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法增比丘:在家众的修行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12日
来源:   作者:法增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法增比丘:在家众的修行

 

  六根本与六随念

  在《杂阿含933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说:「汝见如来,不见如来;见诸比丘,不见诸比丘;且汝常当勤修六法:何等为六?正信为本,戒、施、闻、空(舍)、慧以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诃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随念,念如来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种念成就。彼圣弟子诸恶退减不增长,消灭不起。离尘垢,不增尘垢。舍离不取,不取故不着,以不取着故,缘自涅槃。」

  是故依正信、念戒、布施、闻法、修慧与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证涅槃。前六法是实践,后六法是随念。

  1. 正信为本

  信是信佛,信法,信有贤圣僧,信善恶业及其果报,信业未灭尽者还有來世,不生常见或断见,正信依法修行必定证果。

  正信主要是对佛陀的深信。在《增支部》(2. 22)中,佛陀明确地说,他是一个人,但佛陀不是普通的人,因为他已经根除了凡夫所有的烦恼和污染,如莲华生於水中,而不被污泥所染一样。佛陀身体也会生病,但是佛陀内心是充满了快乐。

  「比丘们阿,有一个人生於此世,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对世间的慈悲,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他是谁呢?他是如来(Tathagata)、应供(Arahat)、等正觉(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善逝(Sugato)、世间解(Lokavidu )、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hammasarati)、天人师(Sattha devamanussanam )、佛(Buddho)、世尊(Bhagava )。比丘们,这一位人生在世界,是一位非凡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在《增支部》5.38中说∶「在家众正信有五利∶世上善良有慈心的人会先对正信者散发慈心,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造访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接受正信者的礼物,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教示佛法给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在家众正信者身坏命终,会生於善处天界。」这是有正信佛教徒能得到的五种利益。

  在《杂阿含844经》提到若是修行人能断四不信住:也就是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这四不信完全断除,成就四不坏净(四乐意住):也就是成就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所制订圣戒的四乐意住。那么这个人,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佛记说这个人得须陀洹果(Sotapanna),不堕三恶趣,决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间往生,达到究竟苦边。这在《杂阿含851经》里也称为“法镜”,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见自己,自己印证自己。(《增支部》5.179受持五戒,成就四乐意住。)

  2. 戒为根本

  在家戒 (gahattha-sila):在家男女眾所受持的戒,如∶五戒  ( pancasila)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布薩八戒 (uposatha-atthaïgasila)等。

  五戒是每一位在家众要受持的戒條,一个人皈依成为佛教徒,就必须努力守好佛所制订的五戒∶

  一.不杀生,从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慈心不杀不伤害,不自作或教人作。須具備五個條件∶對象(有生命的众生),看法(有生命的众生),動機(故意要殺),行動(自作或教人作),結果(受害者死亡)。

  二.不偷盗,凡是有主人的物件,价值超过五錢(五摩沙迦Māsaka,約值美元$25),不给予时不以盗心取用。須具備六個條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為有主物),動機(盜心),行動(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过五錢),结果(取離原處)。

  三.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為;八戒的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為。須具備四個條件∶對象(男女),知道(清醒),動機(淫),行動(三道交媾)。

  1.  (1)如果男人與二十種女人其中的一種女人性交。這二十種女人可歸納為三類,即是∶

  A.九種被守護的女人即∶母親守護 (mātu-rakkhitā),父親守護 (pitu-rakkhitā),父母親守護 (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護 (bhātu-rakkhitā),姐妹守護 (bhagini-rakkhitā),親戚守護 (nāti-rakkhitā),家系守護 (gotta-rakkhitā),法守護 (dhamma-rakkhitā),有(丈夫)守護 (sārakkhā)。

  B.十種已婚的女人即∶買得婦 (dhanak-kitā以財物買之令住),樂住婦(chanda-vāsini愛人令愛人住),雇住婦 (bhoga-vāsini與物而令住者),衣物住婦 (pata-vāsini與衣物而令住者),水得婦  (oda-patta-kini 觸水缽而令住者。共取缽水灌手,共誓說:「願此水和合不離」 ,而為夫婦,為最正當的結婚儀式), 鐶得婦  (obhata-cumbatā 取去花鐶而令住者。 如取薪等以鐶置頭上而載物。取女鐶擲取而說 :「妳來住我家為我婦。」如此卻成為夫婦),婢取婦 (dāsi-bhariyā卻是婢又為婦),執作婦 (kamma-kārini-bhariyā是作務者又是婦),俘虜婦 (dhaja-hatā俘虜中取來者),暫住婦 (muhuttikā一時之婦)。

  C.罰護女 (sapari-daióā) ∶有人準備處罰的器具說:「 凡是到某某處和某某女子做不當的行為,我將處罰他。」《律藏.經分別》(Vin. S. Vibh.)

  (2)如果女人與十二種男人其中的一種男人性交。這十二種男人可歸納為三類,即是:

  A.九種被守護的男人,即:母親守護 (mātu-rakkhitā),父親守護 (pitu-rakkhitā),父母親守護 (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護 (bhātu-rakkhitā),姐妹守護 (bhagini-rakkhitā),親戚守護 (nāti-rakkhitā),家系守護 (gotta-rakkhitā),法守護(dhamma-rakkhitā),有(妻子)守護(sārakkhā)。

  B.兩種已婚的男人;

  C.罰護男 (sapari-daõóā) :有人準備處罰的器具說:「凡是到某某處和某某男子做不當的行為,我將處罰她。」《中部義釋書1.199》 (M. Ak. 1.199)

  2. 清醒地覺知要和上面的任何一種女 ( 男 ) 人性交。

  3. 以種種方法行性交。

  4. 如果男人與女人的口、 陰道和肛門這三道的任何一道行性交。如果女人的口、 陰道和肛門這三道與男人的陰莖(男根)一道行性交。

  四.不妄语,犯此戒須具足五個條件∶對象(人),話題(謊话),看法(說謊),動機(欺騙),結果(聽者明白)。

  五.不饮酒,犯此戒須具足二個條件∶對象(酒類),行動(飲用)。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 和布薩八戒 (uposatha-atthaïgasila) 的八戒相同。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梵行),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歌舞娛乐香鬘飾身,不坐睡高广床座。活命八戒可以天天受持,而布萨八戒只在六斋日,即陰历初八,十四,十五,卄三,卄八,卄九或卄九,卅日受持。八戒是能修到阿罗汉果的。

  《中阿含.善生经》里说道:「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把秘密说出来),五者不称不护(人不称赞不爱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这是饮酒的六种过患,它实无利益。

  在《增支部》5.177中说∶「在家众不应经营五邪命∶买卖武器,买卖人畜,买卖肉类,买卖酒品,买卖毒药。」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佛在《长阿含经》(卷二)里说道: 「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佛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3. 施为根本

  一位行者在发愿行布施后,应常慷慨布施,并作如是念:「自念施事,我得善利,于悭垢众生中,而得离悭垢处,于非家行解脱施,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圣弟子如是念施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施所熏,升进涅槃。」(《雜阿含931經》)于非家行解脱施是指对离家、出家的修行者,布施四资具给他们,以使他们能安心修行求解脱。

  布施有物施(财施)、法施、和无畏施。物施是对僧伽作四事(资具)供养;法施是对信众无报償的作佛法的解说或劝导;无畏施是对生命与财物的保护。布施时要有三种清净思,即施前快乐,施时心清楚与清净,施后欢喜。受施者也要具有三种清净思,即无贪或修持离贪,无瞋或修持离瞋,无痴或修持离痴。这样清净的布施的福报是无量的。如是以无贪无瞋无痴所缠之心随念自己的施德可得近行定,再修增上戒定慧乃至涅槃。

  4. 闻法为本

  闻法会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於未曾听闻之法得以听闻,於未曾思惟之法得以思惟,於未曾证悟之道得以证悟。

  如来在世时在瞻婆国迦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当时池中有一青蛙,闻佛说法声而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这时有一牧牛人,见大众围绕听佛说法,就到佛那儿听佛法,牧牛人以杖插地,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命终,以闻法功德而生于忉利天上黄金天宫,他像从梦中醒来一样,青蛙天子听见诸妓女娱乐音声,听已即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缘故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青蛙天子即从天宫来到佛所头礼佛足,佛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青蛙天子以偈告佛:「往昔为蛤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佛以青蛙天子之偈广为四众说法,当时听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得须陀洹果,他得果后,欢喜含笑而去,故称佛为天人师。

  5. 舍为根本

  舍是在明白名色法是无常、苦之後,不愿继续造业受生,决定舍弃名色法。在日常生活中以中道与舍的态度过活。

  6. 慧为根本

  於身心组合的五蕴生灭法,如实知是苦,苦聖諦如實知,苦集、苦滅、苦滅道聖諦如實知,透澈观察五蕴,灭尽无余。

  7.佛随念

  随念世尊是如来、阿罗汉、等正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等的功德。随念佛能得近行定。

  谓圣弟子念如来事。如来,应,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圣弟子如是念时,不起贪欲缠,不起瞋恚,愚痴心。其心正直,得如来义,得如来正法;于如来正法,于如来所,得随喜心;随喜心已,欢悦;欢悦已,身猗息(轻安);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其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于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罣碍),入法流水(进入佛法修行),乃至涅槃。」(《雜阿含931經》)由此可知随念佛的功德能至涅槃,这是随信行乃至信解脱阿罗汉。

  佛无尽及卓越的美德,独自无师自证,断除一切烦恼缠结,意识完全净化,无有任何污垢,值得人天的崇敬。他完全觉悟三界众生轮回的真相,自证无上正等正觉。我们的导师具足八种自在(世间、法、名声、福严、欲、精勤、变大、变小),明行具足,三学圆满。善逝度过轮回苦海,到达无忧的彼岸。佛陀具足正语,善巧开导众生。世尊透澈明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真相,自调御并善于调伏具善根者。他是人天的无上导师,福德圆满。佛的智慧广阔无涯,慈悲于一切众生,他的一切美德无以伦比。佛陀展示给我们知道的是,他从凡夫修习十波罗蜜圆满而成正觉,他慈悲教化一切,引导众生同证圆满菩提。佛的化身已不可思仪,他无上智慧证得的法身更匪人所思。

  8. 法随念

  随念法是世尊善说、自见、无时的(超越时间概念)、来见的、引导的、智者各自证知的;这些教法与九出世间法应常予以随念。随念法能证得近行定。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法事,世尊法、律,现法能离生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现法,缘自觉知。圣弟子如是念法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法所熏,升进涅槃。」这是指随法行能得涅槃。

  9. 僧随念

  这是随念圣僧伽的功德。世尊的声闻众是善行道的(良好地修行佛法),世尊的声闻众是正直行道的(直接地修行佛法),世尊的声闻众是真理行道的(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世尊的声闻众是正当行道的(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即四双八辈贤圣,所应(应虔诚礼敬)、奉迎(应热忱欢迎)、供养(应布施供养)、承事(应合什敬礼并伺候左右),是世间无上的福田。随念僧亦能得近行定。

  在《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复次。圣弟子念于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直向,诚向,行随顺法。有向须陀洹,得须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罗汉,得阿罗汉。此是四双八辈贤圣,是名世尊弟子僧。净戒具足,三昧具足,智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所应奉迎,承事供养,为良福田。圣弟子如是念僧事时,不起贪欲、瞋恚、愚痴、乃至念僧所熏,升进涅槃。」这是念僧的随信行和随法行,乃至涅槃。

  10. 戒随念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11. 施随念

  常随念布施,得离悭垢,常自手施,乐行舍法,具足等施。

  12. 天随念

  随念诸天之德,以及自己所具的信、戒、施、闻、舍、慧等之德,如此独处禅思诸天如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仞利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乐天、梵众天等等的天界,诸天神因为具备信、戒、施、闻、舍、慧等,得于命终之后生于天上,我亦具这样的信、戒、施、闻、舍、慧等德,心无贪、瞋、痴的缠缚,正直并镇伏了五盖,于一剎那生起五禅支而能证得近行定。修天随念的行者常为诸天所爱护,若不证得更高果位,来世亦能生于善趣。

  《杂阿含931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言:「圣弟子如是念天事者,不起贪欲、瞋恚、愚痴、其心正直,缘彼诸天。彼圣弟子如是直心者,得深法利,得深义利,得彼诸天饶益随喜;随喜已,生欣悦;欣悦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觉受乐;觉受乐已,得心定;心定已,彼圣弟子处凶崄众生中,无诸罣阂,入法水流,念天所熏故,升进涅槃。」

  現世安裕及現世快樂四法

  在《虎径经》Vyagghapajja Sutta(《增支部 4.155经》)佛陀告诉虎径: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現世安裕,及現世快樂。

  1.方便具足(utthana-sampada)

  「善男子经营種種工巧業處以自维生。有的種田、或经商,或飼養乳牛,或射藝,或为国王办事,或他种营业,对於这些工巧業處精勤修行,善知正确營生方法,善行工巧業處工作,是名方便具足」。

  2.守護具足(arakkha-sampada)

  「善男子所有財物,精勤方便所得,自手執作,勞苦而得,如法而得;能極守護,不令国王、盗賊、水、火劫壞损失,或由恶子嗣敗坏,是名善男子善守護。」

  3.善伴党具足(kalyanamittata)

  「善男子居於某村某聚落,与聚落主聚落主之子,年長或年幼者而具信(saddha),具戒(sila),具施(caga),具慧(pañña)之善知識交往,言语。举止有信,有戒,有施,有慧,是名善男子善伴党具足。」

  4.正命具足(sama-jivikata) 」

  「善男子所有錢財出內稱量,周圓善護,不令多入少出、亦不令多出少入。

  犹如執秤者(Tuladharo),少則增之,多則減之,知平而捨。如是,善男子稱量財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

  若善男子少入錢財而廣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為搖優曇缽果(Udambarakhadaka)樹者。若善男子財物豐厚,悭吝不用,傍人皆言此愚癡人如餓死狗。

  善男子,虎径!所積財物有四法能令减损:(1)縱情享乐,(2)酗酒,(3)赌博,(4)与恶伴党为友。

  犹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与四出水道,若关闭四入水道而開啓四出水道,天晴不雨,水槽之水將不能增加;与此同理,有四法能令財物减损:(1)縱情享乐,(2)酗酒,(3)赌博,(4)与恶伴党为友。

  (善男子,虎径!)有四法能令財物增益:(1)不縱情享乐,(2)不酗酒,(3)不赌博,(4)与善伴党为友。

  犹如一大水槽,具四入水道与四出水道,若開啓四入水道而关闭四出水道,天常有雨,水槽之水將能增加;与此同理,有四法能令財物增益。(:(1)不縱情享乐,(2)不酗酒,(3)不赌博,(4)与善伴党为友。)

  (是故,善男子!所有錢財能自稱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

  後世安裕及後世快樂四法

  佛陀又告诉虎径:在家俗人修四法;可得到後世安裕,及後世快樂。

  1.信具足(saddha-sampada)

  「善男子於如來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彼实是如來、阿罗汉、正等觉、明行具足、善逝、世間解、无上世、天人師、佛、世尊;是名善男子信具足。」

  2.戒具足(sila-sampada)

  「善男子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是名戒具足。」

  3.施具足(caga-sampada)

  「善男子離慳吝心,诚心布施,常自手施,樂行布施,行拯救施,施予梵行者,是名善男子施具足。」

  4.慧具足(pañña-sampada)

  「善男子於五蕴生灭法如实知,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透澈观察苦之灭;是名善男子慧具足。」(《虎径经》《增支部 VI.155经》)

  注释:

  1.《清淨道論》第七章說六隨念品列出十種佛的功德,少了如來,又把無上士調御丈夫分為二。

  2.信行和法行的行者也叫随信行和随法行,他们在接触佛法后,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依法修持。渐渐学习道迹,受教受诃,然后得究竟智。信行与法行可证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不过初果必得。于六根门用信、勤、念、定、慧五法以少慧观察忍的是信行,于六根门用这五法以增上慧观察忍的是法行。

  3.若于五根(指信、勤、念、定、慧),增上明利满足者,得俱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者,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者,得信解脱。这些都是阿罗汉。

  法增比丘,写於沙劳越林夢市(Limbang)林夢佛教会

  愿众生安乐!

----------------------------------------------------------------------------------------------------------------

更多法增比丘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