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十一讲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来源:   作者:智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十一讲

  昨天我们讲到第八个。我们现在先说一下,这个《律海十门》,海公上师是根据很多的大经大论来的。主要的是两本书,一本是《律海心要》,是西藏的,还有一本就是《瑜伽师地论》。现在我们这两天讲的都是《瑜伽师地论》的东西,如果有书的,去第二十二卷可以翻得到,不知道图书馆有没有(当中对话略)。43

  丙九 过事苦行

  复又一类人  好自行苦行  不依律法制  无量苦逼身

  食住同畜类  蓬垢若囚人  毁身学外道  自作教他行

  不发轻安喜  于定无堪能  种种戒禁取  不生戒功能

  我们现在讲第九,“过事苦行”。这第八、第九两个在《瑜伽师地论》是一条,没有分开的。这个两段了,一个是“过奢受用”,一个是“过事苦行”,两个,执着两个边都不行,要中道。

  前面第八条就是说一切要求精益求精,好了还要好,有了之后还要有,有了之后“坚藏护”,好好地保藏起来,“爱玩贪无已”,平时去看看玩玩,这个东西是享受,像这些享乐的一边,下面是自苦一边。

  “复又一类人,好自行苦行”,前一类根基就是欢喜享受的,但是还有一类,欢喜苦行的——自己找一些苦来吃。我们说依法修行的这个苦是应当受的,但是“不依律法制”,并不根据佛的戒律,也不根据佛的法规定的,自己找一些苦的事情来干,来吃苦,“自行苦行”,这个话就是自行,自己找些苦行来。你说佛教里修行的苦行,一些精进的行,我们头陀行是杜多行,杜多就是抖擞精神,也不是叫苦行,苦行是外道的话。我们说杜多行是特别的抖擞精神的修行,那当然不是享受的。但是我们如果自己想一套苦行来修,这不是杜多行的事情了,因为它没有根据佛的律和佛的法制定的——自己想出来的一套。

  “无量苦逼身”,这还不是小苦,很多的苦,来自己折磨自己,使自己逼劳身心。

  下面具体的怎样子的苦呢?“食住同畜类,蓬垢若囚人,毁身学外道,自作教他行。”吃的住的跟畜生一样……。

  这个在原始佛教的经典里讲得很多。当时佛在世时,很多外道,他们执着什么呢?有些执着的人,因为他们也有点通,得了禅定都有点通,知道现在人间受苦都是过去造的业,那么要把业报偿掉了,这个苦也就完了。根据这个道理,他们就拼命地吃苦。他们就想把苦一下受完了,以后就不要再受苦了。那么这种人,你说他因果懂不懂?懂一点点,但是没有懂透。没有懂透,就像摸象一样,摸了个鼻子,就说象是这么一个圆的东西,那就错掉了。你不能说他完全错透了,但是他执了一点把其他的忽略了,那就错了,也可以说错到底了。他以为苦受完了就可以升天,可以安乐,或者得涅槃了。

  因为这样子的执着,他就拼命自己找苦吃,越苦越好,把苦赶快受完。那么有的人也有点通,看到一个鸡或者一个狗命终之后升天了,他前因后果看不清楚。 这个鸡、这个狗升天不是这一辈子的事情,可能以前的顺后受业感得升天的报。他就看到目前的,这个鸡这个狗,狗是吃屎的,它是做这样的——一天到晚看门的,鸡是对着太阳要叫的,早上东方太阳出来要叫,那他就学鸡学狗;或者学牛,牛是吃草的、喝水的,经常受苦,睡在草地上的,他也去学牛一样。以为这样子做了,下辈子就可以升天。

  这个也是因果搞错了,为了达到他们升天的目的,就“食住同畜类”,跟畜生一样,持牛戒的吃草喝水,持狗戒的乃至吃大便,这样子搞,他自以为这样能升天,那是搞错的。 “蓬垢若囚人”,也有些人他头发不剃,脸也不洗,身也不洗,手指甲长长的,这样子以为将来可以得到解脱。各种各样的都是把因果没有看透,自己想一套去搞。

  “毁身学外道”,把自己身毁坏了去学外道的法。外道有些把自己往火里烤,到水里漂——以为多受点苦,把自己的身子毁损去学外道。那么我们说佛教里一些把手指砍掉了什么东西的,这样在菩萨戒里也有。你真正菩萨戒证得了空性以后,你焚身供佛都可以,把身体全部烧掉都可以,但是没有达到空性的时候最好不要做。手砍掉了,你去做事情不方便了,你把头砍掉了那就更糟糕,你学法都学不成了。所以说“毁身学外道”这些都是执着于苦的一边。“自作教他行”,自己做了之后还教他。

  这样子做的话,“无量苦逼身”,那身上受不到轻安的乐,“不发轻安喜”。没有轻安的乐,“于定无堪能”,要修定是没有希望的。就是一天到晚受苦,在苦里边煎,得定是没有希望的。

  “种种戒禁取,不生戒功能”,那么你说他这样子戒禁取做得很精进、很刻苦了,持戒的功德有没有呢?不但定的功德生不起,戒的功德也不生。因为他的戒是不如法的戒禁取,执着,搞错了的执着。本来不是升天的因,他执着这个是升天的因;本来不是解脱的因,他执着这个是解脱的因。那么这样子的戒禁取,戒的功德是生不到的。因为戒是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最后慧成解脱,这是戒的功能,这个戒禁取是没有这个功能的。

  所以自苦一边跟自己享乐一边,这两边都是执着,堕在两边。在《瑜伽师地论》上说是“堕在二边”,就是说走两个极端了。44

  佛修行不要太苦,也不要太执着。释迦牟尼佛,从太子离宫、出家,他的六年苦行,没有开悟,所以苦行也不是真正修道的方式。那就去受食,吃牛奶,牧女供的牛奶吃了;本来也是“毁身学外道,蓬垢若囚人”,身上脏得很,那么到尼连禅河去沐浴,把身上洗干净了。这样子,也吃了牛奶,轻安乐生起来了,最后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就悟道了。所以说太苦也不行。太乐当然不行,太苦的也不行,与道不相应,所以说要中道,但这个中道也不是很容易的。我们说一加一等于二的中道是要不得的。那么以什么标准呢?那是真正证到空性的人他有标准,没有证空性的人就以戒为标准。

  丙十 内秽外净

  内怀实腐坏  外现清净行  无惭愧羞耻  不顾出家行

  毁犯于重禁  习诸恶法行  不真实忏悔  而修戒定慧

  人粪作旃檀  假花无果实  终当堕恶趣

  第十种,“内秽外净”,那是最害人的。

  以前我们说佛经里说的四种果子的比喻:45

  有一种果子外边也好看里边也好吃,这是上等的,那就是说出家人修行外相做得很威仪,内部的戒定慧功德也充实,这是人天福田。

  有一种是外相不好看,这个果子外面看了很难看,里边却是很甜,那么就是有些人修行不修边缘,但是里边却是好的。这种人是差一点,但是说也不算太坏。

  第三种就是外也不好里也不好,外边是这个样子,戒律不遵守的,里边戒定慧功德什么也没有,应该是最坏的了,但是这还不算最坏,因为他自己本身是不好,给人的印象却不是太坏。因为他一看就是坏家伙,他是不会跟他学习的。

  (13B)最害怕的就是外相很好看——这个果子外面看起来很红、很光滑,看起来很好吃的,咬开了里面是又苦又烂,臭的。那么糟糕了,这样的出家人外面威仪很好,看起来好象是修行人,实际上里边有邪见、有什么东西,贪瞋痴什么都有。就是那个《楞严经》里边的“潜行贪欲”,暗暗地搞那些不净的事情,表面上装得很道貌岸然的样子,这样子的人最害人。

  这里讲的就是这一类人。“内怀实腐坏,外现清净行”,里边实际上是烂透了,烂到芯子都烂掉的人,不但是戒定慧功德没有,一切邪见、恶见、犯戒的思想充满着,但是外面又装模作样,作个清净的样子。

  “无惭愧羞耻”,他心里没有惭愧心,没有羞耻心;“不顾出家行”,出家人应当做的事情,戒定慧、闻思修这些都不管;“毁犯于重禁”,重的根本戒都犯掉了;“习诸恶法行”,尽管他犯重戒、根本戒,但是他表面上却装得很整齐,做起来行动威仪装模作样地做得很像。这个就不好搞。

  “习诸恶法行”,他做了许多不如法的事情,做了之后又不忏悔,“不真实忏悔”,或者是表面上的“啊!忏悔!忏悔!我错了错了!”这么样说了就算了,不是真心忏悔。这样的人我们里边也有的,他们两个人吵架,“噢,忏悔忏悔!我忏悔!”好了,这样子,这个忏悔还是在心里不高兴的、好象是不情愿的忏悔,这个没有用。忏悔是真正认错了之后,以后再不干了叫忏悔。你错都没认错,表面上给人家问了个讯,道了个揖,这样子,好象是怒气的样子,这个哪叫忏悔?“而修戒定慧”,里边犯了那么多的重禁、恶行又没有忏悔干净,却装模作样地学起戒定慧来了,那就成了个比喻:“人粪作旃檀,假花无果实。”

  我们说旃檀木是雕佛像的,雕了之后,这个佛像是香的。你现在旃檀木没有,拿个大粪来做,那你怎么弄?再咋个还是臭的,不能做的。大粪不要说是做雕像,你就是做个什么装饰品也不行。它从外到里都是臭的,你再怎么扇、吹,再涂香它还是臭的,那个没有办法。所以你本身内外腐朽的话,外面再怎么装饰也没有办法。“假花无果实”,假的花你叫它结果,永远结不了果,它本身是假的。外相是假的,内德没有的,要证果证道,那简直不可能。

  那么这样子好的做不到,那要得哪一个果报呢?“终当堕恶趣”,将来必定要堕恶趣。

  这是最后一种。这世间上这些人有没有呢?还是有的,外边看到很有修行的样子,实际上里边一塌糊涂的,现在还是有,过去也是有。

  此十种常思  不亏于尸罗  乃堪得定慧

  那么这样子的十种,如果不堕到里边,那尸罗就可以清净圆满;如果这十种里边沾了一种的话,这个尸罗就是修不好的。(下边,尸罗——戒,它的一些功德,用一些比喻来解释,也是属于《瑜伽师地论》里边的话。这一段一直到这一篇完,全部是《瑜伽师地论》里的,而且基本上很多字是原文。)

  “此十种常思”,这十种东西,应当经常要去思惟,那就是说不要堕在这个亏损尸罗的十条里边。能够经常去思惟,“不亏于尸罗,乃堪得定慧”,对尸罗没有亏损,那么才有可能性得到定、得到慧。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脱苦、要证涅槃,那么这个脱苦、证涅槃要靠般若的智慧。这个智慧从何而来?从定中来;定由何而来?从戒中来。所以说你尸罗不亏损的话,就能够得到静虑,静虑再上去的话——般若,般若之后就解脱。所以说我们真的根本的还得要不亏损尸罗,能够尸罗不亏损。如果认为“这是等而下的东西,我只要般若得到了我什么都行,这个尸罗是没有什么大关系的”,那你错到底了,你般若是永远不会得到,或者你说你得到了,好象说的话、道理人家琢磨不透,那你是邪知邪见的狂慧,断灭空、恶取空的那些慧。你只能自己骗自己,将来堕落恶趣去,如果人家听你的话,也跟你一起下恶趣了,那是很危险的。真正的般若智慧决定是从戒中来,这也是缘起的法,法尔的道理。离开了戒、定的话,般若是生不起来的。

  所以我们学这个《广论》,前面把戒讲得很严格,那就是最后最如量的应成派的最高的中观见才能得到。如果你开头就讲得马马虎虎的,那本身这个见不是真正的中观见,那你得到的果也是一个马马虎虎的果,或者是错的果,那就糟糕了。所以这个始终如一的,戒定慧都是一贯的,而我们的戒,我再三强调,是从般若的心流露出来的。你如果是顺于般若的心,决定是顺戒的,如果你跟戒合不来的话,决定是违背般若的道理的。这个是肯定的,绝对不错的!这是我们宗派的见,海公上师咬定牙齿说是这样子,宗大师也这么说,佛也是这么说。

  这是赞叹戒的功德,能够不亏损尸罗的话,那戒就能圆满地行持;能够得到圆满的戒律的话,将来得定得慧。那么下边是佛赞叹戒的功德,因为戒律很重要,所以要详细地赞叹戒的功德,又分了好几条。

  乙二 佛赞戒德

  如世尊宣说

  “如世尊宣说”,这些都是经上到处说的,《瑜伽师地论》把它收集拢来,把它合在一起。46

  丙一 尸罗名根本

  尸罗名根本  能持任建立  世出世间善  引涅槃功德

  亦譬如大地

  世尊到处在经里边这么讲:第一个,“尸罗”就是戒律,它是“根本”,尸罗是根本。什么叫根本?“能持任建立”,能够承受建立一切东西的。它的比喻就是大地,大地能承一切,不管你须弥山它也承得住;不管你人、畜生、什么东西,反正有情世界、器世界都依靠大地,大地把你负担起来、承受起来,“建立”,能长一切。一切,我们的情器世界都依靠大地。47

  这个尸罗也是跟大地一样,能够长养什么?任持什么?建立什么?“世出世间善”,世间的善,有漏的善;出世的善,无漏的善;“引涅槃功德”。那就是说一切的善法都是从戒中出来。如果你发的是有漏心,持了戒之后得人天的增上生;如果你发的是无漏心,就得到涅槃的决定胜。所以一切功德,世出世间的善法功德都是从戒上起,等于说世间一切都从大地所生一样。植物、矿物、动物都靠大地的建立、载负而生长,那么这是不可缺的了。你说缺了大地,还有什么生物呢?没有地了,你依据都没有了,你生长什么?什么都长不起。那么戒律一样的,你缺了戒律的话,你的依据也没有了,你说“我要定、慧,什么般若,我要解脱”,那就空话了,这是第一个,“根本”,同大地一样。

  丙二 尸罗名庄严

  尸罗名庄严  老少服常美

  第二,“尸罗名庄严,老少服常美。”尸罗是庄严品。48

  我们什么是庄严品呢?穿了好看的衣服,好看的装饰品,头上戴花鬘,再戴上金项链,手上金镯子金戒指什么东西,还有身上璎珞、什么宝贝、金刚钻之类的,戴在身上,——庄严品,好看。但是这个好看呢,年轻的当然好看,年老的把这东西戴起来,人家说“老妖怪”,感到害怕,不但不好看,还是特别丑。《瑜伽师地论》说得很幽默,如果一个老的人戴了这个东西,不但不好看,而且使人家看了就讨厌。除非她是作戏的老太婆,带了很多的金属片,金项链,那是干什么?给人家笑的,逗人家笑的。作戏嘛,是给人家取乐,这样子做个老太婆当着那么多人给人家看,好笑,除非戏上这么做。真正的一个老太婆,你戴那么多庄严品的话,人家要笑的。

  但是这个戒却是老少平等。年少的人持戒,大家赞叹;年老的人持戒,更使大家恭敬,所以说这个平等平等。一些世间庄严品要分等级的,好看的人戴了好看,难看的人不要说你年老了,就是你现在没有老,你戴了,人家说越显得你的丑态。人是这样子的,你本身就难看了,你少装扮一点还好一些,朴素一些;你本身难看得很,你装得妖魔怪状的越显得你本身难看,把你内心的丑也表现出来了,那是丑上加丑了。但是戒就不一样,老少穿了之后,大家都赞叹、恭敬,这是“常美”,最好的,这是戒的功德。

  丙三 尸罗名熏香

  尸罗名熏香  顺逆普飘扬  遐迩俱周流  芬馥可众心

  我们以前在《俱舍》里讲到一个问题,天上——忉利天有一棵圆生树,在它树下顺风逆风一百由旬都能闻到它的香气。一般我们人间的花树,顺风能闻到它的香气,很远就闻到了,逆风的话就闻不到,除非你坐在树下边,在香气的范围里边才能闻到,但是那棵树,顺风逆风都能闻到。

  那么戒也一样,“顺逆普飘扬”,戒德熏的香的气味,顺风、逆风都能闻到。那就是说恶劣的环境里边更显出戒的高尚。在顺利的环境里,当然不要说了,大家看到戒很好,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什么时候,大家把佛法都糟蹋了,你如果持戒的话,更显出你戒的尊严。所以顺的逆的都能闻到这个香味道。

  “遐迩俱周流”,近的远的地方都有可以知道,都飘得出去。那世间上的香就做不到了,这是戒德熏香的力量特别强。

  “芬馥可众心”,这个味道人家闻到之后,都感到心里是舒服,可心,适合我们的心。持戒的人,不管是信佛的人也好,反对佛的人也好,大家看了都起欢喜心,恭敬心。因为这个东西,他持戒本身就是利益众生的,所以哪一个人看了不欢喜呢?但是也有人不欢喜,譬如说妒忌的人。他要跟你比,他又不持戒,人家看他不起;你持戒,人家给你恭敬礼拜磕头,他就气得不得了,这个人的妒忌是例外,这个不好算在里边,一般的来说都是“芬馥可众心”。这是戒德熏香的功德。49

  丙四 尸罗名涂香

  尸罗名涂香  郁蒸诸毒除

  接下来,戒是“涂香”。我们念的“更德更德 ”,这个“更德 ”就是戒——涂香。在印度那个地方湿气热气很重,“郁蒸”就是受了潮热的气之后毒气攻心,郁在心里身上,里边毒气——蒸发的那个气,那是要致命的毒气。但是你把戒的涂香一涂,那你皮肤上那些毒气就进不去了,那些毒气都可以除掉。那就是说一切犯戒的那些缘来的时候,你只要把戒——别解脱戒持好的话,侵犯不了你,跟身上涂了涂香一样。那些郁蒸最毒的气侵犯不了你,蚊子苍蝇要咬你,也咬不着,你涂了涂香之后,它们咬不起了。所以,小的蚊虫苍蝇的毒受不到,哪怕印度那些湿热的毒也可以除掉,那就是戒香的功德。我们念“更德更德 ”,就是指这个东西。50

  丙五 尸罗名妙行

  尸罗名妙行  不入险恶道  健速亦安稳  直至涅槃城

  那个殊“妙”的“行”——“尸罗”,就是尸罗。尸罗是最好的行动、行持,它不会给你走到“险恶道”去,不会受三恶道的。持戒的人,最起码是人天,殊妙的人天趣,那是增上生,最后是涅槃——决定胜,能够很“健速”、“安稳”,就是“持金刚位唯愿稳速登 ”,既快又稳!一般说快了就不稳,我们说飞机是快的,都是提心吊胆的,那一天掉下来就不得了;而慢的东西,走路最慢了,摔一跤,爬起来就是了,不会受伤的。那么既要快又要稳的话,那却是很难了,但是尸罗就能够做到这一点。既快又稳!一直到什么?直接地给你开到“涅槃城”。51

  我们说尸罗是快而稳,但是很多人说:“持戒是最慢的道路,我们要开悟,开起来就马上成佛了,你持戒搞了几十年还是个老比丘。”——这个是邪见!我告诉你。真正的持戒是快速登涅槃城的道,如果你要快、要稳,那你是非借持戒不可。你离开持戒,又快又稳到哪里?魔城,着魔很快,你马上就着魔,发疯了,打人了,什么都来了,大叫了,各式各样的。

  有一位师父,在广化寺给我做侍者师,他就说,在T山上住茅棚的,经常有人着魔。着魔之后怎么呢?这个山头那个山头哇哇大叫,这个山头奔到那个山头,那个山上奔到这个山头,边奔边叫,“哇哇哇”地吵。这个是什么?着魔了。那很快了,你住山,你说你去住山去,你没有持戒的话,很快会走上这个道路。那么你要很快地走到涅槃城的话,那就要持戒。

  丙六 尸罗名律仪

  尸罗名律仪  清净妙善法  亦防护息险  静洁远离性

  律仪就是防止那些不善法的 52,“尸罗”也叫“律仪”,这是“清净”的法,“妙善”的法,最好的法。它有几个意思,就是“防护”,能够防护那些不善法生起来;“息险”,能够息住那些因为不善的法而生起的不善的业;“静洁远离性”,它这个尸罗的体性就是干干净净的,这个是什么东西呢?在《瑜伽师地论》就这么说,一个能够舍弃不律仪的,就是不犯、舍弃那些不律仪的思心所,跟“信勤念定慧”这五个善根合起来,这就是尸罗远离的体性。我们戒的远离的体性就是能够舍掉那些不合戒的思心所,就是造业的思心所,跟“信勤念定慧”五个善根合拢来就是持戒的体性,远离的体性。

  这是一段说尸罗的功德,用几个比喻来说。

  乙三 善观三业

  欲学修易成  观三业最要53

  下面是“观三业”,这也是《瑜伽师地论》的文。

  我们说前面是持戒了,持戒的目的就是要学修,能够证果证道,那么你要想学修能够很快地成功呢,那就“观三业”——观身口意三业。我们很多人就是想得一个无上的大圆满,或者圆成次第,得到之后嘛,就这么一坐,即身成佛。但是你不想想观三业,这些众多的东西不去观,你想最高的东西拿一个,——那些最高的东西能不能即身成佛?能!但是都是把下面这些观三业、持尸罗清净这些功德都搞够了,最后“龙”都画好了,眼睛一点,马上就飞了,那就是说即身成佛了。你下面的东西基础都没有,观三业也没有观,尸罗也不清净,什么基础都没有打,你说“我要找最好的龙,画一个龙眼睛”,你画了一万个龙眼睛,还是一万个黑点点,没有一条飞得上去的,没有这个身体,你怎么飞呢?

  所以我们经常有些人搞错,总不欢喜搞基础的东西,要拿就拿最高的,要么就修密法。“什么四加行!嗨,这些基础的东西我不要的,我是上根利器,给我一个最高的圆成次第好了,给我一个大圆满好了,我马上就成佛了”,——这个贪便宜的心,本身这个心就不好。这么不辛苦,不要做的,就想摘一个最方便的便宜一下子成佛。一下子成佛,哪有那么方便的事情?

  我们要介绍一本书,就是昂旺堪布的《值遇三界法王大宗喀巴圣教愿文》54,这里边就说了一个,他说,其他的教、什么教都是即身成佛,几年成佛,说黄教慢。黄教慢什么?他说:我们黄教四十五天就成佛,最快了。你是上根利器的话四十五天就成佛了,——那是真的成佛了,法报化身都成就了,是成佛了。但是你要这样的根器,要怎么样条件的人,一个一个条件,给你说出来,你看一看,有没有?第一条没有,第二条没有,第三条没有,什么都没有,那四十五天你不行的;你要这些都有了,四十五天保证你成功。我们佛教是缘起论者,讲了半天你因缘条件没有,你说你要达到果,哪里拿得到果呢?条件够了之后,果不要求,自己来的;条件不够的话,一天到晚求,果也不会来的,这是妄想。我们说这个科学得很啊,你什么条件够了,果自然它会来的,这个因缘聚足,果就现了;因缘不具足的话,你要求果现,哪里会现呢?

  丙一 观身语业

  此身语欲作  或正作作已  觉悟善观寻  我今此所作

  若是益自他  增长戒定慧  诸善性所摄  能感乐异熟

  不生起众苦  不妨于余善  应速勤励行  反是宜即止

  下面就是“观三业最要”。“此身语欲作,或正作作已”,怎么观?下面就是说,我这个身语意——它分成两段,先观身语,后观意业。那么“身语”,身也好,口也好,要造业的时候,“欲作”就是还没作,未来的;“或正作”,现在正在作;或者“作已”,已经作好了,过去做过的,那么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的身语业都要观察。

  “觉悟善观寻”,那你自己要有正知正见来好好地观察、寻求。怎么寻求?就是下面的内涵了。

  “我今此所作,若是益自他,增长戒定慧,诸善性所摄,能感乐异熟,不生起众苦,不妨于余善,应速勤励行,反是宜即止。”

  不管是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正要做的、已经做的、或者将要做的,要看一看这个做的事情,假使这个事情做了之后对自他有利,同时能够增长自己戒定慧的功德,又属于“善性所摄”。——善不善的标准,我们《俱舍》讲过了,能感善趣的叫善法,能堕恶道的叫恶法。我们世间上的善恶的标准很多,你有一个标准,他有一个标准,一个哲学家一个标准,一个宗教是一个标准,都是要行善。这个话一样的:“你是行善,我也行善,我们俩相同的,三教一家,五教一家。”糊里糊涂的家!他的善跟你的善是不是一样的?这个你有没去问呢?

  哲学里边有好多派,他们的标准,虽然有相同的,但是也有不同的,那么宗教里边更不同了。我们说,前面说过的,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它把最好的人杀了祭天,这是“功德”,异教徒杀得多能升天,这个是不是你所说的善呢?佛教里的善是什么?不杀啊,连个蚂蚁都不杀的,怎么把人杀了祭天去呢?怎么把人杀得越多越能升天呢?这个善、那个善绝对是不一样的,甚至于相反的。所以说这个善是各有各的标准,我们这个善是客观的标准,能感善趣的,是善法,大家所赞,那些圣者所赞叹的法,这就是善法。那么这些标准拿来不会搞错的,单是笼里笼统地说个善呢,就不一定了,到底哪个善的?搞不清楚了。

  什么善性所摄呢?“能感乐异熟”,做了这个善事,他将来能感乐的异熟的。我们说“善得善报,恶得恶报”,这是不合法相的说法;“善得乐报,恶得苦报”,这是符合法相的说法。因为异熟果是无记的,没有什么善不善的,这个大家学过法相知道,有乐的异熟,人天的乐趣,还有三恶道的苦趣,这三个趣是恶业所感的,是苦的;那么感果报的说“苦、乐”,不能说是“善、恶”。能够感到乐的异熟的,就是感得生人天善趣的,这是善性的。

  “不生起众苦”,反过来说,不会生起各种各样的苦的,不但是三恶道的苦,也包括人间的苦、天上的苦。

  “不妨于余善”,这个条件更高了,你做了这个事情不妨碍其他的善法的。如果你做了这个事情虽然还是善的,但其他善法给妨碍掉了,你说你拼命去做好事,把你戒定慧荒废掉了,这也不对。我们出家人主要是修戒定慧求解脱的,你世间的善事,一天到晚忙于做那些事情的话,你哪有功夫修戒定慧?你没有戒定慧的话,你这个解脱生死又如何?生死了不了的话,你如何度众生?所以,总的来说不能事务主义的,一天到晚做善事。做善事好不好?世间上是好的,善的,但是从出世的眼光看,从佛教的眼光看,这只是有漏的善,只能感人天福报,不能得大涅槃的果,大菩提的果。所以,要妨碍余善的也不行。

  假使能够真正符合这些条件,能属于善性的,能感乐异熟,又不生苦的,也不妨碍其他的善,这样子的东西,观察是这样子的,那么要“速勤励行”,要赶快,要精进地、全力以赴地去实行它、做它。那就是不要推缓时间,“啊!今天还早,明天做好了”,早上的时候,“哎!下午做好了”,下午说,“晚上好了”,晚上说,“哎呀,我疲劳了,我睡觉,明天……”,明天还有明天,推到后来,一口气不来,你永远没有做到。所以说要快,有好的事情,说干就干。我最讨厌那些人,“噢”,噢了之后没有干;明天问他:“你做了没有?”“噢!”又是个“噢”,又没有干。好久一月过去了,还是个“噢!”永远停留在这个“噢”上面。很听话,但是实际上不听话,没有做。

  所以对于好的事情,对的马上就做,精进地去做,全力地去做,这个是我们应当善于学习。那么这是观察了。

  如果是“反是”,“宜即止”,如果反过来,不是善性所摄的,要感恶趣的,要生起众苦的,要妨碍其他的善的,那么马上停下来。不能说“我这还没搞完,等我搞完了再停下来。我正搞到一半”,或者“我对这个很有兴趣,一下子停不下来,等我兴趣完了,再停下来”,那就永远停不下来。要停下来就马上停下来,戒就是这样子的。戒就是说,马上,说干就干的,不要你考虑的,佛已经给你考虑好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不要自己去考虑,东想西想的,你没有资格去考虑戒。佛说对就是对的,你照它做好了。你受了二百五十条戒,你不能说“这一条我考虑考虑,能不能持;那一条我考虑考虑,对不对头”,那你不要受了。你如果受了之后,没有还价的,这二百五十条都要受。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说,反正你在现在的五浊恶世有些一下做不起,那么发愿将来一定要做到,现在起惭愧心——暂时做不到。没有说考虑考虑,这条可以不要的,那一条可以不实行的,没有这样子做的。

  “反是宜即止”,马上要停下来。

  那么正在做的要停下来,没有做的就不做,已经做的怎么办?这里就是没有说。在《瑜伽师地论》里就说,已经做了的话马上找一个善知识面前,发露忏悔、悔过,发露自己做的坏事,那么以后永远不犯,求忏悔。55

  这是说对善的恶的身语业应该这样子的观察。下面一段是意业。

  丙二 观意业

  过去行为缘  或未来现在  而生起念虑  应以正意观

  若是损自他  妨失戒定慧  诸恶性所摄  招感苦异熟

  不生起众善  亦碍余善业  应严行责止  如利刃断丝

  勿少与方便  稍纵则难制  反此应励行  勿缓待亡遗

  “过去行为缘,或未来现在,而生起念虑”,我们这个思想都是从行动上产生的,思想不会过期的,一发不过期,他产生这个思想是过去的行为或者未来的行动产生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不管是过去的因产生的,未来因产生的,或者现在的因产生的,都要去看这个念头对不对头:“应以正意观”,以正知正见来观察。

  “若是损自他,妨失戒定慧,诸恶性所摄,招感苦异熟,不生起众善,亦碍余善业,应严行责止,如利刃断丝”,这个就干脆了,“勿少与方便,稍纵则难制。”

  自己观察这个念头,以正意观,正知正念地观察。假使这个念头起来了,损自他的,对自他有害的,对自己有害或者对人家有害,或者两方面都有害;或者对戒定慧是有妨碍的,会失去的;或者是“恶性所摄”,能够招感苦的异熟报的;或者是不能生起众善的,虽然不感苦报,但是不能生善法;或者是妨碍其他的善业的,这样子的念头,“应严行责止”,自己严厉地呵斥,不准它起来,这个念头不能起来,“如利刃断丝”,就像利刀断丝一样干脆,一下就断掉,不能犹豫。“勿少与方便”,不要来一个慈悲,姑息一下,慢慢地断。“喔,这个习气是难断的,人都有习气,慢慢断好了”,今天不断,明天也不断,不断不断,越来越大,你什么时侯断?当下就断!我们文殊菩萨的宝剑,大家看,干什么的?你修这个法,就是要搞这个东西,自己检查身语业不说了,就是念头一样的,恶念起来之后,一刀砍下去,不与方便,一点方便也不要给它,不讲情的。你说你要给你讲说好话了,“饶饶我,不要弄掉,让我这个念头再保持一段时间”,不行!马上给你砍了。这个是烦恼贼啊,你不能放纵哎!放纵的话,它要滋长的,像微生虫一样的,你有几个微生虫不去处理的话,将来把你整个人都烂掉了,这个微生虫充满全身的话,你的命就没有了,所以要赶快。

  “稍纵则难制”,你要稍微放松一点的话,姑息一点的话,以后就不能制了,难制了——“不治火”。灶头的火,或者炉子的火没有关系,它是人管得住的火。如果“不治火”,你一个火柴掉在地下,没有关系,一个香烟头掉在地下,没有关系,它引起其他的纸烧起来,这个纸又引起蚊帐烧起来,蚊帐烧起来又引起床上的被盖烧起来,那整个房间烧起来了,你救也来不及救了。所以说不能放纵,一个香烟头就可以造成几亿元的火灾的损失。大兴安岭的火烧了一个多月,到底原因是什么,现在还没查清,也不是大事情,故意放火恐怕不会,总是小地方不谨慎。不谨慎的话,造成那么大的大火灾,损失很大,不可数的损失。

  这还是物质的损失,你如果烦恼得放纵的话,那你不但是法身慧命没有了——你受的戒就是法身慧命的体,这个体没有了,你将来得不到涅槃,还要到三恶道去受大苦,那个更划不来。所以说“稍纵则难制”,你一放纵的话,它就不好制了,所以一定要马上利刀断乱麻地一下就砍下去,不能犹豫,不能姑息。

  “反此应励行”,假使不是这样的,是好的,是善性所摄的,能够造好的乐的异熟果的,能够生起众善法的,能够不妨碍其他的善业的,那么赶快做,不要拖。“勿缓待亡遗”,不要说,“啊!现在我瞌虫还没醒,让我眼睛再闭一下”,这一闭一下的话,人家经都念完了,你才醒过来,那你善事干不成了。“今天不干,我明天干”,明天干?忘记掉了,永远不干了。所以不要缓,一缓的话,忘记掉了,那脑子里就没有这个事情了,你还记得到的话就干。人的记忆力好的固然不错,一般人的事情忙了,抓了这个丢了那个,如果今天不干的话,明天忘记掉了,那什么时侯干不知道了。

  所以,这样子我们“观三业”,如果你真正要修行成就的话,一定要这么地观察。我们天天观察就忙得不得了,你说你闲得到寮房里冲冲壳子,去散散步,哪里去游览游览,游山玩水,朝朝山,这个恐怕没有这个时间了。除非你不想解脱,你就是要混,那么差不多,你真正想解脱的话,我们一天到晚没有空的时间的,分分秒秒都是紧张得不得了。

  丙三 引佛教啰怙啰偈

  汝今啰怙啰  于身语意业  应数正观察  念诸佛圣教

  啰怙啰汝应  学是沙门业  若能于此学  唯胜善无恶

  下面一段是佛教导他的孩子啰怙啰尊者的一些话,也是从《瑜伽师地论》及其他经典里边引过来的。56

  “汝今啰怙啰,于身语意业”,这是连下来的。佛就给他的亲子啰怙啰尊者说,“啰怙啰,你现在自己对身语意业‘应数正观察’”,就应当这样子,“数”,经常地、数数地、极具“正”念地观察,就是观察身语意业,这个业是不是损自他的?是感乐异熟的,还是感苦异熟的?是不是妨失戒定慧的?还是有助于戒定慧的?经常地观察,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业。 “念诸佛圣教”,同时要记住佛的教导。观察要以佛的教导来观察,如果你没有佛的教导的标准,你观察什么呢?根据你自己的标准来观察,越观越糟糕了,以自己的烦恼心为主的,顺了烦恼就是好的,违背烦恼的就是恶的,那你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了。所以说以佛的教导为基础,然后“正观察”,这是正的观察。

  “啰怙啰汝应,学是沙门业,若能于此学,唯胜善无恶。”佛是悲心,对三界有情都同啰怙啰一样地看待,这里引啰怙啰,也就是说这是佛的真心的教导。“啰怙啰,你应当这样子学沙门的业”,沙门就是出家人,沙门就是无漏道,修无漏道的人。57“这是修无漏道的沙门应当做的事情,你也应当这么学”,就是观察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假使能够照这个学的话,“唯胜善无恶”,那就是最殊妙的善,一点没有恶的,最圆满的善是菩提。那么你从因上做,做到最圆满,将来就是菩提了。发大心的是圆满大觉菩提,发出离心的、没有菩提心的是声缘菩提,反正都是菩提,这是殊胜的。

  乙四 尸罗次第清净之法 由戒生定

  若如法思择  此业益自他  此自他无利  是名善观察

  若一分摄敛  不作不与便  误犯不由己  加行或本罪

  能发露悔除  乃至无持犯  不方便加行  清净心安住

  尸罗若清净  功德无量聚

  “尸罗次第清净之法”,那么这里尸罗要获得清净,那也是有方便了。如何按照次第使它清净?“由戒生定”,这是次第。

  尸罗清净,它有一些方便。“若如法思择,此业益自他”,这是一段都连下来的,教你如法地去思惟、抉择一些问题。这靠我们的智慧来抉择了,没有智慧的话,哪个对,哪个错,哪个清净,哪个染污,都搞不清楚,所以我们要学法,也就是要把这些标准学好。佛教里的所谓什么叫清净的?什么叫善的?什么要去掉的、恶的?什么是不清净的?这些标准你心里没有的话,你修什么东西呢?那就胡扯了,打仗一样的,你敌人都认不清楚,你到处开枪,把自己人打死了,敌人正好,把你抓起来——你只有一个人了,那当然俘虏去了。要如……(14A)就是“善”的“观察”。

  “若一分摄敛,不作不与便,误犯不由己,加行或本罪,能发露悔除,乃至无持犯,不方便加行,清净心安住。”

  那么怎样子达到尸罗清净呢?你要观察,这个是好的,对自他有利的;那个是错的,对自他无利的,这么观察。当然,对自他有利的要做了。那么下面是说对自他无利的、不好的、恶的身语意怎么办。

  “若一分摄敛”,假如你要做的话,最好是当下不做了,如果你习气很重,一下子断不完,“一分”,少做一点,收摄一点,一分敛摄。

  “不作不与便”,一分收敛就是不要做它,也“不与便”,不要方便。要做,前面要加行、方便了,有这个方便才做得成,——这个方便也不要给它有!假使你要做坏事,你要找一个地方去做。你那个地方去都不去,那就方便都没有了,所以说你不但不要做,能做的方便也不要有给它。

  假使你犯了,“不由己”,假使你因为烦恼太重了,不由自己地犯了罪,误犯,犯了之后,不是安心犯,是误犯。那么“加行或本罪”,犯了什么?加行罪也好,根本罪也好,要“发露悔除”,马上要发露,不要怕难为情。“哎呀!做了这个事情给人家知道了,丢脸的,不要说,悄悄地藏在那里。”藏在那里的话,你这个罪永远悔除不了,将来是地狱的果,那马上就去。所以第一要发露忏悔。发露之后,才能忏悔,你发露都不发露,你忏什么呢?发露就是自己认错,这个事情做错了,大家都知道,然后才能悔除。我们说你发露之后,就有惭愧心起来了。大家“哎呀,这个人做这么样坏事,你看看”,他自己就不好意思,那以后绝对不敢干了。如果你不发露,人家对你还蛮恭敬,对你很客气,你还无所谓,做了坏事也不过如此,那你以后还得要做,所以一定要发露,发露之后再如法地忏除。这个忏除我们讲过的,一般就是对首忏,对着清净比丘面前忏悔。如果根本的罪犯了,取相忏,修忏悔法,得到瑞相,能够见光见花、见佛摸顶等等,这个就是罪灭的相。那么这个是要真正发露才能见相,马马虎虎地,相也不会来的。

  “乃至无持犯”,“无持犯”就是说,你举心动念,没有作意,它也不会犯戒了。那就是孔夫子的七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我怎么样子心里想,怎么做怎么好,从来不会犯规矩了,已经成熟了,无持犯。就是持戒的念头没有,但是不会犯戒,这是无持犯。那有的人说,“无持犯,持也不要持,犯也不要犯,称心地做好了,饥来吃饭、困来睡眠,这个样子,我要怎么就怎么,无持犯”,这个就不晓得错到那里去了。“无持犯”就是说你已经持戒纯熟到你没有心去作意这个持戒的事情,也不会犯了,那就是已经般若的念头炉火纯青到成熟的时候。佛持戒根本没有持戒的念头,但是佛一举一动,乃至小小的威仪,都符合戒律的,那就是无持犯的标准。并不说你什么都不知道,也不知道持,也不知道犯,犯也不知道,持也不知道,这个就是“无分别智”,那跟畜生差不多。畜生也不知道持戒,它也没有分别。这个就是愚痴,不要这样子说无持犯。

  “不方便加行”,不作方便,不作加行,就是说根本的不做,远加行、近加行都不要作,这样子“清净心安住”,清净的心安住在律仪中。我们经常说“安住律仪涅槃中”,这样能够做到第一步安住律仪中,这样清净的心,第一步的清净做到了。

  清净的心做到之后有什么好处?“尸罗若清净,功德无量聚”,那好处说不完了,假使戒能清净的话,那功德无量无边地积聚起来了,那是说不完的多。那么重点地说,有十个功德,下面就是。

  乙五 戒清净之十种功德

  丙一 五分法身以戒为首

  若具戒士夫  自观戒清净  便得无忧悔  无悔生欢喜

  定 欢喜生轻安  轻安受胜乐  由乐而心定

  慧 心定如实知  如实见谛理  于诸有为法  能起厌离意

  解脱 离染得解脱

  解脱知见能自知自见  我已得解脱  乃至当涅槃

  如来五分身  次第而生起  无戒不能成

  “戒清净之十种功德”,第一个是“五分法身以戒为首”。“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是我们的修行的法身,一般的法身总是认为是一切法空,什么东西也没有,无相什么就是见法身。这个法身哪里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里来。你要从这个地方搞上去,才能证入无相的法身,如果你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没有的话,法身就证不到了。所以这个“五分法身”,就是以法为身。

  丁一 由戒生定

  “若具戒士夫,自观戒清净,便得无忧悔,无悔生欢喜,欢喜生轻安,轻安受胜乐,由乐而心定”,由戒生定。

  “具戒士夫”,就是持戒清净的士夫——人,当然最高的是比丘了。假使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他自己观三业,经常观观观,观到后来,恶业没有了,“自观戒清净”,自己观察到戒非常清净了。戒清净不要到处宣传,“嘿,我的戒清净,我那个不犯,这个也不犯,乃至小事情都如法以戒做的”,到处去说。不要说的,你说了,还漏了气了,就不行了,本身你说话的这个心就不清净,你要利养嘛!你不要利养去说它干啥呢?这个就不清净了。

  自己观清净之后,“便得无忧悔”,戒清净,没有忧悔。事情做错了,心里要忧、要悔,那么我一点也没有做错,都是清清净净的,你观察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将来的念头也不会起坏念头,那就是清净“无忧悔”,没有忧,没有悔。

  没忧悔有什么好处?“无悔生欢喜”。没忧悔,当然这个是缘起法了,有此缘必有此果,无悔的话决定生欢喜心,我们有的人他心里很高兴,为善最乐,做了好事情,心里不会追悔,这是最快乐了。这个为善是要花代价的,或者是经济上的代价,或者是身体上的体力上的代价,或者还有各种人力上的牺牲,但是最乐,这个回过来的感觉却是最快乐的,这个大家可能有这个体会吧。那就是没有悔,做了好事不会生悔的,不生悔的话决定生起欢喜心。

  “欢喜”之后,“生轻安”。“轻安”就是身心轻安,有堪能性,你心里欢喜了,堪能性就来了,什么堪能性呢?身心都能够修正法,如果你身不能修正法,坐下来,腰痛,靠墙壁,要靠;心没有堪能心,一坐下来,昏沉来了,想打瞌睡了,那你善法修不起了。“轻安”生起之后,就是身心有堪能性,身轻安,身堪坐,一坐坐两天十天都可以;心轻安,再微细的观想观得起来。

  我们在五台山,海公上师讲的,他开始在近慈寺讲三皈依观,传了个三皈依观,一个老居士就跟上师说:“哎呀,你那么多观,我这么一观的话,啊!头昏得要倒下去了。”这就是没有堪能性了,他年纪大了,思想也是没有力了,三皈依观学过的就知道,一会儿这个观,一会儿那个观,一会儿那个观,一会儿那个观,哎呀,这个就是一想起来就头昏了,只好倒下去了,那就是没有堪能性。有堪能性的话,你再细的观,没有关系,心里能够观想起来。这个堪能性哪里来?从欢喜心来。那么欢喜心哪里来?无悔而来;无悔哪里来?戒清净来,这个也是因果,这一连串的缘起法。

  那你得了轻安之后怎么办呢?“轻安受胜乐”,这个乐不是世间的乐,是殊胜的乐,定中的乐。我们说那个“离喜妙乐”,这一类的就来了。第一个是“离生喜乐”,离开了那些恶不善法、五盖之类的,它会产生乐。很多人就执着世间的五欲是乐,“你把它放弃了,那你不是一辈子就是愁苦忧虑,没有快乐了吗?”好象这个人生就暗淡无色,失去了价值,人生价值失去了。他不知道,把这些放下了,有一种乐,真正的、殊胜的乐会生起来。这个乐,贪着五欲的人是没有办法想象的,只有把它放下之后、断除之后才生起,第一个“离生喜乐”,离开恶不善法、五盖,那就生起了喜乐,这个喜乐,欲界里边尝不到味道的,是色界的味道。

  好象是哪一部经上说的,如果说没有这些乐的话,世间上的五欲哪个就放弃呢?没有人会放弃。一般人都喜欢离苦得乐,世间的五欲虽然是苦的因,但是暂时有乐的感觉,那么他如果没有其他的乐追求的话,他这个乐就不会放掉。我们修行的人,不要说是佛教的修行者,就是世间的有漏的定,他也有这个智慧,知道定中还有个乐趣,比这个还要殊胜,我情愿放掉这个,追求那个高尚的,更大的乐。这个哪里来呢?世间法那些修有漏定的人他会教他的弟子:这个定比那个世间的乐好,殊胜得多,你不要去执着那个,放下来修这个,将来你会得到这个乐。那么佛教的乐更不要说了,佛教的法乐喜乐比世间的有漏定的乐更加殊胜。所以不要以为把世间的快乐放弃了就是一辈子枯燥无味的了,我们还有殊胜的乐在后头。如果没有这个乐的话,——噢,这不是佛经里边的,我记得是一个欧洲人他说的。他参观了一些比丘僧团,他就怀疑了,因为他是十足的凡夫,他说人生下来就是两个,就是我们以前儒家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是离不开饮食男女的,他说“你们出家人,你们一个个独身主义者,这个你怎么受得了呢?”好象离开男女不能称为人生了,他们看来是毫无人生乐趣了,他不知道出家的乐还多得很。解脱的乐,你受了戒之后就能够得到一部分解脱的乐;法上的乐,你如果学法学得上了劲了,法乐生起来了,可以把一切世间的五欲全部丢得干干净净。

  不要说佛法的法乐,就是世间上研究学问的,研究科学、哲学的,他研究学问的情趣生起来之后,可以把家庭的乐趣全部丢掉。梁启超,他是一个学问家,他研究学问到什么程度呢?人家问他:“你家里有几个孩子?”一下说不出来:“一,二,三,四,五,六,噢,六个,不错,六个。”几个孩子还要一个个数起来才知道,他平时家庭的事情都不在他脑筋里,他一天到晚钻到学问里边去,那这个已经胜过五欲之乐了,何况我们这个定中的乐跟解脱的乐呢?那个更殊胜。

  这个乐生起来之后,“由乐而心定”。这个殊胜的乐还有一个好处,乐一生起,心就定了。所以说得定之前要生起轻安,没有得轻安,心定不下来的。所以说你要得定的话,要轻安,轻安的乐,轻安乐生起,能够得定,那就是由戒生定了,由戒生定的原则性是这样的。所以说你要离开戒,你说“由戒生定,我只要坐就行了,不持戒一样的,我只要坐得好,心里把它压下去,不思善、不思恶,一念不动,不就得定了吗?何必去持戒呢?你这个做不得、那个做不得,不是麻烦吗?”好象是又快又稳,实际上你没有持戒,你念头息下来,就会产生忧悔;忧悔之后生不起欢喜心;欢喜没有,不能生起轻安;轻安没有,没有乐;没有乐,心定不了的。一定要由戒生定。

  丁二 由定生慧

  “心定如实知”,那么由定生慧,心定之后能够如实地知道,知道什么?“如实见谛理”,四谛十六行相,我们在《俱舍》讲过了。有人说大乘见是无相,见法身、空性,那么四谛十六行相有没有空性呢?“无常、苦、空、无我”,也有空性的道理在里边,它是缘起和空都在里边了,四谛十六行相。58

  “于诸有为法,能起厌离意”,见到四谛的道理之后,那有漏是苦知道了,苦、集二谛要舍离,能起厌离的心。

  丁三 解 脱

  “离染得解脱”,那么涅槃的乐要追求,怎么样子追求?修道,由道得到灭谛,那么“离染得解脱”,灭谛就是解脱了,离开那些染污之后就能得解脱。怎么离开?修道。

  这是“离染得解脱”,得到解脱之后就是“五分法身”的第四个——解脱。

  丁四 解脱知见

  那么解脱知见:“能自知自见,我已得解脱。”得了解脱之后,能够自己清清楚楚的:我已经解脱了;解脱怎么来的,因为修什么什么来的。一目了然,完全知道。这是解脱知见,自己解脱的前因后果,当下解脱的情况,全部了解——解脱知见。

  那就是五分法身,第一个是戒,戒之后生定,定之后生慧,智慧之后如实知谛理,知道之后就能够生起厌离,厌离后才能得解脱。你厌离都不厌离,你说你求解脱,求什么解脱呢?我们说解放,因为三座大山压在身上,要把它解脱,如果你没有压,你解脱啥东西?你解放什么?那当然先要生厌离心,厌离心起了才能解脱。所以解脱之后再解脱知见,怎么解脱的、解脱的情况,自己全部知道,“我已得解脱”。“乃至当涅槃”,解脱之后,最高的解脱就是涅槃。

  这是“如来”的“五分(法)身”,“次第而生起”,这个按照次第来的,不乱的。我们很多人就是眼睛闭起来,腿子收起来,就想马上证法身,要证到那个解脱,没有看次第,不行的。譬如烧饭,总是要水加起来,柴堆起来,米淘好,锅摆好,火一点,慢慢的,水微微的热,烫起来,滚起来,然后,饭就成熟了。你说不要次第,我马上就吃饭,那怎么来呢?世界上哪一个东西没有次第呢?我们就说这个树,它长,先要发芽,发芽后树叶长出来,然后慢慢开花、结果,最后果实下来了。你说“我不要花,不要叶子,我只要果”,你去求嘛,没有的,一切世间道理都是有次第的,没有无次第的。我们偏偏要占便宜,总想不要次第,就想得到最后的便宜果——没有的!

  “次第而生起,无戒不能成。”既然次第生起的话,最根本的第一个就是戒,戒为无上解脱本,你没有戒,那后头的一连串都不能成,搞不起来的。这是第一个,戒的功德,五分法身能够生起来就是靠戒为基础的。

  丙二 临终无悔

  若具戒士夫  临终观业行  无罪不悔恨  善称遍方域

  必往人天趣  随愿生净土

  第二个,“若具戒士夫,临终观业行,无罪不悔恨,善称遍方域,必往人天趣,随愿生净土。”所以说你说你要修净土宗,你不学戒怎么行呢?持戒的人,戒律清净了,到临终的时候——临终的时候这一辈子的业都要现出来的,因为什么原因呢?平时我们的五根,都在对外界的不断地追求,眼睛看东西,这个看,那个看;耳朵听声音,这个听,那个听,等于是新闻记者,到处在采访新闻,把新闻采访过来,下面就是编辑汇报。编辑就是这个意识,它是专门收集情报的。那么到临终的时候,眼睛看不到了,耳朵也听不到了,鼻子闻不到香味了,这时五根先灭(这些《俱舍》都讲过了),最后意识还没有灭,它怎么办呢?新的材料没有了,新闻报道没有了,它怎么办呢?翻旧帐,过去的都要翻出来,过去翻出来的时候,你这一辈子造的恶业善业都要现出来,所以临终众业现就是这样子现的。它现出来之后,假使善业当然生欢喜心了,若是恶业的话,那这个心就颠倒了,恐惧害怕的心都要生起来了,乃至于狂叫都有的。我记不起是哪个说的:他一个什么人临终,“火啊,火啊”,那是地狱之火就现出来了。

  “临终观业行”,临终时所有的业都要现出来的,一看自己这辈子都持戒清净,没有造坏事,既然没有造坏事,临终不会起悔恨的心,也没有恐怖心。“善称遍方域”,这样子你善的名称到处流布,你死后决定人天趣,那没话说,持戒的人决定生人天趣,增上生。

  “随愿生净土”,如果你发愿生净土的,还可以根据你的愿生净土。所以要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你要持戒了,你不持戒的话,这一份功德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经不要看,什么法都不要学”,你说够不够呢?支分就不够了,你要往生,持戒是更要紧的。我记得好象三辈往生里边也有说持戒清净的话,得中上品的。59

  这是第二个,持戒的人临终不悔恨,而且你要往生人天趣是必定的,发了殊胜愿的也可以生净土。

  丙三 身心调和 远诸热恼

  寝悎身心调  远离诸热恼

  第三条,“寝悎身心调,远离诸热恼。”“寝”,睡觉的时候,“悎”就是醒的时候,身心调和,一切因为烦恼、恶业缠身的热恼心都不会有。这是现下身心坦然,也是它的功德。

  丙四 诸天卫护 不为魔娆

  日夜诸天护  不为鬼魔娆

  第四,“日夜诸天护,不为鬼魔娆”。有很多的居士来讲,身上附着东西,或者他们家里有鬼神病的,感到, 很苦,所以教他们几个方法。持戒是方法之一。你如果持戒清净的话,日夜有诸神保护,一切邪魔外道鬼神恼害不了你。除非过去有深怨的,那是业报,它要报,那是要修忏悔法来解怨。一般性的鬼神来恼害,只要你持戒清净的话,他看到护法菩萨,来也不敢来了。这是第四种功德。

  丙五 于凶暴类 不怖倒行

  于他凶暴类  一切恶有情  不怀恐怖心  惊狂颠倒行

  一切世间上的暴恶的有情,“凶暴类”就是杀人放火的人,这些坏的有情,也包括狮子老虎之类的,对它,你只要持戒好了,自然不会恐怖它。

  悟道法师,有人告诉我,他以前在普陀山,他在树下走,一条大蟒蛇掉到他身上缠在他身上,他也不惊、也不叫——给它说法,说了之后,蛇就走掉了,持戒就有这个功德。所以说真正持戒清净的人,一切恶有情不会害你的,你也不会对它起恐怖心;没有恐怖心,“惊狂颠倒”的行动也不会产生。如果你是一个不持戒的普通人,一条大蟒蛇来了,一定会大叫大嚷,赶快要跟那条蛇斗争了,把它甩掉,或者把它弄死,这是颠狂心,惊狂行。他不会,他根本不起恐怖心,也不会那些,这是持戒功德来的。

  印光法师,他有个居士家里小的时侯抓了个小老虎,那个时候跟猫一样,很有趣,养在家里。慢慢慢慢,这个老虎长大了,吼一声也让人害怕,这个东西把它杀掉嘛,又舍不得,怎么处理呢?没办法。结果印光法师来了,就跟印光法师讲,印光法师就把这只老虎喊来,给它说皈依。一般说狗看到陌生人还要大吼大叫的,老虎看到陌生人当然蹦了,但是看到印光法师就是乖乖的,听他说皈依。受了皈依之后它就不吃饭了,几天就饿死了,脱了身——畜生道脱掉了。这个,印光法师的传记里讲得有。那么就是真正持戒清净的人对这些恶有情都不会害怕了,人更不要说了,人还有一点良知良心呢。那些杀人放火的人,看见持戒的人还会起恭敬心。

  丙六 诸恶怨友 不害反亲

  又诸恶有情  或仇怨恶友  虽得其暇隙  不害反相亲

  本来,这个世间上的一些恶的有情,要害人的,或者是冤家、仇人、恶友,他要钻你的空子,只要有什么机会就要害你的。但是你只要持了戒之后,尽管那些机会很多,“虽得其暇隙”,有空子可以乘,但是因为你持戒了,那些恶有情、冤家仇人也不会害你。这个要真正持戒了,如果持了一两条马马虎虎的戒,恐怕达不到这个要求。真正要清清净净地持戒,无犯,犯者如法地忏悔清净,就产生这些功德。“虽得其暇隙,不害反相亲”,不但不害你,甚至于反而跟你要好起来了,亲近你这个善知识。

  丙七 非人药叉 常作护佑

  药叉诸鬼神  一切非人类  不俟其便隙  而常作护佑

  第七条,“药叉诸鬼神,一切非人类”,我们说再凶暴的人,他看到佛教的和尚,一般还是恭敬的——那么他也要保佑,知道你是学佛的,有三宝加持的,他要在你僧面前恭敬一下,也想得到一点保佑,所以“不害反相亲”。这个并不是说空话,事实上是有的。那么“药叉诸鬼神”,药叉是吃人的恶鬼,那些暴恶的鬼神,一切非人类,“不俟其便隙,而常作护佑”,这些鬼神一般是找人的空子,要害人的,但是你持戒的话,这些药叉鬼神不但不找你的空子,还来保护你。所以说你如法地持戒的话,护法神固然保护你,那些暴恶鬼神也会保护你。很现实的就是有些本来不是护法,害人的,经过那些大德们给他说皈依,他就做护法了。现在我们很多地方供的关爷,就是智者大师给他化过来的。所以说,对大力鬼神碰到持戒有德的人,他会做护法的。

  丙八 法缘顺遂 王庶敬护

  求法无艰难  四缘不劳获  王臣诸长者  商主众黎庶

  皆敬重尊仰  乐于作护助

  这个也是现实世间上可以看到的,真正持戒的人,求法不困难。你要什么经,这个书就来了,你要那个书,它就来,不要你去求的,它自己会来;或者法器,它就这样来了,就是这个机会碰上就会的。

  “四缘不劳获”,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也不要你辛辛苦苦去求,它自己天然会给你不缺乏,当然不要去追求太好的,能够维持到身体修行就可以了。

  “王臣诸长者,商主众黎庶,皆敬重尊仰,乐于作护助”,那些国王大臣,“长者”是有地位的有财富的大商主,那些老百姓,等等,都尊重恭敬,“尊仰”,都愿意帮助——真正持戒的人,大家都欢喜帮助他。世间上看到好人都愿意帮助他,何况你是佛教里边的持戒的人,他还有一个想保护的心,他要这里做点好事,也求保佑保佑了,所以说这个是很现实的,都会来帮助你。

  丙九 随愿往生

  若愿当转生  剎利大族姓  婆罗门居士  长者富贵家

  欲天色无色  兜率弥陀土  十方净佛剎  随愿定往生

  你看,西方极乐世界也可以去的。假使要投生,投生到“剎利大族姓”,高贵的种姓,或者婆罗门居士家里,或者长者富贵家里,这是转世了,要再修行;或者要生到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欲天、色、无色”,乃至“兜率天”——这是弥勒菩萨的内院,或者“弥陀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都可以去。“十方净佛刹”,十方的清净的净土,“随愿定往生”,只要你发愿好了,以持戒的功德回向的话,决定往生。

  所以有的人就说:“哎呀,我修了密法了,跟净土不是两个矛盾了吗?净土要去不成了。”怎么去不成?不要说修密法,你只要好好持戒的话,“随愿定往生”,发愿去就去。

  丙十 戒净离欲 现证涅槃

  若发愿欲证  无上大涅槃  由戒清净故  离欲得现证

  假使你发愿要证“无上大涅槃”,这是佛的果了,“由戒清净故”,因为你戒清净的缘故,“离欲得现证”,你能够离了一切欲,假使你这一辈子能够由戒生定、由定生慧的话,也可以当下“现证”,就是即身成佛了。你说密法有即身成佛,显教也有即身成佛啊。但是你要有条件,“离欲得现证”,你如果戒清净了,但还离不了欲,烦恼种子没有断掉,那还现证不了,得下辈子证,或者说以后再证。反正你条件具足,当下现证,即身可以成佛的。

  乙六 别解名义

  尸罗策三业  防护能调伏  学处亦制止  毗尼言灭恶

  律法善断持  木叉得解脱

  下面讲戒的几个名相,“别解名义”。

  (14B)“尸罗策三业,防护能调伏,学处亦制止”,这是讲尸罗。我们说戒有好几个名字,尸罗、毗尼、律,还有什么?波罗提木叉。

  “防护”,防止那些坏的事情,不要侵犯我们的身心,把烦恼防止。我们说堤,所处的地假使低于河道的话,那就要做堤了,防止水侵犯进来。世界上最有名的是荷兰国,它的地比海面要低得多,它全靠筑堤筑了把国土保护起来。如果堤破掉,它国家就是在海里淹没掉了。那么这个“堤”是很要紧的,防止那些烦恼侵进来的,尸罗就有这个功能,能防护。

  “能调伏”,调伏自己的三业,三业要作恶的能够调伏它。调伏的意思,我们以前好象讲过,马假使不听话,它口里不是装有一个有刺的东西吗?你要不听话的话,把那个一收紧的话,痛得来没有办法,马最怕痛的就是嘴上这一块肉。你其他的地方打它、踢它,它也不一定痛,不一定听你话,这一块地方,口边的那个东西一收紧,那个刺齿给它刺进去的话,它就痛得没有办法动了。这是我们亲眼看到的,五台山的那些马发性乱奔的时候,那个调马的就跑上去,把它那个绳子一抽,马上站着不会动了,停下来了,再也吃不消了,痛得不得了。象也是,调象的话,把那个锥子烧红给它看看,把它钩子里“嚓”刺进去,痛不痛?痛;再给你看一看,以后你要做坏事,给你看看,害怕了,再也不敢做了。现在调兽的也是,电鞭子举上来晃晃,它也害怕。这就是“调伏”。尸罗就有这个功能,把你调伏,“难调者调”,不要说你刚强难调,就要把你调伏。就怕你没有信心,你受不了跑掉了,那就算了。

  “学处亦制止”,尸罗是“学处”,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什么地方呢?五戒、二百五十条戒,在哪个地方就学哪一条,对那些境就要学不杀不盗不淫这些;“制止”,制止恶业。这是尸罗的,有那么多意思。

  那么“毗尼”是什么呢?“灭恶”,所谓叫毗尼毗尼就是灭恶的意思。“律”呢,律法是“断持”,善于断、善于持,好的要持,坏的要断。“木叉”,波罗提木叉,“解脱”,别解脱,别别得解脱,一条一条地解脱,各种各样人的不同的解脱。

  这个讲到戒里边有很多的名相。一般人不去这样子分别呢,“喔,尸罗么就是戒,律也是戒,毗尼嘛也是戒,波罗提木叉嘛也是戒”。那么到底……,全部一样的嘛,一样的弄那么多名字干啥?“哎,就是一样的嘛!你不要多说了。”——你就是没有学才这样子说,你学了,人家问你:“尸罗是什么?”“尸罗策三业,防护能调伏,学处亦制止。”“毗尼呢?”“灭恶。”“木叉呢?”“得解脱。”“律法呢?”“善断持。”很干脆地跟你讲了,要点都讲了。所以要学,不学你怎么能说服人心呢?你说得个马马虎虎的,人家说:“这个人,我问他白白问的,问和没有问一样。”所以鼓励大家多学,学了之后才能自利利他。

  今天讲到这里。

  甲八 十二杜多胜行门第八

  (对治习气格外奋志之加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