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十六)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十六)

 

  卯三、不堕恶道。

  一个受持『愣严神咒』的人,在他未来的生命当中,就不再堕落三恶道中。

  标时至果    从第一劫,乃至后身。

  第一劫指的是什麽呢?

  这段经文是顺前面的发菩提心受持『愣严神咒』,从前面的经文而来的。

  这个人他已经产生决定的菩提心,而且俱足大乘的空正见,念念之间能够正念真如,能够顺从本性,而来受持『愣严神咒』。从他开始受持『愣严神咒』当下的色身开始,到他成佛前的最后一生。这叫「从第一劫,乃至后身」。

  不生神鬼    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ㄓㄚ)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他生生世世只要能够俱足菩提心而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来受持『愣严神咒』,他不生药叉(捷疾鬼,飞行速度很快的一种鬼)、罗刹(也是速度很快,不过药叉偏重在男众的鬼,罗刹是女众的鬼。这二个都是吃人血肉的鬼)、富单那(臭恶之鬼,身上特别的臭恶,他会引起一个人身上的热病)、迦吒富单那(“迦吒”就是特别,特别恶臭的鬼)、鸠槃茶(厌魅鬼。晚上我们会做恶梦,有些时候是受了鸠槃茶鬼的干扰)、毗舍遮(噉精气鬼,吸人家的精气),并诸饿鬼,这饿鬼就很多,像焰口鬼、咽针鬼、嘴巴吐火的、或者是喉咙很小肚子很大的咽针鬼种种的饿鬼,乃至于有形无形,有形色没有形色的这种卑贱的众生,或者有想无想,“有想”就是鬼神精灵,“无想”精神化成精石、土木,如是恶处。这种俱足苦恼卑贱的众生,我们都不会堕落到这样的鬼神道去。

  不生贫贱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是善男子能够读或者是诵,“读”,对着文字来读,“诵”,背诵;或者书写,“书”,用毛笔一笔一画很正式的叫“书”,比较简单叫“写”。书写以后或者携带在身上,或者用器具把它储藏起来,或者用种种的香华蔬果供养在佛堂中,这个人在劫劫(从第一劫至最后一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他不会生长在卑贱的果报。

  这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它这段经文是随顺前面的决定发菩提心的人受持来说,才有这样的不堕恶趣的效果,我们去查『大乘起信论』,它有一段的开示跟本经的经文是相随顺的。它说:一个人他经常能够的正念真如,会产生一种真如的内熏,真如本性在内部自然一种不思议薰习业用。一个人不断的正念真如,不断的持『愣严咒』,把心带回家,这样子会产生一种真如不思议的业用。

  有什麽好处呢?

  它能够使令众生成就二种善根:一、能令众生厌生死苦,欣求涅槃。你不断的观察五蕴身心,都是假名假相,你的心对这样的一种因缘,安住不生灭心,而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慢慢慢慢对这种生死的果报澹薄。蕅益大师说:一个人不断的观察真如,他的生命会变得比较澹薄,对生死的因缘不生好乐,反而喜欢涅槃寂静,会使令一个人厌生死苦,欣求涅槃。

  第二个好处、他能够自信己身有真如法,而发心修学。他相信他有真如本性,俱足无量的功德而发心修习六波罗蜜。也就是说,他能够生起出离的善根跟菩提的善根。当然这二种善根生起的时候,他就不容易堕落到三恶道。因为在《菩萨戒》上说,一个人他成就菩萨的善根,他会有一种增上惭愧。这种人他有什麽特色呢?「虽造恶业,速疾能悔,落堕恶道,终不久留。」他造了恶业以后,他马上能够产生反省,即使堕落到恶道也不会久留,因为它那种增上惭愧的心的力量太大了。

  淨业学园 96讲次  讲义209面

  卯四、同佛功德

  我们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主要有二种的方法:一、依教起观,我们根据本经的语言文字的教法生起观照。比方说,佛陀告诉我们经常能够迴光返照「你从什麽地方来?」从语言文字的引导,念念之间能够返妄归真,远离五蕴的假相,慢慢慢慢的回归到真如的本性,这个是一种依教起观。二、持秘密神咒,我们至诚恳切、一念不生的持『愣严神咒』,它也能够达到这种潜移默化之功,「密诠实相」,秘密当中也能够引导我们的攀缘心而回归到不生灭心,也是有这种效果。

  这一段佛陀讲了八科,来讚歎受持『愣严神咒』所产生灭恶生善的功德。

  卯四、同佛功德

  持『愣严咒』的人,能够成就十方诸佛的功德(得到少分功德)

  常生佛前

  功  德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你受持『愣严咒』,你生生世世会出生在佛前。

  “此诸众生”,指的是发菩提心俱足大乘空正见的末法时代的众生。纵然这个人他自身没有因缘来造种种的福德,不能够广泛的布施、持戒乃至种种慈善的事业,但是他能够很虔诚的受持四根本重戒,发起菩提心,正念真如来受持『愣严神咒』,这样十方如来所有的功德,悉与此人。

  十方诸佛的功德有二种:一者、福德,一者、智慧。

  从福德的角度,诸佛对众生是有施捨的力量,福德是约着「亲因缘」,他直接施捨给我们。就着善根智慧这一部份,十方诸佛是扮演「增上缘」的角色,我们能够得到诸佛的教导、启发,而十方诸佛这时候扮演增上缘的效果。

  生  处    由是得于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

  因为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我们在未来的生命当中,在恆河沙的阿僧祇(无量数)不可说、不可说(十大数中最大的数),总而言之,就是很多很多数不清的劫当中,能够跟十方诸佛同时受生在一个处所,生生世世生于佛前,见佛闻法,能够常随佛学。

  熏  修    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因为得到十方诸佛摄受的缘故,无量无边的功德就能够慢慢慢慢熏修而俱足。这时受持『愣严神咒』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如恶叉聚”是印度的果实,一生的话毕竟是三颗。表示这个众生跟十方诸佛经常的生在一处,得到诸佛的教导,永无分散,慢慢能够成就无量功德。所以说,你受持『愣严神咒』,念念之间顺从本性,就能常生佛前。

  众行成就

  持  戒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这个人假设在过去的因缘有一时的颠倒,犯了根本重戒…

  蕅益大师说,犯戒以后一定要如法忏悔,断相续心,然后再来持咒,才能够使令戒根清淨。过程当中除了持咒以外,一定要经过如法忏悔的过程。

  这个人在受戒过程当中有些因缘不俱足,未能俱足得戒,因为如法的发菩提心持『愣严神咒』,也因为持咒的关係而能够得戒。

  得戒体的人当然就是防非止恶,有这样的善根,我们念念之间能够回归到真如本性。就像蕅益大师说的,真如本性具足恆沙的功德,有什麽恶法不能消灭?有什麽善根不能生起呢?我们所有的功德都在我们家裡面,一个人能够把心带回家,你自然俱足持戒的善根,乃至于精进智慧的善根。

  精  进    未精进者,令得精进。

  这个人本来是很懈怠,对种种的波罗蜜也没有太多的好乐,但是他开始持咒以后,内心产生精进,开始对善法产生好乐追求的心。

  智  慧    无智慧者,令得智慧。

  这个人本来是很颠倒愚痴的,对世间的因缘是很执着的,他持咒以后慢慢慢慢,就能够随顺于我空、法空的智慧,慢慢慢慢就能随顺于这种出世间的智慧,来熄灭他的攀缘心。

  清  淨    不清淨者,速得清淨。

  戒行不清淨的人,他能够忏悔以后,因为持咒的关係他能够速得清淨

  斋  戒    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他因为色身的因缘,不能受持六斋、十斋日,也因为持『愣严神咒』的关係,自然成就斋戒。

  这样波罗蜜的成就,我们从二方面来开显:一、从自力的角度,我们因为受持『愣严神咒』,念念之间顺从真如,就会产生一种大乘善根,从大乘善根当中产生增上惭愧,我们很快就能够产生波罗蜜。

  你看很多的修行者你会发觉,一个人的善根非常重要,这个人没有大乘善根,你今生就很难很难修学。这是勉强不来的,因为他看到善法他不生好乐,就完了!这个人他有点过失、有点懈怠,但是他善根强,只要被启动起来,他整个人就改变,这个人还有救。你看央掘摩罗,佛在世的时候他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背负这麽大的杀业,他看到了佛陀,照样在今生成就阿罗汉果。因为他善根强嘛!你看看这个人他平常也不造恶业,但是他看到佛法也不生好乐,那就完了!佛都没办法。

  当然所有善根的根本就是真如本性,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所以『愣严神咒』的特色就是它能够帮你把心带回家,「密诠中道实相」,你不断的用『愣严神咒』来薰习内心,就会从一种我法二执无明的心,转成二空真如的心,它有这样的一种转变,它加强你的大乘善根。

  二、从他力的角度,你能够得到十方诸佛的感应道交。

  蕅益大师说:因为一切诸佛如来,他本来在因地当中就要把他无量的福德跟智慧的善根,迴向于一切众生,他本来就有这个愿望。当我们能够顺从真如的时候,你很自然的就能够接收到诸佛的加持,而生长在同一个地方,乃至于快速的成就波罗蜜。

  这个地方有自力的因缘跟他力的因缘,有你自己善根的启发,有诸佛加持的二种力量,这叫做「同佛功德」。

  卯五、能淨业障。

  这个人他过去在没有持咒之前,曾经犯戒乃至于破戒,而这破戒的业力已经产生遮障了,他能够一心的持咒如法忏悔,是可以把罪障灭除的。

  破戒罪灭

  犯  戒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

  戒罪,无问轻重,一时销灭。

  阿难!在末法时代,发菩提心、又能够一心正念真如来受持『愣严神咒』的这个人,他过去曾经一时的愚痴颠倒,而违犯了佛陀的淨戒。

  什麽时候违犯呢?

  在他受持『愣严神咒』之前,违犯以后他也如法的忏悔,而且断了相续心,持咒以后他就永远就不再犯了,一心的正念真如,一心的持咒,这样子重破戒罪,不问轻罪重罪(小乘四根本,大乘的十波罗夷),都能够一时的消散灭除。

  破  斋    纵经饮酒食噉五辛,种种不淨,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

  不将为过。

  纵然他过去曾经在受持『愣严神咒』之前有饮酒的过失,或者食噉五辛(葱蒜韭兴渠)的过失,五辛熟食增淫,生食增恚;吃熟的增长淫慾心,你生吃增长瞋恚,乃至于你吃了种种不淨物(鱼肉荤食)。

  在经典上说,吃五辛是不能马上去诵经,你在诵经之前一定要刷洗乾淨。

  假设你有食噉五辛、食噉荤食来受持佛法的过失,一切诸佛菩萨因为你持咒忏悔的关係,乃至金刚天神鬼神,就不再追究你过去的过错,这种破斋的过错。

  这地方讲到持戒灭除犯戒、破斋的过失。

  违式罪消

  不  淨    设着不淨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淨。

  违背修行仪式的过失:

  我们前面讲过,你在持咒的时候是要结坛行道,要结八角坛。在行道过程当中,你只要进入坛场,一定要穿清淨、新的衣服。

  这个人可能他比较贫穷,他也不能穿乾淨的、新的衣服,他是穿不乾淨破旧的衣服,但是他很如理如法的一心持受,所以他整个行住坐卧当中等同清淨。虽然他穿了不乾淨的衣服,因为他内心安住真如的缘故,也可说等同清淨。

  无  坛    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咒,还同入坛行道功德,

  无有异也。

  这个人他没有经费来设立八角坛,他也没办法进入大众的僧团,也不能够如理如法的三七行道,但是他一心一意的持四根本重戒,一心一意至诚恳切的持诵『愣严神咒』,还同入坛行道的功德,无有异也。

  前面的坛,诸位看三七行道他是要忏悔、发愿才开始持咒的。

  极重罪除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

  是重业,犹如勐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髮。

  假设这个人过去造了五逆重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或者这个比丘、比丘尼,犯了比丘的四重,比丘尼八重,他如法的忏悔,诵持『愣严神咒』,五逆、四重、八重的罪,就好像是生起一道的勐风吹散聚集的沙堆,“沙堆”比喻我们所累积的罪业,“勐风”指的是内心当中那种正念真如,跟诵持神咒的力量,就像勐风把沙堆给吹散,一点也不剩下,一点毫髮都不剩下。

  蕅益大师提出他的看法,他说:尽除业障,它的先决条件是如法忏悔,如法忏悔以后开始持咒。这地方蕅益大师提出二种差别:假设这持咒之人他俱足理观,他忏悔以后再持咒,等同阿难;假设他不俱足理观,他只是事修,齐同登伽。

  这个人有过失,有过失以后他如法忏悔,下定决心永不再犯,开始受持四根本淨戒,开始一心的正念真如,受持『愣严神咒』,俱足理观。这样子他不但灭罪,他还可以大开圆解,甚至于能够转凡成圣,等同阿难。阿难尊者后来成就圆教的初住,所以他前面的发愿文:『妙湛总持不动尊』,就是他发愿。

  假设他理观不俱足,起码他可以齐同摩登伽女,把他贪爱的烦恼,造罪的过失消灭掉。

  过去我们的教务主任慧天长老讲了一个公桉:

  过去在埔里有一个中年的居士出家,出家做沙弥的时候,因为某种事情跟他师父发生冲突,他的师父很严厉的呵责他。这个人的脾气可能不是很好,一时的气愤之下,就把师父给他沙弥的幔衣用火给烧掉。这个是很严重,把法衣给烧掉,这过失很重的。后来有人跟他讲说:你糟糕,你把幔衣给烧了,你这过失重了,你要好好的忏悔。他忏悔一直不得力,后来有人叫他要发心持『愣严神咒』。他持『愣严神咒』以后,不到三个月,突然有一天晚上作梦,就看见佛菩萨再送他一件新的幔衣。

  这是一种瑞相,灭罪之相,他就是一心的诵持『愣严神咒』。当然这地方我们前面讲过,你诵持『愣严神咒』,念念之间,你能够回归到真如本性。安住真如本性,哪有什过失不能消灭?哪有什麽功德不能生起?第二个、你持咒的时候得到十方诸佛菩萨的加持,俱足了自力他力二种力量的加持。犹如勐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髮。自力、他利的加持。

  卯六、能消夙业。

  前面「能淨业障」,是约着今生所造的破戒犯斋的过失,这地方指的是,你过去生当中你根本不知道的所造的罪业。

  积罪未忏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

  来,未及忏悔。

  阿难!若有众生从过去无量无数劫以来,你曾经造了轻罪跟四根本重罪,所以你今生修行的时候,你总觉得内心好像经常感到暗钝之相、产生罪障、障道。你今生修行以后,对这样的罪障还没办法及时的忏悔,还来不及忏悔。

  依咒尽灭    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

  犹汤销雪。

  没关係!你能好好的对着本子读,最好是把它背诵起来,或者书写放身上携带,或者你把它安置在你住处、庄宅(村庄)园馆(你暂住的旅馆),将它供奉起来。你能够一心的读诵跟至诚的供养,你过去生所累积的重大罪业,犹如热汤销溶冰雪一样。

  速证无生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而且你不久皆得无生法忍。

  要成就无生法忍,要俱足理观、正念真如才可以的。

  我们平常会积集很多的善根,试着把我们的财物跟人家分享,布施的善根;我们去持戒,别人刺激我们的时候,我们不要发脾气。但这样子都是一种小善根、枝末的善根。但是本经所说的善根,是所有善根根本,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俱足无量无边的珍宝。就像『大乘起信论』说的:「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所以你不管是依教起观,或者是持『愣严神咒』密诠真如,你就能够灭除罪障,就能够成就无生法忍。

  庄子这一本讲到一个公桉:

  庄子有一个朋友是木匠,他种了很多的树,有一他找庄子。他说:我树林当中有一棵树很糟糕,长得弯弯曲曲的,又很多树瘤,说它很大又不是很直,做栋樑也不行,树瘤这麽多,做日常用品也不行,真的是大而无用。庄子笑一笑说:你不能说它大而无用,这一棵树就是因为它长得弯弯曲曲,所以它才留下来,长得又粗又直的树都被砍断了,它能够生存下来,这是第一个它的作用。第二、你要是工作累了时候,双手摆在后面,在这树下绕一绕、乘凉,树荫能够让你感到清凉快乐,这就是很大的作用,怎麽说大而无用呢!

  他这地方就描述了工匠跟庄子的心态是不一样,工匠他的心是安住在生活面,从生活的角度来看这一棵树;庄子是从生命的角度来看这棵树,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安乐,你在这树下乘凉,这个就是最大的作用。

  生活跟生命有什麽不同?

  生活是生灭的一时的因缘,那是一种六根接触六尘产生的感受,但是生命就不同,那是一种永恆的东西。

  所以你会发觉本经,它对枝末的修学不是很强调,但是开悟的《愣严》,就是你一定要把不生灭心找到,因为你找不到不生灭心,你所有的善根都不坚固、很容易破坏,因为你依止生灭心来修学,你整个善根就像没有家的感觉一样。所以我们的生活一定要跟你的生命结合,生活是一时的,生命是永恆的。我们依止不生灭心,来修习种种的波罗蜜,「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你必须把这如来藏妙真如性,跟你所有的善根做一个连结。

  卯七、能满众愿。

  持咒之人能够满足我们众生心中所求的愿望。

  现生愿求

  求男女    复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咒,

  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一、满足今生的愿望,二、满足你来生的愿望。

  今生的愿望:

  复次阿难!假设一个女人结了婚以后,还没有生出男女,在古代的社会母以子为贵,你要是没有生子女,你在这家庭中就没有地位,甚至于可能会被丈夫抛弃,所以她要赶快生出男女。

  那怎麽办呢?

  求《愣严神咒》。她怎麽求呢?很至心的心忆口念,或者携带《愣严神咒》,她就能够生出福德智慧的男女。

  能够满足你求男求女的愿望。

  求长命    求长命者,即得长命。

  希望能够长命百岁,他能够一心的忆念或配戴在身上就能够长命。

  求果报    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

  他希望在一期的生命当中,果报圆满,是指的他整个资财丰足衣食无缺。

  古德在这个地方解释说:菩萨道福德资粮俱足是有利于修行的,不管自利利他都要俱足福德。

  求身色    身命色力,亦复如是。

  “身”身体健康,“命”寿命久远,“色”形色端正,“力”筋骨强壮。你能够求这四种事情,一心的持咒,或者发心能够配戴在身上,也都能够满愿。

  以上指的是现生的愿望。

  命终往生    命终之后,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来生愿望:

  临命终以后,你希望能够往生到十方诸佛的清淨国土,你都能够满愿,决定不会生长在边荒之地、贫贱之家,更何况是地狱、饿鬼、畜生种种的杂行。

  因为你诵持『神咒』,念念之间顺从真如本性,念念之间得到十方诸佛的加持,所以就能够满足你的众愿。

  卯八、能获国界

  能够保护国土跟人民消除种种的灾难

  国土消灾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饥荒疫疠,或复刀兵,贼难鬪诤,兼馀一切厄难之地,写此神咒,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闍上,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咒,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灾厄,悉皆销灭。

  一个国家能够发心受持或恭敬供养,能够消灾免难。

  假设在一个国家的国土当中,或者是州县聚落,地方比较大的叫“州”;中等的叫“县”;最小的就是聚落村庄。不管是州县或者是聚落,遇到了饥荒,乾旱五穀欠收,粮食不足;或者是疫疠,气候不正常,会产生流行病毒,有种种流行的疾病;或者是刀兵劫,国与国发生战争;或者是贼难,国家很多盗贼,治安很不好;鬪诤,国家的政治不安定,人人之间很多的鬪诤,兼馀一切的恶难,包括风灾、水灾等等。

  如果这个国家的人民能够书写『神咒』,安在城的四个门,因为在古时候,城是一个人经常往来的处所,你放在四个门,每一个人能够瞻仰,恭敬瞻仰,而成就善根。或者把它放在支提(僧伽蓝)寺庙当中,或者把它绣在脱闍(幢幡)之上,使令这个国土的众生都能够迎接礼拜恭敬,一心供养『神咒』。

  而有些女众她平常不外出的,她也没办法看到城门的『神咒』,或者是寺庙裡面的『神咒』,怎麽办?令其人民,各各身佩

  没外出的人就身上携带,或者他自己所居住地方的佛堂,一心的供养,种种的天灾人祸,悉皆销灭。

  这地方讲国土消灾(依报),以下讲人民的安乐(正报)。

  人民丰乐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咒,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穀丰殷,兆庶安乐。

  佛陀招呼了一声阿难尊者,说:凡是有『愣严神咒』所在之处,国土的众生都能够一心的读诵、供养,这国土当中天龙八部会欢喜,所以风调雨顺,五穀丰收,兆庶(十亿人民)都能够安稳快乐。

  前面是约着国土来说消灾免难,这地方是人民都能够身心安稳。

  离障安眠    亦复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怪,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锁不

  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愣严神咒』也能够镇伏一切邪恶的凶星。凶星是怎麽回事呢?随方变怪,它随着它东西南北的方所,做种种的变化作怪。这个凶星的变怪它不是普遍的,它是在某一个地方,比方东边或者西边,看到整个天上是变成红色的,或者出现二个太阳等等,这样的凶星就会产生灾难。我们能够一心的读诵『愣严神咒』,或者安置佩戴,这一切的灾难障碍就不会生起。人民没有横祸跟夭寿(约着大人是横祸,小孩是夭寿),杻械枷锁不着其身,“杻械”是扣在手上的刑具,“枷”放在颈部的刑具,“锁”是脚上的刑具。因为诵持『愣严神咒』的关係,人人都能够顺从真如本性,所以就没有犯罪的事情,也就没有牢狱的灾难,白天晚上睡觉,也特别的安稳,没有不祥的恶梦。

  离开障碍就没有种种的恶梦。

  恶星不现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

  复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

  异,有此咒地,悉皆销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

  能入。

  佛陀告诉阿难说:在我们娑婆世界当中,到了末法时代的五浊恶世,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八万四千的意思就是,因为我们众生的心有八万四千个烦恼,所以招感八万四千个随方变怪邪恶的凶星。在八万四千当中其中有二十八个,东西南北各七个,大的恶星是上首,这二十八当中又有八大恶星是主要灾难的根本。这种种的恶星经常做种种变怪的形状,有时天上出现种种怪异的形状,带给众生种种的灾难怪异的现象。只要有人能够一心的读诵安置『神咒』,在十二由旬之内,就结成一个结界之地,种种的邪恶之星,永远不能侵入在这十二由旬之内。

  我看宣化上人的开示,他说:到了末法时代,要是『愣严咒』已经没有受持了,没有人配戴供养,那整个妖魔鬼怪就会出现。其实某种程度来说,『愣严咒』的法力还是把很多灾难镇住。

  我们在修他力法们当中,我觉得念『阿弥陀佛』跟持『愣严咒』这二个是很特别的。念『阿弥陀佛』叫顺从本愿,念念之间仰仗弥陀的四十八愿,它所强调的是佛力不可思议。持『愣严咒』是法力不可思议,『愣严咒』的法是十方诸佛,一念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显现出来的,它不是有为法,它是无为的『心佛』所显现出来的,所以它有「密诠真如实相」的力量。念念之间就会让你很自然而然的正念真如,很自然的把心带回家,很自然后让你产生增上惭愧,很自然产生菩提心的善根,你很自然就喜欢去修六波罗蜜。

  所以持『愣严神咒』,它是从根本上来调整你的体质。当然『阿弥陀佛』是让我们求生淨土,一个是正念真如,一个是顺从本愿,这二个各有特色,一个是「佛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法力不可思议」。这二个好好的运用,都有它不可思议的加持力。这地方是讲到能护国界。

  前面佛陀以八段来讲到资粮位的菩萨,你能够至心的读诵,或者一心来供养,就有灭恶增善的效果。当然最重要你要有信心,不生疑悔,对这样的『愣严神咒』,对这个『咒心』你要有很坚定的信心,然后整个身心世界通身靠倒,真的是把心跟咒,咒力顺从真如,那个力量才会发挥出来,如果你产生妄想,那就是产生抗拒。其实你念佛也好、持咒也好,你一旦产生妄想你就开始抗拒。就像善导大师说的,念佛的时候打妄想:「我可不可以往生?」你就在抗拒本愿嘛!你的心对阿弥陀佛本愿开始抗拒的时候,他怎麽加持你?所以信心的意思就是顺从的意思,你对这个『咒』的力量不要抗拒,它自然会引导你。

  你看了凡四训说,那画符的人,外道画符为什麽它有效果呢?他符在画的时候,他要一气呵成一念不生,符在画的过程当中,只要中间有中断,或者打一个妄想,这个符就没有效果,因为他心要完全顺从这个符,你把心空掉了,这个符咒才能产生引导的力量。当然这个符是外道的法,跟『愣严咒』差多了。我们的道理是说,所有的咒语要对你产生力量,你对这个咒语要顺从,完全顺从,不要有自己的我执我见,念佛也是这个道理,你念佛的时候打妄想,你就是在抗拒佛陀,你持『愣严咒』的时候打妄想,你在抗拒真如。你抗拒真如那他当然就没办法加持你,不是他加持你,是你不想被加持。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你内心顺从,就像《梵网经菩萨戒》,一个菩萨修行最重要是孝顺心,百孝不如一顺,顺从三宝、顺从真如、顺从弥陀的本愿,你的进步就很快。你要把「顺从」这二个字掌握住了,你修行的力量就不同,念佛的时候顺从弥陀本愿,持『愣严咒』的时候顺从真如本性,你的力量很大、非常大,十方诸佛绝对不妄语的。

  淨业学园 97讲次  讲义212面

  丑三:结劝

  在我们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有三种力量是特别殊胜广大而不可思议:

  一、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在『起信论』上说,我们众生本俱的一念心性,都是俱足无量的性功德。俱足性功德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这一念心它本来俱足法身、般若、解脱三种的功德,广泛来讲它俱足诸佛的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为什麽我们内心有这样的功德,我们却表现不出来呢?因为我们内心没有顺从真如,我们无始劫来背觉合尘,依止攀缘心,所以就把这种功德给遮蔽住了。就好像一个人口袋里面有一个无价的宝珠,但他不知道拿出来用,结果过着乞讨贫穷的生活。所以在整个修学当中,怎麽去启发我们内在的力量,这个是很重要的。当然本经的方法,就是「正念真如」,不断的透过这样的理观,去观照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去熄灭我们的攀缘心,慢慢的把内在的力量开显出来,这是第一个。我们要做的就是:「启发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

  第二种力量是佛陀的加持力,佛力不可思议。十方诸佛在因地时候都发过广度众生的本愿,这种本愿的功德是存在法界当中的,每一个愿对我们都有救拔的力量,所以我们讲「佛力不可思议」,这个是指外在的佛力。

  第三种力量就是正法的力量,佛陀所宣说的正法。我们依止这个法来修学,的确能够断恶修善,离苦得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正法,特别指的是『愣严咒』的正法。广泛来说是五会的神咒,浓缩起来就是那八句的『愣严咒心』。在本经当中,『咒』的法,它的特色它能够「密诠真如实相」。这句话从二方面来说,什麽叫「密诠真如实相」?就是我们这一念去忆持『愣严神咒』的时候,第一个、它能够启发我们内心真如本性的善根,它会把我们内在心灵的力量开发出来。在『起信论』说,我们一个人不断的跟真如本性相应,去观照它或者持咒跟它相应,这个人心态不同,他慢慢的厌恶生死的痛苦,欣求涅槃的安乐,自知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他那个菩提的善根就能够法尔的生起来。我们持『愣严咒』亦复如是,你每天不断的持『愣严咒』,你内心当中就会产生变化,慢慢的就能够潜移默化的趋向于真如本性,远离了这种生灭的攀缘心。所以『愣严咒』向内能够启动我们心灵的力量,向外能够感应十方诸佛的加被。

  为什麽呢?

  因为《愣严经》所诠释的正是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会得到诸佛同体法性的加被。因为能念的心跟所念的佛都是平等的一念心性,所以在自他不二的角度之下,得到十方诸佛同体法性的加持。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我们持『愣严咒』向内能够开显我们真如的功德,向外能够感应十方诸佛的加持,这个『咒』是通内通外的。

  丑三:结劝

  这一段是佛陀讲了八段约着因人灭恶增善的功德以后,佛陀把这功德做一个总结

  护持初心    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

  身心泰然,得大安隐。

  这段是说佛陀宣说此咒的一个目地,主要针对的根机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未来世”指的是末法时代,因为末法时代的特色是魔强法弱,众生的外在环境干扰的、诱惑的因缘特别多,正法的力量相对薄弱。

  在末法时代特别是谁呢?是初学的修行者,“初学”指的是大乘资粮位的菩萨,因为他障深慧浅,他的烦恼障、业障、报障特别多,智慧的观照力也特别的浅薄。在这种情况,他想要悟入整个三摩地的过程当中,他有『愣严咒』的加持,向内能够帮助他开显真如的功德,向外感应十方诸佛的加被,就使令这个人「身心泰然,得大安隐。」他的身心世界特别调和、畅顺,成就广大的安稳快乐。

  它有保护末法时代资粮位菩萨的功能,这一点是说出『愣严咒』所加被的根机。当然你一个加行位的菩萨他有禅定,他的身心世界『愣严咒』对他来说,重要性不是那麽的大。加行位的人善根强,烦恼轻薄,鬼神根本不敢干扰他,他有禅定,鬼神都是在三界,谁敢去干扰他。资粮位就不同,资粮位障碍就很多。

  什麽叫做「身心泰然,得大安隐」?

  远离魔障    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这个人虽然生长在末法时代,妖魔鬼怪特别多,但是他因为受持『愣严咒』,种种的鬼神障(外来的),还有他内在过去的冤横宿殃,冤亲债主干扰所产生的横祸,跟种种的灾难,以及他过去所造的这些杀盗淫妄的罪业来干扰修行人,在持『愣严咒』以后,完全的消灭掉。向外破除鬼神障,向内破除我们无始的业障,所以他能够身心泰然得大安稳。

  应该怎麽做才能够真实的把这样的力量发挥出来呢?

  谨遵四法    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

  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于此咒心,不生疑悔。

  佛陀讲出了四个方法:阿难!你跟种种的有学之人(三果以下之人),在未来世的末法的修行者你一定要记住,你要受持『愣严神咒』,依止四个法:一、安立坛场,结坛行道,你一定要有一个修行的道场,每天要礼拜发愿持咒,三七行道。二、如法的持戒,持咒的人,你起码的四根本重戒要很清淨,杀盗淫妄,因为这是整个修行的根本。三、所受戒主,逢清淨僧,你受戒的和尚要清淨,整个羯磨法要如法,你要能够如法的受戒。四、于此『咒心』不生疑悔,你在持咒的时候,内心当中要完全的俱足真实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

  这个地方的信心俱足,应该你要俱足理观,一个人你不能够真实的正念真如,通达诸法实相,你对『愣严咒』肯定会产生疑悔。“哎哟”,力量这麽大!我们从外面的事相来看,很容易产生疑悔,但是你要是观入真如的时候,你会发觉这种功德其实你本来俱足的,没什麽好疑悔的。

  这样的四法有什麽功德?

  必得心通    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这个善男子他俱足了四个法,在现生父母所生的肉身当中,假设他不能够心地开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心地开通」有二层意思:这个人善根比较薄弱,烦恼也特别粗重,他以理观跟『愣严咒』来修行,他起码能够解悟真如本性,对真如本性产生解悟。比方说,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的都叫作「解悟」。如果这个人宿世以来烦恼轻薄,他就能够证悟真如本性,那就是分证即佛,真正证入法身的功德。有解悟跟证悟二种差别。

  这地方是等于是把『愣严咒』的功德做总结,向内启发真如本性的功德,向外感应十方诸佛的加被。这个地方的关键,我们在受持『愣严咒心』的时候,关键就在「不生疑悔」这四个字。其实我们在大乘佛法的修学,每一个法门都是不可思议的,大乘法,智者大师说跟小乘最大的差别,大乘法是你只要受持这个法门,不管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都是入一种不思议境,小乘佛法没有不思议境。小乘佛法你思惟苦、空、无常、无我,这个都是很正常的,它有什麽不思议境,那是现实都看得到的,生命是变化、痛苦的。但是你念佛、念咒,那完全是不思议境,不思议境的根本在信心。「信心俱足」这一句话我们一般不容易了解,我们很难了解什麽叫信心俱足?

  善导大师解释得很清楚,善导大师说:什麽叫「信心俱足」呢?就是你对这个法门产生顺从,你念佛的时候顺从本愿,念咒的时候顺从真如,你的心要随顺服从,这个就是不生疑悔。

  「顺从」

  禅宗最有名的公桉,当初六祖大师他开悟以后,他有一个因缘去听经。在听经的过程当中,听法的法师二个人就起争执了,说:是风动才有幡动。有些人说:不是,是幡先动,所以产生风动。后来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这个是千古的公桉:「仁者心动」。《愣严经》就是在讲这个观念,你内心不动,宇宙万法不会动的。说是「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你心一动了以后,你整个生灭的因缘才会出现。所以《愣严经》很强调,你在持『愣严咒』的时候,你要完全的顺从真如,因为真如本身是一念不生的,那你心动,真如是不动,那你怎麽去感应『愣严咒』呢?

  你顺从本愿也好,顺从真如也好,要紧就是一念不生。

  在台中莲社的感应见闻录裡面讲一个公桉:

  在沙鹿镇有一个老菩萨,这个老菩萨平常很虔诚念佛,有一天他做一个梦,梦到他整个牙齿全部掉光。在梦境裡面这是个大凶梦境,必有大灾难要降临。所以他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很虔诚,就赶快事情忙完就一直在佛堂裡面念阿弥陀佛,他也没什麽求,因为他也不知道是什麽灾难,这个灾难是降在他身上?或者降在他子女的身上?他完全不知道。所以不知道,她就完全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内心当中就专注的听自己的音声。他有一个长子,在山上做烧炭的工人,早上上工没多久,正忙的时候就好像有听到有人在叫:阿成啊!阿成啊!你赶快回来,赶快回来!他想,才工作没多久叫我回去做什麽呢?他又不管它,继续做,没多久又听到:「阿成、阿成赶快回来!」那个音声好像他母亲叫他,他就觉得奇怪,乾脆不做了,收一收就赶快回去了。结果他一离开工作的工寮,离开差不多五分钟左右,整个工寮“啪”!垮下来,全部的人都丧生,因为连救都来不及救。回去以后,他妈妈原来在佛堂念佛。这怎麽回事呢?

  因为他妈妈的那一念心,完全的「顺从」弥陀的本愿,这时候启动了佛陀的加持力。

  大乘佛法它的一个观念是这样,诸位要知道,你修「圆顿止观」的人你要有一个观念,开显心力,开显佛力,大乘佛法的观念是说,这种功德是本来俱足了。小乘佛法就是说,你本来没有这个东西,你要去求你才有。大乘佛法是你正念真如也好,顺从本愿也好,这是本来俱足的,你只要做一件事,你只要顺从他就好。弥陀的本愿,本来就存在法界当中,但是你要启动它,你必须要有方法,你就是「顺从」。

  什麽叫抗拒呢?哎哟!我念这个佛不晓得有没有效果?你打这个妄想,「一念方动乌云遮」,就把弥陀的功德遮盖住了,弥陀功德的门都关起来了!

  所以我们念佛不能感应,问题不在佛陀,是你自己没有真正的……印光大师说:「一心归命,通身靠倒」,你没有真实的整个靠上弥陀的本愿,因为它本来就俱足的东西,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不生疑悔,顺从本愿」,站在一个真如的角度,「不生疑悔,顺从本愿」。这个地方很重要。

  有些人说,那我平常什麽想都没有,那是不是顺从本愿,是不是顺从真如呢?

  我们要拣别一下,你心中什麽都没有想,这个叫颠倒愚痴,无想跟正念真如,我们正念真如心中也没有想法,但是那是一种智慧的观照,你什麽都不想,这是一种无记,是一种愚痴相,那不一样。一念不生跟什麽都没有想,这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智慧相应,一个是愚痴相应。

  这是讲到『愣严咒』的功德有八段。

  壬三、护法述愿

  先看科判196面

  辛二、佛陀重宣佛顶神咒(分三:壬一、阿难述请。壬二、如来正说。壬三、护法述愿)

  佛陀宣说『愣严咒』的功德以后。护法菩萨指的是金刚藏王菩萨,还有天龙八部,这二种护法就出来叙述他要护持『愣严神咒』的法门以及受持之人。

  (分二:癸一、八部众。癸二、菩萨众)

  癸一、八部众

  “八部”指的是天龙鬼神等等。

  金刚力士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金刚护法:

  「说是语已」,佛陀宣说前面八科的功德以后,在法会当中有无量无边百千金刚,“金刚”,指的是金刚力士。因为他手持金刚宝杵,而为整个佛教的护法尊神,这个金刚力士是跟随金刚藏王菩萨的身边,而为他的眷属,金刚藏王旁边的眷属,叫「金刚力士」。这些力士在佛前合掌顶礼,而白告佛陀说:「正如佛陀所说的『愣严咒』的功德,我等也应当要诚心的保护如是的发菩提心,而修学『愣严神咒』的这个修行者!」

  这是金刚力士的发愿。

  梵释四王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于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诸天包括:

  大梵天王还有三十三天的释提桓因以及四天王天,东西南北的四天王天,他是保护帝释天的,为帝释天的大臣,这些诸天也在佛前顶礼佛足,而白佛言:「如果真实有这样的发菩提心,而来受持『愣严神咒』之人,我也应当要至心的至诚保护,使令这修行人在一生当中,他心中的愿望都能够所求如愿。」

  天龙八部    复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于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鬼神众所发的愿:有药叉(男众的鬼)大将,“大将”是他统领很多很多的兵将;罗刹(女众的鬼),她是女众鬼中之王,统领种种的罗刹;富单那王是臭恶鬼,鸠槃茶就是厌魅鬼,毗舍遮就是噉精气鬼;频那是猪头使者,夜迦象鼻使者(这二个都是佛教的护法神),乃至于其他的诸大鬼王,还有种种的鬼帅,鬼帅是鬼王部下的大将军,他们也都在佛前合掌顶礼:「我也要发愿护持修学『愣严神咒』之人,使令他菩提心的善根速得圆满!」

  照临主宰    复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于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日月天子(他们都是能够照明天下的)及诸星的发愿:

  有日天子、月天子还有风师,他是主管整个风,雨师、云师、还有雷公师乃至于电伯(掌管整个闪电的),乃至于年岁巡官,在天上他是属于今年当值的主官,以及天上星座的眷属,他们都在会中顶礼佛陀,而白佛言:「我也应当保护发菩提心,受持『愣严神咒』的人,他们只要依止如法的道场来修学,决定能够远离一切的鬼神障碍,而无所畏惧!」

  地祇天神    复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神,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于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又有无量无边的山神,主管山林之神,还有大海之神,还有土地之神,水陆空行;水指的是海神,陆是土地神,空中药叉,乃至于万物的精灵;“精灵”一般都是动物,动物牠长时间的吸收日月的精华,牠能够做种种的神变,能够变化做人,叫做精灵。以下指的是没有身体的,风神王还有无色界的天人,这是众生眼睛看不到的,他们也都在佛前,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也应当要保护这些发菩提心,受持『愣严神咒』之人,使令他们在成就无上菩提的过程中,永远远离魔事的干扰!」

  这地方是天龙八部、诸天鬼神所发的愿力。这一段的护法述愿跟前面佛陀讲八段的功德有什麽差别呢?

  前面的功德是佛陀亲自宣说的,换句话说,这是不思议境,只要是佛陀宣说出来的,那只有惟佛与佛方能证知的,我们只有相信。前面的八段,能灭灾难、能淨业障乃至于同佛功德等等,前面那八段功德主要是强调你受持『愣严神咒』,所开显的你内心当中那种真如的功德,是偏重在启动你内在心灵力量来说的,你的真如一启动,自然灭恶生善。

  这一段的护法述愿,所强调的是你受持『愣严神咒』,能够感应到外面的金刚藏王菩萨,以及种种天龙八部的加持,这地方是偏重在感应他力。

  前面是启动心力,这一段是偏重在启动他力。

  当然会有人问:鬼神有没有办法真正的去产生保护修行人的力量呢?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只要一个人、一个众生敢在佛前发愿请佛做证明(不是在佛像,在真佛前面发愿),那这表示二件事:表示第一个、他真实有这样的愿力,第二个、他真实有这个能力。他有这个愿力跟能力,他才敢在佛陀面前发愿,而佛陀保持默然。他没这个能力,他敢在佛前发愿,不太可能!

  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虽然是天龙八部,但是这些人的威德不可思议。

  癸二、菩萨众

  前面所宣说的都是三界的众生,大威德的众生,这个地方的菩萨是出世的菩萨。

  定散俱护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咒,救护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馀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在佛陀宣说八种功德以后,有八万四千的那由他(万亿),乃至于恆河沙的俱胝(百亿)这麽多、这麽多数目的金刚藏王菩萨。佛教的菩萨有二类,一个是现慈悲相的,大悲观世音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都是现慈悲相。第二种是现怒目金刚相,最有代表性的是金刚藏王菩萨,这些菩萨都是手持金刚宝杵,现出怒目金刚之相。

  这时他们也在佛前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正如我等金刚藏王菩萨这一类的众生,我们久成菩提不取涅槃。」

  「菩提不取涅槃」这句话很重要,这些菩萨都已经成就了菩提,而依止大悲愿力倒驾慈航,他们都不是一般的菩萨,都是久远劫来已经成就菩提了。

  为什麽不取涅槃呢?

  因为他要恆常的随顺『愣严咒』,救护末法持代发菩提心修三摩地的这种修行者。他们就招呼了世尊说:如是修心求正定人,“正”直接了当的意思,正念真如,直接了当,正直捨方便,但说无上道。直接趣入真如的这种修《首愣严王三昧》之人,或者是在道场当中,或者在经行处,乃至于有时候到聚落散心游戏种种的事情,我等徒众,应当要随从保护这修行《首愣严王三昧》、受持『愣严神咒』之人。

  应该怎麽保护呢?

  魔障尽消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发心乐修禅者。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求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ㄙㄨㄟ)其首,犹如微尘。

  金刚藏王菩萨怎麽去保护持咒之人?

  乃至于魔王(六欲天,最高顶天的波旬) ,还有大自在天(色界摩醯首罗天王宫的天主),这二种魔都不能够去干扰伤害受持『愣严神咒』之人。乃至于诸种种的诸小鬼神,对修习『愣严咒』之人,要保持十由旬之外,除非这个鬼神他发心好乐修习禅定,来跟随着个修行三昧之人。假设这邪恶的魔王乃至于这个魔民、魔女,这种种的鬼神想要去干扰这发菩提心,修持『愣严咒』之人,我以金刚宝杵来破灭、捣碎他的头,犹如微尘。

  蕅益大师有解释:说这个金刚藏王菩萨看起来好像很残忍,用金刚宝杵捣碎其首,犹如微尘。金刚藏王菩萨是久成菩提,不取涅槃,他是证得了真如佛性。

  真如佛性的人怎麽会有这种举动呢?

  蕅益大师解释说:这叫做「性恶之法」,称性所起法。我们一念心性有「折摄二门」,所以,蕅益大师说:「一折一摄,一慈一威,皆拔苦故。」性恶法门它的善巧,一个安住真如的人他称性所表现的善,现出慈悲相,他所现出的恶,现出怒目金刚相,他们只有一个目地,都为了要拔除众生的痛苦,而依止大悲心的缘故,所以这叫做「性恶法门」,称性所显现这恶法的假相,如是而已。

  所作如愿    恆令此人所作如愿。」

  能够使令这修行人,能够满足他心中的愿望,远离一切的干扰。

  这地方它还强调,金刚藏王菩萨是保护这个散乱心的人,你看他有时候还跑到村落中去游戏,所以他这个地方不是针对三昧之人,特别是资粮位的菩萨。

  资粮位的菩萨魔障特别多,比方说他有烦恼障、有天魔障、有五蕴魔障,有死魔障碍四种魔障,所以他也特别需要去保护。

  过去,慧天长老他讲到一个持『愣严咒』的公桉,他说:

  过去在一个丛林的寺庙,这寺庙的旁边是一座道教的道观,二个道场一个是佛教,一个是道教,后来因为土地的纠纷,二个人就产生很大的烦恼。产生烦恼以后,在道教的道观裡面有几个人,就持道教的咒,就作法,要用火来烧佛教的寺庙。那一天中午的时候,吃饱饭没多久,就在佛教寺庙的天空出现一道很奇怪、一个红色的天空。方丈和尚一看就知道情况不对,他就赶快撞钟,把大众集合起来,到大殿去持『愣严咒』。持到快结束的时候,突然间那道教的道观的寺庙就起大火。

  因为他本来是要咒愿要去烧佛教的寺庙,但是当『愣严咒』一持下去的时候……这个咒力我们讲过,第一个它向内启动我们真如本性,第二个向外感应诸佛菩萨的加持。

  正如蕅益大师说的:真如本性是一切法的根本,哪一个法会去伤害它呢?火是依谁而起,你怎麽会有火呢?它依真如而起,你依真如而起,怎麽可以去伤害真如呢?火可以去伤害自己吗?不可能!水也不可能伤害自己。

  所以当我们去安住真如的时候,为什麽所有东西不能干扰我们?

  因为我们的心回到一切法的根本。

  为什麽有魔王?那是因为他有真如本性才有魔王,你没有真如本性你有魔王?哦!魔王怎麽去干扰魔王呢?魔王是依真如而起的,他没办法干扰真如本性。只要我们正念真如,所有的东西都不能伤害你,因为我们回到一切法的根本。

  这是蕅益大师的思想,说为什麽持『愣严咒』,火不能烧你,水不能淹你,一切鬼神不能障碍你?因为你回到一切法的根本。诸法再怎麽邪恶,它不能伤害它自己的根本,是这个道理。

  你要把这个道理参透,我们先不要管外在的加持力,你顺从真如,你就回到一切法的根本,是这个意思。

  佛陀花了很大篇幅来解释『愣严咒』的功德,这一段持『愣严咒』也等于是《愣严经》的很重要的修持法门。

  到这个地方讲到「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讲到修行的方法,全部讲完。

  乙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

  这地方讲到修行的位次,“正”指的是正行,本经的正行就是《首愣严三昧》正念真如,我们讲返闻闻自性,或者返见见自性,在六根当中生起迴光返照,正念真如的力量,叫做「正行」。本经的助行是「清淨的持戒」、跟受持『愣严神咒』,二个法门叫助行。正助合行会产生「伏断」,“伏”调伏,“断”断除;调伏断除五住的烦恼,圆证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密藏,调伏外在的烦恼,证得我们众生本俱的三德密藏。

  淨业学园 98讲次  讲义214面

  乙三、明正助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

  前面一科「示不生灭为本修因妙三观门」,是讲到本经修学的方法,有正行、助行的方法,这一段是说明,依止正助合行的方法,它所要经历的种种过程,你要经历什麽样的过程,把它详细的开展出来。

  (分三:丙一、申请。丙二、讚许。丙三、正说)

  丙一、申请

  “申”是阿难尊者他自己申说,他听闻本经所得到的利益;“请”祈请佛陀来宣说整个修学的过程,叫「申请」。

  述过谢益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辈愚钝,好为多闻,于诸漏心,未求出离,蒙佛慈诲,得正熏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阿难尊者申说自己听闻本经的受益。

  阿难尊者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告佛陀说:「我等愚痴暗钝的众生,“众生”指所有的资粮位的菩萨,因为资粮位的菩萨在学习是偏重多闻的,他依止一念的信心来熏修佛法,也就是说,他内心当中还不能真实的生起如理的观照,他只有俱足闻慧,而思慧是很薄弱。所以对见思烦恼都不能有所断除,不能够真实的出离三界的生死。但是他听完佛陀的慈悲教诲以后,能够正熏修,直接了当的去熏修真如佛性。所以他身心世界感到非常的愉快安然,而成就广大的利益,因为他真正知道回家的道路。

  这一段是申述阿难尊者听经的受益。

  申请诸位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正式请法:

  世尊!在整个修证《首愣严三昧》的过程中,从凡夫到大般涅槃之前,它的过程是怎麽样?这个地方提出问题。云何名为乾慧之地?什麽叫四十四心?什麽叫三渐次?什麽叫做十地?什麽叫等觉菩萨?

  这五个问题其实主要就是二个问题:一、你依止什麽方法来修?「云何渐次,得修行目」,怎麽样依止它的渐次,才能够成就正法眼藏,成就圆教的初住,叫做「修行目」。

  真实能够转的,我们讲转依,转烦恼依止菩提,转生死依止涅槃,真实能转的法门就是三渐次。我们前面讲到整个理观是正念真如,但是这只是约着理论上来说,你实际操作,它是有次第的。我们下面会讲到什麽是正念真如。其实它是有三个渐次,第一个次第怎麽样,第二个次第怎麽样,第三个次第怎麽样,它有三种次第来修学,叫「三渐次」。也就是说,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你就修这三个渐次,这是「能转」。

  你真正成就的是什麽呢?成就位次,第一、乾慧地,观行位;第二、四十四心,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跟四加行(蕅祖判作相似位);「诣何方所」到达什麽样的程度才叫做十地?最后才到达等觉菩萨。这都是依止三渐次的修学,所成就的一个修行的位次」

  说了以后,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伫”,期待;“瞪瞢”,眼睛直视。大众一心瞻仰佛陀,心中充满对佛陀的期待,希望佛陀慈悲的开示。

  这一段,蕅益大师特别提出一个观念,说:阿难尊者听闻本经以后,他的相貌是「身心快然,获大饶益。」阿难尊者他这个时候示现是一个初果,对整个烦恼没有断,但是听了以后为什麽会身心感到愉快,而得到很大的利益呢?

  主要的他明白一个道理。他明白什麽道理呢?

  蕅益大师说:因为阿难尊者从本经学习,他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道理。他知到了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虚妄之法是本来不存在的,「法本不生,云何有灭」?这些法本来是没有的,而我们内心当中所有的法身、般若、解脱是本来俱足的。所以他这时候对整个成佛生起坚定的信仰,所以他产生这麽大的快乐。因为你所断的烦恼是虚妄的,你所生起的功德是你本来俱足的。这时候他内心已经真实的「安住在不生灭心」,所以他感到非常的安稳快乐,不像之前的那麽不安稳。

  丙二、讚许

  如来对阿难尊者讚歎跟允许

  尔时世尊讚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ㄎㄨ)心,默然受教。

  阿难尊者申请以后,佛陀就讚歎阿难尊者说:「善哉、善哉!

  这地方古德解释第一个“善哉”,佛陀讚歎阿难尊者,他自己已经了悟了内心当中的安住处,他知道回家的道路,所以佛陀讚歎阿难尊者。第二个“善哉”,是讚歎阿难尊者的大悲心为一切众生请法。

  你能普遍的为当时法会大众以及佛灭度以后末法的众生,为了修学大乘的《首愣严三昧》而求取大乘的功德,从最初的凡夫到最后的大涅槃,来预先指示正确修习无上菩提的道路。汝今应该谛实而听,我当为汝宣说。」这时阿难尊者跟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刳心”消除心中的尘见。蕅益大师说:合掌刳心,是刳除九法界的尘见,而接受一佛乘的正因。你一定要息灭九法界那有所得的攀缘心,安住在本来一切法不生的「不生灭心」。「不生灭心」关键不在“灭”,诸位你要了解什麽叫「不生灭心」,在那个“无生”,观一切法本自无生。

  丙三、正说

  佛陀正式的说明整个返妄归真的过程

  (分二:丁一、总明三德。丁二、别示迷悟)

  丁一、总明三德

  先拢总说明众生本俱法身、般若、解脱三种功德

  (分二:戊一、明理绝名相。戊二、明因妄立真(约世俗谛))

  戊一、明理绝名相  (约真谛)

  从真谛当中来说明真如理性,是离开一切的名字跟相状。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妙性”蕅益大师解释说,它所指的是我们真如佛性的法身德,我们那一念清淨微妙的心性叫作「妙性」,是周徧法界的,它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叫作「法身德」。

  “圆明”本来俱足圆满光明的功德,指的是「般若德」。

  “离诸名相”本来没有一切法的名字跟假相,这是「解脱德」。

  在我们一念清淨的心性当中,是本来没有世界众生,没有九法界的依报、正报可得。

  这地方是很重要

  我们要断烦恼之前,我们要了生死之前。你要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生死的。你本来有生死,你怎麽了呢!

  你看西方的哲学它一直认为,人本来就是有烦恼的,所以西方的哲学,它没有一个人讲断烦恼,它只讲说,你要克制烦恼,他认为烦恼是人的本性,所以他们为了自卫是可以杀人的,在西方的法律是允许的。在菩萨戒杀人是不能有任何理由,因为你违背佛性。你违背佛性还有理由吗?

  杀人你就是在抗拒佛性,你没有顺从佛性。所以它后面会讲到,为什麽会有十二类的众生呢?因为我们违背我们的佛性,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违背的方式不同。也就是说,整个九法界的众生就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而产生一种循业发现。

  你要依止本来没有世界,本来没有众生的角度,来断除众生世界的障碍,这就是我们讲的「称性起修」。这地方是约着真如理性的角度来观察一切法是本来无生,从无生当中来建立我们断恶修善度众生,我们讲「称性起修」,依止性德才有修德。

  戊二、明因妄立真  (约世俗谛)

  前面是约着性德,这地方讲修德。在修德当中因为有众生虚妄的想像,而安立诸佛真实的功德。因为有众生的虚妄,我们才安立诸佛的真实,没有众生的虚妄,那就不安立诸佛的真实。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我们所追求的是无上菩提跟大般涅槃,那麽这二个法是怎麽安立的呢?

  因妄有生,“妄”指的是我们众生最初的一念的妄动。

  本来无生死,那生死是怎麽有的呢?最初的是一念妄动,一念的妄动就产生了一种生死之法最初的生起。有生死之法的生起,当然就会有灭法的成立。所以在生灭当中就安立了整个众生的虚妄,包括众生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虚妄之法就在生灭当中建立起来。

  这时一切的菩萨依止《首愣严王三昧》的理观,开始灭除众生的虚妄,开始开显我们众生本俱的真实,慢慢慢慢的就成立了如来的无上菩提跟大般涅槃。开始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转烦恼而依止菩提,转生死而依止大般涅槃,「灭妄名真」。

  依止要对治虚妄之法,才安立了真实的菩提跟涅槃二种的转依的功德。

  我们从二方面来看,我们安住在性德理观的时候,是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业障、本来没有报障,所以我们进入真如理是本来无一物的,你从假入空的时候本来无一物。但是从空出假,在对治的角度,我们的确有虚妄的烦恼、虚妄的业障、虚妄的报障,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要怎麽灭除它呢?

  灭除的方法很多,对治止观有对治止观的方法。譬如说,你喜欢贪,佛陀就用不淨来对治。但这样的对治,本经不採取这样的对治,本经在灭妄。蕅益大师说:灭除虚妄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一切生灭之法本自无生,观它「你从什麽地方来?」。《愣严经》它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从六根门头当中迴光返照,返见见自性,返闻闻自性,返知知见性,在见闻嗅尝觉知当中去迴光返照,去找到你的本来面目。

  在《愣严经》的观念,你不要对烦恼产生抗拒,因为你对治不了它,你越抗拒它越产生反作用力。你注意看看,越对治烦恼的人,他烦恼越重。你就是不随妄转,你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句话讲得非常重要,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要乱动,因为它不真实。当然你要不动,你要不取着,你智慧的理观要生起。

  我讲实在话,我们临命终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断烦恼往生,除了大祖师以外。我们能够往生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我们有烦恼,但是我们跟烦恼保持距离。你能够不随妄转而生起佛号,你就一定往生。你不是断烦恼,你怎麽是烦恼的对手呢?你一断烦恼你就完了!因为你跟它抗拒,你就跟它产生一定拉扯的关係,那这时候它就耗损你的力量。

  《愣严经》的灭妄,是观一切法本自无生,这就是灭妄的方法。

  丁二、别示迷悟

  各别的解释迷、悟相貌。

  (分二:戊一、明迷真起妄成十二类生颠倒法。戊二、明灭妄名真立六十圣位转依号)

  戊一、明迷真起妄成十二类生颠倒法。

  先说明众生的迷真起妄,而生起十二类生的颠倒之法。第一段先说明,我们众生的病相,众生的病有哪些的病。第二、这病要怎麽治,在治的过程当中有什麽次第。

  (分二:己一、叙意总明。己二、约相别示)

  己一、叙意总明

  先叙述众生世界生起的因缘,作拢总说明。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这地方就说明,我们在修习真实的三摩地,想要趣入如来的大菩提、大涅槃,你首先要知道,在有漏众生的五蕴跟世界的依报,这二种的颠倒它生起的因缘。怎麽会有众生,怎麽会有颠倒呢?你要先把它的根源找出来,你才能够把这二个东西消灭掉,才能够使令这个颠倒不生,这样才能够真实的趣入真实的三昧。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每一个法生起都有因缘,譬如说你生病,生病一定有它的病根,你要把它的病根找到了,你才能够从那个地方下手去对治。我们在修行也是这样,正念真如这种理观是能断之法,而有情众生的世界颠倒跟众生的颠倒是所断之法。

  为什麽会有众生呢?为什麽会有世界,是怎麽生起的?根源在哪裡、病因在哪裡?

  如果你不知道,你就很难对治,所以为什麽安立这一科,是要了解众生的病因。

  己二、约相别示

  把众生相跟世界相,这二种相,它的颠倒相,详细的说明。

  (分二:庚一、明众生颠倒。庚二、明世界颠倒)

  庚一、明众生颠倒。   五蕴的正报

  徵   起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什麽是众生颠倒生起的主要因素呢?众生好端端的,怎麽会有这麽多众生的颠倒相出来呢?为什麽他会做一隻狗,他会做一隻蚂蚁,他会做一隻飞鸟?这些众生的颠倒相是怎麽来的?

  答释

  顺流成有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佛陀先说明,三界的众生是怎麽有的:

  「由性明心」,“性”指的是众生本俱的觉性。本觉妙明之心它的体性是本来光明、本来圆满的。但是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因明发性」,这个“明”指的是一念不觉的这种无明的妄动,叫做“明”。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众生虚妄的体性,「性妄见生」,在众生虚妄的体性当中,就产生了众生颠倒的生起。所以从毕竟无当中,就成毕竟有。从毕竟无就是前面的本觉妙心当中,就产生了毕竟有。

  毕竟有指的是什麽呢?

  是阿赖耶识中的三细的烦恼,我们众生一念的清淨的本性,因为真如的不守自性向外的攀缘,一念的妄动就转成了无明业相,能见相跟所见相,这时候就产生一种众生相生起,把清淨的本性转成一种阿赖耶识的业识,这裡就是从毕竟无而成毕竟有。

  「此有所有」,第一个“有”是能有。能有的是什麽呢?众生是什麽力量使它有呢?就是一念无明妄动叫「能有」;“所有”是指阿赖耶识中的三细叫「所有」。

  「非因所因」,“非因”,无明其实它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它也不能说是整个三细的正因,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它不是真实的因;“所因”,三细也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它也不是真实的因,它只是一个虚妄无明的假相,产生众生虚妄的三细,叫「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能住的指的是众生,所住的是无明,众生的心住在无明当中,能住所住其实是了无根本,没有个真实的体性。所以「本此无住」,依止没有能所住的这种毕竟空寂当中,而安立了九法界的众生的颠倒相跟世界的颠倒相。

  其实它这地方所要讲的观念就是这一句话:「本此无住」,而建立世界众生的颠倒。

  我们讲一个实际上的譬喻:

  「本此无住,而建立众生」,怎麽没有,怎麽就有呢?如你做梦,梦中物。你说在梦当中你看到一隻老虎,这个老虎到底有没有?你不能说牠没有,因为你真的看到老虎,你也真的感到害怕,但是你也不能说牠有,因为你醒过来就没有了。梦中的老虎是怎麽有的呢?就是「本此无住」而建立这个老虎。本来没有,就是你一念的迷梦之心,迷梦之心一动,你就感受到老虎出现,有老虎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到牠还真的会感到害怕。但是这个老虎是怎麽有的呢?是在无住当中而安立出来的,所以你不能够说老虎有,你也不能说老虎没有,你只能说是众生一念的妄动,而循业发现,是这个意思。「本此无住」,你这个道理懂了,本此无住,而建立了世界众生,你道理懂了,你才有办法修行,你不要以为修行就只是拜佛、念佛这叫修行,那个对你返妄归真不一定有效果。你要把那心中那个结打开,你要知道问题在哪裡,众生根本的颠倒在哪裡。

  前面讲到根本无明的一念的妄动,这地方讲到产生了烦恼跟罪业。

  邪复成非   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迷本圆明,是生灭法,众生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而迷失本有的圆满光明的心性,而引生了九法界的依正生灭之法。但是这生灭之法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因为是本来没有的。

  你看我们刚开始讲到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清淨、本来光明,所以这虚妄的东西本来没有自体,所以它非有所依。这个九法界的依正二报,它所依止的是一个毕竟空的东西。你说,你的生死从什麽地方来?你从什麽地方来?你的五蕴身心从什麽地方来?从空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就是「非有所依」,没有一个真实的依止处。

  没有依止处的基础之下有二种差别(以下讲出三乘的修行者)

  「将欲复真」,三乘的修学者,他们希望在虚妄法当中,以有所得的心来追求真实的功德,希望能够灭除虚妄而追求真实的功德,叫「将欲复真」,但是依止的是有所得的生灭心。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他这种向外攀缘想要追求真实的心,已经不是真实的相应于真如本性,因为真如本性它是离诸对待的,而你这三乘的修行者,他是一种对立的心,他要用真实来抗拒虚妄,所以他已经不是真实的顺从真如本性,所以「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非真”就是他依止那一念想要去消灭虚妄,想要去追求真实的道心,很不幸的是,一个虚妄的生灭心,而这虚妄的生灭心本来就没有实体,你怎麽去追求真实的功德呢?你依止那个修行的心,它本身就是生灭虚妄的东西,生灭的因,怎麽能追求不生灭的果呢?

  所以他已经构成心性当中另外一种过非。你站在一个有所得的心,不是站在真如的心来修学,就创造另外一个过非。(前面的宛成非相,到那个地方指的是三乘的修行者)

  生死凡夫:「非生非住」,一切有为诸法是本来没有生,当然也没有所谓的住(相续)。凡夫在非生非住的清淨本性当中,「非心分法」,凡夫依止这种虚妄的分别心,去攀缘虚妄的种种六尘诸法,能所交互作用辗转的发生,就产生身口二业一种造作的力量,生力发明会产生造作的力量,慢慢慢慢就熏习成一种善恶的业力。

  三乘人创造戒定慧无漏的业力,凡夫在整个生灭因缘当中,去创造一个有漏的善恶业力,但是他们二个依止的都是虚妄的心,都没有站在无住来修学。所以最后就产生了果报了。

  招感成果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由前面的共同业力而招感了相似的果报生长在一起,然后再依止这个“有”,三界种种的果报,再去造另外一个颠倒的业力。所以有虚妄的假相消灭,又有另外一个虚妄的假相生起,因为你业力创造果报,果报又去创造业力,所以这个果报消失了,又有另外的果报生起,就引生了众生的颠倒。

  我们众生的颠倒,蕅益大师说:「如空中华,梦中物。」空中本来是没有华的,眼睛有毛病,所以空中出现了华;梦中本来没有物,因为你心中有迷梦之心,所以产生了物。

  这句话诸位懂吗?

  我们问题要抓到根源,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我们不如意的人或者遇到事,我不知道诸位怎麽对治?对治它你要找到它的根源,它从什麽地方来?

  因为你心中有烦恼,心中有业力,所以你才会看到它。佛法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法不是去改变外面的东西,你改变它你改变不了,因为它的生起是有原因的。你今天会有这个事情出现,你前生或者过去你一定有一念的妄动,你才有外在的众生世界的因缘出现。整个修行当中就是四个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心动」,有动过,你才会有这个世界出来,你一直在动,它就一直出现。

  所以我们在修佛法,完全是循业发现,你所受用的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跟别人一点关係都没有、一点关係都没有。这本经讲得很清楚,所有的问题都是你一念妄动,慢慢动久了,产生了业力,然后就产生了众生世界出现。

  你经历这个跟别人有什麽关係呢?你想想看,都没有什麽关係!

  我们一天到晚去向外攀缘,就是没办法解决问题,因为你没有找到根源。〔禅宗〕的公桉说:「弟子心不安!」什麽东西让你不安呢?说:我心中有很多障碍。谁绑住了你呢?

  〔禅宗〕都是要你去迴光返照,从迴光返照当中去处理问题。你遇到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迴光返照,去找它问题的根源出来,如果你向外攀缘你就完了!一念方动乌云遮,你就把事情弄得很複杂。《愣严经》它就是很好,它就告诉你一个处理的方向,你方向找对了,古德说你这个人修行上路了。

  什麽叫上路呢?你一天一天在进步。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他都没有进步,他要往台北,他往南部走…。你看有些人他拜佛,越拜烦恼越重,越来越高慢…。印光大师讲,你在事相修行,你根本都没有上高速公路,修行是借事修心,假借事相来开显我们的真如本性,来息灭我们心中的颠倒。所以你看修行人上路以后,第一个他身心调柔、包容,他这个是顺从真如。

  我们在对治烦恼当中,首先你要知道病因在哪裡,是在你内心当中一念的无明妄动,你要不动,外面的世界不会动,是这个意思。

  庚二、明世界颠倒    世界的依报

  (分二:辛一、约因标名。辛二、约果释相)

  辛一、约因标名

  “因”指的是五蕴的十法;“名”指的是我们众生的假名跟依报的国土。因为你有五蕴,然后就会有众生的假名,就有依报国土出来,所以相对来说有正报才有依报。

  徵  起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世界颠倒是怎麽来的呢?

  答  释

  世界名数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这一段,古德解释说:在解释之前应该也要把前面那一段再重新讲一次:「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这一段也要再加上去。

  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无一物,一念的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了阿赖耶识,就有很多的惑业苦,就有所谓的众生的世界出现。

  所以「是有所有」,“是有”一切法是怎麽有的呢?能有的是一念的无明。我们刚刚讲过你心不动,世界上不会有“有”存在的意思;“所有”我们的根身世界。「分段妄生」,因为无明妄动的产生,就有分段生死这种虚妄的生起。「因此界立」,“界”指的是一种空间相,前后左右四方的界限产生了,空间相产生了。「非因所因」,“因”指的是能见的见分,“所因”,所见的相分。「无住所住」,“无住”是能见的见分,它是有过去现在未来,念念的迁流而无住,所见的相分也是有过去现在未来,念念的迁流而无住,所以就构成了三世,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迁流跟世间相的生起。「三世四方和合相涉」,把三世的时间相跟四方的空间相,彼此互相的涉入,熏习变化就构成了三四一十二,构成十二类的众生产生。

  这地方讲到依报国土的生起。为什麽会有时间相、空间相?就是因为有见相二分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知道依报国土是比较后面,是先有正报才有依报,所以我们是先有人还是先有山河大地?答桉是先有人,先有众生颠倒才有世界颠倒。是先有人,先有众生,才有世界。因为有众生,你才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相互作用,才产生过去、现在、未来。

  我讲一个〔禅宗〕的公桉诸位体会一下…

  在过去中国丛林有一个叫「圆觉寺」,圆觉寺的整个山门写了四个大字:『第一义谛』。这四个大字写得非常的殊胜,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当初在写这四个字的时候,是洪川禅师,他本身对毛笔有很高的造诣。他写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侍者,这个侍者也是个大文人,对毛笔的造化也非常高的。洪川禅师每一次在写的时候,因为他的侍者都在帮他磨墨,写完以后他就马上跟他评语,说你写得不错哦!那个地方写得怎麽样…结果前后写四十八次都没有写好。洪川禅师他是个禅师,他知道问题出在哪裡,因为他心动,他知道他「仁者心动」,所以后来这个侍者去上厕所的时候,他趁侍者不在,赶快摄心一念不生,一挥笔就把这四个字写好。侍者回来一看,哎呀!真是神来之笔。说:你怎麽完成的呢?

  就是这样,顺从真如,一念不生才能够完成。

  因为我们本性本来就俱足很大的功能,你只要顺从它,让它表现出来就好,你不用去增加什麽东西。念佛也是这样,你为什麽能把佛号念这麽好呢?

  我们要知道,你把佛号念好是正常的,你把佛号念不好是错的。能念的心本来就不可思议,你只要顺从它,让它本来的面目表现出来,你就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

  淨业学园 99讲次  讲义217面

  辛一、约因标名

  本经的重点在破妄显真,在本经所说,虚妄就是因为我们一念心,因为一念的妄动所生起的惑业苦,这个都是属于虚妄的,这个都要破除的。所谓「真」,就是我们一念心性本俱的法身、般若、解脱三种功德,这是真实的功德应该开显的,「破妄显真」。这当中所依止,当然主要就是依不生灭心来修习空假中三观。所以在本科当中,强调你第一个你因地的发心,你要依止这种不随外境而有生灭的心,就是你最初修行的依止处,是依止真实道理的观察所生起的,而不是外在环境的刺激所生起的,就是你的心要依止不生灭心。在不生灭心的基础之下来修空假中三观,你就可以慢慢的把你生命当中的烦恼障、业障、报障消灭,开显你的法身、般若、解脱三种功德。本经是这个意思。

  辛一、约因标名

  “因”指的是众生的五蕴,因为众生的内心,他的五蕴身心世界,它能够造作种种的业力,所以它是“因”。就着五蕴身心来标出依报国土的假名假相,叫「约因标名」。

  前面那一科是讲到众生颠倒,讲到众生的正报,这地方讲世界颠倒,讲依报。

  六想成轮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六想成轮」意思是说,众生的轮迴的根本是六尘,我们一念心在六尘当中,生起各式各样的颠倒乱想,所以造了各式各样的业,就有各式各样轮迴差别的相貌,叫「六想成轮」。在众生的有情世界当中,我们「因动有声」,这第一个“动”,就是我们最初清淨本性的一念的无明妄动,妄动以后就创造了音声,因为音声是以“动”来当作它的相状。有音声的牵引我们这一念妄心,就有所谓的色境,色境就出现了,再由色境熏习妄心就有香尘产生,香尘又再熏习我们的妄心就有触境,我们对于触的这种贪爱味着就有所谓味境,由味的种种造作就产生我们的内法尘。这地方讲到六尘的生起是由音声,而带动色香触味法。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在整个六尘的造作过程当中,首先是依止六种颠倒错乱的妄想,众生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就创造了六识,因为根尘识的交互作用就引生了六种差别的颠倒妄想,(众生起惑的相貌)。由妄想的坚固成业性故,就造了各式各样的业力,由业力就招感了十二类生的差别、生死轮迴的果报(惑业苦)。

  在有情世界当中,声香味触(广泛的指六尘),众生贪着六尘的差别,所以穷尽十二种变化来当中一种旋复。“旋复” 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

  「穷十二变,为一旋复」

  这地方古德的注解,是分成二种意思来解释,而这二种意思都是扣着六尘的因缘。

  从众生的因地来说:众生在因地当中,他对六尘贪爱的相貌是不同的,譬如有些众生他接触六尘的时候,他听到音声他所起的是一种想,他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想就会产生卵,因为卵因想生,想是轻飘的;众生在因地当中他对六尘的贪爱,是一种情爱成分,贪因情有,他就变成一种胎生。从因地当中就说明了,众生在因地对六尘的贪爱是有十二种差别的,就构成十二种循环。

  从果地上说:众生在果报当中所显现的六尘也是有所不同的,比方说卵生的动物他所出的音声,跟胎生的动物所发出的音声也是有所不同。六尘表现在十二类生当中,他的果报相也是有十二种的变化。

  这地方就正式说明,众生在因地在六尘有十二种的贪爱,有十二种的造作,最后就有十二种六尘出现,这就是所谓的「穷十二变,为一旋复」。也就是说,他整个生死轮迴的增上缘,还是以六尘来当作根本。

  招感成果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此”指的六尘。

  众生因为贪爱外在六尘的差别,就有各式各样的轮转,因果相续的作用,起惑造业受苦这样的轮转,就产生了十二类的颠倒之相。哪十二类呢?卵生、胎生、湿生、乃至于若非有想、若非无想,十二种的差别。(后面经文佛陀会详细说明)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因地当中,当然我们因地都有惑业苦,但是惑业苦它有十二种差别,区分是从六尘来区分,比方说我们讲饮食,饮食在六尘当中俱足了色、香、味、触四尘。比方说,喜欢早上吃东西的,那就是天人的六尘,它容易招感天人的六尘;中午吃东西是佛陀的六尘;黄昏去受用饮食的是畜生的六尘;贪爱晚上色香味触的是鬼神道的六尘。同样的六尘因为众生贪爱的不同、造业不同,它区分成十二种的差别果报出来,它是这个意思,当然因地上是看它的造业。果地它的六尘显现的相貌也是各式各样,我们从果报上来说,六尘当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音声,六尘的第一个缘起是音声。你看在面相学,从面相学当中判定一个人的福报力、他的性格,他最近的运势怎麽样,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听他的音声,一个人的音声可以看到它很多、很多的事情。

  整个缘起是由一念妄动以后先有音声,再有色尘、香尘乃至于法尘等等。所以我们从因地当中他所贪爱的六尘,我们就可以论断他未来果报的六尘,从果报的六尘当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他因地的六尘是怎麽回事,「穷十二变,为一旋复」。有因就有果,有这个果又会带动另外一种因,如是的辗转的循环。

  这是讲到众生有情世界的颠倒之相。

  正所谓迷时转涅槃依生死。则有地狱分段生死。乃至菩萨变易生死。悟时转生死依涅槃。则有名字涅槃。乃至究竟涅槃

  辛二、约果释相

  正式根据众生差别之果,来解释众生十二类生的生起相貌。前面比较偏重在起惑造业(因地),这地方把因果放在一起。

  (分二:壬一、别明。壬二、总结)

  壬一、别明(分十二:癸一、卵生相。癸二、胎生相。癸三、湿生相。癸四、化生相。

  癸五、有色相。癸六、无色相。癸七、有想相。癸八、无想相。癸九、非有色相。

  癸十、非无色相。癸十一、非有想相。癸十二、非无想相)

  癸一、卵生相

  卵因想生,这个众生过去生当中接触六尘,他的烦恼的生起是依止想而生起的。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迴,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卵生的众生虚妄颠倒之相,以下的十二段经文都分成惑业苦。

  惑,是从「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迴,动颠倒故」,这是众生的迷惑情况。

  在有情世界,卵生的众生在轮迴当中,它的烦恼是一种虚妄,他经常会打很多、很多不切实际的妄想,他希望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所以他的颠倒相是“动”,以动向为颠倒。“动”,就是他心中有很多虚妄的想像,当然这些虚妄的想像往往是不切实际的,他经常想像到空中能够各式各样的飞翔,在海底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所以他在六尘当中的烦恼生起是由想来带动。(这是讲它的迷惑之相)

  造业「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他行形的业力。

  烦恼跟外在六尘心境的和合,他以“气”当作它造业的推动力。气有刚柔二种气,卵生的众生,它们彼此男女的交媾是用音声,用气的音声来吸引对方。刚柔之气的交合就产生八万四千各式各样这种飞扬或者升沉的乱想,如果气比较刚的那它就是飞扬,它以后变成鸟类的众生,鸟类众生是在空中飞扬;如果它气是比较柔和的,那麽它就下沉到水裡面,变成鱼类乌龟之类的。飞扬跟下沉这二种业力的差别,这个地方讲到业,以阴阳刚柔之气来造业。

  果报「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由烦恼跟业力的和合就有卵羯逻蓝(软肉,柔软的肉),这一类的众生是没有骨头的,完全是肉,流转在有情世界的国土当中,就有鱼鸟龟蛇这四类的众生充塞在世界当中。

  它整个虚妄的因果,它的因地相是“想”,由想带动它“气”的造业,最后就有所谓的“飞沉”的果报。如果是属于飞扬的,就在空中活动,下沉的就在水中活动,当然这就是他对六尘执着、造业的不同,就有这样的差别。

  癸二、胎生相

  胎因“情”有,这一众生他的情爱,他的情执是特别重的,以情执来带动他的烦恼相。

  由因世界杂染轮迴,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胎生:胎生相的烦恼是怎麽生起呢?

  他在有情的当中,他的相貌是一种杂染的轮迴。“杂染”是指这一类的众生心中有很坚固的贪染的情爱,所以他的相貌是“欲”,欲颠倒,心中以情爱为他的颠倒。这个人他为什麽会造杀盗淫妄业?胎生的众生他在造业,就是他心有某种的情爱,来当作他造业的根本,由情爱的推动(迷惑相)。

  造业「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

  “滋”就是父精母血,因为彼此的贪爱而产生结合,叫作“滋”,由父精母血的结合就构成横竖乱想。“横竖”就是说明它邪正的差别,“竖”是比较正派,虽然情爱,但是它是有一定道理跟原则的,他就招感人类跟仙类;如果他的情爱是完全情绪化的,没有什麽章法,那就变成“横”,邪恶的情爱,就会变成畜生类、龙类之类的。它的造业也是有横竖二种差别。

  感果,「如是故有胎遏(ㄜ)蒲(ㄆㄨ)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遏蒲昙”,硬肉,肉裡面有骨头。流转在国土当中,有人、畜生、龙类、仙道这四类的众生,充塞在有情当中。

  前面的卵生,它是“想”,是比较轻飘,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在空中飞扬、在水中轻飘。但是“情”是比较沉重的,所以它不能离开地上,它一定要在地上活动,“情”是沉重的。

  癸三、湿生相

  湿以合感。他对某一种东西的贪爱,而产生和合,和合以后就受生,它没有经过入胎。

  由因世界执着轮迴,趣颠倒故,和合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这一类众生的轮迴,是以执着而产生轮迴。那它执着是什麽呢?这地方的众生,他执着的六尘有二种相貌:一、它执着太阳光产生温暖的相状。二、它执着水分所散发那种湿气的相状。它以水火二相来当作它生命的执着,执着的结果就产生一种趣颠倒,它对这样的水火二相,它会产生一种「趋炎附势」,趋向它的一种力量。这是说明它迷惑的相状, “趣” ,趋炎附势的意思。

  造业相:「和合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它就是依止“煖”,太阳光的煖气,还有水分的湿气,水火二相的和合就创造它生灭的造业力,翻覆乱想;“翻覆”这个人没有一定的章法,惟利是图,哪一个地方有水气、有煖气,它就往哪个地方跑,翻覆不定。

  果报相:「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湿相”,它的湿热之相蔽尸(软肉的意思,这一类的众生它没有经过入胎,直接是湿生) ,含蠢蠕动,其类充塞。“含蠢”一个下覆的众生,蚯蚓在地上活动;“蠕动”是属于上翻。上翻跟下覆,是地上爬虫类的动物,在那边爬来爬去叫“蠕动”,有一类是在地下,蚯蚓。总而言之,牠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温煖的相状跟潮湿的相状,以水火二相当作它轮迴的根本。

  癸四、化生相

  由因世界变易轮迴,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ㄊㄨㄟ)飞行,其类充塞。

  它迷惑就是“变易”,它轮迴的相貌就是以“变易”这二个字来形容。

  这一类众生对六尘牠喜欢变化改异,牠不喜欢固定,牠喜欢变来变去的。那牠是怎麽变呢?「假颠倒」,牠喜欢假託一个旧的身体,又去引生另外一个身体,所以牠一期生命当中,牠的身体一定要经过变化,比方说虫,牠以前是在地上活动,牠长大以后变成蝴蝶,变成在空中飞行。所以牠的生死相貌是轮迴的,是假託旧有的去创造一个新有的,牠的整个轮迴相貌是一种假颠倒。

  「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

  它的造业是以“触”。什麽叫触?触类而变,它接触到一个新的事物,牠的相状就会产生改变,所以牠内心是“新故”,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就是牠造业的相貌。

  果报「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变化的硬肉流转国土,转蜕(转变)飞行。怎样转变呢?有二种情况:一、转飞而行,牠小时候会飞,长大以后变成在地上爬。二、转行而飞,牠小时候是在地上爬,长大以后变成蝴蝶了,变成飞的。总而言之,牠一生当中,牠一定要有所变化,有所假託,牠就是有这样的一种执着颠倒,牠就变成化生的众生,「化以离应」--离开旧的,去追求新的。

  癸五、有色相

  有色相的“色”,它执着身上的光明,对光明相特别执着,在六尘中对光明相特别的喜欢好乐,所以变成他轮迴主要的相貌。

  由因世界留碍轮迴,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起惑因缘:「由因世界留碍轮迴,障颠倒故」,“留碍”就是它为了追求光明的相状,就开始产生身体障碍,身体的障碍是因为追求光明,障颠倒故,因为它对光明有执着引生内心的障碍,而且特别的固执,对光明的执着是特别的固执,障颠倒故。“障”就是很难去开通的。

  造业相:「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着”,贪着;它贪着二种,一方面它贪着天上日月的光明,一方面贪着它自身的光明,它自身本身放出光明,所以有八万四千精耀乱想,“精耀”,它经常会假借日月星辰的光明,来转成自己的光明。

  果报:「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有光明相状的羯南(硬肉)流转国土当中,休咎精明,其类充塞。这类的众生,比方说萤火虫等等,牠们能够“休咎”,牠能够预知吉凶,“休”吉,“咎”祸。牠们能够对吉凶的预兆而且精明,牠们一生当中就是如何让身上的光明不断的增长广大,追求精明的光明之相。这是这一类众生的颠倒相貌,「有色相」。

  癸六、无色相。

  这一类的众生它特别厌恶有相的东西,执着“顽空”,对顽空之相特别好乐,所以它的生命当中追求「灭色归空」。比方说四空天、虚空之神、风神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以无色来当作它六尘的追求。

  由因世界销散轮迴,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销散”,它整个生命的追求,是依止心中厌恶色法、销散色相而归于虚空,当作它轮迴的相貌,所以它的颠倒是一种惑颠倒,因为它对于虚空的顽空之相特别的迷惑,特别的爱着,叫作「惑颠倒」。

  「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

  它心境和合造的业是“暗”,它对虚空这种暗钝之相、迷暗之相来当作它造业的根本。它造业的相貌「阴隐乱想」,“阴”就是它执着昏昧顽空之相,“隐”就是因为执着虚空,就把自己的色身慢慢慢慢的隐没而不显现。

  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无色”,表示它没有色相的表现。但是这地方有问题,无色怎麽会有羯南呢?怎麽会有硬肉的相状?这地方的「羯南」是针对它的定果色,它没有业果色,它有定果色。流转国土当中,它的果报相就是「空散销沉」。它因为执着昏昧的顽空,就销散色法,这种众生充塞了世界。这是无色界的众生。

  癸七、有想相

  “有想”,这一类的众生它心中充满种种的幻想,但是它没有身体的实质,但就是那一念种种的幻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迴,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惑)它的整个轮迴相貌是「罔象轮迴」,生命当中追求若有若无的虚无之相,来当作它的一个轮迴的相貌,所以它的颠倒是「影颠倒」,它往往以如幻如化的影像来当作真实的功德,所以它好乐灵通、感应这种特殊的胜境,追求虚妄的影像,来当作它的颠倒。

  (业)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

  它的心境和合造业的推动力就是“忆”,心中经常存有一种爱念的忆想,心中存有很多、很多的影像,对这个影像有所追求,有所爱念,所以它就产生一种潜结的乱想,有很多、很多潜藏的内心深处的幻想,而爱乐种种的灵通感应。依止这种灵通感应来依託物质而生。比方说土地公,土地尊神祂就是好乐灵通,所以你只要能够塑造一个相状,祂就以那个相状来当作祂的身体,这个身体的相状坏了以后,你又创造另外一个神像,祂又以另外一个神像为身体,祂就是有各式各样隐藏的幻想,来当作祂的一个灵通乱想,当作祂的一个业力的推动。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在国土当中,它们的众生有神鬼精灵;“神”如城隍庙裡面的神、土地神等等,“精灵”有山精、海精还有动物的精灵,这些都是特别喜欢灵通感应,随便依附一个树木,一块石头,或者凋像,它就可以当作它的身体。这就是「有想」的果报。

  癸八、无想相

  无想跟前面有想刚好相反,它有色身的色质,但是它自己没有什麽特别的思想,以色质为根本。

  由因世界愚钝轮迴,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它轮迴的内心特别的愚痴暗钝,它平常什麽都不想想,它整个迷惑的根本是“痴”,它把愚痴无想当作它的一个真实的功德,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愚痴的相状、暗钝的相状、无想的相状,以这样子来当作它迷惑颠倒的根本。

  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藁乱想

  它造业的推动力就是“顽”,冥顽无知,它整个因缘就是枯藁乱想,它的内心就像死灰藁木如此的昏昧跟固执,你看那枯木它就是非常的暗钝。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这一类的众生主要就是无想,以这样的无想流转在有情国土当中,它依止有分别思想的精神,但是因为它好乐愚痴暗钝无想,所以它经常从精神当中,转化成一种无想的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什麽叫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我们一念的五蕴心当然是有想,但是它因为特殊的因缘转成无想,比方说,古德的注解说望夫石,她的先生到很远的地方作生意,他很久没有回来,她每天就在海边等待期望她的先生回来,期望久了以后她的心就暗钝,就化成一个石头,就是望夫石。比方说,有一种有钱人,他特别爱他的黄金,他收集很多的黄金,他死了以后,他对黄金的那种执着特别的愚痴好乐,他就变成一种恋尸鬼,整天就守在黄金当中,以黄金为他生命的根本。他心中就是保持一种愚痴暗钝的思想,他就这样守住黄金,这叫「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这一类的无想众生。

  癸九、非有色相

  “非有色”意思是说,它本身没有色相,所以它必须依靠其它的众生来形成自己的色相。比方说,水母本身没有身体,那就是那一份的迷昧之心。它没有身体怎麽办呢?在水中海裡面有泡沫,泡沫累积久了,水母就以泡沫为它的身体,这就是「非有色相」。

  由因世界相待轮迴,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它的整个轮迴相貌就是“相待”,彼此互相的支助,我帮助你,你也帮助我,双方得到利益叫「相待轮迴」,所以它的颠倒相是“伪”,虚伪而不真实。

  造业的相貌: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染”,就是它特别贪爱去依靠他人的东西来过活,它自己没东西。“染”,它特别喜欢去依靠,比方水母就特别喜欢依靠大海裡面的泡沫。各式各样的依靠,所以它就有“因依”乱想,“因”依託它物,“依”转为己物,把他人的东西转成你自己身体的东西,就是「因依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所以它就有非有色相的羯南流转国土,比方说水母,因为水母本身没有色相,它以大海裡面的水泡为自己的身体。

  这地方有问题,因为大海的水泡没有眼睛那怎麽办呢?没有眼睛牠就不能独立运作,所以牠就必须要靠大海裡面的小虾,小虾米就游到水母的身体裡面去来当作牠的眼睛,这两个众生就互相依靠。水母依止虾而有眼睛,虾因为水母也能够找到吃的东西,两个就互相的依靠,这个就是「非有色相」,两个人互相的依靠支助来构成一个轮迴的力量。

  淨业学园 100讲次  讲义220面

  癸十、非无色相

  这一科是说明因果而示相,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众生的轮迴,主要是从六尘当中来判断,众生对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造了各式各样的业力,所以有各式各样的果报出现,都是以六尘为根本,从六尘当中可以判定他的烦恼相跟造业相,也可以从六尘当中知道他的结果。所以这六尘是穷十二变为一个循环。现在我们讲到十二类生的第十种:

  癸十、非无色相。

  这个众生它自己没有固定的色相,那它要怎麽办呢?它必须假借他人的呼唤跟招引,才能够引生它的神识而出现色相,它本身没有固定的色相,但你一旦去呼唤它、去招引它,它的色相才会出现。

  由因世界相引轮迴,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这一类众生它的迷惑颠倒相貌是“相引轮迴”,它必须要有人去招呼它、去引导它。比方说,军中长官的命令,长官一个口令他一个动作,要是没命令他就不能有动作。这一类的众生亦复如是,必须有人去招呼它、去引导它,它才会有这样的相貌出来,所以它的颠倒是“性”颠倒,它必须要随顺他人的符咒来引导自己的灵性,你看中国道教那符咒的鬼神,鬼神本身它也没有什麽作用,但是他符咒一画,他心中产生一个咒愿,那个鬼神它又有力量出来了,这就是“性”颠倒,它必须随顺他人符咒的引导,才能够产生自己心灵的力量出来,叫“性”颠倒。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

  它造业的动力来自于咒语,你看鬼神它必须完全听命于咒语的引导,他才能够产生一种造业的力量,所以它造业的特色是呼召乱想,完全依止他人的呼唤跟引导来造业,自己没有什麽个人的看法。,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非无色相”就是说它以前没有什麽色相,一呼召以后就有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它的相貌有哪些呢?咒诅厌生,它要有咒语的力量,念咒语的人内心要产生一种誓愿,有一个誓愿力还有咒语二种力量,就产生一个生命的现象出现。比方说,古时候印度有一种起尸鬼,有新死的人,把它抓过来用咒语还有咒愿,这个起尸鬼就可以附在尸体上面起来造种种的业,帮咒愿的人做种种的业。这种它的生命现象是它必需假借他人的咒愿招呼,它才能产生造业的力量,这就是“非无色相”,它本身没有色相,但是你一招呼它,它就出现各式各样的色相。

  癸十一、非有想相。

  “非有想相”是它本身有一个“想”,因为外在力量,又产生另外一个强而有力的想,把它的想改变,改变它过去的想。比方说细腰蜂,黑色的细腰蜂有时候在房间飞来飞去,细腰蜂牠本身不会生儿子的。那牠怎麽传宗接代呢?牠就到树上抓青山虫,青色的小虫,抓过来以后牠用泥土把牠包在裡面,然后细腰蜂就不断的兴愿,你就是我、你就是我、你就是我的儿子,不断对牠释放这样的讯息。青山虫本身不想做细腰蜂的儿子,是你把我强迫抓过来的啊!但是这细腰蜂不断的念:「是我、是我!」以后,这青山虫的身心世界改变了,不管外表的色身,内在的思想就不断的变化,最后就完全变成细腰蜂的儿子,跟牠长得一模一样,共同的思想、共同的个性,这是“非有想相”。它本身本来不想有这个想相,但是依止他人强力的咒愿的想,始令他产生一个新的想出来,这就是 “非有想相”。

  由因世界合妄轮迴,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迴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合妄”就是它过去生,二个彼此曾经互相执着过,我贪爱你,你也贪爱我,和合的彼此妄想的执着,罔颠倒故,这种执着相是迷罔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说它没有又好像有,叫「罔颠倒故」。

  和合异成八万四千迴互乱想

  它的业力为什麽叫“异”呢?它不同的体质,你看那细腰蜂牠小时候是青山虫,牠的体质跟细腰蜂是完全不同,那麽牠长大以后变成迴互,它可以迴异为同,把不同体质的青山虫透过自己心中的咒愿力,把它转成自己相同体质的细腰蜂,叫「迴互」,迴不相同的体质而转成相同的体质。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就形成一个新的想来流转国土。彼蒲卢等(蒲卢就是细腰蜂)异质相成,彼此是在一个不同体质的情况之下,因为心中的咒愿而转成相同的体质。这就是「非有想相」,他本身没有这个想法,但是因为过去的因缘,别人给他一个强烈的想法,他接受以后就完全转成一个新的相貌。

  癸十二、非无想相

  “非无想相”它本来也是没有想,没有思想的,因为父母的恩爱之心不断的咒愿它,以恩爱心来咒愿它,结果它就产生一个思想。不过它这个思想是很特别的,是一种仇恨父母的思想。它本身是一个无情,本来没有想,但是父母亲把它抱过来以后,不断给它一个恩爱的心,欸!它转成一个有思想的东西,而这思想是什麽呢?是一个仇恨父母的思想,就是“非无想相”。

  由因世界怨害轮迴,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这种轮迴的相貌是以怨害为根本,它过去当中经常是对某种人怀有很深的怨害之心,所以才来轮迴的,它轮迴的颠倒是以杀害对方为体性,它生命的本质就是来杀害对方,为这个而产生颠倒。

  (造业)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它的造业相貌就是一种“怪”,非常怪异,也就是不合人情、不合常理。为什麽这样讲呢?因为父母是世上最亲爱的人,从小给他种种的恩爱,给他种种的扶养,而他长大以后第一件事情--把父母亲吃掉。这一件事情是很奇怪的,因为母子是一种天伦,他既然长大以后把对他有扶养之恩的父母亲吃掉,这特别的怪异。他有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去噉食他父母亲的颠倒想法。这是它的造业情况。

  (果报)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比方说土枭(猫头鹰) ,猫头鹰只有母的没有公的。那牠怎麽传宗接代呢?牠只好附块为儿,牠把地上的土块把它抱回树上,每天用爱心用身体抱着它给它温暖,时间久了以后,这个土块就出现跟牠长得一模一样,猫头鹰的众生出现。又比方说破镜鸟,破镜鸟完全只有公的,那当然也不能传宗接代。那怎麽办呢?以毒树果抱为其子,牠去找一个有毒的树,树有毒当然水果也有毒,牠把水果抱回来,也是一样每天抱着它,给它种种的爱心,欸!这个水果就转成了破镜鸟。

  奇怪的是,这个儿子长大以后,第一件事情都是把牠的父亲母亲吃掉,这种众生,其类充塞。

  古德说:黄帝当初就下命令说这种鸟,土枭、破镜鸟是特别严重伤害人之常伦,就下令所有的祭祀都一定要用这种鸟来祭祀,想要断绝它的相续。但是因为众生的业力相续,到现在还是其类充塞,你怎麽断得了!因为他有这个果报,他有这个业力,有这个业力就是有这个烦恼。这就是「非无想相」

  壬二、总结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以上就是众生十二类惑业苦的相状。

  这种相状是从什麽地方来?

  简单的讲就是我们一念心性的随缘不变之体当中,个人的烦恼业力而循业发现,就是我们前面说的一念的妄动。当然这个“动”有各式各样,你接触六尘,你产生一个什麽样的想法,卵因想生,胎因情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就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造各式各样的业,最后各式各样的结果出来,个人的一念随缘不变当中而循业发现的。

  这地方的经文主要讲的就是「六尘」,从六尘当中可以判断它的因,判断它的果。不过这地方是针对个人,如果从历史上来看,众生的共业也是有这个道理。比方说,我们中国二大圣贤,孔夫子跟孟子,孔夫子跟孟子他们的主张基本上是一致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的标准认为那时候是礼崩乐坏。

  礼崩乐坏原因在哪裡呢?

  孔孟学说的思想是认为不在制度的问题,而是人类失掉仁爱之心,做父亲的不爱儿子,做儿子的也不爱父亲,做君王的不爱臣子,臣子也不爱君王,所以弄到最后彼此互相的斗争,所以这世间上礼崩乐坏。

  所以,孔孟之道主要的思想就是提出一个『仁者爱人』,做父亲的去爱子女,子女也爱父亲,彼此间互相的仁爱,这世间上才能够祥和,大家才能够安乐。孔孟之道他们二个思想都是提倡仁爱,但是他们二个表达仁爱态度不一样,你看那六尘就不一样。

  孔夫子在表达仁爱是含蓄的,诸位你读读论语你就知道,孔夫子在周游列国,在实践理想,在游说诸国的时候,他的色声香味触法散发出来的是温和谦让。你看孔夫子在跟诸侯讲话的时候,是拐弯抹角的点到为止,让君主自己去心神领会,你要领会不出来那也就算了,他就自己离开,他的态度是温和的谦让的。但是你看孟子的态度就完全不同,孟子在表达仁爱的时候是刚直张扬的,他就直接了当的指出君王的错误。

  所以你看,我们读论语如沐春风,可以感受到孔夫子的温和谦让,读孟子如闻战鼓,孟子讲话他是直接了当的,他不跟你囉唆。为什麽这二个人会生长在不同的时候?是众生的共业。孔夫子是生长在春秋,孟子生长在战国,时势造英雄,众生的共业招感不同的善知识。

  春秋当然也有战争,但是诸位看看春秋的战争,大部分都是为了仁义而战,为了维持正义而战,不管他怎麽样,他还是要去拿一个正义来当他的名称,所以他打到胜负出现以后,好!我打败你了,对方投降了就好了,就不再打下去了。在打仗之前,彼此间还要沟通一下,派个使者看看有没有缓冲的馀地,真的不行了,就打一战,打到胜负出来就停止了。所以春秋打仗是点到为止的,到了战国那完全不同,春秋是为了正义而战,历史学家的批判是这样,战国是为了夺城而战,是为了夺取对方的城池而战,夺一个城池以后,几乎是把这个城池裡面的人杀到几乎一个不存。所以战国时代的战争一打下去,几个月可以说是血流漂杵。所以你看众生的共业,他那个时候的人温和,招感的善知识就比较温和。你看战国时代,同样是善知识,但是他出现是一个孟子的相貌。

  所以你看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确有它的因缘果报。你看看我们台湾的佛教界,现在也开始产生变化了,各大道场的老一代慢慢慢慢往生了,取而代之的都是第二代。诸位你要慢慢观察,第二代跟第一代的作风完全不一样了、完全不一样!表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 完全不一样!乃至心中的想法,“法尘”也不一样。

  这个表示什麽,诸位知道吗?你学《愣严经》你就知道,就是佛教界这些众生的共业在改变,共业改变了,善知识就改变,跟新一代的作风完全不同,六尘开始在大变化。

  这地方就说明什麽意思?

  外在的世界是从你内心世界表现出来,《愣严经》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它会告诉你,你从什麽地方来?我们现在一直不能解决问题,就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裡。为什麽这个人会自杀?为什麽这个世间会这麽多犯罪事情?我们永远不知道这是怎麽回事。

  所有的事情是你的内心一念妄动,你有这个烦恼业力它就「循业发现」。我们所有的事情,外在的世界,是你内在的世界变现出来的,《愣严经》就是告诉你这个观念。

  你一个修行者,你还不知道你是怎麽回事,痛苦从什麽地方来,你就很难改变你自己,你说你治病,你都不知道你的病根在哪裡,你怎麽治呢?

  所以这个地方就讲到十二类生,就是从我们内心烦恼业力而各自的循业发现而来的。

  这地方讲到众生的「迷真起妄」,所产生十二类的颠倒相貌。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