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
妙境法师:瑜伽师地论10
卯二、第二义(分三科) 辰一、显色
又显色者:谓若色显了,眼识所行。
现在的文是说眼识所缘虑的境界。这眼识所缘这个地方是「别辨相」,就是一条一条的,一样一样的说明它的相貌,这裡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义」。第二科是「第二义」。现在这个第二义裡面是说什麽呢?就是说这个所缘的色法,得名的所以。昨天说过,在黑板上写过,得名的原因。为什麽叫做「显」?为什麽叫做「形」?为什麽叫做「表」?「显、形、表」这三个名称的原因,安立这样名称的理由,这样意思。现在先说这个「显色」的理由。
这意思是说这色法显了,就是它很明显的,很显着的能令你明瞭,很显着的,不是很隐晦。这个他的颜色很明显的显现出来,使令你注目,能引起你的注意,这样多的颜色,很多,但是光明的颜色他很显着,那麽在这一方面立名字为之「显」是这样意思。
「眼识所行」,它是眼识所活动的境界,别的不行,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不行,都不能在这上面活动,只有眼识可以在这个色上活动,这就是「眼识所行」。这就是「显色」立名的一个所以,立名的原因。
辰二、形色
形色者:谓若色积集长短等分别相。
这以下解释「形色」立名的原因。「谓若色积集」,这意思是说若是这个「色」法的「积集」,就是组识成就了,它也是众缘所生,所以叫做「积集」。「长短等分别相」,这个色法因缘成就的时候,成就的是「长」的形相、成就的是「短」的形相,而这「长短」形相,长短方圆等形相。这些形相,当然形相本身并没有说话,说它:「我是长、我是短」没有说这话。是由人的分别,说这是长、这是短,这是不决定的。对短就说长,对长就说短;对这短就说它是长,对另外更长,就说它是短了。所以这是一个「分别相」。这是形相,这底下是说「表色」。
辰三、表色
表色者:谓即此积集色,生灭相续,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或无间、或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或即于此处异生,是名表色。
「表色」,由内心的活动表现在外边的相貌,叫做「表色」。「谓即此积集色」,也就是这因缘「积集」的「色」法。「生灭相续」,它是那刹那生灭而不中断的,是相续地生灭的。「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这个「生灭相续」这句话是什麽意思呢?如果不相续,就没有这件事了,就没有「由变异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转于异处」这话,没这件事了,因为是刹那刹那相续的关係。「由变异因」,就这个色法的变化,有种种不同的变化的原因,原因主要的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是一切色法变化的原因。一切色法的变化,虽然也有其它的原因,但是主要是我们的心,主要是心,心在变化,这色就在变化。
这个心,譬如说我们这个手要动,手本身是不会动的,因为心有所求,去指挥这个手去动,所以手才会动。所以心动是变异的因,变异的一个原因。「于先生处,不复重生」,就是这个「表色」,说这个「表色」的相貌。原来这个心的意思是在这里,在这里这个手要这样动,或者头这样动,或者脚这样动;可是心又变了,心又改变主意了,又改变主意了,心一改变计画了,就原来的那个心所指挥的出来的那个形相就停下来了,「不复重生」,不继续重复的显现出来了。「转于异处」,就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我现在在这里,心裡面又有另一个想法,要到别的地方去了。所以外面的这个色法裡面,也就随着心的变异就变异了。
「或无间、或有间」:「或无间」,就是没有间断,譬如说我做这件事,就相续的把它做完了。虽然表现于外的这个色有变化,忽然间手动、忽然间头动、忽然间脚动,忽然间这样、忽然间那样,但是没有间断的把这件事做完了,那麽这就叫做「无间」。「或有间」呢?,就是中间停下来了,不做这件事了。但是这件事,还是由心的命令,过了一段时间才继续的把这件事做完,那麽叫做「有间」。「或近、或远差别生」,这件事或者在距离近地方,或者远的地方,有种种不同的这个「表色」现出来。「或即于此处变异生」,前面说是「转于异处」,或者是没有转于异处,就在原来的地方有变化,「是名表色」,这叫做「表色」。
卯三、第三义(分三科) 辰一、显色
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
这是「第三义」,「第三义」,显示色法的差别,每一个、每一种的、每一类的色法都是差别的。「又显色者:谓光明等差别」,有光影、明闇,各式各样的差别,这是「显色」的差别。
辰二、形色
形色者:谓长短等积集差别。
长、短、方、圆这也是有差别。
辰三、表色
表色者:谓业用为依,转动差别。
这个「表色」的差别指什麽说的呢?就是「业用」,就是你内心是业,内心动了就是叫做「业」。「业」者,动也。就是心动了,心发生作用了。以此为依,以心动为依,你的身相有转动的差别;或者是行、住、坐、卧,各式各样的差别;或者是取、捨、屈、伸等等差别。
寅二、释异名
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眼识所行、眼识境界、眼识所缘;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
「如是一切显、形、表色,是眼所行、眼境界」,这底下是解释异名,解释它的不同名称,不同的名字。「如是」,像前面的这一大段文是说到「显色」,一切的「显色」、一切的「形色」、一切的「表色」,这麽多的色法是「眼所行、眼境界」,这两句话指眼根说的。就是眼根能在这里旅行,在这里游历,这个眼根在这里游历;耳根不可以在这里游历,不可以。它是眼的境界,眼能够领取这个境界,它能,这是眼根说。
「眼识所行、眼识境界」,这是说这个识,依根了境。这个识,要依根为所依,以境为所缘。现在这麽多的色法,「显色、形色、表色」,是「眼识所行」的「境界」,所旅行的境界,是眼所旅行的范围,是眼识所领取的境界。「眼识所缘」,是眼识在这里才能有缘虑的作用。「意识所行、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这以前面说「眼根」和「眼识」,这又提到这个「意识」。就是这个「显色、形色、表色」,不但是眼根、眼识,同时也是「意识」所行的地方,意识相应的境界。这个「所行」和「境界」,也有一点不同。这个「行」,不去分别谁行、谁不行,不去分别这件事,就是直接地就说这意识在这里活动,就这样。说到「境界」呢?就是不行,它在这个境界可以,在那个境界就不可以,就是有这个分别了。这在前面的眼根、眼识,很明显的有这件事,它在色上可以相应,但在声上就不可以。
现在这里说到「意识」,「意识」它的「所行」、它的「境界」,要比前五识宽,比前五识广。前五识各别、各别的境界;但是「意识」就是完全都可以,完全都是可以。「意识所行、意识境界」,当然这是指人的,按照人的境界来说。如果天上的人的境界,那人就不如他们了。色界天的人,我们人间的人更是不可以,那就更不同了。这们肉眼的境界,对天眼的境界,就不是肉眼的境界了,这就是种种的不同了。现在是约人的境界说,说「意识境界,意识所缘,名之差别」。所缘的有「显色」的名的差别,有「形色」的名,有「表色」的名的不同,是这样意思。
子二、好恶等三
又即此色,复有三种:谓若好显色、若恶显色、若俱异显色;似色显现。
前面是解释「形色、显色、表色」这三个、三类。现在说「好、恶等三类」。「又即此」显、形、表这种色法,「复有三种」不同。「谓若」要「好」的「显色、若恶」的「显色」,不好的,令人不高兴的,恶的显色,丑陋的显色。「若俱异显色」,也不同意好,也不是好、也不是恶。这一切的色法,「似色显现」。这些色法都是约第六意识来说的,分别它是好、不好,这第六意识才会分别,眼、眼识是不会分别这件事的,眼识不能这样分别,所以这是指第六识说的。
「似色显现」,这「似色显现」呢?这一切的色法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我们的眼识和意识去缘虑的这个色法,和阿赖耶识所显现的色法是相似的。相似而不说就是,只是相似而已。意思是说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法,都是如化如幻的,就是依他起,都是如幻如化不真实的。但是我们的意识要去缘虑,就变成遍计执了,都认为都是真实的了,这个真实是个错误,但是和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有点相似,那麽「似色显现」这样的意思。这个也可以说,阿赖耶识所变的如幻如化的一切的色法是不真实的,也可以说是毕竟空的,因为这一切色法,一切色法本身是没有的。说我这现在我就看见这屋子裡有一条龙在这裡飞,这条龙是没有的,是我眼睛有问题。所以从这条龙的本身上看,是没有这件事情,是毕竟空的。但我们就看见有一条龙,就是像真是有一条龙似的,所以叫做「似色显现」这样解释,也可以这样解释,「似色显现」。
说这样解释,这就有唯识观的意味了,就是由凡夫的境界向圣人的境界去了,向圣人的境界去了,不同于凡夫了。凡夫就是这样,这是好的、这是美的、这是丑陋的,这也不美、也不丑陋,认为都是真实的。若是圣人呢?都是假的,都是空的,没有这回事情,所以是「似色显现」。
辛四、助伴 (分三科) 王一、出体
彼助伴者: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谓作意、触、受、想、思,及馀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
这是第四科「助伴」。第一科是眼识的「自性」。第二科是眼识的「所依」:有「俱有依、等无间依、种子依」,眼识的自性,眼识的所依。第三科,是眼识的「所缘」。前面说的「显、形、表、好、恶、俱异」,这都是要「所缘」说的。我们的心,我们的识「所缘」的色法。现在第四段,说是眼识的「助伴」。「彼助伴者」,彼眼识的活动的时候,也不是孤独地活动的,还有帮助它活动的事情。「伴」,也就是它的伴侣,也就是帮助它活动的。谁是它的助伴呢?「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就是说彼眼识,与彼眼识同时地,同时存在的叫「俱有」。不是前后的、不是前后的,是同时地。和它「相应」,就是和它合作的,不是向它捣乱的,随顺它而同它合作,做随顺它,帮助它做事情,所以这叫做「相应」。
「诸心所有法」,这些助伴,它的名字叫做「心所」,说全了就是心所有法。这个心才有这种事情,这个色法没有这种事,色法是没有的,只有心才有这种事情,叫做「心所有法」。它是这种助伴的心所有法,恒依心起,与心相应,繫属于心,所以叫「心所有法」。『恒依心起』,它一切时,一切处,这个心所有法,它一定依心而起,以心为依才能生起来,如果这个心,这个眼识如果是没有的话,它不能独自起来,它起不来的,要有眼识,然后眼识的心所有法才能生起的。第二个意思,『与心相应』,它生起来以后,它随顺眼识的活动,随顺它,与它是和合的,所以叫做「相应」。第三个意思,是『繫属于心』的,归它统领的,它不是独自活动的,所以叫做「心所有法」。
「谓彼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究竟指什麽说的呢?「所谓作意」,这个「作意」的心所有法。这个「作意」,昨天我们讲过。这个「作意」,就是警觉的意思,它在那儿睡觉,现在有事情要做,去警觉它,你不要睡了,现在有事要做,叫它去做事情,那麽警觉的意思。但是心很多很多的,很多很多的事情,现在警觉应起的心法。指现在有声音出现,那麽警觉耳识;若有色法的出现,它就警觉眼识了,就各式各样的差别,所以警觉应起的心法,到境界那里去注意,这样的作用叫做「作意」。这样说这个「作意」是在眼识活动的前一刹那,它应该先是发生作用,这个是「作意」心所。
这个「触」,作意警觉它了,它不能继续睡觉了,它就起来了,去注意,就和那个境界接触了,那麽叫做「触」。「受」,就是有感觉,有各式各样的感觉。「想」,就是去取得所缘境的相貌。这境界是怎麽回事情,先查一查,先调查一下,不能够凭主观上的妄想,我认为你是这样子,不是的。要看一看,那境界是什麽样子,这叫想认识,要认识外面的境界。「思」,就是有了动作了,认识了以后,本身有了行动,有意志的行动叫做「思」。
这个「作意、触、受、想、思」,这五叫做遍行心所。遍,就是普遍的,所有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乃至第八阿赖耶识都有这种心所法,心所有法,都有这个「作意、触、受、想、思」都是有的,所以叫做遍行。不局限于某一部分,是遍行的。
「及馀眼识俱有相应诸心所有法」,这不止这五个,眼识还有其他的「俱有」,也是同时有,而是「相应」的「诸心所有法」,他也有贪、瞋、痴,这个眼识也有贪、瞋、痴,各式各样的事情也是很多的。这在《成唯识论》裡面说的很详细的。那麽这麽多的心所有法,为眼识的助伴,在所缘境上活动,这是这个意思。
壬二、辨相
又彼诸法,同一所缘、非一行相,俱有相应,一一而转。
前面是说这个彼「助伴」,是说这个心所有法的体相,心所有法的体,就是「作意、触、受、想、思」等,说出来这个心所有法的名体。这底下「又彼诸法,同一所缘」,就说出来这麽多的助伴心所有法,和眼识在一起活动的相貌,是这样意思。「又彼诸法,同一所缘」,彼助伴的这麽多的心所有法,和这个眼识在一起「同一所缘」,他们所缘的境界是无差别的,大家都是缘虑阿赖耶识所变的显、形、表,都是缘这个为色法,「同一所缘」。
「非一行相」,可是缘虑的时候,这个心所各式各样的心所的相貌还是不一样的。作意是一个相貌,触又是个相貌,受、想、思又是个相貌,说这贪、瞋、痴又一个相貌,所缘的境界是一样的;但这个心所在活动的时候,每一个心所的能缘的行相是不同的,能缘的相貌是不一样了。这个「行」,就指能缘虑的心行。在所缘境上,那个能缘虑的那个作用叫做「行」。因为能虑的心各式各样的,那就变成所缘虑的相也不同了,这个行相也可以说是「行」就是「相」,也可以说「行」不是「相」。「相」,是所缘虑的;「行」,是能缘虑的;那麽本来是阿赖耶识所变的,是同一所缘,可是经过缘了以后就不同了,是「同一所缘,非一行相」。
「俱有相应,一一而转」,虽然不是同一行相,可是大家是和合的,互相随顺的,「一一而转」,一个一个的在这活动,是这样子的,这个合作的相貌是这样子。
壬三、释因
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
这是第三个,第三科。第一科是「出体」。第二科是「辨相」。现在第三个是「释因」。「又彼一切各各从自种子而生」,彼这个心所有法,眼识是心王,这些助伴是心所,这王和所,这麽多的心法,每一个每一个,各各的从他自己的过去熏习的种子生起的。你一活动,就熏习成种子了,那个贪心一动,在阿赖耶识裡面就熏成种子了;你瞋心一动在阿赖耶裡面就熏成种子了。这个种子就是给你再生起的一个力量,为什麽还能生起?因为你以前你积蓄了力量,那力量使令你再生起,所以叫做「从自种子而生」。不是从别的种子生的,从你自己的种子出来的。所以人各有各的优点,不能说所有的事情都是你特别优秀,不是的。某一部分,某一部分事情你很擅长,就是你那一分的种子熏习得多,你的知识比别人强,就是因为你就是有那个种子;其他的事情你没有熏习过,或者熏习得浅,那就不是你擅长的,所以「各从自种子而生」是这样子。
辛五、作业 (分二科) 壬一、略标
彼作业者:当知有六种。
「彼作业者」,现在是第五段。前面这个「助伴」是第四段。现在是第五段,是「作业」。这个眼识一共分五科,「自性、所依、所缘、助伴、作业」这也是一共分五科,现在最后一科是「作业」,就是它做什麽事情,它做什麽工作,是这样的意思。「当知有六种」,这底下回答说是有六种事情。
壬二、别列(分二科) 癸一、初四了别业摄 (分二科) 子一、初业
谓唯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这个眼识它第一件事,他就是唯独是其他的事情它不能做,它就是「了别自境所缘」,就是明瞭一样一样的,都是属于它自己这一部分的境界,是他所缘虑的,这就是第一件事。它能有这种能力,有这个本事做这件事。这个意思,譬如说这个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就不是「了别自境所缘」。就是眼识所缘的它也能缘,耳识的境界意识也能缘,眼、耳、鼻、舌、身所缘的境界,它都能缘。所以这个意识就特别宽广,所缘的境界宽广。但是眼识不能这麽宽广「唯了别自境所缘」,它自己的境界它可以,那麽耳识所缘的境界,他不可以了,所以「了别自境所缘,是名初业」。
子二、馀业
唯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
这个眼识它所了别自己所缘的境界,它也不是都能缘的,它只能缘「自相」。「自相」是对共相说的,譬如说是缘这个灯的光,光是白的,白色的光,他就这麽一了别就完了,那麽这就叫「自相」。这个事情是很微细的,这是现量境界。那麽共相是什麽呢?说这个光是刹那刹那灭,是无常的,这无常就是和其他的,和这个牆壁、声音一切都是共有的,都有无常相,那麽这就叫共相。这一切法都是无我的,这无我也是共相。那麽那个「自相」,这个是白的,它是那个眼识,它只是一个明了而已,明了一个白,它明瞭那个白的「自相」了,这是不同于共相,这就是「唯了别自相」这又是一个业,第二个业。
「唯了别现在」,「了别自相」还是有点分别的,就是「了别现在」的一刹那,过去的现在的它不行,它不能了别。「唯一刹那」,现在它只是一刹那它就停下来,这眼识就停下来了,「唯一刹那」,「唯一刹那了别」。第二刹那不可以,为什麽不可以呢?因为第六识活动了,第六识一活动了,眼识就停下来。当然第六识又指挥它,它可能又发生作用了,所以「唯一刹那了别」。这个第六识也可能「一刹那了别」就停下来了,但是也可能相续,相续一刹那、一刹那相续下去,这也是不决定。可是眼识、耳识、前五识都是一刹那,这那麽这是几业?「唯了别自境所缘、为了别自相、唯了别现在、唯一刹那了别」,这是四个业,这个眼识有四个,四件事,它能有这四种功能。
癸二、后二随转等业摄 (分二科) 子一、标
复有二业。
还有二种功能。
子二、列 (分二科) 丑一、随转业
谓随意识转、随善染转、随发业转。
二种功能,「谓随意识转」,这是「随转业」。第二个业呢?就是「复能取爱非爱果」,这又是一业,加起来两个业,加前面那四业,就是第六业,一共是六种业。这个「随识转」这个业呢?这句话是总说的,底下是别说。「随善染转、随发业转」这「随转业」裡面有开出来两种,开出两种业。这个「随善染转」这个意思是说,说这个眼识的活动,它不能够自主的活动,它不能。它是随意识的命令去活动的,所以叫做「随意识转」,随这个第六意识的活动,才能活动的。
那麽怎麽叫做「随意识转」呢?「随善染转」,就是这个意识,是有善、有染污的。,第六意识有的时候,它也是有好心肠的,无条件的帮助别人做事情,那麽就是善。染污那就不是了,那它另外有事情了,有贪、瞋、痴的事情,那麽就是染污转。这个第六意识,它有时候善,有时候染的活动,而眼识就随顺意识去活动,去随顺意识去活动,所以它也有善、有染了,是这样意思。但是在初一刹那的时候,还不能说善、染的。昨天我们说那个率尔,这个率尔那就不能说它有善、也不能说染,这还不能,这下面有解释。
「随发业转」,这个「随意识转」分两种。第一个,是「随善染转」。第二个,是「随发业转」。因为第六意识能发动出来行动,有目地的行动叫做业。它有的时候发出来善业,有时候发出来恶业。那麽这个眼识,它也随着意识的意思去活动,所以叫做「随发业转」。
丑二、取果业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
「又复能取爱非爱果,是第六业」,这个意识有善、染,如果明白一点说就是烦恼,就是烦恼。发业,是烦恼的活动,这惑、业、苦,「随发业转」,是业。底下「取爱非爱果」,就是苦,惑业苦。「又复能取爱非爱果」,因为第六识发业的时候,这个眼识也随着发业,也随顺着去行动。所以它也等到受果报的时候,它也有它一份。「又复能取爱非爱果」说这眼识它也拿到、能取得、能得到「爱果」,得到可爱的果报,得到不可爱的果报。如果是染污的造了种种的恶,罪恶的事情,跑到三恶道去了,那就取得一个不可爱的眼睛,取得一个不可爱的异熟生眼,果报的眼睛。如果是随顺第六意识去做善业,那麽到取果的时候,就取得一个在人天的世界,取得一个可爱的眼睛,就得那可爱的眼睛。这是第六业,是眼识的第六个业。
所以这个事情,第六意识是主,第六识是主,作善、作恶是它是主,而这个眼识是随从的,但它不是主。造业的那个时候你随顺,到果的时候你也是一样,也有你一份,也是这样子「是第六业」。这是把这个眼识,一共是分五科,到此结束了。
庚二、耳识摄(分四科) 辛一、自性
云何耳识自性?谓依耳了别声。
一共是分五科。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五识相应地」分这五科。眼识这一科是完了。现在是第二科说到这个「耳识」,「耳识摄」。这一大段文都是属于「耳识」这一部分的。它这一段分成四科。眼识是分成五科,但是这个耳识这裡分成四科。第一科也是说它的「自性」。「云何耳识」的「自性」呢?「谓依耳了别声」,也不说耳,也不说声,直接的去说明耳识很难,很不容易。所以就是说「依耳去了别声」,这就是耳识的「自性」这麽样解释。反正耳识要依耳根为依止处,所以去了别声音,这个「了别」的,就是耳识。因为它依止根的关係,根要特别强,这个耳识就特别强。你的眼根特别强,眼识也就特别强。根明利故,识也就明利;如果根不明利,识也就不明利,是这样的解释。现在说「依耳了别声」,这是耳识的「自性」,这是一段。那麽第二段呢?就是又说「所依」,耳识的「所依」。
辛二、所依 (分二科) 壬一、举依(分三科)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耳。
耳根是耳识的「俱有依」,一定同时有的。耳根若坏了,耳识就不行了,也就坏了。不能没有耳识了,第二个是「等无间依」。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这和前面解释是一样的。第三个是「种子依」。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
这个「种子依」和前面眼识也是一样的。「谓一切种子阿赖耶识」,这是「种子依」。
壬二、出体(分二科) 癸一、耳
耳谓四大种所造,耳识所依淨色,无见有对。
这个前面是举出来这三种依:「俱有依、等无间依、种子依」。现在第二段「出体」,就说来这三种依的体相。这分二段。第一段是说「耳」。这个耳根俱有依的,耳识的俱有依就是耳根,耳根是什麽东西呢?为「四大种所造」的,是「耳识所依」止的「淨色」,是「无见」的,是「有对」的。因为这个耳根,它没有见的作用。耳根有闻的作用,而没有见的作用,所以是「无见」。它也是「有对」的,它是障碍有对的、境界有对,耳根就是这两个「有对」,没有这个所缘。而耳识呢?就加上一个所缘有对。这是说这个耳根。什麽是耳根?它是「四大种所造」,它是「耳识所依」的「淨色」。这个「淨色」,是「四大种所造」的,是耳识所依止的,是「无见有对」这是第一节。第二节呢?
癸二、意等
意及种子,如前分别。
这个耳根说完了。这个「等无间依」和「种子依」这两种,像前面的眼识的分别,和那一样,和那是一样的。这个我若在这里说,这个「意」是什麽呢?就是耳识的无间过去识,耳识无间灭的那个过去识,就是耳识的等无间依。那个种子依和前面也是一样,『一切种子识为无始时来,乐着戏论熏习为因,所生一切种子异熟识』像前面一样,但是属于耳识这一部份的。
辛三、所缘 (分二科) 壬一、出体性
彼所缘者:谓声;无见有对。
这是第三段。「自性」和「所依」解释完了。现在解释耳识「所缘」。「所缘」的是什麽呢?「谓声」,「声」是它的所缘,这是出这个所缘的体性,是「声」。「无见有对」,这个声音,你这个眼不能在这里活动,所以叫「无见」。「有对」,声音也是有障碍的。因为你小的声音,就被大的声音障碍住了,这也是有障碍的。譬如太远了,太远了这个声音就不行,也有问题。
壬二、辨种类(分二科) 癸一、出多种
此复多种:如螺贝声、大小鼓声、舞声、歌声、诸音乐声、俳戏叫声、女声、男声、风林等声,明了声、不明了声,有义声、无义声,下中上声,江河等声,斗诤喧杂声,受持演说声,论议抉择声,如是等类,有众多闻。
这底下就继续说到这个所缘的声音的种类。「种类」第一个「出多种」。「多种」是多少种呢?「谓螺贝声」,那个螺的贝,它也能够发出声音来,你一吹,声音还是很大的。「大小鼓」的声音。和「舞」的声音,人会「舞」,「舞」的声音。和「歌」的声音,还有「诸音乐」的声音。「俳戏叫声」,「俳」,就是戏,做种种的戏,或是种种的声音。还有「女声」,女人的声音。「男声」。还有「风林」的声音,等等的声音。
是「明了声、不明了声」:这个「明了声」,就是它所诠的意,它能够明了的表示出来这个声音上,这个声音上能表达一种道理,叫「明了声」。「不明了声」,没有意义表示出来的。那个风在那吹的这个声音,那不表示什麽;像人说话的声音,能够明了表示一种义。这是不按照深一层意思去解说,就是一般的这样解释,就「明了声、不明了声」,就是能了达意义的声音,不能明了意义的声音。这「有义声、无义声」,这是约凡、圣说,圣人会说出来甚深的道理,那是「有义声」。凡夫不懂的甚深的道理,所说的都是戏论,「无义声」。
这个在佛法的经论上看,佛法的态度是这样子。所以我们出家人不学习佛法,到社会上学校去读书,应应再想一想哦!当然这是思想的问题,你求什麽呢?你何所求?要这样做呢?这有点关係。「下中上声」:「下声」,就是三恶道的众生发出来的声音。「中」,就是人,人发出来声音。天上的人发出来的声音,叫做「上声」。因为这个果报有关係,天上人的果报太妙了,他发出声音是太美了,这三恶道就是差一点。 「江河等声」,这个世界上地面上,有「江」、有「河」、有鸟兽所发出的声音。「斗诤喧杂声」,鸟兽也有斗诤的,人也有斗诤的。就是「斗诤」的「諠杂」的声音。「受持演说声」,佛教徒受持经、律、论,为人讲说的声音。「论议抉择声」,大家讨论佛法的时候,深一层的认识法相,那又「抉择」的这种声音。「如是等类,有众多声」,这个声音是很多的。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