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上) 第八讲 不善心所 (一)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2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 第八讲 不善心所 (一)

 

  前一讲学习了6个杂心所,这些心所在有些心里会有,有些心里没有,有的时候不一定全部有,但也可能所有都生起,因此称为杂心所。7种遍一切心的心所和6种杂心所共计13种,称为“通一切心的心所”;也就是说,在善心、不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里,这些心所都有可能生起。它们既通于善,也通于不善,也通于果报和唯作的心所。

  下面我们将讲两组不同种类的心。我们先讲只会生起于不善心当中的不善心所。不善心所有14种,它们伴随着不善心一起生起。在美心、果报心和唯作心里并不存在不善心所。

  先讲“不善”两个字。不善,巴利语akusala。kusala是善,akusala是不善,相当于“恶”。为什么称为不善呢?因为这些心在品质上、在道德上是应当受斥责的,同时这些心被造作之后,将会带来不好的、苦的果报,所以称为不善。

  不善心所有14种,包括4种通一切不善心的心所和10种杂不善心的心所。通一切不善心心所是所有的不善心都有的4种心所。10种杂不善心心所里的“杂”和前面的一样,它们在某种情况下会产生,但在某种情况下不会产生。

  不善心可以分为三大类:贪根心、瞋根心、痴根心。在贪、瞋、痴三类不善心里,必定拥有四种不善心所,即通一切不善心所。这四个不善心所分别是痴、无惭、无愧、掉举。十种杂不善心的心所又可分为四类:第一、在贪根心里才会生起的心所为:贪、邪见、慢。第二、在瞋根心里才会出现的心所为:瞋、嫉、悭、恶作。第三、昏沉与睡眠只有被动地造作不善的心里才会有,只出现在“有行”的不善心里。第四、疑只出现在痴根心里。我们现在逐一地来学习这些不善心心所。

  一、痴、无惭、无愧

  第一个是痴(moha),痴在缘起支里称为无明(avijjà)。明是智慧,无明是没有智慧。它的特点是心的盲目或愚昧。这里所说的愚昧或痴,和一般所说的痴不一样。我们平时所说的痴是指呆傻或极度着迷,比如痴迷、痴心、痴恋等。这里的痴是指不明白究竟法,没有智慧,而不是痴呆的痴。其作用是遮蔽所缘的真实性,不能够看到对象的本质。表现为没有正见,或者说心的昏昧。近因是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什么呢?认为对象是永恒的、乐的、有我的、圆满的、净的,也就是作意对象为常、乐、我、净,这称为不如理作意。

  痴是一切不善的根本,所有的不善心包括贪根心和瞋根心都有痴。所以佛陀说:“无始生死轮回,无明是其根本。”无明与渴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接着再来看一对心所,这一对心所是无惭和无愧。无惭(ahirika):hirika是惭,ahirika是无惭。它的特点是不厌恶身、语的恶行。作用是无耻地作恶,对恶行不会感到羞耻。表现为不退避恶行,不避开作恶。近因是不尊重自己。无愧(anottappa):ottappa是愧,anottappa是无愧。它的特相是不害怕身、语的恶行——无惭是不厌恶,无愧是不害怕。作用是不害怕作恶,作了恶行不会感到害怕——无惭是不会感到羞耻,无愧是不会感到害怕。现起也是一样,不回避作恶。近因是不尊重他人。

  一个人有惭有愧,他就既能尊重自己又能尊重他人。感到惭的时候,就是对得起自己;感到愧的时候,就是对得起他人。佛陀说惭与愧这两种法能保护世间。

  佛陀在《增支部•第2集•第1品•第9经•行为经》(Cariyasuttaü)中说:

  “诸比库,有两种法保护世间。哪两种呢?惭与愧。诸比库,若此两种白法不保护世间,则不知这是母亲、母亲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师母及师长之妻,世间将走向混乱,犹如羊、鸡、猪、狗、豺狼。诸比库,正因为有此两种法保护世间,所以知道这是母亲、母亲的姊妹、叔伯的妻子、师母及师长之妻。”

  一个人有惭、有愧,才知道礼仪廉耻,才知道羞耻。如果一个人没有惭愧,就没有羞耻感。我们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什么呢?在于人有羞耻感,人有惭愧心,而动物没有惭愧心,所以动物可以光着屁股到处跑;人不行,因为人有惭愧心。

  我们说人有良心,就是说惭愧心,知道什么不能做,如果做了会受到良心的谴责。所以我们说惭愧心就是良心。有自知之明属于惭;知道有些事情会伤到别人而不去作,属于愧。因为有惭愧心,有良知,有道德的底线,所以知道哪些事情不能作,哪些事情可以作。正是因为人有了惭愧心,所以这个世间才能维持秩序,不会乱伦,不会乱来。如果一个人不尊重自己,甚至连脸皮都可以扯下来,就能在光天化日之下为非作歹。人只要尊重自己,就不会为非作歹,知道这样有损形象、名誉,自己的良心过不去。如果一个人不尊重他人的话,就容易伤害他人。如果有惭、有愧,就不会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情,也不会做出对不起他人的事情,这样的话,社会就能安定、和谐,世间的法律、秩序就能维持下去。

  人是人,动物是动物,动物没有惭愧心,所以它们可以乱来。人和动物的区别是人有惭愧心。人如果没有惭愧心,他就是衣冠禽兽,甚至禽兽不如!

  二、掉举

  我们再看另外一种心所——掉举(uddhacca)。掉举是心的散乱、不稳定。我们看中文“掉举”这两个字,它是双向的,掉是指心的下沉,举是指心的上浮,也就是心的晃动不安,纷纷扰扰。掉举的特点是心的不平静或不安,犹如风吹而起水波。作用是不稳定,犹如风吹旗幡般飘扬。表现为心的散动、散乱,犹如尘堆被投入石块般飞扬。近因是对散乱的心起不如理作意。

  掉举是五盖之一。五盖的巴利语为pa¤ca nãvaraõàni。nãvaraõa是障盖、障碍。在禅修的时候,掉举就是妄念纷飞,心散乱,躁动不安。有时禅修所说的掉举也可以指在上一节课讲到的寻(vitaka)。在《中部》有一部经叫《除寻经》,或叫《止息妄想经》,佛陀教导那些还没有证得禅那的人如何克服妄念纷飞的方法。寻和掉举之间的区别是,寻是比较有系统地思维一些事情,它也可以表现为心的散乱,但是掉举是胡思乱想,比较杂乱无章,没有系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12种不善心当中,只有掉举相应心不会带来结生。也就是说,掉举也会造不善业,但它造的不善业相对较轻微,轻微到一个人临终不会因为掉举的不善业而投生到恶趣去。其他的11种不善心在造业的时候,都有可能带来投生到恶道的果报,但是掉举心不会。虽然掉举所造的业很轻,但是它可以参与其他的不善心一起运作。因此,它既可以参与造很强的不善业,也可以独立运作。在痴根心里的掉举相应心是唯一不会带来结生的不善业。

  无明、无惭、无愧以及掉举这四种心所是一切的不善心都有的心所,它们一生起一起生起。

  三、贪

  现在来讲另外一个心所——贪(lobha)。贪的特点是执著对象。作用是黏住对象,好像肉黏着锅一样,很难拔出来。表现为心不肯放弃对象。近因是认为导致束缚的对象有乐味。随着对欲乐与生命之渴爱的膨胀,贪欲或渴爱被视为是导致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佛陀有时候会说:“生死轮回的起点是不可知的,由于无明与爱,众生不断地流转于生死。”因此无明与贪爱是导致众生轮回的元凶、最根本的原因。

  为什么会有贪呢?在十二缘起里提到:贪是由于有受,认为对象有快乐。为什么认为对象有快乐?因为有接触。为什么会有触?因为眼睛会看外面的颜色,耳朵会听声音等。

  我们再以阿毗达摩来分析贪是怎样生起的?举眼睛看一件好东西来分析,一个人之所以遇到好的东西,如见到一个漂亮的人,穿漂亮的衣服,住豪华的住所等等,这些属于善的果报。由于善果报成熟,他体验到这些好的对象。体验这些东西的时候是果报,它只属于过去善业的结果,并没有善恶之分。再者,受用、享用本身也没有什么错,譬如佛陀也会接受很多的供养,接受很好的住所,佛陀也享用它们,所以享用本身没有错。那么错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用心路来分析就容易了解。当眼睛看所缘的时候,眼识属于果报心,果报心不会造业;接着的领受心领受所缘,也没有什么过失,推度也不会有过失;接着的确定心确定对象是好的或坏的,关键在于确定心中的作意心所是如理作意还是不如理作意。如果认为这个东西是好的,认为这个东西是属于我的,或者是我想要得到的,那么接着生起的速行心的受可能是乐受,他会喜欢对象,因为喜欢,心容易黏着这些所缘。刚开始的时候,它不一定强有力。但你会继续认为这是个好东西,可以给我带来快乐、幸福,或者纯粹只是想要得到、想要占有、想要拥有,那么心就不断地造作,不善业就一次一次地在心流里重复、加重,对这样东西的黏着就越来越紧、越来越重。

  心对所缘的贪爱通常会不断地加重:首先只是一般的喜欢(rati)、喜爱(piya),之后会有亲爱(pema),想跟它在一起;亲爱之后会有贪爱(taõha),想要拥有;之后会有爱染(ràga),不肯放弃;之后会执著;最后会痴迷(upàdàna),不断地加重,对所缘的黏着越来越紧,越来越迷恋。刚刚接触所缘的时候,反应只是一般的喜欢不喜欢、好或不好,但是对喜欢的对象起不如理作意之后,于是贪爱会越来越深,甚至痴恋、迷恋,不可自拔。贪生起的时候往往无声无息,不疾不缓,给我们的感觉是柔软的,它不像瞋会刺伤我们或者可以很快知道。贪是软绵绵的,慢慢地腐蚀我们的心,心就给它黏着,给所缘抓住了。

  贪的对象有很多种,对有生命的,我们也贪;对无生命的,我们也贪;对纯粹概念的,我们也贪。第一、有生命的贪是什么?贪著自己的身体、贪著自己的生命,这是贪。贪恋自己,爱漂亮,这是贪。此外还贪什么?贪丈夫,贪妻子,贪自己的儿女,贪自己的亲属,贪著一切和你有关系的人,如果养宠物就贪自己的小猫小狗,这也是贪,这是对有生命的贪。第二、对无生命的贪。贪自己的钱财、财物;贪著自己的房子、车子,贪珠宝、戒指、项链,贪自己所拥有的任何的物品,这个是对没有生命的贪。第三、对于纯粹概念的贪,就是贪求名声、爱慕虚荣。别人赞叹你,你觉得飘飘然。因为贪,人的心就给这些东西黏着。这些东西操控着你,你为了得到它,就不断地造各种各样的业。我们平时到底在做些什么?我们一天到晚忙的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在服务一个“贪”字!

  因此,贪是心想要得到所缘、黏着对象。贪是因为喜欢对象,进而想要得到对象;得到之后想要占有,占有之后还想要长期占有、想要得到更多;占有对象之后还不愿意失去它。佛陀在《中部•大苦蕴经》中讲到,人们辛苦地赚钱,当他赚钱的时候,又忙着收藏、保护,害怕失去;当他辛苦赚来的钱财由于王难、贼、火、水、不肖子孙等等败落时,他又感到痛苦。所以,有了贪爱,很多的苦因此而产生。

  所以说“贪”是轮回的主因,因为贪所以我们造作很多的业。用一句容易理解的话来说,就是因为你有欲望,就会有喜欢;因为喜欢,就会追求;因为追求,你就会有得失;因为患得患失,你就会痛苦。所以,佛陀并不是从外在找原因,是从我们心里面找原因。例如:我们的苦是怎样来的?我们的生命是怎样产生的?是怎样开始流转的?我们不是从外在找原因,而是从缘起法里去找,从因果律里去找!有贪心就必定有痛苦,有痛苦只能怪自己,不要怪别人!

  四、邪见

  接着我们讲另外一个不善心所——邪见(diññhi)。巴利语diññhi是见。见是什么意思呢?见是观点、思想、学说、见解、信仰等。一般上来说,如果前面加个sammà,称为正见(sammàdiññhi);如果没有加sammà,是指邪见(micchà- diññhi)。这里的邪(micchà)不是邪恶的邪,而是错误的意思。所以邪见并不是指邪恶的观点,而是错见、错误的见解。如果是恶见,巴利语是pàpa-diññhi,即邪恶的观点。micchà- diññhi是指见解的不正确、错误。邪见的特相是错误地分析事物。作用是错误地推断或者执著诸行法为“常、乐、我、净”。表现为错误的见解或信仰。近因是不愿见圣者等。

  邪见与无明很相像,无明也是认为对象是“常、乐、我、净”。无明和邪见有什么关系呢?两者都认为世间法是永恒的、快乐的、有我的、净的,如果只是认为则还是无明,但如果认定它、相信它、坚信它,则这种错信就是邪见。初果入流圣者、第二果一来圣者、第三果不来圣者都还有无明,唯有阿拉汉道才断除无明。但是,一切圣者都不可能有邪见,因为邪见在证初道的时候已经被入流道断除了!所以一切圣者都没有邪见,但除了阿拉汉之外的圣者都还有无明。邪见是导致众生堕落四恶道的元凶,因为邪见,一切众生都还有可能堕入四恶道。无明则是轮回的元凶,因为无明,所以众生还会轮回,还会继续投生。即使是一位三果圣者,由于还没有断除无明,死后还是要继续投生。虽然三果圣者没有任何对于欲乐的贪爱,也没有瞋恨心,但是由于还没有断无明,所以还要继续轮回,只不过他会投生到色界或无色界梵天。因为一位初果圣者已经断除了邪见,所以即使还有贪心,但是其贪心没有与邪见相应。由于没有得到邪见的滋养、资助,即使造作了贪业,也不会使他堕落到四恶道里,不会堕入地狱、畜生、鬼和阿苏罗。所以佛陀说一位初果圣者绝对不会再堕落四恶道(avinipàta-dhamma),就是因为已经断除了邪见。

  为什么凡夫还会堕落到四恶道里呢?因为凡夫没有断邪见。如果一位禅修者修观修到缘摄受智的阶段,下一生就不会堕落到四恶道。为什么呢?因为到了缘摄受智的阶段,他的观智暂时地镇伏了邪见,所以他下一生不会堕落到四恶道。但是,如果他怠惰、放逸,或者并不想很快证悟涅槃的话,那么在他以后的轮回当中还是有可能堕落到四恶道中。

  就好像我们的菩萨,在被燃灯佛授记那一世叫善慧(Sumedha),他是一位隐士,没有成为佛教的出家人。他那时已经拥有八定(四种色界定与四种无色界定),还有五种神通,他的观智已修到行舍智,也就是说菩萨在那一世的戒定慧已经达到了凡夫的最高点。正因如此,燃灯佛授记他在未来很久远之后将要成佛。他在那一世修到了行舍智,接着的下一世不会堕落四恶道。但是在漫长的轮回当中,由于他并没有断除邪见,即使已经得到了燃灯佛的授记,还是会随着业在轮回中上升、下沉,还会投生为畜生,或者人等。这是定法!

  一、有身见

  邪见可分为很多种类,第一种是执著有“我”的邪见,称为“有身见”。

  有身见的巴利语为sakkàya-diññhi,古代音译为萨迦耶见。sa的意思是有、拥有、持有;kàya的原意是身体,在这里也指“我”;diññhi是邪见。佛陀在讲到这种邪见的时候,特别针对当时古印度的各种各样宗教、六师外道,以及一般人的错见。

  有身见又可以再分为三种:

  第一、执取五蕴为我。一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会认为五蕴、身心是我:这是我的身体,我的头,我的眼睛,我的心,这是最普遍的人都会有的,连动物也会这样执著于我。

  第二、执著心识为我。执著心识为我是认为有个灵魂我。认为有个灵魂存在,或者说神识、心识是轮回的主体。这种邪见在婆罗门教(后来发展为印度教)是很明显的。他们认为人可分为身体和灵魂,或者身和心两大类。心和身是可以分开的,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人。犹如人可以不断地换衣服,衣服旧了可以丢掉。同样的,如果身体不堪使用会死掉,灵魂就投生到另外一个身体里面。他们也把身体比喻成房子,把灵魂比喻成主人,房子坏了可以换另一间房子。这是婆罗门教的灵魂说,或者心识说。

  这种邪见在佛教中也存在。在《中部•大爱尽经》里说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叫沙帝(Sàti),他出生于一个渔夫家庭,后来出家成为比库。他生起了这样的一种恶见:“我知道世尊所说的法,也就是这个心识在轮回当中始终保持不变。”他的意思是说:在轮回当中,身体会不断地变换,但这个心识是一样的。当时很多比库听到了都去劝他:“贤友沙帝,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毁谤世尊,毁谤世尊确实不好,世尊的确不可能这样说。贤友沙帝,世尊用各种方法说有因缘才有心识,离开了缘起,就不会有心识的产生。”但是这个沙帝不放弃他的恶见,很多人去劝他都劝不了,于是他们报告世尊。佛陀知道后就把沙帝叫过来,问道:“沙帝,你是不是真的生起了这样的恶见,认为心识在轮回当中始终保持不变。”沙帝说:“是的,尊者,我认为是这样的。”佛陀又问:“你认为什么叫心识?”他回答说:“尊者,心识就是能感受者,能在这里那里体验所造作的善或不善业的果报。”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认为假如没有一个不变的心识,没有一个轮回主体,那谁造善恶业,又是谁来承受果报呢?于是佛陀严厉地训斥他:“愚痴人,你怎样知道我是这样说法的呢!愚痴人,难道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有因缘才有心识,离开了缘起就不会有心识的产生吗?愚痴人,你自己误解了还要毁谤我!你自作损害,多作非福!愚痴人,你将得到长久的不利与痛苦!”

  然后佛陀就用问答的方式对其他的比库说:缘于眼以及颜色产生的识,叫做眼识;缘于耳以及声音产生的识,叫做耳识;缘于鼻以及气味产生的识,叫做鼻识;缘于舌以及味道产生的识,叫做舌识;缘于身以及触产生的识,叫做身识;缘于意以及法产生的识,叫做意识。好像比用草薪烧的火,称为薪火;用柴烧的火,称为柴火;用油灯点的火,称为灯火等。同样的,缘于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心识,称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心识由因缘而生,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些心识的产生,哪里还有一个所谓永恒的心识存在呢?所以,如果认为有灵魂在轮回,认为有一个不变的心识在投胎,这是邪见,一种恶见!

  除此之外,当时古印度还有许多不同的邪见。有人执著身体,认为身体是我,我一旦没有了,所有的心识也都没有了。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色蕴无我”。

  有些修定外道入禅定能够维持非常久,在禅定当中他们体会到清净、殊胜的妙乐,他们执著这种妙乐是我,这才是永恒、真正的我。因为执著受是我,那种微妙、寂静的禅定妙乐为我,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受无我”。

  因为人有过去、有记忆,能记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因此认为如果没有我的话,怎么能记忆。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想无我”。

  有人认为我能够造作这个、造作那个,能够造善业与不善业,之后我能够体验。佛陀为了破能够造作的我,所以教导“诸行无我”。

  认为有个永恒存在的灵魂,有个轮回主体。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心识无我”。

  所以,无论是执著五蕴的总体是我,或者几个,或者一个,或者身和心,佛陀说这些都是邪见。

  第三、执取离蕴我。这里所说的“离蕴我”是指本体、本体我,这也是一种邪见。如婆罗门教-印度教认为有所谓的“宇宙本体”或者“万法本体”,即一切都是由梵所创造,“梵”(Brahman)是世界的根源,是无形无相、无所不在、遍一切处的,正因为梵,才有世间万物,世间万物都是梵的显现。从究竟来说,“梵”是终极我、本体我,而轮回的灵魂是小我。因此执著宇宙的本体,认为宇宙有自性、真我、大我,这也是一种邪见。

  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本体称为梵我(梵Brahman),或真我(梵Atman)、大我,众生的灵魂称为小我。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在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吠檀多(梵Vedànta)的意思是吠陀(Veda)的终极(anta)。吠陀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有四种吠陀:《梨俱吠陀》(梵»g Veda)、《娑摩吠陀》(梵Sàma Veda)、《夜柔吠陀》(梵Yajur Veda)、《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 Veda)。婆罗门教在公元前1世纪到5、6世纪不断地发展,形成印度教。印度教一共有六大流派:胜论派、数论派、瑜伽派、吠檀多派、弥曼沙派、正理派,称为印度教的六种正统学说。其中的吠檀多派为印度六派哲学中最正统、有力的学派。

  著名的吠檀多派哲学家商羯罗(øaïkara)认为:现实世界皆为幻相(梵màyà),而非真实,唯有宇宙之究竟我(梵Paramàtaman)和个人之我(梵jãvàtman)才是同一不二的真实存在。究竟我又称为梵,它是世界的本源。梵是真实而唯一的,但由于各人智慧不同,所体现之梵亦有上梵、下梵之分。上梵(梵Parabrahman)为一绝对实存之本体,其特性为无德、无形、无差别、无属性,很难用任何语言来描述它,因为它是非常微妙、至高的存在。正因为有了梵,所以才有世间万法的显现。下梵(梵Aparabrahman)为表现无明“下智”之梵,其特性是有德、有意志、人格性,此时有无数的有情存在。每个众生都有一个我,这个我称为下梵,或者称为个我、命我(梵jãvàtman)。由于无明(梵avidya),众生脱离了梵,不断地轮回。若能除去无明,就能知见上梵,这种智慧称为上智;若有无明,只能见到下梵。上智上梵为真谛门,下智下梵为俗谛门。从真谛门的角度,并无众生、世间的存在,一切皆是虚妄幻有;从俗谛门的角度,还有众生,还有轮回,世界是实有的。从胜义谛上来说,大我与小我、上梵与下梵是“不二”的。不二(梵advaita)是吠檀多派的终极思想。dvai是二、分别,advaita是不二、无分别。从真谛门来说,上梵常住、真实、清净、光明,不假修行,本来具足,这是真实的解脱,即无身解脱(梵videha mukti)。但是从俗谛门来说,要证得大我就要经过修行,包括祭祀、读诵吠陀经典、苦行、禁欲、克制等等,通过这些修行,最终能够回归本体。

  为了阐发个体我与宇宙本体我的“不二”之理,在吠檀多经典《Màõóåkyakàrikà》第三章中用瓶子里的虚空比喻小我,用瓶子外面的大虚空比喻大我。瓶子里的虚空来自大虚空,为大空的属性,瓶子里的虚空与瓶子外面的虚空本质全同,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为什么还有瓶子的局限呢?因为众生还有无明,所以瓶子里的空间不能与瓶子外面的虚空融合在一起,小我不能归于大我,但是在本质上它们是一样的。这种吠檀多哲学是与婆罗门教一脉相承的。所以我见也包括“离蕴我”,执著离蕴我也是一种邪见。

  总之,邪见包括对五蕴整体的执著,也包括对个别五蕴的执著,或者认为离开五蕴之外还有一种我存在。执著五蕴或者执著身心为我,这是一般凡夫和任何动物都有的执著。执著心识或执著灵魂,这是一般宗教的执著。执著本体我,这是更高级的宗教邪见,因为他们已经关注到世间的本源、宇宙的本体。

  二、常见

  接着我们再讲第二种邪见——常见(niccatà diññhi)。常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宿命论。宿命论认为我们的命运是由上天主宰的,认为人的吉凶祸福都是由上天注定的,或者认为“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因此称为命定论。古代有些人认为:一生的贫富贵贱为命,某段时期的吉凶祸福为运。比如今年的运程是怎样,你的生肖、太岁决定今年会有什么运。他们认为命运是上天早已安排的,你不用太计较,不要过分追求,命里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

  第二、神创说。这种邪见认为神、主或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人,所以这个世界和人是由上帝所安排,人要称颂上帝,听上帝的安排。

  第三、灵魂说。这种邪见认为灵魂是生死的主体,这跟刚才讲到的有身见是一样的,即认为人的身体有生死,但灵魂是永恒的。

  第一种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已经由天注定,人的吉凶祸福已经由天定的,这是恒常的,你不可能改变。第二种神创说认为神是永恒的,上帝是永恒的。第三种灵魂说认为灵魂是永恒的。

  三、断灭见

  另外一种邪见是断灭见(ucchedadiññhi)。uccheda是断,diññhi是邪见,称为断灭见。断灭见又可分为三种:

  第一、无因论(ahetuka diññhi)。认为人的苦乐并没有原因,也就是说有人享福、有人受苦,这些都是偶然的,都没有原因。他们并不认为人们的生活、境遇由业产生,他们认为它们都是无条件的,你偶然得到享福,生命也是偶然产生的,世界也是偶然才存在的,一切都是偶然的存在,因为没有因果的关系,或者纯粹只是物质上的机械因果关系。

  第二、无作用见(akiriya diññhi)。这种邪见认为所造的行为是善也好,恶也好,都不会带来果报,因为本来就没有生死轮回,没有因果法则。即使你行善、布施、持戒、修行,也不会有什么好的果报;你杀人、偷盗、吃喝嫖赌,也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果报。他们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称为无作用论。无作用就是说:作任何的善恶行为都不会带来果报,不会产生效果。

  第三、虚无论(natthika diññhi)。这种邪见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了。人死如灯灭,死了变成尘土一堆,哪里还有未来世,哪里还会投胎。他们拨无因果,否定业果法则,否定三世轮回。

  现在这种断灭见在许多国家都很流行,且特别表现为物质主义。物质主义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未来世,人们的贫富贵贱是没有原因的,人造善造恶也不会带来果报。”由于否定业果法则,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与结果是没有必然联系的。我们知道,任何的事物与现象都必须依赖条件而产生与存在,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如果否定它的产生与存在的条件,认为没有原因,那就落于断灭见。断灭见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邪见,这种邪见可以造成社会混乱,可以造成道德沦丧、人心退堕、世风日下。为什么现在的世风越来越堕落呢?就是跟这种邪见的蔓延有关系。

  断灭见在所有的邪见当中是最严重的,严重到可以成为极重的恶业。假如一个人造作了极重恶业的其中之一,他在下一世必定堕入四恶道。重恶业一共有6种,其中5种是五无间业:杀母、杀父、杀阿拉汉、恶心出佛身血、破和合僧。还有一种是定邪见——决定性的邪见。一个人到临终的时候都还坚信没有因果、没有轮回,至死都不肯放弃,就成了定邪见。每一个众生在临死的时候都会看到一些相,看到他将投生的相,或者是他以前造作的相。但是这种人顽固到在临终的时候见到将要堕地狱的相,或者见到将要堕饿鬼的相,他都不肯放弃邪见,这就成了定邪见,即顽固的邪见。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女士的父亲是一名将军,执著断灭见,认为没有因果,人死了一了百了,什么都没有。结果她的父亲死后堕落到鬼道。这位女士是一位初果圣者,她知道像她父亲这样有顽固的邪见不可能投生到善道,于是以她父亲的名义供养以佛陀为首的僧团,之后再把功德回向给她的父亲。她父亲在随喜这份功德之后,过了几个月像天人一般快乐的生活。但是即使这样,他仍然没有放弃邪见,结果在饿鬼道的业报结束后,就堕到地狱去。

  所以,如果认为没有因果、没有过去世未来世,这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邪见!我们不能因为没有见到过去世、未来世,就说没有。很多东西我们都没见过,但是却不能够否定。只要大家依照正确的方法禅修,也是能见到过去和未来世的。而且观照过去世和未来世是禅修的一个必经阶段。因为在禅修次第中,有一个阶段称为缘摄受智;缘摄受智就是要亲见我们的过去世,看我们到底造作了哪些善业,今生才能投生为人。然后再看前二世造了什么样的业,才投生为前一世的生命状态。这些我们都应当去观照、辨识,之后才能在这基础上修缘起。要知道因果关系,就要修行缘起!如果不知道因果法则,怎么修行缘起?我们要知道过去世的因,要知道过去世是怎样的生命状态,过去世是人是鬼;这些在修缘起的时候都要如实地知见,如实地观照。如果不懂得缘起,就不能够证悟圣道、圣果。因此缘起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必经阶段。

  有些人没有修行缘起,但是有宿命通,也可以知道自己的过去世,有天眼通也可以看到自己的未来世。这些有神通的人可以看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世,有观智的人也可以知道。我们不能因为一直以来都在色、声、香、味、触上打滚,在物欲上打滚,对自己没有能力见到的就一概否定,这样非常武断。很多人可以通过实修,透过修定,透过修观,知道自己的过去世和未来世。为什么自己没有去尝试、实践,就断然否定呢?问题是很多人不肯去尝试,却武断地说没有。这是很严重的邪见!我们作为佛弟子,要相信因果,相信缘起,不应有这种邪见。

  四、因果错见

  还有另外一种邪见是对因果的邪见,对因果的邪见跟我们刚才所说的断灭见很相像。

  第一、无因无果。这属于虚无见。

  第二、有因无果。这种邪见也承认人有善有恶,但是认为善恶不会带来任何的果报,这属于无作用见。

  第三、无因有果。这种邪见也承认人有吉凶、富贵、贫贱、长寿、短命、智慧、愚痴、美丽、丑陋等,但却是无因的,这属于无因见。

  第四、邪因邪果。邪因邪果是把本来不是因果关系的硬套在一起解释。好像我们生病了,去问那些巫婆、神棍,他们会说:“你中邪了,你家的风水不好等等。”所谓的命数、风水等,虽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却不一定跟我们的遭遇完全挂钩。如果我们的居家稍微注意一下风水,对我们的心理与生理也是有帮助的,但是你把吉凶祸福都赖在风水上,赖在命数上,这就是邪因邪果。好比过年时人们都喜欢听好话,都喜欢听“恭喜发财”,然而人家对你说“恭喜发财”,你就真的能够发财吗?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听到别人说你一句坏话,你就相信今年真的会倒霉吗?因果并不是靠运气,或者靠说好话,或者命相,或者画符念咒等,都不在这些!人的福报、灾祸都是过去所造的业的结果。因果法则很复杂,如果什么东西都赖在风水、脸相、八字、紫微斗数等这些东西,这是错解因果!好比说最近做事特别不顺利,是你祖坟的方向不好;最近老是破财,是因为你的门向开错了。华人特别多这样的解释,这些是错因错果。我们说“邪因邪果”的意思就是错因错果,把不是因果关系的东西说成是;把现有的结果归结为错误的原因造成的。

  表9:种种邪见

 

有身见——执我邪见
执取五蕴(身心)为我
执取心识(灵魂)为我
执取离蕴(本体)为我
常见
宿命论:命运由上天主宰
神创说:神、上帝创造世界
灵魂说:灵魂是生死的主体
断灭见
无因见:苦乐无因,偶然论
无作用见:作善恶无果报
虚无见:人死归灭,无因果
因果错见
无因无果:虚无见
有因无果:无作用见
无因有果:无因见
邪因邪果:占相、术数等
戒禁取见
执取苦行:自我折磨
执取仪式:祭祀、祈祷、经咒等
修定解脱论:禅定即涅槃

  五、戒禁取见

  另外一种是有关修行的邪见,佛陀把它称为戒禁取(sãlabbata-paràmàsa)。sãla的意思是行为,直译为戒;vata是仪轨、行为;paràmàsa是执著、执取。也就是执取、遵守一定的行为、仪式,认为可以带来解脱,可以导向清净。戒禁取见是一种邪见,佛陀在世时的古印度就流行着各种各样错误的修行方法。

  第一、苦行。苦行是佛陀在世时如尼干陀等耆那教外道所遵行的修行方法。苦行就是折磨自己、摧残自己。在《长部》、《中部》等经典里记载有很多当时那些外道、苦行僧如何折磨自己的情形:他们拔头发、拔胡子,在太阳下烤自己的身体,把身体泡在水里,他们只吃树叶、吃草根、吃粪便,或者一天只吃很少的食物,甚至绝食;他们不穿衣服,学狗一样爬,学牛一样吃草等等。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呢?因为他们认为灵魂在过去生造了很多恶业,这些恶业一定会带来苦的果报。但是现在他们想要解脱,所以通过折磨自己,让这些业报尽快受完;当苦受尽了就能够解脱。为什么他们要选择这样做呢?因为他们认为在轮回中一直执著欲乐,所以灵魂受到污染;现在通过折磨自己,让自己的体液干枯,灵魂才能够从身体得到解脱。所以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折磨自己。

  苦行到底有没有用呢?苦行得到的结果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在《中部•狗行者经》讲到,当时有两个外道,一个是学牛的牛行者,名叫本那(Puõõa),一个是学狗的狗行者,名叫谢尼亚(Seniya);他们都去见佛陀。牛行者问佛陀:“尊者,这位裸体狗行者谢尼亚是行难行者,他只吃放在地上的食物,他遵行这样的狗行已经很久了。他将投生哪里,未来如何?”佛陀说:“够了,本那,不要管这个,不要这样问我。”但他还是坚持再三追问,于是佛陀直接回答说:“本那,如果有人修习狗行圆满、充分,修习狗戒圆满、充分,修习狗心圆满、充分,修习狗仪圆满、充分,在他身坏命终后将投生为狗类。假如他有这样的邪见:‘我通过这些戒行、苦行、梵行,将生天或某类天。’这是邪见!本那,我说邪见者将会投生两种趣的其中一种:地狱或者畜生!本那,若成就狗行者将投生为狗类,失败则堕地狱。”狗行者谢尼亚听了之后,痛哭流涕,于是也问及牛行者的未来命运,而佛陀也是给予同样的回答。所以,佛陀一针见血地说苦行是没有用的。菩萨——也就是我们的佛陀——在证得无上佛果之前也修了6年的苦行,最后菩萨得出的结论是:“苦行无效”!

  佛陀在讲第一部经《转法轮经》时,开章明义地说:

  “诸比库,有两种极端是出家人所不应实行的。哪两种呢?凡沉湎欲乐享受者,乃卑劣、粗俗、凡庸、非圣、无意义;凡从事自我折磨者,乃苦、非圣、无意义。诸比库,不近于此两种极端,有中道为如来所证正觉,引生眼,引生智,转向寂止、证智、正觉、涅槃。”

  什么是中道呢?中道就是八支圣道。所以佛陀在他所讲的第一部经里就否定了苦行,苦行是没有意义的。因此在修行当中,我们不能够有“折磨自己就是修行”的邪见,这是戒禁取见。

  第二、执取仪式。如婆罗门教认为祭祀可以生天,或者认为祈祷、念经、念咒等可以解脱。婆罗门教有三大纲要,即婆罗门至上,吠陀天启,祭祀万能。他们认为祭祀是万能的,任何的愿望都可以通过祭祀、火供或念经达到目的。同时,婆罗门教认为梵我是宇宙世间的本体,灵魂是小我,小我要回归大我必须祭祀,要举行各种仪式。因此,凡是婆罗门教徒的家中都有一盆火,叫圣火,他们每天都要丢很多食物进去作火供(梵agnihoma)。他们要作火供,要念很多经咒,要读诵吠陀经典,要邀请各种神,要赞颂神,然后把祭品丢到火里面。他们认为火神(梵agni)会把这些供物带到神那边去。印度教有各种各样的神,教徒们有什么愿可以向神祈愿,同时要念各种咒语。四吠陀经典里有两部是专门讲咒语的,它们是《夜柔吠陀》(梵Yajur-veda)和《阿闼婆吠陀》(梵Atharva-veda)。作为一个婆罗门,从小就要学习各种咒语,熟习各种祭祀,所以婆罗门也可称作祭司或咒师。他们的主要职业是帮人举行祭祀,帮人祈福、消灾、消业障。佛陀说婆罗门教的这些仪式并不是修行的方法,不是导向解脱的方法。如果想投生到梵天,要修禅定,而不是透过祭祀,祭祀是无用的,是戒禁取。

  第三、修定解脱论。这也是一种外道邪见。佛陀在世时,有一部分婆罗门和很多苦行僧拥有很强的定力,他们在入定之后体验到非常微妙殊胜的快乐,于是认为禅那就是最终的解脱。现在印度还有许多苦行僧,据说他们的定力很强,可以一坐几个月不动。在印度教的六大派中,有一派叫瑜伽派,认为禅定是最高的解脱。该派有一部《瑜伽经》,把印度古代传承下来的修定方法进行整理,很详细地讨论了如何修定,如何通过修定达到最终解脱的过程。在修定之前要自制,要持戒、净身、净心,要如何调姿势、调心、调呼吸,要如何入定,最终证得解脱。他们认为最高的解脱就是禅那,禅定就是涅槃。好像我们的菩萨在修苦行之前,曾参访了两位当时的禅定大师阿腊拉•咖喇马(âëàra Kàlàma)和伍达咖•拉马子(Udaka Ràmaputta),这两位禅定大师就是持修定解脱论者。

  这是关于修行的邪见,叫做戒禁取,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非因计因,非道计道”。不是生天之因,执著为生天之因;不是解脱之道,执著为解脱之道,这称为戒禁取,即错误的修行方法。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佛陀在世时的那些邪见,《长部》第一经《梵网经》里列举了62种邪见,这些邪见就包括了常见和断见。该经同时也提到了当时的沙门、婆罗门执著于祭祀、祭火、念咒、看相、算命等等。在《长部•戒蕴品》里还有好几部经都讲到了佛陀在世时那些形形色色的外道修行理论和修行方式。在《中部》里也有提到很多修苦行的方法。如果有兴趣看巴利三藏的话,将发现古代印度外道的修行方法真是五花八门、千姿百态。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