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章:名业处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帕奥禅师:智慧之光 第十章:名业处

  纯观行者应注意的事项

  纯观行者必须先透彻地辨识色法之后才可以辨识名法。这是因为五蕴有情(pa¤ca vokàra satta)的名法必须依靠眼、耳、鼻、舌、身及心所依处这六依处色(vatthu råpa)之一才能在相续流(santàna)里生起。六依处色也就是眼、耳、鼻、舌、身五净色及心所依处色。而当他能透彻地分别色法时,名法即会清晰地呈现于其智。若还未能辨识依处色,他尚离破除名密集[1](nàma ghana)及知见究竟法的智慧甚远。所以只有在能透彻地分别色法之后,他才可以辨识名法,否则「他的禅修即会退步」(kammaññhànato parihàyati)。(《清净道论》第18章.节23)[2]

  只观世间名法

  名法可分为两大类,即:心(citta)及心所(cetasika)。心又可以分为世间及出世间两大类。出世间心即四道及四果,它们并非观智的所缘。禅修者应辨识的是世间名法,即:欲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及与它们相应的心所。对于又称为广大心(mahaggata citta)的色界心及无色界心,《大疏钞》中提到:`Labhino eva pana mahaggatacittàni supàkatàni honti.'──「唯有已证得禅那者,广大心才会清晰地呈现于其心相续流之中。」所以只有已证得禅那的人才需辨识自己已证得的禅那名法(jhàna nàma dhamma),未证得禅那者则只能辨识欲界名法。

  六识(vi¤¤àõa)

  心又称为「识」。依识所缘取的颜色、声、香、味、触、法六种所缘(目标),识可分为六种:

  1.     眼识(cakkhuvi¤¤àõa):依靠眼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色所缘(råpàrammaõa)。

  2.     耳识(sotavi¤¤àõa):依靠耳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声所缘(saddàrammaõa)。

  3.     鼻识(ghànavi¤¤àõa):依靠鼻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香所缘(gandhàrammaõa)。

  4.     舌识(jivhàvi¤¤àõa):依靠舌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味所缘(rasàrammaõa)。

  5.     身识(kàyavi¤¤àõa):依靠身净色而生起的识,识知触所缘(phoññhabbàrammaõa),即:地、火、风三界。眼、耳、鼻、舌、身五识各有善与不善果报(异熟)两种,一共十个,合称为双五识。

  6.     意识(manovi¤¤àõa):缘于有分及依靠心所依处而生起的识,能识知所有六种所缘。

  六种法所缘

  1.     五净色(5 pasàda råpa)。

  2.     16微细色(16 sukhuma råpa):有12种色法是容易辨识的,即五净色、颜色、声、香、味、(及属于触的)地、火和风,因此它们称为粗色(oëàrika)。在28种色法中除去这12种粗色,剩下的16种色法并不容易辨识,因此它们称为微细色。

  3.     心:六识界(vi¤¤àõa dhàtu)。

  4.     52种心所。

  5.     涅盘(nibbàna):无为界(asaïkhata dhàtu)。

  6.     概念(pa¤¤atti,观念):各种概念,例如遍相概念、名称概念、形状概念等。

  辨识六门心路过程

  身、语、意三门(kàya dvàra, vacã dvàra, mano dvàra)是业门(kammadvàra)。眼、耳、鼻、舌、身与意六门是处门(àyatanadvàra)。由于根据处门的辨识法是「无混淆」(anàkula)的,所以《清净道论》指示通过眼门等来辨识名法。这即是说应辨识六处门的心路过程(vãthi),以便能够破除四种名密集及证得观究竟法之智。因此,禅修者必须明了由处门而生起的心路过程心(vãthicitta,简称为路心)。

  依先后次序,眼门心路过程(cakkhudvàravãthi)的七种路心名称如下:

  1.     五门转向(pa¤cadvàràvajjana):省察颜色、声、香、味、触五所缘。

  2.     眼识(cakkhu vi¤¤àõa):依靠眼净色而生起之心。

  3.     领受(sampañicchana):领受所缘(目标)之心。

  4.     推度(santãraõa):推度或审察所缘之心。

  5.     确定(votthapana):确定所缘(为可喜或不可喜)之心。

  6.     速行(javana):体验所缘之心,连续迅速地生起。

  7.     彼所缘(tadàrammaõa):继续识知速行的所缘之心。

  至于耳、鼻、舌、身门心路过程,它们的路心与眼门心路过程的差别只在于不是「眼识」,而各别是耳识、鼻识、舌识及身识。

  依先后次序,意门心路过程的三种路心名称如下:

  1.     意门转向(manodvàràvajjana):省察呈现于意门的所缘之心。除了省察之外,它也有确定的作用。

  2.     速行:体验所缘之心,连续迅速地生起。

  3.     彼所缘:继续识知速行的所缘之心。

  在大多数的心路过程里,速行出现七次,彼所缘出现两次,其余的路心则只出现一次。除了双五识之外,其余的心都称为意识(manovi¤¤àõa)。根据论藏,于诸意识当中,五门转向与领受是「意界」(manodhàtu),其余的是「意识界」(manovi¤¤àõadhàtu)。根据经藏,有分识称为意界或意门(manodvàra)。

  根据所缘的寿命,心路过程可分为四种时分(vàra)[3],即:一、空时分(mogha vàra),只有有分识在波动;二、只出现到确定(votthapana)的时分;三、到诸速行出现的时分;四、到彼所缘也出现的时分。在这四种时分当中,此书只列出彼所缘时分的心路过程。在辨识时,你理应能够明白其余的时分。

  彼所缘

  八种大果报心(mahàvipàka citta)和三种推度心(santãraõa citta)可以执行彼所缘的作用,即继续取速行所取的所缘。一般上,只有在欲界速行取欲界所缘,而生起于欲界有情的心中,彼所缘才会生起。欲界所缘是指名为「欲法」(kàmadhamma)的欲界心与心所,以及28种色法。但只有在五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是极大(atimahanta)及意门心路过程的所缘是清晰(vibhåta)[4]时,彼所缘才能够生起。

  根据这定义,彼所缘是不能够在取概念为所缘的心路过程里生起的。另一点是,《迷惑冰消》里提到,在观禅速行(vipassanà javana)之后,一般上彼所缘是不会生起的,但在未成熟的观禅速行之后,有时彼所缘会生起。

  在大善速行(mahàkusala javana)之后可以生起(相等)喜俱或舍俱的。在不善速行(akusala javana)之后,大果报彼所缘或无因推度彼所缘都可能生起。此书里的附表对每一项只举出一个例子。在辨识时,你理应能够明白其余的部分。根据一般的规则,在喜俱速行之后生起的是喜俱彼所缘;在舍俱速行和忧俱速行之后生起的是舍俱彼所缘。在此列出结生心具足无贪、无瞋、无痴(慧)三因的凡夫(tihetuka puthujjana)的彼所缘表。对于须陀洹、斯陀含和阿那含的也差不多一样,只是除去他们已断除的烦恼。

表10-1:三因凡夫的彼所缘

 

在八种大善速行之后,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
在八种贪根速行之后,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
在两种瞋根速行之后,所有六种舍俱彼所缘都可生起。
在两种痴根速行之后,所有十一种彼所缘都可生起。

  五十二心所

  心(citta)不能不与心所(cetasika)相应地生起。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心与心所都会形成一组地同时生灭。心所有四相,即:一、与心同生(ekuppàda);二、与心同灭(ekanirodha);三、与心取同一个所缘(ekàlambaõa);四、与心拥有同一个依处(ekavatthuka)。

  任何在欲界及色界里生起的心所都有这四相,这是一个自然法则。在无色界里则无「同一个依处」之相,因为于其界并无依处色。

  心所一共有52个,即:

  .7个遍一切心心所(sabbacitta sàdhàraõa cetasika)。

  .6个杂心所(pakiõõaka cetasika)。

  .14个不善心所(akusala cetasika)。

  .25个美心所(sobhaõa cetasika)。

  七遍一切心心所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与每一个心一同生起。它们是:

  1.     触(phassa):其(特)相(lakkhaõa)是与所缘接触;作用(rasa,味)是把所缘与识连接起来。

  2.     受(vedanà):感受所缘(目标)。

  3.     想(sa¤¤à):标记所缘;作记号。

  4.     思(cetanà):催促或领导相应的心与心所朝向所缘。

  5.     一境性(ekaggatà):心只朝向一个所缘;安详;不令相应的心与心所散乱。在某些情形里,一境性被称为定(samàdhi)。

  6.     命根(jãvita):保护或照顾相应的名法,即维持名法的生命。

  7.     作意(manasikàra):控制及推相应的名法朝向所缘;注意所缘。

  六杂心所

  1.     寻(vitakka):把心与心所投向所缘;思考。

  2.     伺(vicàra):重复地省察所缘;重复地取所缘。

  3.     胜解(adhimokkha):确定所缘。

  4.     精进(vãriya):它努力以使心与心所对所缘生起。于不善法,它是努力以使贪、瞋或痴等生起。于善法,它则是努力以使无贪、无瞋或无痴等生起。

  5.     喜(pãti):喜欢所缘。

  6.     欲(chanda):想要获得所缘;想要做,即:看、听、嗅、尝、触与识知。它是愿贪、瞋、痴或无贪、无瞋、无痴生起。

  这六个心所并非与一切心同时生起,而只是与某些心同时生起,所以称为杂心所。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及六个杂心所又名为通一切心所(a¤¤asamànà),因为它们可以在善法与不善法两者里生起。

  寻、思与作意之间的分别

  寻把心与心所投入目标;作意把心与心所转向目标;思则催促心与心所朝向目标。对于它们之间的差别,摩诃甘达勇长老举了一个赛舟譬喻加以说明:在赛舟时,每只小舟都坐有三位划舟的选手,一个在后面,一个在中间,一个在前面。坐在后面的选手有两项任务,即控制小舟的方向和向前划;中间的选手无需控制小舟,只需把它向前划;坐在前面的选手不单只需要把小舟向前划,而且还要负责在终点摘花,他是最为忙碌的人。前面的选手就好像思;中间的像寻;后面的像作意。如此,作意把相应心与心所转向目标;寻把受到作意指挥的心与心所投入目标。思则是最忙碌的,它就好像一位木匠师的好助手,不单只需要做自己的工作,同时亦需催促其它学徒(相应心与心所)工作。禅修者必须根据它们各自的作用,以智辨识它们。

  十四不善心所

  十四个不善心所是:四个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三个贪因心所、四个瞋因心所、两个有行心所、一个痴因心所。

  四个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1.     痴(moha):亦名为无明,不知所缘的真实本质;错知。

  2.     无惭(ahirika):对恶行(duccarita)及贪、瞋、痴等不善法不感到羞耻。

  3.     无愧(anottappa):对恶行及贪、瞋、痴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

  4.     掉举(uddhacca):心散乱、不平静、不能停在所缘。

  三个贪因心所:

  5.     贪(lobha):渴爱或执取所缘为「我」或「我的」;欲求或迷恋所缘;紧缠住所缘。

  6.     邪见(diññhi):相信所缘是常、乐、我、净(美);邪信(错误的信仰)。

  7.     我慢(màna):心自大、骄傲、想要突出。

  解释

  当你辨识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直到知见非有情只是一组组的究竟色法,及诸有情只是一组组的究竟名色法、五蕴(khandha)、十二处(àyatana)或十八界(dhàtu)时,那即是名色分别智。在知见它们只是一组组的因缘法及果报法时,那即是缘摄受智。

  色法、名法、因缘法及果报法都是行法(saïkhàra dhamma),都是无常(anicca)的,因为它们生起后即坏灭;都是苦(dukkha)的,因为它们不断受到生灭的压迫;都是无我(anatta)的,因为它们并无不坏灭的实质;都是不净(asubha)的,因为它们不美而可厌。若人知见诸行法为无常、苦、无我、不净,那即是观智。这些知见是正见(sammàdiññhi),也是明智(vijjà¤àõa)。

  若无这些知见,而视非有情为金、银、树、水、地、森林、高山等,或视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人类、天神、梵天等,或视他(它)们为常、乐、我及净,那时即生起了邪见与无明。这就有如《清净道论》(第17章.节43)的解释:Paramatthato avijjamànesu itthi purisàdisu javati, vijjamànespi khandhàdisu na javatãti avijjà.──「它奔向在究竟上并不存在的女人、男人等,而不奔向在究竟上存在的诸蕴等,因此它是无明。」

  为了更易于明白无明(痴)与邪见,在此进一步解释两种我见(atta diññhi),即:一、世间通称我(loka sama¤¤à atta,世间共认的我见);二、外道所持之我见(micchà diññhi, atta diññhi)。

  (一)世间通称我:世人视有情为男人、女人、人、有情、天神、梵天、牛、动物等,及视非有情为金、银、田地、屋子、树、水、土、森林、高山等。对于能够外观的禅修者,若他辨识非有情的四界,他将会只看到极微粒子,即色聚(råpa kalàpa)。若再辨识这些色聚,他即会看到只有由火界产生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色聚」及「时节生声九法色聚」。如此的知见是正确的。若知见它们为无常、苦、无我及不净,此知见也是正确的。但若视或接受它们为金、银等,此知见是错的,即:世间共认的我见。

  (二)外道所持之我见又可再分为两种,即至上我见(parama atta diññhi)及灵魂我见(jãva atta diññhi)。至上我见即是认为有个创世主创造了整个世界及一切有情。灵魂我见则是认为每一个有情里都存有一个被创造出来的灵魂。

  痴与邪见:痴是错知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为常、乐、我及净;邪见则是持有认为三十一界里的有情与非有情是常、乐、我及净之见。

  四个瞋因心所

  8.     瞋(dosa):粗野与残暴的心;想要破坏。

  9.     嫉(issà):妒嫉他人的财富与荣誉。

  10.  悭(macchariya):隐藏自己的财富;不能忍受与他人分享。

  11.  追悔(kukkucca),可分为两种:一、追悔已造的恶业,或已做的恶行;二、追悔应造但未造的善业,或应做但未做的善行。

  两个有行心所

  12.  昏沉(thãna):心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13.  睡眠(middha):相应心所软弱无力、不愉快与不热忱。

  一个痴因心所

  14. 疑(vicikicchà):怀疑以下八项:一、真实的佛陀;二、真实的法;三、真实的僧团;四、戒定慧三学;五、过去世,即过去蕴;六、未来世,即未来蕴;七、过去世与未来世两者,即过去蕴与未来蕴,;八、缘起,即十二因缘,包括业力果报。

  二十五个美心所

  二十五个美心所可分为:

  .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sobhaõa sàdhàraõa            cetasika)。

  .三个离心所(virati cetasika)。

  .两个无量心所(appama¤¤à cetasika)。

  .一个慧根心所(pa¤¤indriya cetasika)。

  十九个遍一切美心心所

  1.     信(saddhà):没有前述疑心所的八项怀疑,而深信:佛陀的功德、法的功德、僧的功德、戒定慧三学、过去世、未来世、过去与未来世、缘起。

  2.     念(sati):不像漂浮的葫芦,而像沉入水里的石头;它令相应的心及心所「沉入」佛、法等善所缘;心稳定警觉所缘,不忘所缘。

  3.     惭(hãri):对恶法与恶行感到羞耻。

  4.     愧(ottappa):对恶法与恶行感到害怕。

  5.     无贪(alobha):心不执着于「世间」(lokiya)所缘,即不执着它为「我、我的」。(注:世间所缘是指禅修者所采用的任何禅修目标。)

  6.     无瞋(adosa):心对所缘不粗暴;不想破坏。

  7.     中舍性(tatramajjhattatà):保持相应心及心所对所缘适中而不偏,离我慢与昏沉睡眠;以舍看待所缘。

  8.     身轻安(kàyapassaddhi):诸心所轻安。

  9.     心轻安(cittapassaddhi):心轻安。

  10.  身轻快性(kàyalahutà):诸心所轻快。

  11.  心轻快性(cittalahutà):心轻快。

  12.  身柔软性(kàyamudutà):诸心所柔软。

  13.  心柔软性(cittamudutà):心柔软。

  14.  身适业性(kàyakamma¤¤atà):诸心所适业。

  15.  心适业性(cittakamma¤¤atà):心适业。

  16.  身练达性(kàyapàgu¤¤atà):诸心所练达。

  17.  心练达性(cittapàgu¤¤atà):心练达。

  18.  身正直性(kàyujukatà):诸心所正直、不虚伪、不欺骗。欺骗(màyà)是掩饰自己的恶行、过错。虚伪(sàtheyya)是展示自己所无的品德、素质。[5]

  19.  心正直性(cittujukatà):心正直、不虚伪与不欺骗。

  三个离心所:

  20.  正语(sammàvàcà):远离与谋生无关的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恶语;不说恶语。

  21.  正业(sammàkammanta):远离与谋生无关的杀生、偷盗、邪淫三身恶行;不造身恶行。

  22.  正命(sammà-àjãva):远离与谋生有关的四恶语与三身恶行;不说恶语及不造身恶行。

  两个无量心所:

  23.  悲(karuõà):有悲悯心,取遭受痛苦的众生为所缘;欲救济。

  24.  喜(mudità):随喜,取愉悦的众生为所缘;不妒嫉。

  一个慧根心所:

  25.  慧根(pa¤¤indriya):即慧;透彻地如实知见究竟法或四圣谛。慧亦称为智、无痴、正见与择法。由于审察四圣谛时它是最为主要的,所以称为慧根。

  以上是二十五个美心所。由于禅修者可依究竟法的自性相(sabhàva lakkhaõa)或作用(rasa)辨识它们,所以对于某些心所,自性相与作用两者都提及。

  应先辨识的名法

  《殊胜义注》(Dhammasaïgani-aññhakathà)中提到:`Tasmà ta§ råpa§ àrammaõa§ katvà uppanna§ vedana§ sa¤¤a§ saïkhàre vi¤¤àõa¤ca ida§ aråpanti paricchinditvà aniccàdito passati.'──「分析取色法为所缘而生起的受、想、行、识诸非色法之后,他观照它们为无常。」

  根据上述注释的教示,开始辨识名法时,禅修者应先辨识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虽然禅修者也可以辨识取名法为所缘的名法,但刚开始修习名业处时是比较难以辨识(duppariggaha,难摄受)它们的。

  另一点是:辨识取男人、女人、人、有情、金、银等密集的概念为所缘之名法也是可以的。在此并非辨识那些概念,而是辨识取概念为所缘而生起的究竟名法。

  六组的定义

  把色法根据所缘分组时,一共有六种所缘,即:一、色所缘;二、声所缘;三、香所缘;四、味所缘;五、触所缘,即地、火、风三界;六、法所缘,即五净色与十六微细色。

  取色所缘为目标的名法被称为色所缘组名法。其它名法亦以此类推而名之。[6]必须辨识所有六组名法。

  再者,具有善速行的心路过程名法被称为善组;具有不善速行的心路过程名法则称为不善组。具有唯作速行的心路过程只出现于阿罗汉的心中,所以此书没有解释它。

  四随观(anupassanà)

  在修行观禅观照色法、名法、因及果时,若始于观照色法即是身随观念处(kày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若始于观照受即是受随观念处(vedan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若始于观照识即是心随观念处(citt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若始于观照触即是法随观念处(dhamm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采用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等方式修观禅亦是法随观念处。

  始于辨识受、识或触

  《中部注》(Majjhima-Aññhakathà)中说:Tividho hi aråpakammaññhànena abhiniveso phassavasena vedanàvasena cittavasenà'ti.

  辨识名法的入门法有三种,即:

  一、受(vedanà)明显者可以始于辨识受。

  二、识(vi¤¤àõa)明显者可以始于辨识识。

  三、触(phassa)明显者可以始于辨识触。

  对始于辨识受的指示是:Yassa vedanà pàkañà hoti, so `na kevala§ vedanàva uppajjati. Tàya saddhi§ tadevàrammaõa§ phusamàno phassopi uppajjati, sa¤jàna- namànà sa¤¤àpi, cetayamànà cetanàpi, vijànanamàna§ vi¤¤àõampi uppajjatã'ti phassapa¤camakeyeva pariggaõhàti.──「受」明显者应辨识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受在生起,而应同时亦注意:与受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标记该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该所缘的思也在生起、识知该所缘的识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对始于辨识识的指示是:Yassa vi¤¤àõa§ pàkaña§ hoti, so `na kevala§ vi¤¤àõameva uppajjati, tena saddhi§ tadevàrammaõa§ phusamàno phassopi uppajjati, anubhava- mànà vedanàpi, sa¤jànanamànà sa¤¤àpi, cetayamànà cetanàpi uppajjatã'ti phassapa¤camakeyeva pariggaõhàti.──「识」明显者应辨识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识正在生起,而应同时亦注意:与识接触同一个所缘的触也在生起、体验该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记该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该所缘的思也在生起。(《中部.根本五十经篇注》)

  对始于辨识触的指示是:Yassa phasso pàkaño hoti, so `na kevala§ phasso uppajjati, tena saddhi§ tadevàrammaõa§ anubhavamànà vedanàpi uppajjati, sa¤jànanamànà sa¤¤àpi, cetayamànà cetanàpi, vijànanamàna§ vi¤¤àõampi uppajjatã'ti phassapa¤camakeyeva pariggaõhàti.(《迷惑冰消》Vibhaïga- aññhakathà)──「触」明显者应辨识触五法,并非只是注意触在生起,而应同时亦注意:体验同一个所缘的受也在生起、标记该所缘的想也在生起、催促相应法朝向该所缘的思也在生起、识知该所缘的识也在生起。

  在此,注释举出触五法(phassa pa¤camaka),即以触为主的触、受、想、思、识五种名法,因为它们在一切心里都是最主要的成份。在辨识于同一个心识剎那(cittakhaõa)生起的诸名法中最为主要的触思(phassa cetanà)时,也需辨识其余非主要(apadhàna)的相应名法,包括一切属于行蕴的究竟法。

  根据上述注释与疏钞的指示,在各别以触、或受、或识为始辨识名法时,并非只是辨识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触、或受或识罢了,而是必须辨识所有相应的心与心所。这是根据佛陀在《相应部.六处品.不通解经》(Sa§yutta Saëàyatana Vagga, Aparijànana Sutta)的开示。

  再辨识色法

  在辨识以触五法为主的名法后,禅修者应再辨识色法,如下:So ime phassa pa¤camaka kim nissitàti upadhàrento `vatthu§ nissità'ti pajànàti. Vatthu nàma karajakàyo. So atthato bhåtàni ceva upàdàråpàni ca.──辨识以触五法为主的名法后,再审察这些名法是依何而生起时,他就会清楚地明了它们是依靠依处色(vatthu råpa)而生起。依处色即是「所生身」(karajakàya)。所生身即是种色(bhåta råpa)和所造色(upàdà råpa)。

  根据这注释的指示,即辨识名法所依靠的依处色,但这并非指辨识眼净色等依处色而已,而是必须也辨识与该依处色一同生起的种色及所造色,例如在眼门里有54种真实色法及某些非真实色法。

  同时辨识两门及所缘

  《殊胜义注》(Dhammasaïganã aññhakathà, 英文版.页96)中提到:Tattha ekeka§ àrammaõa§ dvãsu dvãsu dvàresu àpàthamàgacchati. Råpàrammaõa¤ji cakkhupasàda§ ghaññetvà taïkhaõa¤¤eva manodvàre àpàthamàgacchati. Bhavaïga calanassa paccayo hotãti attho. Sadda gandha rasa phoññhabba àrammaõesupi eseva nayo.──「五所缘中的每一个皆呈现于两门:色所缘在撞击眼净色的剎那也同时呈现于意门,而导致有分波动。对于声、香、味及触所缘的情况也是类似的情形。」

  根据此注释的定义:色、声、香、味、触五所缘皆同时呈现于两个门:其中一个即是与它们各自相符的眼、耳、鼻、舌、身五门,而另一个则是意门。因此,要辨识取这五所缘组为目标的名法时,你必须先同时辨识两门。

  再者,根据《中部.各别经》(Anupada Sutta)及其注释与疏钞,辨识名法时,禅修者必须一起辨识依处色及所缘,即:名法是依靠依处色而生起;名法缘取作为所缘的色法。《各别经》的注释提及舍利弗尊者以「各别法观法」(anupadadhamma vipassanà)逐一地观照初禅等禅那法时:vatthàrammaõàna§ pariggahitatàya──他能够逐一地观照名法,因为他已一同辨识了依处色及所缘。于此,当知依处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门。

  依照上述两项指示,当你要辨识取色所缘(色尘)为目标的眼门、彼随起意门和纯意门心路过程的名法时,你必须先同时辨识眼净色与有分,即眼门及意门两者。然后辨识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可喜(iññha)或不可喜(aniññha)的颜色。如此,该颜色就会同时撞击眼净色及有分。其时,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和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前者的确定心(votthapana)及后者的意门转向心(mano- dvàràvajjana)的确定作用具有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àra),即确定该色所缘为:(1)颜色、(2)色法、(3)无常、(4)苦、(5)无我或(6)不净,生起的速行即是善的。反之,若是具有不如理作意(ayoniso manasikàra),即确定该色所缘为常、乐、我、净等,生起的速行则是不善的。对于耳门、意门心路过程等也大致是如此,差别只在于第(1)项的如理作意,即:视声所缘为声音、视香所缘为气味等。

  依照同样的道理,要辨识取声所缘(声尘)为目标的名法时,你必须先同时辨识耳净色与有分两者,然后辨识声所缘。

  要辨识取香所缘(香尘)为目标的名法时,你必须先同时辨识鼻净色与有分两者,然后辨识香所缘。

  要辨识取味所缘(味尘)为目标的名法时,你必须先同时辨识舌净色与有分两者,然后辨识味所缘。

  要辨识取触所缘(触尘)为目标的名法时,你必须先同时辨识身净色与有分两者,然后辨识一粒或许多粒色聚里的地、火或风界,即触所缘。

  要辨识取属于法所缘的色法为目标的名法时,你必须同时辨识有分及任何一个法所缘组里的色法。

  要辨识取遍相等概念为目标的法所缘组名法时,你必须同时辨识有分及该概念。

  眼门等五门心路过程只生起一次,之后会生起许多个意门心路过程,而在每两个心路过程之间都生起许多个「有分」。第一个意门心路过程名为「彼随起意门心路过程」(tadanuvattaka manodvàra vãthi)。从第二个意门心路过程开始则名为「纯意门心路过程」(suddha manodvàra vãthi)。取法所缘为目标的意门心路过程亦称为纯意门心路过程。根据《清净道论》的指示,你必须辨识这些心路过程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

  《泡沫譬喻经注》(Pheõapiõóåpama Sutta Com.)提及,在眨一次眼或闪电间极短的时间里,心就能够生灭超过一万亿次,也即是说有许多心路过程生起。在它们当中,你或许可以辨识一些,其余的则难以辨识。对于那些你能辨识的心路过程,必须辨识至破除四种名密集(nàma ghana)。

  如何破除四种名密集

  在色业处一章已解释了三种色密集(råpa ghana),在此要解释四种名密集,即:一、相续密集(santati ghana);二、组合密集(samåha ghana);三、作用密集(kicca ghana);四、所缘密集(àrammaõa ghana)。

  举眼门心路过程作为例子,若你能如实辨识其中诸心为:「这是五门转向」、「这是眼识」、「这是领受」、「这是推度」等,你就已破除了名相续密集,否则它们即还是被名相续密集所覆盖。

  名法根据心的定法(citta niyàma)生起。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它们都出现为一组的心与心所。这些组合称为相应法(sampayutta dhamma),也称为名聚(nàma kalàpa)。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最少有八个名法。例如在眼识的剎那里即有一个眼识与七个遍一切心心所,一共八个名法。若你能够辨识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每一个名法为:「这是触」、「这是受」、「这是想」、「这是思」、「这是识」等,你已破除了名组合密集,否则它们即还是被名组合密集所覆盖。

  只破除相续密集和组合密集并未完成破除密集的作用,你必须继续修习至破除作用密集。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生起的每一个名法都有各自的作用,例如:「触」有连接所缘与识的作用、「(乐)受」有提升相应法的作用、「想」有标记所缘或再标记它「这是一样的」的作用、「思」有发动组合的作用等等。若你能辨识每一种作用,你就已破除了作用密集,否则它们即还是被作用密集所覆盖。

  关于所缘密集,《大疏钞》中提到:Tattha sàrammaõa- dhammàna§ satipi àrammaõakaraõabhede ekato gayhamànà àrammaõa ghanatàca. 根据这定义,只有名为「有所缘法」(能取所缘之法,sàrammaõa dhamma)的名法才有所缘密集。佛陀解释究竟法可分为两种:一、属于有所缘法的心与心所;二、属于无所缘法(anàrammaõa dhamma)的色法与无为涅盘界(asaïkhata nibbàna dhàtu)。能够取所缘之法是有所缘法,不能取所缘之法是无所缘法。

  所缘密集是在修行观禅时才能破除的名密集。观禅里的名法可分为两种:一、被观照的名法;二、以智为导正在修观的名法。修观名法也有相续、组合及作用三种密集,但它们三者只有一个名称,即:所缘密集。你必须破除被观照的名法及修观名法两者的相续密集、组合密集及作用密集。其原因即如《清净道论》(第20章.节13)里所说:¤àta¤ca ¤àõa¤ca ubhopi vipassati──「他观照所知与智两者」。

  在修习七非色观法(aråpasattaka)和坏灭随观智等较高层次的观禅阶段时,你应观照「所知」(¤àta)与「智」(¤àõa)两者。所知是属于苦谛的五蕴和集谛的十二缘起支;智则是以观智为导的修观名法。

  对于凡夫与有学圣者(sekha puggala),以观智为导的修观名法是意门大善速行心路过程(manodvàrika mahà kusala javana vãthi)。它包含了一个有12个名法的意门转向,以及七个每个都有34或33或32个名法的速行。在还未成熟的观禅阶段,彼所缘可能会生起,但在坏灭随观智等强力观智(balava ¤àõa)的阶段,彼所缘就不能生起。

  只有在能够辨识色法与名法,破除色密集与名密集时,才能够证得究竟智(paramattha ¤àõa);只有在证得究竟智后才能证得无我智;只有在证得无我智后才能证得道智(magga ¤àõa)及果智(phala ¤àõa)。

  《清净道论》里提及,只有在能够观照名为所知与智之行法的三相,以及无常随观智、苦随观智与无我随观智三者完全成熟后才能够证得道智。

  《迷惑冰消》(节243)及《清净道论》中提到:Nànàdhàtuyo vinibbhujitvà, ghanavinibbhoge kate anatta- lakkhaõa§ yàthàvasarasato upaññhàti.──「当透过分别诸界而『分解了密集』(ghanavinibbhoga),无我相(anatta- lakkhaõa)即依其真实本性呈现。」由于在破除诸密集之后才能证得无我智,因此你必须进一步辨识色法与名法的相(lakkhaõa)、作用(rasa)、现起(paccupaññhàna)与近因(padaññhàna)。

  果报如此,速行则可改变

  遇到「自性可喜所缘」(sabhàva iññhàrammaõa)和「自性非常可喜所缘」(sabhàva ati-iññhàrammaõa)是因为过去的善业。当所缘是可喜时,除了转向、确定与速行之外,其它的路心是大果报心或无因善果报心。当所缘是非常可喜时,例如佛陀,只有五种喜俱彼所缘可以生起。

  遇到「自性不可喜所缘」(sabhàva aniññhàrammaõa)则是因为过去的恶业。其时生起的眼识等五识、领受、推度及彼所缘都是「无因不善果报心」(ahetuka akusala vipàka citta),因此出现为彼所缘的肯定是「不善果报舍俱推度」(akusala vipàka upekkhà santiraõa)。

  无论所缘是可喜、非常可喜或不可喜,若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信慧组名法(saddhà-pa¤¤à group)

  为了方便教学,若在一个心识剎那里生起的是以下34个名法,即名之为「信慧组」名法。

  识                        1

  通一切心所         13

  遍一切美心心所  19

  慧根心所             1

  总共                     34

  对于结生心是喜俱的三因者,他的结生、有分与死亡心肯定是信慧组。

  如何辨识禅那名法

  禅修者必须辨识所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心路过程中的名法。于这六者当中,先辨识意门心路过程比较容易,因为它有比较少种路心。对于止行者,先辨识禅那定心路过程(jhàna samàpatti vãthi)的名法会比较容易,因为在修习止禅的阶段,他已能够辨识禅支。

  表10-2:法所缘组──意门禅那定心路过程

 

心脏色法
54
54
54
54
54
54
 
意门转向
遍作
近行
随顺
种姓
禅那速行
(许多次)
初 禅
12
34
34
34
34
34
第二禅
12
34
34
34
34
32(除寻与伺)
第三禅
12
34
34
34
34
31(再除去喜)
第四禅
12
33
33
33
33
31(舍取代乐)

  意门转向(manodvàràvajjana)是省察白遍似相等所缘之唯作心。遍作(parikamma)是欲界善心,执行预备工作,以令禅那速行生起。近行(upacàra)是接近禅那速行的大善速行心(mahàkusala javana citta)。随顺(anuloma)是大善速行心,调整以便禅那速行能够正确地生起。种姓(gotrabhå)是切断欲界种姓的大善速行心。禅那速行(jhàna javana)是色界善速行心(råpàvacara kusala javana citta)。

  在辨识名法时,禅修者并不能知道名字概念,如「遍作」、「近行」、「随顺」、「种姓」,而只知道它们各自是速行心的本性。对于凡夫与有学圣者(须陀洹、斯陀含与阿那含),遍作、近行、随顺与种姓是大善速行;对于阿罗汉,它们则是大唯作速行(mahàkiriya javana)。对于利慧的禅修者,遍作不会生起,而只有近行、随顺与种姓。《阿毗达摩论注》提及在较高禅那(即第二禅和第三禅)的遍作、近行、随顺与种姓里,寻与伺会与它们相应,但在第四禅之前,它们则是没有喜的。

  寻、伺等禅支称为禅那,与此禅那相应的心与心所称为「禅那相应法」(jhàna sampayutta dhamma)。在禅那速行里的所有名法称为禅那名法。除了非想非非想处禅之外,禅修者必须辨识所有他已证得的禅那之名法[7],即:安般念初禅至第四禅;白骨观初禅;地、水、火、风、褐、黄、红、白、光明、虚空十遍初禅至第四禅;以首九遍为基础的空无边处禅、识无边处禅、无所有处禅;慈、悲、喜三无量心初禅至第三禅;舍无量心第四禅;不净观初禅。

  一般上,禅那只取似相为所缘。在安般念里,禅那和禅那相应名法取安般似相为所缘;在白骨观里则取白骨似相为所缘;在白遍禅里则取白遍似相为所缘。慈心禅的似相是有情的概念;不净观的似相则是不净的死尸。

  举辨识安般念初禅名法为例说明:首先,禅修者应进入安般念初禅。从禅那出定后,他应辨识有分及安般似相两者(其时刚从禅那出定,安般似相还会存在),当该安般似相撞击有分时,五禅支就会生起许多次。先辨识这五禅支,直到能持续许多次地辨识每一个心识剎那里所有的禅支。若不满意就再次进入初禅,然后重复上述的步骤,直到满意为止。之后,再采用始于辨识识、受或触三个辨识法之一,渐次地辨识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禅那相应法。例如始于识,就修习至能够(单只看识地)看到识生起许多次。成功后,就修习到能够同时看到识与触两者生起许多次。成功后,就渐次地增加所辨识的名法数目,辨识三个名法、四个名法等等,直到能够连续许多次地看到:在意门转向里生起的12个名法,在遍作、近行、随顺、种姓和禅那速行每一个剎那里生起的34个名法。

  于此列出取安般似相为所缘的初禅34名法:

  (1)  识:根据疏钞的解释:`jànana§ nàma upaladdhi'──「能获得(所缘)名为识知」,因此,于此识是「拥有」安般似相。

  (2)  触的特相是接触安般似相;作用是把安般似相和识「连接」起来。

  (3)受是乐受,体验安般似相之可喜。

  (以下名法的特相等与在「52心所」一篇中所提的相同,只是所缘是安般似相而已。)

  (4)想           (15)信             (26)身柔软性

  (5)思           (16)念             (27)心柔软性

  (6)一境性   (17)惭             (28)身适应性

  (7)命根              (18)愧             (29)心适应性

  (8)作意              (19)无贪          (30)身练达性

  (9)寻           (20)无瞋          (31)心练达性

  (10)伺         (21)中舍性      (32)身正直性

  (11)胜解      (22)身轻安      (33)心正直性

  (12)精进     (23)心轻安      (34)慧

  (13)喜         (24)身轻快性

  (14)欲         (25)心轻快性

  意门转向里的12个名法是上述34个的首12个,即从识到精进。

  《清净道论》(第18章.节3)指示应根据这些禅那与禅那相应法的相、作用、现起及近因来辨识它们。然后:Pariggahetvà sabbampetam àrammaõàbhimukha§ namato namanaññhena nàmanti vavatthapetabba§──「做到这点之后,他应辨识它们全部为『名』,因为它『朝向』所缘。」

  《清净道论》(第18章.节4)进一步指示如何修习:Tato yathà nàma puriso anto gehe sappa§ disvà ta§ anubandhamàno tassa àsaya§ passati, evameva ayampi yogàvacaro ta§ nàma§ upaparikkhanto. `Ida§ nama§ ki§ nissàya pavattatã'ti pariyesamàno tassa nisaya§ hadayaråpa§ passati. Tato hadayaråpassa nissayabhåtàni, bhåtanissitàni ca sesupàdàyà råpànãti råpa§ pariggaõhàti. So sabbampeta§ ruppanato råpanti vavatthapeti. Tato namanalakkhaõa§ nàma§ ruppanalakkhaõa§ råpanti saïkhepato nàmaråpa§ vavatthapeti.──「然后,犹如一个在其屋里看到一条蛇之人跟随该蛇即会找到牠的住处,同样地,他追寻它(名法)是依靠什么而生起,而知见它是依靠心色。过后,他再辨识心色所依靠的四界,以及其它依靠这四界而生起的所造色。他辨识这一切为『色』(råpa),因为它不断受到(冷等的变化)干扰(ruppana)。然后,他再辨识拥有朝向所缘之相的名法及拥有受到干扰之相的色法为『名色』(nàma-råpa)。」

  根据上述的定义,已辨识禅那名法的禅修者必须辨识名法与色法两者。

  如何辨识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辨识禅那名法之后,禅修者必须更进一步地辨识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在这些名法当中,先辨识取属于法所缘的色法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会比较容易。属于法所缘的色法即是五净色与十六微细色,而在它们当中,有十一种是真实色法,十种是非真实色法。应辨识取每一种色法为所缘的名法。若意门转向的确定作用拥有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反之,若是不如理作意,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实修方法:在此举出辨识取眼净色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的方法为例子。先辨识有分,然后取眼净色为所缘。当眼净色撞击有分,即清晰地呈现于有分时,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意门转向确定眼净色为:一、眼净色;二、只是色法;三、无常,取眼净色的生灭为所缘;四、苦,取眼净色不断受到生灭压迫的相为所缘;五、无我,取眼净色里并无不坏灭的实质存在为所缘;或六、不净,取眼净色的不净(例如:与臭味混在一起)为所缘,那即是如理作意(yoniso manasikàra),因此善速行即会随之生起。

  在这六种如理作意当中,禅修者应先辨识第一项,即识知眼净色为眼净色的意门心路过程。可以从识、或触、或受开始辨识。

  若先辨别识,应修习至能够连续许多次地看到识出现于意门转向、速行(七次)和彼所缘(两次)。然后逐一地增加所辨识的名法数目,直到能够同时辨识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例如:意门转向的12个名法、速行的34个名法及彼所缘的34个名法。在速行和彼所缘里:

  1.     有时智(¤àõa)与喜(pãti)两者皆有,是喜俱智相应。

  2.     有时有智无喜,是舍俱智相应。

  3.     有时有喜无智,是喜俱智不相应。

  4.     有时无喜无智,是舍俱智不相应。

  逐一地辨识这四种。对其余的如理作意,也以同样的方法辨识四种。每一种又有「有行」(sasaïkhàrika,有受到怂恿)及「无行」(asaïkhàrika,没有受到怂恿)两种,因此总共有八种大善心。(在阿罗汉的名相续流里生起的大唯作心也有这八种。)由于无论是有行或无行,这些心与心所的数量都不变,所以在此书里只列出这四种。若所缘清晰,彼所缘就会生起;若所缘不清晰,彼所缘就不会生起。

  有一种教法提及,在还未成熟的观禅阶段,彼所缘可以在「观禅善速行」(vipassanà kusala javana,即观照无常、苦、无我、及不净的速行心)之后生起。另一种教法则提及彼所缘不会在观禅速行之后生起,然而这只是就强力观智(balava vipassanà ¤àõa)的阶段而言。

  表10-3:取真实色法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心所依处色
54
54
54
 
视眼净色为:
意门
转向
速行
(7×)
彼所缘
(2×)
辨识四种
1. 眼净色
12
34
34
喜俱智相应
12
33
33
舍俱智相应
12
33
33
喜俱智不相应
12
32
32
舍俱智不相应
2. 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辨识四种
3. 无常
12
34-33-33-32
34-33-33-32
辨识四种
4. 苦
12
34-33-33-32
34-33-33-32
辨识四种
5. 无我
12
34-33-33-32
34-33-33-32
辨识四种
6. 不净
12
34-33-33-32
34-33-33-32
辨识四种

  属于法所缘的真实色法有十一种,即除了眼净色之外,还有以下十种:(1)耳净色;(2)鼻净色;(3)舌净色;(4)身净色;(5)水界;(6)女根色;(7)男根色;(8)心所依处色;(9)命根色;(10)食素。以相同的方法辨识取这十种色法为所缘的名法。

  修内观(ajjhata)性根色时,男禅修者应只辨识男根色,女禅修者则只辨识女根色。修外观时则可以辨识男根色及女根色两者。

  取十种非真实法为所缘时,不可观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不净四相。若观非真实色法为无常,视它为无常的「观禅速行心路过程」(vipassanà javana vãthi)并不会生起。对于苦、无我及不净也是如此。因此,应该只以两种方式观每一种非真实色法,例如可以视空界(àkàsa dhàtu)为:(1)空界;(2)色法。然后辨识四种视它为空界或色法的心与心所组合,即是否有喜与智。

  表10-4:取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意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心所依处色
54
54
54
视空界为: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1. 空界
12
34-33-33-32
34-33-33-32
2. 色法
12
34-33-33-32
34-33-33-32

  除了空界之外,还有以下九种非真实色法:(1)身表;(2)语表;(3)色轻快性;(4)色柔软性;(5)色适应性;(6)色积集;(7)色相续;(8)色老性;(9)色无常。以相同的方法辨识取这九种色法为所缘的名法。

  当禅修者能够辨识第一期的胎儿名色法时,才可辨识取色积集为所缘的名法。在辨识非真实色法时,应先辨识在同一粒色聚里生起的心生色,或时节生色、或食生色至知见究竟色法,然后才可取要观的非真实色法为所缘。其原因是色法必然成组(即色聚)地生起。当该色法撞击有分时,再辨识取它为所缘的名法。

  如何辨识五门善速行心路过程

  辨识取属于法所缘的色法为所缘的名法之后,禅修者应进而辨识取色所缘等五门所缘为所缘的名法。

  辨识色所缘组的方法:首先,同时辨识眼净色与有分,然后辨识一粒或一群色聚的色所缘(颜色)。当该色所缘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时(即:同时呈现于眼净色与有分),一个眼门心路过程和许多个继续取该色所缘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在每两个心路过程之间则有许多个有分心。

  若心路过程里的五门转向、确定或意门转向确定它为色所缘,那即是如理作意,善速行就会生起。眼门心路过程只能识知色所缘为颜色,不能像随后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如理作意色所缘为色法、无常、苦、无我、不净。逐一地以这六种方式作意色所缘,然后辨识因此而生起的名法。

  若从识开始辨识名法,应先修至能透彻地了解每一个心识剎那中的识,即眼门心路过程里的七种路心: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确定、速行(7个)、彼所缘(2个),及意门心路过程里的三种路心:意门转向、速行(7个)及彼所缘(2个)。

  重复上述的步骤许多次,直到能连续地看到每一个路心中的识。然后渐次地增加同时辨识的名法数量,从一个至两个、三个、四个等,直到能够同时看到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见表10-5)。始于触或受的辨识法也是如此。若不成功,就依照《清净道论》的指示,重复地辨识色法,如此名法就会自动变得明显。

10-6:心与心所的数量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确定
 
11
8
11
11(12)
12
1
2
3
4
5
6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一境性
7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命根
8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作意
9
 
10
 
11
胜解
 
胜解
胜解
胜解
12
 
 
 
(喜)
精进

  五门转向:一定有11个名法,一定是舍俱(舍受)。

  眼识:一定有8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领受:一定有11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推度:若是喜俱就有12个名法,若是舍俱就只有    11个名法(无喜)。

  确定:一定有12个名法,一定是舍俱。

  速行:一、若是喜俱智相应,就有34个名法(有乐                       受),即信慧组。

  二、若是舍俱智相应,就有33个名法(无喜)。

  三、若是喜俱智不相应,就有33个名法。

  四、若是舍俱智不相应,就有32个名法。

  彼所缘:跟速行相同,有四种。

  意门转向:跟确定一样。

  推度、速行及彼所缘里的受大多数是一样的。

  在这些心路过程之中,眼识名法依靠眼依处色(cakkhu vatthu råpa,即:眼净色)而生起,其余的名法都依靠心所依处色而生起,因此依处色亦被列在附表里。根据经教法,例如《根本五十经篇注》里提及的:Vatthu nàma karajakàyo ... atthato bhåtàni ceva upàdàråpàni ca──「所谓依处色,即所生身……即种色及所造色」,禅修者必须辨识色法直到破除密集,所以在提及「依处色」时,即已包括了该处的种色及所造色。在附表里只列出真实色法。在名色分别智的阶段,应尽量辨识可见到的非真实色法。只有在观禅的阶段才舍掉非真实色法。

  在有分心里所列出的34个名法,是对结生心喜俱的三因者(tihetuka)而言。若禅修者是结生心舍俱的三因者,其有分心的名法只有33个。有分心的所缘是前一世临死速行心(maraõasanna javana)的所缘,即:业、业相及趣相三者之一。只有在能够正确地辨识有分心的过去所缘时(指前世临死时),他才可以辨识出现在心路过程之间的有分心。在开始辨识名法的阶段,可以暂时把它置之一边。

  辨识声所缘组的方法:首先,同时辨识耳净色和有分,然后听声音。逐一地以六种方式作意声音,即视它为:(1)声音、(2)色法、(3)无常、(4)苦、(5)无我、(6)不净。

  跟色所缘组一样,对于每一种作意都辨识四种心,即是否有喜与智。

  辨识香所缘组的方法:首先,同时辨识鼻净色和有分,然后辨识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气味。其余的辨识法如上。

  辨识味所缘组的方法:首先,同时辨识舌净色和有分,然后辨识一粒或许多粒色聚的味道。其余的辨识法如上。

  辨识触所缘组的方法:首先,同时辨识身净色和有分,然后辨识最接近该身净色的一粒或一堆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其余的辨识法如上。

  在触所缘组里,若触所缘是可喜的(iññha),身识(kàyavi¤¤àõa)里就会有乐受(sukha vedanà)。反之,若触所缘是不可喜的(aniññha),身识里就会有苦受(dukkha vedanà)。

  在这个阶段,禅修者可以亲自体会智慧是否存在脑内。根据《阿毗达摩论》,头脑只是一堆色聚。在修习色业处时,禅修者已能够很透彻地辨识头脑内的五种色聚,四十四种色法。此时,他应再次辨识头脑内的四十四种色法。然后同时辨识身净色与有分,以及靠近该身净色的一粒或一堆色聚里的地界,或火界,或风界。当(地、火、风)其中一个触界撞击有分和脑内的身净色时,取触界为所缘的身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这些心路过程里的确定和意门转向拥有如理作意的话(即确定它为地、火、风,或色法,或无常等),「大善速行心路过程」(mahàkusala javana vãthi)就会生起。若速行心是喜俱智相应,就有34个名法。这34个名法依靠心所依处色及缘于有分而生起。而依靠脑内的身净色生起的是身识,只有一心与七心所,并没有智。

  法所缘组──善组

  为了方便禅修者记忆法所缘组的善名法,于此把它们分为四组,即:

  (A)取十一种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组。(见表10-3)

  (B)取十种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名法组。(见表10-4)

  (C)拥有离心所(virati)或无量心所(appama¤¤à),以及佛随念与死随念的名法组。(见表10-7)

  (D)禅那名法组。(见表10-12)

  至此已解释了A、B和D组名法的辨识法。接下来解释C组的辨识法。

  正语(sammàvàcà)

  正语是远离与谋生无关的四语恶行(vacã duccarita)。辨识有分,再辨识正语,即取远离任何一种语恶行为所缘。喜俱智相应的速行名法是信慧组的34个名法加正语,总共有35个名法。辨识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正业(sammàkammanta)

  辨识有分及正业,即取远离任何一种身恶行为所缘。喜俱智相应的速行名法是信慧组的34个名法加正业,总共有35个名法。辨识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正命(sammà-àjãva)

  辨识有分及正命,即取远离任何一种与谋生有关的语恶行或身恶行为所缘。喜俱智相应的速行名法是信慧组的34个名法加正命,总共有35个名法。辨识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悲(karuõà)

  悲是想要救济痛苦的有情(dukkhita)。辨识有分及取一个你想救济的有情为所缘。喜俱智相应的速行名法是信慧组的34个名法加悲,总共有35个名法。辨识四种,即是否有喜与智。

  喜(mudità)

  喜是随喜有情的快乐。辨识有分及取一个快乐的有情为所缘。在此,若还未证得喜心禅那(mudità jhàna),就只有悦受(somanassa vedanà)会出现在速行里,因此只辨识两种,即是否与智相应。若是智相应就有35个名法,即34加喜(mudità)。若智不相应则只有34个名法,即33加喜。

  根据阿那律大长老(Ven. Anuruddha Mahàthera),对于已修习喜心观至证得喜心禅那的禅修者,由于禅修的力量,在速行心里是可以有舍受的。因此,已证得喜心禅那的禅修者则可以辨识四种,即是否有喜(pãti,注意:此喜是pãti,不是mudità)与智。

  彼所缘、信、慧

  在拥有离心所或无量心所的速行之后,彼所缘不能生起,因为该所缘并非欲(kàma)所缘。在速行名法里的信是对业报法则有信心。慧则是明白业报法则,即「自业正见」(kammassakatà sammàdiññhi)。

  佛随念(Buddhànussati)

  若已经修过四护卫禅,禅修者必须也辨识取佛陀的功德为所缘的意门大善速行心路过程。喜俱智相应的速行名法是信慧组的34个名法。由于修习佛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速行只能连续出现七次。彼所缘则可能生起或没有生起。

  死随念(maraõànussati)

  由于修习死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所以速行只出现七次,它们是「欲界近行定速行」(kàmàvacara upacàra samàdhi javana)。彼所缘不能在速行之后生起。喜俱智相应的速行名法是信慧组的34个名法。

  表10-7:法所缘组── C组

 

心脏里的色法
54
54
54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1)正语
12
35(34-34-33)
(2)正业
12
35(34-34-33)
(3)正命
12
35(34-34-33)
(4)悲
12
35(34-34-33)
(5)喜
12
35(34-34-33)
(6)佛随念
12
34(33-33-32)
34(33-33-32)
(7)死随念
12
34(33-33-32)
34(33-33-32)

  这一组的名法只是欲界名法,其速行只出现七次。

  至此已说明对善名法组的辨识法。接下来解释辨识取28种色法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组。

  十个结的生起

  《大念处经注》的「法随观篇」里提及十结(sa§yojana,结缚,即:不善法)如何在取色所缘为目标时生起。若能明白这一点,也就能够明白和辨识十结如何在取其余27种色法为所缘时生起。因此,在此只解释十结如何取色所缘为目标而生起。

  (1)欲贪结(kàmaràga sa§yojana):由于极度取乐色所缘为净(subha,美)而生起。

  (2)有贪结(bhavaràga sa§yojana):由于有福报的生命很容易获得色所缘,若因此而欲求有福报的生命,那即是「有贪结」。

  (3)戒禁取结(sãlabbataparàmàsa sa§yojana):修戒禁(sãlabbata),例如学牛、学狗等,以为如此修行就会获得色所缘。

  一般上,这三种结是「贪见组」(lobha-diññhi group)名法的一部分。一般上,欲贪结和有贪结是与邪见相应,有时则与我慢相应;戒禁取结只能与邪见相应。若人执着色所缘为常、乐、我,贪见(lobha-diññhi)就会生起。错知为常、乐、我是痴(moha)。邪见即误信它为常、乐及我。在速行里有20,或19,或22,或21个名法。

  (4)我慢结(màna sa§yojana):自傲自满,例如心想:「只有我能够辨识色聚里的色所缘。」如此,有20,或19,或22,或21个贪慢组(lobha-màna group)名法的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5)瞋结(pañigha sa§yojana):对不可喜色所缘感到不快或生气。这是瞋组(dosa group)的名法,在速行里有18或20 个名法。

  (6)嫉结(issà sa§yojana):例如:妒嫉地想:「若除了我之外,别人都不能得到这色所缘,那该多好。」如此,有19或21个瞋嫉组(dosa-issà group)名法的速行就会生起。

  (7)悭结(macchariya sa§yojana):不想与他人分享自己所获得的色所缘。这么吝啬地行事时,有19或21个瞋悭组(dosa-macchariya group)名法的速行就会生起。

  (8a)追悔(kukkucca,恶作):追悔做了错事(例如弄脏了别人衣服的颜色),或追悔没有做善事(例如追悔没有在花盛开时供佛)(这两者都与颜色有关)时,有19或21个瞋恶作组名法的速行就会生起。

  (8b)掉举(uddhacca):取色所缘为目标时,若心散乱即是掉举。如此,有16个掉举组名法的速行就会生起。

  (9)疑结(vicikicchà sa§yojana):当怀疑色所缘是否是有情(satta)、我(atta)、有情的实质或我的实质时,有16个疑组(vicikicchà group)名法的速行就会生起。

  (10)无明结(avijjàsa§yojana):Sabbeheva sahajàta a¤¤àõavasena avijjàsa§yojana§ uppajjati.每当上述的结生起时,无明结亦随之生起。《中部.中五十经篇》

  这十种结并不能单独地生起,而必定与相应的心和心所一同生起。这些名法依照「心的定法」(citta niyàma)生起于心路过程之中。因此,在辨识这些名法时,必须破除它们的密集,以便知见究竟名法。以下列举它们的组合。

  贪见组──四种

  (1)识                             1

  通一切心所               13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贪与邪见                  2

  总共                          20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与一切不善心相应。它们是痴、无惭、无愧与掉举。这组的受是悦受(somanassa vedanà)。

  (2)若是舍俱,则没有喜(pãti),所以20减喜 = 19个名法。

  (3)若是喜俱有行(sasaïkhàrika),20加昏沉与睡眠= 22个名法。

  (4)若是舍俱有行,19加昏沉与睡眠 = 21名法。

  在此,「精进」是致力于令贪见生起,「欲」(chanda)是想要贪见生起。换言之,精进是导致贪欲(ràga)生起的努力,欲是希望贪欲生起。禅修者应能明白其余名法的含意。

  贪慢组──四种

  这跟贪见组差不多一样,只是「我慢」替换了「邪见」。它有20、或19、或22、或21个名法。但我慢只是「时而生起的心所」(kadàci cetasika),所以有时我慢并不包括在内。若是没有我慢(同时也没有邪见),则只有19-18-21-20个名法。辨识四种。四种贪见加四种贪慢,一共有八种贪根心(lobhamålacitta)。

  瞋组──两种

  (1)识                                    1

  通一切心所(除去喜)   12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瞋                                     1

  总共                                 18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即:18 + 2 = 20。

  瞋嫉组──两种

  (1)上述瞋组的心与心所             18

  嫉                                     1

  总共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即:19 + 2 = 21。

  瞋悭组──两种

  (1)上述瞋组的心与心所             18

  悭                                     1

  总共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即:19 + 2 = 21。

  瞋追悔组──两种

  (1)上述瞋组的心与心所             18

  追悔                                 1

  总共                                 19

  (2)若有行,就加昏沉与睡眠,即:19 + 2 = 21。

  先取已做的恶业为所缘,辨识无行与有行两种。再取应做却没有做的善事为所缘,也辨识无行与有行两种。

  痴掉举组──一种

  识                                                           1

  遍一切心心所                                         7

  寻、伺、胜解与精进(喜及欲不相应)      4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总共                                                    16

  痴疑组──一种

  识                                                                  1

  遍一切心心所                                                7

  寻、伺与精进(胜解、喜及欲不相应)             3

  遍一切不善心心所                                        4

  疑                                                                  1

  总共                                                           16

  《阿毗达摩概要》(Abhidhammattha-Saïgaha)里提及,包括十二种不善速行在内,所有二十九种欲界速行(kàma javana)都可以出现在五门及意门心路过程里。在《大念处经》里,佛陀指示在心随观(cittànupassanà)的阶段,应观照与贪欲(ràga)同时生起的「有贪欲心」(saràga citta);观照与瞋(dosa)同时生起的「有瞋心」(sadosa citta);观照与痴同时生起的「有痴心」(samoha citta)。

  初学者应先辨识取28种色法之一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直到采用了所有28种。然而,在辨识时,有些禅修者会感到某些不善名法组难以辨识。若是如此,他可以先辨识取金、玉、钞票、车、衣服等密集的概念为所缘的不善名法,以便更容易了解它们。

  辨识取概念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的方法

  首先辨识有分,然后取自己所拥有且喜爱的金为所缘,确定它为金,当它撞击有分时,取金的概念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由于确定它为金是不如理作意,贪见组不善速行就会生起。

  在贪见组不善速行里,错知它为金是痴(moha);错信它为金是邪见,这是「世间通称我邪见」。其余的名法理应能够明白。然后确定(或作意)金为常、乐、我及净,贪见组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将会生起。错知金为常、乐、我及净是痴;错信它为常、乐、我及净是邪见。

  然后以衣服等为所缘,以同样的方法修习。应修至能明白对新衣服喜会生起,对旧衣服则喜不会生起。

  辨识贪慢组时,取一个你引以为荣的东西为所缘,例如:服装、钻石、耳环等。若能明白取概念为所缘的贪见组及贪慢组名法,就进一步取究竟色法为所缘。

  辨识瞋组时,取你讨厌的人为所缘;辨识瞋嫉组时,取别人拥有比你更好的东西为所缘;辨识瞋悭组,取你不能忍受与别人分享的东西为所缘;辨识瞋追悔组时,取你已做的恶业(例如:杀生)或应做却没做的善事(例如:没布施、没好好地持戒)为所缘。由于追悔是后悔做了恶业,以及后悔没造善业,所以应取这两者为所缘。

  辨识掉举组时,取普通无贪无瞋的散乱心为所缘。辨识疑组时,取一件能令你起疑心的事为所缘,例如:「在前世我真的是人吗?」

  如此以概念为所缘时,彼所缘不能够在不善速行之后生起。若能够辨识取概念为所缘的不善名法,就进一步辨识取每一种究竟色法为所缘的不善名法。跟善组的辨识法一样,在辨识不善名法组时,亦应始于法所缘组。

  表10-8:法所缘组──不善意门心路过程

 

心脏里的色法
54
54
54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1)贪见组
12
2019-22-21
1211-12-11
2)贪慢组
12
2019-22-21
1211-12-11
3)瞋组
12
1820
1111
4)瞋嫉组
12
1921
1111
5)瞋悭组
12
1921
1111
6)瞋追悔组
12
1921
1111
7)掉举组
12
16
11
8)疑组
12
16
11

  辨识取究竟色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的方法

  在此举出辨识取眼净色为所缘的贪见组不善名法作为例子:先辨识有分,然后(在辨识眼十法聚之后)取眼净色为所缘。当眼净色撞击(或呈现于)有分时,取眼净色为所缘的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以意门转向确定它为净(subha,美)。由于这是不如理作意,取乐于净的贪见组速行就会生起。不如理作意是不善法的近因。确定或省察眼净色为常、乐及我时也是如此。在八种贪根心里,有四种与邪见相应。若是喜俱就有喜(pãti);若是舍俱则无喜。若是有行就有昏沉与睡眠;若是无行就没有昏沉与睡眠。行在此是指受到自己或他人的怂恿或鼓励,而令到贪、瞋等生起。表10-9里列出不善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心加心所之总数。为了易于理解,在此列出取眼净色为所缘的贪见组(喜俱无行)二十个名法:

  1.       识:「拥有」眼净色。

  2.       触:接触眼净色;其作用是把眼净色和识连接起来。

  3.       受:体验所缘(somanassa vedanà:悦受)。

  4.       想:心里标记所缘(为净)。

  5.       思:催促或领导相应心与心所朝向所缘。

  6.       一境性:心只朝向单一个所缘;不令相应心与心所散乱。

  7.       命根:保护或保持相应名法于所缘。

  8.       作意:控制与推相应法朝向所缘;注意所缘。

  9.       寻:把相应法投入所缘。

  10.   伺:重复地省察所缘。

  11.   胜解:确定所缘(为净)。

  12.   精进:致力于令贪欲生起。

  13.   喜:喜欢所缘。

  14.   欲:想要所缘(欲望)。

  15.   痴:不知所缘不净的真实本性;错知所缘为净。

  16.   无惭:对生起贪见等不善法不感到羞耻。

  17.   无愧:对生起贪见等不善法不感到害怕。

  18.   掉举:心散乱;不平静。

  19.   贪:执着所缘为「我的」;渴爱所缘;执取所缘。

  20.   邪见:错误地相信所缘为净。

  彼所缘:若速行是喜俱,彼所缘多数也是喜俱;若速行是舍俱,彼所缘多数也是舍俱。如表10-1(见第100页,三因凡夫的彼所缘)里所列出的,在不善速行之后,「大果报彼所缘」(mahàvipàka tadàrammaõa)也能够生起。在遇到「极可喜所缘」(ati-iññhàrammaõa)时,即使由于不如理作意而令到不善速行生起,但随之而起的彼所缘依然是大果报心。此书附表在不善速行之后只列出「无因果报彼所缘」(ahetuka vipàka tadàrammaõa),若是「大果报彼所缘」生起,禅修者在实修时应能明白。

  在瞋、瞋嫉、瞋悭、瞋追悔这四组里,各别的精进是致力于令瞋恨、瞋嫉、瞋悭及瞋追悔生起;各别的欲则是希望瞋恨、瞋嫉、瞋悭及瞋追悔生起。虽然一般上彼所缘的受是与速行的受一样,但这四组的速行是忧俱,出现于彼所缘只可能是舍受,因为彼所缘是不可能忧俱的。

  痴:痴是错知所缘(眼净色)为常、乐、我及净,错知为「他的」眼净色、「我的」眼净色等。

  无惭、无愧:对生起贪见、贪慢、瞋、瞋嫉、瞋悭、瞋追悔、痴掉举、疑等恶法不感到羞耻与害怕。在修习时,取造恶为所缘,无惭、无愧即会生起。

  辨识取属于法所缘的其余十种真实色法与十种非真实色法为所缘的不善名法组。

  辨识色所缘组不善名法的方法

  前面已经述及取色所缘为目标而生起的十种结(sa§yojana)。当十种结生起时,辨识取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再以类似的方法辨识取声、香、味、触所缘为目标的不善名法。以下是色所缘组贪见组的辨识法:

  首先,同时辨识眼净色与有分两者,然后取色聚的可喜颜色为所缘。当色所缘同时撞击眼净色与有分时,取该色所缘为目标的眼门及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若其中的确定与意门转向省察及确定该色所缘为(1)常、(2)乐、(3)我、或(4)净,由于这些是不如理作意,以贪见为主的不善速行心路过程就会生起。之前已解释了这些不善名法。

  五门转向、眼识、领受、推度及确定里的名法数量及组合与善组的名法一样。在善组与不善组之间,只有速行里的名法数量不一样。

  附表10-9里列出在心路过程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心加心所之总数。在此,若速行是喜俱,所列出的也只是喜俱的推度与彼所缘;若速行是舍俱,则只列出舍俱的推度与彼所缘。

  根据十种结的生起,以及采用跟辨识贪见组相同的方法,再辨识其余的不善组。(见表10-9)

  声所缘、香所缘、味所缘及触所缘四组

  这些组的辨识法跟色所缘组的辨识法类似。辨识每一组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

  声所缘组:同时辨识耳净色与有分,取可喜或不可喜的声所缘为目标。根据如理或不如理作意,拥有善或不善速行的耳门与意门心路过程就会生起。

  香所缘组:同时辨识鼻净色与有分,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气味为所缘。

  表10-9:色所缘组──不善心速行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
 
意门心路过程
 
依处色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54
 
 
五门
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确定
速行
7×
彼所缘
2×
有分
意门
转向
速行
7×
彼所缘
2×
1
贪见组
11
8
11
12
12
20
12
34
12
20
12
2
贪见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3
贪见组
11
8
11
12
12
22
12
34
12
22
12
4
贪见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5
贪慢组
11
8
11
12
12
20
12
34
12
20
12
6
贪慢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7
贪慢组
11
8
11
12
12
22
12
34
12
22
12
8
贪慢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9
11
8
11
11
12
18
11
34
12
18
11
10
11
8
11
11
12
20
11
34
12
20
11
11
瞋嫉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12
瞋嫉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13
瞋悭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14
瞋悭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15
瞋追悔组
11
8
11
11
12
19
11
34
12
19
11
16
瞋追悔组
11
8
11
11
12
21
11
34
12
21
11
17
掉举组
11
8
11
11
12
16
11
34
12
16
11
18
11
8
11
11
12
16
11
34
12
16
11

  (注:对于瞋追悔组,取已造做的恶业为所缘,辨别两种;再取未造做善业为所缘,辨别另两种,共有四种。)

  味所缘组:同时辨识舌净色与有分,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味道为所缘。

  触所缘组:同时辨识身净色与有分,再取色聚的可喜或不可喜之触为所缘。在此,应逐一地辨识取地界、火界及风界这三种触所缘为所缘的善组名法与不善组名法。

  至此提及的是对取色法为所缘的名法之简要辨识法。详尽的辨识法是:例如透彻地辨识取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每一种色聚的地界为所缘的每一种名法。对于取其它色法为所缘的名法也是如此辨识。

  表10-10:六组──简要

 

1. 色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2. 声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3. 香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4. 味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5. 触所缘组
善组
不善组
6. 法所缘组:
(A)11种真实色法
(B)10种非真实色法
 
善组
 
不善组
善组
不善组

表10-11:法所缘组(C)组──善组

 

 

 

 

 
 
意门转向
速行(7×)
彼所缘(2×)
1
正语
12
35(34-34-33)
2
正业
12
35(34-34-33)
3
正命
12
35(34-34-33)
4
12
35(34-34-33)
5
喜(mudità)
12
35(34-34-33)
6
佛随念
12
34(33-33-32)
34(33-33-32)
7
死随念
12
34(33-33-32)
34(33-33-32)
 

表10-12:法所缘组(D)组──禅那名法

 

1
安般念
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禅
2
白骨观
初禅
3
白遍
初、第二、第三及第四禅
4
慈心观
初、第二、及第三禅
5
不净观
初禅

  注意:若持续不断地只辨识六组的不善组名法,光就可能会变暗。因此在辨识每一组或取每一种色法为所缘的名法时,都辨识善与不善组名法。

  辨识名法整体为「名法」

  《清净道论》(第18章.节8)中提及:`So sabbepi te aråpadhamme namana lakkhaõena ekato katvà eta§ nàmanti passati.'──「(整体地)取这一切都拥有朝向(所缘)之相的非色法,他观它们为『名』。」根据这指示,必须也整体地辨识所有名法为「名法」。

  根据处门(àyatana dvàra)辨识名法。先一个一个地看,例如识、触或受,然后渐次地增加所辨识的名法数量。当能够同时很清楚地看到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所有名法时,取名法趣向或朝向所缘之相为所缘,辨识它们整体为:「这是名法」,或「名法、名法」。

  分别名色法

  《清净道论》(第18章.节4)中提到:`Tato namanalakkhaõa§ nàmam, ruppanalakkhana§ råpanti saïkhepato nàmaråpa§ vavatthapeti.'──「他简要地分别拥有朝向所缘之相的名法及拥有被干扰之相的色法为『名色』。」《清净道论》(第18章.节14)中提到:`Iti ida¤ca nàma§, ida¤ca råpa§, ida§ vuccati nàmaråpanti saïkhepato nàmaråpa§ vavatthapeti.'──「他如此简要地分别名色:『此名及此色称为「名色」』。」

  根据上述的指示,禅修者必须更进一步地辨识名法与色法,即分别(差别)名法与色法。

  应当根据处门分别名色法。在此,先辨识每一处门的真实色法与非真实色法,然后分别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名色法。举眼门心路过程为例子:于五门转向,分别心脏里的54种色法及色所缘为色法、一心及十心所为名法;于眼识,分别眼睛里的54种色法及色所缘为色法、一心及七心所为名法……。

  名色差别法(nàmaråpavavatthana)

  当能够同时分别六组里每一个心识剎那的名色法时,再取这些名色法为所缘,以智差别它们,直到能够知见这些名色法是无人、无有情及无我的,而只是一组名法与色法罢了。

  威仪路明觉(iriyàpatha sampaja¤¤a,行住坐卧明觉)

  对于行住坐卧明觉及行动明觉(例如:前进、后退、前看、旁视、弯手足、伸手足):

  1.       能够辨识四界时,辨识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四界。

  2.       能够辨识色法时,辨识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色法。

  3.       能够辨识名法时,辨识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名法。

  4.       能够分别名法与色法时,分别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名法与色法。

  5.       能够差别名法与色法时,差别这些姿势与行动里的名法与色法。

  若能如此辨识即是在辨识五蕴,因为色法是色蕴,而每一个心识剎那里的名法则可分为受、想、行与识四组,即四个名蕴。在每一个心识剎那里,除了受和想之外,其余的心所都属于行蕴(saïkhàra khandha)。

  禅修者必须了解辨识五蕴之法,即:行走时,只有五蕴;站立时,只有五蕴;坐着时,只有五蕴;躺卧时,只有五蕴;前进或后退时,只有五蕴;向前看或旁视时,只有五蕴;弯或伸手足或身时,只有五蕴;持钵与着袈裟时,只有五蕴;吃、喝、咀嚼、品尝时,只有五蕴;大小便利时,只有五蕴;行、住、坐、睡觉、醒来、说话及保持沉默时,只有五蕴。(见《大念处经注》的「威仪路明觉篇」Commentary to the section on iriyàpatha-sampaja¤¤a of the Mahàsatipaññhàna Sutta)

  如何辨识行住坐卧之中的色法

  修习行、住、坐、卧与行动明觉时,必须了解与辨识两种色法,即:一、主要色法(padhàna);二、非主要色法(appadhàna)。

  (一)主要色法:亦称为「带动色法」。存在于拥有身表的两种心生色聚,即:「身表九法聚」(kàyavi¤¤atti navaka kalàpa)及「身表色轻快性十二法聚」(kàyavi¤¤atti lahutàdidvàdasaka kalàpa)。在这些色法之中,风界(vàyo dhàtu)的力量是最强的。

  事实上,带动色法(使身体走动)并非真的在带动,只是不断地在另一个新的地方生起,就好像在带动。原因是真实究竟法并没有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本性,而必定在生起之处当即坏灭。由于令它们生起的因还未断,因此新色法相续地在新的地方生起(并没有在旧处生起)。如此相续地在新地方生起是主要色法的力量,其中以风界的力量最强。

  (二)非主要色法:亦称为「被带动色法」。除了上述的主要色法之外,六处门和四十二身分里的其余色法,皆属于行、住、坐、卧与行动明觉的非主要色法。

  事实上,它们也不是被带动,而只是相续地在新的地方生起,就好像被带动一样。

  实修方法:在此举出行走的辨识法为例子。对于已修习了白遍的禅修者,他应站在经行道上,先培育定力,直到白遍第四禅。然后辨识身体里的四界。当能够看到色聚时,整体地辨识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里的色法。然后向前走几步。在行走时,轮流地辨识:(一)以带动色法为主的色法,及(二)以被带动色法为主的色法。

  这是因为佛陀教导以辨识带动色法为主:`Gacchanto và gacchàmãti pajànàti.'──「行走时,他知道:『我正在行走』。」佛陀也教导以辨识被带动色法为主:`Yathà yathà và panassa kàyo paõihito hoti. Tathà tathà na§ pajànàti.'──「无论处于任何姿势,他都应保持觉知身体的姿势。」

  而且,护法尊者(âcariya Dhammapàla)在《根本五十经篇疏钞》(Målapaõõàsa-ñãkà)里教导:Purima nayo và iriyàpathappadhàno vutto ti tattha kàyo appadhàno anunipphàdãti idha kàya§ padhàna§ appadhàna¤ca iriyàpatha§ anunipphàda§ katvà dassetu§ dutiyanayo vuttoti evampettha dvinnam nayàna§ viseso veditabbo.

  辨识带动色法为主时,即同时也辨识了被带动色法。这是指在辨识带动色法为主时,禅修者也可以轻易地看到及辨识被带动色法。同样地,辨识被带动色法为主时,即同时也已辨识了带动色法。犹如有人扛着一包米,当你注意看该人时,你也看到那包被扛着的米。或者,当你注意那包米时,你也轻易地看到那扛米的人。

  如何辨识行住坐卧之中的五蕴法

  如前所述,禅修者站着时次第地培育定力,然后整体地辨识六处门与四十二身分的色法。接着向前走几步。在行走时,轮流地辨识带动色法与被带动色法,这两者皆属色蕴。

  导致带动色法生起的意门心路过程是四个名蕴。这些意门心路过程里的速行心可能是善速行或不善速行(或于阿罗汉则是唯作速行)。由于五门心路过程并不能导致行、住、坐、卧,因此只提及意门心路过程。在意门心路过程,每一个心识剎那里都有四个名蕴。色蕴加四个名蕴,一共有五蕴。能够辨识五蕴时,再同时分别名色法,然后差别名色法。

  能够辨识行、住、坐、卧及前进、后退、弯、伸等行动里的五蕴之后,应根据佛陀在《大念处经》里的指导修行:

  `Iti ajjhatta§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bahiddhà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à và kàye kàyànupassã viharati.

  Iti ajjhatta§ và vedanàsu vedanànupassã viharati, bahiddhà và vedanàsu vedanànupassã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à và vedanàsu vedanànupassã viharati.

  Iti ajjhatta§ và citte cittànupassã viharati, bahiddhà và citte cittànupassã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à và citte cittànupassã viharati.

  Iti ajjhatta§ và dhammesu dhammànupassã viharati, bahiddhà và dhammesu dhammànupassã viharati, ajjhatta bahiddhà và dhammesu dhammànupassã viharati.'

  「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身为身,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身为身。

  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受为受,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受为受,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受为受。

  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心为心,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心为心,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心为心。

  他安住于观照内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外在的法为法,或者安住于观照内在与外在的法为法。」

  在上述经文里,佛陀教导应以内观、外观、内外观三种方式辨识身、受、心、法(kàya, vedanà, citta, dhamma),亦即辨识五蕴。

  为了强调这一点,《清净道论》(第21章.节85)及《殊胜义注》详尽地解释:`Yasmà pana na suddha ajjhatta dassanamatteneva maggavuññhàni hoti. Bahiddhàpi daññhabbameva. Tasmà parassa khandhepi anupàdiõõa saïkhàrepi anicca§ dukkhamanattàti passati.'──「由于只观内五蕴不可能证得『至出起观智』[8]与道智,所以必须也观外五蕴。因此,他观照其它(有情)的五蕴及『无执取行』(anupàdiõõa saïkhàra,即:非有情)为无常、苦及无我。」

  《中部.各别经》(Majjhima Nikàya, Anupada Sutta)的疏钞里提到:Tasmà sasantànagate sabbadhamme parasantànàgate ca tesa§ santàna vibhàga akatvà bahiddhàbhàva sàma¤¤ato sammasana§ aya§ sàvakàna§ sammasana càro.

  根据上述疏钞的教示,声闻弟子的波罗蜜智(sàvaka pàramã ¤àõa)在观外时,应整体辨识有情的五蕴(此时并不分他们为男人、女人、有情、人类、天神等)及非有情(无执取行,anupàdiõõa saïkhàra)的时节生色,因为它们都是一样的,不需各别地辨识它们。

  外观之法

  此书只解释先辨识内五蕴,然后辨识外五蕴的方法。事实上,亦可先辨识外五蕴再辨识内五蕴。然而,若先辨识内五蕴的禅修者只是采用内五蕴来修观禅,他是不可能证悟道智的,所以必须也辨识外五蕴与非执取行。同样地,若先辨识外五蕴的禅修者只是采用外五蕴来修观禅,他也是不可能证悟道智的,所以必须也辨识内五蕴。

  内观或外观名色法时都可以始于辨识四界。首先,辨识内在的色法,然后辨识外在的四界。这可以借着智慧之光照向自己穿着的衣服开始,若能辨识它的四界,即能轻易地看到组成它的许多色聚,而不再看到衣服。分析这些色聚,它们是火界引生的「时节生食素八法聚」。然后逐渐地扩大范围至整个非有情界。辨识非有情界里的树、水、地、山、森林、金、银等的四界,当见到只有色聚时,辨识它们直到知见究竟色法。在非有情界里只有两种色聚,即「时节生纯八法聚」(utuja suddhaññhaka kalàpa)和「时节生声九法聚」(utuja saddanavaka kalàpa)。

  接下来辨识有情界的六处门及四十二身分里的真实与非真实色法(与内观法相同)。不断轮流地内观及外观即能使「修习智」(bhàvanà ¤àõa)变强。

  随后整体地辨识外在的六组名法(与内观法相同)。跟内观时一样,辨识由于如理与不如理作意而引生的善组与不善组名法。例如:同时辨识眼净色与有分,而当对方取一粒或一堆色聚的颜色为所缘时,就辨识因此而生起的色所缘组名法。于此无需分辨是谁的眼净色、有分与色所缘,因为它们都是相同的,所以把它们全部视为一体。辨识其它组的方法也是如此。

  在名业处的阶段,只有轮流地内观与外观才能令禅修强而有力。在外观时,不要分别他们为男人、女人、有情、人类、天神等。禅修者必须整体地辨识他们,因为他们都是相同的。在外观三十二身分时,可以观单一个有情的三十二身分。同样地,在外观色法时,也可以辨识单一个有情所有三十二身分里的色法。然而,在名业处的阶段是不能够准确地知道他人的心,因为这是属于「他心通」(paracittavijànana abhi¤¤à)的范围。在修观禅时,不分别有情,只观照他们整体。这是弟子的思惟行(sammasana cara)。

  辨识内外的(1)色法及(2)名法之后,再对内与对外:(3)分别名色法及(4)差别名色法。[9]

  前进至下一个阶段

  在分别与差别内外的名色法之后,应修行《大念处经》「界作意篇」(dhàtumanasikàra pabba)教导的下一个阶段修习法:`Samud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 viharati, vaya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 viharati, samudayavaya-

  dhammànupassã và kàyasmi§ viharati.'──「他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坏灭现象,或者安住于观照身中的生起与坏灭现象。」(对受、心与法的教法也是如此。)

  在这段经文里,佛陀教导应观照:由于因(无明、爱、取、行与业)生起,果(五蕴)生起;由于因(无明、爱、取、行与业)灭,果(五蕴)灭;因与果的生灭;及它们的无常、苦、无我三相。

  在这个阶段,佛陀教导三种智(¤àõa),即:缘摄受智(paccaya pariggaha ¤àõa)、思惟智(sammasana ¤àõa)、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 ¤àõa)。

  对于其中的缘摄受智,有两种缘摄受法,即:

  1.       缘摄受(paccaya pariggaha):辨识今生名色(五蕴)的因果。

  2.       世摄受(addhàna pariggaha):辨识过去世与未来世名色(五蕴)的因果。

  根据上述佛陀指示的次第,在体证缘摄受智之前,禅修者必须已经能够有系统地辨识内外五蕴。

  对于体证缘摄受智的方法,之后会详细解释辨识缘起(pañiccasamuppàda)的第五法与第一法。

  这是培育四念处的修行

  《殊胜义注》与《清净道论》中提到:Yasmà pana na suddharåpadassanamatteneva vuññhàna§ hoti, aråpampi daññhabbameva.──「若只是观照色法的三相来修行观禅,那是不能够证悟道智的,必须也观照名法。」

  在开始辨识属于观禅目标的名色法时,禅修者可以先辨识色法或名法。在这两者之中,止行者(samatha yànika)与纯观行者(suddha vipassanà yànika)都可以先辨识色法,但只有止行者才可先辨识名法。

  但只是观照色法是不可能证悟道智的,所以若人始于辨识色法,他必须也辨识及观照名法。反之,只是观照名法也是不可能证得道智的,所以若人是始于辨识名法,他必须也辨识及观照色法。

  在《不通解经》(Aparijànana Sutta)里,佛陀说:若人不能以「三遍知」知见所有的五蕴或名色法,他是不可能断苦的。注释里也提到:只是观照色法或只是观照名法是不可能证得道智的。佛陀和注释所说的互相符合且毫无差别,就好像恒河与耶摩那河的河水掺在一起一样。

  若始于辨识色法,再修习辨识名色法及追寻因,然后观照这些名色法及因的三相,那即是修习「身随观念处」(kày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

  若始于受以辨识名色法及追寻因之后,进而观照名色法及因的三相,那即是修习「受随观念处」(vedan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

  若始于识以辨识名色法及追寻因之后,进而观照名色法及因的三相,那即是修习「心随观念处」(citt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

  若始于触以辨识名色法及追寻因之后,进而观照名色法及因的三相,那即是修习「法随观念处」(dhammànupassanà satipaññhàna)。

  因此,禅修者应当了解:一、若人修习其中一种念处,即已修习所有四念处;二、辨识五蕴即是在修习四念处。

  至此已说明多次:对于想要辨识名法的禅修者,他必须已辨识了名法的依处色及作为所缘的色法。而在辨识了名法之后,应再次辨识名法的依处色,然后同时辨识名色法。

  --------------------------------------------------------------------------------

  [1] 关于四种名密集的解释,见页128-129。

  [2]《清净道论》第18章.节23──只有在他已如此清楚地辨识了色法之后,非色法(名法)才会对他以三个方式清晰地呈现。因此,他必须在完成了它(辨识色法)之后,才可以进行辨识非色法的任务,而不可采用相反的方法。若他在辨识了一两种清楚地呈现的色法之后,即开始辨识非色法,那么他就会有如「修习地遍」一篇中所提到的母山牛一样,从他的禅修业处退步下来。然而,若他在已如此清楚地辨识了色法之后,才辨识非色法,那么他的禅修业处就会增长、提升且达至圆满。

  [3] 三编按:对于四种时分及极大、大、微细、极微细四种所缘,参考《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42-151。

  [4] 三编按:对于清晰及不清晰两种所缘,参考《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页152-156。

  [5] 译按:第8、10、12、14、16、18项里的「身」是指「相应心所」。

  [6] 译按:此书中的某些组别名称并不是传统的用法,而是帕奥禅师为了方便禅修者理解他所给的指导而用。

  [7] 《清净道论》第18章.节3──欲成就此(见清净)者,若他是止行者,他应从任何一个色界禅或无色界禅出定,除了非想非非想处之外,然后根据(特)相、作用等辨识包括寻、伺等的诸禅支,以及与它们相应之法。做到这点之后,他应辨识它们全部为「名」(nàma),因为它们「朝向」(namana)所缘。

  [8] 「至出起观智」(vuññhànagàminã vipassanà¤àõa)是导致道智出现的观智,它包括了道心路过程(maggavãthi)本身,以及在道心路过程之前的两三个心路过程。

  [9] 中译按:「分别名色」是指分别色是色,而依靠依处色生起及能识知所缘的是名。「差别名色」是指以智差别它们,直到能够知见这些名色法是无人、无有情及无我的,而只是一组名法与色法罢了。

返回目录

----------------------------------------------------------------------------------------------------------------

更多帕奥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