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果钦哲法王:唵嘛呢呗美吽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顶果钦哲法王:唵嘛呢呗美吽 证悟者的心要宝藏 第一篇 末法时期的过患
顶礼三宝之后,巴楚仁波切开始正文的第一部分:
4.
大觉金仙能仁天神师,
依真实道得证真实果,
胜妙正道明示予众生。
是故称名大觉金仙欤?
在古印度,仙人(rishis)是指蓄着长发、退隐山林的苦修者,他们接受任何能得到的布施来维生,始终远离家庭生活、买卖、耕种和其他世俗活动。他们被称为仙人,在藏文中称做“昌颂”(trangsong),意指“正直”或“真实”。因为他们的行为正值真实,值得人们尊敬和推崇。
这些仙人有的是佛教徒,有些不是,其成就和证悟的程度也有极大的不同。有些人透过专注和禅定而得到各种神通,有的寿命长达一劫30,有的具有天眼通,有的能飞行或轻易腾空。但即便是有如此成就的仙人,仍未断除烦恼的根源,所以依然有骄傲的弱点,会执着于他人的称赞和尝识。另一方面,佛陀——无与伦比的释迦族王子,在他证得菩提心的当刻,已全然拔除了我执的深根。他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是因为他纯粹是为了利益他人而寻求证悟,故被尊称为大觉金仙(the True Rishi)。
当一千零二佛为利益众生而发愿时,释迦牟尼佛誓愿帮助我们这些末法时期的众生。仅管这是五浊恶世31,他并无惧于众生心智被粗重烦恼障碍蔽和强烈业风摆布,以致粗蛮难驯的事实。正因如许崇高的愿力,在贤劫千佛中,释迦牟尼佛彷如一朵灿亮的白莲。
30 劫:和宇宙生命循环相应的一大时间周期,包括成、住、坏及其后的空档。
31 五浊恶世:1)命浊——寿命减少。2)劫浊——环境恶化。3) 见浊——众生见的毁坏。4)众生浊——才能退失。5)烦恼浊——烦恼障增多。第五偈之注解有更进一步的说明。
当菩提心自佛陀心底生起的那一瞬间,他就舍弃了所有自私的念头,只为他人的福祉着想。他在三大劫及数百次的转世里不断累积善业,以坚定的决心和无尽才智,竭尽所能地帮助众生。例如, 有一世他曾是一位年轻的王子,走在森林遇见一只非常饥饿、虚弱得无法喂哺幼虚的母虚。出于大悲,他将自己的肉布施给母虎,但老虎连吃的力气都没有。于是他切下手腕,用自己的血来滋养老虎;等到老虎恢复元气,再用整个身体喂哺牠。
释迦牟尼佛因无比的悲心和坚毅的精进力,终于证得圆满佛果。他循着真理之路直达尽头,彻底断除了我执。为了利益众生,释尊就像一方旭日普照着寰宇。
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利他,透过其圆满示现和无瑕教授,使我们现今有机会将自己的心性与正法相融合,以证得佛果。藉着正确的发心,并依循正道,我们可以获致真实的成果;就像佛陀一样,不再自欺欺人。因佛陀为真实者,所言皆是如实真理。对那些有过失的人,他直指其错误;对那些发愿终生奉献佛法者,他说:“离家而出家,穿上三僧衣,将自身融入闻、思、修中。”对在家众, 他解释如何戒除十恶业32和长养十善业。用这些方法,他让不同根器的人都能遵行正道过活,并如理修持佛法。
32十恶业:三身恶(杀、盗、淫);四语恶(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三意恶(贪、瞋、痴)。和十善相反。
佛陀的追随者——不论是博学的圣者、有成就的禅定者或像我们一样的普遍的人——都应好好追随其道路。即使在尘世中,人们也同样尊敬心性、行为正直无欺的人,不诚实的人是不受任何信赖的。
我们应该祈求上师清楚指出我们的错误和缺点。当他这样做时,我们必须心存感激地接受其指正,藉此去除己过。以下巴楚仁波切的开示,来自释迦牟尼佛法教的直接传承,也是佛陀的法语:
5.
嗟呼末法时期诸众生,
真性情义衰堕行谄诳,
是故心思乖违语歪邪,
狡诈欺人何者能信任?
在完美的黄金时期不需要阳光或月光,因为众生自身就会放光。他们可以在空中来去自如,无需任何固体食物维生,一切众生自然依止十善业。但随着时光流逝,他们开始互相伤害、被私欲控制、偷窃、说谎。他们失去自身的光芒,而必须仰仗太阳和月亮的照明;他们失去飞行能力;开始需要固体食物的滋养。最后当自生稻和满欲牛33消失后,他们就必须辛勤工作来生产食物。在今日 这个时代,所有黄金时期的功德只剩下渣滓,如同豪华盛宴后令人胃口尽失的残羹剩饭。任何有智慧眼的人见到末法时期人们的悲惨境况,都不禁深感悲悯。
33自生稻和满欲牛:在黄金时期刚开始衰败时,众生用之不竭的滋养品。那时虽需要固体食物,但还不需被迫辛劳生产。在供曼达的象征性宇宙系统中,自生稻和北俱卢洲有关,满欲牛则和西牛驾洲有关。
在这个争斗的时代,人们心怀恶意,极为狡诈。大家都把自己摆在第一,不顾他人的需求。凡是奉承者就是朋友,违逆或反对者就是敌人。这些心态渐渐扭曲了他们的行为、言语和思想,变得愈来愈偏颇扭曲,如同盘根错节的老树,直到心智堕落到完全丧失是非观念。
我们正处在由愤怒、渴爱、野心、愚痴、骄傲和嫉妒所控制的时代;是佛法的太阳沉落西山、多数伟大上师前往他世界、修行者的修持堕入歧途、在家众和出家众皆不依法而行的时代。人们可能从这个时代误导的价值观中,得到一些短暂的利益,但最终骗不了别人,只是欺骗了自己。
在此黑暗时代,人们心中充斥的有毒烦恼,是导致其在无尽轮回中徘徊流轮的主因。要对治这些烦恼,我们必须不断保持警醒,如噶当派大师常说的:
吾握正念长矛立心门,
若当无明烦恼进逼时,
吾亦同样无懈威哧汝;
唯汝松怠吾矛方歇止。
6.
呜呼见此末法众生惑!
唉哉孰人之语孰人信?
犹如置身食人恶魔洲,
思惟自行惠己一大恩。
如果发你发现自己置身在食人魔的土地上,很难放轻松,心知不论他们佯装得何等礼貌友善,很可能会随时攻击你,把你吃掉。同样地,尽管一般人看似和善,但假若你听从他们的劝告,势必惹上麻烦。若你试着给他们忠告,也只会引来麻烦。更明智的做法,就是只专注在自己的缺点上。不论缺点多寡,它们不会永远存在,你总是有可能转化它们。用信心和慈爱来替换恶念;用祈求来取代闲聊;用礼拜、经行绕塔来代替无意义的活动,就是在帮助自己的忙。受持别解脱戒。礼敬上师,精进地闻、思、修,致力改善过失,就是帮自己一个难以估算的大忙。就像用一滴黄金能使整幅画改观,实践法教也能完全转化你的心性。
这种帮自己的忙,并不表示自私。它意味着与其让自己深陷于以爱、憎无明为根基的轮回中,使自己与他人的痛苦永存,不如慎思如何才是善用此生的最佳途径。菩萨的真正目标是帮助众生从轮回中解脱,但要这么做,必先自我救度才行;而要将自己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先清楚了知轮回的过患。正如所谓的:
积集皆销散,
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
有命咸归死。
如同一堆燃煤、一窝毒蛇、一城恶魔,俗世生活无可避免地会带来庞大的痛苦。设想你身上有三百六十个洞,每个洞里都有一个点燃的灯芯,你所感受到的可怕痛楚,与地狱道中仅仅一丝火花所引起难以想象的巨苦相比,根本微不足道。不管我们现在经历了何种痛苦,都应该用它来唤醒悲心和爱心,以清除恶行与无明,并驱策我们在解脱道上继续迈进。我们必须了解轮回的本质,并不知唯一的对治法就是修学佛法。
7.
昔前吾之心识独漂流,
随业流转为此受今生,
旋如自酥油中拔发般,
弃诸所有孤零一人行。
小心!一个强大的敌人步步逼进了。那不是普通的敌人,而是无法被征服的敌人:死亡。不论我们如何滔滔雄辩或苦苦哀求,都不能说服死亡延缓几年,甚至连一秒钟也不行。即使是统领世上所有军队的最强悍的战士,也动不了死亡的一根汗毛。死亡不可能被巨额财富贿赂,也不会为销魂美色所动。
你或许会想,最好花上十年时间试着在世界上找个地方,然后再花十年来修行佛法。但有谁能确定他可以现多活二十年?谁又能说他一定可以看见明天的日出?甚至谁能保证他会再吸一口 气?当你在山上闭关生火时,不妨想想:“不知道明天是否能再生这样生火?”有些人睡眠中死去,有些人在走路时死去,有些人在吃东西时死去,有些人死于战争,有些人英年早逝,有些人得享天年。生命的任何情境都可能造成死亡。百年之后,如今在世的又有几人还活着呢?
我们独自出生,也将独自死去。即使如此孤单,也仍有影子相随;在死后的孤独里,我们的心识仍有过去善、恶行为的影子随行。到了进入于死亡与下次投生之间的中阴才开始修行佛法,就太迟了。如果我们已经做好准备,对自己的修行有信心,而且知道如何前往净土,死亡之时就不会痛苦。
今天你好好活着,住在一个可以自由修行佛法的地方,没有人禁止你的信仰,或不准你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咒,因此现在正是为死亡做准备的时候。通常我们总是担忧未来,用尽心力去确保未来不会穷困或缺衣缺食。但在未来的所有事情中,死亡难道不是最关键的吗?因为害怕被暗杀,国王和总统有重重警卫保护,但对于能随时进出且无人能挡的最致命杀手,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没有丈夫、妻子、朋友或同伴。现在我们有许多朋友旧识,可能也有很多敌人,但一旦死亡来临,我们就会抛下他们,像从一大块奶油中拔出一根头发般光溜。朋友或亲眷都束手无策;我们毫无选择,只能独自面对死亡。我们的肉身原本连一个针刺或一丝火花的痛苦都难以承受,如今却要经历死亡;我们的肉身被如此珍爱着,却将变成亲友亟欲尽早处理掉的尸体。
在中阴时,我们将赤裸裸、饱受惊吓地带着过去行为的重负孤独踯躅,不知何去何从。在眼前,我们将面对深不可测的黑暗;在身后,有强烈的红色业风扫袭;在四周,有死神阎罗34的使者围绕吼叫着:“折住他,杀掉他!”在那时,如果我们能忆念上师,即使只有一刹那,中阴恐怖的历程都将消失,我们将投生清净净土,最起码也可再获人身。但如果我们的心背负着恶行的重担,无法运用任何曾学过的法教,那么投生善道的希望将全然破灭,如同从须弥山顶落下一块石头,将无助地直堕三恶道。我们在这一生中,连最轻微的痛楚都难以承受,却将陷入永无止境的折磨中。
34 死神阎罗:死亡之主,因果律的拟人化,能依众生所作而决定其去处。
有权势的人可能用强夺得到财富;败德的人可能藉由强课重税或剥削他人而致富。这些财富、权力和影响力,以及此生所获得的任何短暂满足,都将被弃诸身后;而为达到这些目的所犯下的恶行果报将续下去,招致未来的悲惨境况。临命终时,只有善、恶的业果随行,也唯有佛法能保护我们。如果我们现在忽视佛法,深陷在日常生活狭隘的俗务中,必然会被烦恼牵着鼻子走,不断累积业债。没有了佛法,我们将彻底无助。与其专务俗事,我们难道不该在此刻就尽可能地修行吗?
这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不该犹豫不决。如果你想等以后有更多闲暇、年纪大些或找到更适合的地方再来修行,那么你可能永远都不会开始修行。如同帕当巴•桑杰(Padampa Sangye)所说的:
俟汝不再忙碌时,
永无修持佛法日,
值此当汝所思及,
听瑞(Tignri)老乡,速行之!
因此在临死之前,利用尚余的时日做些真正有益的事。如以下偈颂所言,我们必须将心转向佛法:
8.
自心对己不善绝不为,
自意对己不真绝不可;
自利不修佛法之心要,
自命岂非自故毁坏欤?
没有人会对自己心怀恶意。人们从不会想,若是自己生病有多好,也不会期盼自己残废、穷困或被抢劫;他们所想的是,他们多么渴望快乐,若是富有又安逸的话有多开心。但这些想法从何而 来?它们来自于有个“我”的信念。因为这根深柢固的信念,使我们自始就只顾自己的快乐。在这种心态下,我们永远不会满足。即使被加冕为寰宇之王,我们仍然希求更多的权力、财富和欲乐。
同样情况也发生在我们对亲近的丈夫、妻子、孩子和朋友的感受上。因为我们爱他们,看重他们远胜于其他人,如果有人称赞或帮助他们,我们就会感到特别高兴。但这并非真正的爱,而是基于“他们是属于我们的”想法。
虽然我们如此珍爱自己,但压根却不知如何寻求真正的幸福。我们就像疯子般对待自己,在名利中寻找快乐,无视于死亡将把它们全部带走的事实。在跨入死亡的门槛时,我们辛苦挣来的一切, 甚至连一样都带不走。所有殚精竭虑的努力,最多只换得短暂的欢乐——如此巨大努力所得的一丁点成果。
唯一能获得真正且持久幸福的可靠方法,即是单纯地从内心深处向上师祈求,并如法修行。透过因果的自然法则和三宝的加持,我们将在所有的来世中降生佛法兴盛之地,永远得遇善知识,并持续不断向证悟成佛迈进——如此一丁点努力所得的巨大成果。
另一方面,如果我们认为修持与行善了无意义,认为做错事无害;如果我们认为此生最重要的事就是尽情享乐,那么我们一定会投生三恶道或连“佛法”这个字都不曾听闻过的地方。
一般世俗的想法使我们相信,关照我们亲近的人、试着征服不喜欢的人是最值得赞赏的事。但这是错的。如果你真的希望在这一生中做点有价值的事,就把自己奉献给佛法。
在修行道上的第一阶段,先将精力与决心放在自修上,而不要草率地去帮助他人,这点很重要。目前,我们离根除我执还差得很远:在我们尚未调伏自心之前,试着利他是很荒谬的。这也是为什么法教说:“证悟为一己,慈悲为他人。”经由见、修、行的修持,我们可以去除我执和烦恼,变得真正有能力去帮助他人。当我们用适切的戒律来调伏狂野的心时,所有的缺点会渐渐消失,菩萨的一切德行自会展现。如同龙树菩萨(Naga-rjuna)所说的:
若彼行经粗莽者,
转得细心与专注,
美若皎月出云端。
不论我执何等顽强,要从中解脱并开展出慈悲心,都是有可能的。
受持任何一种别解脱戒(pratimoksha vows)35,是为修心提供一个稳固基础。透过律藏的清净戒律,我们培养出分辩修行道上何者应为、何者不应为的能力。此时我们要精通全部广大的佛法是很困难的,但若能找到一位具德上师,以正确的方法承事亲近他,接受其见、修、行上的法教,并照着实修,必将证得佛法精义。
如果你对上师有全然的信心,他的所有功德也将在你身上稳定地开展,如同生长在香山(Malaya Moun-tains)檀香树林里的林木,经过多年檀香树叶散发的香气浸熏,结果就带有檀木的芳香。然而,如果你不去找寻真正的善知识,而去依靠身心混乱的朋友,他们只会教你造作更多恶业,你将像一束掉落阴沟的吉祥草36,难以洁净。这是为什么说:
先是审慎寻上师;
尔后审慎善承事;
最终审慎修法教。
依此三审慎行者,
解脱道上进无误。
在此末法时期,因为人们智力有限、缺乏决心,所以需要以精要的形式来修习佛法。视上师与观世音菩萨无二无别的虔诚心,配合六字大明咒持诵的修法,正符合此精简的需求。六字大明咒非常容易念诵,也浓缩了所有佛教经典的要义。它是观世音菩萨的心要,所带来的加持是无尽的。如果你把它当做主要的修持,那么人、天人、甚至伤人的鬼神,都会善加对待你,你将长寿而无病无殃。在下一世,你会投生普陀山的极乐净土,或至少生在佛法盛行之地。这是因为观世音菩萨的心咒含有诸佛无尽的加持与慈悲。
35 别解脱戒:根据律藏八种在家与出家戒,能免于堕入下三道,并迈向成佛之道。
36 吉祥草:轻细成缕的草。佛陀证悟时,坐在由吉祥草编成的座垫上,故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常于许多佛教仪式中。
决心是任何努力得以成功的关键。如果你决心致富,即使刚开始只有一点小钱,终能成为百万富翁。如果你决心读书,假以时日你会变成博学者。如果你决心禅修,最后你将找一条使自己全然自由而得以修持佛法的道路。这端赖于你是否选择了正确的目标。藉由佛法的修行,就像一个所向无敌的国王征服了宿敌,你将一劳永逸地征服曾在无数累世中不断折磨你的我执。
9.
末法所生思行极卑劣。
无能利吾谄诳且欺惑;
于焉吾亦难成利他行;
止却无谓竞逐不好耶?
在这个时代,即使是自己的父母,也不能依靠他们来指引我们如何依循佛法生活。家人和朋友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即使是出于最好的动机——最多也只是积聚财富、击败对手、保护自身利益而已。他们一直在追求这些价值,他们的念头是一条爱憎相续之流。他们老是想着父母病得有多重,子女多么不知感恩,房子多么需要修缮等等。如果我们的心不断绕着这念头打转,我们早已失去对佛法的奉行。当然在常理上,我们应该关心父母亲人,尽力给予帮助,但重要的是使我们的身、语、意合乎善行,并尽量努力修持佛法。
遇到令人愉悦的经验时,即使如品尝一口美食这般小事,我们也只想留给自己,甚少愿意让别人取代自己来享用。事实上,这种自私的欲望毫无意义,不仅使别人痛苦,长久以往也会带给自己痛苦。只想到自己,就是背弃了菩萨的六度万行。依止一位善知识,放弃对财富、食物、衣服和友伴的一切自私迷恋,不是比较好吗?
如果你跟随末法时期大多数人的样子,结果就只是像他们一样成了欺骗专家。你会浪费生命在追逐得不到的事物上。你会像忙于玩耍而忘了饥寒的孩童般,不知是日将尽,直到天黑才突然想起妈妈而开始哭号。如果你真正想要帮助众生,必先使自己完善。如果你拟定许多野心大计,要做生意、招揽信徒、自抬身价宛若上师,你将如蜘蛛般自陷网中。耗尽一生去织结这般的蛛网,你将难以察觉光阴正在飞逝,直到突然恍知死期已至。你将竭尽所有精力、历经各种险阻,但这些险阻并不像精神修行的试炼,丝毫无助于自我的提升。
尊贵的噶当派上师常用极谦卑的方式来修行,全然不顾舒适逸乐。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抛弃了王宫的享乐,苦行六年之久。既然我们是他的追随者,难道不该抛开俗务,忘却亲朋好友的无尽纷扰,全心全意追循一位真实上师的教导吗?
在轮回中打滚到底有何好处?轮回中的诸事不断遽变,百万富翁变乞丐,乞丐变百万富翁。不论发生什么事,人们永远不会满足——如果赚到一百万,就想赚两百万,如果赚了两百万,就想赚三百万。如此你怎么会满足?只有一件事你应该永远感到不足,那就是你的修法。要像一只饥饿的蛮牛吃草一般,永远凝视前方,看那里可以找到更多青草。照此方式修行,就不会失望。
假若在一生中,每件东西你都想得到的话,就永远不会有够用的时间。俗话说:“所有计划如同儿戏。若我们真要付诸实行,永远也完成不了;但如果我们撒手不管,它们霎时都结束了!”
10.
承侍上者难令其悦意;
养护下者难令其满意;
悲悯顾他他人不顾念;
思惟此理下定坚决心。
不管你做什么,都无法满足每个人。这世上有权势的人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不论你多么努力尝试去取悦、服侍他们,他们都不会心存感激。他们甚至很容易被一些小差错激怒而处罚你、鞭打你或把你关进牢里。而那些依靠你的人,不论你多么照顾他们,也无法永远让他们满意。不论朋友的动机是如何良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如果你依循他们的建议,只会在轮回之网中愈陷愈深。征服仇敌和照料亲人是永无止境的,全是在浪费时间。在利他之前先要使自己完善,而要使自己完善则必先切断以下三种束缚:服从权贵,无济于事地助人,以及人云亦云。
试图取悦权贵,只会引起情绪骚动。试图用此生的俗事去帮助他人,只是替轮回火上加油。不论这些方法能带来多少满足,充其量都只是暂时的;对死亡一点帮助也没有。事实上,这些是对慈悲的误解。真正的慈悲是将众生安顿在无死的、极乐的圆满佛果上。
深陷轮回中,你应当觉得自己像个被关在地牢里的囚犯,一心只想着如何脱逃。了知日常俗务的无谓,就像噶当派大师常说的:
安汝心于法,
安汝法于简,
安简于念死,
安死于僻穴。
安住在偏远的地方闭关,远离纷扰,是确保你会真正修行佛法的最佳方式。
难道我们不应把这些谨记在心,并且努力使自己完美吗?那是朝向真正利他的第一步。
11.
博学不圆教义增争辩,
修持不为利他多诋毁,
上位不理政事图谋乱,
思惟今世如斯悲厌离。
虽然伟大、证量高深的上师的确出现在此末法时期的迷惘人群中,但他们就像水银泄地般没入尘土。他们虽精通五明37,并广为弘法,但多数人不是以邪见妄加批评,就是对佛法兴趣缺缺。即使有少数人真正听闻,但一、两天后就觉得乏味,不能了解受持这样的法教是如何地珍贵稀有。
如果有人接受了法教却不实修,他们可能是得到浅薄的知识,这只会增长其傲慢心。他们可能展现出某种程度的持戒,但这只会助长他们对自身德行的迷恋。他们可能获得高位,但这只会滋生贪念、滥权和反抗之心。这样的徒弟不比普通人好;他们既未奉行佛法,也未能利益他人。
在过去,具德上师会无误地详述法教,进行经辩以厘清任何法义上的偏差,并撰写释论以说明其涵义。这三种佛行事业就像炼金的不同步骤,可以保存及弘扬法教,引导人们真正地修行,臻至证悟。但今日,这些佛行事业却引导各个传承到骄慢与嫉妒的顶峰,使他们热中于竞争、批评和敌对,破犯三昧耶(samaya)38而毒害了真正实修的祥和氛围。
即使像莲师和无垢友尊者39这样的完全证悟者,具有示现奇迹的力量并证得五神通40,有能力带领那些仅是见、听或忆念他们的人走上解脱道,但还是有一些人吹毛求疵,怀疑他们成就的真之实性并想着:“这都是谎言和魔法师的伎俩。”
37 五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和内明。
38 三味耶:密咒乘的誓约与戒律,使上师与弟子、教徒与修法之间所有重要关联得以确立。
39 莲师:伟大的莲花生大士。他与班智达毘玛拉密札(无垢友尊者)是两位印度大师暨密乘成就者,公元八世纪时由赤松德赞王迎请至西藏,奠定了西藏的佛教传统。其非凡的秉赋和力量来自对密乘的精通,也证明了在佛法弘传过程中克服阻逆和障碍的无可避免,而这些障碍连当时最优秀的显教大师也无法祛除。
40 五神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
在此末法时期,弟子有这般歪曲的行径,只会造成三昧耶的破损。为此,大成就者可能无法完全利益他人,而佛法的弘传与兴盛也会受阻。
即便是那些以仁智治理邦国的人,仍遭到群起反对,甚至还被谋害。如俗话所说:“权位愈高,痛苦愈大。”
为什么连高度证悟者要利他时,也如此困难?下一个偈颂会加以解释。
12.
宣说真义不取做他解;
真心利他善意遭妄解,
今日邪谄视正如邪谄,
于焉无能利他断希冀。
在今日,当你要解说佛法时,人们会说:“真是个傻瓜!他是知道一点佛法,但对世俗生活却一窍不通。”如果你解释要如何获致真正的幸福、如何避免投生三恶道,人们根本就不相信。因为他们的猜忌和偏见会曲解你所说的每件事。在亮晃晃的大白天,当一群蒙着眼的人都同意是黑夜时,问题必定出在他们错误的认知上。今日人们普遍的心态阻绝了自身俱生的明智。
如果你以最纯净的动机给予人们殷实的忠告,他们会以为你不过是用较聪明的手法来利用他们罢了。如果你告诉人们要修行佛法,他们会想:“这会断送了我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最后我将一无所有!”他们甚至不能理解你是在试着帮助他们。如果你教得很多,人们只会说:“噢!他真是能言善道,不是吗?”却不会思索你话语的真正涵义。他们不能察觉何者就长远来说对他们最好,以为你是在伤害他们。他们扭曲地就像歪斜的老树,心中所认知的任何事物也都是扭曲变形的。
在过去的黄金时期,当父母提出忠告时,子女就会照做。现今的情形就不同了,所以最好缄默。很少有人试着把上师的教导付诸实修。大部分的人都忙着赚钱,把工作做好,努力获致高位。受到这些目标的诱引,人们被执着和恶毒的野心层层包围。为了跻身前茅,他们欺骗别人,只考虑自己自私的意图。如此邪谄之人又要如何互助呢?
如果你仔细检视这些令人悲哀的状况,就会很清楚轮回里所有狂乱的作为是多么空洞和了无意义。你会益发确定,唯一值得追求的就是专注于精神的修持。如同米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斩断所有世俗的羁绊,专心一意在人迹罕至之处闭关,修行佛法。追随如此的榜样,难道不是最好的吗?如果你也这么做,你所获得的,将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东西。
我们该如何修行佛法?伟大的噶当派上师认为,最珍贵的法教便是空性与慈悲不二。藉由一次又一次地培养四无量心慈悲喜舍,利他的能力会毫不费力地生起。这些大师以坚持如法的修持而闻名。他们自我训练的方式,是先仔细研读佛法,然后以禅修来直接体验。这是在解脱道上向前迈进的正确方法,能够达到究竟佛果的无上胜乐。
尊贵的班智达阿底峡(Atisha)是噶当派传承的创建者,被尊称为“第二佛”,将菩提心与修心的法教带到雪域西藏。在自身的修持中,他不断培养至诚的慈悲心。如果我们也像他一样,以悲悯众生而发心,我们将建立为了利他而寻求证悟的坚定愿心,也就没有不能成就之事。如果没有这样的愿心,我们的悲心只不过是对真正悲心的惨淡模仿罢了。所谓:“希冀别人快乐,即使对那些想要伤害我们的人也是如此,就是极乐的根源。”最后当我们到达了这个层次时,对众生的悲心自会毫不造作地生起。
当佛陀在兜率天(the Tushita heaven)即将成为此劫的四尊佛时,他宣布:他化身在南瞻部洲、示现佛陀诸善行的时候到了。众菩萨和天人都试着劝阻他:现在是黑暗时期,遍地充斥着异端邪说。但佛陀回答,他确信能够实现利生的誓愿。为何他拥有如此的信心?那是因为他的悲心无限,且他深知以悲心之力,无事不可成。因此,他吹奏海螺以为证,其音色之美妙庄严,超乎了所有天人合奏的一切乐声。
为了开展庞大的悲心,我们必须舍弃世俗的做法,并致力驯服顽固、狂野的心。如果试着把佛法的修行与世俗的追求混在一起,我们的证悟将不完美,如同一块沾有污点而失去光泽的黄金。与其仓促从事、仅稍稍反映真正菩萨事业的行为,不如先努力修心。然后,当我们证悟到空性和慈悲不可分时,便能自在地效法诸佛菩萨的步履。
如果仔细审视支撑你追求世俗目标的一般价值观,并试着去发掘它们从何而来,你会发现那是因为无法正确探查事物所致。通常我们是在迷妄的假设下行事,认为万物有几分真实、具体的实体性。但当你更仔细观察时,会发现现象界就像一道彩虹,鲜明绚丽,却没有任何实质的存在。
我们对现象界本质的迷惑,可依现象的不同种类区分为:物质性、言语性和心理性。关于物质性的迷妄,原颂如是表示:
13.
“观见万法如幻”诸佛语,
今日幻化犹胜昔日幻,
狡诈术师施设幻术者,
今是如幻垢行戒慎之。
轮回与涅槃无尽的现象,就如同魔术的幻影。遍宇宙找不出一个永恒、本俱存在的实体。从未有过一个国王可以永远保有其王国;从未有过生而不死之人;从未有过不会消散的群体。一切就像出戏,戏里演员们扮演着战争、情欲和死亡。凡事就像场梦,有时是美梦,有时是恶梦。
在此末法时期,我们已经到达幻象的顶点。人们早已遗忘黄金时期的纯净。他们不管来世,只顾眼前即刻的满足;他们诡谲而不可靠,把佛法葬送在堆积如山的有害恶行里。世界和众生每一刻都在改变方向,就像麦秆随风摇摆,早上是真的,到晚上就不真实。不按时令的雨、雪、冰雹、炎热和寒冷,扰乱了四时节气的自然历程。看到这一切,我们必须了解当好事降临时不须特别欣喜,因为它可能随时会变成相反的境况;我们也必须了解,在恶劣环境下也不须过于沮丧,因为相较于三恶道中无数众生的苦难,我们的困顿实在微不足道。
魔术师从不会被自己的伎俩所骗。当他幻变出马群、牛群、车乘或任何幻象时,不论有多么惟妙惟肖,他都知道它们并不真的存在。如同魔术师不会被自己创造出来的幻象所愚弄般,一个已经证悟万法空性的菩萨,认清世间所有的追求都属虚幻,即使他过着在家居士的生活,也不会受烦恼或我执影响。他了解一般世俗行为空的本质,既不受其诱惑,也不会为之害怕。他既不希求成功,也不惧怕失败,因为他对自己的闻、思、修具足信心,不论做什么,都会使他愈来愈接近彻底的解脱。
然而,这样的了悟如今很少见了。迷妄日积月累,就像滑稽的猴子相互模仿般地激增;这种迷妄深到让我们难以找到一条全身而退的出路。我们已丧失看清事情真相的能力,因此要我们不浪费生命是很难的。但就像过去诸佛所说的:“万法皆是有为法(compounded),凡有为法均无常,无常即苦。”所以我们应认清世俗价值是什么;放下所有对财富、衣、食的思虑;不再占他人便宜;努力使我们的心与佛法相融合。如果我们能够舍弃所有忙碌的世间活动,在佛法上的修行便能持续地直趋目标。佛法的修持和种种善行也如梦如幻般不真实,但透过这些如幻的功德,我们将得到如幻的证悟之果。
我们必须以世俗谛和胜义谛这两种真理来理解万物的本质。简言之,世俗谛就是现象显现的范畴,由一连串相互依存的因、缘和合所产生。既然一切万象是以此方式互相连接,在世俗谛的层面就无法避免因果法则的作用;善或恶的行为必然会产生快乐或痛苦。一旦因缘现前,就不能阻止果报的产生;就像春天土壤里的种子,若有阳光的煦照和雨水的滋润,就会长出花和果实。这就是我们应该连最微小细行的潜能,也要一直保持警觉的原因所在;我们也应该明了,能够有机会修持佛法是多么稀有珍贵。现在我们手边可能拥有这个机缘,但随时都有可能因死亡而失去。我们不应该再浪费时间了。不断思惟无常会激励我们修行。正如怙主佛陀所说:“一切足迹中,象印为第一;一切思惟中,念无常第一。”
了知一切事物的无常,即是了悟万法空性本质的关键。这就是胜义谛,唯有那些已全然证悟的人才能明了。究竟而言,这两种真理无二无别,显空不二。
关于言语性的迷妄,原颂说道:
14.
“观见万语如响”诸佛语,
今日回响犹似空回音,
所言所想不等空谈响,
于此诡谲空响厌憎生。
轮回生活里的所有言语和态度,不管是可喜或可憎、友善或批判,都只是空谷回音。如果你站在悬崖边,不论是侮辱或谄媚的喊叫都会回传给你,又有什么理由沮丧或得意呢?火、风、水、野兽的叫声、人类的话语等宇宙的声音,都没有任何的实质,它们只是无法抓住的空响罢了。
我们在述说过去的故事、谈论现在的情况与商讨未来的计划时,绝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爱憎表达。话语来来去去,毫无实据,无迹可寻。你可能听到有人上午被称赞,下午就被斥责。人们心存恶念时,可能说着甜言蜜语;相反地,当他们心怀善意时,所言可能冷酷无情。如果你将一切的言语当真,必定被误导。所以不要理睬世俗的闲谈,改以念诵祈祷文和咒语,并大声读诵佛经。
由赞美和批评所产生的快乐和痛苦瞬间即逝。被恭维时,不要骄傲,把赞美当做在梦中或幻想时所听到的某种东西。告诉自己被赞美的不是“你”,而是那些经由修行所培养的美好德性。事实上,只有那些证得解脱之人,才真正值得赞美。
被批评时,把它当成一个认识自己潜藏过失的机会,以增长谦卑。诚谓:“责难与恶劣对待,是禅修之花的根源。”它们是你的上师,用以摧毁执着和渴爱。若将恶语和苛责当做修行道上的逆增上缘,将激发修行,使你持戒更加谨严。你要如何报答这样的恩惠呢?
对一个已经明了言辞如幻本质的菩萨而言,批评和, 毁谤只会增进他的禅定修持。无论遇到好的或坏的情境,两者都会增长他的福德与智慧。他从不会任由烦忧和欲望摆布,因为他的心安住在无扰的圆满正见中。他舍弃了所有世俗的价值,却得到未曾追求的尊崇。
对我们来说,即使一心一意付出所有,企求名闻天下,总还是会遭人诋毁;纵使我们因勇气、美貌或权力而成名,所获得的声名毕竟还是暂时的。
所以当你受到恭维时,想一想这只是因为你实践了佛法的教授而已。当你受到批评时,用它来提醒你增长对别人的悲心,舍弃轮回的行为方式。
15.
所见非是人者是骗徒,
所说非是话语是谎言。
与焉今日无人可信倚,
吾人孑然一身任悠游。
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像困居在食人魔聚集的岛上,绝不能放松警戒。我们遇到的任何状况,很容易转变为悲惨境遇的来源;我们遇到的任何人,也很可能把我们引入歧途。唯有一件事可以确定;只有善知识能给我们有效的建言。这点必须谨记在心。
既然心这么容易被物质现象的妄念愚弄,又很容易被世俗妄语搅扰,那么远离这些到僻静之处禅修不是比较好吗?这是开展对众生慈悲心的最好方式。如果你日复一日如是修行,最后就能以菩萨的无尽悲心来行事。
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直到明白此生的活动是何等令人受挫和毫无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你会为这黑暗时期众生的微脆而感伤,并生起强烈出离轮回的决心。如果这些态度能真正深植于心,大乘佛法的功德与成就一定会应运而生。如果出离轮回的真正决心并未根深蒂固,那么你的佛法修行将永远不能全然展开。
16.
身行正法所行逆众人;
言说正语所言怒众人;
善心真诚纯净反遭忌。
是故适己韬光养晦时。
现下让别人明白我们真正内涵的时机尚未成熟,也不是给予劝告、期待他们变得更好的时候——那只会激怒他们。此时反而是检视自身过错,并对症下功夫的时刻。
我们活在人心错乱的时代;人们所做或所说,很少跟他们真正所想一致。人事快速变迁,使我们无法依赖任何人事物。事实上,除了具德上师,没有人能给我们可信赖的忠告。
在过去,任何人受了出家戒,穿上僧服——佛陀法教的光荣表征,并正确修持佛法,就会得到大家的赞同、尊敬和支持。现在,如果有人这么做,人们会以为他不是在自我炫耀,就是人格不健全,而无法适应这个世界。
如果你以纯净的心去帮助别人,他们会怀疑你一定想愚弄他们。如果你说真话,必然点出人们的缺点,没有人喜欢如此。与其这样,不如隐藏你真正的内涵,像灰中余烬般过活。下一个偈颂便解释要如何去做。
17.
寂静山林独居以藏身;
息交绝游少言以藏语;
专倚注视己过以藏意;
此即所谓秘密瑜伽士。
一旦你受制于各种纷扰的活动,就永远不能从妄念中解脱;所以,单独住在远离世俗享乐的地方是很重要的。没有一个地方比鲜为人知的幽僻山谷洞穴更适合栖身了。那里只有野生的鸟、兽为邻。在这种环境下,你的慈爱与悲心将会增长,贪爱与嗔恨会从内心消失,而你的禅修也不会受干扰而分心。
嘴巴是罪恶之门。虽然话可以从口中轻易溜出,但它所带来的后果却深远而严重。多数的闻谈只是贪爱和嗔恨的表达而已。如果你说得太多,将惹上麻烦,就像一只鹦鹉落到被关在鸟笼的下场。所以应舍弃不必要的闲谈。
是心让我们在轮回里徘徊流转;是心不断地产生贪、嗔、痴、慢、疑五毒;心必须为遍布三界的妄念负责。与其让这个爱惹麻烦的猴子心性恣意地糟蹋我们,不如持续细察自己的过失,只要恶念一生起,就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对治它。举例来说,增长无私来对治贪爱;增长慈爱来对治嗔恨;思惟十二因缘41如何造成轮回来对治愚痴。善行的关键就是修心,这就是为什么说:
苦行要旨善护心;
除此,苦行有何益?
不断检查心境是否与法教一致,或已被烦恼入侵。如果心能守戒并保持明觉,身和语自然就会跟进。这种心的内在修持,就是真正的上师,佛法是随时都可以运用的,否则它又有什么用?
41 十二因缘:因果互倚的瀑流,由无明开始而生起世俗谛的现象。
隐匿的瑜伽士是不会跟他人厮混,也不涉入世俗活动的修行者,既不求名也不求追随者。他对修行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灼热渴望,并抓紧法的根本——出离轮回的决心。现在你可能会想:“若我现在舍弃了所有世俗活动,以后会怎样?我要如何找到食物、住所和其他东西?”如果你让这些迷妄的疑虑和不安支配余生,只会使轮回的网愈扯愈紧。一旦这些根深蒂固的习性持续,痛苦也会延续下去。除非你真的厌恶世俗生活,并满足此刻所拥有的一切,否则你不会是一个好的佛法修行者。
18.
无一可信是故起厌憎,
无一具义是故悲惆怅,
所欲时不我与坚决心;
恒念如斯三事得裨益。
我们经常把对我们友好的人当做朋友,把那些挡我们的路的人视为敌人,但这些判断相当不可靠。那些我们现在认为是朋友的人,将来可能轻易地变成敌人,反之亦然。从没有一件事是完全固定不变而牢靠的。
轮回中的种种事物,终将如水塘上的指划般不留余迹。这一生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奋斗以求取成功与幸福,甚至工作到精疲力竭,也将毫无所获,因为在我们跨入死亡门槛时,又能带走什么?
当我们投入一些计划时,内心充满着过去和未来的种种思绪,失去当下的念念分明;这样要从情绪的羁绊中获得自由,是非常困难的。总之,在这一生中即使想要实现所有计划和想法的一半,也不够时间去完成。认知到这一切毫无实义,并对今生所有的世俗活动感到嫌恶和疲惫,我们不就应该坚持修行佛法吗?
从没有人不死。即使是已证悟的觉者、释迦牟尼佛具足佛的三十二相和八十随形好,也示现肉身死亡以提醒众生无常。即使是梵天(Brahma)、帝释天(Indra)及其他轮回中最高天界、寿命长达一劫的天人,也终究难逃一死,因为他们尚未根除烦恼障,必再投生下三道。试想我们拥有这个诸多不完美的脆弱人身,又该当如何?
如果你自以为了不起,稍有不适就发怒,那么你绝不会是个真正的修行者。直到现在,我们都只想着自身的舒适、成功、家庭和朋友。无数累世以来,我们只想到自己的幸福;现在是开始想想什么对他人最好的时候了。我们现今的喜悦或悲伤,正是过去世种下的果报,因此对苦乐存有希望和恐惧是毫无意义的。相较于无数众生的福祉,自身的苦或乐根本不重要。所以,欣然接受痛苦以提醒自己轮回的不完美,用它来激励修行,并做为消解他人痛苦的时机。同样地,用快乐去滋长你的力量,努力趋向证悟,并增长慈爱之心。
思惟这一切,悲哀、厌离和决心就会自然生起;目睹众生的境况,你却无能为力而伤悲;想到在堕落的轮回里持续漂流,就感到厌离;于是决心藉修习佛法来做点事。
19.
乐时不再欢乐有时尽;
不欲痛苦依法断离苦。
无论苦乐知昔业力作,
是故于此毋须希惧尔。
此时此刻,你或许正体验着各种幸福欢愉,但这些都不会久长,所以不要执着。今生你必会经历各种困难、疾病和其他麻烦;重要的是从这些经历中,了知法教的真实意义。
不论何时我们经历痛苦或快乐、不幸或满足,都是过去行为的结果。如果你现在健康、有名或富裕,那是因为你过去所行的善报;如果你因疾病、障碍或重重困境而受苦,那是你过去恶行的果报。不管身处何种环境,你都可以净化自心。受苦时,你可以发自内心深处祈求,愿你的苦能代替别人的苦,让他们所有的痛楚和苦难永远了脱。你受的苦愈多,就愈能实践替一切众生承担痛苦的修行。
以这种方式来经历困境,把它当做修持佛法的一种激励,它们会成为助力而非障碍。伟大的米勒日巴尊者就是用这种方法,将他所受的痛苦和艰难全部转向证悟之道,成为最完美的例子。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一样,放弃对此生舒适、快乐的一切考量,欣然接受所遭遇到的任何状况,做为修行的资粮吗?
20.
求人者众逢人皆微笑;
己欲者多样样皆必备;
算计能作所作心希惧;
从今随缘行止不作矣。
为了财富和权势,你必须取悦权贵,笑得谄媚又伪善,只求达到目的。一旦你踏入权力和富贵的世界,你的心就会充满忧虑,经常萦绕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
到最后,不论我们变得多么显达富贵,似乎永远都不够。我们对自己所拥有的从不感动满足。正如俗话所说:“贪欲就像一只饥饿的狗。”就算能尝到天人的珍馐美馔,我们还是会希求更美味的食物;即使能穿到天人华美的服饰,我们仍会渴求更精致的衣着。所以不要无谓地自我虚耗,像个追索彩虹尽头的小孩!世俗的目标完全无益;开展为帮助一切众生而修行佛法的信念,才是生命中唯一有价值的目标。
佛法的基本要点就是远离生命中对苦乐的恐惧和希求。在荒野独自生活,满足于你所拥有的,就会免受各种需索的折磨。没有许多障碍、分心事物或冲突,修行就容易多了。反之,穷毕生之力试图得到世俗成就,就像在干涸的河床上捕鱼一样徒劳。清楚了解这一点,立定决心,不要让生命去追求这般毫无意义的目标。
21.
今日既死无悔轮回法,
长命百岁无喜韶华逝。
是故死活今生有何义?
唯修佛法诚为来世矣。
如果你已修行佛法,你的生命就很有意义,即使今天突然被雷电劈死,也毋须有任何遗憾。
如果你不曾修持佛法,至少有一件事不用担心:你没有任何机会远离轮回;你现在就置身其中,而且还会在里面耽留生生世世,像一只被困在罐子里的蜜蜂,飞上飞下却无处可逃。如果你继续浪费时间,不论再多活几年或上百岁,到头来都没什么差别。
至今,或许你已浪费许多时间,但一旦你开始修行佛法,那么不论你活多久,每一天的每一刻都是和上师相处,接受他的教导,并全心全意修持直到死亡降临的无比宝贵的机会。那时你会清楚知道,没有一件事比佛法更值得;并且明白,为使自己完善而修持,是今生和来世的一项珍贵投资。
觉察整个现象界是多么梦幻无常,当死亡来临时,你就会像对待老友一样地欢迎它。犹如无可匹敌的冈波巴大师(Gampopa)所说:在死亡时,已除尽轮回习气的最上乘修行者会融入大明光中;中等的修行者虔信自己会直登净土而了无畏惧;修持了一些佛法的下品修行者至少也没有悔恨,知道自己将免于投生三恶道。
即使你强烈执着于今生的事物,也无法留住它们。青春及伴随而来的欢乐匆匆而逝;没有佛法,就算活到百岁也只是延长年老的痛苦而已。只要你的心仍被八风42所染污,就没有任何闻、思、修能让你获得解脱。世俗的目标是永无止境且没有实益的。纯为利他而追求证悟的修行,才是最崇高和最有价值的立志目标。这就是菩提心,一切修行道的精髓,能成就一切法门。
42 八风:依龙树菩萨所定义,分别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每件事都有一个恰当的时机。农夫知道何时应该犁田、播种或收成,从未错失从事每件工作的适当时机。现在你拥有健全的身心功能,已经遇到上师,也接受了他的法教,你要让解脱之田荒废吗?
大多少人做了很多未来规划,但他们计划的未来,只不过是今生的短短数载,这是极为短视的。我们还有来世的漫漫长路要走。死亡只是一个必须独自跨过的门槛,唯有对上师三宝的虔信和对修行的信心,才能帮助我们面对死亡。亲戚、朋友、权势、财富和其他我们习于依赖的任何事物,到时都不复存在。所以,如果你现在把生命浪费在无尽的次要工作上,可以确定你在死时必将悔恨哭泣,并被强烈的不安侵袭,就像一个小偷刚被丢入监牢,不安地等待刑罚。亦如米勒日巴尊者对猎人奇惹瓦•贡波•多杰(Chirawa Gonpo Dorje)所说的:
暇满人身诚可贵,
如汝之人非如是。
一个人或许会发觉自己没食物吃,没衣服穿,没房子住,但如果内心充满对上师和三宝的信心,那么此人不管是生或死,他的心一直都是喜悦和自信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