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慈法师:佛教仪规入门 第九讲:入众、执事
衍慈法师:佛教仪规入门 第九讲:入众、执事
入众就是指人与人相处。一个人在社会上不可以离开群众,一定要和大家相处。有些人在人事方面不开心,若上很多烦恼,不想见的人,偏偏相会在一起,此是八苦中的怨僧会苦。怎样与人相处得融洽?那真是一门颇高深的学问,此不是一朝一日的,是要把平时的修养积累经验。为佛弟子者,要先学好这个做人的方法。
入众,可以用三个字来说明:容、礼、助。
一、容
容是容纳,容人之量,凡事都要容忍,此是为人的基础,成功事业之初因。对不习惯的事,对吃亏的事等等,都要退一步忍一时。弥勒菩萨的大肚皮和笑口常开,这就是有[容]人之量所得到的自在。若人连一点儿的忍耐力都没有,做人就会感到很辛苦。由于每个人的思想个性不同,在社会上,或家庭上,及集体场合总难免有抵触,若内心没有空间迁就一下,就会出现很多烦恼。有成就做大事的人,更加要一个[容忍]字,否则便难以成功。以下是一个与忍字有关的典故:
佛殿内的大磬是铜造的,有些寺院的佛像也是铜铸的。有一天,大磬向佛抗议说:[佛啊,这个世界真是不公平啊!信众来的时候,向你供奉香、花、灯、生果等,还向你磕头,人人如此,对你万分恭敬。而对我呢,就很不一样了!信众来得多,常住为了表示欢迎,我就被打得多,真不公平啊!]佛便回答:[你啊,人家轻轻的一敲,你就叫个这么大声,不反省自己,一点忍 耐力也没有。我在被雕成佛时,要经过多少的磨炼?在身上、眼、耳、鼻等,任何一处,都是精益求精的被雕刻,我都没出过一句声,无有不耐烦入分别心]。此典故说明了[容忍]是成就事业之基础,也是成佛的根本。
二、礼
礼是礼貌,待人的礼节,礼仪等,第一堂课已讲过。现引古德四句话说明与人相处之道:[脸上无瞋真供养、口里无瞋出妙香、心里无瞋无价宝、不生不灭是真常]。
(1)脸上无瞋真供养
人,第一眼被人看见的便是脸,所以一个人有笑容,令人心生欢喜,便结下良缘。有些人经常黑口黑脸,别人看见了,都怕了他、远离他。笑容要由内心发出来,微笑是一种美德,令别人欢喜接近,这是真正给人施结缘,是最好的供养礼品。
(2)口里无瞋出妙香
嘴巴,要用来讲好话、讲有意义的事,讲佛法,多念佛念经。不要说是非长短,不利于团结的话,所谓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邦是国家,把范围缩小,便是家庭,语言用不好,往往造成家破人亡。很多口业典故,都提及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大家要慎言。作为一个佛教徒,对无价值的说话不要讲,以免造口业,要隐人之恶,扬人之善,更加不可以打妄语、恶语、绮语、两舌等。
人的舌头,为甚么会这么短呢?就是因为口业不清净弥陀经上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因为十方诸佛是真语者,实语者、所以舌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如果我们不妄语不讲是非,口业清净自然出妙香!
(3)心里无瞋无价宝
无价宝,是说其价值数之不尽。
世上所有万事万物都是有尽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不究竟的,经上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佛陀在《八大人觉经》教导我们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说明,世间上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的,如火一烧,水一漂,甚么也没有了,(嘉利大厦的火灾便是一例)。山河大地,都在成住坏空变迁着,我们的身体生老病死,心念生住异灭。明白万法唯心,心若清净无瞋,行为自然端正,那就真是无价之宝
(4)不生不灭是真常
不生不灭是讲我们人人本具的自性。真常者,永恒不变是指我们的自性常住。
以上四句偈,教我们如何礼待人,以事显理,便见自心中佛。
三、助
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合作、互相帮助,要给给别人方便和快乐,济贫供需对贫困有需要的人,不论在财物、金钱或精神(教人如何去解脱烦恼)尽量去帮助。实际上,助人之快乐,比受者更乐、更有福。
人众若能做到上述[容、礼、助]三个字,多无论在任何场合,便会人见人喜,这就是待人处世的妙方。
执事
执事,就是做事、当职。佛弟子,做事先要明因果,并要三思而后行,一举一动要合乎规律。现在将执事,也用三个字[勤、惜、诚]来说明:
一、勤
勤是勤劳,也就是习劳。人的身体有手有脚,若不用来做有意义的事、便如拖死尸,我们要利用此身体[借假修真]来求福修慧。
勤,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福。人的福报很重要,做同样一件事,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那就是福报有与无的关系。世界是由大家的[共业]所造成,在[共业]中又有[别业]。所以我们虽处香港这个大都会,有人条件好,有人很贫困,此是与福德有关,福德有前因,佛陀福慧具足曾代弟子穿针,连这少许的福都要求,在普度众生的教义,写下了实实在在的一页。所以今生勤劳行善,培福积德。
《百缘经》说:扫地得五种功德:
(1)除自心垢
(2)除他心垢
(3)去骄慢心
(4)调伏内心
(5)增长功德,得生善处
大家勿以扫地是小善而不为,古人云:凡作事,不得众劳我逸,不得人难难我易,不得人多我少。不得人前我后,不得人重我轻、不得迟早失时,不显自己功劳,睡不得在人前,起不得在人后,不得多笑、多言、并不得妨碍他人做事。凡做事要有条理、谨慎、清洁、不得马马虎虎。
二、惜
就是珍惜。无论福报、时间、人缘、以及法缘都要珍惜。人的福报是有限的,不要享用尽,要留有余地,若将福与人分享,是福上培福。
古今大德惜福的例子很多,近代的弘一大师,出生于小康之家,五岁丧父,母亲贤德,从小受到惜福的熏陶,家里一副对联,是由书法家刘公定所写的。下联是[惜衣惜食不为惜财缘惜福]。举例他在家练习书法时,用的都是旧纸。出家之后,严持戒律、惜福的例子不胜枚举。
所谓,当金钱物质充裕的时候,要知道,来之不易,要有计划,珍惜不是为了悭钱,而是为了惜福,印光大师很慈悲,严以律已,但看见有人浪费,甚至少如一粒米,也一定呵斥之。佛弟子自己要做好榜样,还要教导下一代。同时要珍惜时间,充分利用不得空过,要将时间用来做有意义的事。还要珍惜人缘,所谓未成佛先结人缘,处众欢喜。法缘更加珍惜,听经闻法都是成道之根本。总之一切好因缘都要珍惜。
三、诚
对人要诚实,要有诚意,佛门里说感应,感是付出,应是所得,你对人会出多少诚意,别人会应你(还给你的)也多少,这就是因果。莲池大师说:[为众如为已,彼此事办,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共恭下敬,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这实是与人相处之道。
总言之,人众与执事,能做到人众的[容、礼、助],执事的[勤、 惜、诚],大家相处敬业乐群,起居一致,必然皆大欢喜。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