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四卷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4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四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六十六页:

  问答破疑二

  本经讲净土法门以后,释迦牟尼佛引出了「六方的恒河沙数诸佛」来赞叹净土法门。这段经文讲完了以后,我们就会有一些疑惑,既然有疑惑,就应该破除。看第一个疑惑:

  偏赞叹西方疑

  我们在看完这部经,我们一般人就会有一种疑惑说:

  ┌问:诸方必有净土,何偏赞西方?

  既然十方的诸佛都创造了他的「净土」,都非常的庄严,为什么十方诸佛他们会共同的去赞叹西方净土呢?这是什么理由呢?蕅益大师他有一个简单的回答:

  ┤

  └答:此亦非善问,假使赞阿佛国,汝又疑偏东方,

  展转戏论。

  我们看蕅益大师他这个回答方式,跟禅宗很像。你问禅宗的祖师一个问题,他一开始一定不会回答你,先呵责你,先把你心中的妄想先停下来,后面再解释道理给你听。蕅益大师也是这个意思,其实他后面有解释。但是他第一个他不马上回答你。因为你依止意识分别心,你怎么讲,他不能够承当的,所以他一开使先破斥你:「此亦非善问」,呵责你:你提这个问题啊不是善问。因为如果十方诸佛「赞」叹「阿佛国」,你又怀「疑东方」了,这是你心中的分别心「戏论」,先呵责你这个妄想心。以下蕅益大师就正式回答为什么赞叹西方的理由。看第二个:

  遍缘法界疑二

  问

  问:何不遍缘法界?

  为什么不「遍缘」一切诸佛的「法界」呢?我们要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佛的每一个名号,都诠释一个广大的功德,我们应该普遍的念「阿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我们每一天都念不同佛的名号,广泛的跟十方诸佛结缘嘛!应该这样子嘛!为什么不遍缘一切的法界呢?蕅益大师这以下就心平气和合的回答这个问题。这当中,他「约事」跟「约理」。从事相、从因缘上回答,这当中有三层的意思:

  答二

  约事答
  ┌令初机易标心故
  │
  ┌有三义┼阿弥本愿胜故
  │   │
  │   └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
  答┤

  对于一个「初机」的业障凡夫来说,他内心当中有各式各样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心思散乱的情况之下,你告诉他一尊佛,他容易达到专一,「易标心故」,就是能够专注一个境界。我们知道:一个法门要能够成就广大的功德,一定是在三昧的境界,不是在散乱心。而成就三昧,一定要心一境性。所以站在容易成就三昧的角度、容易成就一心不乱的角度,所以只要攀缘一尊佛就可以了,这是第一个理由。既然攀缘一尊佛,十方诸佛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呢?「阿弥本愿胜故」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力当中,他有第十八愿的「临终接引」。所以在本经当中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件事情不可思议。十方诸佛的国土,门户都是开放的;但是要来,你自己凭本事过来,你自己内心当中,乘法身船,至涅槃岸。你内心当中要有船,你要有法身这种般若波罗蜜的力量啊,解脱你生死的业力。没有说:「阿鞞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接引你到他的国土去」,没有这种事,你去还要佛来接你去,没有这种事。但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时候,知道我们众生的确是有困难,有事实上的困难。比如说我很想到这个国土去,但是我去不得。阿弥陀佛慈悲,他就考虑到这一点了,这个生死关头最难得力。所以阿弥陀佛本愿的殊胜,我们看看古大德的解释,他的殊胜在第十八愿「临终接引,十念必生」,就是「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以我们在研究《阿弥陀经》的时候,这段经文太重要了。没有这段经文,我们讲前面极乐世界再怎么样的好,我们完全没有关系,谁也去不了。如果没有「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这件事情,这个就不是所谓的易行道了。所以为什么在十方诸佛当中呢,要特别选出阿弥陀佛的法门出来赞叹呢?就是弥陀的「本愿」殊胜、他的本愿殊胜。其次,「佛与此土众生偏有缘故。」那当然啦,有愿就有缘。佛陀有这样的愿力,他摄受的角度就更开阔了。一个国土的标准越高、门槛越高,它摄受的缘就是有限;门槛越低,它的摄受──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当然这个缘就更开阔了、更为开阔了。他跟众生特别有缘。这是从义理上说。这个义理,蕅益大师在把它作一个详细的发挥。
  │  ┌佛度生┐  ┌难易┐
  │ ┌┤   ├其间┤  ├总在于缘─
  │ │└生受化┘  └浅深┘
  │ │
  │ │            ┌能令─欢喜信入
  │ │            │
  │ │  ┌缘之所在┐    ├能令─触动宿种
  └盖┤  ┤    ├种种教启┤
  │  └恩德弘深┘    ├能令─魔障难遮
  │            │
  │            └能令─体性开发

  「佛」陀「度」化众「生」,众「生」蒙「受」佛陀的教「化」,这当中有很多的差别,有「难、易、浅、深」的差别。说这个人遇到了释迦牟尼佛,佛陀对他没有讲什么话;这个人遇到阿弥陀佛,他跟阿弥陀佛沟通的管道非常好。就是说众生跟佛之间的互动,这当中我们要考虑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因缘。不是佛陀功德本身有问题,而是「缘」的问题。你跟这尊佛有缘,「缘之所在」,这件事就好办了,「恩德弘深」,他对你的「种种教启」,「能」够使「令」你「欢喜信入」,得到欢喜义,对这个法门的欢喜。「能」够使「令」你「触动宿种」,你无量无边的善根,他跟你讲几句话,你的善根就发动了,发菩提心了。「能」够使「令」你「魔障难遮」,你内心有各式各样的障碍,你跟他有缘,他讲几句话,诶,障碍消除了,破恶。「能令」你「体性开发」,你自性本具的光明开展出来,入理。

  佛在世的时候,我们看《阿含经》,阿罗汉到各地去游化,阿罗汉托完钵吃饱饭以后,他就入定。入定以后他会知道一些事情:哦,这个村庄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个人跟那个人会发生什么事情。但是阿罗汉他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他还会继续的再入定观察:这个人跟我有没有缘?如果这个人跟我宿世有缘,阿罗汉会从定中出来,会采取行动来帮助他。如果阿罗汉发现这个人跟他没缘,阿罗汉他就不采取行动,因为他去也没用。你去跟他教诫,他也不能够欢喜信受、也不能够破除魔障。所以说这个众生跟佛菩萨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因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你看佛在世的时候,佛陀当初有一个很大的护法居士,就是须达长者,就是给孤独长者,后来献给佛陀祇树给孤独园的这个长者。这个长者他们家几乎全家都是信佛;但是长者有一个困扰,就是他有一个老管家(对他们家贡献很大的一个老管家),就是这个城东老母,这个人她不相信佛陀。须达长者在供养佛陀的时候,这个城东老母她有很多的意见。须达长者很困扰:我们大家在一起,应该要同见、同行才好。他就派了一个侍者去请佛陀来用餐,希望佛陀能够假藉用餐的因缘,来度化这个城东老母,佛陀对这件事情就默然答应了。这么一天佛陀就带了比丘、阿罗汉,来到须达长者的地方用餐。用完餐以后,佛陀就往城东老母的(当然这个城东老母她不出来,知道佛陀要来,就把门关起来,在房间里面。这个时候佛陀就远远的往城东老母的)房间走过去。城东老母看佛陀来,赶快跑出来,就往空旷的地方跑过去。佛陀从东边过来,这城东老母她头就朝西方;这个时候佛陀用神通力,在西方现前,她往南方;如是展转往北方,她就是不看佛;最后她看佛陀往北方来,她头就看上面;佛陀从上面下来,她二个手把眼睛遮住;佛陀用神通力把她的手变透明的。但是佛陀知道神通不能调伏一个人,佛陀这个只是示现给须达长者看。佛陀就下来,下来以后,佛陀就叫罗罗小沙弥去度化她。罗罗一去,城东老母一看:唉呀!这个小沙弥真是可爱啊!小沙弥跟她讲几句话:你应该归依三宝,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她一听到以后,马上归依三宝,受持三归五戒,从此以后做佛的弟子。我们会想:佛陀度化她,使用那么大的神通力,城东老母完全排斥。但是罗罗尊者,一个小沙弥阿罗汉,他就过去,他也没有讲什么话,也没有显什么神通,这个城东老母一看到罗罗,内心当中打从心里的欢喜,讲几句话她就接受了。

  所以「缘之所在,能令」众生「欢喜信入、触动宿种、魔障难遮、体性开发」。所以我们今天在抉择一个本尊相应的时候,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你要考虑你跟这个本尊要有缘。你选择这个法门跟你没有缘,事倍功半、事倍功半。你看历代的丛林也是这样,禅宗的大德都是很实际的,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老师跟弟子二个一见面,那不浪废时间的。他跟你讲几句话就说:你的因缘不在这里,你这个人要到德山祖师那个地方。他一去果然开悟了。所以师长跟弟子之间、佛跟众生之间,我们不能够不面对的事实就是「因缘」。你跟他有缘,诶,他就容易教化。换句话说,我们在抉择十方诸佛净土的时候,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不可忽略的事实就是:这个佛的国土要跟你有缘。这个地方再看阿弥陀佛国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  ┌本从法身┐
  └诸佛┤    ├固结缘种─
  └垂迹──┘
  ┌世─┐
  ┌若┤  ├悉不可思议┐
  │ └出世┘     │
  │          │  ┌万德钦承
  ─┤┌尊隆于教乘┐   ├所以┤
  ││     │   │  └群灵拱极
  │├举扬于海会┤   │
  └┤     ├───┘
  ├沁入于苦海┤
  │     │
  └慈契于寂光┘

  这个地方的「诸佛」,我看古德的注解,他明确的指出这个地方指的是阿弥陀佛,蕅益大师这个地方的意思是指阿弥陀佛。看圆瑛法师的注解,这个地方指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一期的应化身,是「本从法身垂迹」,从清净的法身「从法身垂迹」。这一期的应化身呢,「固结缘种」,佛陀为了成就这一期的教化,花了无量劫的时间,来成就跟众生的这个因缘,成就这个因缘可是不简单的。这一期的因缘呢,「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你看极乐世界,就着世间的有为果报,极乐世界者,好梦者也。阿弥陀佛他提供你一个长远的寿命,他给你一个长远的寿命让你受用,不用忧虑老病死的障碍;他提供你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有宫殿可以住、有各式各样的七宝池、八功德水、有各式各样的天乐、华香、宝树等等,乃至衣食自然、神通自在:这个是讲到有为身心的安乐。其次,出世间的功德,极乐世界者,醒梦者也。在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明确的指出极乐国土的二大殊胜点:第一个圆证三不退,你到那个地方有环境的摄持,能够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管你用不用功,你内心当中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只有前进,不可能后退。其次,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你很容易亲近这些大菩萨、你很容易亲近文殊、普贤这种大菩萨。当然亲近这些大菩萨,得到他们的教化。所以极乐世界这一期的因缘,「固结缘种,若世出世,悉不可思议」,不管世间的功德、出世间的功德悉不可思议。这个是讲他果地功德的不可思议。

  因地的修行呢?「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这个是讲法门的契理性。这净土法门它是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代时教当中,最为殊胜,「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这个「海会」是诸佛,诸佛海会。换句话说,这个法门不但得到释迦牟尼佛的肯定,也得到十方诸佛共同的弘扬、共同的肯定。看《法华经》的意思,我们成佛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无量无边的方便;但是一个法门要得到诸佛的肯定跟赞叹,这当中要有一个条件:就是这个法门必须是随顺真如佛性的、必须是一佛乘的,不能拐弯抹角的。这个法门一定是诸佛出世的本怀,就是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就是佛陀内心当中真实所要表达的。先不考虑众生的根机,佛陀这个法门是自性的流露,必须是称性所流露的法门。

  善导大师的开示当中讲出一句话说:「如来所以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释迦牟尼佛之所以兴世,在这个人世间出世,释迦牟尼佛干什么要出世呢?「唯说弥陀本愿海」。弥陀本愿的法门,是释迦牟尼佛的出世本怀。善导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因为有些人不相信净土,佛陀只好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来开示提接:你不相信净土的话,那你去持五戒就好了、修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慢慢的靠自力法门。所以有些人说净土法门:唉呀,你这个人没办法,只好修净土。这是不对的。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于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善导大师提出一个理由说:你看华严会上,佛陀的根本*轮,在华严会上一生成佛,佛陀对这四十一位法身菩萨,告诉他们修十大愿王,以十大愿王的功德,导归极乐世界。所以事实上十方诸佛,他们在使令众生成佛方便的施设上,他们内心当中的一个真实心情,是要使令一切有情到阿弥陀佛国土去,急速的成佛。这是佛陀的真实心情。佛陀讲出这些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的法门,是佛陀在不得已的情况之下讲出来的,施设的方便,是这样子才对的。我们不能把根本跟枝末颠倒。换句话说,净土法门是佛的根本法门。有些人不相信,佛陀也就不能勉强,只好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是这个意思。所以说这个净土法门,它之所以能够「尊隆于教乘,举扬于海会」,那是一个称性的法门、一佛乘的法门,就是它是成佛最快的法门,因为这个合乎佛的心情。佛陀出世的心情,是使令一切有情成佛,而这个净土法门是成佛最快的。这是讲到净土的一个契理性。

  其次讲到契机性,「沁入于苦海,慈契于寂光」。前面是讲法门的殊胜,这个是讲方便的广大。净土法门它在修行的方便,它有很多的抉择。你说我这个人业障深重,没关系,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就像本经一样。本经当中,佛陀没有讲出其它的修行方法,就讲一个法门──信、愿、持名,「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这是非常容易的。不管是平时、不管是临终,这都是做得到的,就是说「沁入于苦海」,下至五逆、十恶的众生。净土法门要讲高的话,「慈契于寂光」,这高的也是有啊,要到净土去也是有高深的法门。你看《华严经》的十大愿王,这十大愿王不容易的啊!它每一个愿之所以称为「王」,比如礼敬诸佛,这个礼敬诸不是说你在佛堂拜一拜叫礼敬诸佛。它说什么叫做礼敬诸佛?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敬无有穷尽」,空间无障碍;「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无障碍。就是说你这种礼拜的心情,不管你在任何情况,你看到了怨家,怨家现前,这个空间,你跟这些障碍的空间现前了,你内心当中也是礼敬诸佛──礼敬未来的佛,你对他还是礼敬。而且这种礼敬,在时间上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念念相续,有一剎那的间断,那就不是十大愿王。乃至于普皆回向。所以说净土法门它在施设的方便,也是有很多的抉择:你可以忆念佛的名号,有些人喜欢复杂、广大,也可以,你要观想、观像,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有如来有应供、正遍知……种种的功德;你也可以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说,它摄受下根机的呢,「沁入于苦海」,有这个持名的方法;也有「慈契于寂光」,高深的方法。所以说「万德钦承,群灵拱极。」这个「万德」是一切的诸佛所共同的肯定、共同的弘传,也是一切的众生所共同欢喜的信受,「群灵拱极」。换句话说,一个法门能够得到诸佛的肯定,得到一切众生的欢喜,表示这个法门是契理,上契诸佛实相之理;也就特别的契机,下契众生差别的根机。所以基于这个理由呢,不管是就着阿弥陀佛跟众生缘深的理由、不管就这个法门契理契机的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在十方诸佛法门当中,选择阿弥陀佛的法门,是这样子的。这个是约「约事答」,约着佛跟众生的因缘、约着法门契理契机的这种因缘。这以下「约」道「理」,这个道理当然是真如理。

  约理答
  ┌一香┐
  ┌┤  ├──┐
  │└一华┘  │
  │      │
  │┌一声┐  │
  當知佛種從緣┌一念一切念┐├┤  ├──┤
  ┤     ├┤└一色┘  ├
  起、緣即法界└一生一切生┘│      │
  │  ┌受忏┐│
  │  │  ││
  │  ├授记┤│
  └乃至┤  ├┘
  ├摩顶┤
  │  │
  └垂手┘
  ┌十方┐莫不遍融。故此增上緣因,名法界緣起,
  ┤  ├
  └三世┘此正所謂遍緣法界者也。

  蕅益大师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遍缘法界是好,的确是非常好,但是什么叫遍缘法界呢?这个地方讲出遍缘法界的真实义。他说:「当知佛种从缘起」,佛无量无边的功德是怎么生起的呢?要假藉因缘的造作才能生起。不是上帝会给你、也不是无中生有,所以「缘」就非常重要,所以「缘即法界」,就是因缘它能够开创我们的真如法性。这样子讲,「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换句话说,你念一句佛号,就具足念一切佛号;你「一生一切生」,你往生了净土,就代表了往生十方净土。乃至在极乐世界的「一香、一华,一声、一色」,「乃至」在极乐世界的「受忏、授记、摩顶、垂手,十方三世」无「不遍融」,都互相融合,「故此增上缘因,名法界缘起」,这才是真正的遍缘法界。

  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法华经》说佛陀施设教法,佛陀的心情是要讲一佛乘,佛陀出世的时候,他本来是要直接开显一佛乘的思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得成佛。」佛陀心里这样子想,但是佛陀没有这样子做,因为要考虑众生的根机。有些众生的根机你跟他讲这样的思想,他不能够接受佛法的,他可能要毁谤正法的,所以佛陀只好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所以《法华经》的正宗分〈方便品〉,蕅益大师说:为什么佛陀在这么重点的当中,安排一个〈方便品〉,为什么不讲〈真实品〉?蕅益大师讲出一个理由:因为没有方便就没有真实。「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这个房子里面有无量无边的宝,这个人他为什么能够进到这个宝所?因为他有方便门,他找到这个门,所以这个门对他来说太重要。这个门虽然不是宝,但是这个门它能够引生宝,所以佛陀在《法华经》上,殷勤的赞叹方便。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开显真如佛性,但是这个关键就是「什么样的方法最适合你」?你要考虑因缘。你找一个很高深的法门、很复杂的法门,它也能够开显佛性,但是你不相应,你在操作的时候,你根本就不相应,这个法门对你来说就不是妙法。所以《妙法莲华经》,我们作一个总结:什么是妙法?什么是佛法当中最甚深微妙的法门?就是契合你的根机的,就是你的妙法。「契机即是妙法,治病即是良药」,印光大师讲出这一句话。所以说站在「佛种从缘起」的角度,你念这一句佛号,它契你的机,它也就总持一切佛的功德。其实你念一切佛的功德,要紧是明白这个道理,明白互含互摄的道理、明白一即一切的道理。往生极乐世界,它也是能够使令你成就十方的世界,所以「一念一切念、一生一切生」,这样子才是「遍缘法界」的道理。就是说在无量无边的因缘当中,我们一定要考虑佛种从缘起,就是一切法要找到一个随顺你根机的因缘,这是个关键。

  诫劝后贤

  ┌西方是权┐
  ┌浅位人─便可决志专求─┐  ┌┤    ├┐
  │           │  │└华藏是实┘│
  │   ┌亦不必舍西方┐├若谓┤      ├
  └深位人┤      ├┘  │┌西方小┐ │
  └而别求华藏─┘   └┤   ├─┘
  └华藏大┘
  ┌权┐
  ┌┤ ├一体┐
  者,全墮眾生遍│└实┘  │
  ─       ┤     ├故也
  計執情,以不達│┌大┐  │
  └┤ ├无性┘
  └小┘

  所以从因缘的角度,我们可以理解,我们一个生死凡夫的人,当然我们就认命了,坚志求生西方,相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当然是「决志求」生。「深位人」,这种高深的法身菩萨,也「不必舍西方而别求华藏」。因为如果我们说「西方」净土「是权」、「华藏」世界「是实」,「西方」是「小」、「华藏」是「大」,你这种情况,就跟「众生」的「遍计执」相应,「以不达权实一体,大小无性故也」。从现前一念心性的角度,这都是心所变现的,没有什么大小权实的,这都是一个方便。你的目的是要假藉这种事相的方便,悟入到不思议的一心,而不是在一心所变现的方便事相当中,去分别它的好坏,是这个意思。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六方诸佛为什么会赞叹这个法门?它的一个契理性跟契机性,关键在这个地方。

  丁二、征释经题

  前面释迦牟尼佛把「经题」标出来,但是并没有解释,这以下佛陀就解释这个经题安立的理由,看经文: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这一段经文我们分成三段:第一段是一个「征问」,「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问经安立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的理由。以下「回答」,「舍利弗」,乃至于「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你能听闻这一部经,乃至能够受持,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而且能够得到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回答。第三个是「结劝」,「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作一个总结,劝信。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解释这个「护念」。这个诸佛的「护念」,简单的说就是得到诸佛的加持,他内心的加持,看「正释」:

  释护念二

  正释
  ┌无上心要────────┐
  │            │故聞者皆為
  ┌此经独诠┼诸佛名字        ├
  │    │            │諸佛護念。
  │    └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

  这部「经独诠」,特别的解释三种内涵:第一个「无上」的「心要」,讲到自性功德力;也讲到「诸佛」的「名字」,讲到名号功德力;「并诠」释「无上、圆满、究竟」的「万德」,讲到佛的本愿功德力。所以听「闻者皆为诸佛护念」,这样子讲也是可以。

  │ ┌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
  └又┤

  └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

  什么叫「闻经受持」呢?就是「执持名号」。「阿弥」陀佛是一切「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你「闻」是「经受持」,就得到「诸佛」的「护念」,这是一个简要的解释。这以下「料简」就详细的解释它的内涵:

  料简二

  问

  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

  就是我听到了「诸佛名」称,但是我没有真正的用功的执持名号,这样子也能「护念」吗?

  答二

  明通局二义二

  明局义二

  明他经

  「答」有二个:先「明通局二义」,再讲「自他二力」。「通局二义」先讲「局」,再讲「通」,就是讲这个狭隘的。「局」当中,先讲「他经」,再讲「此经」,其他经典的情况。

  ┌─此义有局有通。
  │
  │      ┌杂乱┐
  答┤┌《占察》谓┤  ├虽诵我名,而不为闻。
  ││     └垢心┘
  ││
  └┤         ┌但获世间善报
  │┌以不能生决定信解┤
  ││        └不得广大深妙利益
  └┤
  │      ┌则成广大微妙行心┐
  └若到一行三昧┤        ├
  └名得相似无生法忍┘
  ──乃为得闻十方佛名。

  有关「闻是经受持者」,什么叫做「闻」?这以下讲出一个标准,引用「《占察业报经》」说:如果内心当中对这个法门是「杂乱垢心」,这个「杂乱」就是内心当中没有禅定的功德,散散乱乱;这个「垢心」就是没有观,心中颠颠倒倒的,常乐我净的颠倒。「虽诵我名,而不为闻。」这样子虽然忆念佛的名号,但是不能说是「闻」,没有闻的功德。为什么呢?「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你内心当中这样散散乱乱、颠颠倒倒,内心当中的烦恼跟执取非常的坚固,对于这种甚深的法义,没有决定的信跟解,这样子只能因为这样的一种情况,得到世间的善报,不能成就无漏的功德。一定要到「一行三昧」,对这个名号达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内心当中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生起,这样子叫「相似无生法忍」,才叫做「闻十方佛名」。这个是其他经「闻」的定义。以本经来说呢:

  明此经

  此亦應爾┌闻已执持─┐ ┌为闻诸佛名┐
  ┤     ├方┤     ├此局义也。
  ,故須 └至一心不乱┘ └蒙诸佛护念┘

  在本经当中,我们对弥陀的名号也是这样,我们对于名号的信心,要达到什么境界?这个「闻」要达到什么境界呢?「闻已执持」到「一心不乱」,这「一心不乱」我们前面解释过了。「一心」是属于定门,就是你这个佛号在心中操作的时候,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有一种正念的力量现前。其次,你这个佛号要能够「不乱」,不为烦恼所乱,这个是慧门。换句话说,你不为烦恼所乱。这是什么意思?表示你能够对治烦恼,因为烦恼一定会乱。那你为什么能不为它所乱呢?因为你有四念处的智慧,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现前。你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时候你能够不乱,因为定跟慧现前,这个时候才能够说「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这个是「局」,局限。所以我们对于这个名号,看这个意思,要得到诸佛的护念,这当中有一个标准,就是说我们对佛号的操作,还是散散乱乱的,烦恼现前,不能调伏烦恼,这样子这个佛号给你的功德,是世间的福报。你一定要把这个佛号在你心中操作到有一心的力量、有不乱的力量,有某种的专注力,而且对这个烦恼也有对治力的力量,这样子,这个佛号在你心中运转的时候,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大悲心的加持,是这个意思,这是它的一个标准。这个是约局限的意思,再看「通义」:

  明通义
  ┌诸佛慈悲不可思议─┐
  ┌通义者┤         ├故一闻佛名,不论─
  │   └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
  │
  │    ┌有心┐
  │   ┌┤  │
  │   │└无心┤
  │  ─┤   ├皆成缘种。
  │   │┌若信┤
  │   └┤  │
  │    └若否┘
  │
  │     ┌不简怨亲┐茍聞佛名,佛必護念
  └况佛度众生┤    ├
  └恒无疲倦┘,又何疑焉!

  就「通」来说呢,就是「佛」的「慈悲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来说,「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都是成就未来得度的因缘。虽然你现在不能得到诸佛的护念,但是你以后总有一天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所以「皆成缘种」。因为「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茍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这个地方解释本经的经名说「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这个护念的标准。

  我们凡夫一般的心情,比如说我们在台湾有一个大修行的大德,我们内心有业障不能突破,我们请这位大德为我们回向一下、为我们加持一下,我们内心会很高兴:唉呀!请一位大德,他在冥冥当中为我们回向。现在有十方诸佛为你回向,你想想看,那是一个什么境界、那是一个什么境界!不是一般的大德,是佛陀!是十方诸佛之所护念!不过这当中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它意思啊,在这一段当中,释迦牟尼佛讲出佛的一个心情,其实佛陀的心情啊,很愿意为众生护念,「十方诸佛,愍念众生,如母忆子。」佛陀的心情很愿意跟我们感应、很愿意为我们加持。但是关键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去忆念佛陀的那个力量够不够?那个力量够不够?你要是散散乱乱,那佛的力量进不来。所以这当中的关键:为什么要强调「闻说阿弥陀佛,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就是说你这个念佛、这个净土法门,这个佛号的操作,你一定要在心中生心一个强大的念力,而这个念力当中,还有一个观照的信愿,不为烦恼所动、不为烦恼所乱。这样子,十方诸佛正式的护念你。换句话说,十方诸佛在常寂光的境界当中,他已经在加持你了,十方诸佛的加持,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自己也要有一点功夫现前,而达到一心不乱。

  明自他二力二

  明自力之难

  ┌别地
  ┌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
  │                  └圆住
  │
  └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

  我们站在自力的角度:人一定要靠自己,所有的佛陀名号我都不念。根「据金刚三论」(就是《金刚般若经》的三论,这个注解,解释《金刚般若经》的):「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什么叫「根熟」呢?这个大乘的善根要成熟在什么阶位呢?「位在别」教的初「地」、「圆」教的初「住」,法身菩萨,叫「根熟」。所以在自力的角度,你一定要「入同生性」,才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你一定要悟入真如的佛性,跟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佛陀证得法身自如,你内心当中也有一部分的如,一如无二如,所以佛陀才有管道来加持你,那这个是要初地以上的境界,这自力。这净土法门的一个特色:

  明他力之易
  ┌相似位─即蒙护念
  │
  今仗他力故┼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
  │
  └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
  ┌资┐
  ─┤ ├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
  └发┘

  到了相似位,就能够「蒙护念」,「乃至」于「相似位以还」,都有「通护念之义」。乃至于「一闻佛名」,就着我们真如佛性的开发上,都「有资」跟「发」。这个「资」是资熏种子。诸佛现在还没有护念你,但是以后有可能护念你,你已经种下一个诸佛护念的因种,叫「资」,还是一个资熏,资熏种子(熏习的熏)。「发」呢?就是你念到一心不乱,发起现行,「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是讲到「明他力之易」,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的护念有什么好处呢?这以下看「释果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果觉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

  ┤            ├即大乘果觉也。

  └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

  「阿耨多罗」翻成「无上」,「三藐三菩提」是「正等正觉」,即是「大乘」的「果觉」。

  结劝信
  ┌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
  │
  │      ┌释迦───┐
  └闻名功德如此┤     ├同所宣说,可不信乎!
  └及十方诸佛┘

  ───丙一、初劝信流通竟───

  这个地方是「劝信流通」,说明我们在忆念弥陀名号的时候,能够忆念到一心不乱啊,能够得到诸佛的护念。得到诸佛的护念有什么好处呢?「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个意思。

  这个净土法门的信心,我们看到这个地方,我们应该有一个心得。就是说蕅益大师在「正宗分」的时候强调三力不可思议:自性功德力、名号功德力、本愿功德力。但这个地方所强调的是名号功德力,名号功德不可思议。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是三根普被,不管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以名号功德为不可思议。所以善导大师也提出一个相同的观念说:我们这个净土的信心啊,要紧要建立真实的信心。什么叫真实的信心呢?善导大师提出二个差别:第一个叫自力信心,第二个叫他力信心。他说:有些人他对净土往生的信心,是建立在自力,说:你为什么能够往生?因为我把这个佛号念到绵绵密密、念到一心不乱、三昧,以这个正念的力量来保证,这样子你的信心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心是生灭的,可能会有变化。而你这个信是建力在念力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情况,当你的念力破坏的时候,你的信心就破坏了。另外一个是他力信心,就是你这个信心是建立在他力,你之所以能够往生是名号功德对我的救拔。你临命终的时候,你心再怎么散乱没关系,你心散乱,佛可不散乱、名号的功德可不散乱,当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的信心还在。因为你因地的时候栽培的信心,是建立在名号功德,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所以蕅益大师他也提出一个很高的见地:「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他并没有说往生与否,在念力之有无。因为信愿是不可破坏的,因为信愿是你平常学习经论所生起的抉择,跟你的散乱不散乱是没有关系的。所以说你这个信心,你之所以能够往生,一定要建立在信愿、建立在他力的加持上。如果说你这个信心是建立在你自己的修持,你这个信心就非常危险,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如果修持上心一散乱,你就开始害怕,这一害怕,果然不能往生。为什么不能往生呢?因为你信愿被破坏掉了。所以你自己平常要检讨一下:你对净土的信心,是建立在念力,还是建立在他力?一个自力、一个他力。如果你建立在自力,我劝你要调整一下,因为你这个信心是危险的。你这个信心一定要建立在他力上,所以仗他力故。蕅益大师在《要解》当中经常讲到这个观念──仗他力故。我们这句话可不要随便把它读过去,蕅益大师他很慈悲,一再强调净土的关键──仗他力故。这他力是怎么来的呢?他力是名号。什么是他力?什么是佛的功德力?就是这句万德洪名,无量光、无量寿,总持佛所有的功德。所以你一定要建立在他力的信心,这个信心才不可破坏,才是真实的信心。所以我们在「劝信流通」的时候,我们这样读下来,你要能够明白这样的消息。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大家有没有问题?

  问:

  答:「发」就是发起现行。

  当然,这个现行了吗?这种对于同体法性现行的力量,那是属于一心不乱。

  问:

  答:有资发之力,有这种力量。「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有可能是资、有可能是发。「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地方讲到闻到佛名,就是说对你未来,可能是资的力量、也可能是发的力量,有二种可能性。

  「有资发之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这个地方「亦得远因」偏重在资,偏重在资的这一部分。

  问:

  答:因为要达到护念的话,要达到一心不乱,就是说你要把佛号念到一心。当然他一心的时间,就是有一定的标准。那「不乱」,最关键的地方在不乱。其实我是觉得一心不难。这个「不乱」,你看外道的禅定很容易破坏,我们读《小止观》:外道有禅定在虚空中飞,他听到宫女唱歌的声音,他禅定退失掉了。如鸟折翼,就像鸟的翅膀折断掉下来。这阿罗汉在空中飞,他听到宫女的声音,他神通不会失掉。为什么?阿罗汉的禅定当中,他有不净、苦、无常、无我四种光明现前。他听到声音,他能够抉择那个声音,是不净相、是苦相、是无常相、是无我相。那我们临命终的时候,烦恼一定会活动,我们无始劫贪爱娑婆烦恼一定会活动。但是我们平常有栽培了信愿,我们那个时候观察:娑婆世界者,恶梦者也;娑婆世界者,添梦者也。娑婆世界是烦恼障、业障、报障。那个时候,我们可能会有一些三界的烦恼、三界的业力会勾引我们,来破坏我们的正念。但是我们平常在净土的信心,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我们有这个观慧现前,这个观慧一抉择下去,我们就不动,不为烦恼所动。如果说你念这句佛号,你完全没有信愿,就是强压,「烦恼不能断要他断」,强压的啊,蕅益大师前面说过:「昼夜弥陀十万,所灭的罪如爪中土,未灭的罪如大地土。」你用强压的力量,你念佛才几十年,你过去烦恼的栽培是无量劫的栽培,一个熟境界、一个生境界,你抵得过它吗?是不是?小孩子能够跟大人打架!但是你有智慧不同,你从智慧上,你从根把它破坏,因为你看到这个烦恼的相貌,是不净相、是苦相、是无常相、是无我相,它不是那么美妙的。我们认为它美妙,是因为颠倒,三界不是一个美妙的果报体。我们之所以贪恋娑婆世界,那是看到刀上的蜂蜜,没有看到那个刀,它背后所含摄的过患我们没有看到。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蕅益大师一再强调:信、愿、持名。就是这个地方,就是有个观慧。凭什么你的一心能够不乱、凭什么不为见思所乱?凭什么?不是靠你的念力。当然你的念力也是有,主要的就是你那一念的抉择,你能够抉择娑婆是苦、极乐是乐。你看到娑婆真实的苦相,看到极乐世界真实的乐相。而这种抉择,是要透过你经论的学习,闻经、达理、断疑、生信,从内心当中很真诚的生起。而不是说你什么经论都不学,你强迫你相信,那没有用。世间上的事情,强迫的是没有力量,那个是薄弱的。所以我们对净土的信心,我一再强调:你要很冷静的,看蕅益大师他会引导你,你看蕅益大师他告诉你怎么去抉择,这娑婆世界是什么情况、极乐世界是什么情况。你一定要很冷静的透过他这样的思考,内心当中:啊──,真的是这样没错。我过去之所以贪恋娑婆,是错误的、是颠倒的。我应该要一心归命极乐世界,这才是合乎离苦得乐的。你透过一个如实的观察抉择以后,生起的信愿,这个是不可动摇的。所以净土法门还不可以迷信,别人相信了我就相信。你凭什么相信?你也不知道。而这个信心非常薄弱,那个疑根没有拔,那是表面的信心。所以我们也一再强调:「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这个信愿非常重要。我个人觉得:你能够花一点时间,用一点心力在《弥陀要解》上,建立信愿是非常容易的,是可以做到的。这《弥陀要解》,蕅益大师他为你抉择了方便,你根据他这样的思考运作,你可以拔除你的疑根的,可以的。所以印光大师说:蕅益大师是法身菩萨乘愿在来的,我完全相信。你看他可以把《阿弥陀经》解释得这么的透彻。印光大师说:「纵令古佛出世,重注此经,亦不高出此矣。」释迦牟尼佛解释他自己讲的经,也就是这样子而已啦。所以我是觉得我们真正的能够静下心来,花一点时间在《弥陀要解》上面,你好好的去体会啊,可以拔除疑根,能够建立信愿,这是可以的做到的。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