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增比丘: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法增比丘:入流分与入流的道次第
何谓入流分?何谓入流成就?
入流分即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这在《杂阿含843经》裡称作入流分(向初果):「有四种入流分;何等為四?谓亲近善男子(善知识),听正法,内正思惟,法次法向。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谓於佛(成就)不坏净(信),於法不坏净(信),於僧不坏净(信),圣戒成就。」入流是指入於圣道,所以是向初果,若具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次法向四分就是向初果的圣人。这是四双八辈圣者的第一位。成就初果者就是於佛(成就)不坏净(信),於法(成就)不坏净(信),於僧(成就)不坏净(信),圣戒成就。这是四双八辈圣者的第二位。
在《长阿含.游行经》裡佛告阿难:「今当為汝说於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為他说如是事。阿难!法镜者。谓圣弟子得不坏信。欢喜信佛:如来、无所著、等正觉、(等)十号具足。欢喜信法:真正微妙,自恣所说,无有时节,示涅槃道,智者所行。欢喜信僧:善共和同,所行质直,无有諛諂,道果成就,上下和顺,法身具足。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四双八辈,是谓如来贤圣之眾,甚可恭敬,世之福田。信贤圣戒,清净无秽,无有缺漏,明哲所行,获三昧定。阿难!是為法镜。使圣弟子知所生处,三恶道尽,得须陀洹,不过七生,必尽苦际,亦能為他说如是事。」法镜者,即能自照,得知未来生处。
向初果的条件
1.亲近善知识kalyanamitta
在《增一阿含》卷四十第十经裡佛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我亦由善知识 (指宝藏佛)成无上正真等正觉,以成道果,度脱眾生,不可称计,皆悉免生老病死。以此方便,知夫善知识之人,全梵行之人也。复此,阿难,若善男子善女人,与善知识共从事,信根增益,闻施慧德,皆悉备具,犹如月欲盛满,光明渐增,倍于常时,此亦如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亲近善知识,信、闻、念、施、慧,皆悉增益,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我昔日不与善知识从事,终不為灯光佛(Dipamkara Buddha) 所见授决也。以与善知识从事故,得為提和竭罗佛(灯光佛)所见授决。以此方便,知其善知识者,即是全梵行之人也。若当,阿难,世间无善知识者,则无尊卑之叙,父母师长,兄弟宗亲。则与彼猪犬之属与共一类,造诸恶缘,种地狱罪缘。」因此亲近善知识能成就圆满梵行。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十八)记载佛告阿难:「阿难陀勿作是语,善知识者是半梵行,何以故善知识者是全梵行?由此便能离恶知识,不造诸恶,常修眾善,纯一清白,具足圆满梵行之相。由是因缘,若得善伴与其同住,乃至涅槃,事无不办,故名全梵行。」
在《别译杂阿含65经》(卷四)佛告阿难说:「我以善知识故,脱於生死,是故当知,善知识者,梵行全体。」因此,我们对善知识应亲近、尊重、礼拜、供养和承事。佛是我们最尊贵的上师,最上的善知识,最好的依止,最强有力的护法。我们於佛应该生起净信,于佛所应整齐衣服、恭敬礼敬,合掌长跪,五体投地,头面礼佛足,右绕三匝,以示最高的敬礼。
在《中阿含.食经》(第十一)中佛指出这些相关的连锁因素,辗转达到涅槃解脱:「具善人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辗转具成。」
若是亲近恶知识,那只有去到恶道了。就像提婆达多(Devadatta)的几个同党,跟随提婆达多一起下地狱。
善知识有那些的德行呢?根据《善生子经》所说有:「居士子!四友非友像,当识知。何谓四?一為取异物(贪得)。二為言佞(綺语)。三為面爱(妄语)。四為邪教(造恶)。颂其义曰:

取异物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贪取彼物,与少望多,為畏故习,為利故习。颂其义曰:

言佞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宣人之私,自隐其私,面偽称善,退则兴诽。颂言义曰:

面爱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说人往短,阴求来过,与之不宝,欲人有厄。颂其义曰:

邪教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杀生之事劝化人,以盗窃,以淫邪,欺诈之事,劝化人。颂其义曰:

又居士子!有四友,為仁明欲利人,当识知。何谓四?一為同苦乐。二為利相摄。三為与本业。四為仁湣伤。颂其义曰:

同苦乐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施之以己所宝,施之以妻子利,施之家所有。言忠為忍言。颂其义曰:

利相摄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彼私不宣,己私不隐,面说善言,还為弭谤。颂其义曰:

与本业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以利业之,以力业之,纵恣諫之,以善养之。颂其义曰:

仁湣伤之友,当以四事知。何谓四?教劝竖立,以成其信,成其戒,成其闻,成其施。颂其义曰:

2.听闻正法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28听法品》裡佛说:「随时听法有五功德:随时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1)未曾闻者,便得闻之。(2)以得闻者,重讽诵之。(3)见不邪倾。(4)无有狐疑。(5)即解甚深之义。随时听法有五功德。」
佛说∶「闻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后世福,积闻成圣智。」(《北传法句经65偈》)闻法不止於今世获得大利益,并影响兄弟妻子及朋友,亦将於后世因闻法的缘故,生起正解脱知见。
闻法是七圣财之一,在《增一阿含经》裡提道:「信财、戒财、惭、愧亦财、闻财、施财、慧為七财。」这是佛指出修行人所拥有的七种财富。因这些圣道之财富而得度生死的苦海。
在《杂阿含25经》裡佛说:「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多闻是要多听如何消除对五蕴的执著,生厌离,欲灭尽的寂静之道,使人得到究竟的安乐与解脱於生老病死苦,这才是无量的功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33等法品1》裡佛说:「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闻法解其义。彼第二人,闻法不解其义。彼人闻法解义者,於此人最尊第一。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闻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闻法,法不成就。彼人闻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分别护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诸人最尊第一。犹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為第一,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為第一,无能及者。」
佛在《相应部5.179》裡说∶「诸比丘!有五种下分结。以何為五耶?有身见、疑惑、戒禁取、欲贪、嗔恚是。诸比丘!以此為五种下分结也。诸比丘!為证知五种下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為偏知五种下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為偏尽五种下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為断五种下分结,应修习此八支圣道。听闻正法而能断除疑惑(vicikicchā),就把五下分结的第一烦恼解决了。有善根者还能一起解决戒禁取(silabbataparamasa)。
3.如理思惟yoniso manasikara
在《杂阿含586经》裡佛陀说:「譬如利剑害,亦如头火燃,断除於后身(身见sakkayaditthi),正念求远离。」一个断除身见的行者是须陀洹果,至多只会再投生七次到人天道,得证般涅槃,就永断轮回。如次,修习圣道,断除诸烦恼,才是一个有正见的修行者的要务。
何谓身见?简单的说,即是把五蕴的身心当成是‘我’或‘我的’的邪见。巴厘文sakkayaditthi,sa指‘可见的’、‘存在的’,kaya指‘聚集’、‘蕴’、‘身’,ditthi是‘邪见’。意為‘可见的身邪见’。只要我们有身见,我们就必定不能免除苦、以及堕落到恶道的危险。
身见是从眼见到色相时生起,耳闻到声音时生起,鼻嗅到香味时生起,舌尝到味道时生起,身接触外境时生起。当我们眼见到物体时,只是眼睛、外物的顏色与光,和眼识三者的共同作用,產生认识。前二者是色法,色法不能识知;后者是名法,能够识知。因此眼见到色相时只是色法与名法的而已,凡夫不知,错误的当成是我在看,因此產生有身见。同样的,耳闻声,鼻嗅到香,舌尝到味,身接触外境或是心起念头时,有身见就生起。
佛说:「因它们的机件组合,故名為‘车’;同样的道理,因五蕴的组合,故名為‘人’。」(《相应部5.10》)佛对色蕴下定义说:「诸比丘!何為色蕴?四大,及四大所组成,是為色蕴。」(《相应部22.56》)这说明色蕴是随因缘而生起,并是组合的。
在《大象跡喻经》佛教导观察身体的四界,所指出是分开四界个别观察。佛说:「诸贤!云何為内之地界?内之自身之坚固态而被执取為(我、我所)者,即发、毛、(爪、齿、皮、肉、腱、骨、骨髓、(肾臟)、心臟、肝臟、肋膜、脾臟、肺臟、肠、肠间膜、胃中物、)粪、(脑),又其它所有内之自身坚固态而被执取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地界也。」
「其次,诸贤!云何為内之水界?内自身之水,水态被执取為(我、我所)者,即胆汁、(痰、脓、血、汗、脂、泪、膏、唾、洟、关节滑液、)尿,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水,水态而被执取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水界也。」
「其次,诸贤!云何為内之火界?内自身之火,火态被执取為(我、我所)者,即令热者,令老,令燃烧者,令食、饮、噉、味等物善消化者,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火,火态而被执取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火界也。」
「其次,诸贤!云何為内之风界耶?内自身之风,风态被执取為(我、我所)者,即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迴圈风、入息、出息,又其它所有内自身之风,风态而被执取為(我、我所),诸贤!此言内之风界也。」
眾人所执著的身体只是二十八种色法的组合而已,包括了四大种的元素色、五净色(五根门)、四境色、二性根色、心所依处色、命根色、食素(食色)的十八种完成色;以及十种不完成色,包括了限制色(空界)、二表色、三变化色及四相色,当知这一切是色蕴。并没有一个人。不能如实的瞭解色法,我们久远以来一直执取自己的身体為我,我所有,如是由内而向外执取,就產生贪欲,瞋恚,痴与邪见等烦恼而造作恶业,结果為业所驱使,困在六道裡轮回不能解脱。在《相应部S22:79》裡佛解释‘色’:「诸比丘!為何说為色?因為它被破坏,所以称之為色。被什麼破坏?被冷、热、饥、渴、蝇、蚊、风、烈日、及爬虫所破坏。」色既然会被破坏,又怎麼会是常、我、或我的呢?
这色身如何维持而住在世间呢?在《嗏帝经》裡提到四食,也即是四种住世的因素∶「一曰摶食粗细(指食物);二曰更乐(指根门触境);三曰意念;四曰识也。此四食何因、何习,从何而生?由何有耶?彼四食者,因爱、习爱(习气是贪爱),从爱而生,由爱有也。」
这四食即是:摶食(段食kabalinkarahara),是指食物;触食(phassahara),意為对触受的染著;意思食(manosancetanahara),意為对境,尘的思想爱取等的造作;以及识食(viññanahara),因為识缘名色,一个人若不能瞭解名色法,就有识食,在临死时,意念不能寂灭,所以识又再轮回去了。因这识在死亡时,最后一念或称死亡心又会去缘名色,结生心是名,羯罗兰(kilala受精卵)是色,新的一世又开始了。
色身从贪爱而生,由贪爱而有(存在於三界)。这色身靠食物而得以住世,以及其他的因素如衣服,住所,以医药,保安,父母师长亲友俯助等等。一世死后,又再跑去投胎。
佛又比喻说: 「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相应部22.95》)何以故?色如聚沫,因為色不坚实不能捏成之不净物聚故。受如水泡,因有暂时之苦乐故。想如阳焰,因為日出而热故。行如芭蕉之干,因為无真实心髓故。识如幻,因為变幻欺诈故。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语》, 《中部》卷一)「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麤、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 (《小部.感兴语》)
在《杂阿含109经》裡舍利弗对六十位比丘的开示;色蕴是依四种情况產生:即执取‘色是我’、‘色异我’、‘我在色’、‘色在我’。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配合这十一种共有四十四种情况,应作如是观照;一切色无常,一切色是苦,一切色是空,一切色非我。对色不应爱乐,不应摄受,不应保持,如是观照,善系心住,不愚於法,再努力精进观照,远离懈怠,心得喜乐,身心得轻安,寂静舍住,具诸修道八品,修行满足,永离诸恶,并非不得消煬,不得寂灭,寂灭而不再起,减损恶法而不增,断恶而不生,由於心不生,故不执取,不执著,自觉涅槃。我再生已尽,梵行已经建立,所应作的已作,自己知道再也不会来投胎而在三界裡出现 。
一个观察到五蕴是无常、苦、空、无我者,对五蕴会生厌离,因為厌离,所以不会执取,喜贪则断,心则解脱,心解脱者,则能逐步证取四个圣果。
4.法次法向
法次法向,法是指佛教的道理,次法是指修行的次第,向是指朝向涅槃。所以法次法向是指有次第的修行以朝向涅槃。
应该如何修呢?在《中阿含》的《惭愧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若比丘有惭有愧,便习爱恭敬;若有爱恭敬,便习其信;若有其信,便习正思惟;若有正思惟,便习正念正智;若有正念正智,便习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若有解脱,便习涅槃。」
其修行次第是:有惭有愧→爱恭敬→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涅槃。
有惭有愧是自己的善根;爱恭敬乃是对法师善知识的敬爱态度;然后生信;听闻正法,思惟法;培养正念正智;护根门及守戒;心中无悔;生起欢悦;得定(喜→止→乐→定) ;修观得见诸法实相;再维持心于法,於世生厌;无欲;心解脱,慧解脱乃至涅槃。
在《中阿含.食经》举出修行的次第是:「如是善人具已,便具亲近善知识;具亲近善知识已,便具闻善法;具闻善法已,便具生信;具生信已,便具正思惟;具正思惟已,便具正念正智;具正念正智已,便具护诸根;具护诸根已,便具三妙行;具三妙行已,便具四念处;具四念处已,便具七觉支;具七觉支已,便具明解脱;如是此明解脱辗转具成。」
其修行次第是:善人→亲近善知识→闻善法→生信→正思惟→正念正智→护诸根→护戒→三妙行→四念处→七觉支→明解脱→明解脱辗转具成。
因过去世的善根今生而為善人,得以亲近善知识,方能听闻正法,生信,于所闻法起正思惟,培育正念正智,因而护根门及学戒,以致有身妙行,口妙行及意妙行,修习四念处,随顺七觉支,乃至明解脱。
在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裡记载﹕「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在《涅槃经》中佛言:「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迴圈不失,此生空过,后无追悔。」因此我们应慬慎於我们的一切身口意的行為与造作。在南传的课诵本裡,有关於业的省思偈文如下:「我乃业之主人,继承自已之业,由自己业而生,是己业的亲族,依己业而存活,不论我造何业,善的或是恶的,我都必将承担。」
若从三业来看,意业為重业,身业次之,语业犹次。若从身业来看,杀业最重,语业以妄语和恶口為重业。造业受报是随重业或随习气或随临终时忆念一生所為。因此修行人应常修习随念佛、随念法及随念僧。掌握自已命运的祸福和苦乐,积极地去断恶修善。这些恶业是不能靠念咒、宗教仪式、或洒水来洗净的。因此在《中阿含.多界经》裡佛言:「若见諦人,信卜问吉凶者,终无是处。……若见諦人,生极苦甚重苦,不可爱、不可乐、不可思、不可念,乃至断命,舍离此内,更向外求,或有沙门梵志,或持一句咒、二句、三句、四句、多句、百千句咒,令脱我苦,是求苦、习苦、趣苦、苦尽者,终无是处。」
懺悔的前行是惭愧心,佛陀说惭愧心的生起乃是心中生起明的关係,这明的生起引生诸善法。它们使人远离诸恶,好比一匹良马看到鞭就避开它。若成就惭愧二法,一个行者必定修到解脱。是故佛言:「善护於身口,及意一切业,惭愧而自防,是名善守护。」(《杂阿含1229经》)又言:「世间若成就,惭愧二法者,增长清净道,永闭生死门。」(《杂阿含1243经》)
在《长阿含.游行经》裡佛说:「复有七法,令法增长无有损耗。何谓為七?一者有信,信於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二者知惭,耻于己闕(羞耻於自己的过错) ;三者知愧,羞為恶行;四者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五者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六者昔所学习,忆念不忘;七者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朝向八正道) ,尽诸苦本(灭尽烦恼) 。」由此可知惭愧是七增长法的二法,极其重要。它们又与接下来的第五增长法——灭恶修善有直接的关係。
懺是知道以前所造的恶业,悔是发愿今后不再造新的恶业。各人随著各自所造的业而受报,唯有依靠修习梵行才能灭尽眾苦。在《中阿含.盐喻经》裡世尊告诸比丘:「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若作是说。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修行梵行便得尽苦。所以者何?若使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谓有一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寿命甚短,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地狱之报。犹如有人以一两盐投少水中,欲令水咸不可得饮,於意云何?此一两盐能令少水咸叵饮耶?答曰:如是,世尊!」凡夫的业就如以一两的盐置於一杯水中,水咸不可饮,唯有依靠修习梵行才能灭尽眾苦。
因此我们要常常懺悔以往所造的恶业,靠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来改良自己,就能在现世减少恶业的果报。因此佛在《中阿含.盐喻经》裡说∶「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虽作了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犹如有人虽负百钱,不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為主所缚。云何有人虽负百钱,不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為主所缚?谓负债產业无量,极有势力,彼以是故,虽负百钱,不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為主所缚,是谓有人虽负百钱,不為主所缚,乃至千万亦不為主所缚。如是,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云何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谓有一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寿命极长,是谓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彼於现法设受善恶业报而轻微也。」
在南传的课诵本裡,有天天向三宝懺悔的文句:「从我的身口意,对於佛、法与僧,我所作诸恶业,请求佛、法与僧,容受并原谅我,所犯整个过失,将来对佛、法、僧,我会更加谨慎。」通过时时这麼的懺悔念诵,一个认真的行者自然而然地会培养起正念,它能协助增长善法。要有效地做好懺悔,还要靠对戒有深入的认识。一直坚持做好守戒的工作,因為一失去正念,就会导至犯戒,一犯戒就要马上懺悔,犯甚至轻微的戒有脸部发烧的感觉,心裡感到不安。要有强大的惭愧心,不要害怕承认错误,天天好好地做下去,以后犯戒就会少了。心也就会慢慢地清净起来。配合懺悔的工作,我们还要多积集善业的资粮,这些包括皈依,持戒,佈施供养,忍辱,慈悲心,爱护生命,精进修道,禪定(四色界及四无色界定) ,修慧,弘扬正法等等。这些就是《盐喻经》裡所谓的加入多水的比喻。就这修善而言,连佛陀他本身都行善不息。佛言:「我於二法依止多住:云何為二﹖(一)于诸善法,未曾知足;(二)於断(正断)未曾远离。於善法不知足故,于诸断法未曾远离故,乃至肌消肉尽,筋连骨立,终不舍离,精勤方便,不舍善法,不得未得,终不休息;未曾於劣心生欢喜,常乐增进,升上上道,如是精进住故,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杂阿含987经》)
成就初果的条件---四不坏净或法镜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我们应当如何成就入流或初果呢?
佛陀在柯堤卡难提村向阿难陀开示法镜法门 (Dhammadasa)时说 (时间是在涅槃前几个月):「何為法镜?阿难陀,圣弟子,深信佛宝,如是念佛功德:此实是如来,应供者,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深信法宝,如是念法住;此法為佛善解,自觉,即时效应,可寻思,导引涅槃,智者自明;
深信僧宝,如是功德;世尊弟子实為善行,正行,慧行,此四双八辈圣人应受佈施,供养,恭敬,為世间无上福田。
如是此人具福德,圣者喜爱,(戒)不破,不立(穿),无染,无垢,自在,智者讚叹,无欲望之染,趋向正定。」(《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十八经》。)
这个法门指示我们应对三宝作正确的信仰,佛弟子具足法镜的修持可以自己预知下一世。「恶道生已尽,不生畜生道,不堕地狱道,亦不生饿鬼,吾已证初果,不復会退转,趣向等正觉。」
1.於佛不坏净
在《南传课诵本》裡的译文:「至尊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 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亲证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於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们,使他们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瞭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為。我最虔诚地礼敬世尊,於世尊,我俯首顶礼。」
在《南传佛随念课诵》裡的译文:「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眾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眾生。世尊透澈明瞭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於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眾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眾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议,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在《增一阿含经 (卷1)十念品第二,一》记载:「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谓念佛。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卷11) 三宝品第二十一,一》裡记载:「有三自归之德。云何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彼云何名為归佛之德?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诸有眾生,二足,四足,眾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眾生承事佛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47)礼三宝品第五十,一》:「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拜如来神寺者,当行十一法礼如来寺。云何為十一?兴勇猛意,有所堪故。意不错乱,恒一心故。当念专意,诸止观故。诸念永息,入三昧故。意及无量,由智慧故。意难观察,由其形故。意淡然静,由威仪故。意无流驰,以名称故。意无想像,由其色故。梵音难及,由柔软响故。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拜如来寺,当具此十一法礼如来神寺,长夜之中,获德无量。」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三》:「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就十力,自知為无著,在大眾中能师子吼。转於无上梵轮而度眾生。所谓此色,此色习,此色尽,此色出要。观此痛,想,行,识;识习,识尽,识出要。因是有是,此生则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更乐,更乐缘痛,痛缘爱,爱缘受,受缘有,有缘死,死缘愁,忧,苦,恼,不可称计。因此五阴之身,有此习法,此灭则灭,此无则无。无明尽行尽,行尽识尽,识尽名色尽,名色尽六入尽,六入尽更乐尽,更乐尽痛尽,痛尽爱尽,爱尽受尽,受尽有尽,有尽死尽,死尽愁,忧,苦,恼皆悉除尽。
比丘当知,我法甚為广大,无崖之底,断诸狐疑,安隐处正法。若善男子,善女人,勤用心不令有缺,正使身体枯坏,终不捨精进之行,繫意不忌,修行苦法,甚為不易,乐閒居之处,静寂思惟,莫捨头陀之行。如今如来现在善修梵行,是故,比丘,若自观察时,思惟微妙之法,又当察二义,无放逸行,使成果实,至甘露灭尽之处。若当受他供养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不唐其劳,亦使父母得其果报,承事诸佛,礼敬供养。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四》:「世尊告诸比丘:如来成十种力,得四无所畏,在大眾中能师子吼。云何為十力?於是,如来是处如实知之,非处如实知之。復次,如来处所,知他眾生因缘处所,受其果报。復次,如来知若干种界,若干种持,若干种入,如实知之。復次,如来若干种解脱,无量解脱,如实知之。復次,如来知他眾生智慧多少,如实知之。 復次,如来知他眾生心中所念,如实知之。有欲心知有欲心,无欲心知无欲心,有瞋恚心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知无瞋恚心,有愚痴心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知无愚痴心,有爱心知有爱心,无爱心知无爱心,有受心知有受心,无受心知无受心,乱心知有乱心,无乱心知无乱心,散心知有散心,无散心知无散心,少心知有少心,无少心知无少心,广心知有广心,无广心知无广心,无量心知无量心,有量心知有量心,如实知之。定心知有定心,无定心知无定心,解脱心知解脱心,无解脱心知无解脱心。復次,如来尽知一切所趣心之道,或一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五十生,百生,千生,亿百千生,无量生,成劫,败劫,无数成败劫中,我昔生彼处,名是,字是,食如此之食,受其苦乐,寿命长短,死此生彼,彼死生此,自忆如是无数宿命之事。復次,如来知眾生生死之趣,以天眼观眾生之类,善色,恶色,善趣,恶趣,随行所种,皆悉知之,或復眾生身,口,意行恶,诽谤贤圣,造邪见业,身坏命终,生地狱中。或復眾生身,口,意行善,不诽谤贤圣,恒行正见,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是谓名為天眼清净,观眾生类所趣之行。 復次,如来有漏尽,成无漏心解脱,智慧解脱。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復受有,如实知之。是谓如来有此十力,名為无著,得四无所畏,在大眾中作师子吼,转於梵轮。
云何如来得四无所畏?欲言如来成等正觉,若有眾生,欲言知者,则无此处。若復有沙门,婆罗门欲来诽谤佛,不成等正觉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然我今日欲言已尽有漏,设復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有漏者,则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復次,我所说法,贤圣得出要者,如实尽於苦际。设有沙门,婆罗门,天,若魔天来欲言未尽苦际者,无此处,以无此处,则获安隐。復次,我所说内法者,堕恶趣者。设復有沙门,婆罗门来欲言非者,则无此处。是谓,比丘,如来有四无所畏。
设有外道异学言:彼沙门瞿曇,有何等之力,有何无畏,自称无著最尊?汝等当持此十力往报之。设復外道异学重作是说,我等亦成就十力。汝等比丘復当问曰:汝有何十力?是时,外道异学则不能报也。遂增其惑,所以然者,我终不见沙门,婆罗门自称言得四无所畏,除如来者。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十力,四无所畏。」
佛的十个名号
我们应恭敬佛,常常诵佛的十个名号并思惟它的意义:「祂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教朝暮课诵---早课》下面详加解释:
1.如来(Tathagata);‘如’指如实知一切相,如实断烦恼,如实说正觉法;‘来’是成就解脱。乘如实道而成就正等正觉。
2.应供(Arahant);音译阿罗汉。有远离,杀贼,破辐,无隐恶等义。应供,受人天供养,故名為应供。以前梵天王,以珍宝大如须弥山供养如来,是故名為应供,又世间大王,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种种供养,佛涅槃后阿育王以金钱九十六亿起八万四千宝塔的种种佈施,是名应供,其餘诸大眾供养者不可计数。远离,离烦恼和习气。如来於十二缘起实知实见,生厌患想,生出离心,欲得度脱,远离三有(Bhava);杀贼,杀烦恼怨贼;眾生若生欲界,因无明故造作三业,若生色界,造作色界业,若生无色界,造作无色界业,流转不已;破辐,破生死流转轮辐;应供,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和无隐恶,世人作恶,恒自覆藏,如来於中永无覆藏,阿罗汉于无人处亦不行恶。
3.正等觉(Sammasambuddha);或正遍知,从四圣諦来说是指应知者已知,应断者已断,应证者已证,和应修者已修。
4.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证三明,六明或八明(三明:宿命,天眼(生死) 及漏尽。六明;另加天耳,他心,神足。八明另加观智及意所成神变。),‘行’,义实践修行,具律仪,根门调御,正念及四色界定;或以慧学是明,戒定学是行,三学圆满;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见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业是行。‘足’是修持圆满的意思。如来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来以此法修行至涅槃,是故名明行足;不但如来如此,声闻亦要如此,如来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足。
5.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实去彼岸不退转的意思。善於以净行,妙行,正行来断烦恼使它们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乐的极端行為。不持常见或断见。一切眾生的苦恼如来悉知,以大悲知眾生的苦恼,而能善说,令舍苦就乐,故名善逝。善逝是行善,不是恶善逝。又行至善处,是名善逝。又步行平正威仪具足无缺,也叫善逝。又往常住不復更还,名為善逝。以阿罗汉道不及,名為善逝。牟尼菩萨自从灯光佛授记后,哀湣眾生令使他们安乐,善行直至菩提树下成佛,是名善逝。不从断见或常见,身离疲苦不从断常;名為善逝。為一切眾生说法无不应时,名為善逝。眾生不乐而不说,乐者而说,是名善逝。也指善巧於语言,所说者,皆是真实义,非虚妄义,一切眾生闻之,悉令欢喜,是名善逝;又不说无义语,所说者,皆是有义利益语,是名善逝;(1)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2)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不说;(3)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4)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要等适当的时机才说;(5)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是适当的时机,就好好解说。
6.世间解(Lokavidu);佛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有情眾生,因造作种种善恶业,升沉在善趣或恶趣中;对於堪受教化的,方便济度;对於无善根的给他们以种善根的因缘;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长,使他们在人天道,趋向涅槃。对於器世间佛也洞解它们的生灭及因缘。
世间者,有一世间乃至十八世间;一世间是一切眾生以饮食而生存。二世间是名、色。三世间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四世间是四食,粗搏食、触食、意思食、识食。五世间指五蕴。六世间指六入。七世间指七识。八世间指八世间法,得、失、苦、乐、称、讥、誉、毁。九世间指九眾生居(见表2.1)。十世间指十入。十二世间指十二入。十八世间指十八界;这些是行世间(Sankhāraloka),如来一一皆知,故名為世间解。眾生世间(Sattaloka)是指各类眾生,地狱、畜生、鬼、非人、魔、天、梵天等。有地上的、水裡的、天上的。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他们的大小烦恼,如来亦解,利钝根,善恶缘,应令知,不应令知,生不生,是名眾生世间,如来亦解,是為世间解。
器世间(Okāsaloka)从铁围山纵横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围三十七万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那由他二万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万由旬,在风上风厚六十九万由旬,是器世间界。又须弥山根,入海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王以七宝缠,有七山围绕;又仞利天帝释宫;纵横万由旬,阿修罗宫亦复如是。阿鼻地狱亦如是。南阎浮提地,西拘耶尼,纵广七千由旬,东胜神,北郁单越,纵广八千由旬,每一洲,各有五百小洲围绕,这是在铁围山之内;铁围之外中间,悉是地狱铁围无量。世界无量,所以佛以无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為世间解。
7.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无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萨道严持净戒,身口意行清净,离诸贪欲,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世间最胜。殊胜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辈,是世间最胜者;於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眾中戒德无上圆满。调御丈夫是说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贪重的难陀(Nanda),瞋恨重的鸯鳩摩罗(Angulimala),愚痴重的周利盘陀伽(Culla Patthaga)等人;并教导他们以中道,避免极端的修法自己去实践,来达到息灭贪瞋痴,寂静涅槃的境界。
8.天人师(Satha Devamanussanam);在诸趣的有情眾生当中,唯有天界与人道能受佛教导而得到法益,故佛為天、人之导师。何以佛是天人师而不是畜生师呢?
佛陀在世时,在瞻婆国(Campeyya)迦罗池边,為瞻婆人说法,当时池中有一隻青蛙,听闻佛的说法声,极為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於草根下,聚神倾听。这时来了一个牧牛人,看见大眾围绕在讲堂听佛说法,他就到佛那儿听佛法,谁知他拿著一枝木杖,以杖插地,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命终。青蛙死后,生於忉利天上,以其听法功德之故,青蛙天子在天宫裡听见诸妓女娱乐歌午的音声,听已即便思惟,我先為畜生,何因何缘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於是青蛙天子即从天殿下到人间,来到佛说法的讲堂,天身光辉灿烂,遍照迦罗池边。蛙天子以头顶礼佛足,佛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青蛙天子以偈答佛:「往昔為蛙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佛即以青蛙天子之偈為四眾说法,当时听眾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跡,青蛙天子因此而得须陀洹果,他证果后,欢喜含笑,回到忉利天上。故佛称為天人师。
9.佛(Buddha);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而断尽烦恼障,使不為害;觉悟而断尽所知障。无明昏寝如同睡眠,觉悟如同由睡到醒寤。佛因自觉,断尽烦恼,佛陀者,法应知已知。法应弃者已弃,应出者已出,是名佛陀;又佛陀以慧眼见苦諦集諦灭諦道諦,次第明见,故名佛陀。悟四諦十二因缘之法,所以佛是断德(断烦恼),智德(觉悟)和悲德(慈悲)圆满;又佛能觉他,以大悲心,悯念眾生宣说妙法,眾生随彼根机,各能得到解脱;不信怀疑者,因為佛的大悲心,真诚善言,心开意解,善根增长;闻佛名有欢喜心来见的净信倍增;好辩者被佛以理折服;粗暴者被感化得以弃恶向善;所以佛是辩才难思,悲德与智德圆满。
10.世尊(Bhagava);薄伽梵,它有四义:一义利益,二者无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如来出现於世间,利益眾生,令过险难。何谓為险难:一者生难,二者病难,三者老难,四者死难。如是诸险难,如来悉能度脱,令眾生得安乐处。佛悟四諦,开示出离道,自利利他,威德智慧三界之内无人能及,佛具万德,世所恭敬和尊重。
供养如来
在长阿含游行经裡佛说:「云何名為供养如来?(佛)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同样的在《大般涅槃经》裡记载:「阿难!虽然过了季节,这双株沙罗树的花还是开的很茂盛,来尊敬如来!树的花朵如雨而落,撒播,撒布,连续不断的布盖在如来身上。.....天上的曼陀罗花和檀香木从天空降落,.....天上的音乐,.....也可闻到天人在天上唱歌。阿难,仅仅是这样行為上的尊敬,不能算是真正的尊敬、尊重、崇拜、敬礼和礼拜如来!比丘、比丘尼、居士男或居士女,谁如果真正跟著法实习,实行完全遵守戒律和真理,这才是真正的尊敬、尊重、崇拜、敬礼和礼拜如来!」
因此,若是要成就对佛的信心,我们应当常常思念佛,思惟佛名号的意思,这样我们就在天天修持佛法,天天供养如来。这是六随念之一的佛随念。
2.於法不坏净
对於法的信念,我举以下数经的经文来看。
在《南传课诵本》译文:「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现见),亲自体会和自见(即时),是可奉行,可得成果(来见),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诱导),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有智者应自知)。」
在《大典尊经,六》译文:「彼世尊所善说之法是现见、即时、来见、诱导,有智者应自知。」
在《随念法经》(法尊法师译)裡:「正法者,谓:善说梵行。初善、中善、后善。义妙、文巧。纯一、圆满、清净、鲜白。佛、薄伽梵,善说法律。正得,无病,时无间断。极善安立,见者不空,智者各别内证。法律善显,决定出离,趣大菩提。无有违逆,成就和顺;具足依止,断流转道。」
在《增一阿含经,卷12,三宝品4》:「如来法者,善说无碍,极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当学知之。」
我们要知道﹐佛為我们所说的法已是最精简最有益於修道的。凡不跟证悟有关的世间道理与諍论佛都不说。比如世界如何生;苦是自作、他作、自他共作、无因作;佛涅槃后是有或无等等。如来的说法是围绕著缘起法而说,说中道的道理。因此在《杂阿含404经》中佛说:「世尊与诸大眾到申恕林,坐树下:尔时,世尊手把树叶,告诸比丘:此手中叶為多耶﹖大林树叶為多﹖比丘白佛:世尊手中树叶甚少﹐彼大林中树叶无量,百千亿万倍,乃至算数,譬类不可為比。(世尊言):如是诸比丘;我成等正觉,自所见法,為人定说者,如手中树叶;所以者何﹖ 彼法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明、慧、正觉、向於涅槃。如大林树叶,如我成等正觉自知正法,所不说者亦复如是。所以者何﹖彼法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明慧正觉,正向涅槃。」
自归於法
佛初在菩提伽耶觉悟之后,曾思惟他是否应亲近一位苦行僧或梵志,恭敬礼拜他,以达到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圆满,以及达到究竟解脱;但他看到在这世上没有一个可恭敬的苦行僧或婆罗门,可以在戒德、定行和智慧的圆满,以及达到究竟解脱上超越於他(佛)。因此佛以恭敬自己所觉悟之法為住,如此就连佛都以他所悟的法為归依处,那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
在《长阿含.游行经》裡佛对阿难说:「阿难!当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云何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阿难!比丘观内身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观外身、观内外身,精勤不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比丘观受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比丘观意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比丘观法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是谓,阿难!自炽燃,炽燃於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於法,勿他归依。佛告阿难:吾灭度后,能有修行此法者,则為真我弟子第一学者。」这是指修习四念处,精勤无懈,忆念不忘,除世贪忧。
在《增一阿含经 (卷11) 三宝品第二十一,一》裡指出:「有三自归之德,云何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云何名為自归法者?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為,无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於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為,无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於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诸有眾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正法成就
在《增一阿含经 (卷1)十念品第二,二》裡指出:「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谓念法。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
在《相应部,道相应[三四]第四,到彼岸,四》裡指出:「世尊如是说已,如是说之善逝师,更说曰:
(一)于人中到彼岸者少,余之眾生,唯奔走於此岸。
(二)於正说之法,行如法者,到达彼岸,超越甚难超越,死之境界。
(三)贤者弃黑法,应修白法。离在家到出家,难得,乐而向远离处。
(四)希求喜悦、断诸欲、无所有,贤者去心垢而净己。
(五)於菩提分正心善修,以欣,无取,弃执著,有光辉之漏尽者,于现世般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三十三,等法品,1》裡指出:「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现法中受乐无穷。欲得尽漏,便能获之。云何為七法?於是,比丘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知,复能知足,亦复知入眾中,观察眾人,是谓七法:
(1)云何比丘知法?於是,比丘知法,所谓契经,祇夜,偈,因缘,比喻,本末,广演,方等,未曾有,广普,授决,生经。若有比丘不知法者,不知十二部经,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法故,名為知法。如是,比丘解了於法。
(2)云何比丘解了於义?於是,比丘知如来机趣,解了深义,无所疑难。若有比丘不解了义者,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知深义故,名為解义也。如是,比丘能分别义。
(3)云何比丘知其时宜?於是,比丘知其时节,可修观时便修观。可修止时便修止,可默知默,可行知行,可诵知诵,可授前人便授前人,可语知语。若有比丘不知此者,不知止观进止之宜,此非比丘。若復比丘知其时节,不失时宜,此名為随其方宜。如是,比丘知其时宜。
(4)云何比丘自能修己?於是,比丘能自知己,我今有此见闻念知,有如是智慧,行步进止,恒随正法。若有比丘不能自知智慧之宜,出入行来,此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自修己进止之宜,此名為自修己行,是谓比丘能自知己。
(5)云何比丘自知止足?於是,比丘能自筹量睡眠,觉寤,坐卧,经行,进止之宜,皆能知止足。若有比丘不能知是者,则非比丘也。以其比丘能解了此故,名為知足。如是,比丘名為知足。
(6)云何比丘知入大眾?於是,比丘分别大眾,此是剎利种,此是婆罗门眾,此是长者眾,此是沙门眾,我当以此法,宜则适彼眾中,可语可默。皆悉知之。若有比丘不知入眾,此非比丘,以其比丘知入大眾故,名為知入眾也。是谓比丘知入大眾也。
(7)云何比丘知眾人根元?比丘当知,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或有一人,欲往至园中亲覲比丘,彼第二人不喜至彼观见比丘,彼人欲至园中亲覲比丘者,此人最為上。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虽至比丘所,然不问其宜,彼第二人亦不往至寺中见比丘。彼至寺人最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问讯时宜,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问讯时宜。彼人至寺者,最尊第一,出彼人上。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至比丘所,至心听法,彼第二人不至比丘所,不至心听法。彼至心听法者,於彼人最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能观察法,受持讽诵,彼第二人,不能受持讽诵。彼人受持讽诵者,於此人上最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闻法解其义。彼第二人,闻法不解其义。彼人闻法解义者,於此人最尊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有一人闻法,法成就。彼第二人不闻法,法不成就。彼人法,法成就者,於此人第一。
比丘!复有二人,云何為二?彼一人闻法能堪忍修行,分别护持正法。第二人不能堪忍修行其法。彼能修行法者,於此诸人最尊第一,犹如牛有酪,由酪有酥,由酥有醍醐,最為第一,无能及者,此亦如是。若有人能修行者,此人最為第一,无能及者。是谓比丘观察人根。若有人不了此者,则非比丘也。以其比丘闻法分别其义者,此為最上,如是比丘观察人根。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於现法中快乐无為,意欲断漏,亦无有疑.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此七法,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增一阿含》卷20:佛说:「其有供养法者,则恭敬我已。其观法者,则观我已。有法则有我已,有法则有比丘僧,有法则有四部之眾,有法则有四姓在世。所以然者。由法在世,则贤劫中有大威王出世,从是已来便有四姓在世,若法在世,便有四姓在世,剎利、婆罗门、工师.居士种。」
正法之利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八,礼三宝品2》裡指出:「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当念十一事,然后礼法。云何名為十一?(1)有慢当除慢。(2)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渴爱想。(3)夫正法者,於欲而除欲。(4)夫正法能断生死渊流。(5)夫行正法,获平等法。(6)然此正法断诸恶趣。(7)寻此正法得至善处。(8)夫正法者,能断爱网。(9)行正法者,从有至无。(10)行正法者,明靡不照。(11)夫正法者,至涅槃界。若善男子,善女人欲行礼法,当思惟此十一法,然后便获福无量。长夜之中,受福无限。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正法有八正道,即是戒定慧三学的开展;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一个佛教徙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服用酒类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改不邪淫為不淫、加上不华鬘严饰观听歌舞、不非时食、不坐睡高广床座;八戒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末两天受持。以修戒来克制自己的欲爱乱想。「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眾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增一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
「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檅、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之戒。」(《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第一经﹐王。)
定学有正念和正定,要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以修定的方法来摄持住乱想。
慧学有正见和正思惟,这能协助从欲至无欲,使学佛的人离诸结缚,诸盖之病,使渴爱永不復兴。正精进对三学都起著激励的作用。
在《中阿含.圣道经》中,佛说道:「云何正解脱?比丘者欲心解脱,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
云何正(解脱)智?比丘者知欲心解脱,知恚、痴心解脱,是谓正(解脱)智也。是為学者成就八支,漏尽阿罗訶成就十支。
云何学者成就八支?学正见至学正定,是為学者成就八支。
云何漏尽阿罗訶成就十支?无学正见至无学正智,是谓漏尽阿罗訶成就十支。」故此三果圣人以下的学者成就八支,即八正道。而漏尽阿罗汉则成就十支,即无学八正道加无学正解脱与无学正(解脱)智。因此正解脱就是涅槃。
八正道的修习从一位向初果的行者开始,一直修到阿罗汉果才圆满。所以每一位修行人都要贯澈这八支道法,
3.於僧不坏净
在《南传课诵本》裡的译文:「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
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
(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
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佈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
是世间的无上福田。我最虔诚地礼敬僧伽,於僧伽,我俯首顶礼。」
在《随念三宝经》(法尊法师译)裡《随念僧经》:「圣僧者,谓:正行、应理行、和敬行、质直行。所应礼敬,所应合掌。清净功德,净诸信施,所应惠施,普应惠施。」
在《增一阿含经,卷1,十念品,第二,三》:「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眾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谓念眾,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眾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
在《增一阿含经,卷11,三宝品,第二十一,一》裡佛指出:「有三自归之德。云何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云何名為自归圣眾?所谓圣眾者,大眾大聚有形之类,眾生之中,如来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復醍醐於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此亦如是。所谓圣眾者,大眾大聚者,有形之类,眾生之中,如来眾僧於此眾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在《增一阿含经,卷48,礼三宝品,第五十,三》裡佛指出:「世尊告诸比丘:若善男子,善女人,修礼僧者,当专十一法。然后乃当礼僧,云何為十一?(1)如来眾者,正法成就。(2)如来圣眾,上下和合。(3)如来僧者,法法成就。(4)如来圣眾,戒成就,(5)三昧成就,(6)智慧成就,(7)解脱成就,(8)解脱见慧成就。(9)如来圣眾,能掌护三宝。(10)如来圣眾,能降伏外道异学。(11)如来圣眾,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礼僧者,当思惟此十一法,长夜之中,获福无量。」
在《增一阿含经,卷第四十二,结禁品,第四十六,一》:「世尊告诸比丘:有十事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说禁戒。云何為十?所谓(1)承事圣眾;和合将顺;(2)安隐圣眾;(3)降伏恶人;(4)使诸惭愧比丘,不令有恼;(5)不信之人,使立信根;(7)已有信者,倍令增益;(8)於现法中,得尽有漏;(9)亦令后世诸漏之病,皆悉除尽;(10)復令正法,得久住世,常念思惟,当何方便,正法久存。是谓,比丘,十法功德,如来与诸比丘而说禁戒。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成就禁戒,勿令有失。
世尊告诸比丘:圣所居之处有十事,三世诸圣常处其中,云何為十?於是,比丘,五事已除,成就六事,恒护一事,将护四部眾,观诸劣弱,平等亲近,正向无漏,依倚身行,心善解脱,智慧解脱。
云何比丘五事已除?於是,比丘五结已断,如是五事已除。
云何比丘成就六事?於是,比丘承六重之法,如是比丘成就六事。
云何比丘恒护一事?於是,比丘恒护於心有漏,无漏,有為,无為至涅槃门,如是比丘恒护一事。
云何比丘将护四部之眾?於是,比丘成就四神足,如是便為将护四部之眾。
云何比丘观於劣弱?於是,比丘生死眾行已尽,如是比丘,平等亲近。於是,比丘三结已尽,是谓比丘平等亲近。
云何比丘正向无漏?於是,比丘除去憍慢,如是比丘正向无漏。
云何比丘依倚身行?於是,比丘无明已除,如是比丘依倚身行。
云何比丘心善得解脱?於是,比丘爱已除尽,如是比丘心善得解脱。云何比丘智慧解脱?於是,比丘观苦諦,习,尽,道諦,如实知之,如是比丘智慧解脱。
四双八辈是谁呢? 他们是: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的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的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的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CATTĀRI PURISAYUGĀNI ATTHAPURISAPUGGALĀ),(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佈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南传佛法朝暮课诵》)
佛在《大涅槃经》裡对须跋(Subhadda)说:「须跋!於任何法、律中,无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无第一之沙门果、无第二之沙门果、无无三之沙门果、亦无第四之沙门果。须跋!於任何法、律中,有八支圣道者,其处则有第一之沙门果、有第二之沙门果、有第三之沙门果、亦有第四之沙门果。外道沙门之言论皆是空幻。然,须跋!若诸比丘住此正道者,此世间则不空缺阿罗汉。」
因此这四双八辈是佛圣道的圣者。
四摄法与六和敬
在《杂阿含经》卷二十六中佛说:「何等為摄力?谓四摄事。惠施、爱语、行利、同利。」又在《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卷第九解释说:「四摄者:一佈施摄事,二爱语摄事,三利行摄事,四同事摄事。云何佈施摄事?答:此中佈施者,谓诸施主佈施沙门及婆罗门、贫穷、苦行、道行乞者,饮食、汤药、衣服、花蔓、涂散等香,房舍、卧具、灯烛等物,是名佈施。复次如世尊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法佈施中法施最胜,是名佈施。云何爱语摄事?答:此中爱语者,谓可喜语、可味语、舒顏平视语、远离顰蹙语、含笑前行语、先言庆慰语、可爱语、善来语,谓作是言善来具寿,汝於世事可忍,可度安乐住不,汝於饮食、衣服、卧具及餘资缘勿有乏少,诸如是等种种安慰,问讯语言名善来语,此及前说总名爱语;复次如世尊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爱语中最為胜者,谓善劝导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属耳听法,时时说法,时时教诲,时时决择,是名爱语。云何利行摄事?答:此中利行者,谓诸有情或遭重病,或遭厄难困苦无救,便到其所起慈湣心,以身语业方便供侍,方便救济,是名利行;复次如世尊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利行中最為胜者,谓不信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信圆满,若破戒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戒圆满,若慳贪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施圆满,若恶慧者方便劝导,调伏安立令慧圆满,诸如是等说名利行。云何同事摄事?答:此中同事者,谓於断生命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离断生命,若於不与取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离不与取,若於欲邪行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离欲邪行,若於虚誑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离誑语,若于诸酒深厌离者,為善助伴令饮离诸酒,诸如是等说名同事;复次如世尊為手长者说:长者!当知诸同事中最為胜者,谓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与阿罗汉、不还、一来、预流果等。」
佈施摄有以下几点:(1)法施---以佛法教化眾生。(2)财施---以一切资生物供养僧人眾。(3)个人自施---以自身的能力、知识、技术等作佈施。
爱语摄有以下几点:(1)令眾生喜---用通俗的语言令眾生欢喜。(2)鼓励学佛---用浅白的语言鼓励眾生学佛。
利行摄有以下几点:(1)慈悲协助---从慈悲之心利益苦难的眾生,激励学佛的信心。(2)生起信心---使眾生对佛法生起正信。
同事摄有以下几点:(1)救拔离苦---帮助眾生离苦得乐。(2)共同学佛---与眾生相同身份共同学佛。
佛陀觉悟十二年后,由於僧团日益扩大,有来自不同社会阶级的僧眾,原来清净和谐的僧团变的不清净和谐,有些弟子因放逸而受讥嫌,有些弟子因见解不同而争吵,為了维持僧团的和乐清净,佛陀採取‘随犯随制’的方式,以‘六和敬’ 為纲领制定了戒条。佛陀并没有指定继承人就是在这个原则下的实践,比丘眾依法不依人(《中阿含.瞿默目揵连经》)。在处理僧伽諍论时以‘七灭諍法’及‘六和敬法’等来轨范出家眾的四威仪。
六和敬即是‘见和同解’、‘戒和同修’、‘意和同悦’、‘语和无諍’、‘身和同住’、‘利和同均’。(《长阿含.游行经》(六成法、六重法)六和敬為:‘见和同解’是指想法一致,见解相同;‘戒和同行’是指遵守共同的戒律,因而道德观念一致;‘利和同均’是指寺院财物公有,有利同享;‘意和同悦’是指僧伽意念融洽,无有纠纷;‘身和同住’是指以和乐為本,尊重他人,融洽生活在僧团裡;‘语和无諍’ 是指不出言不逊,不争吵,不说损害人的话。六和敬的原则不仅适用於僧团,也适用於任何社会团体,若能以六和敬的精神来贯澈实行,一定会使团结和合,给全体成员带来和乐环境。
见和同解:佛教最重正知正见。南传不是小乘,所有学佛者皆是為了听闻纯正的佛法而来的,我们应依了义教,不要依不了义教。
戒和同修: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戒律乃是维持僧团的根本,学佛者间的諍论,以灭諍法来处理,排除不包容、不接受、不认知、不化解、不负责的恶性态度,有如司法制度。每个人都想得到他人尊重,但却忘了尊重他人,这是许多纠纷的原因。肯认错的人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没有勇气承认过错。宽容是美德,它给犯错的人获得清净的新机会。
利和同均:在行、住、坐、卧、饮食等时候,僧俗一律平等,共用施主的供养。
身和同住:四眾弟子无论是劳作、禪修、煮饭烧菜,或是在寮房,四眾都是和合。在释尊或其他大弟子带领下学习教法、礼仪和戒律,要坐禪观法。其时间安排如下:
中夜(10:00pm~2:00am):休息
后夜(2:00am~6:00am):修禪
晨朝(6:00am~10:00am):洗刷盥洗,打扫住处,外出乞食托钵
日中(10:00am~2:00pm):休息或修禪
日没(2:00pm~6:00pm):修禪或為其他比丘、信眾说法
初夜(6:00pm~10:00pm):修禪
语和无諍:四眾弟子共住只是讨论佛法、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綺语。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保持圣者的默然,没有閒聊杂话。
意和同悦:四眾弟子来自四方,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虽然对经文有不同的理解,然而大家学佛的精神是一致的,都能心平气和地相处。
佛告诸比丘过去世在雪山山麓有一大尼拘律树,有三亲友;鵽、獼猴和象。它们互不尊重、不畏敬、不和合而住。它们想它们应恭敬尊重年长者,依彼教诫而住。於是鵽及獼猴问象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腿跨过尼拘律树,树顶芽触及它的腹。鵽及象问獼猴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坐於地吃尼拘律树顶芽。獼猴及象问鵽你忆念过去事吗?它说忆念小时它啄一果,在空中大便,此尼拘律树依此而生,所以它是最年长者。獼猴及象恭敬尊重鵽是年长者,三亲友持五戒,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身坏命终生於善处天上。佛言畜生尚且互相尊重、畏敬、和合而住。何况於善说之法与律出家者?先受具足戒者,十人不得礼∶后受具足戒者,未受具足戒者,异住而非法说之年长者,女人,黄门,别住,受本日治者,受摩那埵者,行摩那埵者,受出罪者。应礼有三∶先受具足戒者,异住而如法说之年长者,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律藏》《小品》VI 6)
优波离(Upali)问僧諍和破僧之事,佛教示说∶
(1)僧諍,是僧团不和合,意见分為两派,取筹,不同意人数在九人以下。
(2)僧諍亦破僧,是僧团不和合,意见分為两派,取筹,不同意人数在九人或九人以上。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虽图破僧但非破僧。
(3)破僧,有比丘,说非法為法,说法為非法,说非律為律,说律為非律,说非如来所说所言為如来所说所言,说如来所说所言為非如来所说所言,说非如来所常行法為如来所常行法,说如来所常行法為非如来所常行法,说非如来所制為如来所制,说如来所制為非如来所制,说无罪為罪,说罪為无罪,说轻罪為重罪,说重罪為轻罪,说有餘罪為无餘罪,说无餘罪為有餘罪,说粗罪為非粗罪,说非粗罪為粗罪。以此十八事,诱惑而行不共布萨,行不共自恣,行不共僧伽羯磨。
(4)和合僧,有比丘,说非法為非法,说法為法,说非律為非律,说律為律,说非如来所说所言為非如来所说所言,说如来所说所言為如来所说所言,说非如来所常行法為非如来所常行法,说如来所常行法為如来所常行法,说非如来所制為非如来所制,说如来所制為如来所制,说无罪為无罪,说罪為罪,说轻罪為轻罪,说重罪為重罪,说有餘罪為有餘罪,说无餘罪為无餘罪,说粗罪為粗罪,说非粗罪為非粗罪。以此十八事,不诱惑,不行不共布萨,不行不共自恣,不行不共僧伽羯磨。(《律藏》《小品》VII 5)
《长阿含经》卷4:「佛告之曰:若诸法中,无八圣道者,则无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以诸法中有八圣道故,便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须跋!今我法中有八圣道,有第一沙门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门果,外道异眾无沙门果。」所以因為有佛,才有正法;因為有正法,才有沙门;因為有沙门,才有沙门果。
《南传朝暮课诵本》:「於我无他皈依处,佛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於我无他皈依处,法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於我无他皈依处,僧是我真皈依处,以此虔诚真实语,愿在导师道成长。」你还想要求什麼皈依呢?
4.圣戒成就
戒随念(sīlānussati)──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為爱与见所触,亦不為人责难),令起於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杂阿含933经》裡佛对释子摩訶男(Mahānama)言:「汝见如来,不见如来;见诸比丘,不见诸比丘;且汝常当勤修六法:何等為六?正信為本,戒、施、闻、空(舍)、慧以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訶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随念,念如来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种念成就。彼圣弟子诸恶退减不增长,消灭不起。离尘垢,不增尘垢。舍离不取,不取故不著,以不取著故,缘自涅槃。」是故依正信、念戒、佈施、闻法、修慧与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证涅槃。前六法是实践,后六法是随念。
若我们从佛所制的戒来看,在家五戒中,杀、盗、邪淫、妄语、饮酒几乎全是因為欲而產生。我们若对欲时时观察思惟,必对佛為何制戒有所省思。佛若不制戒,但说出离欲界,我们若决心要脱离轮回,也会自然而然的,為了出离欲界,為了行為与思想的清净而自己订立戒条来遵守。
持戒波罗蜜是以思為主要因素,它还包括三离(离身恶行,离语恶行,离邪见),无贪,无瞋,无痴,念,慧,精进,诸心与心所。戒的相是防护人的身语业,使导向善处;它的作用是防范;它的现起是身语意之清净,当智者省察戒时,会知觉它是清净三业;它的因是惭(羞於作恶)与愧(惧怕作恶),听法是戒的远因。
若你不能明瞭杀生是坏事,是造恶业,那你只要想一想,若是你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你会恐惧而想要逃命,既然你本身这样爱惜自身,那又怎麼能够去伤害他人或别的眾生呢?在《南传法句经》刀杖品裡佛言:「眾生畏刑罚,眾生皆畏死,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眾生畏刑罚,眾生皆爱命,以已推及人,不杀不教杀。」其它如偷盗、邪淫、妄语、恶口、綺语、两舌、贪、瞋、痴等亦以同理来理解。
我们应注意不杀生的戒条,不要為了口腹之欲而去杀生,但佛方便允许持戒比丘吃三净肉;即可吃不眼见被杀的动物的肉、不耳听被杀的动物的肉、及不疑為我而被杀的动物的肉。在《经集》小品第二经《荤腥经》裡佛说道:「世人不克制欲望,贪求美食,过混杂不凈的生活,信奉虚无,行為不正,思想顽迷;这才是荤腥而非肉食。」
不杀害生命,不擅自拿走他人未经许可的东西,不邪淫(除夫妇的正淫外),这三戒是世间正业。出世间正业,是一个行者证悟涅槃时所做的身三妙行(不杀,不盗,不淫),其餘身恶行也远离并加以断除,不行,不作,不去与境合,不去理会境所带来的诱惑。
当一个人远离和断除妄语,恶口,两舌和綺语时,这是世间正语。当证悟涅槃时,其道智使其只说正语而不说邪语,拒绝所有不正当无义利而有害的言语。而行口妙行,说法语,发言真实,用词友善,充满意义与利益,说话照顾人、时、与地,无言时保持神圣的沉默。这是出世间正语。
在家眾的邪命有贩卖人口,军火,杀生工具,沽酒,经营毒药,毒品,嫖赌,看相,看命,看风水,使用蛊术等。若出家眾无理求取,贪欲无厌,并以种种技术咒说来维持生命,或非法求衣,非法求食,非法求得床座和其它用品,故弄玄虚,诵经征费,占卜看相,查地理风水说吉凶等也是邪命。
一位行者念苦、集、灭、道諦后,观自己所念,观察诸行及其过患,欲求涅槃,以求心能速得解脱,会依正见正思惟而舍离邪命以求正命,这是世间的正命。出世间的正命是当一个行者证悟涅槃后,以其道智灭除邪命的恶不善法,而有出世间正命。
以上的三种正语,正业和正命是属於戒学的范围。
当我们依持戒来清净自己的身语业之后,自能离於贪和瞋,生起不颠倒的正见。是故佛说:「离於贪欲,不於他财他眾具(物品),作己有想,而生贪著。离於瞋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為作眾难。正见成就,不颠倒见,有施,有说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杂阿含1039经》。)
因此持戒的作用是让出家眾持守禁戒,因持戒而培育起正念;因為正念故能时时刻刻捨弃恶不善法,培育诸善根,生起善力,解除烦恼结缚;因為善根之力而能善於观察身口意诸行的真相;令未度者得度,自度度他,以及令佛法久住。
关於持戒的功德佛在《长阿含经》(卷二)裡说道: 「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眾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為五?一者诸有所求,輒得如愿;二者所有财產,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眾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在《沙门果经》裡佛说:「具足此圣戒蕴、圣诸根之防护、圣正念正智、望之满足,选住空閒处、树下、山岳、峡谷、岩窟、藪林、露地、塚间、槁堆。彼乞食而归,食已而结跏趺坐、端身安住,现起深正念。彼对世间,捨弃贪欲、无贪欲心而住,由离贪欲令心净化。捨弃害心及嗔恚,不害心而住,利益慈湣一切生物有类,由离害心及嗔恚令心净化。捨弃惛沉及睡眠,脱离惛沉、睡眠而住,光明想而正念正智,由离惛沉、睡眠令心净化。捨弃掉举及恶作,心轻而住,内心寂静,由离掉举、恶作令心净化。捨弃疑,脱离疑而住,於净法无有疑,由离疑令心净化。」
在《律藏》的《附随》(12.2)裡佛说:「戒是為了防护,防护是為了免於后悔,免於后悔是為了喜悦,喜悦是為了轻安,轻安是為了心静,心静是為了心乐,心乐是為了心定,心定是為了正知见,正知见是為了厌离,厌离是為了不爱染,不爱染是為了解脱,解脱是為了解脱知见,解脱知见是為了完全无取无系缚。」「以何者為达业灭尽之道?此乃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诸比丘!此者称為达业灭尽之道。」([相应部]第五新旧品)要达到业灭尽之道,那即是苦的灭尽之道,这只有八支圣道。依修习止观,观照生灭的业,只是因缘连系的精神(心理,或名法)与物质(物理,或色法)的现象,佛说在这圣道上,并无造业者与受报者,只有业在运作而已。
结语
佛说:「愚者虽终生,与智者亲近,仍不悟法味,如匙不知味。」(《南传法句经新译》) 佛又说:「犹如大海只有一味,即是咸味;他的圣弟子在他的法中也只有一味,即是解脱味。」这只有靠实行圣道才能到达。在《增支部3.32》裡佛说:「这,比丘们!这真实是寂静,这是最高的,这是诸行的止息,诸界生的捨弃,贪爱的渐次息灭,出离,灭尽。」
以上就是通过修习断三结或入流而成就法眼净的初果圣人。
法增比丘16/11/2009于新加坡湖景精舍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