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十一)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净土十疑论》导读(十一)

 

  ◎第十疑、如何修行疑

  乙一、徵问

  问:今欲决定求生西方,未知作何行业,以何为种子,得生彼国?又凡夫俗人皆有妻子,未知不断淫欲得生彼否?

  第一、「修行的正行」:我现在是决定要求生淨土了,我是为菩提道而求生淨土,那我在因地上是应该要修什麽行业,我要用什麽样的因缘,才能够去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第二、「破除遮障」:我不但是要修行正行,我在启动弥陀功德的过程中,男女的淫欲如果没有断,是不是会构成一种障道的因缘?

  这地方第一个讲到感应道交真实的方法,第二个讲到感应道交的障道因缘;一个讲到正修,一个讲到破障,这二个主题都非常重要,这是成功的关键:第一、正修,第二、破障。

  乙二、释疑

  答:欲决定生西方者,具有二种行,定得生彼,一者、厌离行,二者、欣愿行。

  我们想要求生极乐世界,我们想要跟阿弥陀的无量光无量寿感应道交,你要做二件事情,你才可以启动这个功德。第一、厌离行,这是「破除障碍」;第二、欣愿行,这是讲「成就淨因」。

  智者大师先讲破障,你要先破障,你这障没破,你怎麽也没办法启动无量光无量寿。障碍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先将障碍的相貌讲出来…

  言厌离行者:凡夫无始已来,为五欲缠缚。轮迴五道,备受众苦。不起心厌离五欲,未有出期。

  破障:我们为什麽很多人念佛,但是一直不能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问题点?

  凡夫无始劫来,罪业还不是个问题,你说他造了很多罪,只要肯忏悔这都不是问题,问题点在对五欲的缠缚。你虽然念佛,但你心中对于财色名食睡,还是深深的爱着不肯捨离,这个就构成了我们这一念心,跟阿弥陀佛佛号中间一道非常坚固的牆壁。我们因为贪着五欲,所以轮迴五道倍受众苦,虽然三界是痛苦的,每一个人都知道,但是为什麽我们知道了,还是不断的再受生呢?因为在痛苦当中,我们认为它有一些些微的快乐,而我们对这快乐的执着太重了,所以我们宁可去承受这种痛苦,这个就是生死的根源。生为一个念佛人,假设不能够厌离五欲,是无有出期的。

  这地方就是讲到我们为什麽很多人念佛,但是很多人失败的原因;同样的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态裡面运转,它产生的功德是不一样的,因为有人有障道的因缘,他没有厌离世间的五欲。

  修观对治

  为此常观此身脓、血、屎、尿,一切恶露、不淨、臭秽。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缚痈疮等,根本无义利。」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淨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修观对治:首先要修观,而为什麽要修观呢(00S027)?我们今天贪恋娑婆世界的五欲,它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生起了颠倒;也就是我们今天贪求娑婆世界的五欲,不是娑婆世界的五欲有真实的功德值得我们贪,不是的!是我们没有看到五欲的真相,没有看到真相!所以对治贪欲,你不必从「贪」本身去对治,他为什麽会起贪呢?一个人会起贪,他前一个念头一定是先颠倒,你把那颠倒破坏就好。那怎麽能够破除颠倒呢?就是你让他看到真相。在整个五欲当中,智者大师的大智慧他就要你先远离色身,所有的五欲都离不开色身。我们一个人最大的严重就是贪爱色身,就顺便贪爱五欲。

  色身要怎麽远离呢?你观察这色身有内相的不淨,把皮肉剥开以后,你看到我们色身裡面都是脓血屎尿,根本没有乾淨的东西;即使是他的外表也是九孔常流出不淨,颜色是不淨的,味道是臭秽的。其实我们所贪爱的色身,它的本质是不淨、是臭秽的,它没有值得我们贪爱的,我们之所以贪爱是过去的颠倒。

  引証

  故《涅槃经》云:「如是身城,愚痴罗刹止住其中。谁有智者,当乐此身。」

  引証:故《涅槃经》云:我们所贪爱的色身,你要知道这色身是怎麽回事呢?是由很多很多的烦恼罗刹鬼安住在这个地方。什麽叫罗刹安住在色身?简单的讲,色身是造作罪业的根本。

  诸位可以回忆一下,你在过去为什麽会造罪,你为什麽而忏悔?因为你有色身你才会造罪,你要是没有色身,你去造什麽罪呢!因为你有色身,你就必须去满足色身的需要,就产生很多的贪求,所以才造罪。所以色身对我们来说是一个负担的,它是个集谛,它是造罪的根本。

  又经云:「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不淨,扼(ㄜ)缚(ㄈㄨ)痈(ㄩㄥ)疮(ㄔㄨㄤ)等,根本无义利。」

  我们这个色身不但是造罪的根本,它是一切痛苦的根本。诸位也可以回忆一下,你每一次痛苦的时候,都是什麽原因引起的?因为你有色身,所以你才会痛苦,你要是没有色身你怎麽会痛苦?所以说这色身叫扼缚痈疮,痈疮就是一个毒疮,但是我们把它抓住,我们这个色身本来是一个痛苦的毒疮,但是我们一定要把它抓住,你说这是不是颠倒?

  在《西归直指》上说;有一个在家居士罗允枚他念佛,他七十一岁往生,他往生的时候讲一个偈颂说:「七十一年,拖着皮袋,今日撇下,何等自在。」。你看一个开悟的人,他回顾他过去生命是拖着皮袋,就是他这个色身对他产生了负担。

  我们一个修念佛的人,你要有二个观念:第一、色身是造罪的根本,我们不喜欢造罪,但是你有色身你就容易造罪;我们不喜欢痛苦,但是你有色身你一定会痛苦。我们要远离造罪、我们要远离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远离这业报身,你别无选择。智者大师很有智慧,他说远离五欲,简单的讲先远离你的色身。

  当然大乘佛法远离色身,他不能讲断灭,他一定要追求另外一个:要发愿的。那我要远离色身怎麽办呢?发愿!

  发愿远离

  又发愿,愿我永离三界,杂食臭秽,脓血不淨,耽荒五欲,男女等身;愿得淨土法性生身,此谓厌离行。

  要发愿,发愿太重要了!说你这念佛人你不能只是念佛,你经常要有个愿力,你心中经常要有一个想法,我希望在我未来的生命当中,我要永远的远离这三界的业报身,这是一个杂食臭秽的色身,这是一个造业的色身、痛苦的色身。远离这个色身你怎麽办呢?愿得淨土法性生身,我希望得到淨土弥陀本愿功德所创造的法性生身。你要有这种想法,你才能够去启动无量光无量寿的功德。

  《淨土圣贤录》讲到一个公桉:在明朝末年有一个居士叫黄元孚,这个居士的家族是个读书的家族,他的父亲跟祖父都是读书人,在朝廷上多少也做个小官。黄居士从小读圣贤之书,但是他因为结了婚以后身体一直不好,没办法做官就閒居在家。他得的是肺痨病,严重起来就吐血,有一次肺痨发作时就吐了很多的血。他有一个小舅子(他太太的弟弟)刚好来看他,这小舅子他是有念佛的,他告诉他的姊夫说:你这样子为病痛所折磨,倒不如我带你到我们念佛会参加念佛,你心中有个皈依处会好一点。黄居士说:也好,反正我现在生病也不能工作,閒居在家打妄想也是这样过,我就跟你去念佛好了。欸!他去念佛以后就有点好转了,但要是时间长没有念又开始发作,断断续续时好时坏。经过几年以后,突然间有一次这病就发作得很厉害,吐了很多的血。这时候他的小舅子又来看他,他的小舅子讲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使令他产生很大的觉悟。他说:姊夫,你有没有想过你死亡以后要到哪裡去?这件事情就刺激到黄居士了,他说:我念佛的目的是要让我这色身好转起来,我继续的过生活,我没有想过念佛是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从来没有这种想法。这时候他迴光返照,他知道,我过去的念佛方法错了,没有厌离色身。我为什麽念佛呢?我希望病赶快好起来,没有修厌离心,把所有的功德都用在表面上,这时候他真实觉悟了,他就辞亲出家,出家以后就很用功。他是到莲池大师的一个道场(莲池大师那时候已经往生了),出家以后修行,到最后临终前七天的时候,断绝一切的外缘,断绝一切的饮食,七天不吃饭不睡觉临终前做最后的冲刺,念到最后异香满室安然坐化,整个房间都是莲华的香味,而且他是坐着往生。

  我们今天来回顾黄居士的修行方向,他刚开始的念佛是什麽心情?是没有厌离行,刚刚开始是要利用佛号把他的病痛消灭,恢复一个健康的身体而念佛,当然不能启动无量光无量寿;它本来是个摩尼宝珠,结果这牟尼宝珠对你只是转成只是一个糖果而已。后来他心态改变了,他开始知道把色身治好已经不是重点,要远离色身追求另外一个法性生身,那时候他的心就真实的感应道交了,你看念到异香满室安然坐化。(00S028)从传记看来他出家念佛也念没多久,我发觉念佛时间不在多久,你这个那方法要对,就是你那个感应的方法要对,而其中一个就是厌离行。

  这是讲到你应该先破障,破除我们的心跟阿弥陀佛功德中间的一个障碍。

  正修

  二明欣愿行者,复有二种: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观彼淨土庄严等事,欣心愿求。

  淨土的正行有二个,一个是讲到往生之意,这个地方讲到你求往生的愿力,你的目标在哪裡,这是发愿的问题;第二、你念佛的方法,「观彼淨土庄严等事」,因为早期的智者大师或慧远大师都是属于观想念佛,观想极乐世界庄严等事,这是讲到念佛的方法。

  念佛的目标

  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无力,若在恶世,烦恼境强,自为业缚,沦溺三涂,动经劫数。如此轮转,无始已来,未曾休息,何时能得救苦众生。为此求生淨生,亲近诸佛,若证无生忍,方能于恶世中,救苦众生。

  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往生目标:这是讲到往生的心态问题,往生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会决定到你是不是能跟阿弥陀佛感应的关键。

  你为什麽求生淨土呢?为欲救拔一切众生苦故。

  这是很重要的,念佛的心要跟大悲心相应,诸佛的心是大悲心,你的心是自私的心,这二个就没办法感应。诸位要知道,我们每次迴向的时候,虽然「愿生西方淨土中」,到最后一定是「回入娑婆度有情」。

  诸位要知道我们离开娑婆世界,淨土法门离开娑婆世界,二乘人也离开娑婆世界,这二个心态是不同的。二乘人离开娑婆世界是什麽想法?他是断灭见离开的,他离开以后,你问二乘人,他没有想要再回来的心情,绝对没有,「所作皆办,不受后有」,他是把这后路砍断了。你要是想说不受后有,那你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

  〔淨土法门〕离开娑婆世界是暂时的,我暂时先离开一下,但你真实的心是为救拔一切众生而暂时离开。你说你是大悲心,那你为什麽要离开呢?你是大悲心你就应该留在娑婆世界嘛!你说你离开就是大悲心,这二个心不是矛盾吗?没有矛盾,我是想要求大悲心,但这地方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我今无力!我没有足够戒定慧的圣道力来加持我自己,我也没有方便力来救度众生;自己没有自利利他的功德力,就算有这个心情在这五浊恶世当中,我面对的众生都不是一般的众生,都是烦恼刚强的凡夫;我自己烦恼也粗重,众生的烦恼也粗重,二个人就会一同堕落,「轮迴三途,动经尘劫」。

  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我们自己也没办法把自己救度,也没办法救度众生,如此生生世世的流转,恶性循环,未曾休息;就譬如说,我们自己在大海当中,我们不会游泳,去救度那些也不会游泳的人,二个都沉溺下去。

  那要怎麽办呢?「为此求生淨生,亲近诸佛」,我应该先到淨土去,远离这个干扰太重的五浊恶世,先到那个地方,暂时的亲近十方诸佛,赶快听闻正法,成就无生法忍的船;欸,我找到一条坚固的船,再到生死大海,就能够依止这船的力量把众生放到我船上。

  你说,大悲心暂时离开的心情,这样的想法有没有经典根据呢?智者大师以下引证。

  故《往生论》云:「言发菩提心者,正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则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则是摄众生生佛国心。」

  这是淨土发菩提心最重要的证明:天亲菩萨说:什麽是发菩提心呢?简单的讲就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就是说,你不想再做一个生死凡夫了。「不想再做生死凡夫」,《印光大师文钞》讲得非常贴切,他说:一个修淨土的人,他心中的想法是:来生做一个大国王护持三宝、做一个大富长者有钱有势、做一个大法师成就大总持弟子有好几十万好几百万…你都不生起一个受生之想,你现在想到的是愿作佛。因为他是一个凡夫,不管是国王也好、大富长者也好、大法师也好,重点是:他是一个生死凡夫,我不要!所以菩提心的本质是你想要愿作佛心,对圣道的渴望。愿作佛心就是度众生心,你为什麽愿作佛呢?重点是因为有圣道的力量你才能救拔有情,而度众生心,就是摄受众生往生淨土之心,把大家都度到淨土去,这是最圆满的做法。

  菩提心有二种,菩提心简单讲就是要救拔一切众生,但作法上有二种;一种是生生世世在娑婆世界流转,这不容易,悲增上。第二种是先暂时离开,到淨土去,然后再回入娑婆,这个菩萨暂时离开娑婆世界,他也是菩提心。你看《往生论》,暂时离开,不伤害菩提心的。

  昙鸾大师在解释天亲菩萨《往生论》有一个注解。他说一个人他不发菩提心(00S029),也都没读过经典,什麽叫做无上菩提,他完全不知道;他读《阿弥陀经》看到淨土依正庄严,有种种的安乐,为求安乐故求生彼国,这个人不能往生。你把淨土当天界看,淨土哪是为安乐,淨土是为圣道安立,是为菩提道安立的。当然我们也承认淨土有很多种安乐,那是一种方便,它真正的重点在见佛闻法,你如果把淨土法门想像成是一个安乐受用的资具,你不可能往生,为安乐故求生彼国不得往生。这地方你要知道,修淨土的人你念佛的动机是要为利有情而求生淨土。

  正修行

  二、明欣心愿求者,希心起想,缘弥陀佛,若法身、若报身等,金色光明,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放八万四千光明。常照法界,摄取念佛众生。

  这地方讲到正行,正行当中先讲观想正报。前面讲到心理的准备:厌离三界的色身,好乐淨土的法性生身,要生起度众生心而求生淨土。

  正修行: (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缘阿弥陀佛的功德,而阿弥陀佛的功德怎麽缘呢?缘阿弥陀佛的法身,或实相念佛,你思惟阿弥陀佛的心是我空法空,我的心也是我空法空,所以自他不二,「能念所念性空寂」,这就是思惟法身。报身:前面是理观,「等」当然是应化身,这两个都是属于事相的观察,观想阿弥陀佛无量光无量寿,或是观察应化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总而言之,观察色身有二个重点:第一金色,第二光明;观想念佛第一个是祂的身相,第二是身相旁边所释放的光明;譬如说八万四千相,相有种种的好,重点是你观想相好,一定要有光明相出来,这是讲观想阿弥陀佛的正报庄严。

  又观彼淨土,七宝庄严妙乐等,备如《无量寿经》、《观经》十六观等。常行念佛三昧,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依报庄严:观想淨土生处的庄严,经典上说有七宝池、有莲华、八功德水,或是住处宫殿的庄严……,在经典上讲很多。这地方讲「常行念佛三昧」,早期的淨土是定心念佛,「定心」这是标准高了一点。这地方讲正行,观想极乐世界的正报依报庄严,以下讲助行

  及施戒修等一切善行,悉以回施一切众生,同生彼国,决定得生。此谓欣愿门也。

  助行:前面是直接的跟弥陀感应道交,这地方是透过回向间接的感应道交,修习布施持戒的善法,这是当作佛号的眷属。蕅益大师他做一个譬喻说:如果念佛是一只顺风的船,那布施持戒是船上面的桨,顺风船已经很快了,又有桨在推动,就跑得更快。布施持戒它本身不是淨土的正行,但你用回向也变成感应的力量。

  我们把早期的修行做一个总结:〔淨土法门〕你不管定心念佛或散心念佛都好,总而言之,临终的一心不乱是最终的目标,这谁也不敢否定;你这个人平常修得多好,只要心中颠倒,完蛋了!只要这个人临终的时候昏睡,完蛋了!所有念佛人他的特色,到临终的时候,心裡非常的清楚,他的色身可以败坏,他的色身可以病痛,但是他那明了的心一定要很清楚,要正念分明。

  「正念分明」有二种相貌,第一个他的心是真实的,他心中缘真实的功德,那种出世的道心,成佛的心,救度众生的心;如果你临终的时候缘的是虚妄心,还在打妄想,世间的名利、成败得失,这种虚妄的你怎麽念佛都没有用的。我们知道感应道交第一个是真实的心,这是判定的标准。你看这人在临终时还讲一些颠颠倒倒的话,这个人不可能往生的,因为他活在虚妄当中;阿弥陀佛的功德是真实的,你活在虚妄当中,真实跟虚妄是没办法感应的,你要培养一种真实的心出来。第二个你要培养一个坚定的心,无间心、无后心。这是行门,靠你平常三业的加行: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名、意业的观想,身口意的加行,培养一个无间心、无后心。

  「无间心、无后心」,慧天老法师以前他说,你先锁定108声,临终的十念,为了安全起见,我们把它乘以十倍。你平常训练自己专注的念108声,这108声当中没有妄想,「无间念、无后念」。

  念佛有二个重点,第一你要培养真实的心,你现在还活在虚妄的心,还在贪恋三界,这种虚妄心你是不可能感应道交的;第二培养坚定的心。一个是解门,一个是行门。

  这是智者大师从种种的经论当中,他摘录出来修行的法要。我们《淨土十疑论》就讲到这地方。阿弥陀佛!

  问:弟子喜欢静坐也归心弥陀,常常念佛一段时间,心就渐渐变得寂静,心中只有弥陀佛,其它妄想都不生,但是在寂静的时候,弟子发现连提起佛号的念头也不生,这时候应该安住在寂静中还是提起佛号?

  答:你说呢?你安住在寂静,你的因缘是成就禅定;你提起佛号是感应道交。(00S030)

  诸位要知道,〔淨土法门〕是他力法门,他力法门不是阿弥陀佛主动来感应你,没这回事!我们光是听到感应道交,你就知道这不是单方面的,大悲心是能应,我们的信愿持名是能感。诸位你从缘起的角度你想想,你安住在寂静,你跟谁感应道交,你跟你的真如本性感应道交,那你这不是自力法门吗?

  你今天打坐你的目标是很重要,你到底是为什麽打坐呢?如果你是为了成就禅定,那你就只把佛号当作是摄心方便而已,你的重点不是要去启动蕴藏在佛号内心深处的无量光无量寿,你是把佛号当作是摄心的方便,你的心寂静了,这佛号就完成它阶段性的任务,把它捨掉是正常的;你念阿弥陀佛的重点不是要成就禅定,是要成就往生,那你把佛号捨掉你就完了。

  有一位古德讲到念佛要四不:第一、不求神通,第二、不求禅定,第三、不求开悟,四、不求解脱;四(师父忘了)!

  第一、不求神通,你求神通,那你念佛就是心外求法;第二、不求禅定,你求禅定你到寂静的时候把佛号捨掉了,你是为了求禅定嘛!没错,你在寂静的时候,提佛号会对你的心产生干扰,问题是你的目标在哪裡?所以他讲不求禅定很有道理。第三、不求开悟,你求开悟在念佛的时候就参「念佛是谁」,你重点不在启动弥陀的功德,在参念佛是谁。

  一切法是因缘生,看你今天念佛的目标在哪裡,由目标决定你的方法。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跟弥陀感应道交,而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一定要提佛号,否则你就不是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我刚刚讲过,感应道交是双方面的,你心中没有现佛号,阿弥陀佛绝对不会主动的跟你感应道交,不可能的,祂做不到!感应道交你忆念祂,祂也要忆念你,我释放一个磁场,你也要释放一个磁场,二个才能够感应;一个人释放磁场,对方根本不释放磁场,没办法感应,那不是单方面的。所以提不提佛号,就看你为什麽念佛,你的动机在哪裡?

  问:「别教」的佛跟「圆教」的佛差别在哪裡?

  答:断惑不同,别教的佛才断十二品无明,圆教的佛断四十二品,最大的差别在这裡。

  问:大乘经典在顿教法门当中都说,一切法当体即空;我们持戒,戒律是处处不空的,如何将第一义谛的空跟持戒结合起来?

  答:我认为空观跟持戒是完全不冲突的。「空观」诸位要知道,空观它是在破什麽?空观它不能破因缘法,它是破你心中的执着,你把空观来破因缘法,那你就破错。空观是你心中很多妄想,你观察它是生灭的,不随妄转,这是空观所破的;持戒是在因缘当中,你知道什麽是该做,什麽是不该做的,是在依它起当中抉择是非。抉择是非跟破遍计执这二个是相辅相成的。我不认为修空观跟持戒有冲突,当然有时候你为了持戒会趋于保守,譬如这件事我本来想做,但是可能会违犯戒律,我放弃。如果你是个初学者,我同意你的选择,初学者本来就应该保守。

  「趋吉避凶」,刚开始不要想要趋吉,一个人不要刚开始就想要贪功德,一开始先远离过失。这是一个杯子,这杯子的殊胜来自于它没有破洞,所以它的水能够装得很满。如果这杯子有破洞,这个水装得再好也没有用,所以我们刚开始先求无漏嘛!我发觉刚出家的人,跟出家很久很久的人的心态是一样的,刚出家的人会趋向减少过失,像我们这个出家很久的,现在的想法也是减少过失;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他会趋于保守,很多事情他宁可不做。我们的杯子不要要求把它装得很满,但是我要求这杯子不要漏,你装了很多水,你一天到晚在漏,其实你也得不偿失,所以我觉得让杯子先不漏,这件事情是蛮重要的。

  问:《观无量寿经》跟《观经》是不是就是《十六观经》?

  答:这三部经是完全一样的。《观经》有十六个「观」,这是完全一样的。

  《阿弥陀经》、《淨土十疑论》偏重在理论的教授,整个实际的修行下一堂课才是重点。《念佛圆通章》它是属于《愣严经》的一部分,《愣严经》是一个总相,开出来有二十五个法门『二十五圆通』,《念佛圆通章》是其中一个法门,从这地方你就知道它离不开《愣严经》。下两堂课的讨论主题,第一个《愣严经》的『首愣严王三昧』,它是禅修的;第二、《念佛圆通章》它的『念佛三昧』。一个是禅观,一个是念佛,这两个怎麽把它融通起来。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