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9、双想经 (南)一九 双想经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6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南北传《中阿含经》对照:19、双想经 (南)一九 双想经

 

  一九 双想经

  北传 中阿一0二、念经(大正藏一、五八九页。)

  本经是说世尊成佛前,修行中之功夫的一种体验,即除去欲、患、害意等及双双相对立

  之想,灭前者,自然令后者不生,举说种种之譬喻。

--------------------------------------------------------------------------------

  中部经典一                                          一六0

  第十九 双想经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舍卫国祇树林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诸比丘!’彼

  等比丘应‘世尊!’世尊乃说:

  ‘诸比丘!予先未成正觉,于菩萨时,予生如次之念:‘今我自时时开始想念1

  而住。’诸比丘!如是予其欲之想念、嗔之想念、害之想念,此为一分。其离欲2

  之想念、无嗔之想念、无害之想念,此为第二分。诸比丘!如此,予住于不放逸、

  115 热心、精勤而住。予欲之想念生,予以其如次了知之,即:‘予此欲之想生,其是

  至害自、至害他、至害两者。以灭慧、伴着烦劳,不资于涅槃者也。’诸比丘!予

  思:‘是害自,’[其欲念]消失矣。诸比丘!当予思:‘是害他,’[其欲念]消

  失矣。诸比丘!当予思:‘是害两者,’[其欲想]消失矣。诸比丘!当予思:‘是

  灭慧、伴着烦劳、不资于涅槃者也,’[即其欲想]消失矣。诸比丘!如是,予随舍

  反覆生起之欲想,驱逐之,其除去之。诸比丘!如是予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而住。

  嗔之想生起,其予如次了知,即:‘予此嗔之想生。其是至害自、至害他、至害两

  者。以灭慧、伴着烦劳、不资于涅槃者也。’诸比丘!当予思:‘是害自’,[其嗔

  想]消失矣。诸比丘!当予思:‘是害他’,[其嗔想]消失矣。诸比丘!当予思:

  ‘是害两者,’[其嗔想]消失矣。诸比丘!当予思:‘是灭慧、伴着烦劳、不资于

  涅槃者,’[其嗔想]消失矣。诸比丘!如是予随舍反覆生起之恚想,驱逐之,以除

  去之。诸比丘!如是予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而住。害之想生,予如是了知,即:

  ‘予此害之想生,其至害自、至害他、至害两者。以灭慧、伴着烦劳、不资于涅槃

  者也。’诸比丘曰当予思:‘是害自,’[其害想]消失矣。诸比丘!当予思:‘是

  害他,’[其害想]消失矣。诸比丘!当予思:‘是害两者。[其害想]消失矣。

  诸比丘!当予思:‘是灭慧、伴着烦劳、不资于涅槃者,’[其害想]消失矣。诸比

  丘!如是予随舍反覆生起之害想,驱逐之,以除去之。诸比丘!比丘多随想、从随

  观、应此而心之倾向生。诸比丘!若比丘以随想、随观:多作欲之想者,即舍离欲

  之想。多作欲之想者,彼其心即倾于欲之想。诸比丘!若比丘以随想、随观:多作

  十九 双想经                                         一六一

  中部经典一                                          一六二

  嗔之想者,以舍无嗔之想、多作嗔之想者,彼其心即倾于嗔之想。诸比丘!若比丘

  以随想、随观:多作害之想者,彼即舍无害之想。多作害之想者,彼其心即倾于害

  之想。诸比丘!恰如雨季之最后月,于秋,谷物受稔时,牧牛者以护牛,彼以彼等

  之牛,从其处至此处,以鞭打之,控御、阻止之,制御之。而此故,诸比丘!实彼

  牧牛者,[若不然者],由其因缘或得笞刑、或缚刑、或强夺、或骂詈者也。诸比丘!

  如是予于不善法以见患、堕落、杂秽,于善法见远离、功德、净化力。

  116     诸比丘!又如是予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而住,离欲之想生,于是予如次了知

  之:‘予此离欲之想生。其不至害自、不至害他、不至害两者。以增广慧、不以伴

  着烦劳而资于涅槃者也。诸比丘!若其一夜随想、随观者,予由其因缘而不见恐怖。

  诸比丘!若以一昼随想、随观者,予由其因缘而不见恐怖。诸比丘!若其以一昼夜

  随想、随观者,予由其因缘而不见恐怖。但予过度随想、随观者,予之身体即疲劳

  也。若身体疲劳者,即妨害于心也。若妨害于心者,心即远弃等持矣!’诸比丘!

  如是予即于内安立心,令镇静,成为一心,令等持之。是故,不为令妨害予之心也。

  诸比丘!如是予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而住,无嗔之想生。予如次了知,即:‘予

  此无嗔之想生。其不至害自、不至害他、不至害两者。以增广慧、不伴着烦劳而资

  于涅槃者也。诸比丘!若以一夜随想、随观此者,予由其因缘不见恐怖。诸比丘!

  以一昼随想、随观此者,予由其因缘,不见恐怖。诸比丘!若以一昼夜随想、随观

  此者,予由其因缘,不见恐怖。但予若更过度长久随想、随观者,予之身体即疲劳

  矣。若使身体疲劳者,即妨害于心。若妨害心者,心即远弃等持。’诸比丘!如是

  予于内安立心,令镇静,成为一心,令等持之。是故,不为令妨害予之心。诸比丘!

  如是予于不放逸、热心、精勤而住,无害之想生,以此予如次了知,即:‘予此无

  害之想生。其不至害自、不至害他、不至害两。以增广慧、不伴着烦劳而资于涅槃

  者也。诸比丘!若以一夜随想、随观此者,予由其因缘不见恐怖。诸比丘!若以一

  昼随想、随观此者,予由其因缘不见恐怖。诸比丘!若以一昼夜随想、随观此者,

  予由其因缘不见恐怖。但予若过度长久随想、随观者,予之身体即疲劳矣。若使身

  体疲劳者即妨害于心。若妨害于心者,心即远弃等持。’诸比丘!如是予于内安立

  心,令镇静,成为心一,令等持之。是故,不为令妨害予之心。诸比丘!比丘由多

  随想、随观,应此而心之倾向生。诸比丘!若比丘多随想、随观离欲之想者,舍欲

  十九 双想经                                         一六三

  中部经典一                                          一六四

  之想念,以多作离欲之想念者,于彼其心即倾于离欲之想也。诸比丘!若比丘多随

  想、随观无嗔之想者,即舍嗔之想,以作多无嗔之想者,于彼其心即倾于无嗔之想。

  诸比丘!若比丘多随想、随观无害之想者,即舍害之想,多作无害之想者,于彼其

  心即倾于无害之想。诸比丘!恰如夏之最后月3,一切谷类于村郊收获时,牧牛者

  以护牛。彼或住于树下,或住于露地,应念:‘我有牛。’如是,诸比丘!应念:

  117 ‘有此等之法。’

  诸比丘!予有发勤、勇猛、精进。有确立不乱之念。有轻安不激之身。有等持

  一向之心。诸比丘!如是予即离欲、离不善之法、有寻、有伺,从离生喜乐以成就

  初禅而住。于次寻伺已息,内澄靖,心成一向,无寻、无伺,从定生喜乐以成就第

  二禅而住。次不染于喜,舍住,正念正智而以身正受乐,彼圣者之所谓:‘舍、念、

  乐住’成就第三禅而住。于次以舍乐、舍苦,先已灭喜忧,不苦,不乐,舍念清净,

  成就第四禅而住。

  如是4心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以得确立不动,予

  心以向忆宿命智。如是予以忆念种种宿命。即:二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

  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土、五十生、百生、千生、百千生、种种成劫、种种

  坏劫、种种成坏劫。而且予于其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族、如是食、如是苦

  乐之受、如是以有命终。于其处死,于彼处生。于彼处有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种

  族、如是食、如是苦乐之受、如是以有命终。又于彼处死、于此处生。’如是予俱

  其一一之相及详细之状况,以忆念种种宿命也。于此予于夜之初更,到达第一智。

  于此无智灭而智生;闇灭而明生。此实唯对不放逸、热心、精勤而住者而显现者也。

  如是心乃等持、清净、皎洁、无岁、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予心以

  向有情生死智。即:予于清净,以超人之天眼见有情之生死,以知各自随其业而有

  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实此等有情是以身为恶行、以口为恶行、

  以意为恶行,以诽谤圣者,抱着邪见,持邪见业。彼等身坏命终而生于恶生、恶趣、

  堕处、地狱、又其他此等之有情,以身为善行、口为善行、意为善行,不诽谤圣者,

  以抱正见、持正见业。彼等身坏命终而生于善趣天界。’如是予以清净、超人之天

  眼,见有情之生死,以知各自随其业而有卑贱、高贵、美丽、丑陋、幸福、不幸。

  于此,予于夜之第二更到达第二智。于此无智灭而智生;闇灭而明生。此实唯对不

  十九 双想经                                         一六五

  中部经典一                                          一六六

  放逸、热心、精勤而住者而显现者也。

  如是心乃等持、清净、皎洁、无秽、无垢、柔软、堪任而得确立不动,予心以

  向漏尽智。即:予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此是苦之

  灭,’如实知‘此是苦灭之道,’如实知‘此等是漏,’如实知‘此是漏之集,’

  如实知‘此是漏之灭,’如实知‘此是漏灭之道。’予于彼如是知、如是见,由爱

  欲之漏心解脱;由存在之漏心解脱;由无明之漏心解脱。解脱已,‘解脱’之智生。

  了知‘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作、更到无此存在之状态。’诸比丘!于此,予

  于夜之三更到达第三智。于此处无智灭而智生,闇灭而明生。此实唯对不放逸、热

  心、精勤住者而显现者也。

  诸比丘!譬喻森林幽谷之中,有一大深沼,于其边住有大鹿群。因此而一人出,

  彼不欲为[鹿群之]利益,不欲饶益、不欲安稳,以塞彼(鹿群)平稳安全之好行

  道,以开恶道,以配置所驯练5之牡兽及牝兽。诸比丘!如是实彼大鹿群其后遭遇

  灾祸、不幸、损灭。诸比丘!又因此而一人出,欲为彼大鹿群之利益、欲饶益、欲

  安稳,开彼[鹿群]平稳安全所好行之道,塞恶道,以除去驯练牡兽或牝兽。诸比

  丘!如是实彼大鹿群其后达到增大、兴隆、成满。

  诸比丘!予为教其意义,以说此譬喻。其意义者,即:诸比丘!大深沼者,即

  118 是欲也。大鹿群者即是有情也。不欲利益、不欲饶益、不欲安稳之入者,即是恶魔。

  诸比丘!恶道者,即是八邪道,即:邪见、邪思惟、邪语、邪业、邪命、邪精进、

  邪念、邪定也。驯练之牡兽者,即是欢喜贪染也。驯练之牝兽者,即是无明也。诸

  比丘!欲利益、欲饶益、欲安稳之人者,即是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平稳安全而

  好行之道者,即是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

  念、正定也。诸比丘!如是予开平稳安全而好行之道,塞恶道,除去驯练之牡兽、

  除去驯练之牝兽。诸比丘!由师欲声闻之饶益.为慈愍依慈愍而为事者,实依予而

  为。诸比丘!有此等之树下,有此等之空闲处。诸比丘!禅思勿放逸、勿后悔。实

  是我所教诲也。

  世尊如是说已。彼等比丘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

  十九 双想经                                         一六七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