长久维持在一种威仪路」的难忍之事,通常也会生起。那时,此人不能长久维持在一种威仪路中。没多久就想要改变。
这正是诸行苦性的现起。即使想改变,也不该快速改变。应该努力在每一个威仪路中保持久久不动,而作观察。如是,他会超越那难忍的事。
那时此人的观智强而极明晰。因此,当苦受被观察后,瞬间便止息。即使此〔受〕未完全寂止,禅修者也了知它剎那剎那、且一节一节地灭坏。(也就是说:藉由每个观察,暸知每个剎那的苦受名为「灭尽、灭」的坏灭。不像触知智的时候那样,只了知到相似感受名为「相续」的连续状态。) 但是,若不舍〔此修行的〕重担,持续思惟观察苦受时,它不久后将完全止息。如是止息时,苦受就止息了,不再生起。虽然观智如是地有力、清晰,禅修者仍不满足于此。甚至如此的想法也生起:「现在,我的观智并不明晰」。但应该努力藉由观察舍断那想法,无间地观察所出现的名色诸行。
当此人如是地无间观察时,经过几分、几小时或几天后,较之前更明晰的观察会生起。那时,此人克服所有苦受、关于威仪路的不堪忍事,以及「观智仍不明晰」的想法。此人的观察更快地转起。在每个观察中,极明晰地暸知无常等三相中的一相。如此,快速地观察暸知三相中的一相,名为强力审察。
11. 行舍智
又,当此审察智遍熟之时,似自动运转般,自行观察所生起的名色行、相续(连续)转起之智,名为行舍智。就此人而言,己没有为了让诸行现前而应做的工作,也没有为了暸知它们而应做的工作。每一个观察完结时,另一个应被观察的所缘自行现起。毗婆舍那智自动观察并暸知该所缘。好象禅修者不必做任何工作。
在过去,从怖畏智开始,由于见到诸行的坏灭,生起了怖畏行相、过患见、厌离行相、想解脱之欲求,以及对已得之智的不满足感。但是,现在即使观见更快灭去的诸行之坏灭之时也不会那样。即使苦受生起,忧也不生,无有不能堪忍之事。在这时,禅修者的苦受通常会完全止息(也就是说「不生起」)。即使想到应怖畏、应悲愁的事,怖畏或悲愁也不生起。这就是行舍智阶段所生的「怖畏之断舍」。
过去在生灭智之时,由于毗婆舍那明晰而生起强大的喜悦。现在,虽然有行舍〔智〕阶段〔心〕极寂静、微细、清晰的状态,但不会生起强大的喜悦。即使看见会引生喜悦的可爱所缘,作意即将受用的成就,也不会。这是行舍智阶段里「喜的舍断」
进入㈥根门领域的可爱或不可爱所缘,他皆不染着也不怀瞋,平等地观察、瞭知它们(也就是说「只是知道」)。这是行舍智阶段的「增上舍性」。
关于此三功德支,在《清净道论》里有说:「舍断怖畏与喜,于一切诸行保持中舍与不偏。」
当他〔心想〕「现在!我会再努力地作观」而努力时,不久,他的观察会变得纯熟,好似自行运作般。此后,禅修者不必〔刻意〕工作。即使不作工,观察也相续(连续)持久地转起,无间地转起二、三小时。这是行舍智的「长住性」。关于此,《无碍解道》说。「长住的慧是行舍智。」《清净道论大疏钞》也解释它说:「就『智相续转起』而说。」
当观察如自行运作般生起时,从那开始,心即使被导向其它种种所缘,也不会去。即使到了那里,不久后,心又会回来持续观察应被观察的所缘。就这一点而说「他滞着、退缩、回转,而未伸展」。
12. 至出起观智
如此藉由成就多种功德利益威力的行舍智,观察显现的诸行之时,在行舍智遍熟,变得锐利、强大、明净,到达顶点时,该智观察随所现的诸行,藉由见其坏灭而知无常、或苦,或无我。如是极清楚地了知三相之一相——这是〔较之前的〕更明晰的观察——快速地显现两、三次或更多次。这称为至出起观。紧接在至出起观最后的观察心之后,禅修者的心跃入名为一切行止息的涅盘。于是在那时候,此人了知名为「一切行灭」的寂静。
许多经典,如是地显示作证涅盘的行相:「法眼生起:凡有生的性质者,皆有灭的性质」。在此,藉由「有灭的性质」〔这句话〕,显示出「作证一切会生起的行法之灭尽、寂止」的行相。
《弥兰陀王问经》里如是说:「当他一再地作意时,心超越转起而进入不转起。」说「大王啊!正行之人到达不转起而作证涅盘。」此处,其意趣是:「欲作证涅盘的禅修者,应该一再地观察作意㈥根门中随所现的名色。当此人如是作意时,他那名为作意的观察心剎那剎那(如河流般,一直不断地转起故,)直落在名为「转起」的名、色行法之中,一直到随顺智为止。但后来,心不落入那「转起」而进入「不转起」(与名为转起的名色行法完王相反的事物),到达不转起(也就是说:像进入一样掉落到名为「诸行寂止」的「灭」)。如是,依过去生灭智等,或藉由戒清净、心清净及见清净等,正确而不颠倒地修行之后,
禅修者(透过那进入不转起的心)到达「不转起」,作证「涅盘」,也就是说,亲证、亲见涅盘。
13. 随顺智
此至出起观里最后的观察智,名为随顺智。这是行道智见清净的终点。
14. 种姓智
紧接其后,另一智显现,像是第一次落在诸行灭尽、无行的涅盘一样。它即名为种姓智。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