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五、第15讲 第七章 唯识宗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十五、第15讲 第七章 唯识宗
曾有师长集摄宗大师《三主要道》之义而如是教说:
若只贪著今生,不摧灭今生贪著,则不入法。
若摧灭今生贪著,不摧灭来世贪著,不得解脱。
若只摧灭来世贪着,不舍我爱执,不成佛。
这意思是,于此难得义大的暇满人身,依轮回的苦集二谛,恒得苦多乐少的果报;若未常念暇身难得、死无定期、恶趣之苦,则难舍下现世。所谓舍下现世,即意乐上以今生为辅,以来世为主而断恶修善。若无此意乐,即使行一切善,也只不过是庸凡的善行罢了,不消说相应下士道、心转向佛法了。事实上,修学任何法门,当先力求具此意乐;来世感得不入三塗的因缘,也来自于此修心。
继而思惟,厌离今生的苦多乐少,贪著来世,虽能得善趣,但却仍是转回所摄,仍是由有漏的惑业力所自在而投取的五蕴或四蕴(如无色界)。未能深刻思惟四圣谛中的苦及苦因,也就难得真实乐及乐因。佛法主要是涅槃法,应修习四谛,知苦谛过患,知苦因集谛,及生对治道,断除心垢所得的无漏功德,即称为涅槃。若满足于有漏乐受,不知行苦为苦,则难生真出离心,也无由修三学得解脱果。
因此,应如前说,依中士道修心,特为忆持自身已具的苦集二谛,厌背三有苦,希求解脱乐。
虽舍来世贪著,厌背生死,证得解脱,但自利未圆满,仍具所知障(烦恼习气),及我爱执(自利作意),如此则难与菩萨行相应。 因此,为能圆满自利,也为能利他,报众生恩,当依上士道修心,趣入大乘。也就是,依七因果或自他相换修习菩提心,以此为心所依,受菩萨戒,修学菩萨学处——即以悲智双运摄持而修学六度、四摄、四加行、四正行、五道,圆满二资,断除二障,终至成就菩提,由此而具圆满的利他能力。
佛说八万四千法蕴,含摄于菩提道次第教授(是佛说见、 行二品的精要),学习宗义亦当结合道次第教授,行品大皆共乘所许;见品,如二谛观、 四谛观、修道所缘、修道所断、修道本身、粗细无我及其证悟之理等,则需经由学习宗义教法而安立,最后始能定解中观正见,有力断除彼慧学或般若度的相违品。
择要言之,学习与修习道次第,也需结合宗义及修心,尤应加强安立的是缘起正观、无我正见。学习佛法可分二类:
1 .现行修——指有能力者,现即起修。
2 .愿境修——即现无力修,为将来修而学。
所学的教法,无非是为了修行,同时也为安立正法习气。祈愿经由学习宗义教义,更能圆满实修道次第。
正文:(71-8 )
甲三、果的主张
此宗除了主张:“无退法阿罗汉”与“佛的色蕴(也)是
佛以外”,其他有关三乘证果方式等(果位观)都与毗婆沙宗相同。
意思是,有部主张有退法阿罗汉——即钝根阿罗汉可从四果退至三果、二果或初果随一,后再继续增上,亦即有余阿罗汉所证功德仍会退失,因畏怯退失,故刻意不入聚落、守护身口、不断发愿等。经部则主张:若阿罗汉极其饥渴或重病时,或会退失现法乐住定(即三摩地的轻安,不能恒常安住)。但断德(断烦恼障)与证德(得无学菩提)则不退失,因已得解脱故。
有部认为佛的色身是苦谛,不是佛宝,但是如是这样,则何来五无间业中恶心出佛身血呢?即成五无间业不成立的缺失。经部主张:佛的色身是佛,已接近大乘宗派的观点。
文中提到,经部的三乘证果方式与有部同——即声闻乘最快三世,最慢不定;缘觉、菩萨乘于资粮道以前圆满资粮,后四道一座完成(也因此说佛的色身是苦谛)。但是,对此,于他论中有不同说法,如色拉寺论主及章嘉大师的著作主张,经部宗虽许三乘同样主修人无我,却不认许缘觉、菩萨乘于资粮道以前圆满资粮,于一座完成后四道,而是依次圆满五道;也基于这个理由,许佛的色身是佛,因于菩萨修道最后心的第二刹那,成就佛的法身与化身。
(一般说来)婆沙和经部二宗不承认“大乘经藏是佛说”不过,据说后世(的毗婆沙宗和经部)诸师(也)主张「大乘经是佛说」。
是说,早期的有部与经部认为大乘非佛说,初转四谛*轮才是教*轮,第二、第三转只是教法而已;后期则有此二宗论师主张大乘是佛说。
关于大乘非佛说之诤,在有部时已有略说,可参考前文。而在弥勒菩萨《庄严经论》、寂天菩萨《入行论》、清辨论师《中观心要论》、《分别炽然论》及其他论著皆有证成大乘经是佛说。不同的佛说,实际上,皆是由于众生根器、心量大小、理解程度不同而安立,并无所谓佛说与非佛说之别。
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佛经的教义与意趣,如何抉择、区分、安立及取舍,当以四依四不依判分,即:
1.依法不依人——即不以说者尊贵、可信,或是上师、佛菩萨为理由,而取信其所说教法,而是观择所说法要具足理由而信受。
2.依义不依语——即不以教法的词藻为主,而以内涵、文义为要。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即所依文义也主要依于了义而修。——不过,大乘三宗对了不了义的定位略有不同。
4.依智不依识——即不仅依于了义,且能证了义之心,也以分别识为主。当依无分别智,才得解脱。
关于四依四不依,无著菩萨《瑜伽师地论》
<本地分>也有相关及类似的主张,即:
1.依法不依人——闻法前不必择人,凡说正道即可为闻。
2.依义不依语——正行闻法时,不依言词,以义为主 。
3.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正行思惟时,所忆持法义必分了不了义,余为支分。
4.依智不依识——正行修持时,不能满足于闻、思慧,必生无分别智的修慧。
问:为何多有佛经,皆于经中各自宣说该经为经中之王?
答:如《法华经》、《华严经》、《金光明经》、《般若经》等,皆说「此经乃是经中之王…… 」,此或各有其理由,然并非与其它经典判分胜劣,应以当下命题殊胜而安立;藏传佛教视《般若经》最为殊胜,理由是命题同时具足大乘深广二道故。
问:现今在家居士也讲经说法,学者应以何种观点判分其说是否正确圆满?
答:1.是否如实理解佛经意趣而说。2.教说法义是否符顺正理,不违三量(现量、比量、圣言量)。3.具足清净师承与传承,则更圆满。
结赞:
我以善习量论力,依随理行譬喻师,教理密句撰此文,说理诸人请欢飨。
作者说:我乃是依著善为修习之力,依循随理行经部宗的宗义,根据经教,安立正理,以抉择秘密意趣的文词,撰述、略说教义;对于上述教义,凡承许正理的具慧者,祈请欢喜享用此一法飨。
第 七 章唯识宗
三乘,是以发心而分,因发心不同,故声闻、缘觉乘称为小乘或二乘,菩萨乘称为大乘。大、小乘宗派见者的差异,则主要从基道果的建立及修道之理予以区分。此中,有部、经部许有人无我,不许法无我;唯识宗等大乘三宗则主张有法无我。
在汉传佛教,唯识宗较为普传广说——即「相宗」。共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即常依唯识见而解释。
唯识宗有分随理行(主张六识)与随教行(主张八识)二派。
关于唯识之义,即外境是存在的,但没有离开心体(识体)而有的外境,换言之,即:1.外境。2.能认识外境的内识。3.认识内识的自证分三者同体、同时、同位而有。例如现见的桌子(外境),原是往昔曾经见过桌子的眼识(内识)的业习气,安立于第六识或第八识上,由彼业习气成熟,一分现心体,一分现外境——亦即识上的业习气成为能现识体与所现外境的近取因,心境同体(并非境等于心,但离心体无境,或诸法唯心体所现),此即称为诸法唯识、三界唯心之义。
定义
“主张依他起真实存在,而不承认外境”的宣说佛教宗义者,就是唯识宗的定义。
依他起——是指依著与自体异的因缘所生之法,因为依他起是唯由依自因缘而生,不是由分别心假立,故需真实存在,需是自相有、胜义有,否则不成因果,也无以断恶修善。同时主张外境无,即说于外境色上,外境与内识同体,如由种生芽是相顺因缘,但所有因果法悉唯识所现,此现外境无之义。
补充:
依他起即因果法,唯识派的依他起唯限于有为法,彼缘起法与有为法同义,此具四种特质:
1.外境无而有——即不承许外境实有,一切法唯识所现,如此才能成立阿赖耶识或意识(含藏业习气之处),才能成立能取,所取同体(即心境同体),建立二取空见,依此修道证果。
2.胜义有、实有、自相有——即是真实的因缘法,不是假立法。
3.因缘所生而有——即凡因果必是体异相异而有前后,依他起唯由与自体异的因缘所生。
4.非依名言假立而有——即不是由分别心予以假立、增益的概念一分。
总之,唯识宗认为:
1.众生所以轮回,主因在于人我执;未能成佛,则因不具唯识宗的中道正见,而有法我执(即执著二取异体或遍计所执自相有)。尊贵法王说:依中观宗观点,唯识见虽非究竟了义,任其证修也无力断障,但有助于深信业果之理,即在遇缘而感异熟果时,由现境的习气成熟与觉醒,故成现行各种善恶果报,此即唯识之义;又,若常思惟诸法唯识所现,识有境无,虚假不实,则当现贪嗔时,较易压伏或息灭贪嗔,转信业果,破具宝益。
2.喻识派认为,色是有的,不说没有色,是说没有相异识体的色。《摄大乘论》 说:取识是一切色法之因,是一切投生的近取因。是故共许世间、不共别法皆由阿赖耶识或意识上的业习气成熟而有,此《摄抉择分》、《缘起经释》亦作是说。
因此,诸法唯识体成立,也由其因缘所生,若法为心识生因,则成法是心的所缘,法是因,识是果,成心境异体了;故心有所缘,也非外色所缘,是习气的一分,以心境同体故。
依此外境无的见地(唯识所现),遮破有部、经部所许的外境有,如于梦境中现有一群疯象在一小房内狂奔,梦境虚假(不存在),唯由真实梦心造作;如是,诸法唯识、唯心而有,外境无。又如于一「具湿润者」——水,鬼现浓血,鱼现住家,人道现水,天现甘露,有此四种不同显现,皆依各自不同业习气而感得不同的显现与受用业报,这也说明了诸法唯识,外境无。
实际上,各宗对于外境有无的差别主张,依次是:
1.有部、经部认许,如彼根现量所现皆为事物,为外境有,以由无方分微尘累积所成故。
2.唯识派认许,执色眼识所现之色,不是眼识本身,也不是如现外境有,故为一不可说的事物,此即依他起外境无,以识体所成故;瑜伽行自续派对此也同于唯识见。
3.经部行自续派认许,事物是生起心识的所缘,此所缘事物为外境有,以由有方分微尘累积所成故,以有质碍及占空间故。
4.中观应成派则许,事物是生起心识的所缘,如眼识与事物乃相互观待而成外境有,此亦皆由唯名假立而有。
二:分派
唯识宗分两派:真相唯识派和假相唯识派。这两派有下述的差别:
即唯识宗内分有真相(也称实相)唯识派与假相唯识派,其差别略述如下。
在(看见青颜色的)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现出青色的映相;这个映相究竟是真或假,就是真相唯识派与假相唯识派两派争论的焦点。
此为二派对于如眼识(能取——心)执取色法(所取——境)时,所显现的映相为真实或虚假的争论问题。
真相唯识派主张: 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就像所映现的的青色(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是一模一样的)。
即真相唯识派认为,当眼识执取青色时,是如实的显现于显相上,也就是,眼识显现青色,如其所现青色真实存在,不是虚假与错乱,因为眼识显现为青色本身并未受到无明习气染污。
假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客体的)青色并不像所映现的青色的(映相)一般地存在(二者有所不同)。
反之,假相唯识派主张:当眼识执取青色时,所现的显相上,现为青色,乃如其所现而不存在,不是真实,是虚假与错乱,因为眼识显现青色本身已受了无明习气染污。这样说来,即为凡夫根识不但现外境有皆是错误,现为外色也成错乱。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两派虽然都一致同意:在(见青色物体的)持青眼识中,(1)青色现出青色(的映相); (2)青色现为立体的物象; (3)青色现为外境。
物体,指粗分的物象。二派一致认为凡夫根识有此三种显现,此中第(3)现青色为外境有显然已是错乱,因与唯识派外境无的主张相违。
不过,真相唯识派主张:在持青眼识中,青色现为外境(这部份)已受无明染污(所以看起来就像真有一个外在的客体)。
二派所不共许的,即真相唯识派认为,当眼识执取青色时,显现青色为外境有、二取异体,必已错乱,因为如是显现,是心体已受无明习气或法我执染污,因为二取异体、外境有是唯识派的所遮品故。
然而青色现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这部分)并未受无明染污(换言之,青色映相完全是外显青色的真实反映——真相)。
是说,然而眼识现青色为青色及现为粗分外色这二部分,
是如所显现真实而有,不成虚假,因未受无明习气或法我执染污。
假相唯识派主张:不但青色现为外境已受无明染污,还青色现出青色,以及现为立体物象,也同样受无明染污(换言之,青色映相并非外界青色的真实反映——假相)
假相唯识派主张则相反于此,即认为,上述三种显现,皆已受了无明习气或法我执染污而现,如所现而不成立,悉成错乱。
因此,主张“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一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真相唯识派的定义。
如上所述可知,认许凡夫根识现色为色,也现依他起的粗分色,彼映现悉为外显之色的真实映现,如所现而有的主张者,即是真相唯识派的定义。
主张“根识中所现的立体物象,不如(客体的)现象一般存在”的唯识师,就是假相唯识派的定义。
凡是认许凡夫根识现色为色、及现为粗分外色,并非真实映现,如所现而不成立、不存在、虚假、错乱的主张者,即是假相唯识派的定义。
甲一、真相唯识派
以下所述,是真相唯识派所承许的心对境认知过程的探讨。
真相唯识派分三:能取所取等数派、半卵对开派和杂无二派。关于这三派的差别,学者们的说法不一。(茲列举三种不同的说法如下:)
是指真相唯识派认许心对境的认知方式,内分三小派,即:1.能取所取等数派。2.半卵对开派。3.杂无二派。关于三小派的安立,也有三类学者三种不同主张;首先,是第一类学者的观点,主要是针对心对境认知时,生起心境数量多寡的主张。
拱如· 杰千桑布所著《中观纲要》 (dBu -mai stong mthun)一书中说:「取名“能取所取等数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当眼识摄取蝶翅花纹时,境的方面提供了青、黄等一一不同的境相,而有境方面也如实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
能取,指心;所取,指境;等数,指数量一样。这是说,任有多少所对境,即生起多少执境的识(即心、境量同)。例如当眼识见花斑色蝴蝶时,翅膀上有多色的显现,任有多少色现起,即生多少执取颜色的眼识,显现之境与能执之识数目一样,此即能取所取等数派之义。
取名“半卵对开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当眼识)如是取境时,境的方面提供了青、黄等一一不同的境相,而有境方面则浑然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
浑然,指混淆的总色,未予区隔。意即花斑翅膀的境上虽有提供多色,但却只有生起执取总的花斑色的眼识而已,并未生起各别执取不同颜色的多种眼识,此为半卵对开派之义。
取名“杂无二派”,是因为他们主张:如是取境时,境的方面所提供的只是花纹的境相而已,不是青、黄等——不同的境相;有境方面并不浑然生起青、黄等一一不同的映相,只是浑然生起花纹的映相而已。」
即杂无二派主张,尽管境上具有青、黄等色,但花斑翅膀显现的只是花纹的总色;而有境方面(心),也是只生起一种执取总的花色的眼识而已,并未生起执取各别各别颜色的多种眼识。
问答:
1 .经部宗主张阿罗汉于何状况会退失现法乐住定?
2 .四依与四不依为何?
3 .何谓依智不依识之义?
4 .在藏传,《般若经》被视为最为殊胜的理由?
5 .唯识宗分那二派?又各安立几种识?
6 .唯识派的定义为何?
7 .何谓三界唯心之义?
8 .依他起具那四种特质?
9 .唯识派主张外境无,何以能遮破有部与经部外境有的主张?
10 .当心对境时,心识对境的认知,在唯识派又内分那二派
11 .真相唯识派之义为何?
12 .假相唯识派之义为何?
13 .真相唯识派认为,心识对境认知的方式,内分那三小派?
14 .第一类学者,对于真相唯识派三小派如何安立?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