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禅:孔子的音乐禅
论语禅:孔子的音乐禅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孔子告诉鲁国乐官演奏音乐的道理,说:“音乐的道理大概可以这样理解:乐曲刚刚开始时,五音齐合,慷慨激昂,展开以后,就韵律和谐,然后明快清晰,最后是相连不绝,余音袅袅。然后完成。”
孔子讲到“韶”乐时说:“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乐时说:“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在“温故而知新”那里,我们谈到“孔子学琴”的故事(《论语.为政》),这个故事展现了孔子演奏音乐时所进入的高深的禅定状态,这就是孔子的音乐禅。孔子因为演奏音乐用心专一,从熟悉曲子,到掌握演奏技巧,再到体会曲子的主题思想,最后到无师自通而知道曲子的作者,他的禅定境界不断在提高,可见音乐可以陶冶心灵,净化灵魂,并由此进入禅定的高境界。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就是诗经,因为“诗无邪”,所以“仁”可从诗经体现,演奏和读诵诗经,可使人兴起向善的动力。虽然内心兴起“我想要向善”的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行动呢?那就需要“礼”了。最后“成于乐”,其基础就在起心动念,也就是说“乐”的背后有“心”在。心执着于善,演奏的音乐也是善,那么才有真正的快乐。
因此,音乐可以使人入定,起心动念从音乐的每一个音符可以看出。具有形式美和内容美的音乐可以促人向善,可以激发人的善心,这样的音乐是哪些呢?
《韶》是中国古代乐曲,是孔子最推崇的音乐,传说它产生于舜时期的乐舞。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就是“韶”的形式与内容都达到了和谐统一,可以陶冶高尚的灵魂。
孔子闻《韶》而入定,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他到齐国时,非常欣赏韶乐,学了三个月,连吃肉的味道都不知道了,其神思完全沉浸到韶乐的境界中去了。
孔子因为重视音乐对心灵净化作用,所以虽然很重视音乐艺术的形式美,但更注重艺术内容的善。诗经“思无邪”,所以,“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孔子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对“武”的思想内容感到有遗憾。孔子的遗憾,说明孔子不是把音乐当作娱乐的,他首先看重的是它对心灵的陶冶和净化作用。
虽然孔子重视音乐的内容和思想,但是完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促进音乐主题的深化,可以更好更快地净化心灵,让人更快地进入音乐的禅定境界去,所以孔子也非常重视音乐的演奏技巧。
关于音乐演奏的技巧,孔子认为乐曲刚刚开始时,五音齐合,慷慨激昂,接着就纯细和谐,再下去是明快清晰,最后是相连不绝,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正像白居易欣赏《琵琶行》时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抑扬顿挫,各有韵味。
上等乐师演奏音乐,应该是让人闻其音声,悟其人生,应该有韵外之韵,弦外之音。若能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是炉火纯青的境界。澫益禅师《论语禅解》说:“乐是心之声,闻其乐而知其德,故‘翕如’、‘纯如’等,须从‘明德’处悟将来,非安排于音韵之末也。”也就是说音乐应该成为灵魂净化的心声,高级的演奏技巧应该使整个演奏过程都服务于高尚的主题需要,不断推进音乐主题的高潮,一直到演奏结束,仍旧余音袅袅,让人继续入于禅定之中。
佛教也将音乐引入禅修之中,我们通常把佛教音乐叫做梵呗,高尚的佛教音乐可以让人暂时忘记自己的存在,置身于静寂空灵之中,让人接受灵魂的洗礼,从而走入无我的境界。
论语禅:
让音乐净化自己的灵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