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六)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31日
来源:   作者:法尊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六)

 

  经说善决择,是十力本性;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

  四无碍解相,谓辩等无竭,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

  救护诸苦恼,则是大悲心。喜相谓极喜,舍相名无杂。

  许佛不共法,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夺,不夺为自相。

  一切种智智,现见为自相,余智为少分,不许名现见。

  此五颂为果上诸法。极喜,谓见众生乐最极随喜。无杂谓不杂贪嗔,刀割香涂憎爱不起。了达一切法之智,名一切智智,以于一切法真俗二谛一时悉见为相,故名现见一切法。余声闻菩萨之智,唯见少分,不名现见也。

  若有为自相,及无为自相,彼由彼性空,是为自相空。

  此结自相空也。上说诸法,若蕴等有为法,若三解脱门等无为法,其自相各各自性空。名自相空。

  现在此不住,去来皆非有,彼中都无得,说名不可得。

  即彼不可得,由彼自性离,非常亦非坏,是不可得空。

  此释不可得空也。不可得者,谓有为三相三世不可得,现在不住不可得故,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皆非有故。即此“不可得”,亦自性空,名不可得空。

  诸法从缘生,无有和合性,和合由彼主,是为无性空。

  此释无性自性空也。众缘和合所生法,无和合实性。名为无性。和合诸法即由和合诸法本性芒,名无性自性空,释十六空竟。

  应知有性言,是总说五蕴,彼由彼性空,说名有性空。

  此下释四空,此释有性空也。有性为有为法,谓五蕴等有作用法二

  总言无性者,是说无为法,彼由彼性空,名为无性空。

  此释无性空也。无性谓无为法,无作用故。

  自性无有性,说名自性空,此性非他作,故说名自性。

  此释自性空也。诸法之无自性,本来如是,非他所作,故亦名自性,对他言自故。即此诸法自性,亦无有自性,名自性空。

  若诸佛出世,若佛不出世,一切法空性,说名为他性。实际与真如,是为他性空。

  此释他性空也。他者,对生死言。不达空性故流转生死。诸法空性,离于生死,名为他性。宇宙真理,恒常如是,有佛不增,无佛不减,佛但为说明者,而非造作者。以渚法性,常如其性,真实不虚,故名实际,亦名真如。空性亦空,名他性空。此四空即摄上十六空也。

  般若波罗蜜,广作如是说。

  总结此空理,乃《大般若经》中,佛金口亲宣也。

  如是慧光放光明,遍达三有本无生,如观掌中庵摩勒,由名言谛入灭定。

  此总结六地慧度殊胜也。庵摩勒果略似橄榄。掌中观果,喻现前亲证。如是者,由上观察二无我理,菩萨亲证诸法无生之慧,如日舒光,遍照一切,如观掌中之果,现见诸法真如,即入灭定。然于真空中,亦无灭定可入,故此乃由名言谛入灭定也。

  虽常具足灭定心,然恒悲念苦众生。

  此显悲心殊胜,虽常具亲证真如之智慧,然悲念众生,不堕断灭,不常住灭定中,仍要出定作利生事也。

  此上复能以慧力,胜过声闻及独觉。

  此顺显七地慧胜二乘,以六地所证,与七地能胜声闻之慧,作亲因故,此上,谓此六地以上也。

  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此喻显六地名现前之因也。现前者,谓六地菩萨有大力,能速成佛,一切佛法速现前故。真实,谓通达甚深诸法真理之智慧,世俗者谓一切广大福德资粮。此二资粮,喻如二翼。鹅王喻六地菩萨。广白翼者广喻福慧无量,白喻无垢也。善力风云,喻度生大愿,及一个半阿僧祗劫所积福德资粮。菩萨由具此二资粮故,速能飞度佛功德海,而达佛果。

  第七菩提心远行地

  此远行地于灭定,刹那刹那能起人。亦善炽然方便度,

  上二句释七地特胜之入灭定功德,下一句释七地特胜之方便波罗蜜多最为圆满也。名远行者,超出生死甚远故,生死有相,此为无相行故。有特别殊胜之方便故,非魔力所能及故。初地菩萨,能刹那入百三摩地,然七地以前,均不能刹那入灭定,以无相行与众生无始串习,相去悬远故。加行道时,所观真如,乃真如影象。真见道时,由加行道所缘影象为前导,真见诸法实法。以后地地修习,入灭定时,皆要先构造一真如影象;作前方便,乃能入定。至七地时,即不要此前方便,欲入灭定,于散乱心次一刹那,即能直入。方便度善炽然者,谓由不执实有,故能方便善巧,成熟佛法,饶益有情也。方便之差别,如瑜伽师地论广说十方便等。

  第八菩提心不动地

  数求胜前善根故。大士当得不退转,人于第八不动地,此地大愿极清净。

  此出不动地名,显愿波罗密圆满也。不动者,渭不为烦恼动。八地烦恼障断尽,断德等同四果

  阿罗汉故。又不为功用动,七地名有功用行,入灭定时尚须作意,有微细功用方能入,八地任运能入,不为一切分别动故。七地菩萨,欲求胜前之善根,数数修习,入不动地。从空定起,能一时分身,遍于微尘刹土,承事诸佛,饶益众生。以前二阿僧祗劫所修功德,不如此一刹那。譬如大船先在江河中,须人牵挽,其行甚缓。今入大海,乘风破浪,一日能超往百年所行。菩萨至此,任运自可成佛,决无退转。由无量大愿以智慧方便之力,皆能圆满,故能任运成就佛法,饶益众生。

  诸佛劝导起灭定。

  证八地时,断尽烦恼,寂静如阿罗汉入灭定时,若非大愿力之所摄持,及诸佛诸大菩萨之警觉,于一刹那即入无余涅槃矣。故经言一切菩萨证八地时,定有十方诸佛,前来弹指警觉,令彼出定。谓言,汝今所证是无生法忍,空三摩地;诚为殊胜;但诸佛三身四智十力四无畏等功德,汝尚未得,佛之依正身土汝尚未成。汝一人得寂灭,众生尚流转生死,汝之本愿尚未圆满。汝今所证,小乘人亦能证得,不因此便名大乘。如是开示已,八地菩萨,即出灭定,任运现身,饶益众生。

  净慧诸过不共故,八地灭垢及根本,已净烦恼三界师,不能得佛无边德。

  此显八地断净烦恼障也。净慧,谓智最清净。诸过不共,谓不与诸烦恼过共住。灭垢,谓灭烦恼罪垢。灭垢根本者,谓灭微细法我执也。三界师者,堪为世间大福田也。未成佛尚有一大阿僧祗劫,故佛之无边功德,尚未成就。

  灭生而得十自在,能于三有普现身。

  此释断尽烦恼,而能度生之理也。空宗说烦恼障,小乘初果开始断,四果断完。大乘初地开始断,七地断尽,始证八地。八地以后尚有所知障,成佛方能断完。所知障即是烦恼余习。烦恼断尽气味未尽。如瓶中盛酥油,油虽尽,其气味久洗不去。又如木盒盛香。香虽取出烧尽,盒中香气,久久犹在。烦恼断后,虽不起贪嗔,而有无始惯习之余习,名所知障,若不断尽,不能成佛。此所知障,小乘即不能断。如毕陵伽婆蹉,由多生骄贵习气故,成阿罗汉,犹唤恒阿神为小婢。舍利弗弟子多生为毒蛇嗔恨习气故,啮树即枯死。此空宗所说所知障,不同唯识。唯识宗说小乘断烦恼障,与空宗同。大乘人直往菩萨之烦恼障,分别所起者,初地断完。俱生烦恼障不断,唯地地各伏一分,令其不为过失。所伏俱生烦恼障,分十一品,初地至十地最后心伏完,金刚喻定刹那顿断。至于俱生所知障,即指俱生法我执,亦分十一品,自初地起,地地各断一品法我执及其眷属,至金刚道断尽。其所谓所知障,空宗亦名为烦恼障。唯识宗说菩萨烦恼伏而不断者,为要留惑润生,乃能受生,入生死海度众生故。月称不许此说者,谓要烦恼障断尽,方能开始断所知障故。如瓶中酥油未取出,必无法洗涤酥油之气味故。且华严明云,证八地菩萨,若非诸神劝请,第二刹那即入无余涅槃。若非烦恼障已断完,云何得入无余涅槃耶?唯识虽云:若八地烦恼断完,不造业受生,云何度生积资粮耶?此答彼云:虽已灭依烦恼而受之生,然以得十自在故,有受生自在及寿命自在,可任意现身,受意生身,任意住世利益众生也。

  第九菩提心善慧地

  第九圆净一切力,亦得净德无碍解。

  此第九地唯说其超胜之功德也。一切力,具如华严广说有十种力。力波罗密圆满清净,为九地特胜功德。复得四无碍解清净功德。四无碍解,谓法义词辩,十地经中有多门广释,此略释之,法无碍解者,谓于一一法门之名相,通达无碍。义无碍解者,谓于诸法无量差别,了知无碍。辞无碍解者,谓于诸国土,天龙等趣一切语音言辞,通达无碍。辩才无碍者,谓善开析诸法因果作用,词义相续,不紊不竭。

  第十菩提心法云地

  十地从于十方佛,得妙灌顶智增上,佛子任运澍法雨,生长众善如大云。

  此释法云地名也。法即佛法大法,能作世出世间利益,如云能降大雨,润泽世间,满众生愿。从十方佛得妙灌顶者,谓十地菩萨,入灌项三摩地,坐宝莲花座上,其花大如不可说微尘世界,菩萨身量与座相等。一一花叶上,各有菩萨眷属围绕。十方诸佛,从眉间白毫,各各放光,集菩萨顶。

  菩萨得灌顶已,即成与佛同等之报身。此灌顶名 妙智灌顶,此地亦名灌顶地也。智增上者,谓二谛悉能通达也。胜义智见诸法空相,唯是一相。世俗智见无量差别相。共相为一相,故易知,差别相无量故难知。十地菩萨,证真之智与佛相等。说法度生之世俗智亦与佛等。故曰智增上也。唯不能双照二谛故不如佛。

  菩萨时能见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时住寿经百劫,亦能证人前后际。

  智能起人百三昧,能动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

  能正思择百法门,佛子自身现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

  此三颂说初地菩萨十二类功德也。菩萨功德,实有无量,于一刹那能任运成就者,约要言之,有十二种。一、于一刹那,见百世界佛。二、能同时亲近承事百佛,得佛加持,亦自知我得加持。三、以自福德力,能任运住寿经百劫,若以法力加持尚不正此。四、以宿命通能知过去百劫之事,以天眼通,能知未来百劫之事。五、一刹那中,能出入百三摩地。六、百亿日月为世界,菩萨同时能震动百世界。七、同时能放光照百世界。八、以神通力,能同时教化百有情,各为应机说法。九、能一时游百佛土。十、能同时思择百种法门,自能通达,亦能开示令他通达。十一、自能现身到百世界。十二、一一身有百菩萨眷属围绕。此皆就任运成就之功德而言,数止于一百,若力励加行时,功德尚不止此也。

  如极喜地诸功德,如是住于无垢地,当得功德各千种,余五菩萨得百千。

  得百俱胝千俱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后得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诸功德。

  住不动地无分别,证得量等百干转,三千大干佛世界,极微尘数诸功德。

  菩萨住于善慧地,证得前说诸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大干世界微尘数。

  此二地至九地之十二类功德也。此十二类功德,皆同初地,而数量广狭不同。如初地一时见百佛,二地一时见千佛,皆以数为差别也。二地之数为千。余五谓三至七地。三地数为百千,即十万。四地得百俱胝,俱胝为千千,即百万。五地得千俱胝。六地得百干俱胝。七地得百千俱胝那由他。八地于分别智得自在,得百千佛世界微尘数功德。九地得百万阿僧祗世界微尘数,阿僧祗为六十大数之一,义为无数。

  且说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诸功德,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微尘数。

  此十地所得功德数量。且说者,不止此德尚有下颂所述功德也。不可说不可说转,是六十大数中最后一数。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皆不可说义。

  一一毛孔皆能现,无量诸佛与菩萨,如是刹那刹那顷,亦现天人阿修罗。

  此显十地菩萨一一毛孔各有如是功德,不唯自现无量身,亦现诸佛菩萨身。且刹那刹那,各现入胎、出世、出家、成道、说法度生无量不同之相。且亦现天人修罗,六趣之相,如观音三十二应身,随众生机,而为示现。

  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位,从德究竟无与等。

  此下显佛果功德,此正证佛果也。上二句显成佛因,谓三大阿僧祗劫,佛智二资粮圆满之十地菩萨,智光彻见诸法,所知障是极微细,如净空月,无纤毫云翳。十力谓佛果,十地为成佛亲因,故名生十力地。于此再精进,即成佛果。成佛之处,要在色界最高处摩醯首罗天,十地菩萨即是摩醯首罗天王。于彼天入金刚喻三昧,断尽所知障而成佛。此与小乘所说不同。小乘说佛证道,定在南赡部洲菩提树下等,乃指化身佛示现成道而言。大乘所说,就报身佛言也。证静位者,谓证佛果位。静者,谓不起作意,任运度生,不思惟分别,此是应度此不应度,此时应度此时不应,自能应机施化也。众德究竟者,谓一切功德圆满。无与等者,谓惟佛与佛,乃可相比,余无能及也。

  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智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

  此显刹那顿成佛果也。器喻世俗谛,空喻胜义谛。世俗谛中蕴界处等,虽有千差万别,而胜义谛之无我性无有差别。犹之瓶盆桌椅等物虽异,而彼诸物之空,无有差别。正智,谓正见法性无有颠倒之智慧。以诸法无我性唯是一味,故佛位微妙之一切种智,于一刹那能通达宇宙万有之真理。所知即宇宙万法也。所谓成佛能顿成者,即指与十地菩萨齐等之有情而言也。

  若静是实慧不转,不转而知亦非理。不知宁知成相违。无知者谁为他说。

  此外人难佛证静也。静即寂灭性,谓诸法实理,寂静离言,无生无相,不可思议。既离言思,智应不于上转。转者生也,谓智应不能于彼生起。若智不缘彼而生,又能知彼,则不应理。不知与知相违,不知云何能知?尚不能知,无有知者,云何而为众生宣说诸法真理耶?

  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说论为知。

  此答慧可于静转也。静即不生。不生是诸法真理,慧即见其不生。此佛慧即缘彼诸法真理而证真实义。如眼识缘青色境,有青色相现,即说彼知青色。此应成派许佛智亦有影相,惟非同凡夫境界。凡夫所现影相,执为所缘法真相。佛智影相,与诸法实相无异,不执为实,是其不同。然胜义谛中,无能知所知对立之相,故亦不可说知不知。要于名言谛中方可安立为知也。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余物,彼力发音说法性,世间由此亦了真。

  此答有能说者也。经云;曼殊师利应知,不生不灭即如来增语。法身既以法性为体,故不能以言说宣示众生。然由三大阿僧祗劫六度万行所感之受用身,及所示现之化身,能为众生宣说法性。乃至佛力加持虚空亦能发音说法,如常啼菩萨,志诚求大般若,感得虚空发音,为示方所。加持余物亦能说法,如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皆能说法。但令机感相投,尽虚空皆是善知识,以佛充满法界故。以是之故,法身虽离言说,众生由报身等发音,亦可了知法性。

  如其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

  如是佛住法性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此显不加功用自能利生之理。如勇健陶师,经久极力旋转机轮,后虽放舍不用力旋转,不作功用,然以前力所引势力,机轮自能旋转,仍为制瓶之因。众生善根,喻如制瓶之泥。佛往昔度生大愿,与三大阿僧祗劫精进修行之福德力,喻如陶师经久旋转机轮之力。证法性身,最极寂静,不作功用,如陶师放拾机轮,不复用力旋转。不作功用自能任运度生,喻如机轮放舍之后,自能旋转制瓶也。

  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此显报身为能证也。佛智如火,尽焚一切戏论分别影相。证法身时,能证之智,与所证之境合一。所证之境,既寂静离盲,生灭俱不可说,能证之智亦复如是。既境智俱寂,云何于名言谛中,安立为证法身?故唯依报身,安立为证,以报身始有色相,可以诠说故。

  此寂灭身五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

  此答云何利生之难也。此身虽无分别,不作功用,然能随机说法利益众生。如三十三天如意树,亦如龙王顶之摩尼珠,随众生福业所感,令五欲所需,随意自至。彼树与珠,亦不作功用,自有如是之力。如是佛身亦不作功用,恒常利生,尽生死际。然此身非凡夫所能见,如阿弥陀佛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一须弥尚非肉眼所见,一海边际尚非肉眼可得,如是佛之身相,凡夫云何可见。若报身佛为众生说法,恐众生闻之,将如大风振耳,无从辨其语义矣。是故唯见道之菩萨乃见,非凡夫见。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时现诸本生事,自生虽已久迁灭,仍了无杂现一切。

  此下九颂显等流身功德。等流身为报身示现与地上菩萨及声闻说法之身,又不同于八相示现之化身,乃报身功德之所等流,故曰等流身。佛于一等流身,同时可现往昔一切生中之事,往昔之生虽久已迁灭,然由果追因,因力存在,因位之力,俱可于果位表现,如华严经广说。

  何佛何刹能仁相,诸佛身行威力等,声闻僧量如何行,诸菩萨身若何等。

  演说何法自若何,如何闻法修何行,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现。

  此释一身现诸本生事,举一作布施为喻也。谓作此布施,于何佛世,在何国土,彼佛身相光明种姓云何,修何种行,具何威力,声闻弟子若干,各修何行,菩萨弟子若干,身相若何,演说何等之法,谓三乘一乘等差别,自身若何,或生富贵家,或生贫贱家,乃至或生鹿象等畜生中;以何因缘而得闻法,所修何行,以何物施,施与何人,经几何时,于一身中,皆能普现。

  如是持戒修忍进,禅定智慧昔诸生,彼等无余一切行,于一毛孔皆能现。

  此例余五度,及余诸行,如修布施,皆能显现。不惟于一身中显现,于一毛孔亦能显现。

  诸佛过去及未来,现在尽于虚空际,安住世间说正法,救济苦恼众生者,

  彼初发心至菩提,一切诸行如已行,由知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顿现。

  此显三世诸佛,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一切诸行,亦如已行,能于一毛孔中同时顿现,以了知诸法如幻之理故。

  如是三世诸菩萨,独觉声闻一切行,及余一切异生位,一毛孔中皆顿现。

  此显不唯能现三世诸佛之本身事,乃至一切菩萨独觉声闻异生之事,亦能顿现,

  此清净行随欲转,尽空世界现一尘,一尘遍于无边界,世界不细尘不粗。

  此显空间大小无碍。如此诸佛菩萨所行六波罗密等清净功德,皆能不作功用,任运显现,自在无碍。能令尽空世界现一尘中,亦能令一微尘遍无边世界。此华严十玄门大小相容一多互摄之理也。

  佛无分别尽来际,一一刹那现众行,尽赡部洲一切尘,犹不能及彼行数。

  此显时间三世无碍。能以尽未来际众行,于一刹那同时显现。乃至尽未来际,示现无碍也。

  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知种种胜解,种种界智力,

  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静虑解脱定,等至等智力,

  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诸漏尽智力,是谓十种力。

  此总标十力也。十力具足成就,即是佛果,此即以十力显示佛果也。

  彼法定从此因生,知者说此为彼处,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着说名力。

  此别释处非处智力也。处即因义,彼法从此生,或从此得,即说此为彼法之因。若布施为大富多财之因,修三学断烦恼是得解脱之因,佛为现量证知者,即说为处。若彼法不从此法生,不从此法得,如作恶而求人天乐,外道苦行而求解脱,彼因不能得此果,即说彼为非处。是处非处,于无边处智无碍着,皆悉能知,乃名为力。此处非处智力为总,余九为别。

  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此别释业异熟智力也。爱业谓感乐果之业,非爱谓感苦果之业。违上谓杂业,非纯善业亦非纯恶业也。尽业谓断尽生死之无漏业,业果深细,久远之业,虽大阿罗汉,亦难彻见,唯佛悉见无碍。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此别释种种胜解智力也。众生由贪等善不善心所之力,发为种种不同之意乐胜解,各有劣中胜三等差别。此各各不同之胜解,表现于外,则人人能见,然有时为他法所映蔽覆藏,则唯佛智始能见矣。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此别释种种界智力也。界谓本性,眼等本性空无我性,说名为界。又界谓种性,空宗谓众生同一种姓究竟成佛,唯识则谓有五种种姓差别。佛智于无边际众生界姓,悉能了知。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说名劣,眼等互生皆了达,种智无碍说名力。

  此别释根胜劣智力也。根具说有二十二根,谓眼等六根、男根、女根、命根,苦等五受根、信等五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也。根有利中钝三等,利者名胜、中钝名劣。二十二根摄一切杂染清净之根。众生之根,若胜若劣,佛悉了知。

  有行趣佛有行趣,独觉声闻二菩提,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此别释遍趣行智力也。趣谓趣向,行谓所行之道。或修大乘行趣佛道,或修二乘独觉声闻道,或修五戒十善人天道,或作十恶五逆而趣三途恶道。佛悉了知无碍。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名力。

  此别释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也。行者谓修禅定者。所有修诸禅定之因及方便,各各行者所修,佛悉了知。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名力。

  此别释宿命智力也。痴谓无明。从无始来,由无明流转生死,自他一一有情,族姓、寿命受用眷属作业、无边有情、过去所经,皆悉了知。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此别释死生智力也。此即天眼通,能知未来多生之事,尽未来际。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此别释漏尽智力也。能断烦恼得解脱,亦能知已断烦恼得解脱,名漏尽智力。小乘能断烦恼,而不能断习气;且只能自知漏尽。不知他人漏尽。大乘断烦恼,习气亦断:且能知他人,何处何时以何因缘,而得漏尽,智无障碍。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量而回转,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

  如我于佛众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言,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上以十力总赞佛功德已,此二颂佛之功德无穷,赞莫能尽。佛从初发心,即为利益无边众生,三大阿僧柢劫积集无边福智资粮,乃至十地得无边佛妙智灌顶之三摩地,如是功德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际,不惟诸菩萨不能宣说,即佛自宣说,尽未来际,亦刁<能尽。如大鹏鸟,破空飞去,有时飞还,乃力尽而还,非已到虚空边际而折还也。如是诸佛菩萨,说佛功德,虽有时止息,亦非佛之功德有尽。我者,月称菩萨自称。如找有漏凡夫,佛之功德,非我境界,岂能了知,实无由赞扬。然由龙树菩萨所造宝蔓论法界赞等,略窥少分,故敢称述也。

  甚深谓空性,余德即广大,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

  此结出佛功德也。佛之功德,谓由福智二种资粮圆满成就。智谓通达甚深空性之慧,福谓除慧以外其余一切广大功德,从修布施等因,乃至成就十力等果,皆摄于此。此甚深广大二种般若,即是大乘,若能了知修证,即可成就如佛之功德。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

  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佛以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此颂化身功德也。此二颂藏文原是一颂,以文多句长,今译为二颂。不动身谓法身及报身。以色界天身,一般众生无由接近,故重现化身,重来三有,示现从兜率陀天,下降王宫,入胎出胎,中间学习书数,逾城出家,雪山苦行,示同凡夫,及诸外道。后更弃舍苦行,受牧女乳糜,浴尼连河,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转大*轮。所以示同凡夫者,令众生知佛与常人无异,自信亦可成佛故。示同外道者,令知无义苦行,不能解脱生死故。静轮者,谓此*轮,能息众生烦恼最寂静故。世间众生,以有贪嗔等种种烦恼,为贪五欲等,不求胜果,如被绳索结缚,不得出离。佛以大悲,示受生死,欲导彼等,咸至涅槃也。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此显佛唯说一乘法也。离知真实义,无余方便,能除烦恼众垢,故除显真实义外,无别佛法。然诸法真实义,唯是一味,不以异时异地,而有变异差别。由所证义无别故。能证之慧亦无差别。故佛说法,究竟唯有一乘,说三乘者,是方便说,如法华药草化城穷子等喻所显。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故世间不入,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昔曾发誓愿,度尽诸有情。

  此显大悲不治众生故方便说法也。众生由劫者,谓此*轮,能息众生烦恼最寂静故。世间众生,以有贪嗔等种种烦恼,为贪五欲等,不求胜果,如被绳索结缚,不得出离。佛以大悲,示受生死,欲导彼等,咸至涅槃也。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

  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为众说,无等无别乘。

  此显佛唯说一乘法也。离知真实义,无余方便,能除烦恼众垢,故除显真实义外,无别佛法。然诸法真实义,唯是一味,不以异时异地,而有变异差别。由所证义无别故。能证之慧亦无差别。故佛说法,究竟唯有一乘,说三乘者,是方便说,如法华药草化城穷子等喻所显。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故世间不入,甚深佛行境。

  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昔曾发誓愿,度尽诸有情。

  此显大悲不治众生故方便说法也。众生由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之所染污,滂法造罪堕落颠倒,故不能信解悟入甚深真义佛所行境。然佛由昔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宏愿,不能以众生不解遂方便弃舍众生,故仍各应根机方便说法也。

  以是如智者,导众赴宝洲,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

  佛令诸弟子,念趣寂灭乐,心修远离已,次乃说一乘。

  此即引法华化城喻也。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于寂灭处。

  此二颂显佛身不灭也。初颂示。释迦牟尼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十方世界佛所行境,世界之数已不可知,况于将此无边世界碎为微尘之数。佛证菩提以来,所经劫数,亦复如是,然此秘密,未尝宣说。唯于宝积经中父子相见会中,有怀疑佛之国土,何故如此秽恶不净,佛言过去无数劫有因陀罗王佛,国土一切庄严,胜于极乐世界。最后谓:彼佛为谁,众莫能答。时文殊菩萨,从东方不动世界佛会中,一弹指顷,从彼处没,于此间出,谓彼佛即释迦世尊。故佛成佛之时,距今若干时劫,实非凡夫能测。而自今以后,尽未来际,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佛之悲愿乃尽。若众生一人未证最寂灭果,佛亦不入涅槃。以佛为慧母所生,大悲乳母之所育,决不弃有情趣寂灭也。

  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此喻显大悲之痛切也。如幼子无知食毒,慈母所有痛苦忧恼;佛见众生由无明痴覆,啖五欲毒食,哀愁痛切,犹有过之。故众生无明未尽,佛决不忍入涅槃。胜依者,谓佛为众生最胜依怙也。

  由诸不智人,执有事无事,当受生死位,爱离怨会苦,

  并得罪恶趣,故世成悲境,大悲遮心灭,故佛不涅槃。

  此二颂显大悲不入灭之理也,此在藏文,亦是一颂,每句各十五字。世间众生,由无知故,于缘生法执为实有,堕在常边;于因果等,拨为断无,堕在断边。由堕常故,流转生死,受一切苦;由堕断故,造诸罪业,入于恶趣。故一切世间,无非佛所悲念之境。由大悲力所遮止故,佛心无由入于寂灭,故不涅槃也。

  月称胜比丘,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

  如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智者定当知,此义非余有。

  此总结造论所依也。谓我今造此论。依于中论,然非唯依文句,乃依义理。且依宝积华严法华等圣教,及师长教授,乃造此论。其所诠之义,谓由大悲心无二慧乃至十力佛果皆是也。本论指中论。余论指唯识宗以下之论。此一颂正对清辨派而言。彼谓经部胜义有,即是中观世俗谛。故此云,除中论以外,余唯识以下诸宗,无此真空之法。故智者当知,此空宗教义,非余部所有也,

  由怖龙猛慧海色,众生弃此贤善宗,开彼颂蕾拘摩陀,望月称者心愿满。

  此显造论所为也。龙猛空慧,如海甚深。海深则蔚蓝之色亦深,众生见而生怖。众生不达龙猛空慧甚深之境,亦见而生怖,遂弃此中观贤善之宗。彼颂指中论颂。拘摩陀,花名,色白,入夜始开。中论喻如花蕾,此入中论,喻如明月,月出则拘摩陀开也。我今开演中论之义,为于望我开显者,领其愿满也。

  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

  由见臆造宗,如说有我教,故离此宗外,莫乐他宗论。

  此显此宗教义甚深,唯具宿根乃能通达也。此在藏文,亦为一颂。前说空理甚深可怖,虽多闻如世亲陈那亦难了解。(世亲陈那是否真不解,另一问题。)唯诸宿习般若具善根者,方能通达。见诸宗臆造之说,不遵佛说,其所说之义,与外道所执有我之教相似,故舍此宗外,于他宗皆不爱乐也。

  我释龙猛宗,获福遍十方。惑染意蓝空,皎洁若秋星。

  或如心蛇顶,所有摩尼珠。愿普世有情,证真速成佛。

  此总结回向也,谓自身虽是凡夫,意为众惑所染如虚空黝暗蓝色。此福虽微,如星光细小,然亦为众生之所瞻望。又此心虽为三毒所集,有如毒蛇。然此造论福,亦可利益众生,如毒蛇顶之摩尼珠,亦为众生所宝也。今以释龙猛论之福,回施有情,普愿众生,速证真实,速成佛果。

返回目录

-------------------------------------------------------------------------------------------------------

更多法尊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