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七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9日
来源:   作者:观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白话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十七

 

  第四十九章 色界四禅十八天

  内容提要:

  十八天名字: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福生天、福爱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这十八天,都离了情欲,但还为形所累,还为色质所碍。到此为止,都称为色界。

  一 初禅

  原文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温陵曰:前明六天虽出尘扰而未能绝欲,故通名欲界。自此而下,名十八天。虽离欲染,还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世间道也。不假禅那等者,言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无正智慧,但修六行、伏欲使,爱染不生,则不留欲界。粗惑不染,净报现前,故即生梵世。)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白话解

  佛接着说:“阿难,世间一切修心的人,如果不修禅那,不可能生发智慧。

  如果能执身自律,不行淫欲,行不思,坐不念,不生淫欲之心,不行淫欲之事,再无欲界之情。这人即时成梵众之身,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梵众天。

  已灭除欲习,便成就了离欲心。自觉持行律仪,所爱所乐,都无违律而得随顺,这人即时合于梵德,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梵辅天。

  原文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提。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温陵曰: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云: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得轻安乐也。)

  白话解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戒行清净,心生明悟,乐作梵天之主。这人即时能统领梵众,为大梵王,这样的人所到境界,称为大梵天。

  阿难,入了这三胜流,不再受一切苦恼的逼迫。虽未修入真三摩提,但自己的清净心中,已不为诸漏所动。这三天称为初禅天。

  二 二禅

  原文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1。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璃。)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提。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温陵曰: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则业渐劣,行渐胜也。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为有定水润业,忧悬不逼也。)

  【注】

  1 寂湛生光 坐禅之时,两眼轻闭,常人眼前只见模糊的光影。当澄心不动时,便见眼前光明景象。此光是心精所发。

  白话解

  阿难,梵天之王,统摄梵天,梵行圆满成就,渐入佳境,当澄心不动时,寂湛生光,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少光天。

  诸光相耀,照耀无尽,映照十方界,都变成通体透明的琉璃,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无量光天。

  以此圆妙之光,反观自己身心,发化清净,应用无尽,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光音天。

  阿难,入了这三胜流,已得禅乐,不受一切忧患所悬。虽未入真三摩提,但于清净心中,已断伏粗漏。这三天称为二禅天。

  三 三禅

  原文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温陵曰: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是乐非境,乃出乎净性,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而净犹劣,则能通而已,未能成也。以犹劣故,名少净也。)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温陵曰:净空者,离诸喜动、不缘物境之定相也。由是充扩,使净相无际,协乎妙性,故身心轻安而性乐成矣。以无际故,名无量净也。)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温陵曰:净空无际,故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则性乐归托于是矣。以一切圆净,故名遍净。)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提。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温陵曰:具精行性乐,名大随顺,故安稳无量也。欢喜毕具者,此名离喜妙乐地,谓心虽离喜,而喜乐自具也。)

  白话解

  阿难,二禅天人,修习光音法,光色灿烂,音声美妙。修行成就,渐得寂灭之乐,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称少净天。

  眼前显现明净虚空,身心无限轻松安乐,入寂灭乐。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无量净天。

  身心内外,一切圆净,成就至净功德,专心托于禅乐,一切归寂灭乐,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遍净天。

  阿难,入了这三胜流,一切得大随顺,身心得大安稳,无量安乐。虽未入真三摩提,但已在安稳之中,生大欢喜之心。这三天称为三禅天。

  四 四禅

  原文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

  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吴兴曰:三禅无下界苦因,虽名为乐,乐久必坏,坏亦成苦,今既舍乐苦,则不生地持,名此为舍俱禅。温陵曰:自此以下明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皆凡夫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净虑,与凡夫不同。)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白话解

  阿难,再说,三禅天人,苦因已尽,身心再无烦恼忧患之苦,但禅乐境界并不常住。久乐必生变化。

  修禅之人,苦乐之心,全都舍弃,灭尽粗重相,生发净福性。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福生天。

  心悟胜解,无苦无乐,清净圆融,此后都得随顺,穷未来际,无处非福。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福爱天。

  原文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1。如是一类,名无想天2。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3。

  【注】

  1 前半劫灭,后半劫生 外道以为死心不动、身心俱灭是真功夫。其实,除非他死了,否则,永劫做不到在禅中身心俱灭,只不过灭了又生,所以说它们前半劫灭,后半劫生。

  2 无想天 无想是外道所持的观点,所以说无想天是外道所居处。

  3 四禅 下面所说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五不还天,仍属四禅天。

  白话解

  阿难,修行到了福爱天,从此分两条路:

  若已得无量光、无量净,到这时,福德圆明,广获福报。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广果天。

  若已经厌离苦乐,于苦于乐,舍之又舍,舍身舍心,直至身心俱灭,身如槁木,心若死灰。这人以生灭心为修行初心,不可能了悟不生不灭之性,于五百劫中,可说是前半劫灭,后半劫生,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无想天。

  阿难,入了这四胜流,虽然修行者还未入无为真不动地,但已不为世间一切苦乐所动,心有所悟,功用纯熟。这四天称为四禅天。”

  五 不还

  原文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1,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注】

  1 下界九品习气欲界贪、嗔、痴、慢、身见、边见,色界贪、痴、慢,共九品恶劣习气,称为下界九品习气。

  白话解

  阿难,此中还有五不还天。已经灭尽下界九品习气,忘苦忘乐,一时都彻底灭尽。不会再停留在四禅以下诸天的境界。因此,一切都能舍心坚固,永不退还。

  阿难,灭尽苦乐,心无烦恼冲突,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无烦天。

  心专一处,与客尘不交,无所缘处,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无热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不会有前尘影事等尘垢,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善见天。

  洞照远近,见性无碍,精微皆现。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善现天。

  究竟了解一切因缘,穷尽色界种种胜境,悟色性入无边虚空,这一类人所到境界,称为色究竟天。

  原文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白话解

  阿难,这五不还天,即使是四禅四天之王,只能钦闻,而不能达到如此境界的知见。

  如今,世间旷野深山的圣道场地,都是功德完满的阿罗汉在那儿住持,世间粗人所不能知见。

  阿难,从初禅到五不还,共十八天,都离了情欲,但还为形所累,还为色质所碍。到此为止,都称为色界。”

  第五十章 无色四天与修罗

  内容提要:

  无色界四空天:空处定、识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四种阿修罗:一、属于鬼道,二、属于人道,三、属于天道,四、属于畜生道。

  教人修行,想修得菩提,先要断除三惑5,不除尽三惑,即使修得神通,不过是世间有为法功用。虚妄习气不灭,终将落于魔道。以妄心除妄事,妄上加妄。如来说是可哀怜的人。

  一 无色界四空天

  原文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色究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温陵曰:自此以下,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定性声闻所居,或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妙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今此初天,厌已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

  白话解

  “再说:阿难,到了色界顶层,从此分为二种歧路。如果舍离妄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可出脱尘劳三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修行路,到这境界的修行者,称为回心大阿罗汉。

  若舍离妄心,厌离色界诸天,以诸色质为碍,消色归空,住于空处,这种境界称为空处定。

  原文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唯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只无亦灭,则不依于空。)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1。十方寂然,回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2。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

  【注】

  1 识心都灭 这里说的识心,指除藏识以外的其余七识。《楞伽经》说,意识灭,则七识都灭。不动意念,不起妄想,便说是意识灭。

  2 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不是真的无相。不住于相,无妄想,知妄相不实,不当他是一回事,名为无所有

  白话解

  质碍已消,已无所碍,无所灭,其中剩下阿赖耶识,还有些微细惑的末那识,这种境界称为识处定。

  进而空色俱亡,前六识都灭,末把识也随灭,十方寂然,则自心无所受,一切都归无所有。这种境界称为无所有处定。

  识性不动,穷研令灭,令灭的心亦灭,亦非真灭,处在似有非有、似无非无的极妙境界之中,这境界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定。

  如此穷究空理,实在无法求得究竟。从不还天入四空天,作为最高圣果,这等修行者称为不回心钝阿罗汉。

  原文

  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

  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提,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1。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2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3。

  【注】

  1 无业果色 面对眼前种种色界的妄相,离因缘,不生业障,便不会有现业的果,便说是无业果色。

  2七趣 趣,意为趋向。六道又名六趣,六道加上仙道,名为七趣。仙道未入天道,只是从人道开出的别趣。

  3补特伽罗各从其类此处所说补特伽罗指修行境界的各种人,随所到境界分别入其中七趣。

  白话解

  若从外道的无想天变成顽空,不识回头,深迷不悟,便再回三界受轮转。

  阿难,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人,都是凡夫随业的果报,报尽还入轮回。

  这些天的天王,都是菩萨游三摩提路,渐次增进,回向无上菩提自觉圣智修行路。

  阿难,在四空天中,身心灭尽,都无挂碍,定性现前,无业果色。这四空天,称为无色界。

  这些天人,都不能了悟妙觉明心。他们妄想辗转,生出妄有三界。他们随所到境界分别入其中七趣,随七趣沉溺于生死海中。

  二 四种阿修罗

  原文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白话解

  再说:阿难,在这三界中,还有四种阿修罗:

  一、原是鬼道,随佛护法,乘佛神通修入空性。这类阿修罗从卵而生,还是归属于鬼道。

  二、原来是天道众生,失德贬坠,所居处与日月相邻。这类阿修罗从胎而生,归属于人道。

  原文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白话解

  三、把持着一方世界的修罗王,孔武斗狠,能同梵王、帝释属下四天争权夺利。这类因变化而有,归属于天道。

  四、阿难,另有一类最下劣的阿修罗,生于大海心沉水穴口,日游空中,夜归水里住宿。这类阿修罗因湿气而有,归属于畜生道。

  三 断除三惑 才得真净

  原文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白话解

  阿难,这些地狱、饿鬼、畜生、人道、神仙、天道、阿修罗,认真分析,这七趣都是昏沉的有为相,因妄想而生,因妄想而随业转。若以妙圆明无作本心观照,知其都如空中之花,无所染着,只是虚妄之相,更无别的缘由。

  阿难,这些众生,不识清净本心,便受如此轮回,永远不能修得真净,祸根都是随顺杀盗淫这三恶业。反之,又出生无杀盗淫业。有三业的,称为鬼伦,无三业的称为天道。有于无相生相倾,便起轮回。

  原文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温陵曰:若得正定,则妙性常寂,无复轮回矣。有无二无,言相倾业断;无二亦灭,言分别情忘也。铽断情忘,则三种妄本,名迹双泯矣。故欲断妄轮,须修正定也。。)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白话解

  若入真妙三摩提,修得正定,则妙圆常寂;离有离无,再进一步,无二之心亦灭。已无不杀、不盗、不淫之心,怎会还有杀盗淫之事呢?

  阿难,不断杀盗淫三恶业,所造之业,各各不同。虽然各各不同,却都是由妄想而生,非无共性。妄想无因,都无实性,无可寻究。

  原文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1。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2。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注】

  1 除三惑 依上文可知这里说的三惑,即杀、盗、淫所造的惑业。

  2 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有人不遇明师,不断妄惑,在修菩提中堕入魔道,世间不明底细的人,把堕入魔道的罪过归于菩提。在此,世尊特别指出,出了弊病,应从自心找根源,不要错怪菩提。

  白话解

  你教人修行,想修得菩提,先要断除三惑,不除尽三惑,即使修得神通,不过是世间有为法功用而已。虚妄习气不灭,终将落于魔道。虽想除妄事,然而以妄心除妄事,妄上加妄。如来说是可哀怜的人。

  一切妄业都是自身所造,出了弊病,不要错怪菩提。这样说,才是正说。别的说法,都是魔王说。”

  第五十一章 认识止观魔事 以免认贼为子

  内容提要:

  世尊提醒阿难及大众,在止观中所见到的无数非无漏的十方国土,都是迷顽妄想建立的。应当知道,心中的虚空,犹如太空里的一片浮云;心中的世界,不外是太空中的一粒微尘。那些神鬼、天魔、魍魉、妖精,见他们的宫殿国土被庄严三摩提的威力震撼,宫殿崩裂,大地震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当你入三昧境界时,都来捣乱。

  当在禅定中,主人觉悟无惑,一切魔事都无奈你何。

  (温陵禅师曰:下文即助道分中第二科,名详辨魔境。魔,即魔罗,此云杀者,亦云夺者,能杀慧命,夺善法。开之有五,谓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鬼魔,合之惟阴魔、天魔而已。阴魔,即生死烦恼,依五阴而起者也。天魔,因修邪定,好害正道者也。未发心者常与随顺,则无寇敌,惟正修者,违而不顺,偏致恼害,故须辨识也。)

  原文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于师子床,揽七宝几回紫金山,再来仉倚。普告大众及阿难言:

  汝等有学缘觉声闻,今日回心趣大菩提无上妙觉。吾今已说真修行法。汝犹未识修奢摩他毗婆舍那1微细魔事。魔境现前,汝不能识。自心非正,落于邪见。

  【注】

  1 奢摩他毗婆舍那 奢摩他是梵文shamata的音译,意译止念;毗婆舍那是梵文vipasana的音译,意译正确观察;合译止观。止念即是定,正确观察即是慧,止观即是定慧等持的大乘修行法门。一般亦称禅定。

  白话解

  即时,如来将罢法座,在狮子床上揽七宝几摆回紫金山,如来再现紫金容,倚狮子座,对大众及阿难说:

  “你们缘觉、声闻等仍处于有学阶段的修行者,今日回心趣向无上菩提,我已为你们说了真修行法。考虑到你们还未识奢摩他毗婆舍那的微细魔事,当魔境现前时,不识其为魔事,不能正确对待,以至落于邪见。

  原文

  或汝阴魔。或复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又复于中得少为足。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

  汝应谛听。吾今为汝子细分别。

  阿难起立,并其会中同有学者,欢喜顶礼,伏听慈诲。

  白话解

  或是自己五阴的阴魔,或是外来的天魔,或计着鬼神,或迷于魑魅,心中不明,认贼为子。

  修行者中,亦有得少为足,譬如修到四禅缺乏闻慧的比丘,妄称已证圣果。到获得的天报受尽,出现衰相,出言诽谤阿罗汉,又入三有轮回,堕于阿鼻地狱。

  你应用心听好,我今为你仔细分别种种魔事。”

  阿难起立,会中同是有学的修行者,都欢喜顶礼,伏听世尊慈诲。

  原文

  佛告阿难及诸大众:汝等当知,有漏世界十二类生,本觉妙明觉圆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痴爱发生。生发遍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

  则此十方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当知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白话解

  佛告诉阿难及大众:“你们应当知道,原本有漏世界十二类众生妙觉圆明的心体,与十方佛妙觉圆明的心体,无二无别。由于你们诸多妄想,迷失正理,因痴爱发生种种妄有之相,依妄有之相又化出一个空相。从迷入化,化而复迷,便生世界。

  在止观中所见到的无数非无漏的十方国土,都是迷顽妄想建立的。应当知道,你心中的虚空,犹如太空里的一片浮云;你心中的世界,不外是太空中的一粒微尘。

  原文

  汝等一人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销殒,云何空中所有国土而不振裂。

  汝辈修禅饰三摩地,十方菩萨,及诸无漏大阿罗汉,心精通吻,当处湛然。一切魔王及与鬼神诸凡夫天,见其宫殿无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补注曰:迷则转觉体为虚空,悟则全虚空是觉体。故一人发真归元,则一人所见虚空,悉皆消殒而为觉体矣。即所谓心精通吻,当处湛然。)

  白话解

  你们当中,不论谁人,只要发真归元,这十方虚空,一时消殒,还有什么虚空之中的国土不震裂消亡?

  你们修禅,建立了庄严的三摩地,十方菩萨和所有无漏大阿罗汉,与你们心灵相通,安处泰然。而一切魔王、鬼神及凡夫天的天王,见他们的宫殿国土被庄严三摩提震撼,宫殿崩裂,大地震坼,水陆飞腾,无不惊慑。

  原文

  凡夫昏暗,不觉迁讹。彼等咸得五种神通1,唯除漏尽,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

  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于三昧时,佥来恼汝。

  【注】

  1 五种神通 神通,即神奇的超常能力。凡夫、外道及二乘顶多能修得五种神通:一、神足通,又称如意通;二、天眼通;三、天耳通;四、他心通;五、宿命通。菩萨及无漏阿罗汉可修得漏尽通,五通加漏尽通合称六通。

  白话解

  凡夫心地昏暗,不能觉知这些变化。而他们都得了除漏尽通外的五种神通,留恋自己安立的宫殿国土,怎容得你来摧毁?

  因此,那些神鬼、天魔、魍魉、妖精,当你入三昧境界时,都来捣乱。

  原文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彼尘劳内。汝妙觉中。如风吹光,如刀断水,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彼如坚冰,暖气渐邻,不日销殒。徒恃神力,但为其客。成就破乱,由汝心中五阴主人。

  主人若迷,客得其便。当处禅那,觉悟无惑,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白话解

  虽然妖魔鬼怪大怒而来,他们困于尘劳,而你处于妙觉中。他想扰乱你,犹如以风吹光,用刀断水,毫无作用。

  你似滚汤,他若坚冰,滚汤浇冰,暖气渐增,冰自消殒。他徒有神力,只是客人。或成或败,全由你那主宰五阴的心王做自己的主人。

  主人迷乱之时,客人才有机可乘。当在禅定中,主人觉悟无惑,一切魔事都无奈你何。

  原文

  阴销入明,则彼群邪咸受幽气。明能破暗,近自销殒。如何取留,扰乱禅定?

  若不明悟,被阴所迷,则汝阿难必为魔子,成就魔人。

  如摩登伽,殊为眇劣。彼唯咒汝,破佛律仪。八万行中,祗毁一戒。心清净故,尚未沦溺。

  此乃隳汝宝觉全身。如宰臣家,忽逢籍没。宛转零落,无可哀救。

  (温陵曰:登伽眇劣,只毁戒体。诸魔炽恶,能堕宝觉。固宜深防也。宰臣籍没,喻几于觉位而沦恶趣。)

  白话解

  你离五阴,入妙明正觉,那些由幽暗之气熏习而成的邪魔,遇到光明便都化为乌有,哪里还敢留下来扰乱你的禅定?

  如果你不明悟,五阴迷惘,那么,阿难你必成魔子,修成魔人。

  摩登伽本来没有什么神通,只用低劣的咒语,便使你破坏了佛的律仪,八万行中毁你一戒。幸亏你心还算清净,未受沦溺。

  若遭天魔,习于邪定,你的宝觉将整体崩溃。犹如宰臣之家,忽遭革除官籍,没收家财,流落飘零,无可哀救。”

返回目录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