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4日
来源:   作者:迦那卡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迦那卡禅师演讲集 八 修行四念处之七项利益禅修问与答
学者十天的禅修已经到了尾声,十天的时间只是一个开始,还不足够让您证悟阿罗汉果,不过对于老修行的人,他可能在这十天当中能够达到某种深度的内观智慧,是婆舍那智慧,在佛法当中有四个阶段的证悟,第一阶段须陀洹初果的证悟,第二斯陀含翻译一来,二果的证悟,第三阿那含翻译不来,三果的证悟,第四阶段阿罗汉翻译无生,是四果的证悟。

当你能够证悟这四个阶段的道智或果智,你就能够灭除某种的烦恼,在第一阶段的证悟,初果须陀洹时就能够去除我见,一切烦恼的根本,第二阶段的证悟,斯陀含能够拔除粗的贪、瞋、痴等等烦恼,第三阶段的证悟三果阿那含能够拔除几乎所有的贪、瞋、痴、烦恼。剩下来的是微细烦恼到了第四阶段阿罗汉就能拔除全部的烦恼,心完全从烦恼中清净出来,这时就能够过着真正幸福、快乐、自在的生活。

所谓十天只是一个开始,只是学习的阶段,回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家里,必须要继续精进努力的修行,若能够留在禅修中心修行,或者有机会参加禅修活动,就在禅修期间修行,如果修行时付出的精进努力少,只能得到很有限的利益,因为没有付出足够的精进努力,定力不能够加深到相当程度,内观觉悟力就不能够开显出来,或仅仅少部份的开显,只有偶而的体会,然而您能够付出足够的精进,很努力精勤的来修行,勇猛精进持续努力,你的定力能够持续加深,内观觉悟力越来越锐利,而能够达到一层一层更高的内观智慧,才有希望在今生证得一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在经上佛陀教导四念处的法门,四念处就是所谓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和法念处,佛陀在讲解这四念处法门之前先说到修行四念处具有七项利益,七项利益就是:

第一清净众生:当你提起正念观察一切身心现象,你就有机会透视了悟到身心的真实本质,而能灭除一切烦恼,当你的心能够解脱某种烦恼,就能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如果你能够精进修行到达第四层的证悟阿罗汉果,你就能够从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能够过着真正幸福安乐的生活,这也就是清净众生的意义,即使你还没达到第四阶段的证悟,只达到第三阶段的证悟,或是第一阶段的证悟,同样的能从某些烦恼当中清净出来,而达到某种程度的自在、安乐,这就是清净众生这项利益,第二项利益是超越忧愁,第三项利益是能够超越悲痛,如果你能够了悟身心现象的真实本质,就不会认定身心现象是人、我、众生,是男人是女人等等,于是你不会因为身心现象而生起种种烦恼,所以就不会因为人、事、物而生起忧愁或悲痛,因为一切的人事物,都只是生灭变化无常的,自然的过程,这里面没有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我,真正的众生,没有实在的事物存在,因为你有这样子的透视了悟,所以能够超越忧愁和悲痛。第四项利益是能够超越一切身体的痛苦。第五项利益是能够超越一切心理的痛苦,如果你能够精进修行,达到初果,乃至四果,就能超越身体与心理的痛苦。第六项利益是果智的证悟。第七项利益是达到离苦得乐涅槃的境界。如果你能够付出足够的勇猛精进,努力修行,而且具有足够长的时间,投入在修行当中,你必然能够达到灭除烦恼,解脱痛苦的证悟。

从初果的道智、果智直到四果的道智、果智,这些都是可以达到的修行成就,这也是佛陀在念住经教导我们要来努力精勤修行的四念住,正念的修行法,也就是毗婆舍那修行法,以便得到这七项利益,你须要做的就是精进努力修行。禅修的活动,大多是十天的时间,十天的时间不足以令你证悟到初果,乃至四果,如果你有充份的时间,能够继续留在禅修中心,长期的修行,这是最好的,能够让你的修行工夫持续进步,境界持续提高,但是既然没有时间,要回到自己的家里,你仍然要继续修行,因为正念修行是必须保持下去,不应该令他间断,如果你在家里能够继续修行,这就表示你能够将禅修期中所学到的运用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譬如说你每天能够修行二小时、三小时这是最好的情况,但是即使只有五分钟空闲的时间,你也必须用五分钟的空闲来修行,如果你每天早晨有一小时的时间用在修行上,你必须先行禅,约十分钟至十五分钟,然后你慢慢走到坐禅静坐的地方,坐禅四十五分钟到五十分钟,总共一小时的时间坐禅,静坐之前必须先行禅经行,因为在行禅中你很容易将心安定下来,很容易引生定力,然后要慢慢的走到静坐的地方保持正念观察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动作必须放慢,而且很仔细的在观察,直到你完全坐好,调整好姿势,端身正坐开始坐禅,如此就能将你在行禅中所得到的定力一直保持到坐禅当中,但是有时因家事,或者事业种种不如意,会引起你忧愁焦虑、烦燥,这时你必须提起精神,用心注意的来观察当下的情绪,同时做记号说忧愁、忧愁、忧愁、焦虑、焦虑、焦虑,或烦燥、烦燥、烦燥,一直观察到这些忧愁、焦虑、烦燥等等的情绪消失为止,你不应该因为自己的内心生起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忧愁、焦虑、烦燥而感到沮丧,因为当你在家里修行时,不比在禅修期中,必然有许多不如意的情绪作用,所以你不必感到沮丧,反而必须提起精神振作你的正念,很努力的来观察这些情绪,一直到这些情绪消失为止,如此每一小时的修行,每一次的修行,都必须包括行禅和坐禅两项,然后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必作意将动作放慢,只必须保持正常的速度来运作一切的举动,但是也必须保持普通的注意,保持正念,时时知道自己的动作情绪,在观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你不必要做记号,所须要做的只是尽量保持醒觉,知道你当下所做的一切动作,一旦有机会参加禅修活动,你应该尽量把握这个机会去参加,更好的情况,就是你能够有充份的时间到禅修中心修行二个月、三个月,如此你就有机会达到相当阶段的证悟,你就能够过着真正的幸福、安乐、自在的生活,最后愿大家尽自己最大的精进努力修行,禅修结束之后,仍要继续保持努力,让你的修行工夫不间断,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解脱一切痛苦,得到究竟安乐的涅槃境界。

以下有几个问题:

问题一:情绪作用是否属于受蕴,生气这种情绪是否属于受蕴?

答:受蕴包括一切感受,一切身体的感受,和心理的感受,这一切感受的集合就叫做受蕴,身体的感受譬如说:身体的痛、麻、酸、痒、冷、热等等。心理的感受譬如说:快乐、喜悦、忧愁、苦恼、悲伤、失意等等,所以一切的情绪作用,不管是快乐、喜悦、忧愁、悲伤、苦恼都是属于受蕴所涵盖,然而在佛法当中,生气并不算是情绪作用,不是属于受蕴,生气是另外一个范围,是属于行蕴,所谓行蕴是一切附属的心理作用,所涵盖的层面很广,除了心意本身,以及一切感受,一切想象作用之外,其它心理作用都涵盖在行蕴当中,意思是说:除了识蕴、想蕴、受蕴这三类其它心理作用,你贪心、瞋心、愚痴、我慢、嫉妒,或精进、正念、定力等等,这些都属于行蕴,一切附属心理作用,或者说是心所。

问题二:在行禅当中脚步的移动是否算是主要的目标,当最明显的目标消失后,是否我们应该观察第二个目标,当第二明显目标消失后,我们是否应该回来观察脚步的移动?

答:是的。在行禅当中我们必须观察明显的目标,而行禅中最明显的目标往往是脚步的移动,因此脚步的移动是行禅中主要的目标,但是当有其它更明显的目标发生时,譬如说:妄想你必须暂时停住脚步专注的来观察妄想,内心同时作记号说妄想、妄想、妄想,当妄想很浅、很弱的时候,你可以不必停住脚步观察妄想,在你继续行走的时候专注观察几次,妄想消失,你就继续专注脚步的移动,可是如果你观察妄想几次之后,妄想仍然不停止,这时你必须停止行禅,停止行走,站在原地专注观察妄想的心,同时内心做记号,说妄想、妄想、妄想,一直到妄想心停止消失为止,才能够再继续经行,继续行禅,如果还有其它明显目标发生,譬如说:疼痛、麻、酸、痒、僵硬等等,你也必须停住脚步观察痛、痛、痛,麻、麻、麻,酸、酸、酸,痒、痒、痒,硬、硬、硬等等,一直到这些明显的目标消失,你才再继续观察脚步的移动,毗婆舍那修行法的原则,就是要观察当下最明显的目标,当最明显的目标消失后,你必须观察第二明显的目标,当第二明显目标也消失,没有其它更明显的目标存在,你就回来观察主要的目标,在行禅当中,主要的目标是脚步的移动,所以当其它明显目标消失之后,你应该继续行禅、经行观察脚步的移动。

问题三:如果没有痛苦,是否我们就不需要修行?

答:是的。修行目地就是要解脱痛苦,如果我们没有痛苦,我们就不需要修行。

问题四:修行毗婆舍那是否要研究经论?

答:当你在修学期间,你不需要学习研究经论,因为我们的禅修方法就是根据经论而来修行的一套方法,不过如果你已经能够去除相当程度的贪、瞋、痴、烦恼,你会有想要研究经论的欲望,但是最好你能够证悟到初果须陀洹,乃至四果阿罗汉,然后你才去学习研究经论,因为学习研究经论不能令你灭除烦恼,过着真正幸福安乐的生活。

问题五:十天的禅修之中,我能够达到某种程度的定力,而且能够达到某种程度内观透视的觉悟力,回家之后,我能够花半小时乃至一小时时间来修行是否能够维持我的定力和内观觉悟力,达到禅修期中的百分之五十?

答:这是因人而异,如果回家以后,在假日当中,你能够有全天时间用在修行上,你就必须下定决心全天时间完全投注在修行当中,如此也许能达到在禅修期间的定力和觉悟力,但是这要依你的精进程度而定,也许你能在半小时或一小时之内达到相当深度定力,相当程度的觉悟力,这是有可能的,如果你能够注重你的日常生活,培养你的正念,持续让你的定力加深,觉悟力会变的锐利,因此,你若有可能抽出半小时,就必须作半小时修行,若能够有一小时空闲,你就必须要在一小时之内完全放下其它的杂务,专注的来修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最好的修行效果。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