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22 无著与世亲
希尔伯列克:史念原始佛法 22 无著与世亲
公元310年前后,无着、世亲和比邻持跋婆三兄弟生于北印度富娄沙富罗国(今之白夏瓦)的婆罗门家。三兄弟都在有部出家。
无着曾得到来自毗提诃的阿罗汉宾头罗之教化,但他后来皈向瑜伽师弥勒(公元270年至350年),并传述其作品如: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现观庄严论颂、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论颂等,并遥溯兜率天的弥勒菩萨。无着本身亦着有: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等,用以阐述瑜伽派之意趣。另有「顺中论」则是中论的概说。唯识学发源于弥勒的瑜伽师地论,到了无着晚年的「摄大乘论」而集其大成。摄大乘论是无着思想的代表作,以10种殊胜相叙述大乘法是真佛说的意趣。
世亲曾到罽宾国学有部论,12年中听毗婆沙论数遍,后还本土,造成阿毗达磨俱舍论30卷,旨在说明有部的教义。另有「七十真实论」用来攻破数论外道的「僧佉论」,因此得到阿瑜闍国王的三洛沙金之赏。其后又得婆罗秩底也王皈依,并令太子依世亲受戒,而王妃出家亦为世亲弟子。世亲留住在阿瑜闍国宏传有部教义,名声远播。无着晚年,认为世亲学小破大,心中不安,便以病重为由请回世亲,说之以大乘之理,动之以兄弟之情,并威胁世亲「汝不信大乘,恆生毁谤,以此恶业,必永沦恶道。」世亲自无着处得阅「十地经」及「阿差末经」之后乃皈向大乘,开始研究十万颂般若,广造大乘论书,例如华严、涅槃、法华、般若、维摩、胜鬘…等诸大乘经的释论。另有唯识论、妙法莲华经优婆提舍、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涅槃经本有今无偈论、涅槃论、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如实论、思惟梵天所问经论、金刚般若论、佛性论…等等。着作极多,传说有有部论500部,大乘论500部,故有千部论师之称,比诸龙树作千部论犹有过之。公元400年左右,世亲80岁,逝于阿瑜闍国。
继无着而来的世亲思想,可以唯识二十论为代表,称之为「瑜伽大乘」;而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十地经论」及「佛性论」则自行阐释了「如来藏」、「本有佛性」,可称之为「如来藏大乘」。后来中国的「成唯识论」则是玄奘应窥基的请求,综合论释而成,很难说是直接世亲的思想,但可大略归属瑜伽大乘。而菩提流支、般若流支与真谛的立场则可归属如来藏大乘。
综观龙树以后到无着、世亲的时代,约从公元250年到公元400年间,所集出的大乘经典,例如:如来藏经、不增不减经、大法鼓经、胜鬘经、无上依经、大乘涅槃经、解深密经、入愣伽经…等,皆可归属「真常唯心」系列,通称为中期大乘经典。这些经典集出的因缘本来在于继续开展龙树的论说,但集出的内容却与初期大乘的般若思想及空观思想有相背之处,它们强调「妙有」取代了「真空」,「如来藏」取代了「法身」,「佛性」取代了「空性」,因而成为公元8世纪以后,回归印度文化的秘密大乘经典的理论依据。
公元320年以后,由于笈多王朝诸王的庇护,婆罗门教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印度各宗教文化的相互融摄溷合,乃至佛梵同行的现象,已经日益明显。在世亲的论述裡,已经出现了「常、乐、我、淨」的旨趣,逐渐淹没了原始佛法中「无常、苦、无我」的教示。回顾公元纪元前后,大乘运动初兴于南印度,而与南方桉达罗的德拉乌达式传统及婆罗门的维达文明即有过交互作用的历史,自不难瞭解大乘思想与婆罗门思想一直持续互动消长,彼此观摩、调整并吸收波斯(安息)及东地中海的外来思想,重新组织传扬,对各自的教义赋予新力量和新方向,来适合新时代的需求。即使后来的密教思想亦可溯及这些渊远流长的互动因缘。原始的法义就在有情大众的宏传因缘中,印证了「诸行无常」的定律,而在有情世间逐渐隐没不现了。
【引用及参考资料】
1.杂阿含经
2.世界佛教通史(释圣严,东初出版社,1985年三版)
3.印度之佛教(印顺,四川合江县,法王寺,1942)
4.图说世界的历史(光复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