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论语禅:敬畏之心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论语禅:敬畏之心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主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树。”又解释说:“就是使老百姓敬畏。”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再说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孔子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那么这“既往不咎”是指谁呢?孔子在批评谁呢?理解这段话出现了几种看法。

  一种以为周礼也有不好的地方,但是应该维护周礼的完好印象,你宰我就不应该再提起了。南怀瑾《论语别裁》说:“宰予后来回到孔子这里,报告见哀公的问答,孔子听了以后就感叹了。就周朝而言,孔子觉得文王、武王在各方面都没有错,只在这件事上还不大妥当,但对前辈的圣人,不好意思多加批评,所以他说已经既成事实,再说也没有用。对人与人之间相处来说,既成事实,劝也劝不转来了,过去了何必追究呢?”

  钱穆《论语新解》说:“或说哀公四年亳社灾,哀公之问,或在此年。时孔子在陈(按:谓孔子周游列国,正在陈国),故下文曰‘子闻之’。”孔子在国外听到了这件事情,并非一定是宰我出国向他报告的。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后,他实际上是委婉地批评宰我:宰我的说法是错误的,但错了就已经错了,也就既往不咎了。

  《朱熹集注》说:“孔子以宰我所对,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而其言已出,不可复救,故历言此以深责之,欲使谨其后也。尹氏曰:‘古者各以所宜木名其社,非取义于木也。宰我不知而妄对,故夫子责之。’”

  按照朱熹的意思,宰我这个人说话做事不踏实,自己不知道的事也要乱加解释。已经说到“周朝用栗树”就行了,却还要画蛇添足说:“用栗树的意思,就是使老百姓战栗。”这样符合周礼吗?周王敬天保民,怎么会让百姓恐惧呢?此非立社之本意,又启时君杀伐之心。

  佛经说,让一切众生欢喜就是让诸佛菩萨欢喜,孔子亦是以民为本,所以,“使民战栗”理解为“统治者使百姓恐惧”,无论如何都是违背礼教的。

  那么“使民战栗”的真义是什么呢?我们认同澫益禅师的解释。

  澫益禅师《论语禅解》说:“云‘战栗’以敬神明,似则似矣,然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敬止工夫,安能大畏民志哉!”

  在这里澫益禅师把“使民战栗”解释为对神灵的敬畏,即让人产生敬畏之心,有敬畏心才能有恭敬心和虔诚心,祭祀神灵时自然应该如此,问题是哀公先不能行善政于百姓,却想要建神庙祈福,这是舍本求末。如孔子所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作为国君不能首先礼待他的臣民,又怎么能够使民战栗呢(即产生敬畏之心)?所以孔子这是批评当政者不能推行礼治,百姓还在水深火热之中,却大兴土木做舍本逐末的事情,应该自己反省了。如此一分析,孔子的话就是说哀公,谏哀公,咎哀公,而不是批评宰我了。

  论语禅:

  使民战栗将使自己战栗,使民敬畏自己先要敬畏。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