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二十一、第21讲 第八章 中观宗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2日
来源:   作者:法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音法师释:宗义宝鬘浅释 二十一、第21讲 第八章 中观宗

  正文:( P98+9 )

  (2)、道的建立

  ①道之所缘——此派主张道之所缘有:

  四谛十六行相中的无我为道的主要所缘,证余十五行相,是证得无我行相的前行,属中士道教法。希求生起三学者,当缘四谛而证,依证起修,断障证果。

  瑜伽行自续派的不共主张是,道的所缘分有四种,即粗、细分的人无我与粗、细分的法无我。

  1 .粗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常、一、自主空。

  瑜伽行自续派的粗分人无我,指外道所不承许、内道承许的常一自主我空,即:

  1.没有不生灭、恒常的我。

  2.没有无方分、独一的我。

  3.没有不观待因缘、自主的我。

  亦即成立非常、非一、非自主的我,为粗分的人无我,因彼我执是分别我执,故唯修此无我并无力断俱生障碍,但为修习细分无我的前行。

  2 .细品补特伽罗无我——补特伽罗能独立之实体空。

  瑜伽行自续派的细分人无我,指独立自取我空——为声闻乘的主修品,此需先发出离心,厌背三有苦,勤修此没有独立自取的细分人无我——即没有一个不需观待五蕴而成立的我;我与蕴不但同体,且我不是主宰者,非如背包袱者,五蕴不是被主宰者,非如包袱。依此生起慧学,配合累积福德资粮,则得成就声闻菩提。

  3 .粗品法无我——色与持色之量异体空。

  瑜伽行自续派的粗分法无我,指二取空——即能执色法的心与所执取的外境色法,二者同体而有,亦即为了断除执取二取异体的粗分法我执,缘觉乘依修此二取空的粗分法无我,生起慧学,配合累积福德资粮,则得成就缘觉菩提。

  补充:

  尽管唯识派与瑜伽行自续派皆认许二取空,但对二取空的修习身所依,二派差别有二:

  1.唯识派——认许二取空为细分法无我,是菩萨主修;且认为一切唯识的「唯」字,只遮外境有,不遮胜义有。同时,也认为持中观宗见地者必无力证得唯识派的二取空的究竟实相,唯有持唯识见的大乘菩萨,能证二取空,终得佛果。

  2.瑜伽行自续派——认许二取空为粗分法无我,是缘觉主修,唯修习此,不能成佛。同时认为,一切法唯识所现与一切法胜义无并不相违;且一切法唯名假立的「唯」字,只遮胜义有,不遮自性有。

  4 .细品法无我——一切法真实存在空。

  即瑜伽行自续派的中观见地,安立一切法胜义无,为细分法无我。亦即诸法胜义有为法我,执诸法胜义有为法我执,为细分所知障;反之,诸法胜义无为法无我,缘此而生起证心,为证法无我的心,是大乘菩萨的主修品,依此而修,生起慧学,配合累积福德资粮,能断尽所知障,成就大乘佛果。

  上述四种,前二,为声闻乘主修,是人我执、烦恼障的正对治道;第三,为缘觉乘主修,是粗分所知障的正对治道;第四,为菩萨乘主修,是细分所知障的正对治道。基于圣教无违,故知具后后者必先具足前前修证。

  然有一特别情况,即不定种性的大乘菩萨行者,如先发菩提心入了大乘,也证得法无我的胜义空,其后值遇因缘,如遇暴恶众生、或遇恶知识而退失菩提心,即退入小乘,不欲求佛果,转修二乘道,以求个人解脱为主;但之前所证空性的智慧仍然存在。显然,在此情况下,彼二乘行者心中仍有证空性的智慧。不过,尽管如此,此与大乘行者证空性的心却有极大不同,因无菩提心摄持,任如何修习,也无力成佛。

  补充:

  瑜伽行自续派阐明细分法无我之义,乃以幻术作为比喻,即魔术师以密咒加持小石头,变化成舞台上跑来跑去的象马,这时有三种情况,即:

  1.观众因眼识被魔术师以密咒迷蒙,既现舞台上有跑来跑去的象马,也执为真实而有;喻如未证空性的凡夫,无始以来受无明习气染污,故显现诸法实有,也执取诸法实有。

  2.魔术师本身,以密咒加持小石头,小石头变化成象马在舞台上跑来跑去,虽彼眼识有现见象马,但同时也了知所见舞台上跑来跑去的象马不是真正的象马,故于所显现的象马不执为真实而有;喻如入道的行者已证空性,后得位时证得现空双运,虽现诸法实有,但不执诸法实有,亦即「等持观法如虚空,后得观法如幻术」。即使有学位圣者,在其后得位时仍会现证法实有,却必不执为实有。

  3.眼识不被魔术师以密咒迷矇的观众,不但不会显现舞台上有跑来跑去的象马,而且也因了知舞台上只是小石头,故既不现也不执为象马;喻如亲证空性的圣等持智及佛智,对内外诸法,既不显现实有,也不执取为实有。

  总之,具足如是空观,则当学习“于性空中不坏善行,于缘起中不起执著”。

  道之所断——指修道时证果之障碍。

  此派主张:补特伽罗我执是烦恼障,法我执是所知障。

  即瑜伽行自续派主张人我执是烦恼障,但烦恼障范围较广,如恶业种子、烦恼与烦恼种子、无明心、人我执等;法我执与彼习气则为所知障。

  所知障又有二种,例如“执著能取与所取异体”是粗品所知障;“执著蕴等法真实存在”是细品所知障。

  障,指障碍得决定胜的障碍,此又内分障碍解脱道与得解脱者,为烦恼障;障碍菩萨道与成佛者,为所知障。此中,菩萨行者主断所知障,烦恼障仅为顺断。瑜伽行自续派所许的所知障分为二种:

  颠倒执取能取、所取异体的执著,即二取不空的执著,此为粗分所知障、或粗分法我执。

  细分法我执是指执取诸法实有的心,并且此在人、法上皆可安立此细分法我执。就行相而言,若于有情执为独立自取,为细分人我执;执取有情为二取异体,为粗分法我执;执取有情为胜义实有,则为细分法我执。

  道之自体

  此派和其他宗派一样,主张:三乘各有五道,一共有十五种道。所不同的是,此派主张:独觉在(见道)无间道和解脱道时,必须具有“二显空”之悟境。

  即瑜伽行自续派与其它宗派一样,一致主张三乘各有五道(此即决定胜之道、果,含摄于《广论》 所说中士道、上士道);以有三乘,共为十五道。而且也主张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六度、大乘十地等。不共的是,三乘智慧证类本质相异,亦即声闻乘主修独立自取我空或粗分人无我,缘觉主修二取空或粗分法无我,大乘菩萨主修诸法胜义无或细分法无我。此诸道理欲求广解,请参阅弥勒菩萨所造《现观庄严论》。

  ( 3 )、果的建立

  此派主张:因为独觉以粗品所知障作修道所断的主体,所以不安立八向住。

  八向住,是指四双八辈。瑜伽行自续派主张缘觉主断粗分所知障(即执著二取异体),此为修道的主要所断品,故未予安立八向住;又因缘觉五道的修行身所依皆在欲界,不在上二界,故也不安立八向住。

  补充:

  三乘五道的身所依:

  声闻乘五道的身体所依——最初入资粮道时不在色界、无色界,而在欲界人天;由发出离心后至加行道止,其身所依三界皆有(三恶道除外);最初得见道的身所依,含遍在欲界人天;修道与无学道的阿罗汉,其身所依在三界与净土皆有(三恶道除外)。

  缘觉乘五道的身所依——皆在欲界。

  菩萨乘五道的身所依——大乘下品资粮道菩萨,最初发菩提心的身所依,是在欲界的六道随一;从中品资粮道至行道的菩萨,其身所依三界皆有(三恶道除外);初得见道的菩萨含遍在欲界人天;修道身所依在欲、色二界,不在无色界,三恶道极少;无学道的佛为应化身,其身所依遍一切处。

  但是声闻则有八辈补特伽罗的安立。

  即瑜伽行自续派主张声闻圣者的身所依三界皆有,故有四双八辈(即八向住)的安立。八向住(即向是因——无间道、住是果——解脱道),是指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远向、不远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

  所谓出三界之义,不是身体离开三界,是指断尽了缘三界所起的烦恼,称为出三界。

  诸定性之声闻,以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见解作所修的主体。

  即诸定性种性的声闻行者,道的所修品为独立自取我空。

  最后,依止修道位金刚喻定,断尽烦恼障同时现证阿罗汉果。

  即声闻乘的断障方式,分有利根声闻行者的变断式断法、与钝根声闻行者的渐断式断法,不论利根、钝根,同皆以独立自取我空为所缘而修,配合福德资粮,于三世或以更长时间修习,历经了五道,得声闻菩提。

  总的来说,利根者最快三世圆满五道,即第一世资粮道(入道开始,已发出离心),第二世加行道(初得人无我的胜观,是人我执的对治道),第三世从见道、修道乃至无学道,一世圆满证果。修道位的最后心,等持如金刚一般坚固、锐利的三摩地,即等持专住缘念人无我的三摩地(圣等持智的根本定),第二刹那即断障证果。

  诸定性之独觉,以“能取和所取二空”的见解作所修的主体;最后依止修道位金刚喻定,断尽烦恼障和粗品所知障,同时现证独觉罗汉果。

  此派主张诸定性种性的缘觉行者,主修品为二取空,即粗分法无我(为彼圣等持智的所缘)。修道位的最后心,等持缘二取空的金刚喻定,当断尽烦恼障及粗分所知障(即粗分法我执),第二刹那即现证缘觉阿罗汉果。

  小乘的涅槃有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其中有余涅槃还带着前世业惑所感招苦蕴的残余部份;无余涅槃则已处于脱离苦蕴的阶段。

  瑜伽行自续派主张小乘涅槃分二,即:

  1.有余涅槃——凡已断烦恼障,仍有剩余苦谛的色身的无学阿罗汉的涅槃;亦即初证无学道,但未入灭,仍在三界随一。

  2.无余涅槃——凡已断烦恼障,并已脱离了苦谛的色身的无学阿罗汉的涅槃。

  问:涅槃即解脱,则解脱与解脱之乐有何不同?

  答:就像一远途旅人,行走在炙热路途上,难以忍受,忽见来到一大树荫水岸,觉极沁闵;如是于轮回在火宅中,炙苦心恼,尘劳业火,忽然以断尽烦恼障,得解脱之大乐。故经由实修解脱道,最后得断尽心垢,得解脱,后时也得解脱之乐;解脱是常法同,解脱之乐是有为法,是无漏乐受,二者不同。

  因为此派主张「究竟一乘」,所以认为:凡是声闻、独觉罗汉之任一类,均将转入大乘道。

  瑜伽行自续派主张究竟一乘,即唯以大乘为究竟,众生皆竟成佛。不同于声闻部与随教行唯识派主张的无余涅槃时皆已断了身心续流,随理行唯识派与中观宗皆许彼时只断尽苦集二谛,仍具无漏智,仍有阿罗汉。此外,二乘不定种性行者转入大乘之身是在彼有学四道随一,二乘定性种性行者转入大乘之身,则在彼无学道的有余或无余涅槃,彼时投取意识之身,等持寂灭,由佛劝请回入大乘,继续投生修习大乘道,用至成佛。

  声闻与独觉两乘,由于所断的障垢和所悟之理不同,因此所现证的果位也有高下之别。

  即瑜伽行自续派认为声闻、缘觉二乘所修品、所断品之因不同,故所证品、所得品之果也有胜劣差别。略述如下五点,即:

  1.主修品——声闻单修人无我;缘觉需修人无我与二取空。2.所断品——声闻仅断烦恼障;缘觉断烦脑障,同时也断粗分所知障

  3.最后一生——声闻共住而修;缘觉于最后生的前一世(即一生所系)有发三愿,即:①愿最后一生,无师自通,独修证果。②愿以身体姿态说法,不以言语说法为主。③愿投生旷野之处,不与上师及同行共住共行。

  4.积福——声闻急于个人解脱,故所积福德较劣;缘觉百劫

  长时积福,较为殊胜。

  5.展示教法方式——声闻以言语说法为主;缘觉以身体姿态

  说法为主,此较不易识知其内心所证之量,故较胜于前。

  诸种性决定之大乘,发最胜菩提心,于大品资粮道位时,

  依法流禅定从(佛的)最胜化身亲闻教授,并将所得教授之义理付诸实践。

  即已经觉醒大乘种性的大乘行者,一开始发愿菩提心,即同时入了大乘下品资粮道,此时必有缘佛起信心、缘众生起悲心、一心想利他;而在大乘上品资粮道时,得空性的闻悲、思慧,并依法流三摩地,以变化身从十方化身佛亲闻教授,如理承事与修持。开始法流三摩地——依《现观庄严论》说,是指大乘上品资粮道菩萨,已尽除了见佛闻法的障碍,具足亲见殊胜化身佛听闻教授的止观双运定。但此必是刻意愿求闻法受教,该意等持三摩地而得,就像有想听某一节目,必转收音机某一频道一样,并非任运。一般而言,大乘上品资粮道菩萨,有力见佛像为化身佛,圣者菩萨能见为报化身,悉皆取决于自身的业净与证德。

  问:何谓法流三摩地?

  答。是一种尽除了见佛闻法的障碍、能听受教授的念慧相应的禅定;以此能有力执取教法的词义,相续不断,故说为法流。

  问:如何能得法流三摩地,在何道位可得?

  答:需得八正行,或以极边际三摩地为增上缘,且含遍己得缘世俗谛法的止观双运。大乘上品资粮道可得法流三摩地,同时也已得了四种陀罗尼,即:

  1.忍陀罗尼一一已证空性得忍许。

  2.咒陀罗尼一不入三恶趣,区能以咒治病。

  3.词陀罗尼一一长期执词不忘。

  4. 义陀罗尼一一长期执义不忘。

  于观缘空性的修所生慧初生之时,趋入加行道。

  接着,以空性为所缘生起修慧,即登上大乘加行道,亦即得空性的胜观。

  《现观庄严论》第一品,也从智慧分上说:加行道的所断品区分为四,前二种为境上说,后二者于有境上说,如下:

  于(加行道)暖位时,制伏「见所断的染污所取分别现行」;

  1.证得加行道暖位时一一能压伏、对治见所断染污品的所取实执分别现行,即缘着恶法或染污品执为实有的法我执,例如缘着瓶、有漏五蕴等执为实有。染污品,大皆为有为法,共有五十三种。

  证得顶位时,制伏「见所断的清净所取分别现行」;

  2.证得加行道顶位时一一能压伏、对治见所断清净品的所取实执分别现行(即缘著善法或清净品而执为实有),例如缘着佛身、灭谛、道谛等执为实有,此较不易察觉与断除。清净品含有为法与无为法,共有五十五种。

  证得忍位时,制伏「见所断的执实能取分别现行」;

  3.证得加行道忍位时一一能压伏、对治见所断的能取实执分别现行,亦即以能证实体有的心识为所缘,如以能证得第六意识或阿赖耶识为实体有的心为所缘,而执为实有的实执。

  证得世第一法时,制伏「见所断的执假能取分别现行」。

  4. 证得加行道世第一法时——能压伏、对治见所断的能取假执分别现行,即以能证假体有的心为所缘所起执着,例如以能证桌子为假有法的心为所缘,执为实有的实执。

  上述四种分别,在自续派,皆为所知障,在应成派,则安立为烦恼障;于加行道时,仅能压伏,不能根断。

  (证得)暖、顶、忍、世第一汰四位(之定),依次称为:明得三摩地、明增三摩地、人真义一分三摩地、无间三摩地。

  即加行道四位,又得依次称名:

  1.证得加行道暖位时——以三摩地而言,得明得三摩地,即初得空性胜观,喻如预热,未生火的初生暖气时。

  2.证得加行道顶位时——以三摩地而言,得明增三摩地,即得胜观后,愈趋转增,以功德力,能令瞋心不坏善根。

  3.证得加行道忍位时——以三摩地而言,得入真实义一分三摩地,即得见道位的前一分,忍许不堕入三塗、初得无生法忍。

  4.证得加行道世第一法时——以三摩地而言,得无间三摩地,即由此无间而得见道,意即世间道的最高位。

  紧接著无间三摩地从(之见道),以见道无间道。

  接著等持世第一法位的缘空性的无间三摩地,若干时,初得亲证空性为本质的正对治道的道谛﹙亲证法无我﹚,此时即成见道无间道。

  顿断分别烦恼障、分别所知障及其种子,然后现证解脱道及灭谛二者。

  指以见道的无问道(八忍),正对治分别二障,喻如将小偷赶出屋外;而后,依着无间道的等流因证得见道解脱道(八智)的有为等流果,并得灭谛的无为离系果(假状之果),此时断尽分别烦恼障及分别所知障的现行与种子,喻如不但将小偷赶出屋外,且门已上锁,令不得入。

  关于忍智十六剎心,不论那一派,都主张在等持一座中完成,中间不经后得位,是得了十六忍智心,才入后得位。此外,作为三界分别二障的正对治道的忍智十六剎心,为何只有十六种,而非二十四种?那是因为上二界的分别所断品虽有粗细分,但较为相近,不同于欲界,故同生一忍智而并断,共成十六剎那智;否则成兀十四智,即与经论相违。

  补充:

  分别烦恼障共有一百一十二种——即属于欲界的有四十种,分别是缘苦谛的所断品所摄的五种见及五种非见,共为十种。 其它集谛、灭谛、道谛的所断品所摄的,也各为十种。 色界地摄、无色界地摄则各有三十六种,因为上二界并没有现行恶业,其贪执与烦恼都是有覆无记,瞋志含遍为恶性,所以上二界有情并没有现行瞋患,亦即三界分别烦恼障共有一百一十二种(40+36+36=112)

  一般而言,一百一十二种见所断品(指分别的障碍),皆是趋入四谛的颠倒见,颠倒趋入之理有三:l. 直接趋入者,如坏聚见、边见。2.间接趋入者,如执取前见(指坏聚见、边见)为最胜的见取见。3.为其自在而趋入者,如五种非见。

  分别所知障共有一百零八种——即以所受用品的染污法、清净法、及能受用品的实执心、假执心为所缘而执为实有,此法我执,各有九品,以三界俱有,因此共有一百零八种(4 × 9×3=108)

  (于修道位时)以(上上乃至下下等)九品修道,渐次断除修所断十六烦恼之种子,及修所断一百零八所知障之种子。

  至修道位时,是指从初地所摄修道直至第十第最后心,在此依次生起十一品修道。俱生二障的修所断品,若从品位上说,则共有十一品,是从上上品的粗品乃至下下品的细品,渐次而断。若从所断数目上说,修所断品有十六种俱生烦恼障,即欲界六种——贪、瞋、痴、慢,坏聚见、边见,上二界各少瞋,各成五种,共十六种(6+5+5=16),以及一百零八种俱生所知障。

  为何见所断品不分十一品,修所断品则需分十一品?

  因为见所断分别执是从四谛十六行相相反的十六种颠倒上增益安立的,修所断俱生执不由此安立,是由各地之正所应断上安立,故修道圣等持智无十六忍智心,修所断品也需分十一品。

  最后,依止有情生命之流尽头(rgyun 一mtha )的无间道,顿断俱生烦恼和所知二障,并于第二剎那现证无上菩提。这就是定性(大乘)的证果方式。

  即最终依止第十地菩萨修道位最后心的无间道,顿断下下品的细品的俱生烦恼障、所知障,第二剎那即亲证无上菩提。 这是大乘定性种性的断障与证果之理。《心经》 咒语,其义是「去吧!去吧!去彼岸吧!真实去彼岸吧!圆满执取菩提!」之义,此依次即意指大乘五道,乃以大乘方便分与智慧分双运而修,依此净除心垢、增长功德,圆满时即成佛。此与前说的修道次第,原是殊无二致。

  此派主张大乘涅槃和无住涅槃同义,且将佛身定数为四。

  瑜伽行自续派认为,大乘涅槃和无住涅槃同义,即不住轮涅二边的执着。所证佛身,也分为四种: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圆满报身、应化身。

  圣解脱军和师子贤二人对佛身说虽有争执,但对于佛身的数目并无异议。

  即圣解脱军论师和师子贤论师为瑜伽行自续派的传承祖师,人对佛身有所争执,在《现观庄严论》第八品中所诤论的是佛的利他事业,为法身所属或为化身所属?圣解脱军论师说:佛的利他事业,为化身的事业;师子贤论师说:佛的利他事业,为智慧法身的事业。除此之外,对于佛身分为四种:自性法身、智慧法身、圆满报身、应化身的说法,二位并无异议。

  关于佛经中的了义经与不了义经,此派作了如下的设定:

  凡是佛说无不妙善,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同等重要,但得决

  定胜果,终究必依了义经,不可唯依不了义经而学。瑜伽行自

  续派对佛经,也区分为了义经与不了义经,安立如下:

  不了义经就是:以明说世俗谛为主要内容而开示的经典。

  不了义经——凡主要展示世俗谛或非如实语随一的经典

  称为不了义经,如《心经》命题为了义,但非如实语,为不了

  义经。

  了义经就是:以明说胜义谛为主要内容而开示的经典。

  了义经——凡正行展示胜义谛且为如实语的经典,称为了

  义经,如《般若经》,明示胜义空。宗大师的《辨了不了义善

  说藏》说:凡不需引用其它的意趣解释所展示的法义、词义,义上已决定、已明说、已究竟,为了义;反之,为不了义。

  《解深密经》( dgongs grel)中所说的初*轮是不了义

  经,中、后二*轮则各有了义与不了义两种。

  即瑜伽行自续派认为《解深密经》 中所说的初转*轮是

  不了义经,因未宣说空性义;中转无相*轮的《心经》为不了

  义经,以非如实语,《十万颂般若经》为了义经,以正说空性;彼转的广分别*轮中,凡展示唯识派的见地,为不了义经,有明示瑜伽行自续派的见地,则为了义经。《解深密经》虽有说自续派的空性,但非如实语,故为不了义经。静命论师认为,《解深密经》为唯识派与自续派的共经。

  问答:

  瑜伽行自续派主张那四种道之所缘?

  瑜伽行自续派与唯识派,对于二取空见有何不同主张?

  瑜伽行自续派阐明细分法我我,以幻术之喻而说,有那三种情况?

  三乘五道的身所依为何?

  利根声闻行者最快三世证果,其理为何?

  依瑜伽行自续派的观点,二乘有那五点差异?

  何谓法流三摩地?

  何谓大乘加行道所压伏的四种分别?

  就数目上说,分别与俱生的二障各有多少?

  《心经》咒语是指何义?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