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欣德尊者:《盐块经》二
玛欣德尊者:《盐块经》二
将录音整理成文字的工作,
由众多贤友共同努力完成,但尽管这样,
也不能保证里面完全没有错漏,未经尊者最后校对,
仅供大家学习参考,不宜公开。
第六期宝峰禅寺止观禅修营
《盐块经》二
玛欣德尊者讲于江西佛学院
大家请合掌来礼敬佛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3X)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àvuso,各位法师、各位禅修者、各位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我们在上一次讲开示的时候,就转入了讲有关业报的一部经,叫做《盐块经》(Loõaphalasuttaü)。在讲这部经的时候,我们讨论了佛陀所提到的两种跟业果有关的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认为凡是造作了业都必须得承受果报,佛陀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假如这种观点成立的话,那修行将变成是没有用的。如果我们所造作的业一直都要承受它所产生的果报,那无论你如何去禅修,如何致力于灭苦都不可能解脱。
然而佛陀又说:如果认为随其所造的应受之业,人们受其果报,这样的话就有可能致力于禅修,有可能灭尽诸苦。讲到应受的业,我们就讲到有四种业:第一种是现法受业;第二种次生受业;第三种是后后受业,这三种是称为应受之业;第四种是无效业。
然后我们又再对外道与佛教的业报观进行简单的比较。外道认为,业使灵魂受到污染,如果要让灵魂清净,要让灵魂得到净化,就必须进行类似于祭祀、诵经、念咒、礼拜等等仪式来求神赦免自己的罪,或者说通过修定让灵魂净化,或者说通过苦行而使苦报尽快能够成熟,达到消业。
然而佛陀并不承认有本体、有本体的我、不承认有个体的灵魂。造业跟受报只是因果相续的过程,如果所造的业在时节、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就必定要受果报,然而如果时间过去了,也就是说,现法受业跟次生受业,这两个是有时间的限制的,在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它就要成熟,如果因缘不成熟,它们就成为无效业。对于后后受业或者说无尽业呢,只要造作了,就没有时间上的限制,只要有因缘成熟它就会产生果报。虽然并不一定每一生因缘都能够成熟,都能够有因缘和合,但是只要有因缘和合,就必须承受这种业带来的果报。唯有通过修行戒定慧,唯有通过完全断除一切的烦恼,当入般涅磐的时候,果报五蕴就已经离散了,由于没有烦恼的支助,所有以前所做的那些业,不能够再重新组合五蕴,这样的话业就成为无效了。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外道与佛教都是共同立足于业的轮回,但是二者的分歧在于:外道看到了业、看到了轮回,就认为有个“我”在轮回;佛教也看到了业、看到了轮回,但是佛教发现,因为业在不断地成熟带来了果报,所以没有“我”。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用一条河流来比喻,由于这条河水不断地流,所以在外道看来河流是一个实体,但是是在佛教看或者说佛陀眼光看呢,这条河流是刹那刹那的生灭的。今天的河流与昨天的河流不一样,这一小时的河流和那一小时的河流不一样,乃至每秒、每一刹那的河流都不断地变化。然而由于它已经不断地生灭、不断地生灭,不断的业带来的果报成熟,所以我们称它为名色相续流。这种名色相续流由于它不断地生灭、又不断地相续,看上去好象是连贯的,因此外道由于业、由于轮回,产生了常见;而佛陀呢,看到了它的生灭,他不生起常见。而有些外道看到它的灭,但是没有把它当成一个组合,所以又产生断见。佛陀离了断见、离了常见,而生起中道见。
当然有些学者可能会认为,佛陀关于轮回跟业思想是借用于古印度原有的思想,甚至有些学者乃至佛教中人,认为轮回和业是佛陀借用的名词,并不是了义,并不是究竟的。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理论是靠如实知见而得到的,菩萨在菩提树下,在观察的时候,他就观察过缘起,发现到其实由于众生造了业,这种业成熟带来了果报,佛陀看到这样。
由于古代印度的那些修行者,那些梵行者,那些苦行僧们也有定力,当他们培育起定力之后呢,他们拥有了宿命智。由于有了宿命智,他看到了轮回,而又由于他们证得了天眼智,看到了轮回的运作是由于业,因此拥有了宿命智、宿命通的人可以看到轮回。拥有了天眼智、天眼通的人看到了业的运作,因此只要你拥有这两种智就可以看到轮回跟业。由于那些外道也看到,只不过他们并没有最后的漏尽智,并没有“无我”智,他们看不到在轮回与业之间其实是刹那刹那的生灭,是没有我的,而佛陀看到了。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佛陀也说业、也说轮回,但是佛陀说“无我”。外道也看到业、也看到了轮回,但是他们说有“我”。这是佛教跟外道虽然看到共同的东西,但是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之处,佛陀看到的是更透彻、更究竟的。因此我们就不能够说外道看到的东西,后来佛陀也看到了,我们就说佛陀是借用他们看到的东西。只要有智慧的人,只要有宿命智、有叫宿住随念智跟有情死生智的人,都可以看到业跟轮回,只不过佛陀的智慧是在缘起基础上,再见到了无我。
之后我们又讲到忏悔和除障。我们讲到了“忏”其实就是请求忍可,请求原谅;“悔”就是自己发露自己的罪。忏悔可以除某些障,这种障是指障道法,我们也称为障碍法,障有五种,它们是:第一种业障、第二种烦恼障、第三种果报障、第四种毁谤障、第五种违令障。在这五种障碍法当中,业障、烦恼障和果报障是不能够忏悔的,但是毁谤障跟违令障必须通过忏悔,才能够消除生天的障碍和解脱的障碍,但是仍不能够消除恶业。
为了进一步再说明应当如何进行忏悔和忏悔是不是能够消除业障的问题,我们以未生怨王的故事来说明。未生怨,巴利语叫Ajatasattu ,古代翻译成阿阇世王。由于当时Bimbisara频毗娑罗王跟他的夫人韦提希结合以后生出了未生怨王。在这个王子还没有生之前呢,当时韦提希王后很想要喝频毗娑罗王右臂上的血,当时的占星家们就认她胎里面怀着的小孩长大之后,将要杀了自己的父亲,韦提希就想用流产的方式进行堕胎,几次堕胎都不成功,后来被国王发现了,国王就阻止了她,最后还是生出这个小王子。由于在还没出生的时候,已经有种种的不祥的征兆,于是国王就给他取名叫Ajatasattu 。Ajata就是还没有出生的、sattu是敌人,怨敌。
等未生怨太子长到了十几岁时,当时正好Devadatta提婆达多学会了神通,想夺取僧团的领导权,他就向世尊提出请求,结果世尊就当着国王和很多信众的面拒绝了他。于是Devadatta就怀恨在心,他就用神通化成一个年轻人,腰上缠着蛇,进到王宫里去,到了未生怨太子寝室。当时未生怨太子见到了很害怕,Devadatta说:“王子不用害怕,是我。”他就显出了原形,当时未生怨太子就对Devadatta产生了很强的信心,用很多供养品去供养Devadatta,于是Devadatta取得了未生怨王子的信心。然后他就教唆怂恿未生怨王子说:“你杀死你的父亲,夺取王位,而我将杀死佛陀,我做新佛。新王、新佛一定治世。”
后来,未生怨王子有一天中午就把刀藏在脚上,偷偷地潜入王宫准备杀死父王,准备篡位,结果就由于很紧张,被皇宫的侍卫发现了,把他抓了起来。国王问他说为什么要这么样做?他说我想要夺王位,频毗娑罗王就主动把王位交给了他。让给他之后呢,Devadatta又来说:“你不要认为现在你已经夺得了王位,说不定过了两天你的父亲突然又想做回国王,那你的王位又不保。”当时未生怨王说:“那我应该怎么样呢?”“你应该一不做二不休,把你的父亲杀死。”当时,未生怨王说:“我已经是国王了,我本来是武士出身,我不可能用刀杀我的父亲。”Devadatta说:“你可以把他饿死。”
于是未生怨王就把他的父亲囚禁起来,不给他任何东西吃。当时韦提希王后就偷偷地把食物藏在腰里,潜进死牢,把食物送给她的夫君。当未生怨王知道这件事之后很生气,下命令不允许他的母亲再带任何食物,结果韦希提王后就把食物偷偷藏在发髻上。后来未生怨王又发现他的父亲还没死,然后又知道是他的母亲做的,于是就命他的母亲不允许盘着头发,结果她就把食物藏在鞋上,后来又被未生怨王发现了,结果他的母亲又把蜜糖、酥油涂在身上,偷偷地带进死牢里,给她的夫君吃。后来又被未生怨王知道了,就命令从此以后不允许他的母亲再进入牢房里去见她的丈夫、他的父亲。
频毗娑罗王由于是初果圣者,已经是入流圣者,他就通过忆念佛陀在那里经行,身体发出了很喜悦的、明亮的光芒。但未生怨王知道了以后就说:“好!你现在还能够行走。”于是派两个理发师,把他父亲的脚割开,撒上盐,然后放在炭火里,看他还能不能走,这两个理发师执行了未生怨王的命令。就这样,频毗娑罗王,这个老国王,这个正直的国王就在痛苦中去世了。
当频毗娑罗王去世了之后,正好未生怨王的儿子出生了,当时那些送信的大臣决定:噩耗跟喜讯一起报,先让国王听到喜讯,然后再叫他听噩耗。于是那些大臣就报告说国王王说:“你已经生太子了,你喜得贵子。”当时未生怨王一听到之后全身立刻就充满了父爱,于是他就急忙去找到他的母亲说:“母亲!我的父亲他在我小的时候是不是很疼我?”韦提希王后说:“孩子,你怎么这样问呢?在你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你的手长了一个脓疮,痛得你直在那里哭,谁都平息不了你的痛苦,结果我不得不把你抱到你父亲办事厅那里,你父亲看了二话不说,就把你的手指含在口中,结果那个恶疮就在你父亲的口中破了,脓夹杂着血流出来,你的父亲并没有把它吐出来而是吞下去。”当未生怨王听到这个之后,他急忙就说:“赶快把我的父亲放出来。”但是大臣说:“大王!我现在怎么可以放,你的父亲已经去世了。”从那个时候开始,未生怨王就充满了懊恼,充满了悔恨,充满了彷徨跟恐惧,没有一个晚上可以睡好觉,一直生活在痛苦里,日夜憔悴。
后来他听了大臣耆婆,就是名医耆婆的建议,前到芒果园去拜见佛陀。佛陀当时正好和很多比库在芒果园里,当时未生怨王就问了一系列的问题,他问说:“在世间上各行各业的人,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劳作,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谋生、而挣钱、而有了吃,不仅仅自己有了吃,还可以养家糊口,同时还可以去进行布施,供养你们这些出家人。那你们这些出家人修行又有什么结果呢?”于是佛陀就跟他讲了《沙门果经》,就是出家人修行有什么结果,称为sàmannaphala沙门的修行成果的意思。当未生怨王听了佛陀讲这部经之后,就对佛陀升起很强的信心,于是他就表示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团,从此以后请世尊忆念他,一直到终生都成为一位在家弟子。
然后当时未生怨王就这样说,他说:“尊者,罪恶战胜了我,我如此愚蠢,如此愚痴,如此不善!我为了夺取王权而杀死了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尊者,为此愿世尊接受我的罪为罪,以防护未来!”
当时佛陀说:“大王,罪恶确实战胜了你,你如此愚蠢,如此愚痴,如此不善!你杀死了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大王,若你能见罪为罪,如法忏悔,在未来成就防护,我接受此事。大王,这就是在圣者之律中成长:能见罪为罪,如法忏悔,在未来成就防护!”
也就是说佛陀接受了他的忏悔。佛陀在这里接受他忏悔时候,佛陀说:“能够见罪为罪”,就是你能够知错认错,你知道错了,如法忏悔,通过如法地、真实地把它表露出来,认真改过。然后很重要的是最后那句话:“在未来能成就防护”。从些以后好好地守护好未来,在未来不要再犯错误。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忏悔真正的意义就是改过,把自己的过失、把自己的罪恶说出来,然后很好地防护未来,这就是忏悔的作用,从此以后不要再走错路,不要再犯错误。
当未生怨王说了这些这话,又听了世尊这样说之后,他就说:“尊者!现在我们在家有很多事情,我们应当要告辞。”
当未生怨王走了之后,佛陀就说这个未生怨王,他自己毁了自己,因为他杀死了他正直如法的父亲。假如他没有做这样的错事的话,他将在这一座当中,就能够证得法眼。能够得法眼,也就是说他只需要通过听闻《沙门果经》,就可以证得初果。
然而由于他亲近了恶知识,亲近了坏朋友,又杀害了自己的父亲,造下了无间业,这种无间业成了业障kammantaràyikà,因此这种业障碍,他不能够通过听闻佛法而证得圣道圣果,这就是业障。
由于未生怨王在世尊面前已经把他自己的过错、把他自己的罪恶说了出来,从那个时候开始未生怨王完全变了一个人,虽然他的脾气还是很暴躁,但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已经不再懊恼了,不再经常后悔,而是把自己的身心投入进去,护持佛陀,护持佛陀的教法,护持佛陀的僧团。
在未生怨王继位的第八年,我们的佛陀去世了,就在佛陀去世的那一年雨安居,由未生怨王,就是阿阇世王做外护,举行了我们佛教史上很重要的一件大事——第一次圣典结集。这一次圣典结集,是由未生怨王完全把七叶窟装修起来,而且提供所有参加结集的五百位阿拉汉的饮食、衣服、住所跟医药。这是一个很殊胜的善业,但是阿阇世王、未生怨王最后的结局仍然是给自己的儿子杀死了。未生怨王死了之后也堕入到地狱。他堕落到铜锅地狱,他将在地狱里往下沉三万年,之后再往上浮三万年,也就是他在地狱里将煎熬六万年之后,他的罪业才能够消除。为什么会这么样?因为他造的是无间罪业,因为他杀死的父亲,他杀死了圣者,因为他的父亲是初果圣者。这种业并没有因为他向佛陀亲自承认、亲自忏悔而消除。但是由于他忏悔了,他重新改过了,又由于他在忏悔之后投身于支持佛陀的教法,他已经成为持戒、听闻佛法、有布施、有禅修的人,他的罪业本来将会令他在地狱受很久的苦,由于教法的伟大,他在地狱只受六万年,罪业将能够结束。而在未来,他也将能够成为独觉佛。这是由于他过去已经积累很强的巴拉密,而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又通过听闻佛陀说了《沙门果经》之后,升起了很强的信心,这种信心甚至没有其他人可以跟他相比较的。
我们可以从这件事,看到忏悔确实很重要,但是忏悔并不是说把过去所造的恶业的罪消掉,而是改过自新,从此以后重新做人,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人。
听了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再继续看经文,经文里面佛陀讲:“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堕落地狱。然而,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同样的做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这里讲到的能够在“现法受报”,是指这种业只会在今生成熟,果报成熟的时间在今生,因此这种业称为现法受业。
“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就在第二生中即使连极少量的果报都不会再出现,何况更多的果报呢?这是特指已经证得了阿拉汉果的漏尽者。
佛陀接着提出了反问:“诸比库,象什么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卑微、身贱、少恶、住苦。诸比库,象这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这里讲到了“卑微”,巴利叫作pparitto意思是只有少许的意思,就是很少的功德;“身贱”直译为“少我”appàtumo,这里身是指自身,也就是相对于伟大来说他的功德很少,因此是称为“身贱”。“少恶而住于苦”(appadukkhavihàrã),即使因为少量的恶,也住于苦。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没有德、没有福报、没有福德、没有修行,即使很少的恶业,也能令他承受很大的苦报。
在这里我们讲一个故事,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那些比库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在每一年的雨安居之后,在各地住雨安居的比库,都会去佛陀居住的地方见佛陀,当时就有一群比库在雨安居之后,决定前往世尊所住的地方去见佛陀。
走到半路的时候,他们就要坐船,船到了海中央,就出了大风,突然乌云密布,船就在那边转,很久都不行走。当时船里的人就觉得很奇怪,他们认定在船当中一定有不吉祥的人,一定有灾星。于是他们就决定把那个不吉祥的人找出来准备祭海,但谁是灾星呢?谁是不吉祥的人呢?他们用抓阄的方法,结果就一个一个地抓阄,最后抓到船长的夫人,船长就说:算了,重来。接着又再抓阄,还是船长的夫人。没那么巧吧?第三次再抓,结果又是船长夫人,这个时候船长就不得不说:“哎,这个倒霉的、可怜的女人呀,我不能够因为这个可怜的女人而让整船的人死”。于是就把他夫人身上的首饰全部拿下来,然而用一个装沙的袋子绑在他夫人的脖子上,叫船上的人把她扔到海里去淹死了,祭海。船长的夫人丢下海后,不久真的就风平浪静了,船就可以安全到达了目的地。
当时那一群比库就想:‘哎!真的是太奇怪了,为什么会这么样发生这样的怪事呢?三次抓阄都抓到了船长的夫人,这样的事情一定只有我们的世尊才知道。’
于是他们见到佛陀之后就把这件事报告佛陀,然后就问世尊说:“世尊啊!这个女人到底造了什么业呢?为什么会那么奇怪三次抓阄都抓到了她,结果活活的给扔到海里淹死了。”佛陀于是就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巴拉耐西(地名),现在也叫巴拉耐西。在巴拉耐西那个地方有一个居士的妻子,就是一个在家人的妻子,一个农夫的妻子。这个女人很贤惠,家里的事务她都自己亲手去做,不论挑水呀、砍柴呀、做饭呀、洗碗呀、她都自己亲手去做。这个农夫养了一条狗,这条狗对这个女人形影不离,不论她到田里面送食物、送饭菜给他的丈夫,或者她到森林里面捡树叶、捡树枝,这条狗一直都跟着她,形影不离地跟着她。其实这条狗在三世之前是这女人的丈夫,由于她的过去丈夫在死时候,还是很留恋这个女人,因此想要生生世世跟着她,于是即使投生成为狗也跟着这个女人。但是这个女人不知道,那个狗就是很喜欢跟着这个女人,形影不离,无论这个女人去到哪里它都跟。
有一天,这个女人正在走,那个狗又在跟着她,结果碰到一群年轻人,年轻人看到一条狗跟着一个女人,就调侃说:“哎,带着狗的猎人,今天有没有什么肉给我们吃呀。”那个女人听了就感到很懊恼、很生气,她就生那条狗的气,很烦这条狗经常跟着她。于是当她把饭菜送给了田里工作的丈夫回来之后,她就找了一个空罐子、一个水罐,把水罐里面装满了沙,再把盖盖紧,然后用一条绳子绑着沙罐一头。做好这些,她就蹲下来,蹲下来逗她的那条狗,然后就带它到了池溏边,那条狗以为会给它吃的,就摇着尾巴跟过去,结果这个妇人把一边绑着沙袋的绳子的另外的一头绑在狗的脖子上面,然后让这瓶子一直拖着那狗沉进池溏里,这条狗就被活活地淹死。由于这个女人造了活活地把狗淹死的业,结果这种业在她临终的时候成熟,使这个女人堕落到地狱里面去,而且受了很长的苦。
后来当这个女人很有幸重新投生为人,结果也是被淹死。乃至在佛陀出世时候,她同样地投生为一个女人,成为船长的女人,结果还是给绑着沙袋给淹死了。我们看这个女人活活地虐待一条狗,把那条狗淹死了,结果造成她堕落地狱很长久的时间,乃至到她投生为人仍然很多世被水淹死,这就是无尽业,是后后受业,已经经受了很多次了,为什么会这么样?
我们看佛陀说的这句话::“诸比库,象什么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呢?诸比库,于此有些人不修身、不修戒、不修心、不修慧,卑微、身贱、少恶、住苦。诸比库,象这样的人即使只做了少量的恶业,也由此导向地狱。”
如果这个女人有持戒的话,她懂得五戒,就不会害了她的那条狗,是不是?而由于她没有智慧,因此她被人一说自己就懊恼,就会生气,结果就把她的狗活活地给淹死了。正是由于她造了这种业,使她堕落到地狱受了很多年的苦,即使投生为人,仍然受到当时虐待畜牲的不善果报。
接着世尊又因为这件事情,说了这样的一首句子:Na antalikkhe na samuddamajjhe,
na pabbatànaü vivaraü pavissa.
na vijjati so jagatippadeso,
yatthaññhito mu¤ceyya pàpakammà.
非虚空海中,非入山缝隙;
世界不存在,逃脱恶业处。(Dp.127)
这是《法句经》第一百二十七诵里面讲到的,如果你的恶业要成熟,无论要逃到哪里,飞到空中,潜到海中,进入大石块,或者进入山洞,在这个世间根本就不存在能够逃脱恶业成熟的地方。一但恶业成熟了,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我们必须都得承受。
接着佛陀又继续再说:“诸比库,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诸比库,于此,有些人已修身、已修戒、已修心、已修慧,不卑微、伟大、住于无量。诸比库,像这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
佛陀在这里就讲到了,如果一个人同样地造了少量的恶业,这种恶业不会在来生带来果报,只会在今生受苦,不会带到下世。是哪些人呢?这种人就是我们称为有修行的人,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有大量的功德,有无量的功德,这样的人能够只是造了少量的恶业在今生成熟,而不会带到下生。
在这里我们就想讲一个很有名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盎谷离马喇(Angulimàla)的故事。Angulimàla古代翻译成央掘摩罗,Anguli是手指,màla是花蔓或者就叫项链,因此Angulimàla也可以翻译成指蔓。我们讲指蔓的故事。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佛陀在世的时候,当然那个时候佛陀还是个菩萨,还没有成佛,当时Pasenadi(国王名,巴谢那地,古音译波斯匿王)有个国师,名字叫巴嘎哇嘎格,他跟他的妻子曼达妮生了一个孩子,巴嘎哇嘎格给他的新出生的儿子用占星法占象。结果发现他儿子出生的星象显示出是处于强盗星宿,是强盗星,他此很忧伤。第二天他象往常一样就去国王那里,因为他是国王的国师,国王的宗教首席顾问,他就照样进宫去向国王请安,就问国王说:“大王,您昨天晚上睡觉如何?”当时波斯匿王说:“我怎么能睡好觉呢?昨天晚上半夜起来的时候,我发现床尾的宝剑发出寒光,为此我害怕了整个晚上,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征兆?”当时国师嘎格说:“国王,不仅仅您见到了这样的先兆,全国的人都见到了这样的征兆,是这么样的,昨天我的妻子生了一个孩子,我给这个孩子占星,结果发现这个孩子是属于强盗星宿,这是一个凶兆。”国王就问:“你的孩子以后长大会是一个独行大盗呢?还是一群强盗的匪首呢?”嘎格他说:“我占星,发现他是一个独行者,他并不是匪首,是一个独来独往的人,国王,我是不是应该把他杀死呢?”当时波斯匿王就说:“既然他是个独行者,那你就应当好好的护养,你应当好好地教育他,或许可以改变他的命运,说不定以后他的性情会改变,说不定,你不用杀他。”于是,嘎格就听从国王的意见,回去给儿子特意取了个名字叫作ahiṁsaka,就是不伤害,hiṁsaka就是伤害人,ahiṁsaka就是不伤害。嘎格在孩子很小时就以传统道德来教育他,叫他不要伤害别人,希望能够改变这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他一生注定的恶运。
结果这个小孩的成长中,真的是很乖,对长辈很恭敬而且很聪明,学什么东西都很快。等到他长到十二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认为应该将他送到一个很好的地方,接受高等的训练,于是就将他送到达嘎西拉(地名),就在现在的巴基斯坦那边,北印度。那个地方当时是整个印度手工业、各种技巧、技术的中心。当时就送他去那个地方投一个名师,学习各种各样的技术、文化。ahiṁsaka也是很聪明,而且很听话,对老师很恭敬,结果他学习很优秀、成绩也很好,很快就得到老师的赏识。他的老师把他当成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叫他到自己的家里住、跟自己一起吃饭。
然而就是因此,那些原来的学生们妒火中烧,他们认为这个刚来的小子,一来到之后就得到我们老师的芳心,把我们当成不存在一样,眼里只有这个学生而没有我们,我们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这样得逞。于是他们就一起商量,想出了一条毒计。他们分成三组,到老师那里去告状,他们说那一个刚来的ahiṁsaka想要谋害你,当时老师就说:“滚开,你们这些混蛋,想要分裂我跟我儿子的关系,没门!”然后就把他们轰出去。结果他们第二天又来轰炸,他也是把他们轰出去,结果第三批又来了,由于一而再,再而三,他老师开始怀疑ahiṁsaka,只要有了怀疑,会把很多类似的迹象都当成是真的了,因为这个时候就带了有色的眼镜,已经对这个人有了成见。所以很多那些根本没有意义的东西他都把它当成有意义的,结果就这样老师想要除掉ahiṁsaka,但是他想:“我是一个有名望的老师,我在印度很有名,如果我就这样除掉我的学生,会使我的名誉受损,而且ahiṁsaka出身名门,他是乔萨罗国国师的儿子,如果我除掉他,对我肯定不利,我应当怎么样除掉他呢?”后来他就想到了一个诡计,就在ahiṁsaka即将要毕业的时候,他跟ahiṁsaka说:“现在你已经学得很好了,已经可以出师了,但是作为一个学生,如果没有一点东西来报达他的老师,这是说不过去的。” ahiṁsaka说:“老师,如果你有任何需要的,只要我能帮忙,我必定全力以赴地去做。” ahiṁsaka其实很善良,他根本不知道老师的意图,他还认为:“做一个学生应尽责地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完全恭敬地对待他的老师,这是作为学生的义务。”他的老师说:“好吧,你要交给我一千个人右手的手指头作为毕业时老师的礼物。”当时,ahiṁsaka听了傻了眼:“老师!我怎么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老师说:“这是对老师的报达,你必须得这么样做。”虽然他很不情愿,但他还是想:我必须对我的老师完全忠诚。于是他披上了盔甲,带上弓、剑、刀、盾去执行老师给他的任务,其实他根本不知道老师的居心。
于是他就潜入了乔萨罗国(Kosala),住在加利尼的一个树林里面的一个悬崖上,这方便他看到经过树林里的道路上的人,如果有行人来,他就跳下悬崖,然后就把人杀死,把手指剁下来。刚开始他把手指头全部挂在树上,结果鸟就把那些手指头吃了,吐出了骨头,于是他就把手指头全部串起来,挂在颈项上。
由于当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只是知道他的颈项上挂着人的手指头,于是叫他Angulimàla(指蔓),他的名子就这么样来的。后来那些行人因为知道这里出了个杀人魔王,就不敢经过他的道路了。因此Angulimàla无法再找到人来杀,于是他就住在村庄附近,或者经常到村庄里的路上去杀人。他经常徘徊在村庄附近,甚至有时候晚上进入村庄去杀人,去砍手指。结果很多村里的人就害怕,纷纷搬走,搬进了Sāvatthī舍卫城,搬进当时的王宫,而且向当时Pasenadi王投诉。就是说在加利尼树林里面出了一个杀人魔王、一个强盗,很凶悍。十个人在一起也给他杀掉,二十个人在一起也都给他杀掉,三十个人在一起也给杀掉,很凶狠,而且经常打家劫舍进屋里去把人杀掉。当时很多人聚集在王宫面前,要求国王派人去捕捉这个杀人魔王。
这件事发生在佛陀成佛之后的第十二个年头,有一天佛陀进入到大悲定,出来时候同样去观察世间。就在那天早上,他发现眼前出现了Angulimàla的影子,然后他又再看,他发现如果今天自己不去的话,这个Angulimàla将会堕入无间地狱,为什么?因为他即将犯下一个罪大恶极的事情,而佛陀又发现到如果自己去,将能够解救Angulimàla,并且他过去积累的巴拉密有机会成熟。于是佛陀就特地赶了三十里的路,去到加利尼树林去。
话说,当时国王已经命令准备出兵去抓Angulimàla,当时他的母亲曼达妮听到之后,虽然不知道这个Angulimàla就是她的儿子ahiṁsaka,但是她预感命中注定了恶运已经降临到她儿子身上,而且她也知道如果她不去的话,可能国王会把他杀死,因为他派了四种兵准备去剿灭Angulimàla。她就去找到他的丈夫说:“夫君,我的预感这个Angulimàla必定是我们的儿子ahiṁsaka,且让我们去解救他吧”,但是巴嘎哇嘎格说:“由他去吧,他杀了那么多的人,他是应该死的。”但是出于作为母亲对儿子的母爱,曼达妮她还是决定亲自去劝她的儿子,金盆洗手,别干了。于是她就一个人去到Angulimàla住的地方。
这个时候Angulimàla已经杀了九百九十九人,就差一个他就可以凑够一千个手指头了。那个时候,他已经杀得火红了眼,已经冷血了,没有任何感情了,他只是想赶快再杀一个人,凑够一千个数。结果他看到了他的母亲的身影现出了,于是他准备杀他的母亲。佛陀也是在同一天,看到Angulimàla即将要犯这个罪大恶极的无间业,要去解救他。当佛陀赶往加利尼树林的时候,见到那些牧羊人、那些牧牛人,见到那些村民,他们见到佛陀就说:“沙门!你不要去那里,那里住着一个盗贼Angulimàla,是杀人不见血的,十个人去他也照杀,二十个人去他也照杀,三十个人去他也照杀,四十个人去,成群结对的去他都照样把他们杀掉,是个很凶狠的杀人魔王,你不要去,你去也会给他杀掉。”但是佛陀根本不理他们,继续赶路。到的时候,Angulimàla正好走前去杀他的母亲,他发现到佛陀出现在他的面前。于是Angulimàla一动念:“诶,这个沙门!平时人家成群结对来都害怕,他竟然敢一个人来,他真的不怕死了。现在我准备杀我的母亲,正好有一个沙门来,我可以杀死他,这样的话我不用杀死我的母亲。”于是他就拿着盾、刀,向佛陀冲过去,这个时候佛陀转身就走了。Angulimàla跑步追,但是佛陀用平常的脚步走,佛陀显现神通,即便是很平缓慢慢地走,Angulimàla拼命地跑却怎么也追不上佛陀。当时Angulimàla就感到真的是奇迹,真的是未曾有啊!我平时的速度,一个狂奔的大象都可以把它追到,一个狂奔的马都可以把它追到,我可以追上奔驰的战车,还可以追到跑得很快的鹿,但是这个出现在我前面的沙门,他竟然只是以平常的脚步走,而无论我如何卖命,如何拼命地追,竟然都追不到他。好!就让我问他,于是当时Angulimàla就说:“停下来!沙门!停下来!沙门!”佛陀就说:“我已经停下来了Angulimàla,但是你却没有停下来。” Angulimàla想:这个沙门!他们自称真实,他们遵行真实,但是明明我看到他走,他却说自己停下来。那且让我问这个沙门:到底是怎么样的意思?于是他就问佛陀说:“沙门,你说你停下来,但是你自己却没有停,你反而叫我停下来,这个是什么意思?”佛陀这个时候说:“Angulimàla,我已经停止了杀害一切众生,但是你却没有停止。”
当佛陀说了这首偈颂之后,Angulimàla就发现出现在他面前的人是非凡的人,传闻中很伟大的、很有智慧的苟达马佛陀。那个时候他放下了刀,就跪在佛陀面前,请求佛陀原谅。佛陀知道了,就劝他放下,最后Angulimàla决心洗心革面,并且认为现在他做了那么多罪业,没有其它的选择,于是他请求出家。
然后佛陀就说:“ehi bhikkhu”,就是说:“善来,比库”。当佛陀这样说之后,Angulimàla的头发自然就没有了,身上的袈裟自然完具,他就成为善来比库。当Angulimàla成了僧团的一员之后,佛陀就带他回到住的地方,给孤独园。
话说Pasenadi王当时正带着四步军,五百个士兵,浩浩荡荡准备向加利尼树林里面进发,但他经过了佛陀住的地方,他想当时正好是中午,既然我现在来到了给孤独园,且让我去拜见世尊一下。然后他就跳下马、除掉了冠,除掉了刀,途步走到了佛陀住的地方,向佛陀礼敬。
佛陀就问他说:“大王呀!你是不是想攻打邻国,带那么多兵器干什么?” Pasenadi王说:“世尊,现在在加利尼树林里出了一个杀人魔王,十个人也杀,二十个人也杀,三十个人也杀,四十个人也杀,已经没办法对付了,所以现在我们要出兵去捕捉他。“然后他又补充一句:“世尊!其实我真的很没有信心。”
佛陀当时说:“如果你看见Angulimàla,他已经剃除须发,穿袈裟衣,已经远离杀生、离不与取、离妄语,只是日中一食、披三衣,那会怎么样?”
Pasenadi王说:“如果他真的是这么样的话,我会礼敬他,我会起立来迎接他,为他让座而且我会给他提供保护,会供养他做为一位比库应当有的四种资具。”
那佛陀于是就指着坐在他旁边的:“他就是Angulimàla。”
国王一听,听到Angulimàla又看到他,他就开始发抖,这个时候世尊跟他说:“大王!你不要害怕,大王!你不用害怕。”
然后国王就颤抖着起来了:“尊者,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请问你不是不Angulimàla?”
他说:“我就是Angulimàla。”
那他说:“你的父亲是谁?你的母亲是谁?”
他说我的父亲是巴嘎哇嘎格,他的母亲曼达妮。当Angulimàla这样说了之后,国王才记得当时他出生的时候,自己看到的宝剑发出寒光这件事。
国王就感到很惊讶,而且感到很希奇,他觉得很不可思议:“啊!真的是希有啊!真的是不可思议啊!世尊竟然能够使难调伏的人能够调伏,能够使难寂静的人能够寂静,能够使很不能平静的人得到平静,我要出了很多兵、很多武器,去征伐都不一定能够征伐的人,世尊竟然能够不费任何的兵器,把这样的人征服,把这样的人调伏,也就是我们说到的purisadamma-sārathī,调御丈夫。
当时,国王就想要供养Angulimàla,想供养僧团,想供养他四种资具。Angulimàla说:“国王!三衣已经足够了。”也就是说Angulimàla出家之后就发愿持守苦行,他住在林野、只服三衣、日中一食,而且穿粪扫衣,于是他没有接受国王的供养。
不过虽然Angulimàla已经出家了成为僧团的一员,但是由于他已臭名昭彰。所以当他去托钵的时候,他经常不能够得到食物。Sāvatthī城那里的人对他还是怀恨在心,所以他经常托不到食物,但是他想:“如果这样我就离开,对我是不适当的。”
即使托不到食物,他仍然是这样坚持。而且当他在禅修的时候他不能够平静,他的心不能平静,因为他一旦静下来,就浮现出他以前杀人的景象。他发现他坐下来的时候,以前那些被杀的人在死之前的哀求一直都响在耳边,大人呀!不要杀我呀!饶了我的命吧!我家里很穷,我还有孩子呀!我的孩子还很小!经常响起这样的哀叫声、哀求声,使他的心没办法平静。
有一天,当Angulimàla又进入Sāvatthī城里托钵时,看到一个女人难产,很久都生不出孩子,他生起了悲悯的心,他就想:有情确实很苦啊,众生确实很苦啊!于是他就把这件事情回去报告了佛陀,佛陀教他说:“你回去!就跟那个难产的女人说:‘姐妹呀!自从我出生以来,我不记起我曾经故意伤害过众生的生命,以这样的真实语,愿你平安!愿你能够平安地生产!’”
Angulimàla说:“世尊啊!这样你不是故意让我打妄语吗?你说我出生以来,我从来都不记得我曾经伤害众生,但是以前经常地我故意伤害众生。”
那佛陀于是就教他说:“Yatohaü, bhagini, ariyàya jàtiyà jàto, nàbhijànàmi sa¤cicca pàõaü jãvità voropetà,
tena saccena sotthi te hotu, sotthi gabbhassàti。”
佛陀就教他诵这首偈,(意思)就是:姐妹呀!自从我在圣生以来,我不忆得我曾经故意的杀害过任何一位众生的生命。通过这样的真实语,愿你平安!愿你能够平安地生产!佛陀这里讲到的圣生,也就是说自从Angulimàla在圣者的家庭里面出生。
Angulimàla听了之后,就回到了那个难产女人的家,那个家里的女人用布把房间遮住,然后就在外面放张凳子,当时Angulimàla就在外面念着:“Yatohaü, bhagini, ariyàya jàtiyà jàto, nàbhijànàmi sa¤cicca pàõaü jãvità voropetà,
tena saccena sotthi te hotu, sotthi gabbhassàti。”
他这样诵后,那个女人就容易地生产了。
佛陀为什么要这么教呢?因为这本来是一个医生的责任,不是一个出家人应当做的事,为什么佛陀这么讲呢?因为佛陀知道:自从他出家以来,他的心一直没办法平静,佛陀想通过这一个例子提醒他,他现在已经重新开始了,他已经在圣者的家庭当中出生了,不要再经常记挂过去。
Angulimàla通过诵这首偈颂,他知道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真的也改变了,而且佛陀也想通过Angulimàla诵这句话,改变人们对他的印象,因为之前他一直都托不到钵。当时佛陀就想通过他的例子,证明他在佛陀的教法中出家之后,已经完全是另一个人,甚至可以用他的慈心、他的悲悯,让难产的妇女成为顺产。
结果真的从那个时候开始,Angulimàla的心开始平静,他尽量记起他现在已经重生,已经不再是过去的Angulimàla,他心可以平静。Angulimàla开始独处、精进,结果不久他从诸漏中,他的心从诸漏中解脱出来而成为一名阿拉汉。
但是由于他过去的不善业,他在托钵的时候,还是经常会遭到别人的殴打,经常他出外托钵的时候,会有石头丢他、会有棍棒打他,使他经常遍体鳞伤,甚至有一次他出外托钵的时候,没有托到钵,而身体流满的血,他的钵也破了、袈裟也破了。他回到住的地方,佛陀见到了,就说:“你要忍耐!婆罗门!”你要忍耐,这里的婆罗门是指他已经是清净的人了。“婆罗门!你要忍耐!本来你造作的业可以使你在地狱里面好几年、好几百年、好几千年,但是现在你的业,只是在你今生成熟。”
我们从这一个例子可以看到,佛陀说到的:“像什么样的人同样地作了少量的恶业,却能在现法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来生’也不见,何况更多?”现法就是今生受报,即使连极少的果报在未来都不见,何况更多?Angulimàla就是很好的例子。
由于他的心已经从诸漏中、从种种烦恼当中解脱出来,因此他不会再有来生。他杀了那么多的人,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这些业报可以使他在地狱里煎熬好几十万年、甚至上几千万年。然而由于他在那一生已经断尽了烦恼,他死了之后五蕴就不会再重组了,以前那些业不能够带到下一生,在下一生一点点的果报都不可能见,更何况很多的果报?然而在今生由于他所造的不善业,他仍然必须得承受。但是对一切要在未来成熟的业来说,今生承受的这种业又算得了什么呢?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知道佛陀所讲到的有些人有修行,即使他曾经造了少量的恶业也可以在今生受报,而不会带到下一生。
那么我们今天的《盐块经》就讲到这里,后天晚上我们来一起学习。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作回向: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ü 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涅槃助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