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十二讲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十二讲
今天要讲《律海十门》第八门,“十二杜多胜行门第八”。
杜多行,我们已经讲过了,以前的翻译是“头陀”,玄奘法师故意翻译成是——杜多,免得把思想都集中到头上去。“杜多”是印度话,我们汉语就是抖擞。抖擞就是什么呢?一件衣服,假使上边有灰了,你假使拿在手里,它掉不下的,你这么一抖的话,这个灰就掉下去了。那你修这个行,烦恼就站不住,它把烦恼就抖下去了。
这十二种杜多行是特别精严的修行的一个方式。这个不算戒的,不属于戒里边,但是你能够行十二杜多行,是戒的庄严;如果你做不到,也不算犯戒,这是殊胜的一种庄严。那么,修这个容易证果证道,真正要修行成就的,一般都要修习杜多行。杜多行有十二种,我们开始在授戒的时候讲四依,四依是总的原则性的,讲四依的时候还有开许;从条相看,十二头陀是太广了,而从严格的看,十二杜多比四依还严格。那么这个十二杜多,原则是四依来的,就是更精严地做四依,有十二个条目。
乙一 总赞功德
杜多功德行 如来所赞叹 能少欲知足 持戒生勇猛
不为自营谋 不系念外施 断爱灭身执 欢喜易入禅
“杜多功德行”,杜多的功德,“如来所赞叹”,佛一向赞叹杜多。迦叶尊者是修杜多行的,佛非常赞叹,最后法也是传给迦叶尊者,那就可以看出佛对杜多行是非常尊重的。那么杜多行有什么好处?“能少欲知足,持戒生勇猛。”能够持杜多行的人,他就可以真正做到少欲知足。“少欲”,没有得到的不多求;“知足”,得到之后满足,好的也好,不好的也好,都能够满足。“持戒生勇猛”,以勇猛的心来持戒,这样子是杜多行。
“不为自营谋,不系念外施,断爱灭身执,欢喜易入禅。”杜多行呢,什么生活都是最简单的,不要去追求,不要为自己的生活享受等等去营谋、去追求;“不系念外施”,他也不去盼望外面的施主来供养,因为他生活非常简单,这些最简单的生活标准就够了,不攀缘那些施主,希望他们来布施。有的人他自己提到化缘伸手要不好意思,但心里还是要,一天到晚蹲在那里等施主来供养,就是这个“系念外施”,这样子的心念也没有,修杜多行不系念那些东西。
“断爱灭身执”,他容易断除那些爱,五欲的爱,也灭除身执。我们最根本的烦恼是“我执”,“我执”的表现就是为自己打算,现在你修杜多行,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标准,为自己打算的心几乎是快断灭了,所以是能够灭身执之最厉害的方法。我们经常知道,灭身执要空性,把“我”看破了,就灭身执了。但是不从事上下手,你怎么破得了呢?你单说“一切法空可以破我执、破法执,都能破得了”,你把中观研究了十几年,道理是通了,你碰到事情之后“我执”重得不得了。我们经常看见有些学问很好的,但是他“我执”一点也放不下,乃至于一点面子都放不下,说他一句不好的话,马上就生气,那“我执”很厉害了。所以说,这个“我执”并不是从道理上认得之后就解决的,还要从事相上磨练。当然,如果你理不知道,单是盲修瞎练也达不到灭“我执”的要求;你单是知道理,不从事上去磨练,等于说我知道北京,地图也看得很清楚,路线也摸得很清楚,你就不走,也不乘车,也不什么,你怎么到呢?到不了的。所以这两个东西,知行要合一。
“说修一致殊胜阿滴侠”,说跟修要一致的,这才是真正能达到证果证道。光是说、知道,不行;单是行,不知道,都是一个极端。我们是中道,中道就是离开两个极端。所以说佛的法,处处都是离开二边的。我们现在的现象就是佛学院单是求知,那么有些老修行山上闭关住茅棚又是偏于行,这两个都是极端,从佛的角度来看,都是走到一边去了。所以说,真正要证果证道、修行上路,这两种都是偏差。你要住茅棚闭关,你必须要知道一定的份量,自己能修行了,这一套都会了,那么你住茅棚闭关是必须的;没有达到这个水平,才开始入佛的门,就要住起来闭关,要住茅棚,那就是走到一边去了,最容易着魔。这个我们昨天也讲过。
现在我们说要“断爱灭身执”,先从事上断,然后从理上断,事理合一之后,身执的根子就断掉了,所以说你事上理上不能分开。我们现在的人,一般就是欢喜不是执理就是执事——执理废事,把道理讲通了,“一切法空”,事情都不要做了,这个也是执着,那个也是执着,那么你自己生活要不要?你吃不吃饭?你能不能把大便当饭一样吃?不执着嘛,你可不可以?做不做得到呢?你睡觉睡不睡都可以,衣服穿不穿都可以,冬天夏天一样的,平等的,冬天穿一个汗衣,夏天穿一个大棉袄,过不过得了?所以说这些,你没有得到空性的话,那些执理废事的事情都是错误的。那么执事废理当然更错了,懵里懵懂的,什么道理也不懂,盲修瞎练,更错。所以说一定要中道,再三地说,中道的见要证到空性才得到,那么没有证空性之前,依戒行持。佛说的话,老老实实听他的话去做,决不会偏。如果一定要自己想一套,要离开佛的教授教诫,离开佛的戒律所制的,那你必然堕到一边去了。
“欢喜易入禅。”修这个杜多行,一般说苦也苦死了,怎么会生欢喜心呢?那就是门外汉的话了。真正杜多行修了之后,爱也没有了,身执也没有了,这怎么不欢喜呢?我们之所以忧愁,都是有爱,之所以不满足,都是有身执,现在把这个根本去掉了,自然欢喜。欢喜心一生,前面讲过的,容易入定,欢喜能生乐,由乐而生定了。所以这个杜多行就是由戒生定的一个特别的快速的方法。我们说要修行,由戒定慧了,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而你要能真正地赶快从戒进入定道,就是杜多行是一个唯一的方法。所以说修行能够有所成就的一般都修习杜多行,我们看到现代的大德们,虚云老和尚,他年轻的时候就是修了很多苦行。广钦和尚,也是年轻时候修过很多苦行,乃至老虎的窟也去住过。反正真正即身有成就的人,基本上都修过一些苦行,所以杜多行是修行成就必须的一个方便。
那么下面就说十二杜多行是什么东西呢?下边是立名。
乙二 立 名
一粪扫二但三衣 三乞食四一坐食 五善量六不余食 七兰若八树下坐
九露地十坐冢间 十一随处作止息 十二常坐而不卧 或加不加随得食十三
“粪扫但三衣”,第一是“粪扫衣”,第二是“但三衣”,“乞食一坐食”,第三个是“乞食”,第四是“一坐食”,第五是“善量”,第六是“不余食”,第七是“兰若”,第八是“树下坐”,第九是“露地坐”,第十是“坐冢间”,这个“坐”两用的,上也用下也用,十一“随处作止息”,十二“常坐而不卧”。那么这个,我们说常坐不卧是杜多行。我们现在有很多人他要学杜多行,常坐不卧,那么你要看你有没有这个水平,有这个水平也可以。勉强地坐,你晚上不卧,白天到处打瞌睡,念经了,头摇起来了,听经了,眼睛闭起来了,乃至走路也懵里懵懂的。
海公上师就说过一个比喻,他说近慈寺有一位比丘,那个瞌睡是最大的,走路也在打瞌睡。我们说乘公共汽车上打瞌睡我是看得很多,坐在那里打瞌睡不希奇,站在那里手扶在上边也会打瞌睡。那么他这位更奇特了,走路打瞌睡不算,他过桥,那时候近慈寺不晓得哪里需要过一个独木桥,一个树干摆在中间,两边都是水,要过去,大家一队比丘过去了,他在桥上走,也打瞌睡,结果“嘭!”一下掉下去了。掉下去之后,海公上师就说,像一朵荷花,他是穿著裙,在水面上,“哗……”打开了,一个人漂漂漂漂的,像荷花在水里漂。这个你说,走独木桥你稍微要注意一点了,独木桥还是打瞌睡,你如果修行的人这样子的话,你不堕落到哪里去呢?所以这样子的常坐不卧的话,毫无意思。
“随得食十三”,也有加“随得食”,那么十三个,或者不加的也有,那么十二个。这是立名相,下面是每一个解释。
乙三 释 义
丙一 粪扫衣
粪扫百衲衣 得失无忧喜 护身离贪染 少营盗不取
胜行无疑事 超怀增定慧 佛赞人欣慕 不得受他施
于冢间巷市 道路杂秽区 粪除他舍掷 牛鼠啮坏等
便秽脓血污 覆尸剪剩余 净洁洗浣竟 缝染而受持
第一是“粪扫衣”。粪扫衣是什么呢?“粪扫百衲衣,得失无忧喜,护身离贪染,少营盗不取,胜行无疑事,超怀增定慧,佛赞人欣慕,不得受他施。”
“粪扫衣”也是“百衲衣”,我们以前看到,我们在年轻的时候看到的僧人,一般百衲衣很多,衣服补了又补、补了又补,但是补得整整齐齐的,那一件衣服,一件单衣,好顶一件薄的棉袄一样,很厚,它是补了又补,补了又补,补了又补,一块一块补上去。当然颜色也不是花花绿绿的,基本上是相同的颜色,一般上说都是灰色的,灰的稍微深一点、浅一点,反正都是看过去是灰的。那么这样子的百衲衣,就是说,破了又补,补了又补了,这个不浪费布。粪扫衣,就是说这个布不是买来的,是捡来的,怎么样、哪里捡来的?下面要说。
“得失无忧喜”,因为它本来是捡来的,又是缝了又缝的衣,得到了也不欢喜,也不是什么珍贵的衣服。如果你得了一件特别好的料的衣服,那开心得很,高兴得很,供养你这么一件衣,啊,心里特别欢喜。这个衣服你自己捡来的,有什么欢喜呢?反过来,失掉了也不忧恼,掉了嘛就掉了,再去捡一件好了。如果是好的衣服,拿的时候是欢喜,失掉了是气得不得了,心里愁忧得不得了,“那么好一件衣,可惜了”,或者是搞坏了,或者是丢掉了。现在出家人的衣服有没有人偷?还是有人偷的,我们五台山一位师父到昭觉寺去,他一个黄包,一看就是出家人的包,结果在火车上也是打瞌睡,掉了,里面的僧鞋、三衣、经书全部都掉了,都拿走了。这个他拿去有什么用?没有用,他当你是什么东西,他以为里边有好东西,拿了再说。那么如果好的衣失掉就忧恼了,但是他这个粪扫衣丢了,没有忧的,再去捡一顶好了,这个很简单的。
“护身离贪染”,这个衣同样能够保护身体,天气冷了,穿这个衣服能够御寒,天气热了穿这个衣服能够遮丑,这个衣的作用都齐,“护身”,保护身体。但是“离贪染”,又没有贪心,这个衣服并不是高价的、珍贵的,穿在上边无所谓,一点贪心也没有。我们说现在的一般的人身上挂了金项链,带了高级的进口表,不但自己心里高兴得不得了,还要显给人家看。总是把金项链挂得出一点,人家一看就亮相就看到,手表呢,戴在那里恐怕你看不到,故意那个手伸一伸。
我记得小时侯有一个笑话也是很好的,表现人的爱好的心:有两个人,一个戴了新的进口表,一个穿了一双进口皮鞋——高级皮鞋,两个人跑到公园去,就想让人家欣赏他们的新东西。他们故意在吵架,一个说:“你再叫我要打你了。”把袖子一拉,拳头一伸,表现出来了,啊,大家看到了,“哦,一个表,进口表”。那一个人说:“我怎么怕你打?你再说我一脚把你踢倒!”把他皮鞋一翘,好,皮鞋也给人家看到了,满足了。大家把他的新东西给人家看一看嘛,心里舒服了。
这样子搞,这个就是我们所谓奢侈的一个心,虚荣心。这个,比丘是不要那些。新衣裳去穿一个,你说这个心要它不起,真正有好的东西来了,自然会起来,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会生起。你现在没有这些东西,身上就是粪扫衣,那这个烦恼起不来,贪婪的心不会生起。“护身”,衣服的目的是护身,护身的目的达到了,但是贪婪的染污心又不会生起来,这是最好了,利用它的长处,又避免了它的短处,就是粪扫衣的好处了。
(15A)“少营盗不取”,要求这件衣,很简单,去捡好了,不要花很多的力气去求的。“盗不取”,你丢在那里,哪个也不要偷你的东西。强盗也不要取,贼也不要偷,那一件烂布衣服,人家看了,有的人看了还怕倒楣,什么倒楣呢?这个衣服是到处脏东西捡来的,乃至包死人的布也可以的,拿了来去做的衣,人家讲迷信的还碰也不敢碰,哪个要偷你的呢?所以“盗不取”,你放心好了,随你放在哪里,你一天眼睛闭着修禅好了,那个,人家不会偷的。
“胜行无疑事”,你穿了这个衣服修行,没有什么怀疑的事情,恐怖的事情、疑惑的事情不会有。“超怀增定慧”,“超怀”,你心里也不去挂碍它,那么心里可以专心于定慧的事情。“佛赞人欣慕”,你这样子的知足少欲以粪扫衣来护身,佛是赞叹,那就是你把贪欲心灭掉了。扫除贪欲的心,这是佛赞叹的。人呢,看到了,“欣慕”,人看到你这个人知足少欲,高尚,高洁大行,这个大家欣慕。
“不得受他施”,穿粪扫衣的人,修头陀行第一个粪扫衣,不能受他的施。人家施主供养你的衣,不受的,我只要粪扫的,不要受人家好的衣供养,不受。
那么,下边就是说这个粪扫衣哪里去取呢?
“于冢间巷市,道路杂秽区,粪除他舍掷,牛鼠啮坏等,便秽脓血污,覆尸剪剩余,净洁洗浣竟,缝染而受持。”
它是这么来的:“冢间”,坟墓里边的;或者“街巷市”,街市里边人家丢掉的东西;“道路”上人家甩掉的东西,“杂秽区”,垃圾堆里的,都是脏东西;“粪除”,人家扫的垃圾、丢出来的东西,“他舍掷”,人家家里丢出来的不要的东西;还有是“牛鼠啮坏等”,就是牛或者老鼠咬过的,有洞的。
印度过去的外道是最忌老鼠咬的东西,老鼠咬过的东西,用了是倒楣的。有一个婆罗门,他家里边一顶很好的衣,当然是在家人了,一顶衣给老鼠咬了一个洞,气得不得了,“唉,给老鼠咬了,倒楣!”赶快叫他的手下的人把它丢出去。他拿一个……,怎么丢的呢?这东西是倒楣的,手不能碰的,拿一个烧火的火钳子,把它夹起,远远地、伸得直直的,这样子送出去。他下边那个人这么把衣服夹起走了,正在路上送的时候,佛来了,佛说:“你这个衣干啥?夹得远远的害怕的样子。”他说:“啊呀!这个衣是老鼠咬了个大洞,碰上要倒楣的,主人叫我赶快把它丢了。”佛说:“老鼠咬了一个洞?让我看看。”拿过来一看,说:“很好嘛,布施给我好了。”他说:“可以嘛,我要扔的东西,你要嘛,最好,拿去了。”佛就拿去了。这个破除迷信。老鼠咬的,以前认为是倒楣的,佛不在乎。
“便秽脓血污”,那么更脏了,大便、脓、血打脏的布,你看哪个要偷你这个布呢?“覆尸”,包死人的布;“剪剩余”,人家做衣服剩下来的,剪下来的小块块。
这些东西把它捡好之后,“净洁洗浣竟”,把它洗干净。这个,海公上师说,这个洗当然一次不够的,因为是包死人的、脓血,含有细菌的,那就是说洗干净了,埋在沙土里边,埋了之后,拿出来再洗,洗了之后又埋,七次。这是古代的消毒法,古代不知道有微生虫,但是佛有这个制度,这么一个七次的话,一切细菌都没有了。然后,把它洗干净之后,染一下,大块小块拼起来,凑拢来,一件衣,就是粪扫衣。那么这个粪扫衣,穿了之后,对自己说离贪欲,对人家说不欣慕的,不要你的,贼也不要偷,盗也不要偷,最安全的东西。你要珍贵东西呢,都靠不住。
我们听说温州一个女孩子,家里有钱,她那天不晓得什么事情,在一个路口,还是白天呢,路口等在那里,颈上有项链,手上高级手表,又是手镯子,又是金戒指,这么戴起走。结果一部车开过来,开过来之后,门一开,一个马甲袋把她头上一蒙,一把拉进去,车又开起走了。开到郊区,把她的东西取了,还要杀她灭口,怕她回去报案。结果这个女孩子就拼命地求,她说,她的母亲在医院里开刀,如果她死了,她要去照顾她的母亲的,她一死的话,她母亲也完了。总算那两个人起了一点点悲心,把她东西拿走了,人没有杀掉。那么这个呢,你把珍贵东西身上就有祸害了,差一点把命都失掉了。那你粪扫衣,这些事情绝对不会有,绝对没有人要看上你这个粪扫衣的。
“缝染而受持”,把它洗干净,缝起来、染一下,染成袈裟色,受持。粪扫衣。
丙二 但三衣
见长衣过失 净施守护事 少营造离畜 知足无顾恋
如法佛所许 不得受四衣
第二条是“但三衣”。“见长衣过失”,长衣不是衣服太长了,长衣就是多余的衣,多余的。只要三顶衣够了,佛制的,出家人比丘的三顶衣,不能超过有第四顶。那么他要看到衣服多的过失。“净施守护事”,衣服多一顶了……,这个我们以后讲护戒的时候就有,都是麻烦的事情。三顶衣,知足了。
“少营造离畜”,那么“但三衣”,你三顶衣满了之后就够了,不要去多追求,多去经常地造衣,这些造衣的事情可以免了很多,只要三顶够了。“离畜”,在印度,三季,三顶衣就够了,也不要多畜,不要多藏畜。
“知足无顾恋”,自己呢,三顶衣就知足了,也没有什么顾恋,就是不要再追求了,也没有多的长物,所以这些挂碍都没有。
“如法佛所许,不得受四衣”,这样子行持,是佛所赞叹、许可的,那么说了半天什么呢?就是“不得受四衣”。三顶有了之后,第四顶衣不能受了,只有三顶就满足了。这是“但三衣”。
丙三 乞 食
乞食心自由 不希好供膳 不妨碍自业 悦人盼他请
非法人共坐 心驰散四方 除懈怠憍慢 善人行无疑
又次第乞食 平等普益他 离憎嫉游狎 疾驰应召唤
寡言远家宅 满月人瞻仰 养身离食过 胜行佛所许
第三是“乞食”。这是常乞食。
“乞食心自由”,这个“乞食”,到了时间托个钵去好了,你心里对食的事情没有挂碍,到了时间托个钵,哪一户人家面前站在那里,给你吃了就吃了,心里从来没有对饮食起什么挂碍,“自由”,心里非常自由。
“不希好供膳”,也不希望人家给你吃好的,随你给啥嘛就吃,只要人能吃的东西。
“不妨碍自业”,这样子对饮食的事情几乎减到最低标准了,对饮食的操心几乎放完了,那么自己修行的事情毫无妨碍。我们说现代人住茅篷,我也听说过,到什么终南山住茅篷,第一,这个山很高,你一个月粮食要背上去,那么要把柴禾要积好,自己一个人要烧饭,还要种菜、洗菜、淘米等等,烧火,这些粮食、菜什么都要事先准备好。每天要烧,你吃一顿也好,烧了一顿完了。如果要吃三顿的话,你早上才烧了,一会儿又要烧了,一会儿再烧了之后,一会儿又要烧了,一天到晚烧饭去了,那好麻烦呢。那个乞食,根本没有这个事,到了时候一个钵一托,拿了东西吃了就完了,没事了。所以说这个“不妨碍自业”,对自己修行的事情,一点也不妨碍。
“悦人盼他请”,也没有做个样子,故意要使人家欢喜,想人家请他,给个好的印象给他,“悦人”,要做出他欢喜的样子,那么他来请你了。现在我不在乎,我也不要你请,我就是乞食的,所以也不要去讨好人家,也不要盼人家请。你要盼人家请呢,尽等在那里,“他今天请那个,后天请那个,就是不请我”,心里气得不得了;“他是有钱的,请了之后,最好的饮食供养,偏偏我轮不到”,这个时候你自己自找麻烦!你不盼他人请,请了我也不去,是乞食的。所以说,这些事情,烦恼都去掉了。
假使你受人请的话,那有什么坏处呢?“非法人共坐”,你去吃饭的时候,——我们在过堂当然都是比丘了,如果人家请你吃的话,一些不如法的人你非得要跟他一起吃饭不可,“共坐”,一起吃,那就不如法了。我们吃席也一样的,有的时候人家吃席,现在一般的政府还是很照顾,给我们吃素席,他们自己也不吃酒。如果你到其他地方去,他不知道你的规矩的,他弄了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男的、女的,酒、肉,给你摆了一拨,你尽管吃素,但是坐在这个桌子上,也不舒服的。“心驰散四方”,因为你心里要求食,要盼他请,就到处心驰游散四方,不能够集中修定了。
那你现在是乞食的话,“除懈怠憍慢”,憍慢心不会起,你乞食的,要饭的,你怎么憍傲呢?我们说,世间上最下贱的人,社会上是要饭的,讨口子的,人家看不起的,你憍慢?怎么憍慢得起来,你自己是要饭的,就是托了个钵要饭的。憍慢是除掉了,懈怠也会除掉。懈怠就是搞一些其他的事情——为了求食。什么叫懈怠呢?对修行的事情不精进就是懈怠,哪怕你花了很多时间去追求其他事情,一天到晚到处奔波,为了求人家请,为了讨好施主,到处去跑,也是懈怠。那么你现在是乞食,那些事情就不要做了,那些懈怠的心就除掉,憍慢的心也生不起。
“善人行无疑”,那你这个行动是善的,是善人的行动,毫无怀疑。你自己乞食嘛,你不要去求那些攀缘的事情,心里也没有,疑惑的事情也不会有。
另外一个,“又次第乞食,平等普益他”,乞食的时候也不是挑人家的。你说这家有钱,吃得好,我天天到他家里去要,这个又是贪心。“次第乞食”,一家一家的挨户挨户去乞,那就是不管你有钱没有钱,家里吃得好吃不好,都去乞食。这是平等心普益他,都使他培福。
对自己呢,“离憎嫉游狎,疾驰应召唤。”因为你平等地普益他,不是挑人家去乞食,憎嫉的心、游狎的心(就是跟他要好)——你对好的人家,不跟他游狎,经常去,跟他亲近;对给你吃得不好的,你也不要生瞋恨心,人家给人家吃得好,给你吃得不好,也不要妒忌心,都是平等的。不管他什么,都是挨着一家一家乞,管你好的坏的,以平等心普益施主,那么这些烦恼心都可以除掉。还有就是“疾驰应召唤”,人家邀请你,假使你不是次第乞食的话,哪一家跟你要好的,他要叫你去应供的话,你就是赶快去,跑得很快,就怕落后了,送完了,供养完了,你好菜吃不到了。“应召唤”,这个都是丑态了,贪心、丑恶的样子,这些都没有。
“寡言远家宅”,乞食的时候不要多说话。拿了个钵,人家给你舀饭,你“呱呱呱”说了半天,这个讨厌,看着讨厌的。话很少,没有什么话说,真正的法上的话说两句,其他的闲话不要说。“远家宅”,对那些人家,也不是经常去,“满月人瞻仰”。“满月”,我们说一个月亮,一个月一次满月,一个月里边只有这么一天月亮是圆的,那么人家很欢喜。碰到满月的那一天,大家高兴,八月半,特别高兴。你如果天天去的话,司空见惯,人家不但不高兴,还讨厌。你偶尔去一下,跟满月一样,一个月出现一次,人家就非常欢迎。乞食一样的,你经常去跟人家要,人家久了之后生厌,你如果偶尔那么去一下,人家特别欢迎,这个是人之常理。我们说不违世间法,佛教固然是以毗尼的轨制,也要顺着世间的方式干事情,就是轨则,我们前面的轨则就是这些道理。不能使世间上起讥嫌、讨厌,你说“我没有犯错误、没有犯戒,我是乞食嘛”,但是你经常盯着哪家去乞食的话,人家就是要厌,生厌——日久生厌。那么你不是经常去的,偶尔,假使说以平等心挨到挨到去,去一次,那是人家都欢迎你的。
“养身离食过”,这样子,你乞了食后,身体营养也有了,可以修行了,而一切饮食的过失也不会有。饮食的过失就是:吃得太多了,容易昏沉,容易害病;有些吃了不相应的东西,害得身体四大不调,等等各式各样的。我们在《瑜伽师地论》里面讲“非量食”里边,饮食不当的话,还会送命的。所以说“离食过”,饮食里边很多的过失都可以离开。你乞食嘛,又不是顶好的,不会狼吞虎咽的。我们说好的东西吃起来,吃太多了,就会胀,胀了要害病的。如果你肚子饿了几天的话,你一顿吃胀的话,会死掉的。
我们听说,好象自然灾害的时候,五九年那个时候,一个逃荒的老人,他跑到一个什么城镇里边,一个卖馒头摊摊前面,他站在那里,他看到馒头,很眼红,因为他好多天没吃饭了。这个卖馒头的,也是心肠很好,他看他站在那里尽看,他说:“你干啥啦?”“唉呀”,他说,“我四、五天没吃饭了。”“哎呀,你四、五天没吃饭,我这个馒头你就吃吧,你尽量吃好了,吃饱为止。”哪知道,他就是因为太饿了,就大吃,吃了不晓得几个,总是有十个八个了,一下子吃饱了,饱了之后,肠子断掉了,死掉了。
海公上师经常讲的:打饿七,打饿七的话,你饮食要减的,不要是一下子就断掉不吃了。就是先吃干的,干的改稀的,稀的慢慢再稀再稀,再喝水;等到饿七打好了,要吃东西了,也得要先多喝点水,再喝点最稀的,再慢慢喝点稍微稠一点的稀饭,再一点点地,吃了几天之后,再吃干饭。你饿七打了几天了,一下干饭、大馒头胀进去的话,肠子它受不了,绷断了就会死掉的。这是危害!这是打饿七要知道这些事情。那么我们说这也是饮食的过失,你吃得过分了,就会产生这些事情。
“胜行佛所许”,这是殊胜的修行的戒行,佛所赞叹的,这是乞食,乞食是佛所赞叹的。
我们汉地,就是一向……,佛法传过来之后,乞食这一条是行不开,跟印度风俗不一样。你托了个钵到处跑,人家不给你饭,那天天饿肚子也不行,那就是这一条行不开,所以祖师就开丛林,自己煮。自己煮也是要——不能自手拿!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大竂里的东西,你不能自手拿的,一定要巡堂的巡到你碗里,才能吃了,你自己自手拿是犯戒的。乞食一样的,哪个乞食跑到人家厨房里自己去拿呢?没有的,他给你什么你就拿什么,就走了,不能说要好的要坏的,这不能挑剔的,人家给什么就拿什么。最多是人家给你一些你不能吃的,假使吃荤的,他给你肉,一坨,把它丢在钵里边,你怎么办?你不能当着他面就“啪!”一下丢出来,这个东西,对施主是不礼貌的。你可以回去之后,把它拿出来,这个自己不吃都可以,不能当着施主的面前把它丢出来,甚至骂起来,这个要不得。
这个是乞食。下边“一坐食”,更严格。
丙四 一坐食
一坐一次食 不多不减少 不贪不净施 省事无诸病
“一坐食”,你吃饭的时候,坐在那里吃,吃好了之后,一次吃完了,站起来了,不管你吃饱了没吃饱,其他东西来了,不能再吃了。“不多不减少”,这个还有一个,在《瑜伽师地论》里有一个“先止后食”,就是在吃饭之前,自己把东西摆在那里,自己就作观:我吃这些东西,够了,就是吃这么多。那么这样子,自己有一个限量,然后就吃,吃好了之后,再有多的拿来也不吃了,就是一次,“不多不减少”。60
“不贪不净施”,不贪那些不净的施,就是你吃好了之后,再有好的东西——不净的布施,不贪,这一顿吃完之后就算了。
“省事无诸病”,这样子省了很多的事情,也会身体健康,不会有病。
我们在五台山,我第一年去的时候,那时候有一个上座叫道悟,这个人很有修行,他身上一看就是道气。我们吃饭,吃窝窝头、油面弹,就是五台山的油面,油面是非常之顶饿的东西,他们当地的老百姓一定要吃油面,吃了油面下地,五六个小时不会饿的。大米、白面虽然五台山没有,我们南方人很欢喜,当地的老百姓却不欢喜。大米饭,你吃得再多,两个小时以后、劳动之后,没有了,肚子空了,那他们的地都在山上,两个小时之后,回来吃饭,那不行的,那要坚持到五六小时,劳动后再回来,那受不了,一定要油面弹。这个油面弹,什么叫油面弹呢?就是油面做了个圆圆的一坨,圆的,跟子弹那么一个东西,黢黑一坨。我们那个时候吃,一个人一份。那个道悟,后来我在山门口,道悟碰到我,他说:“你油面弹能不能吃?”我说:“能吃,很好!能吃。”他说:“你吃几个?”我说:“吃六个。”“哇!”他说,“你吃六个啊!我每顿吃两个,有限量的,管你菜好菜坏总是两个。”他说:“我二十多年没有害过病。”这个“节量食”就是有这个好处。他每天每顿饭量都是一样的,不管你菜好菜坏,打斋也好,不打斋也好,哪一天菜特别差也好,两个!这样子他说——其他的话他也不说,他就跟我说,他因为“知量而食”,二十多年了,没有害过病。这一点就看了节量食有好处,“省事无诸病”,事情也省,不要去追求了嘛,不要多了,也可以身体健康,少病,乃至没有病。
丙五 善量食
过食身睡重 羸劣懈怠增 增腹事病苦 障精进善行
节量食有度 常准不取余 知食事过患 除水及药等
第五是“善量食”,那就是吃东西有定量。前面这个“一次食”,就是说,威仪放下——本来你是坐着吃的,当你站起来了之后,就不能再吃了;假使你是站着吃的,你走了一步了,那就不能吃了。反正你吃的威仪改变过了之后,就不能再吃了。那么“善量食”,吃饭有限量。
“过食身睡重,……知食事过患,除水及药等。”这个“善量食”就是节量食了,吃饭有一定的定量,刚才我们讲的就是这个。那么你要一定的定量的话,你一定要知道吃得太多的坏处。
“过食”,吃得太胀了,“身睡重”,瞌睡就来了,睡眠特别重。大家都有经验,你一顿午饭吃得胀胀的,眼睛就开不开了,非要去躺一下不可,所以吃饱了之后,瞌睡就要来了。“羸劣懈怠增”,你这样子身体睡眠重,那就是没有堪能性了,“羸劣”,“羸劣”就是说你修善法的力量没有了。一天到晚睡觉,躺在那里,睡得着固然睡着了,睡不着,也懒趴趴地躺在那里,这样子羸劣的话,增加懈怠。这个懈怠对善法不能上去了。
“增腹事病苦”,吃得太多,肚子要害病了。害了病就麻烦了,要住医院去了。过去没有医院,躺在那里,人家照顾你,吃药了啥东西了,好麻烦。“障精进善行”,这个对我们精进善行都是有障的。
那么反过来说,节量食的话,“节量食有度,常准不取余”,吃饭的时候,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先要看,“我这一顿就吃这一些”,然后再吃,数量有一定的。“有度”,有度量的,不是没有限度的;“常准不取余”,就是那么一些,再多的不要了。
“知食事过患”,饮食的过错,我们观堂里边食存五观,这个观想,要经常去想。吃东西,贪食、贪着这个饮食的过患、坏处,那要知道。你不知道它的过患的话,就会多吃,知道它的坏处,就不会多吃了。所以一切事情要从理上,先明了理之后下手,自然是自觉地会做。道理不清楚,叫你不要做,那就是勉强地做了一天、两天,第三天熬不住的。
“除水及药等”,那么这样子,饮食是有量的,不能再多吃了,吃到后来,自己有多少规定之后,再多也不吃,一点点也不吃。但是水跟药那是不能限在里边。水,你要是很渴,夏天多喝点水,那个没有限量;那么有病了,吃药,你不能说“我这个东西吃过了,药也不能吃”,那身体有病还是要吃药的了。所以药跟水是例外,吃过之后再吃一点是可以的。其他的饮食呢,节量,我每天这么多的量,再超过的就不吃了。这是杜多行的又一种。
丙六 不余食
为断于想望 食后不余食 护身宿食消 息事营缘少
第六“不余食”。“不余食”就是作余食法了,你已经吃好了,吃好了有东西又来了,那你怎么办呢?照规矩不能吃了,但是有开许,作个余食法,余食法作了之后又能吃。这个不犯戒——作了余食法不犯戒,假使不作余食法是犯戒的。但是杜多行,余食法作也不作,你即使作了他也不吃了,“不余食”。
“为断于想望”,余食法就是有好的东西来了你还想吃,为了断这个贪食的想、希望心,“食后不余食”,吃好了之后不余食,作余食法的事情不做了。那就是不想了,“再好东西来,再吃一点”,不想了。我们吃席的时候,经常一道一道菜,吃得很饱了,不想吃了;不想吃了,嚄!后边还有好的,过一段最好的拿出来了,“啊,再吃一点”,又吃了,那就是没有知量。他这里就是说你自己把量规定好之后,以后再好的拿来不吃了,作了余食法也不吃了。
这样子“护身宿食消,息事营缘少。”这样有什么好处呢?保护身体,因为吃得不太多,不会有宿食停在身上。一般在家都这么说:“病从口入。”一切病基本上都是从饮食产生的,医院里就有这个经验,凡是过节过年,病人特别多——吃坏了。吃坏了引起很多病。既然你吃的不多,就保护身体了,少害病,不会病;“宿食消”,也不会停在身上。很多东西吃得太胀了,消不掉,消不掉就害病了。你这个吃得不多嘛,你当下就消掉了。
“息事营缘少”,因为吃的东西少,为了吃饭的事情也少了,为了吃饭的那些缘也少了,所以说事情也息下去了,“营缘”,为了吃的事情也很少,那简单,那是最简单的生活来修行。但是不要说生活简单了,时间多出来,冲壳子,那就失去意义了。一天到晚串寮,东说西说,天一句地一句地说,那么即使你吃饭很简单,把时间节省下来,搞这些呢,那划不来了。
丙七 阿兰若
都市多喧杂 纷扰意难寂 对尘心生染 五欲生死泥
净地阿兰若 人天皆欢喜 不狎近俗流 静寂禅心生
避市不太远 太远乞食难 四肘五百弓 闲静处所住
第七是阿兰若住,“阿兰若”。
(15B)“都市多喧杂,纷扰意难寂,……闲静处所住。”这是住阿兰若。
那么你说你要乞食,你住在城市里不是很方便吗?
“都市多喧杂”,城市里边吵闹闹的,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花花世界。城市是一个大染缸,所以说你在里边,住在城市里边很容易就染掉了。很多人叫我到一些城市去,到那里去弘法——暂时住一下可以,如果在那里边培养年轻僧人的话,那是要把僧人都染掉了,都淘汰了,这个不合适的。所以说城里边喧杂,五欲的事情太多了。“纷扰意难寂”,吵吵闹闹的,心要静下来,不可能。这个“纷扰”不但指事情多的纷扰,五欲把你的心勾住了,你定不下来的。城市里你们去一下就知道。你在多宝讲寺住上几个月,或者住上一年两年,感到一个味道,有的时候还感到很单调,想去走一趟、看一看,等到你城市里走一趟的话,你看到这个,就想起来,那多宝讲寺清净了。那里是什么都有,马路上的广告画一看就够了,再是其他的,电影院门口“啪、啪、啪”地吵,那些噪音、各式各样的吵闹的骂的,什么的,各式各样都会有,那就是烦恼都集中在这些地方了。
“对尘心生染”,你对着尘,五欲境来了,你说:“我心不生染。”你又不是阿罗汉!阿罗汉,他烦恼没有了,一切境界现了之后,照镜子一样,它现它的,你好看你好看,你难看你难看,你脏你脏,你干净你干净,他心里没有什么反应。但是一般凡夫的话,他心里边的烦恼根子在,我们讲《俱舍》就说这个话,你内心的烦恼没有断,外边引起烦恼相应的境现了,那么你不正作意一起,那烦恼就生。烦恼生的缘就是这三个东西:第一是烦恼的种子没有断,第二个顺了烦恼的境现前,第三个是提不起正念,那你是烦恼当下就会生出来 61。那么你在城市里边,你说你烦恼种子断了没有?除非你是阿罗汉,种子断完了;或者是不还果(阿那含),欲界的那些烦恼、男女之贪是断完了。否则的话,你烦恼种子在,你对着城市里的五欲境,你说:“我不生烦恼。”这个你骗哪个呢?这个客观的规律,因缘所生法,你这个内因与外缘都具足,你怎么不生烦恼呢?决定生烦恼。这是客观的规则,你说你不生,不可能的。这是因缘和合决定要生烦恼了。
那生了烦恼有什么坏处呢?“五欲生死泥”。这个五欲,城市里是最多了,色声香味触、财色名食睡都有,具足的。你如果滚在这个五欲的泥坑里边,那生死想了的话,那不可能的。这个泥坑,我们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一个大沼泽,这个沼泽里边的一个泥潭潭,这个泥潭潭太可怕了,你陷下去,越陷越深、越陷越深,全部陷下去,人都没掉,埋在里边了,经过这个大沼泽,牺牲了很多人的。那么“五欲生死泥”就是这么一个泥潭潭,你想去尝一点味道——你不要去沾一点边,沾一点边的话,越陷越深,越陷越深,深到后来,把你全部都埋在里边,永远不准出头,“五欲生死泥”。
那么城市是不相应了。反过来,“净地阿兰若”,阿兰若是清净的地方,这个地方是清净的地方。“人天皆欢喜”,这是修行的地方,人也欢喜,天也欢喜。天看见你在修行,他高兴。为什么天高兴呢?那样人天会多起来,三恶道会减下去,真正有佛法信仰的嘛,你能出离了,将来能度他了,当然高兴了。
“不狎近俗流,静寂禅心生”,既然你不亲近世间那些庸俗的人,那你清净的禅心就会生起来。如果你经常跟那些世俗的人打交道,那他的感染使你心里也是很俗气,那你禅定的心、寂静的心生不起来的。这也是因缘所生法,你跟那些人打交道,决定会产生那些效果,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你说:“我跟他们接近,我不生烦恼的。”你是菩萨再来?否则的话,不可能的。
“避市不太远”,那么阿兰若是不是一定要在深山里边呢?也不是。它离开城市的寂静地方,但是离开城市也不是太远的。“太远”了之后有什么不好呢?“乞食难”,那你要乞食的,比丘不烧饭的,你跑去乞食,要奔几千里路,你跑到那里天都黑了,过了几天才到,你吃什么东西呢?那就是太远了也不行,乞食太困难了。
那么怎么远呢?“四肘五百弓”,四个肘是一个弓,一般就是五百个弓这么距离,离开城市有那么远的,合适,不太远也不太近。太近,是喧杂;太远,乞食困难,那五百弓左右,那么正好。修行也适合,乞食也不困难,阿兰若就是这样子的标准,“闲静处所住”。这是阿兰若住。
丙八 树下坐
比丘树下坐 不修治积畜 求索长贪爱 守护乱禅心
不交游世俗 断美室妒嫉 除危朽空腐 鬼神蛇等依
第八是“树下坐”。阿兰若住可以住房间里边,精舍什么的可以住了,那么树下坐是更进一层了,他不要屋子了,就是在树下边坐。
这个树下坐就是不要房舍了,比丘更精进一层的呢,他干脆是坐在树下。“不修治积畜”,那树下坐你没有房间了。你房间里堆了一房间东西,你树下堆哪里去呢?不要了。一切不需要的东西,就不要去积畜了;你房子旧了要修要补,你树下,你补啥呢?这颗树坏了,你再调棵树住好了。东西也不要积那么多,树下没什么好积的,今天住在这颗树下,明天调一棵树下跑掉了,你搬来搬去干什么?不要了。
“求索长贪爱”,这些积畜的东西,没有的时候要去求,你求它,“长贪爱”,长你的贪心,这个要那个要,就是贪心了。要了之后,卑躬屈膝地去跟人家要,这个也是很不好的事情。你去跟人家要东西,总要装作个谄曲的样子——讨好人家,人家给你了。这个就是长贪爱,长贪心。那么你求得之后,“守护乱禅心”。你求得之后要守护它,东西多了你要拣,要去守护它了;东西时间长了要晒,要怎么的。这个库房里面搞这些还要耐烦才行,有些东西你不去整理它,它要坏掉了,布,你尽摆在那里,时间久了,潮了,它就坏了;米、饮食更容易坏。那么你就要去守护它,一天到晚去操心、去守护这些东西,“乱禅心”,你还修什么定呢?刚刚想坐下修定,“哎哟,这个东西还没有摆好,不要被老鼠吃掉了!那个东西还没有拣,这个要去晒了,夏天,今天好太阳,那些脏东西该去晒一晒……”,你一天到晚打这个主意,修禅成问题了。
“不交游世俗,断美室妒嫉”,那么你既然是一棵树下坐的,树也是不定的,今天这棵树,明天那棵树。有一个屋子呢,你住在哪个街几号几号,亲戚朋友他会看你。你树下坐,没有门牌号码的,又是不定的,今天这棵树,明天那棵树,他怎么找你呢?找不到了。“不交游世俗”,对世俗的那些往来就可以省了很多事情,同时“断美室妒嫉”,假使你住房间的话,房间破了固然麻烦,房间收拾得很好,人家妒嫉你,这个又是个麻烦。
“除危朽空腐,鬼神蛇等依”,假使要树下坐,一般的树下都可以坐,但是一些危险的树,朽的树,空的、腐烂的树,鬼神依它为住处的树,不要去坐。危朽空腐的地方,这棵树怕倒下来,或者这个空的树里边可能有蛇,那你坐在下边,你入定了,蛇把你缠起来了,把你咬一口的话,死掉了。当然入定的死不了,你出了定还不是要死。那么这个地方,就是树下坐要避免这些危朽空腐的地方……,如果鬼神是信佛的、护法的,当然你修禅定什么的,它守护你;如果这个鬼神它不信佛的,那么你占了它的地方了,它就不高兴了,你要修行入定,它就要给你找麻烦。所以说树下坐要避免这些地方,这样的树不能坐。
丙九 露地坐
露地无依着 天地为大庐 除懈怠睡眠 脱离众系缚
随意无追慕 野鹿自在游 身心少过患 无往不自若
第九是“露地坐”。这个树下坐比阿兰若住已经进一层了,只要一棵树就行了。一棵树有树叶子,它白天遮太阳,晚上遮露水,甚至下雨的时候可以避风雨。露地坐,那就是顶天立地的,上面不要东西的,那更进一层了。
“露地无依着”,什么都不靠,不要说房子,也不靠树,“天地为大庐”。这个房子最大了,天地,屋顶就是天,地板就是地,这样子大的房间,最大的房间,“天地为大庐”。
“除懈怠睡眠,脱离众系缚,随意无追慕,野鹿自在游,身心少过患,无往不自若。”那是露地坐的好处。我们说有一个房间,门一关,睡懒觉最合适,你舒服舒服的一个房间里睡在那里,人家也不来打扰你。你没有房间的,也不靠树的,在露地上你睡倒,自己也不舒服,也不称,所以懈怠睡眠都可以减少。除非你实在困的时候睡一会儿。露地、草地上你多睡也不行的,潮气很大,实在不行的时候睡一会儿,睡好了之后马上起来。
“脱离众系缚”,那就是什么事情、房间的事情,这些系缚都不要了,露地就可以坐了,什么都不追求了。“随意无追慕”,随自己的意,哪里住就哪里住,不去追求。你一棵树下坐,还追求一棵树;你如果要阿兰若住,还追求一个精舍房子。现在你啥都不追求,到哪里就坐,“野鹿自在游”,好象是田野里的鹿一样,自在得很,这里跑跑、那里跑跑,随你自己,自由的。
“身心少过患”,那么既然你放下这些住处的执着,那身心就少了很多的烦恼了,“无往不自若”,没有人干涉你的,露地坐,什么人都不管你的,你哪里去都是自自在在的,这是露地坐。当然一般人,我们现在露地坐一般人是做不到了。我听说不晓得是哪个,好象四川什么庙,他们到普陀山去朝山,正碰上观音会,所有的房间都满了,不挂单了,他们没有办法,只好住到森林里去了,树下坐,坐了几天。他也不是欢喜坐,实在是没有办法了,那么就坐了几天——也好,体会一下树下坐的味道。
丙十 冢间坐
我受冢间坐 念死观不净 离慢计财能 知身空无我
伏畏恶欲爱 离贪住处病 精进少睡眠 人非人敬慕
不得作房屋 不置钵器等 坐处不当风 冢间掷物远
明相还伽蓝 不受余住处 不食肉鱼肴 乳酪麻米半味
第十个,“冢间坐”,那一般人更受不了了,坐在坟墓那个地方,坟地,葬死人的地方。
“我受冢间坐,念死观不净”,有什么好处?可以念死、观不净,“离慢计财能,知身空无我,伏畏恶欲爱,离贪住处病,精进少睡眠,人非人敬慕。”那么冢间坐就是在坟墓里边坐,尸林里边。这是第十种。
到尸林里面去坐,冢间坐有什么好处呢?“念死观不净”,这些执着身执为重的人到那边坐是相应,一天到晚看的都是死人。你说你看不到死人,你心里总是无常的观念提不起。你现在看到死人了,这个无常观天天给你敲警钟:他死掉了,你自己好久死你知道不知道?看到一个一个死人丢在那里,自然这个人会生起无常的概念。也观不净,死人在冢间里边,印度是尸林里边就是死人丢在那边,不埋的,那么野兽吃的,哪个咬的,鸟啄的,各式各样的样子都看到了,都不净,腐烂的、肠子流出来的、蛆在拱的,这些都能看到。那么这样子可以修不净观,真正修不净观,我们《清净道论》大家如果看到的就知道,是要到尸林里去修的,这样子清晰地体会那些不净的样子。单是观想、看看照片总是隔一层的。
“离慢计财能”,那个我慢也可以除掉,一动也不动的躺在地上,你怎么憍慢得起来呢?自己一想,自己也要死的,跟他们一样躺在地上,什么憍慢都生不起。“财能”,你说你多财多能的,钱又多,能力又大,但是你躺在地上的时候,这还起什么作用呢?再有钱、再有能,也不过如此。所以冢间坐可以把那些世间的五欲心都可以息下去。
“知身空无我”,也可以知道身是空的,没有我的。你在活的时候,为它打算,费了很多劲,最后它死了之后,就是那么一个尸体,腐烂不净,就是空。那就是最容易进入空了,真正空无我又不是说死掉才空,当下就空。但是你要体会到当下就空,从这个地方下手:死了之后就是这么一个东西,没有我的,你执着它再厉害,你走了,还不是那么回事情。
“伏畏恶欲爱”,你假使对鬼神起恐怖心的,那你多坐在那里,也可以慢慢地把这个恐怖心除掉,那些欲爱也可以除掉。同时也可以离开“贪住处病”,要收拾房间,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地布置起来,什么挂诗画了,什么东西了,这些贪心都可以除掉。贪住处的病,有的人他一个地方住惯了,给他调一个房间,他就不高兴,“我住惯了这个地方,对我适应了”,不想调。所以丛林里边一般都是房间什么时候就给你转一转,什么时候给你转一转,就要让你离开贪着住处的病。你住久了,生起执着了,马上给你调了。你这个地方住了刚刚适应下来要执着了,又给你调了,你心里很气:“我好不容易把这个房间布置得适合我的用处了,把我调掉了。那地方新的,不适应我的,好不容易搞了几个月,把它搞干净了,又给我调掉了。”好象故意跟你刁难,实际上给你除贪着住处病,自己要有智慧,能体会那些。
“精进少睡眠”,坟墓露地里哪个尽打瞌睡的?懒觉总不会睡了。“精进少睡眠”,这个睡就是实在没有办法睡一下,睡好了马上就起来修行了。“人非人敬慕”,那么人也好,鬼神也好,对这样修行的人都恭敬,都羡慕他。
那么要注意的是下面:“不得作房屋”,有的人害怕,在尸林里边住,恐怕有鬼来害他,造一个房间把自己保护起来,不准!“不置钵器等”,房间里边,你要住了房间的话,里边要摆家具了,这个“钵”当然不是托钵的那个钵,——各式各样的器具。那么你住了房间,要家具用具,这些都不准有。
下边是要注意的:“坐处不当风,冢间掷物远,明相还伽蓝,不受余住处,不食肉鱼肴,乳酪麻米半味。”住尸林的人要注意这些事情。
“坐处不当风”,不要当风口坐。
“冢间掷物远”,去的时候一般不是一个人去,因为尸林里边可能有很多鬼神,它要恼害人的,那么各人各人坐一个地方。“掷物远”就是你东西丢过去那么远,就是离开其他的人有一段距离,不会看到,但是不太远,有什么事情都可以喊得到的。
“明相还伽蓝”,到天亮的时候回伽蓝,晚上去主要修不净观。“不受余住处”,其他地方就不住。
那么到尸林里面住呢,“不食肉鱼肴”,不要吃肉,不要吃鱼,不要吃那些好的菜,还有“乳酪麻米半味”,芝麻一类的东西,为什么?鬼神欢喜吃这些东西,你吃了这些东西,鬼神就跑到你身边来了,找你麻烦。所以说香的东西,鱼肉一类的东西,住尸林的人不能吃,一吃了之后,你自己找鬼神来找你麻烦。一般就是说,《清净道论》和其他的论里也讲,你坐的时候不能对着那个尸体坐,因为有的时候,起尸鬼会坐起来,正对着你的面,那你糟糕了。坐在旁边,不要冲到他坐。这些坐尸林的规矩,《清净道论》大概也讲了一些。
丙十一 随处坐
随处皆堪住 不乐人所贪 幽美寂静地 华饰乐安居
亦不避烦乱 喧杂臭秽地 极寒奇热所 诸怖诸不宜
渴日迎风雨 烟熏处卑湿 蚊蚤能供养 随处能修行
十一条,“随处坐”。“随处皆堪住”,这个更高一层了,到哪里就坐在哪里。前面阿兰若要挑选的;树下坐,要挑一棵树,那些空的树、危朽的树、鬼神住的树不能坐;露地坐,总是一个地方,就是空地;冢间坐,在冢间,还有一些限制。随处坐的话,到哪里就坐在哪里,“随处皆堪住”,不管哪里,好的也好,坏的也好,都要住。
“不乐人所贪,幽美寂静地,华饰乐安居,亦不避烦乱,喧杂臭秽地,极寒奇热所,诸怖诸不宜,渴日迎风雨,烟熏处卑湿,蚊蚤能供养,随处能修行。”那就是不管你好的坏的地方,到哪里就哪里住,这个是堪能性大了,一般人是做不到了。
“随处皆堪住”,人家所贪的地方,幽美的寂静的地方要住,但是不贪,“不乐人所贪”。
“华饰乐安居”,这一般人最欢喜的、华丽的地方,你也住,但是,住是住了,不贪。那么人家害怕的地方,烦乱的地方,你也不避,跑到闹市里边你也能住。“喧杂臭秽地”,那些吵吵闹闹的很臭的脏的地方也要住。“极寒奇热所”,冷得不得了的地方也要住,热得不可耐的地方也得住,跑到哪里就住哪里。
“诸怖诸不宜”,有恐怖的、有野兽的、或者有鬼神的,“不宜”,它这个地方对人是不相宜的,或者是没有水的,或者那里怎么怎么的,各式各样的对人的生活不宜的,到了那里了,时间到了晚上了,就得住在那里。
“渴日迎风雨”,那个大太阳晒过来,把人晒得很渴,也得住;大风大雨、雪飘过来,也得住。“烟熏处卑湿”,这个地方是工厂的地方,一天到晚熏烟的,也要住;很潮湿的,低下的、脏的地方也要住。“蚊蚤能供养”,蚊子苍蝇多得不得了,不但要住,还要供养,就是供养蚊子,正好来供养它。随处皆能住,哪个地方都要住。这个一般人就吃不消了,大概有点禅定才行。我们在才甘肃住了几天,一场冰雹来了,把人冷得发抖,你说你随处坐,你冰雹里坐,那个你怎么坐得住呢!那个吃不消了。
丙十二 但坐不卧
除懈怠睡缠 昏卧不知起 寂静堪定慧 故但坐不卧
第十二条,“但坐不卧”。“除懈怠睡缠,昏卧不知起,寂静堪定慧,故但坐不卧。”这个是不倒单,因为要除掉懈怠,这个睡眠是个缠。一般人财色名食睡,照世间上说,这是人之常理,都要有的,但是我们佛教来说,是地狱五条根,这五个东西,都给你拉到地狱里去的。所以那个睡眠的缠,缠了这个睡眠,贪这个睡的味道,解除不了,这是个危险的事情。那么需要除掉这些懈怠睡眠的缠呢,要舍掉那个“昏卧不知起”,睡在那里,昏懂懂地,打了钟也不想起来,实在是手脚好象不听使唤了,心里想起来就是懒在那里,手脚没有气力,动不得。那样子的情况,这个都是烦恼的现象,要除掉它。那么怎么办?要能够寂静,又堪能修定开智慧的话,那就要除掉这些“懈怠睡缠,昏卧不知起”,懈怠、睡缠、昏卧都是障定障慧的。那么要“但坐不卧”,那就是不倒单。这个都是一定水平的人才能做,你说你现在,我们才说过的,晚上不倒单,白天到处打瞌睡,乃至于过独木桥也打瞌睡,那时候受害的还是你自己。
有一位维那师,我们这是说功德了,是双盘腿的功德。他举腔是高位置,很高,双盘腿坐下举腔,腔举举举到后来打瞌睡了;一冲的话,从高位置“砰”滚到地下,但是到了地下之后,双盘子还盘着,坐在那里不动,还是双腿子,没有打开来。这个是双腿子的好处,从高处上掉到地下来了,还是坐在那里(众笑),双腿子还没有打开,没有解开,这个双腿子的功德是看出了。但是瞌睡毕竟还是不好的。今天就讲到这里。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