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上(十三)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31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定解宝灯论新月释 上(十三)

 

  己二、究竟应断除空执

  彼执所引对实空,生起殊胜定解时,

  从此近似无执者,并非究竟实相故。

  远离三十二增益,大空离戏应修习。

  内心反复修习上述单空的执著,从而生起了对单空的殊胜定解,这时已近乎于一个没有了实执的人。然而因为只破了有边,尚有其余三边未破,故并非究竟的实相,与上根者的究竟修法仍相去甚远。因此还应继续修习远离三十二增益的离戏大空。

  对初学者来说,单空特别的重要,等到单空已修成后,就要超越单空。这就象渡海到宝洲需要借助船只一样,但渡过了大海,到了宝洲时,若还背着船只,不愿舍弃,则是累赘。又比如,要烧掉柴薪必须用火,当柴薪被烧完时,火也就自然灭了。比喻对实有执著的对治法是空性执著,当实有执著被遣除后,观待于实有法而假立的单空也应被遣除,否则相对于究竟空性来说,还是一种执著。

  前文已指出应成派在开始时也有修单空的阶段,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智慧品》中说:“若久修空性,将断实有习。”但有单空的执著不能证悟究竟的大智慧,因为单空还属于微细的无边,是一种心所法。因此接下来应是:“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断除了空执后,便证悟了大智慧,证悟了大空性与大光明的法界本性。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智慧品》中描述了这种大空境界:“若实无实法,皆不住心前,彼时无他相,无缘最寂灭。”

  四谛共有十六行相。其中苦谛四行相为非常、苦、空、无我(非常:待众缘故;苦:逼迫性故;空:违我所见故;无我:违我见故)。

  集谛四行相为因、集、生、缘(因:如种理故;集:等现理故;生:相续理故;缘:成办理故)。

  灭谛四行相为灭、静、妙、离(灭:诸蕴尽故;静:三毒息故;妙:无众患故;离:脱众灾故)。

  道谛四行相为道、如、行、出(道:通行义故;如:契正理故;行:正趣向涅槃故;出:能永出生死故)。这十六行相是小乘弟子为证罗汉果所必须修的法,加上一般凡夫颠倒执著的非十六行相,共三十二种,但这些在究竟法界中都不存在,成了增益,不出四边,因此修大乘法的弟子应该远离这些边戏,极放松地修习真正的大空。

  关于极放松,并非凡夫人对法界本性一无所知地去学放松。而是对究竟本性有坚定的定解,了知本来就是无生无灭、没有承认的大空性后,再极放松而打坐修行。

  颂词中用到的“大空”不只是显宗的概念,因为大圆满的“彻却”中上师解说心的本性时,也是用的无生大空。初学者若对单空已有感受,或有稳定的大空定解,或有上师传给的窍诀时,也可修这无生的大空。先稍稍忆念一下这个正见,然后安住于这个无生空性中,自然就不会分别,很稳定,很深邃,不可思议,更没有一丝疑惑。这是佛所宣说最了义的修法,给它安立大圆满、大手印、禅宗顿门、大中观等各种名称都可以。

  完全通达实空后,空性现于缘起性,

  现空何者亦不执,犹如用火炼纯金,

  如是虽可得信解。

  经过上述观察对空性生起的定解,及反复修行,最后完全通达、证悟后,出定时便见到空性从缘起性中显现,这时对显现与空性都不再有执著。就好象黄金经过十六次锻烧之后,变成了稳定的纯金,永远不会再混进杂质了。

  根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所讲,自宗现空双运究竟修法的次第是:现抉择为空;现空抉择为双运;双运抉择为离戏;离戏抉择为大平等。此处阐述的即是第二步“现空抉择为双运”,进一步的解说请阅本论的第五问题。

  “现空何者亦不执”,这时对现空都没有执著,现即空、空即现,两者无二无别,不用说现与空的本体没有任何分别执著,就连反体上也不会有任何区分。在现与空上本来都不存在一个微尘大的实有法,就好象晚上在平静的海面上,映出满天的繁星,但真实来讲大海中连一颗星星都找不到,在入定通达了真实的空性后,出定时就可产生如此殊胜的定解。

  “犹如用火炼纯金,如是可以得信解。”黄金经过十六次锻烧工序后,便得到稳定的纯金,又《俱舍论》等中说,南瞻部洲的大海中,也有极纯的黄金。以此黄金来比喻上述入定通达胜义大空后,出定时产生的殊胜信解。

  否则极为甚深要,圣藏智成诸大德,

  长期精勤所证义,呜呼愚者一瞬息,

  说是证悟起怀疑。

  否则,对于上述连印度、西藏诸大成就者,都要经过长时期的苦行与精进才能证悟的甚深意义,若一些连稳定的世间正见也没有的下根人,说在一刹那间便已证悟了,真让我生起怀疑。

  往昔印藏大德并不是一开始就极放松,不取舍善恶业而成就的。而是在证悟前经过了长期的精进闻思修,积累福报,忏悔业障,几十年如一日。大家耳熟能详的如布玛目扎、加拿思扎、帝洛巴、那洛巴、密勒日巴等大成就者,很多世中都是大班智达,长期精进如法依止上师,受过很多苦行,而不是一味休息、睡觉而轻松证悟的。

  大圆满祖师无垢光尊者也曾在西藏桑耶长期精进的闻思修,当时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被子,只有一个牛毛口袋,晚上就钻进口袋抵御寒冷,经过了这样长期的苦行后,才证得法身果位。

  法王如意宝青年时代曾学过法的石渠江玛佛教学校,是个算不上寺庙的寺庙,因为全寺除上师托嘎如意宝住在一个简陋如现在的牛粪棚的木板屋之外,所有的弟子全都住在帐篷里。法王当时住在一块岩石的凹进处,在石壁外再搭一个帐篷挡风避雨。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了法王如意宝等一大批高僧大德。法王和几位道友曾有一次从江玛到青海去朝见嘛呢喇嘛,因连日大雪,他们仍在风雪中赶路,寒风刺骨,途中手脚冻裂失去了知觉,但仍然坚持不懈,赶到了嘛呢喇嘛的修行地。

  法王如意宝在讲《定解宝灯论》时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过去,全知麦彭仁波切、列绕朗巴、康巴的根桑曲扎格西(法王今年所传的《入菩萨行广释》即根桑曲扎格西所作,法王即列绕朗巴和根桑曲扎的共同转世)、措西喇嘛等,一起到蒋扬亲哲旺波面前听杰珍大圆满,全知麦彭仁波切当时住在后院里一个帐篷中。一天措西喇嘛说:“你们宁玛派的有些弟子领受上师一个灌顶,然后极放松,说是在吃一个糌粑的时间里便已证悟了大圆满,而小乘声闻依止的上师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很长时间里精进地苦行,但你们宁玛派却说暂时分三乘时,他们还没圆满证悟法无我空性。对此我心存怀疑。”本来这个问题不难回答,比如大圆满法见解彻底、加持力大,是了义的修法等等。但全知麦彭仁波切没有回答,在晚上大家将睡时,摇铃把弟子刚华召来,重复了白天措西喇嘛的话,并说他这些话很真实啊,很不好回答。这个公案从堪布刚华一直传到法王如意宝这里,法王如意宝又讲给了我们。法王说:“全知麦彭仁波切这么做的密义,是向弟子说明修大圆满的弟子也应精进苦行,积资净障。”

  有人认为过去的大德都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本来与凡夫人就不同,显现苦行、证悟是理所当然的。密勒日巴尊者曾专门针对这种想法说:这样去想,对他是生起了极大的信心,但对法却产生了极大的邪见。真正如理如法精进地闻思修,凡夫也即身可成普贤王如来,我们对这一点不能生起一丝的疑惑。

  这些大成就者都是经历很多苦行才成就的。我们凡夫人也应该以苦行精进闻思,如果没有闻思,没有积福忏罪,不生信心,对法界胜义本性没有定解,不用说这一生,生生世世都不会产生修的智慧,不会证悟法界本性,甚至连下世转生到善趣都很困难。

  法王如意宝经常提到:心里没正见的人往往喜欢说诸如昨晚梦里普贤佛母赐给了我一副铃和杵,早上醒来时一切都变了,分别心不见了,不需要吃饭了等等,要知道这些并不是修法的真正验相,真正的验相是产生了殊胜的大悲心,对因果产生正知正见,对上师产生真实的信心。若这些方面没有增上,甚至倒退,则不管梦中、定中所见是多么殊胜稀有,无疑都是魔王化成本尊来作的扰乱,会使自己误入歧途。

  又有些发心不纯的人,心里对上师未存有几分真正的恭敬心,供养了一条哈达、一些钱后,就觉得特别了不起,好象上师没有钱,吃、穿不够,拿了这钱后,会象普通人一样特别高兴,似乎上师象商店里的货物,已经被自己买过来了一样。认为现在上师给自己传法、灌顶是理所当然的事,甚至倒转过来,上师做自己的弟子也未尝不可。而不知上师是佛,佛不可能没有吃、没有穿,他连最殊胜、了义的三摩地妙食都有,不需要这一点点有漏的财物,即使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珍宝财物拿来供养,也不足以报上师的恩德,以往人们向上师求法时,供养的是整袋的黄金,并不是为“买通”上师,而是为了增上福报与信心,净除业障,获得加持,以证悟心的本性。

  霍西喇嘛等许多高僧大德说过:“世间人,最初得些漏法的安乐,但后面却跟随着无边的轮回苦;修行人最初吃苦精进,后面则得到解脱的究竟安乐。”末法时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需闻思,抉择法界本性,产生定解,否则别说度人,就是自度也不可能。世亲菩萨曾说:“教法需要闻思,证法需要修持。”可是如今,真正的佛法很少有人讲闻,能吃苦如理如法闻思修的人很少,若了解一点般若经中有关空性的词句,便不执著极放松起来。少数得到上师的慈悲摄受却不珍惜,上师现愤怒相时,退信心;若现寂静相时,则产生颠倒的染心,不知上师的功德,不报上师的恩德。

  也有极少数冒充上师的人,不但没有证悟,发心也不正,往往故弄玄虚,说些诸如:我们有缘,我梦见过你,果然今天遇到了,缘起也很好。然后进行灌顶,并告知不用修加行,不用积福净障,只是一味地放松、安住就可以成就,弟子也就以为已经证悟了心的本性。按理修大圆满法,安住了心的本性后,修三个月或六个月就可成就,可是这些得到“上师”印可的人闭关了三年、六年后,人还是原来那个人,分别心还是那么难调,嫉妒、傲慢一点也未见减少,于是相互间就产生了矛盾。

  口里说得深,行为显现很高,并不是一个学佛人的样子。重要的是在相续中产生定解,有真正稳固的皈依心,比如梦中遇违缘时,有没有祈祷、皈依上师三宝的心,如果没有,则中有或后世中遇到极大怖畏的时候,自己一个凡夫没有能力,又想不到祈祷三宝,则怎么能解除怖畏?若平时梦见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漏法,皈依心也不具足,也不积资净障,怎么能证悟顶乘大圆满呢?

  全知麦彭仁波切给我们开示了先闻思,后修单空,待对单空有殊胜的定解后,再修殊胜现空大双运和大圆满的路。按这样去精进修持,加上对金刚上师的信心,精进苦行,积资净障,才是正确的修法。

  己三、宣说正行远离一切执著的正见

  正行现有轮涅法,远离有无是本性,

  本来未成有无法,若起偏执成戏论。

  是故以理观察时,不见一切成立故,

  于彼为何起执著。

  在修正行时,一切轮回与涅槃的法都显现出它们远离了有与无的本性。在本性中,本来就不存在有无诸边的法,若对此生起颠倒的有与无的执著,则成了戏论。因此以胜义理论观察时,一切都是本来无生的大空性,不会见到有形相、颜色、刹那性等任何一法的成立,这时怎么还会可能再产生任何的执著呢?

  “正行”即是安住于依胜义理论伺察得出的正见,或安住于依上师解说心性时所认识的法界本性而修行。

  戊二、分说正见派的修法

  因绝大部分修行人是通过闻思、渐次修行的根器,所以在此专门介绍闻思正见派的修法。

  然而远离四边戏,观察引得定解中,

  自生光明之智慧,胜观明显犹如灯。

  然而在这由观察引得的关于本来无生,远离四边八戏的大空性定解中,并不类似于昏迷状态或象外道“顺世派”那样认为先有后无的断灭见,而是与大空性无二无别、互为双运的大光明,也即是自生的大智慧。这是止观中的胜观,犹如一盏能照破一切黑暗的明灯。

  真正的如来藏大光明是与大空性无二的双运,也即是基的本性、道中安住的现空双运、果的二身双运。在第三转法轮了义经典中,对智者可直接讲如来藏光明是存在的、不变的、无取舍的,是具无量无边功德的无为法。而愚者,对此会作分别取舍的颠倒执著,正确理解不到、修不成、见不到如来藏。

  虽然大光明与大空性如火与火的热性一样无二无别,但初学者往往执著一个不可思议的胜义法。因此,初学者必须系统闻思般若空性,若先不讲大空性,则对如来藏光明会产生实执,调伏不了烦恼心,永远不得解脱。

  圣者入定时明空双运的境界虽是不可思议,但不可将此与外道的不可思议神我混为一谈。虽然外道认为神我是实有存在的、不空的、不可思议的,但若对此略加分析,他们执著的神我,只是一个假立的总相,无自相。并且在众生面前,在世俗中也不存在一个神我,在圣者的智慧面前亦不存在一个神我、大自在天。因此,这胜观(或称为如来藏大光明)与外道不可思议的我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它本来就远离边戏,与大空性一味一体。而外道的不可思议我、自在天等在究竟上是可思议、实有存在的,其边际执著根本无法遣除,得不到暂时或究竟的解脱。

  下面讲这种智慧的违品,以及欲证得这种智慧,必须生起定解。

  与彼相违之行相,四边劣意如黑暗,

  除根对治胜观故,何修必须生定解。

  与上述胜观智慧相违的,即是对四边产生执著的下劣分别意识。前者如灯光,后者如黑暗,前者可以遣除后者的边执,以至于遣除它的种子,因此修行人为了对治下劣的分别心,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必需产生胜观的定解。

  即使资粮道、加行道的凡夫菩萨在入定前的最后一刹那,也是在极短时间里忆念了法界本性,然后入定,直到见道前,都是这种修法。

  过去在格猛地方,有位与全知麦彭仁波切同时代的大成就者,叫丹增罗伍喇嘛,圆寂前所作的偈子中透露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他生前常向有缘弟子传授大圆满修法,但首要条件是先要用三年时间闻思中观,完全理解法界的甚深本性。

  也许会有一部分人有如此体验:刚入内道时,觉得自己的信心、悲心还不错,但随着时间推移,最初的这些善法好象在不断退失,信心、悲心越来越不如从前。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的信心、悲心没有正见作基础,信心多是类似于“闻得生信”之类的,悲心也是相似的、远未清净坚固。这样的信心、悲心不可靠,很易退失。因此,有部分内道弟子会觉得自己的信心、悲心反不如初始,与此同时又没有足够的闻思,没有定解,没有修法。这样,可靠的信心、悲心、智慧、人格无法增上。此时不能生疲劳心,应多闻思,引发定解,多祈祷上师,修上师瑜伽,忏悔业障,这样信心、悲心等善法功德会逐渐产生、稳固。

  竹庆仁波切云:与修行相比,见解更重要,见解高修行也高,见解低修行也低。因此,我们要反问自己,有没有定解?打坐修法时安住了定解没有?若无定解,应加紧闻思,抉择产生定解,然后观察修,在相续中引生定解,遣除增损。若有定解后,应不远离定解而安住,自生胜观智慧会自然现前,一切显现为本来的大清净,一切都是安乐的法。这时对治烦恼也就非常容易。否则,会认为修法很不容易,或说自己没缘份、业障深重等等。

  下面讲破四边戏的方法。

  同时能破四边戏,超意本来之法界,

  异生同时难证故,轮番而破四边戏,

  此为闻思正见派。

  对于能同时破除四边戏论,超越了分别意的本来如此的法界,异生(凡夫)因为根器下劣,很难证悟,只能轮番破除四边戏,这轮番而破的便是闻思正见派的修法。

  果仁巴大师指出尚未到登地时的凡夫需轮番破,而登地后则是同时破。凡夫需轮番破的原因,是因为在同一凡夫相续中,第六分别心在同一刹那只能执著一个事物,如想到了宝瓶便想不到柱子,忆念着破有边便不能忆念破无边,因此只能依次修,也就是从修相似的空性开始,渐次修持究竟的空性。

  同时破的例子,如莲花生大师在依止上师西日桑哈时,西日桑哈给莲花生大师作了个契克印后,解说了心的本性,莲花生大师便刹那间证悟了,获得了无漏的智慧。在大乘显宗中,修中观应成派空性的圣者,也是同时破除四边。

  下面是善证者的功德利益:

  于彼常时修行者,如是定解越明显,

  摧灭颠倒之增益,智慧增如上弦月。

  恒常修轮番破四边戏的人,他相续中的定解会越来越明显,逐渐摧灭对法界颠倒执著的增益,智慧就会象从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一样,越来越增上。

  “常时”并非指一次打坐修法时间很长,而是每天都坚持抽几段时间来修,而且每次修的时间都不宜太长,如此坚持不懈,同时精进于积累福报,修上师瑜伽。

  无等达波仁波切(冈波巴大师)曾说:修法越殊胜,分别心就调伏得越柔顺,若分别心仍很粗重,则修法必定不殊胜。如果我们平时经常看到这个人对上师不恭敬,那个人持戒不严谨等等,这正说明了我们自己忘失了定解,分别心没被调伏。有定解,修法殊胜者的验相是在相续中增益逐渐被遣除,心很清净,对世间八法没有欲求,对众生产生了真正的悲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及自己的智慧逐渐增上。

  接着讲邪见者修法的结果。

  一切不执劣见者,未成诸法之定解,

  于其由何能生起?是故不能除障碍。

  而那些并非在证悟本性之后,而是刚开始修时便一切不执著,见解低劣的人,因为没有知道上师所解说的心性,也不去伺察、推理,怎么能生起诸法在法界中并不成立的定解呢?没有定解也就不可能有安住定解的胜观,没有胜观智慧也就不可能遣除障碍。

  圣者的一切不执著是安住在智慧上,劣见者所谓的一切不执著,其实是安住在无明分别心上,这样就象牦牛、雪猪子一样,怎能产生大悲、信心甚至证悟这些功德?这样修上十年、二十年,仍将一无所成。

  丁三、愚夫颠倒修法与正见修法的差别

  由于此二之差别,如同烟因推测火,

  上进断证而了知。

  以上轮番抉择了邪正修法的差别,就象看到有烟就可以推测一定有火一样,从修行人所表现出来的断证功德是否长进就可以判断其修法的邪正。

  “此二”即指上述愚夫颠倒修法与正见修法这两者,“火”比喻入定修持的深浅,“烟”即比喻出定时所表现出来的断证功德。

  下面解释之所以能从外在的断证功德表现推知出其修法邪正的原因。

  首先是邪道的验相:

  何故愚昧盲修者,并非断证之真因,

  阻障生起功德故,犹如汉茶过滤器,

  灭尽教证增烦恼,尤其因果退信心。

  为什么呢?因为愚昧的人还没有生起正见,也没有上师加持的方便,就忙于修行(象前面所讲的庸俗无念那一种),这不是断除二障,获得证悟的真正之因,反而会障碍断证功德的生起,就象滤茶器,茶水倒进后,可饮用的茶汁都漏尽了,剩下来的都是残渣。这种盲修瞎炼的人,甚至会使相续中已有的教法——闻思的功德,和证法——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及智慧等功德全都灭尽,而相反的无明痴心、傲慢、嫉妒等烦恼越来越深重,甚至对因果都退失了信心。

  这些人口中声称此是极为殊胜的修法,自诩同于佛菩萨等圣者,行为上不取舍善恶业,不做世俗方便的福报,不对众生修慈悲菩提心,并认为那只是下根者才需要的,常喜妄语、绮语等。嗔恚嫉妒同道梵行者,滥用僧物、侵损常住等,却以最究竟的见解作挡箭牌,说究竟法界中本无分别,并无能作、所作,也没有什么因缘果报,一切只是如梦如幻,却因没有契入,而导致了与外道“顺世派”完全相同的结果。

  有些人因梦中见到一些景象而洋洋自得,有智慧的人听了却为他感到可怜:对梦中的事都发生执著,怎么去证得空性?要见到本尊、证悟空性,首先得有定解,依靠殊胜的定解,不说一个本尊,无量本尊的加持都可得到,获得与他们一味一体的究竟成就。

  法王如意宝在按莲花生大师窍诀所作的《直断要诀释》中说:“若无丝毫信心、悲心等正道的验相,则无碍地穿越山崖,在空中如鸟一样飞,在水中如鱼一样游,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看他人一眼,就能把他的病治好,在山崖、虚空中取出佛像等伏藏品,将一般的魔降伏后收作眷属,这些都是魔所作违缘的验相,故不能认为是正道。应以慈悲之心降伏魔众,以智慧之眼照见并趣向解脱之道。”大小乘共同承认的了义神通,是调伏相续烦恼;显密共同承认的了义神通,是具圆满殊胜菩提心,弘扬佛法;密宗尤其大圆满不共地认为,降伏业障深重、难以调化的众生,将他们的心以舍(ZA:)字形象融入阿弥陀佛等的心间而往生净土,这才是最了义的神通。

  下面是善证修法的验相。

  设若具足正见眼,盛燃前无教证相,

  由于见空之功德,无欺因果缘起法,

  生信将成灭烦恼。

  如果具足了单空与究竟大空性的定解以及正见修法之眼,便可自然而然迅速地在相续中产生以前所没有的闻思正教与信心增上等教证二法功德增上的验相,已产生的会增上。而且由于证悟空性功德的加持,对毫厘无欺的因果缘起法会自然产生极大的信心,并将逐渐灭除烦恼。

  因为烦恼是把一切万法看成实有后才产生的,而修了空性后,实有执著渐渐消去,万法已如水中月影一样如梦如幻,这时想要产生烦恼也很困难。即使因过去习气而在出定时偶然产生了烦恼,也如强驽之末,力量变得很小,持续时间很短,不需要再专门用一个对治法,就会自动消失。就象落在雪地上的火星一样,不可能长久。

  而且,证到一切都如梦如幻后,发现过去世的父母,也即现在的众生,正在因为实有的执著,虽然心里希求安乐,却遭受着各种无谓的痛苦,于是心里自然产生大悲心。如果证悟到究竟的大空性,便知道众生本来是大清净涅槃中的佛,本身安住在大空性与大光明之中,因为没有认识的缘故而转生轮回,就象一个人面前就放着如意宝,却因为眼瞎,还遭受着贫穷的折磨,因此对众生任运地生起大悲心。

  因此,修行高低的验相表现在世俗中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取舍因果等,这不但在小乘及大乘的显宗,大乘密宗也同样认许。修空性后的功德,同时又会增上空性的修行,两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登地圣者出定时也要发大悲菩提心修方便的五度,利益众生,净罪积资,然后入定安住法界本性。在第三转法轮的经典中广说:大乘弟子在登地以前,以修相似的空性为主,而在登地之后,则以出定为主,为什么呢?因为大乘弟子的主要目的是度化众生,在登地后,出定时才可以幻化极多化身,修无量的六度万行,度化无边的众生,而且诸佛菩萨在证悟后会更加精进地修行六度万行,而不是从此可以放逸懈怠。比如四地菩萨精进度圆满,自此以后一切都是以凡夫所望尘莫及的最精进的程度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直至究竟成佛后,任运地度化众生。

  真正的大乘行者开始发心时唯考虑的就是众生的利益,从不发心独自为自己去得一个佛陀果位。《入菩萨行》云:“何需更繁叙?凡愚求自利,牟尼唯利他,且观此二别!”意即佛正是为了利益众生,才极快圆满了一切智智的果位,而众生也正是为了利益自我,无始时来仍在轮回中流转。如果我们观察自相续,虽然口中说发菩提心修大乘法,实际上对自己要清净业障,获得解脱更为迫切,这就是小乘的发心,如果只是为求得世间的圆满,则连小乘的出离心也不具备。所以我们决不能轻视皈依、出离心、菩提心等加行的修法,否则就成为断证功德的极大违缘。

  菩萨观想一切众生都是自己而兴“无缘之慈、同体之悲”,比如《普贤行愿品》把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往生极乐世界,并不是如凡夫或“独觉”那样退了菩提心,一个人往生到清净刹土自在修行。法王如意宝、霍西堪布等大成就者都反复强调学佛人必须再三闻思《定解宝灯论》和《入菩萨行》,对大乘行者,这两部论犹如日月,必不可少。

  丁四、需以修行消尽一切执著

  观察引得定解中,一缘安住之等持,

  未见见性殊胜义,所见之义无偏袒。

  由以上闻思观察引得对空性的定解(或由上师解说心的本性而产生定解),然后安住于这“一缘”即大空性中,修行“等持”即禅定。这时未见到有四边八戏的法,因此才真正见到殊胜的法界本性,对所见的真实之相,也无有是空性或不是空性的偏袒执著。

  《般若摄颂》中有个比喻:虚空并不存在,因它没有任何颜色、形相、本体,但还是可以说见到了虚空。对法界本性,也只能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这时没有其余的所知法,也没有外、内的差别,只是极放松安住在无生空性中,好象一个小偷进入一间空室,发现屋里本无一物一样,分别心本身即远离四边八戏,是清净的法。修行稍微稳定的人,可以在行住坐卧的同时,仍安住在一缘之中。

  当然这并不是用眼识见到一个希奇的外境法。这时没有忆念、没有分别,好象被一个人牢牢地抓住了一样。

  纵使一切无执著,然如哑巴受糖味,

  修习瑜伽士生信,不须惟有依观察。

  但虽无见,却并不是一无所获,而是内心中有甚深而且稳固的定解,只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如哑巴吃了糖,无法给他人用语言表达糖的味道一样。就象在烧开的水中倒入食盐,一会儿盐就溶入水中,与水成了一味一体,找不到一粒单独的食盐。同样以无漏智慧打坐修行后,一切融入在了法界本性,没有一个单独成立的法。凡夫人对未见即是见很难理解,就象一人手中空空,而说递给你东西一样,觉得不可思议。

  这时,瑜伽证悟者相续中对法界本性生起了坚定的信心,再也用不着初修时那样依靠观察修,只安住修就可以了,不再“惟”观察修了,无始时来已疲倦至极的分别心这时可以永久地安息了。

  这一问题到此已全部结束,现在我们再回顾一下内容大纲。

  对下面要讲到的一些名相,在此先作简单的说明。单空与究竟空性,两者都是无为法,初学者抉择基时,世俗的单空无为法要观待有为法,如瓶空要观待瓶,而究竟空性是大无为法,不要观待世俗法,超过了观待的世俗法。而见解是有为法,其中单空见与究竟空性正见的区别为:单空见有空执,而究竟空性正见,虽能了知、通达,但无空执。单空与究竟空性是从所知方面讲,而见解是从能知方面讲。

  要对外境林林总总的万法一个个地去修单空势所不能,而万法的作者是分别心,正当它在分别之时,即是无来无去,无生无实,在胜义中如石女儿一样并不存在。在分别心刚显现时,便看住它的里面或后面,或知道在二谛中都是无生的大空性,这样分别心就慢慢地寂灭下来,如果去压制它,它分别就更厉害,越来越粗。有了这种定解后,在打坐时就安住于这个无生单空之中。

  发了菩提心,修行单空,可以遣除四边中有边执著,产生许多功德,对初学者来说很深,也是菩萨出定后的修法。它是大乘的修法,而不是小乘的修法,因为小乘罗汉还不能破除有边中细的执著。

  修单空时应避开歧途,应该防止把单空理解成柱子上没有宝瓶的那种低劣他空,也就是说并不是妄动的分别心外有一个单空,以分别心去找一个单空,而是这妄动心的本身即是单空,也就是自性空或自相空。还应防止把单空理解成象前面所说的只是没有颜色、相状,这样不可能产生出单空修法的功德。

  修单空也是针对内心。初修要以信心和恭敬心为主,关键在于内心,而不在乎身口外在的形式。我们平时发心不清净,充满烦恼等等,主要是由俱生我执产生的,欲遣除俱生我执,应修人无我空性。从人无我空性的所知反体上,无论你在修空性也好,知道空性也好,已解脱或正在转生轮回也好,都毫无差别是没有的、是本来无生的空性,也就是说,不管吃饭睡觉,担柴运水,或者命终,无论何时,身体上都不存在一个俱生的我,而不是在有的基础上,去寻找一个无我。

  单空修成后,不会再有实有的山河大地,实有的本尊,实有的轮回过患以及实有的清净涅槃等执著。一切都如梦如幻,如梦如幻地感受痛苦,如梦如幻地观想本尊,如梦如幻地解脱轮回,如梦如幻地获得安乐。

  单空已经修得稳定之后,便不能再安住于单空,究竟的修法应如寂天菩萨所说:“由修无所有,后亦断空执。”

  以上归纳了单空的修法,下面讲究竟大空性的修法。究竟的法界是现与空的大双运,只有智慧才能真实感受。就象一间空屋,早晨太阳射进来时,变得很明亮,这样既是空的,又是光明的。对初学者只能以单空来表示,有人一听说法界便以为是外境中存在的法,听到大空性就以为如石女儿一样,没有光明,听到光明便认为是智慧,把法界、空性、光明、智慧认为是相对独立的实有法。其实这些都是分别心的本性,是融于一味一体的,修行智慧外,不存在一个空性;法界本性外,不存在一个智慧,就象火与火的热性,不可分离。

  对基道果,如何安立大空性?在凡夫面前,它们是法界的本基,在修道中是出世无漏智慧所见到并安住的本性,果是彻底融入这法界本性。这时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无法用世俗中的语言表达。如果象佛一样安住于法界本性,刹那也不动摇,任运地做度化众生的事业,则不需要再取舍善恶因果,因为法界本性中丝毫不存在这些世俗法,一切世俗法都融入在了法界本性中。但如果没有证得佛果,还有出定、入定的区别,则虽然通达了诸法如梦如幻,还是应谨慎取舍善恶业。而且世俗中最重要的是发心,发心纯正广大后,身口行为才会随之广大。

  我们可以用比喻来描述大空性。虚空中远处飘来的乌云挡住了太阳,使人见不到阳光,得不到温暖。但无论有云无云,太阳依旧高挂在天空,只要去掉云层,太阳就会照耀大地,同样不管有无分别心,其本性依然未变,人的好、坏、对、错等等的分别心就象忽然出现的云,挡住了它的本性,即本身具有的智慧,如果安住于分别心无生本性中,分别心就消失在了法界中,智慧的光明就显露出来,就象云消散在了虚空中,煦暖的阳光重新普照大地一样,这时会感受无漏的光明无为法的大乐,但在感受的同时,又没有一刹那的欲求与染心。

  传承上师们亦反复强调心的本性是大空性。法王如意宝等诸多传承上师都说:八部《大幻化网续》都讲了分别心是幻化,安住于此就是智慧,一切证悟功德才会发生,增广和巩固,乃至圆满佛陀果位,任运度化众生。除此之外,再没有另外更为殊胜的修法。

  修大空性首先要强调的是定解。有时早上觉得安住心的本性很容易,下午就很困难,有时妄念纷飞,好象很难修。这不是修行的好坏,而是尚未产生定解的缘故。修行不是另外去找个空性,而是想去找的分别心本身即是空性,就象冬天的冰,本身就是水的一种状态,而不是独立于水之外另外有一种东西叫冰。如果有坚定的定解,就会时时了知妄动的分别心即是大空性,分别心就慢慢寂灭下来。安住之后,便极放松,不能再去分别,就象劳动后休息一样。如果这时开始往外散乱,或是昏沉,则出定去积累福报,或是再忆念一下定解,或是修一下上师瑜伽,然后再安住在无生本性中。《大圆满心性休息》就是在知道无生空性的本性后,以极放松而安住于其中。这是成就者了义的休息,是打坐时真实的修法。

  修大空性的通常次第如何?凡夫若有真实稳定的定解,也可以有相似的殊胜修法,如大乘加行道是以修法为主,而且是以修相似的胜义为主,有出定与入定的区别。入定中不加分别,安住在资粮道中认识到的大空性,已安住后,则不需要再三去观察修或再忆念,犹如安住在虚空一样,相续中也不会产生疑惑,有不可思议的感受。这样不需要很长时间,便会对佛法产生不共同的皈依心与信心,对他人学法、积累福报也会产生随喜心。否则只会泛泛了知佛法不可思议的加持与殊胜,很难真实感受。如果不安住在分别心本身不可思议的空性上面,只是觉得分别心没动,没有忆念,很放松,而没有了达分别心的空性,则与外道不可思议我的修法成了一致。这样修上千万劫也不会增上证悟的功德。

  在着手修大空性时,不能放弃前行修法。我们应常常修上师瑜伽,持诵佛菩萨心咒。比如念金刚萨埵心咒时,就要忆念将无始时来心中之无明业障烦恼习气,以此咒力极快清净;闻思前则诵文殊心咒,能令不知者知,知者更深,深者增广。

  另外这里着重指出初修大空性的人所应注意的。初修者往往苦恼于心念没有办法安住,甚至打坐时烦恼反而更多,而不知从何下手。烦恼分别心是世俗谛中最究竟的怨敌,它到处乱跑,忽上忽下,好象故意去抓一个人时,却根本找不到。但有个窍门,如果了知心的本性即是空性,只要放松,分别心就不会再乱动,流转轮回备受痛苦。究竟的上师和本尊也就是心的胜义本性,而幻化本尊的本体就是自己的金刚上师,诚心祈祷就能得到加持,这些都要作如幻如梦想,若产生执著,认为外境的本尊是实有法,则反而会得到魔的加持。而真正的佛和魔也是在自己相续当中,不必向外寻觅,能如此理解,那么修行中就不会有什么违缘。

  初学者刚刚契入法界本性,安住的时间不可能很长,顶多就是念一遍百字明的时间,出定时,又忆念、祈祷、重新安住,交替进行。圣者已得到出世的无漏智慧,则不必再观察忆念,能够始终安住。荣素班智达的《入大乘论》云:初修者在抉择正见生发信心后,入定时有定解的感受,但出定时仍须忆念,否则仍会有凡夫分别执著的染污心发生,比如铁块虽然已在火里烧得通红,但是一拿出来,很快就变为黑色。华智仁波切亦说:有些初学者能在讲经、闻法、吃饭等的同时相似安住于法界本性,但时间往往很短暂,这是上师加持,自己勤修的结果,此时就应在寂静处精进修习,才能稳固,若处在热闹城市中,散乱心更多,修起来就很困难。

  安住于分别心的胜义本性,并不是把分别心强制压伏,而是了知分别心自性本空后,不再去分别执著,安住于其中而极放松,这是瑜伽士的了义修法,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上师心滴》等著作中作了详细的说明。有人打坐三四个小时犹如一刹那就过去了,这只是止观当中的止,与色界、无色界的修法类同,并不是真正出世胜义本性的修法。

  我们闻思此章内容时,应再三观察自相续是否有类似的错误,如果有的话应及时改正过来,依善证之法精进修行,定能极快地解脱。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