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
第九章 见性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内容提要:
举明暗通塞为例破见性自然有及因缘生之说。最后指出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一切法。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1,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2,非彼境界。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注】
1 投灰等诸外道种认为折磨身心可以偿还宿债,求得解脱。《涅槃经》举出印度的六种苦行外道:(1)节食忍饥,(2)投渊而死,(3)热火热灰炙身,(4)裸体露天而坐,(5)寂默不语,(6)学牛食草,学狗食屎。
2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 外道说:有胜妙天、自在天、神我等等主宰生灭的力量,自然存在,无因而有;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地、水、火、风,亦是自然存在,无因而有。世尊在说世间法时说因缘。因,一般指直接引起事物变化的内部条件或最主要的条件;缘,一般指参与事物变化的外部条件或次要条件。为了破除外道自然有的观点,所以说因缘。到了引小乘入大乘,则要破除因缘观,离因缘才能得菩提清净明心。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性遍满十方1,湛然常住,无生无灭。宣扬冥谛论的外道娑毘迦罗和投灰等苦行外道都说有真我,这真我遍满十方。佛说的觉性跟外道说的真我有什么差别呢?
世尊曾在楞伽山为大慧菩萨和大比丘们说过这个问题,世尊说:“外道说自然,我说因缘,我说的跟他们说的不一样。”
我今认为,觉性是自然而有,不生不灭,远离一切颠倒,似乎不是依因缘生,也不是外道说的自然。请为开示,怎样才能不入邪见,得真实心,得菩提妙觉明性。
原文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诣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白话解
佛告诉阿难:“我用了这么多比喻,希望你能理解实相,怎么你还未觉悟,还疑惑觉性是自然有。
阿难,见性是否自然而有,看你能否找到自然之体。你看,这妙明的见性,以什么为自然之体?以明亮为自然体?以黑暗为自然体?以虚空为自然体?以堵塞为自然体?
阿难,如果以明亮为自然体,既然自性是明,则不会见黑暗;如果以虚空为自然体,则不会见堵塞;依此类推,乃至若以黑暗为自然体,在明亮之时,你的见性已经断灭,怎能见到明亮之相?”
阿难说:“若肯定妙明的见性非自然有,我想这妙明的见性必定是依因缘生了。我还未明白,请问如来,见性怎样依因缘生。”
原文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白话解
佛说:“你又说依因缘生。我又问你,你能见眼前万象,这见性的因缘是什么?因明亮有见?因黑暗有见?因虚空有见?因堵塞有见?
阿难,如果因明亮有见,则不见黑暗;因黑暗有见,则不见明亮。如果因虚空、因堵塞有见,其理与因明暗相同。
再说,阿难,再问你,这见性缘明亮有见?缘黑暗有见?缘虚空有见?缘堵塞有见?
阿难,如果缘徐空有见,应不能见堵塞;如果缘堵塞有见,应不能见虚空;乃至缘明亮、缘黑暗有见,其理与虚空、堵塞相同。
原文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1名相,而得分别。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注】
1 世间戏论只讲见闻觉知的有为法,只讲因缘譬喻,道理说得冠冕堂皇,却不离烦恼,不得清净,不得见如来。这样的修行理论,不外文字游戏,称为世间戏论。
白话解
由此可见,这精微的妙明觉性,非因非缘,非自然,非不自然。不要在是不是、非不非上执着二边见。离一切相,即得一切法。你为什么还跟着世间戏论转?还执着名相,生分别心,不能出离名相而受其缚缠?
譬如你想用手摸出虚空的形相,不是徒劳吗?虚空岂能被你执捉?”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1。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2。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注】
1 见性具四种缘四缘和合而生眼识。因空显有,因明见色,因心想见,因眼能见,这四种因缘和合生成眼识。这只是一种随机方便的说法,还未说到实处。站在大乘的高度看,还执着因缘和合,便成世间戏论了。
2 第一义 即是真实义。离文字相,才能得第一义。勤加修证才能得第一义,在三摩提中以智慧观照才能得第一义。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既然妙明觉性非因非缘,为什么世尊为比丘说法时,说见性具四种因缘,因空、因明、因心、因眼四缘和合而生眼识,这又应当怎样理解其中的真实义?”
佛说:“阿难,我说世间法的种种因缘相,都不是第一义。
阿难,我再问你,世人都说‘我能见’,依世间法的观点,怎样是见?怎样是不见?”
阿难说:“世间人因日光、月光或灯光,见种种相,便说这是见。没有日月灯等光源,便不能见。”
原文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白话解
“阿难,如果把没有日月灯等光明时说是不见,当没有光明之时,应不能见暗。既能见暗,是无明亮相,怎能说是无见?
阿难,如果把黑暗时不见明亮之相,说是不见。那么,明时不见暗时的相,也可说是不见。便有这样两种相反的两种相都叫不见。两种情况互相冲突,不能说在这情况中有一种暂时不存在。那么这两种都应名为见。怎能说是不见?
原文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1。见犹离见,见不能及2。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注】
1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前一个见是动词,后一个‘见’是名词,指见精。这句话的意思是:你认为你见到了见精,你能见到的所谓“见精”并不是你的妙明的见性。
2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精并不存在于所见之物中,从所见之物中,是无法见到见精的。
白话解
因此,阿难,由此可见,见到明亮之时,见性不是明亮。见到黑暗之时,见性不是黑暗。见到虚空之时,见性不是虚空。见到堵塞之时,见性不是堵塞。证明这四种结论肯定是正确的。
依此类推,见‘见’之时,见不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你为什么还要执着自然有及因缘和合等概念?
你们局限于声闻,所得见识还很狭劣,不能通达清净实相,我要求你们要善于思维,勤加修证,于妙菩提路上,不得疲怠。”
第十章 别业妄见 同分妄见
内容提要:
别业妄见是各别人所见的妄见,同分妄见是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两种妄见都是因眚翳而生。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正见。”见性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性。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
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以前佛世尊为我们宣说过因缘与自然的意义,并说种种和合相与不和合相的意义,我们对这些问题还不是很明白。而今听世尊说‘见见非见’,我们更添迷惘,伏愿发大慈悲,施大智慧,为我们开示菩提等觉妙净明心。”
说完这话,悲泣流泪,向佛顶礼,承受圣旨。
原文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1。二者,众生同分妄见2。
【注】
1 别业妄见 各别人所见的妄见。
2 同分妄见众多人所见的相同的妄见。
白话解
这时,世尊怜悯阿难及在会的大众,将为大众演说大陀罗尼种种三摩提妙修行路。
佛告诉阿难:“你虽然记忆力强,但只是听多记多,修行未得真功夫,未能在奢摩他中微密观照,未得清净。你好好听着,今为你分别开示,亦可使将来那些还是有漏的修行者得菩提果。
阿难,一切众生在世间法上轮回,都因两种颠倒妄见,生出妄想,造成业障,从而生灭轮转。两种什么妄见?第一种,是众生别业妄见。第二种,是众生同分妄见。
原文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1,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
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注】
1 赤眚 眼里长翳。
白话解
什么是别业妄见?阿难,譬如世间有人,眼有眚翳,夜里,见灯光周围另有圆影,像是五彩重叠的光环。你想想看,这圆影是灯光本来之色吗?抑或是见性所生之色?
阿难,如果是灯光本来有之色,为什么没有眚翳的人不见?为什么这圆影只是有眚翳的人才见?如果是见性之色,有眚人的见性是这个五彩圆影,算是什么见性?
再说,阿难,如果圆影离灯而有,应当除看灯之外,看旁边的屏帐、几筵等物应都有这种圆影。
如果圆影离见而有,不用眼看,它也存在。为什么只是眼有眚翳的人才见?
由此可知,圆影因灯而现,因见性有病而见。影和妄见都是因眚翳而起,妄见不是眼病,总不能说这圆影是灯是见,而在其中亦有非灯非见。
原文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白话解
又譬如第二月,不是真月体,又不是月影。何以会有第二月?这第二月,捏目成劳所生。智者终不应说这捏目而成的第二月是月形或不是月形,也不应说离见性或不离见性。
眼有眚翳的人见圆影,也是如此,所见的圆影,由眼有眚翳而成,已不能说圆影是灯本有或是见性,又怎能说得清它不是灯本有或不是见性?
原文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白话解
什么是同分妄见?阿难,我们生活在这地球上,不算大海水,在海上,中间有平坦的陆地,计有三千洲,在正中有一个大洲,东南西北有二千三百个大国。在海上,还有许多小洲,每个小洲中,或有三两百国,或有一国二国,或有三十、四十、五十国。
阿难,在这许多洲许多国中,假设有一小洲,只有两国。其中一国之人,同时有不幸遭遇,见种种不祥景象,或者见天上有两个太阳,或者见有两个月亮,或者见日晕、月晕,见日蚀、月蚀,见彗星、流星、虹霓等怪异现象。这一国的人都见,而另一国的人都不见不闻。
原文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1,皆是无始见病所成。见与见缘,似现前境。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
【注】
1 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在三摩提中自心所现的种种幻相。
白话解
“阿难,我举这两种颠倒妄见,你合起来参详。众生别业妄见所见到的圆影,虽然他见得分明,好像真实的境界,毕竟是因眚而成。见性过劳而生眚,因眚见圆影,并非实有之色像。如果知道这圆影因眚而成,便不会产生妄见了。
“以别业的眚类比你的所见,你所见的山河国土及种种众生,都是无始见病所成。见前尘影事的相似境。原来是你菩提妙觉明体有了眚翳,生出有眚的妄见。
原文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1,皆即见眚。
非见眚者,彼见真精。
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注】
1十类众生 《金刚经》说九类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本经卷十四说十二类众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色、非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里说十类众生,应明白众生相离数相,要分成多少类都可以,都无非随机方便说法而已,归于世间数论。如果把非有色、非无色合称非色非非色,把非有想、非无想合称非想非非想,便成十类,亦未尝不可。
白话解
本来的妙觉明心,是没有眚翳的。所觉之相是带眚所成,妙觉之性没有眚翳,前面已说见‘见’非见,哪里还能说是觉闻知见呢?
所以,你见我、见你自己、见世间种种十类众生,都是你的见性有眚所成的妄见。
离了有眚的妄缘,便是妙明的正见。
见性本没有眚翳,有眚翳不叫见性。
第十一章 觉性非和合非不和合
内容提要:
世尊举见性与明、暗、通、塞四相为例,阐述见性与所见物像非和合非不和合。
原文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1,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注】
1 远离和合非和合相 水与盐和在一起,是为和相;水与油在同一容器中,边界分明,为非和相。张弓搭箭,弦发箭出,是为合相;水火相克,为非合相。和合非和合,都是世间法,为接引世间凡夫入小乘道,世尊说因缘相,说和合相。如果对根智未熟的修行者说大乘法,说者谆谆,听者昏昏,甚至会把听众吓跑,所以世尊为他们说因缘相,说和合相。为接引小乘入大乘,世尊说非和合非不和合。用因缘譬喻说法,依妄说妄,以妄破妄,是很勉强的、不得已的方法,只是方便法门。不经刻苦修证,不是在三摩提中智慧观照,是不可能离妄归真的。因此,修学佛法,必须离言入义,不要认指是月。
白话解
佛接着说:“一国人的同分妄见与一个人的别业妄见类似,一个眼有眚的人见别业妄见与一国人的同分妄见亦无异。见到圆影,因眚翳而生;一国人同见不祥恶业,因恶瘴而起。两种妄见都是无始以来熏习而成的的妄见所生。以此类比,可知地球上三千洲、四大海娑婆世界,乃至十方有漏国众生的妄见,都由于本觉妙明的无漏妙心着了见闻觉知的虚妄病缘而生,因缘和合而有妄见生灭。
如果远离和合非和合相的因缘,再灭除种种生灭的的因缘,便可证圆满菩提不生不灭性,见清净本心,常住本来的妙明正觉。
原文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白话解
阿难,你虽然已经倭得妙明觉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但你还未明白这个原来清净的觉性,非和合生,也非不和合。
阿难,我还是用明暗通塞等尘缘同你分析。你还执着世间虚妄的和合观和因缘性,自己产生疑惑,认为菩提心是和合生的。我问你,你现在妙净的见性,究竟是与明和还是与暗和?是与通和还是与塞和?
原文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
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白话解
若见性与明和,当你见明时,明在你的眼前,这个见性在明中的什么地方?能辨别出这见性是个什么样子吗?
若不是见性,怎能见明?如果见到的即是见性,是谁见到这个见性?
若所见的全是见,见与明在哪里和?若所见全是明,也没有明与见和之处。
若见与明相异,相异的东西杂在一起,便失去了原来见性与明的名字。相杂失了明的自性,见与明和不合道理。
见与暗和、与通塞和,都不合道理。
原文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
了明非暗。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白话解
阿难,我又问你,你妙净的见性与什么合?与明合还是与暗合?与通合还是与塞合?
若见性与明合,到了暗时,明相已经灭了,而见性只与明合,不与暗合,怎能见暗?
若见性不与暗合,却能见暗,那么不与明合应能见明,与明合时,则不见明。既然不见明,怎能说见性与明合?
明白明不是暗。见与明合不合道理。见与暗合、与通塞合,都不合道理。”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白话解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今思量,这原来妙净的觉性与诸尘缘及内心念虑都不和合,对吗?”
佛说:“你说这妙明见性都不和合。我再问你,说这妙明见性不和合,是不与明和?还是不与暗和?是不与通和?还是不与塞和?
如果不与明和,则见性与明之间,必有边界。你认真观察,在哪一边是明,在哪一边是见性,这见性与明的边界在哪里?
阿难,如果在明中,一定无见性,则见性与明不相及,见性见不到明相,怎能找到见性与明的边界?
同样,说非与暗和、非与通和、非与塞和,都不合道理。
原文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2。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注】
1 性相乖角两种事物合不到一起,必定是性相相反,互相冲突。这也是世俗的说法。一切事物的性相,并非绝对不变,对立的双方也能相辅相成。能离和合非和合相,也就不存在乖角不乖角了。
白话解
你说觉性与尘缘心念不和合。不与明合?还是不与暗合?是不与通合?还是不与塞合?
如果非与明合,则见性与明各不相干,甚至性相乖角,例如耳根与光明毫无瓜葛,耳根不能辨明暗。见性尚不知明在何处,又怎能判断合与不合?
同样,说不与暗合、不与通合、不与塞合,都不合道理。”
第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一
内容提要:
举捏目见空中生花色例说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二手于空相摩,妄生涩滑冷热诸相例说受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例说想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举瀑流波浪相续、前后不相踰越例说行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取频伽瓶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例说识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1。如是乃至五阴2、六入3、从十二处4至十八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5。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5。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7?
【注】
1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幻化的妄相即是妙觉明体。修习禅定,不论凡夫圣贤,都会见到幻化的妄相。凡夫着相,迷于生灭;智者离相,即成菩提。是凡是圣,全在一念之差。在智者的眼里,幻化的妄相即是妙觉明体。
2 五阴 又译五蕴。佛法用五蕴法来描述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
一、色蕴。即十八界中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五根是人的认识功能,六尘是人的认识对象。
二、受蕴。指领受。这是产生认识的第一步,即是根、尘接触形成感觉而未起分别意念刹那间的状态,也就是先于概念化作用之前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身受。
三、想蕴。这是产生认识的第二步,即是引起了心的注意,形成了最初的理性认识刹那间的状态。这种状态称为心受。依唯识八识系统的论述,就是在这时产生了分别事识。以阿赖耶识中的相似种子作参照系,初步判别这是什么,便产生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分别事识。
阿含经说:多闻圣弟子身受心不受,说的就是圣弟子阿罗汉只有身受,不生心受。这就是凡圣的分水岭。
四、行蕴。行即是思维活动,对分别事识进行逻辑推度,这是恒审思量的第七识的功能。
五、识蕴。经第七识思量,作出最后确定。这个结果,可能是增强原来识种子的势力,也可能是产生了阿赖耶识中新的识种子。
多闻圣弟子身受心不受的结果是六识不生,不生就无所灭。这就是六识泯灭的、圆明寂照的无上大涅槃境界。
3 六入诸经说法不尽相同。有的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为内六入,指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为外六入,本经说的六入,指根尘共同的作用,即是见性、听闻性、嗅闻性、尝味性、觉触性、意知性,也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知觉。本经把这六种觉性分别称为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
4 十二处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处。别经称为十二入。
5因缘别离虚妄名灭离了虚妄的因缘,便名为灭现前幻相,自心妄想,阴、界、处等妄相,都是生起妄识的因缘。佛地也会有幻相,无生净土也有幻相,能否修成正觉,关键在一个“离”字。所谓离,即是不为其所牵,任他风起云涌,千变万化,我心岿然不动,妙净圆明。到这种境界便名为灭。名,只是方便施设的假名,说实在的,只是妄识灭,幻相仍生灭不已。所以说,“名”为灭。
6 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生灭去来的真相都是常住不动的妙明周圆的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表现。聚则生,散则灭,显现了便是来,隐灭了便是去,一切幻化景象,无法寻其究竟,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世尊在《楞伽经》中说如来藏,这如来藏无我,有如种子,藏于心底,能兴造一切善业恶业。如果离二边见,便得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如来藏本性不生不灭,所以说常住不动。如果自心一动,如来藏即时和妄相结合,兴起生灭的波浪。或招烦恼,或成菩提,都由这如来藏。
7 五阴本如来藏真如妙性 下文分析五阴都是虚妄,既是虚妄,怎么又是真如?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什么是如?离心离想去观照,不做分别,才是如。(2)愚者即境生心,一切成妄;智者不住相生心,即境见真如,一切都是佛地,一切都是净土。(3)这句话的意思是:虚妄无实的五阴现象,原来都是如来藏与根、尘、识结合兴造出来的,是凡是圣,见妄见真,都从此出。后面对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的分析,都应这样理解。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你还未明白,自心所现的浮尘幻化种种相,都是当处生出,随处灭尽的。这些幻化的妄相,即是妙觉明体。不但见明暗通塞是这样,乃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都是一样。虚妄因缘和合便有生;离了虚妄因缘,便名为灭。殊不知生灭来去的真相,都是常住不动的妙明周圆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你从幻相来去的表象,寻求真常之性7,必然生灭轮回,了无所得。
阿难,为什么说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十二章 五阴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二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白话解
次说受阴。阿难,有人坐禅,调身调息,已得轻安,入忘我忘物境界,不生妄想,不起违顺的分别心。在这种状态下,以两手掌在空中摩挲,会感受到手掌有涩滑冷热等等妄相。一切受阴,都有类似现象。
阿难,这幻妄的触觉,不从空中来,不从掌中出。
原文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阿难,如此现象,若是从空中来,什既然手掌有感受,何故身体其他部位无感受?不会是虚空专选你手掌相触吧!
若从掌里出,两掌不待摩挲,应也有这幻触。既是掌出,触与掌合时,掌有觉知;触与掌离时,会向臂腕骨髓里边入,觉知之心应能觉知出入时的踪迹,知有一物在身中往来。何必到触与掌合时,才说是触?由此可知,受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三 想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再说想阴。阿难,有人谈说酸梅,便口中出水;心想自己站在悬崖边上,便觉脚心酸涩。一切想阴,都有类似现象。
阿难,谈梅是人谈,不是梅谈;口中的水不是是从梅生。也不是从口入。
阿难,如此现象,若是梅生,梅自会谈,何必等人开说?如果是从口入,应是口听到梅的名字,何必等耳来闻?如果只有耳听到,为何耳中没有水出?
心想站在悬崖边上便觉脚心酸涩,跟谈梅的情况类似。由此可知,想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非自然有。
四 行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瀑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若因水有,则此瀑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再说行阴。阿难,湍急的流水,波浪相续,后浪推前浪,向前奔流。一切行阴,都与湍流波浪有类似的现象。
阿难,这种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不是水的本性。但又不离空,不离水。
阿难,如此现象,若流性是因空生,那么,十方虚空都是水流,全世界都受洪水泛滥成灾了。
假设流性因水而有而又非水,则应有流性的自相,应能在水之外见到其相。
若流性即是水性,则静止澄清的水就不是水了。
如果说离空离水有流性,没有空间,显不出水流;没有水,也不会有水流。
由此可知,行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有。
五 识阴非因缘生非自然有
原文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白话解
再说识阴。阿难,譬如有人,用频伽瓶9装着他本国的虚空,塞住两孔,带到千里远的外国去,给外国人饷用。
一切识阴,都有这种类似的现象。
阿难,不应说虚空从什么地方来,来到了这个地方。
阿难,如此现象,如果说从原国来,原国的虚空被带走了一瓶,应当少了才是,事实上并不见少。如果说到了外国,打开瓶孔,倒出虚空,应见有虚空出来。
由此可知,识阴是虚妄的,不是因缘生,也不自然有。”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