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七章:四界分别观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七章:四界分别观
巴利圣典记载了两种修习四界分别观的方法,即:简略法与详尽法。在此要为大家解说的是适合利慧者的简略法,而另一个则是给予修习简略法有困难者的详尽法。
佛陀在《大念处经》(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里教导简略法:「同样地,诸比丘,比丘观察此身无论是处于任何姿势,都只是由诸界组成而已:于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1]
《清净道论》(第11章.节41-43)进一步解释:「是故欲修习此业处的利慧者,首先应独居静处,念虑于自己的全色身:『于此身中,坚(硬)性或固性的是地界,黏结性或流动性的是水界,遍熟性或暖热性的是火界,支持性或推动性的是风界』。他应当数数地念虑作意及观察『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意即仅是界而非有情非寿者。如此精进,不久之后即生起由辨识及差别诸界之慧所增强之定。由于以自性法为所缘,其定不能达至安止,而只是近行定。
再者,或如舍利弗尊者所说的身体四个部分,以显示四界之中并无任何有情,即:『因骨、因腱、因肉、因皮包围空间而称为色』。他应当决意在每个部分里,以智之手把它们分别,及依上述的方法观察它们,即:『于此身中,坚(硬)性……不能达至安止定,而只是近行定。』[2]」
四界分别观入门
在帕奥禅林里教导的是遍照全身四界的方法,即辨识地界的硬、粗、重、软、滑、轻六个性质;水界的流动及黏结两个性质;火界的热及冷两个性质;风界的支持及推动两个性质。
《法聚论》(Dhammasaïgani)里记载地界的六种特相,它们的巴利原文是:硬(kakkhala§)、软(muduka§)、滑(saõha§)、粗(pharusa§)、重(garuka§)、轻(lahuka§)。流动(paggharaõa)是水界的特相,黏结(abandhana)或接触(saïghaññanà)则是水界的现起。热(uõha)及冷(sãta)皆是火界的特相。支持(vitthambhana)是风界的特相,推动(samudãraõa)则是风界的作用。
修习四界分别观时,必须先逐一地辨识这十二种性质。对于初学者,一般先教导较易辨识的性质,而较难的则留待于后。按照易至难的次序排列是:推动、硬、粗、重、支持、软、滑、轻、热、冷、流动及黏结。当开始观照其中任何一个性质时,必须先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辨识到它,然后再将之扩大至能够遍照全身。
一、开始辨识「推动」时,可以注意呼吸时风大推动头中央的推动力。如果不易察觉,可以在吸气时注意胸部或腹部的移动。若这些也不清楚,可注意心脏跳动而引起的脉搏跳动,或任何明显的推动,因为每当有移动时,即有推动。能辨识到它时,你应把注意力转移到邻近部位的推动。例如从头部开始慢慢辨识推动,然后于颈项、身体、手、足乃至脚底。无论在何处开始,都应该持续不断地、慢慢地去提升自己对它的了解,以便能于全身皆见推动。在有些部位它会呈现得较明显,而其它部位则较微细,但它是存在于全身的每个部位。应该不断重复地修习,直到无论注意身体任何部位都很容易辨识到推动。
二、当你对辨识推动感到满意之后,可以进而辨识「硬」。首先在牙齿辨识硬:咬一咬牙就可以感到它的坚硬,过后把咬紧的牙齿放松,再去感觉牙齿的坚硬。当能感觉到硬后,再有系统地从头到脚遍照全身的硬,就好像在辨识推动时一样,但切记不要故意将身体绷紧。
如能看到全身硬,可以再遍照全身的推动。在推动与硬两种性质之间交替,从头到脚遍照全身的推动,然后再遍照全身的硬,不断重复地修习多次,直到满意为止。
三、然后可进而辨识「粗」。用舌头与牙齿互相磨擦,或用手背磨擦另一只手臂的皮肤,这样就会感觉到粗的性质。如果不能感觉到粗,可再重复地辨识推动和硬,如此就会看到粗与推动、硬在一起。能看到粗时,即应持续地从头到脚逐一地遍照全身的推动、硬及粗,直到满意为止。
四、接着可以辨识全身的「重」。首先把双手重迭放在中间、置于脚上,上面的手就会有重的感觉,或者可把头往前垂,体会它的重感。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够遍照全身的重。然后应逐一辨识全身的推动、硬、粗及重四种性质,直到满意为止。
五、进而可遍照全身的「支持」。先放松背部使身体稍微向前倾弯,然后再挻直身体及保持它竖直,保持身体竖立不动的力量即是支持。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从头至脚遍照全身的支持。然后逐一辨识全身的推动、硬、粗重及支持。
六、接着可用舌头推嘴唇内部,再感觉「软」的性质。然后,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遍照全身的软。然后逐一辨识全身的推动、硬、粗、重、支持及软。
七、接下来先以唾液弄湿双唇,然后用舌头左右地擦它们,感觉「滑」的性质。继续有系统地修习,直到能遍照全身的滑。然后,应逐一地辨识全身的上述七种性质。
八、接着上下地移动一只手指,感觉它「轻」的性质。修习至能够遍照全身的轻之后,再继续逐一地辨识全身的上述八种性质。
九、接着是遍照全身的「热」(或「暖」),一般上这是非常容易办到的。
十、接着在吸气时感觉息的「冷」,然后再有系统地遍照全身的冷。
至此已能够辨识十种都是直接地从触的察觉得知的性质。但流动和黏结这最后两种性质只能根据其它十种性质的推理而得知,这是为何要留待最后才教导它们的缘故。
十一、要辨识「流动」,你可觉察唾液进入口中的流动、血管中血液的流动、空气进入肺部的流动、或热气在全身的流动。万一流动的性质没有变得清楚,你应在辨识它的同时也辨识冷、热或推动,于是你将能辨识到流动。
十二、要辨识「黏结」,你应觉察身体如何借着皮肤、肌肉、腱而凝结在一起。血液靠皮肤包围而维持在身内,犹如气球中的水一样。如果没有黏结的作用,身体将分裂成碎片或颗粒。将人体黏附在地面的地心吸力也是黏结的作用。如果黏结不明显的话,你应重复逐一地在全身辨识前面的十种性质。熟练之后,你会发现黏结的性质也变得很清楚。万一黏结还是不清楚,你应一再地只专注于推动与硬这两种性质。最后,你会感觉全身好像被一捆绳子绑住一样,这就是黏结的性质。
能够在全身从头到脚很清楚地辨识到所有十二种性质之后,你应继续以此次序一再地辨识它们。对自己能这么做感到很满意之后,你应将次序重新排列成前面最初谈到的,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推动。以这样的次序从头到脚逐一地辨识每一种性质,直到你能辨识得相当快速,一分钟内大约三转。
平衡诸界
如此修行之时,某些禅修者的诸界会失去平衡。有些界会变得过强且令人难以忍受,尤其是硬、热与推动。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你应将较多的注意力放在与过强者对立的性质上,并继续那样培育定力。如此即能再将诸界平衡,这就是最初要教导十二种性质的理由。当诸界平衡时,就比较容易培育定力。
相对的性质是:硬与软;粗与滑;重与轻;流动与黏结;热与冷;支持与推动。
如果一对里的其中一个性质过强,可以多注意相对的性质来平衡它。例如:当流动的性质过强时,可以多注意黏结;或者当支持过强时,可以多注意推动。
现在你已熟练于辨识遍身这十二种性质。当它们变得清晰,而且好像同时呈现时,你应把它们分为地、水、火、风四组来观。你应同时辨识首六种性质为「地界」,然后同时辨识流动与黏结为「水界」,接着辨识热与冷为「火界」,以及辨识支持与推动为「风界」。你应继续辨识它们为地、水、火、风,令心平静及获取定力,不断重复地修习百次、千次乃至百万次。
在此阶段,有一种实用的好方法是:对于每一界都同时遍照全身。为了保持心静且稳定,不必像之前那样,把注意力从身体的一个部位移至另一个部位,现应同时遍照全身。一般上,最佳方法是彷佛从双肩后面遍照全身,也可以采用有如从头顶上向下遍照全身,但这可能会令某些禅修者感到绷紧及导致诸界失去平衡。
十种培育定力的方法
《清净道论》提及以十种观察法来培育定力,即:有次第、不太快、不太慢、避开干扰、跨越概念、舍弃不清晰的、辨明诸相及依据《相经》(又称为《增上心经》Nimitta Sutta/Adhicitta Sutta, Aïguttara Nikàya)、《无上清凉经》(Anuttarasãtibhàva Sutta, Aïguttara Nikàya)及《觉支经》(Bojjhaïga Sutta, Sa§yutta Nikàya)的方法修行。
一、有次第(anupubbato):这里的次第指的是佛陀教导的顺序,即:地、水、火、风。
二、不太快(nàtisãghato):否则四界将不清晰。
三、不太慢(nàtisaõikato):否则无法成就。
四、避开干扰(vikkhepapañibàhanato):保持心只专注于禅修的对象(四界),不让它转移到其它对象。
五、跨越概念(pa¤¤attisamatikkamanato):不应只是心念「地、水、火、风」而已,应同时注意它们所代表的真实内涵,即:硬、粗、重、软、滑、轻、流动、黏结、热、冷、支持与推动。
六、舍弃不清晰的(anupaññhànamu¤canato):在你熟练于辨识所有十二种性质之后,进而分成四组以培育专注力时,可以暂时舍弃不清晰的性质。然而,如果这样会导致诸界失去平衡而产生痛或紧,那么就不适合如此做。此外,对于每一界你应至少保留一种性质,不能只以三界、二界或一界修行四界分别观。最好是所有十二种性质都清晰,而不舍弃任何性质。
七、辨明诸相(lakkhaõato):当你开始禅修,而每一界的自性相(sabhàva-lakkhaõa,即特相)还不清晰时,可以也专注于它们的作用或现起;当定力较佳时,你应专注于每一界的自性相,即:地界的硬与粗;水界的流动;火界的热与冷;风界的支持。此时你将只照见各种界,并且照见它们既不是「人」,也不是「我」。
八、九、十:疏钞中还建议依据(八)《相经》[3]、(九)《无上清凉经》、(十)《觉支经》来修行。这三部经教导禅修者平衡信、精进、念、定、慧五根(indriya),以及平衡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觉支。[4]
朝向近行定
继续以四界培育定力朝向近行定时,就会开始见到不同种类的光。对于某些禅修者,开始阶段出现的光好像灰烟一般。若继续辨识灰光里的四界,它将会变得白若棉花,过后白亮得有如云朵。此时,全身会呈现为一团白色物体。在继续辨识白色物体里的四界之下,它就会变得透明晶莹,犹如冰块或玻璃。
这明净的色法是五根,又称为「净色」(pasàda råpa),当中的身净色(kàya pasàda)遍布全身。在此阶段所见的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及舌净色是属团块状的,因为还未破除三种「密集」(ghana)(见第八章)。
若继续辨识透明体里的四界,它就会发亮与放射光芒。当这光至少持续出现半小时之后,若你辨识透明体里的空界(小空间),该透明体即会粉碎成许多名为「色聚」(råpa kalàpa)的极微粒子。当达到这名为「心清净」(citta visuddhi)的阶段后,可进而分别色聚以培育「见清净」(diññhi visuddhi)。然而,若你的定力之光还不够强盛,且想修习其它止禅,那么最好在尚未见到色聚之前转修止禅。此时,你可以转修三十二身分[5]。然后再采用其中一身分,观其不净以培育定力,直到证得初禅,或者可采用其中一身分的颜色修习遍禅(kasiõa)至第四禅,进而修慈心观、佛随念、不净观及死随念四种护卫禅。
若禅修者是纯观行者(suddha vipassanà yànika),他应该辨识四界各自的性质,至见到透明体,且其近行定之光极其明亮,再进而修习至能够辨识诸色聚。
--------------------------------------------------------------------------------
[1] 初编按:《清净道论》(第11章.节28)。参考『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二(七‧页二七九):「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2 原文参考『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象迹喻大经》(九.页二六○)。
[3] 三编按:见本书第二章.页13。
[4] 三编按:关于平衡五根及七觉支,见本书第四章.页27-31。
[5] 中译按:在帕奥禅林的禅修者,一般是以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的修习方法入门。若是选修后者,可待修至禅定之光很明亮后,才转修三十二身分、白骨观、白遍与四护卫禅等,及进而修习色业处、名业处、缘起及观禅。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