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道品诵 根相应
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道品诵 根相应
根相应 (上) (欠)
杂阿含经卷二十六
根相应 (下)
654( 六四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根:未知当知根;知根,
无知根’。尔时世尊即说偈言:‘觉知学地时,随顺直道进,精进勤方便;善自护其心;如自知生尽,
无碍道已知;以知解脱已,最后得无知,不动意解脱,一切有能尽。诸根悉具足,乐于根寂静,持于最
后身,降伏众魔怨’。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5( 六四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谓为五?谓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6( 六四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比丘于此五根如实善观察者,于三结断、知,谓身见、戒取、疑,是名
须陀洹,不堕恶趣法,决定正向于正觉,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657(六四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五根如实观察者,不起
诸漏,心得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善
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8(六四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
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59( 六四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若比丘于如来所起净信心,根本坚固,余诸天、魔、梵,沙
门、婆罗门,及余世间,无能沮坏其心者,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
摄心增进;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已生善法,
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是名精进根。何等为念根?若比丘内身身观住,殷勤方便,
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如是说,是名念根。何等为定根?
若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若比丘苦
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是名慧根’。佛说此径已,诸比丘闻佛所说,
欢喜奉行。
660( 六四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
此五根如实观察已,于三结断、知。何等为三?谓身见、戒取、疑。是名须陀洹,不堕恶趣,决定正向
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1( 六四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
此五根如实观察已,得尽诸漏离欲解脱,是名阿罗汉:诸漏已尽,所作已作,离诸重担,逮得己利,尽
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2( 六五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若
我于此信根、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不如实知者,我终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中,
为出、为离,心离颠倒,亦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
说。诸比丘!我于此信根,正智如实观察故,信根集、信根灭、信根灭道迹正智如实观察故,我于诸天、
魔、梵,沙门、婆罗门众中,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信根,精进、念、定、
慧根,亦如是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3( 六五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诸比丘!
我此信根集、信根没、信根味、信根患、信根离不如实知者,我不得于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
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
是说。诸比丘!我于信根、信根集、信根没、信根味、信根患、信根离,如实知故,于诸天、魔、梵,
沙门、婆罗门众中,为解脱、为出、为离,心离颠倒,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佛说此经已,诸比
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4( 六五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
此五根,若利、若满足,得阿罗汉;若软、若劣,得阿那含;若软、若劣,得斯陀含;若软、若劣,得
须陀洹。满足者成满足事,不满足者成不满足事,于此五根不空无果。若于此五根一切无者,我说彼为
外道凡夫之数’。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5( 六五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若比丘于
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得见到;于
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软、若劣,
得家家;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是名比丘根
波罗蜜因缘,知果波罗蜜;果波罗蜜因缘,知人波罗蜜。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减少者作减少事,彼诸
根则不空无果。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凡夫数’。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6( 六五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此五根,一切皆为慧根所摄受。譬如堂阁众材,栋为其首,皆依于栋,以
摄持故;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摄持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7( 六五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信根者,当知是四不坏净。精进根者,当知是四正断。念根者,当知是四
念处。定根者,当知是四禅。慧根者,当知是四圣谛。此诸功德,一切皆是慧为其首,以摄持故’。乃
至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8( 六五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圣弟子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依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信
根成就;信根成就,即是慧根。如信根,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是故(成)就此
五根,慧根为其首,以摄持故。譬如堂阁,栋为其首,众材所依,以摄持故。如是五根,慧为其首,以
摄持故’。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69( 六五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若圣弟子成就信根者,作如是学:圣弟子无始生死,无明所著,爱所系,
众生长夜生死往来流驰,不知本际。有因故有生死,因永尽者则无生死。无明大闇聚障碍,谁般涅槃?
唯苦灭、苦息、清凉、没。如信根,如是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亦如是说。此五根,慧为首,慧
所摄持。譬如堂阁,栋为首,栋所摄持’。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0( 六五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信根,精进根、念
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谓圣弟子于如来所起信心,根本坚固,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
及诸世间法所不能坏,是名信根。何等为精进根?谓四正断。何等为念根?谓四念处。何等为定根?谓
四禅。何等为慧根?谓四圣谛。此诸功德,皆以慧为首,譬如堂阁,栋为其首’。佛说此经已,诸比丘
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1( 六五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何等为信根?若圣弟子于如来发菩提心,所得净信心,是名信根。何等为
精进根?于如来发菩提心,所起精进方便,是名精进根。何等为念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念,是
名念根。何等为定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起三昧,是名定根。何等为慧根?于如来初发菩提心,所
起智慧,是名慧根。所余堂阁譬,如上说’。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72( 六六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根,何等为五?谓信根,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于此五根修习、多修习,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苦断’。佛说此经已,诸
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93 相 应 部 经 典
归命彼世尊 应供等觉者
第四 根相应
第一 清净品
[一] 第一 清净1
一~二 舍卫城因缘……于此处,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
比丘!此为五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二(大正藏二、一八二a)
第四 根相应 一
相应部经典六 二
[二] 第二 预流1(一)
※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四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圣弟子名
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注1 杂阿含二六、三(大正藏二、一八二b)。
[三] 第三 预流1(二)
※ 三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四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
194 圣弟子名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注1 参照前经。
[四] 第四 阿罗汉1(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比丘!故
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名
为正知解脱是。’
注1 杂阿含二六、四(大正藏二、一八二b)。
[五] 第五 阿罗汉1(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而解脱,诸
比丘!故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已利、尽
有结,名为正知解脱是。’
第四 根相应 三
相应部经典六 四
注1 参照前经。
[六] 第六 沙门婆罗门1(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知
195 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
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
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之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彼诸
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七] 第七 沙门婆罗门1(二)
※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信根、不知信根之集、不知信根之灭、不知信
根之顺灭道;不知精进根……乃至……不知念根……乃至……不知定根……乃至
……不知慧根、不知慧根之集、不知慧根之灭、不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
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具寿对沙门
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信根、知信根之集、知信根之灭、知信根之
顺灭道;知精进根……乃至……知念根……乃至……知定根……乃至……知慧根、
196 知慧根之集、知慧根之灭、知慧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
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
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参照前经。
第四 根相应 五
相应部经典六 六
[八] 第八 应观1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应于何观信根耶?四预流支是。应于此观信根。
四 诸比丘!应于何观精进根耶?四正勤是。应于此观精进根。
五 诸比丘!应于何观念根耶?四念处是。应于此观念根。
六 诸比丘!应于何观定根耶?四静虑是。应于此观定根。
七 诸比丘!应于何观慧根耶?四圣谛是。应于此观慧根。
八 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五(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三四(大正藏二、一八五c)。
[九] 第九 分别1(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
197 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
固,于诸善法不舍轭2。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长久以前之所作、长久以前
之所说,忆念、随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第四 根相应 七
相应部经典六 八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注1 杂阿含二六、六(大正藏二、一八二b),二六、一四(大正藏二、一八三b)。
2 不惧辛劳之重担。
[一0] 第十 分别1(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坚信如来之菩提: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觉、
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198 四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善法,努力、勇健坚
固,于诸善法不舍于轭。彼对未生之恶不善法,使之不生,生欲、精进、发勤、策
励于心;对已生之恶不善法,为使断,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未生之善
法,使之生,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对已生之善法,为使住、不忘失、倍
增、广大、修习、圆满,生欲、精进、发勤、策励于心。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久前之所作、久前之所说,
忆念、随念。彼于身观身……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对
世间之贪忧调伏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彼离诸欲、离诸不善法,
第四 根相应 九
相应部经典六 一O
有寻有伺,对由离生喜与乐之初静虑,具足而住。寻伺静寂故,成内净、心一趣,
无寻无伺,对由定生喜与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离喜故,住于舍,对正念、
正知之乐,于身正受,如诸圣者之所宣说,对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
断乐、断苦故,及先已灭忧与喜故,对舍念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199 七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有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彼对此
苦如实了知,此苦集如实了知,此苦灭如实了知,此如实了知顺苦灭道。
八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诸比丘!此为五根。’
注1 参照前经。
第一 清净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二预流
二之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应观二分别
第二 软 弱 品
[一一] 第一 获得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信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信,对如来之菩提坚信:如是,彼世尊为应供、正等
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诸比丘!此名为信根。
第四 根相应 一一
相应部经典六 一二
四 诸比丘!以何为精进根耶?
诸比丘!依四正勤获得精进。
诸比丘!此名为精进根。
200 五 诸比丘!以何为念根耶?
诸比丘!依四念处获得念。
诸比丘!此名为念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定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
诸比丘!此名为定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慧根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有智慧、圣、决择而正顺苦尽,成就生灭慧。
诸比丘!此名为慧根。
八 诸比丘!以此为五根。’
[一二] 第二 略说1(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
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
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注1 杂阿含二六、七(大正藏二、一八二c),二七、二四、二八(大正藏二、一九六c)。
[一三] 第三 略说1(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
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
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第四 根相应 一三
相应部经典六 一四
四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201 [一四] 第四 略说1(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
此软弱者,则为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
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四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不
唐捐。’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一五] 第五 广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
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
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
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
者。’
[一六] 第六 广说(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
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
第四 根相应 一五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六
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
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
者。
四 诸比丘!如是,依根之差别,有果之差别;依果之差别,有人之差别。’
202 [一七] 第七 广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
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
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
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
者。
四 诸比丘!如是,圆满行者,成圆满;一分行者,成一分。诸比丘!吾谓五根为
不唐捐。’
[一八] 第八 向1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向阿罗汉果现
证;较此软弱者,则为不还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不还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
一来者;较此软弱者,则向一来果现证;较此软弱者,则为预流者;较此软弱者,
则向预流果现证。
四 诸比丘!若总照此五根者,则为外道,谓属凡夫之数。’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一(大正藏二、一八三a)
[一九] 第九 寂静
※ 二 时,有一比丘,来世尊住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在一面之彼比丘,
白世尊曰:
第四 根相应 一七
相应部经典六 一八
三 ‘大德!根具足,所谓根具足者,大德!应以何为根具足耶?’
203 四 ‘比丘!于此,有比丘顺寂静、顺等觉之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
……]修习顺寂静、顺等觉之慧根。
五 比丘!如是之比丘,为根具足。’
[二0] 第十 漏尽1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比丘修习、多修此五根者,则由诸漏尽,对无漏之心解脱、慧解脱,
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八(大正藏二、一八二c)
第二软弱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获得三略说
与三之广说
向乃至寂静
以及漏尽等
第三 六根品
[二一] 第一 后有1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三 诸比丘!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能如实证知时,诸比丘!
204 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四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
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被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
我生智见,知:‘我心解脱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第四 根相应 一九
相应部经典六 二O
注1 杂阿含二六、九(大正藏二、一八二c)
[二二] 第二 命
※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女根、男根、命根是。
三 诸比丘!此为三根。’
[二三] 第三 知1
※ 二 ‘诸比丘!有三根。以何为三根耶?谓: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
三 诸比丘!此为三根。’
注1 杂阿含二六、一(大正藏二、一八二a)。其他参照大正藏一、五0b、二二八a。
[二四] 第四 一种1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满足、圆满者,则为阿罗汉;较此软弱者,则为中般涅槃者;
较此软弱者,则为损害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无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
205 则为有行般涅槃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上流,至色究竟天;较此软弱者,则为一来
者;较此软弱者,则为一种者:较此软弱者,则为家家;较此软弱者,则为七返有;
较此软弱者,则为随法者;较此软弱者,则为随信者。’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二(大正藏二、一八三b)。
[二五] 第五 清净
一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是。诸比丘!此为六根。’
[二六] 第六 预流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第四 根相应 二一
相应部经典六 二二
是。
三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
此圣弟子名之为预流,为不堕法,决定趣等觉。’
[二七] 第七 阿罗汉(一)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比
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结,
名为正知解脱。’
[二八] 第八 阿罗汉(二)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是。
206 三 诸比丘!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证知时,诸比丘!我
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不被称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
诸比丘!然而我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证知故,诸比丘!
我于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众生界中,称之为无上正等觉之现等觉者。又,
我生智见:‘我心解脱为不动,此为最后之生,更不受后有。’’
[二九] 第九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有六根。以何为六根耶?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未如实知者,
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
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六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
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
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之。’
[三0] 第十 沙门婆罗门(二)
※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眼根、不知眼根之集、不知眼根之灭、不知眼
第四 根相应 二三
相应部经典六 二四
根顺灭之道,不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不知意根、不知意根之集、
不知意根之灭、不知意根之顺灭之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
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
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207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知眼根、知眼根之集、知眼根之灭、知眼根之
顺灭道,知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知意根、知意根之集、知意根之灭、
知意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
之婆罗门。又,彼诸沙门、婆罗门,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
证、具足而住。’
第三 六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后有与命知1
一种与清净
预流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注1 ‘知’原本naya由暹罗本改为annaya。
第四 乐根品
[三一] 第一 清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
三 诸比丘!此为五根。’
[三二] 第二 预流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圣弟子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故,诸比丘!此
圣弟子名为预流,有不堕法,决定趣于等觉。’
第四 根相应 二五
相应部经典六 二六
208 [三三] 第二 阿罗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比丘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无取解脱故,诸
比丘!此比丘名为阿罗汉,漏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弃重担、逮得己利、尽有
结,名为正知解脱。’
[三四] 第四 沙门婆罗门(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不如实知者,
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
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四 诸比丘!然而诸沙门、婆罗门,对此五根之集、灭、味、过患、出离,如实知
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
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自证知、现证、具足而住。’
[三五] 第五 沙门婆罗门(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诸沙门、婆罗门,不知乐根、不知乐根之集、不知乐根之灭、不知乐
根之顺灭道,不知苦根……喜根……忧根……不知舍根、不知舍根之集、不知舍根
209 之灭、不知舍根之顺灭道者,诸比丘!彼沙门、婆罗门,我不认许为沙门中之沙门,
婆罗门中之婆罗门。又,彼诸具寿对沙门之义、婆罗门之义,于现法亦非自证知、
现证、具足而住。’
[三六] 第六 广说(一)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第四 根相应 二七
相应部经典六 二八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七 诸比丘!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七] 第七 广说(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210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之为忧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
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九 诸比丘!此是五根。’
[三八] 第八 广说(三)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乐根耶?
诸比丘!身乐、身悦、身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乐根。
四 诸比丘!以何为苦根耶?
诸比丘!身苦、身不悦、身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苦根。
五 诸比丘!以何为喜根耶?
诸比丘!意乐、意悦、意触所生之乐、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喜根。
第四 根相应 二九
相应部经典六 三O
211 六 诸比丘!以何为忧根耶?
诸比丘!意苦、意不悦、意触所生之苦、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忧根。
七 诸比丘!以何为舍根耶?
诸比丘!身或意之非悦、非不悦之所受,诸比丘!此名为舍根。
八 诸比丘!此中,乐根与喜根可视为乐受;诸比丘!此中,苦根与忧根可视为苦
受;诸比丘!此中,舍根可视为非苦非乐受。
九 诸比丘!如是之此五根,为五作三;差别之,则三作五。’
[三九] 第九 钻木0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
‘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
四 诸比丘!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苦则知‘我是苦’;彼生苦受之触灭,则知
412 :‘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苦受之触生苦根,彼灭彼止息。’
五 诸比丘!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喜则知‘我是喜’;彼生喜受之触灭,则知:
‘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喜受之触生喜根,彼灭彼止息。’
六 诸比丘!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忧则知‘我是忧’;彼生忧受之触灭,则知:
‘如是之所感受,儿缘生忧受之触生忧根,彼灭彼止息。’
七 诸比丘!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
‘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八 诸比丘!譬如以二木触摩,则生热出火焰,将彼木片分离,则如拾之热灭止息。
诸比丘!如是,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乐则知‘我是乐’,彼生乐受之触灭,则知:
413‘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乐受之触生乐根,彼灭彼止息。’诸比丘!苦受……喜受
……忧受……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舍则知‘我是舍’,彼生舍受之触灭,则知:
‘如是之所感受,乃缘生舍受之触生舍根,彼灭彼止息。’’
注1 三六受相应第十经,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五卷页)。
[四0] 第十 生
第四 根相应 三一
相应部经典六 三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谓: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是。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苦根。彼如是知:‘我
生此苦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苦根,则无
有此之理。’彼知苦根、知苦根之集、知苦根之灭、知已生苦根、无余灭处。
已生之苦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离诸欲、离不善泌,有寻、有伺,于由离生喜与乐之初
静虑贝足而住,已生之苦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苦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忧根。彼如是知:‘
214 我生此忧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忧根,则
无此理。’彼知忧根、知忧根之集、知忧根之灭、知已生忧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忧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寻伺寂静放内净,心是一趣、无寻无伺,于由定生喜与
乐之第二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忧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忧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五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乐根。彼如是知:‘我
生此乐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乐根,则无
此之理。’彼知乐根、知乐根之集、知乐根之灭、知已生乐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乐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离喜故住于舍,正念、正知,对乐身正受,如诸圣者之
所宣说—对有舍与念乐住之第三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乐根于此处灭无余。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乐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215 六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喜根。彼如是知:‘我
生此喜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喜根,则无
此之理。’彼知喜根、知喜根之集、知喜根之灭、知已生喜根灭无l处。
已生之喜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断乐断苦故、及先早灭忧与喜故,为不苦不乐,于舍念
清净之第四静虑具足而住,已生之喜根于此处灭无余。
第四 根相应 三三
相应部经典六 三四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喜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七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不放逸、热诚、精勤而住,其时生舍根。彼如是知:‘我
生此舍根,此为有相、有因、有行、有缘;无相、无因、无行、无缘生舍根,则无
此之理。’彼知舍根、知舍根之集、知舍根之灭、知已生舍根灭无余处。
已生之舍根,于何处灭无余耶?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偏超非想非非想处,具足想受灭而住,已生之舍根于此
处灭无余。
216 诸比丘!此名为比丘悟舍根之灭,引心于涅槃。’
第四 乐根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清净与预流
乃至阿罗汉
沙门婆罗门
与三之广说
钻木与说生
第五 老品
[四一] 第一 老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二 其时,世尊晡时,由宴坐起,坐于西之温处以暖背。
三 时,具寿阿难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以手摩擦世尊之手足,白世尊曰:
‘稀有哉!大德!未曾有哉!大德!大德!今世尊之肤色不能清净皎洁,手足弛
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217 四 ‘阿难!如是!于少壮有老法,于无病有病法,于寿咐有死法,肤色不能清净皎
洁,手足弛缓,一切多皱,身前倾,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之诸根有变异。’
五 世尊如是说示,如是说示已,善逝师更说曰:
祸哉可怜老
第四 根相应 三五
相应部经典六 三六
丑者成为老
暂时可意像
因老而破坏
譬如活百岁
终不免一死
老为无可逃
一切为破坏
[四二] 第二 温那巴婆罗门
一 舍卫城。
二 时,温那巴婆罗门至世尊之处。至已,与世尊俱相交谈可庆慰、欢喜、感铭之
语,而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温那巴婆罗门,白世尊曰:
三 ‘尊瞿昙!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
219 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尊瞿昙!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
不能领受。以何为归趣耶?对何之境为领受耶?’
四 ‘婆罗门!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领受。以何为五根耶?眼根、
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婆罗门!此五根有异对境,有异行境,对他境互不能
领受,以意为归趣,意领受其境﹏’
五 ‘尊瞿昙!意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意以念为归趣。’
六 ‘尊瞿昙!念以何为归趣耶?’‘婆罗门!念以解脱为归趣。’
七 ‘尊瞿昙!解脱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解脱以涅槃为归趣?’
八 ‘尊瞿昙!涅槃以何为归趣耶?’
‘婆罗门!所问过甚矣。所问不能取边际。婆罗门!梵行立,即入涅槃,趣于涅
槃、尽于涅槃。’
九 时,婆罗门对世尊之所说,欢喜、随喜,即由座起,敬礼世尊,行右绕离去。
一O 时,世尊于温那巴婆罗门离去未久,告诸比丘曰:
一一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或重阁堂,日出时由东窗照入之光,止于何处耶?’
‘大德!是西壁。’
第四 根相应 三七
相应部经典六 三八
219 一二 ‘诸比丘!如是温那巴婆罗门之于如来,信仰确固,如根之安住、坚固,为沙
门、婆罗门、天、魔、梵天,世间之任何人不能夺。诸比丘!温那巴婆罗门若于此
位命终,则无结系于彼:温那巴婆罗门将不再还此世。’
[四三] 第三 沙只城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沙只城安阇那鹿苑。
二 于此,世寓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对
此说之义述示,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当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诸比丘!有何之理
趣,依此理趣故,五根即五力,五力即五根耶?
四 诸比丘!信根即信力1,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念
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五 诸比丘!譬如有趣向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之河。其中有洲,诸比丘!有理
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诸比丘!又有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
为二。
220 六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耶?诸比丘!彼洲之东水
与西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一。
七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耶?诸比丘!彼洲之北水
与南水是。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彼河之流称为二。
八 诸比丘!如是,信根即信力,信力即信根;精进根即精进力,精进力即精进根;
念根即念力,念力即念根;定根即定力,定力即定根;慧根即慧力,慧力即慧根。
九 诸比丘!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诸漏尽,依之而无漏心解脱、慧解脱,
于现法自现证、证知,具足而住。’
第四 根相应 三九
相应部经典六 四O
注1 ‘信根即信力。’由原注。依胜解相之增上义的信根,不动于不信故为信力。比较过洲而东
流之河,洲之东西水,唯一流水,而此南北之水,即如见为二流。
[四四] 第四 东河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之东河。
二 于此处,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三 ‘舍利弗!汝对信根之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
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
死。相信否?’
221 四 ‘大德!于此,我对世尊信仰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得成。大德!若对此不知、不见、
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
慧根之修习、多修,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不成。大德!若对此知、
见、悟、现证,触于慧者,则无犹豫、无疑惑,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
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大德!我对此
知、见、悟、现证,触于慧,对其无犹豫、无疑惑,封信根……精进根……念根……
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若对此不知、不见、不悟、不现证,于慧无触
者,则其信他故,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则不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
究尽不死。舍利弗!若对此知、见、悟、现证,触慧者,则于其无犹豫、无疑惑
222 ,对信根之修习、多修,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念
根……定根……慧根之修习、多修者,则得成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四五] 第五 东园(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子母堂。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得成漏尽比丘,于悟记别,对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得知耶?’
第四 根相应 四一
相应部经典六 四二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
对此所说之义述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且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对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办、再不受后有。何为一根耶?慧根是。
四 诸比丘!圣弟子具慧者,则随住于信、随住于精进、随住于念、随住于定。
五 诸比丘!对此一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六] 第六 东园(二)
一 因缘同前
二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
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对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世尊。世尊说示曰:
223 三 ‘诸比丘!对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二根耶?
四 诸比丘!圣慧与圣解脱是。诸比丘!圣意即此慧根。诸比丘!圣解脱即此定根。
五 诸比丘!对此二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七] 第七 东园(三)
一 因缘同前
二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第四 根相应 四三
相应部经典六 四四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
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对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四根耶?
四 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五 诸比丘!对此四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八] 第八 东园(四)
一 因缘同前
二 ‘诸比丘!对几何之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以世尊为眼,以世尊为归趣。大德世尊!愿
将此所说之义说示,诸比丘当将所闻受持。’
‘诸比丘!然则谛听,善自作意,我当说。’
‘唯唯!大德!’
彼诸比丘应诺世尊。世尊说示曰:
三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五根耶?
224 四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
五 诸比丘!对此五根之修习、多修者,则为漏尽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四九] 第九 宾头卢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国之瞿师罗园。
二 其时,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别于悟,知生己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
受后有。
第四 根相应 四五
相应部经典六 四六
三 时,众多之比丘至世尊之处。至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诸比
丘白世尊曰:
‘大德!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记别于悟,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
受后有。大德!观何之义趣故,具寿宾头卢颇罗堕阇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已
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耶?’
四 ‘诸比丘!对三根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
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何为三根耶?
五 念根、定根、慧根是。
六 诸比丘!对此三根之修习、多修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七 诸比丘!此三根以何为边际耶?以灭尽为边际。为何以灭尽为边际耶?生老死
225 是。诸比丘!观生老死之灭尽故,宾头卢颇罗堕阇比丘于悟记别,知生已尽、梵行
已立、所作已办、不再受后有。’
[五0] 第十 信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鸯伽国一名阿恕那之鸯伽种族聚落。
二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对如来之教说生犹豫、疑惑否?’
三 ‘大德!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对如来之教说不生犹豫、疑惑。大德!
于有信之圣弟子,发勤而住,断不善法、具足诸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
不舍其轭,是可期。
四 大德!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大德!于有信、发勤之圣弟子,有念,成就最胜之念慧,对其长久以前之所作,
长久以前之所说,忆念随念是可期。
五 大德!其念者,即其念根是。
大德!有信、发勤、系念之圣弟子,以舍为所缘,得定、得心一趣,是可期。
六 大德!其定者,即其定根是。
大德!于有信、发勤、系念、定心之圣弟子,以‘轮回为无始,众生为无明所
226 盖,为渴爱所系,致流转、轮回、不知其前际,然无明、闇聚无余灭尽,则为寂静
第四 根相应 四七
相应部经典六 四八
位,此为殊胜位,谓:当知一切行之寂止、一切取之弃舍、爱尽、离欲、灭尽、涅
槃’是可期。
七 大德!其慧者,即其慧根是。
大德!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发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再
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
八 大德!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九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圣弟子若对如来一向信仰,彼则于如来之教
说,不生犹豫、疑惑。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发勤而住,为断诸不善法、具足诸
善法,精进、勇健坚固,于诸善法不舍其轭,是可期。
一0~一三 舍利弗!其精进者,即其精进根是。
舍利弗!于有信,发勤之圣弟子……乃至……
舍利弗!有信之圣弟子,如是再三发勤,如是再三忆念,如是再三入定,如是
227 再三了知,生如是深信:‘我前所闻之诸法,今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之。’
一四 舍利弗!其信者,即其信根是。’
此品之摄颂曰:
老与婆罗门
沙只城东河
四者之东园
宾头卢信十
第六 拘萨罗
[五一] 第一 拘萨罗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萨罗国之拘萨罗婆罗门村。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三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为其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
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
第四 根相应 四九
相应部经典六 五O
四 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
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
228 五 诸比丘!譬如于诸傍生中,以师子兽王称之为最胜,乃依势力、势速、勇猛者。
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之为最胜,乃资于菩提者。’
[五二] 第二 末罗1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末罗国一名郁鞞罗劫波之末罗村。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三 ‘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尚未生圣智者,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
丘!于圣弟子,若已生圣智,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
四 诸比丘!譬如于重阁,尚未建屋顶,则无重檐之等住,无重檐之安住。诸比丘!
于重阁若已建屋顶,则有重檐之等住,有重檐之安住。诸比丘!如是于圣弟子,若
圣智尚未生,则无四根之等住,无四根之安住。诸比丘!于圣弟子,若圣智已生,
229 则有四根之等住,有四根之安住。以何为四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是。
五诸比丘!圣弟子若有慧,则随信等而住,随精进等而住,随念等而住,随定等
而住。’
注1 杂阿含二六、一三(大正藏二、一八三b),二六、一五(同上二、一八三c)
[五三] 第三 有学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睒弥城瞿师罗园。
二 于此,世尊告诸比丘曰:……乃至……
‘诸比丘!有何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
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耶?
‘大德!我等于法,以世尊为根本……乃至……
三 ‘诸比丘!有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无学
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四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其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耶?
诸比丘!此处有有学之比丘,对此为苦亦如实知,此为苦集亦如实知,此为苦灭亦
第四 根相应 五一
相应部经典六 五二
如实知,此为顺苦灭道亦如实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
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五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如是思择:‘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
230 是真实、如是说法者耶?’彼如是知:‘其余之沙门、婆罗门,有如世尊之如是真
实、如是说法者,无也。’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
知‘我为有学。’
六 诸比丘!复次有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不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
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有学之比丘住有学地,知‘我为有学。’
七 诸比丘!有何之理趣、依何之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耶?诸比丘!于此无学之比丘,知于五根。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是。以其趣、其最胜、其果、其究竟,于身触而住,于慧通达而观。诸比丘!有此
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八 诸比丘!复次,无学之比丘,知于六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意根是。总此六根一切一切种,皆可灭于一切无余,于任何他处不再生六根,此当
知。诸比丘!有此理趣,依此理趣故,无学之比丘,住无学地,知‘我为无学。’
231 [五四] 第四 足迹
※ 二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
大故。诸比丘!如是,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何为资于菩提之句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句,精进根为资于
菩提之句,念根为资于菩提之句,定根为资于菩提之句,慧根为资于菩提之句。
四 诸比丘!譬如一切步行生类之足迹,皆为象迹所摄、以象迹称为最上,以此为
大之故。诸比丘!如是,于资于菩提之诸句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句。’
[五五] 第五 核
※ 二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诸觉分法中,以
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精进根为资于菩
提之觉分法,念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定根为资于菩提之觉分法,慧根为资于菩
第四 根相应 五三
相应部经典六 五四
提之觉分法。
四 诸比丘!譬如于诸核香中,以赤檀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觉分法中,
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232 [五六] 第六 依止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多修。以何为一法耶?不放逸是。
三 诸比丘!以何为不放逸耶?诸比丘!于此比丘,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彼
于漏与随有漏之诸法护心,则信根修习圆满,精进根修习圆满,念根修习圆满,定
根修习圆满,慧根修习圆满。
四 诸比丘!如是,比丘依止一法,对五根修习、善修习。’
[五七] 第七 梵天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初成现等觉,住优楼频螺村,尼连禅那河边之阿阇婆罗
榕树下。
二 时,世尊静居宴然生如是之心念:
‘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信根修习、多修
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
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
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
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
究尽不死。’
三 时,娑婆主梵天王对世尊之心念,以心知。譬如力士之伸屈臂,屈伸臂,如是
速没于梵天,现于世尊之前。
233 四 时,娑婆主梵天王偏袒上衣,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
死。何为五根耶?对信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精
进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念根修习、多修者,则
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定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
究尽不死;对慧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对此五根修
第四 根相应 五五
相应部经典六 五六
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 大德!往昔,我于迦叶正等觉者修梵行。其时,我以娑婆比丘名被知于世人。
大德!我对此五根修习、多修,于诸欲离诸欲,死后命终生善趣梵世,于此,我被
知为娑婆主梵天王。
六 如是世尊!如是善逝!我知此见此,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究竟不死、趣
向不死、究尽不死。’
[五八] 第八 须迦罗迦陀
一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之……。
二 于此,世尊告具寿舍利弗曰.
‘舍利弗!观何之义趣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大德!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234 三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
说,作最胜之敬礼。
四 舍利弗!云何观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耶?’
五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顺寂止、顺等觉之信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精
进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念根修习,对顺寂止、顺等觉之定根修习,对顺寂
止、顺等觉之慧根修习。大德!观如是无上之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
说,作最胜敬礼。’
六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观如是无上安稳故,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
教说,作最胜之敬礼。
七 舍利弗!云何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耶?’
八 ‘大德!于此漏尽比丘,对师尊重恭敬而住,对法尊重恭敬而住,对僧尊重恭敬
而住,对学尊重恭敬而住,对定尊重恭敬而住。大德!如是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
来之教说,作最胜敬礼。’
235 九 善哉,善哉!舍利弗!舍利弗!如是以最胜敬礼,漏尽比丘对如来或如来之教
说以作。’
[五九] 第九 生(一)
第四 根相应 五七
相应部经典六 五八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
出现。
三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
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如来、应供、正等觉者之不出现。’
[六O] 第十 生(二)
一~二 舍卫城……说曰--
三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四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
多修者,则未生亦生,但除善逝之无调伏。’
第六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拘萨罗末罗
有学与足迹
核以及依止
梵天二之生
236 第七 觉分品
[六一] 第一 结
一 舍卫城。
二 诸比丘!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
[六二] 第二 随眠
※ 二 ……资于随眠之永断……
[六三] 第三 偏知
※ 二 ……资于行路之偏知……
[六四] 第四 漏尽
※ 二 ……资于诸漏之灭尽。
第四 根相应 五九
相应部经典六 六O
三 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
多修者,则资于诸结之断……资于随眠之永断……资于行路之偏知……资于诸漏之
灭尽。
[六五] 第五 果(一)1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
丘!此是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二果之随一果可期,于现法开悟,或多余
依得不还果。’
注1 杂阿含二七、二三、二七(大正藏二、一九六b)。
237 [六六] 第六 果(二)
※ 二 ‘诸比丘!有五根。以何为五根耶?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诸比
丘!此是五根。
三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以何为七果、七
功德耶?
四 于现法已得开悟;若于现法未停开悟,则于命终时得开悟;若于现法不得开
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中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
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损害般
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
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无行般涅槃;若于现法
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
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则依五下分结尽,得有行
般涅槃;若于现法不得开悟,命终时亦不得开悟,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中般涅槃,
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损害般涅槃,依五下分结尽,亦不得无行般涅槃,依五下分
结尽,亦不得有行般涅槃者,则依五下分结尽,为上流至色究竟天。
诸比丘!对此五根修习、多修者,则有七果、七功德之可期。’
[六七] 第七 树(一)
第四 根相应 六一
相应部经典六 六二
※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
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
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
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阎浮提之诸树木中,以阎浮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于诸
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238 [六八] 第八 树(二)
※ 二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
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
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
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忉利天之诸树木中,以波利质多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
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六九] 第九 树(三)
※ 二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吒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
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三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
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
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阿修罗之诸树木中,以苏质怛逻波吒罗树称为最上。诸比丘!
如是,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七0] 第十 树(四)
※ 二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吒赊摩利树称为最上。如是,于诸觉
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菩提之最上。
239 三 诸比丘!以何为觉分法耶?诸比丘!信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精进根为觉分
法,资于菩提;念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定根为觉分法,资于菩提;慧根为觉分
第四 根相应 六三
相应部经典六 六四
法,资于菩提。
诸比丘!譬如于金翅鸟之诸树木中,以拘吒摩利树称为最上。诸比丘!如是,
于诸觉分法中,以慧根称为资于菩提之最上。’
第七 觉分品(终)
此品之摄颂曰
结以及随眠
偏知与漏尽
二果与四树
H之说此品
第八 恒河广说(远离依止)
[七一] 第一 远离
※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趣向于东、倾向于东、临入于东。诸比丘!如是,比丘对
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
诸比丘!比丘云何对五根修习、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入于涅槃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
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四 诸比丘!如是,比丘对五根修习,对五根多修者,则趣向涅槃、倾向涅槃、临
入于涅槃。’
240 [七二~八二] 第二~十二
如于根相应,如于道亦相应1。
注1 汉译南传(大藏经第十七卷一七九页以下)参照。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第四 根相应 六五
相应部经典
六 六六
以之于十二
共说恒河品
恒河若广说,当依根可广说也。
第九 不放逸品(远离依止)
[八三~九二] 第一~十
摄颂曰:
如来与足迹
屋顶与根核
夏生花王月
日衣等十句
于远离依止之广说,依根广说不放逸品。
第十 力所作品(远离依止)
[九三~一O四] 第一~十二
摄颂曰:
力与种子龙
树与瓶及芒1
广空与二云
船舶与客河
于远离依止,广说根相应之力作所品。
第十一 寻觅品1(远离依止)
[一O五~一一七] 第一~十二
摄颂曰:
第四 根相应 六七
相应部经典六 六八
寻觅次第漏
有以及三苦
碍与垢及舍
受乃至渴爱
以远离依止可广说根相应之寻觅品。
注1 此本之经数为十一经,原本之算法有误,以下于原本注之算法多错误不能一一订正。
241 第十二 瀑流品(远离依止)
[一一八~一二七] 第一~九
[一二八]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
诸比丘!以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以何为
五根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远离、依离贪、依灭尽,修习回向于舍之信根。
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以远离依止善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四 根相应 六九
相应部经典六 七O
第十三 恒河广说(贪欲调伏)
[一二九] 第一
※ 二 ‘诸比丘!譬如恒河……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嗔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
修习信根。……修习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倾入涅槃,临入于涅槃。’
242 [一三O~一四O] 第二~十二
摄颂曰:
趣向东者六
趣向海者六
以之成十二
共说恒河品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
第十四 不放逸品(贪欲调伏)
[一四一~一五O] 第一~十
第十五 力所作品(贪欲调伏)
[一五一~一六二] 第一~十二
第十六 寻觅品(贪欲调伏)
[一六三~一七五]第一~十二
第四 根相应 七一
相应部经典六 七二
第十七 瀑流品(贪欲调伏)
[一七六~一八四] 第一~九
[一八五] 第十 上分结
※ 二 ‘诸比丘!有五上分结。以何为五上分结耶?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是。
诸比丘!此为五上分结。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五根。何
为五根耶?
三 诸比丘!于此有比丘,为究尽贪欲调伏、为究尽嗔恚调伏、为究尽愚痴调伏,
243 修习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修习慧根。
诸比丘!为对此五上分结证知……偏知……偏尽……予断,应修习此五根。’
摄颂曰:
瀑流与轭取
系以及随眠
妙欲乃至盖
蕴与上下分
依贪欲调伏,广说根相应之瀑流品
第四 根相应(终)
第四 根相应 七三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