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向灭比丘: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4 令住勤(防护断)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来源:   作者:向灭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向灭比丘:类品述说·三十七道品 两翼篇 四、四正勤、四如意足 4-1-4 令住勤(防护断)

  4-1-4《令住勤》(防护断)

  (四)名防护断,谓于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广说乃至策心、持心。由于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中,远离放逸,修不放逸,能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防护已生所

  有善法,能有所断,故名防护断。

  (瑜伽八 正断相应(113.001))

  所谓的道业艰成,但守成不易。已得已现在前诸善法,如果因此自满而停滞不前,心则容易松懈怠惰而流于放逸,为了防护已生的所有善法,则必须修不放逸,以免辛勤所得诸善法付之东流,就如鸟之爱惜羽毛;牦牛爱尾一样,防护令善法住不忘失,修习圆满。

  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者,谓已获得、已现在前所有善法,是名已生善法。

  于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依是说言为欲令住。

  于此善法,明了现前,无暗钝性,依是说言令不忘失。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依是说言令修圆满。

  于此善法发心希愿,发起猛利求坚住欲,求不忘欲,求修满欲而现在前,是名于其已生一切善法,为欲令住、令不忘失、令修圆满生欲。

  (瑜伽八 正断相应(113.001))

  修习善法相对于恶不善法,修习善法以量来说是值得的,是必须鼓励与赞叹的;以质来说心的清净与祥和,是任谁都无法窃取强夺的,因此修习一切善法为让其坚住不退乃至圆满,可分成四个部份来说:

  1.努力于令一切善法生起,令现前。

  2.令善法不失、不退,欲令住。

  3.于善法明了现前,无暗钝,令不忘失。

  4.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

  依着次第不断修习一切善法,成为日常生活的全部,则烦恼的灭尽是指日可待的。

  又于下品、中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是名策励;于上品善法,未生令生,生已乃至令修圆满,是名发勤精进。

  (瑜伽八 正断相应(113.001))

  身、口二业是依思业的发动而促成,身口外显而易见的,因此将其归属于下品、中品善法,策励自己使未生善法令生,生已令住,令不忘失,令身口清净。

  意业属心,心不造作则身、口不造作;心清净则身、口亦清净,因此心的清净是一切善法之上品善,发勤精进亦需要心来发动,心清净圆满则身、口亦相对圆满清净。

  「诸比丘!戒具足、波罗提木叉具足而住!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正行、所行处具足而住!于少少罪见怖畏,受学处而学!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为同梵行者之所爱乐、可意、尊重、恭敬』,则应于戒圆满,内心当行寂止,不舍静虑,成就正观,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得衣、食、床座、病药、资具』,则应于戒圆满,内心当行寂止,不舍静虑,成就正观,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令授我衣、食、床座、病药、资具之人所作,有大果、大功德』,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令死去命终之亲族血缘,以净心忆念我者,有大果、大功德』,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于以任何之衣、食、床座、病药、资具亦能知足』,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能忍受寒、暑、饥、渴、虻、蚊、风、日、蛇之触,骂詈谗谤之语路,已生之苦、剧、粗、猛、不悦、非可意、夺命之身受』,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能克服于不欣喜、欣喜,不被不欣喜、欣喜所克服,欲能克服随生之不欣喜、欣喜而住』,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能克服于怖畏、恐惧,不被怖畏、恐惧所克服,欲能克服随生之怖畏、恐惧』,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得增上心现法乐住之四静虑,随乐欲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则应于戒圆满……乃至……常行空屋。

  诸比丘!比丘若愿『欲自诸漏尽,无漏而于现法之心解脱、慧解脱,欲能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则应于戒圆满,内心当行寂止,不舍静虑,成就正观,常行空屋

  。

  诸比丘!能说『戒具足、波罗提木叉具足而住!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正行、所行处具足而住!于少少罪见怖畏,受学处而学!』者,即缘此而说。」

  (南传增支部七 愿品23-24)

  依于戒,立于戒,于少少罪见怖畏而勤修四正勤,则可期待戒圆满具足、波罗提木叉圆满具足。

  戒,梵语 .īla,巴利语 sīla。音译尸罗。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其本质若为罪恶者(即性罪),称为性戒;反之,若本质非罪恶,然易令世人诽谤,或诱发其它之性罪,而特别制定者,称为遮戒。戒可作二种解释,即消极之防恶(止持戒)与积极之行善(作持戒)。所谓「诸恶莫作」即止持戒,「众善奉行」即作持戒。

  波罗提木叉,梵语 prātimoksa 或 pratimoksa,巴利语 pātimokkha 或 pātimokkha。指七众防止身口七支等过,远离诸烦恼惑业而得解脱所受持之戒律。又作波罗提毗木叉、般罗底木叉、钵喇底木叉。意译为随顺解脱、处处解脱、别别解脱、别解脱、最胜、无等学。此戒以防护诸根,增长善法,乃诸善法中之最初门(梵 pramukha,巴 pamukha)者,故称波罗提木叉。而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有防止身、口、意三恶,保护六根之作用。

  于戒圆满具足、波罗提木叉圆满具足,且常行空屋,内心寂止,不舍静虑,成就正观,则可欲得、能得十种功德利益:

  1.『为同梵行者之所爱乐、可意、尊重、恭敬』

  2.『得衣、食、床座、病药、资具』

  3.『令授我衣、食、床座、病药、资具之人所作,有大果、大功德』

  4.『令死去命终之亲族血缘,以净心忆念我者,有大果、大功德』

  5.『于以任何之衣、食、床座、病药、资具亦能知足』

  6.『能忍受寒、暑、饥、渴、虻、蚊、风、日、蛇之触,骂詈谗谤之语路,已生之苦、剧、粗、猛、不悦、非可意、夺命之身受』

  7.『能克服于不欣喜、欣喜,不被不欣喜、欣喜所克服,欲能克服随生之不欣喜、欣喜而住』

  8.『能克服于怖畏、恐惧,不被怖畏、恐惧所克服,欲能克服随生之怖畏、恐惧』

  9.『得增上心现法乐住之四静虑,随乐欲得而不艰难,得而不梗涩』

  10.『自诸漏尽,无漏而于现法之心解脱、慧解脱,欲能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以上为四正勤之说明,鼓动此羽翼是前行的基础,亦是重要的资助,但单翼无法翱翔,还须另一羽翼,才能完成翱翔天际之双翼──四如意足(四神足)。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