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5年 出入息念 (一)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   作者:葛荣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葛荣·三摩罗罗顿居士文集:1995年 出入息念 (一)

 

  葛荣居士禅修讲录

  1995年10月21日   佛教黄凤翎中学   南传佛教丛书编译组译

  ‘95葛荣居士禅修讲座录(二)

  第二讲:出入息念

  我热诚地欢迎在座的每一位。昨天我提到禅修是佛教一个很重要的面向,它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自在和安宁。禅修当中最重要的是培育正念,昨天我也讲述了正念的六种利益。今天我会讲一种禅修方法,巴利文是anapana-sati,意思是透过呼吸来培育正念。讲完以后,我们一起练习,然后一起念诵和做慈心禅。

  正如我刚刚说过的,出入息念的意思是透过呼吸来培育正念,所以这个方法最重要的地方也就是透过呼吸来培育正念。对于那些采用这个方法来修习的禅修者,我们会发现当尝试修习的时候,思想会生起,身体的痛楚亦会呈现,我们也会听到外间的噪音。所以请大家记住,这个方法所着重的是觉知,觉知正在发生甚么事情。去年我在缅甸的时候,他们提到一些很实用的东西。他们说呼吸是主要的对象,思想、身体的感觉、外间的声音是次要的对象,所以无论你的所缘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觉知。我认识一些禅修者,他们尝试觉知呼吸的时候,因为有思想而感到苦恼。他们认为思想是一种干扰,妨碍他们修习出入息念;当他们感到身体痛楚,身体不舒适的时候,他们认为身体痛楚是一种干扰,妨碍他们修习出入息念。我认为禅修的时候因为有思想、有声音、身体感到不舒适而感到苦恼,那是无需有的苦恼。当这些事情生起的时候,正如我说过的,重要的是保持正念,只是觉知。当思想生起的时候,你知道思想生起,觉知它一阵子之后,你把注意力放回呼吸上。无论是主要的所缘还是次要的所缘,请不要认为是有分别的。这是我想强调的第一点。我记起一篇佛教的经文,里面说出入息念帮助禅修者修习四念住。四念住包括觉知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及觉知身体正在发生的事情。所以正如我说过的,尝试觉知呼吸的时候,你除了知道呼吸之外,也会知道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你能够这样理解出入息念的话,那么便不会有逼迫,不会有苦恼。正如我昨天说过的,禅修是为了克服苦恼。当我看见禅修者因为禅修而苦恼的时候,我感到很难过。我亦见过一些放弃禅修的人,他们放弃禅修,是因为他们认为禅修的时候应该没有思想,身体应该不会感到痛楚,应该不会怎样怎样……。

  出入息念的第二个要点是,它帮助我们体验当下──此时此地。呼吸总是当下发生的事情,所以出入息念是一个实用、有趣的方法帮助我们学习、体验活在当下的喜悦。有时候我会说,视呼吸为我们的朋友。我们总要呼吸,所以呼吸这个朋友总会提醒我们活在当下。禅修的时候如果你遇到困难,例如紧张、忧虑、悲伤,请尝试找回你的朋友,找到呼吸这位朋友的那个片刻,苦恼和困难便会消失。我们这位朋友总是等着帮助我们,所以每当你记起这位朋友,找回这位朋友,你便能够从苦恼和困难之中解脱出来。修习出入息念帮助我们活在当下──此时此地。如果我们不是活在当下,正如我昨天说过的,很多时候我们不是活在过去便是活在将来,这也是苦恼生起的原因。

  出入息念的另一个面向是,这位朋友帮助我们处理身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思想在制造苦恼,懂得这个方法我们便能够找回我们的朋友,放下思想。大家都知道,如果我们不修习出入息念,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思想而受苦。这些思想的确会影响我们,除非能够禅修,否则我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处理它们。所以找回我们的朋友来对待思想是一个很简单实用的方法。对待情绪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昨天我列举了一些大家都经验过的情绪,例如紧张、忧虑、恐惧、罪疚、羞愧、悲伤等等。当我们有这些情绪的时候,当这些情绪影响我们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正是因为人们不懂得应该怎样做,所以他们的人生满是苦恼﹗修习出入息念,我们可以找回呼吸这位朋友,人生第一次学习处理这些思想和情绪,不让它们影响我们。

  修习出入息念的时候,另一个我们可以学习的是怎样对待声音。这里没有打扰禅修的声音,但是在其他地方禅修,或会有声音,或会有噪音。那么如何禅修呢?如果你练习容许声音存在,学习以主要的对象(呼吸)为你的所缘,那么无论是甚么声音,它们都不会妨碍你、打扰你。你会体验到问题不是源自声音,而是你怎样对待声音。关于这一点,我经常会提起斯里兰卡禅修中心的例子。禅修中心早上四时四十五分会敲钟唤醒禅修者。你可以想象有时候一些不愿起床的禅修者当听见钟声的时候,他们会愁眉、很不高兴。但是同样的钟声也表示早上的禅修结束,是午饭的时间﹗所以引起问题的,是钟声吗?我们可以透过修习出入息念来了解内心对声音的反应,培育观慧。禅修的时候身体的痛楚引起心理的反应跟外间的声音引起心理的反应类同。这样子坐了一段时间,身体有反应,身体有痛楚是自然的。身体感到痛楚或者感到不舒适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请了解禅修不是为了克服身体的痛楚,不是为了制止身体的痛楚。根据佛教的经典,即使佛陀都有身体的痛楚,但是与我们不同的是,佛陀的身体感到痛楚的时候,他的内心没有苦恼。所以我们要学习的是,禅修的时候身体感到痛楚,我们能够做到多少身苦心不苦。

  我想在这里说一说对待身体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极端的方式是,我们习惯了呵护我们的身体,溺爱我们的身体。例如坐禅的时候,身体感到痛楚,我们便立刻改变坐姿。身体说甚么我们总是跟着做,这样是放纵身体。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是,无论身体感到多痛楚,你不作声咬紧牙关忍受下去。这样做,你对自己太过严厉,太过苛刻,或者你是在惩罚自己。我们需要避免以上两种极端的方式,修习中道。实修中的中道是,当我们坐禅的时候,身体生起痛楚的感觉,去看看我们能够和那痛楚交朋友到什么程度,看看我们能够没有苦恼地经历那个痛楚到什么程度。而当身体的痛楚变得剧烈的时候,与其坐着受苦,我们可以保持正念,觉知地改变姿势。无论是对待思想,对待情绪,对待身体的痛楚,或是其他身心的起伏,如果你能够这样修习,你便会看到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修习方式。

  接着我会说一说修习出入息念一些不同的方式。即使在斯里兰卡,不同的禅修老师教导出入息念的时候,也采用不同的修习方式。有些老师告诉你专注鼻端的感觉;有些老师告诉你觉知腹部的起伏;有些老师告诉你觉知整个呼吸的过程;有些老师告诉你要缓慢地呼吸;有些老师告诉你要急速地呼吸。我在缅甸的时候见过很多不同的禅修大师,我问他们:「你们缅甸有许多不同的禅修技巧,不同禅修方法,哪一个是正确的?」他们的回答很有意思,每一个禅修大师都说:「这些不同的道路都走向相同的地方。」所以请记住,虽然我们以不同的方法修习,它们都是殊途同归的。它们的目标都是:第一,学习保持正念;第二,学习处理、对待身心正在发生的事情;第三,体验某程度的平静;第四,体验放松自在的身心。

  我必需略为说一说平静的重要性。佛教的禅修有「止」和「观」两类,巴利文是 samatha (止)和 vipassana (观)。有趣的是我们的朋友──呼吸──帮助我们一起去体验止和观。接着我会解释这位朋友怎样帮助我们体验平静及培育观慧。苦恼的情绪和思想整天在我们的心里来来去去,如果没有禅修,我们会成为这些情绪和思想的受害者。有趣的是,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念头接连不断地在心里来来去去喋喋不休,即使睡着的时候,我们梦里所见都与白天的思绪有关﹗这样子我们的内心实际上未曾有过真正的休息,我们体验不到平静,我们的内心没有空间。正如我昨天说过的,我们的心就像机器,二十四小时不停地工作,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活。禅修帮助我们以一种有别于机器的方式来生活。我想起有禅修大师曾经这样对弟子说:「我吃的时候吃;我睡觉的时候睡觉;我走路的时候走路。」当他说「我吃的时候吃,我走路的时候走路」,我们明白他说的是甚么。但是当他说,我睡觉的时候睡觉,他的意思是什么呢?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这句话的意思跟我刚刚说过的一样──晚上睡觉的时候,因为做梦,实际上我们是半睡半醒;白天的时候,因为思想来来去去喋喋不休,所以实际上我们也是半睡半醒。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生活。因此修习出入息念帮助我们学习处理身心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我们才第一次能够感到内心有些空间,感到内心有点平静。正如我所说,我们也第一次学习去掌握、去处理、去对待当下所发生的事情。以上是体验平静的概要,巴利文叫做 samatha。

  我喜欢看阿姜查的书,我很喜欢他教导的禅修方法。他的教法处于中道,非常简单实用。佛陀说:「我说苦及离苦之道。」阿姜查也是这样。有一天,有人问阿姜查:「请告诉我们你教导甚么?你教导止还是教导观?」他说:「我教导苦。」他的意思是当你有苦恼的时候,你能够处理吗?你能够了解那个苦恼是怎样制造出来的,然后透过自己的努力解脱自己的苦恼吗?他所教导的方法是专注呼吸。透过修习出入息念,你能够体验内心平静的一面,然后正如我昨天说过的──每当受苦的时候,我们侦察受苦的原因,苦恼是怎样生成的等等。这就是止观可以连结的地方。这样做我们便能够从生活中学习,探索生活中的每一个经验。当我们受到苦恼情绪困扰的时候,无论是恐惧、忧虑、悲伤、罪疚、羞愧还是病苦,我们的朋友──呼吸──可以帮助我们平静下来,然后我们可以学习侦察、探索这些情绪。以上是培育观慧其中的一个面向。

  修习出入息念的时候,虽然我们会说,我们在观察呼吸。但是事实上,我们会逐渐体会到并没有一个正在呼吸的人,只有呼吸的过程。所以在呼吸的过程以外并没有自我的主体。这是专注呼吸的另一个要点。这是我们修习上一个很重要的体验。

  培育观慧的另一个面向是体验身心内在的变化。当你用出入息念来修习的时候,你会体会到身心时时刻刻都在变化,念头生起然后消失,身体的感觉不停地变化,呼吸不停地来去。修习出入息念是十分容易体验这些变化的。你可以看到出入息念看起来很简单,却能够帮助我们培育很重要的观慧。这使我记起一段很有意思的文字──临终的时候,如果能够记起修习出入息念,对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临终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惦记我们的亲友,但是他们能够帮助我们吗?那个时候,谁能够帮助我们?我们的朋友──呼吸──能够帮助我们,它永远都在那里,即使是临终的时候。所以离世的时候,如果你能够记起呼吸这位朋友,它会帮助你活在当下。作为最后的一个要点,我想指出的是,出入息念这个简单的方法既能够帮助我们安宁地生活,亦能够帮助我们安宁地离世──你还有什么想要的呢﹗

  我已经讲了一个小时,现在是问答的时间,像昨天一样,请大家提出问题。

  听众:修习出入息念的时候很容易睡着,应该怎么办?

  导师:禅修时昏睡是大家共通的经验。关于这个问题,佛陀和他其中一位大弟子有过一段有趣的对话。即使是佛陀的大弟子也有过同样的问题,或者你会因此而感到宽怀高兴﹗

  我先讲佛陀的答话,然后再分享我个人的看法。佛陀告诉这位比丘,如果是在坐禅,可以站起来或者行禅。所以佛陀的第一个建议是改变姿势。第二个建议是摩擦耳朵,这样可以唤醒你的身体,唤醒感官神经。如果不奏效,若然是夜晚,可以到户外看星,看星也是为了唤发精神;如果不奏效,可以忆记法教里一些激励修行的内容;如果不奏效,有些禅修者修习光明想,他们可以观想亮光;如果还是不奏效,佛陀说那么便去睡觉。尝试过那许多的方法,如果不奏效的话,便去睡觉──这是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想佛陀的意思是说透过实习去找出昏睡的原因,是身体的原因还是心理的原因。如果是心理的原因,那些方法能够帮助你;如果是身体的原因,你必需学习善待你的身体。

  现在让我分享我个人的一些看法。经籍里说,我们必需保持脊椎正直。脊椎正直并不容易睡觉,这就是保持脊椎正直的重要之处。昏睡的另一个原因是缺乏精进。有些禅修者过于精进,有些则缺乏精进。过于精进和缺乏精进都是极端的方式。当缺乏精进的时候,你会感到昏睡。另外我发现禅修的时候,当身心都放松下来的时候感到昏睡是人类自然的习性。另一个引致昏睡的原因是食物的份量。饮食也有两种极端的方式。如果你吃得太多,你或会感到昏睡;如果你吃得太少,你亦可能感到昏睡。由此你会看到佛教的中道与很多事情是相关的。最后的一点是,如果你有正念,昏睡生起的时候你会知道,那个时候除了以上的建议之外,你还可以尝试张开眼睛。

  下一个问题是甚么?

  听众:经典里说:「走路的时候,我知道我在走路;坐着的时候,我知道我坐着。」但是有禅修老师说:「走路只是走路,不用念着『我在走路』。」这两种方法有甚么分别?哪一种比较好?

  导师:那个禅修大师说:「我吃的时候吃,我走路的时候走路,我睡觉的时候睡觉。」我想他用「我」这个字是一种沟通的方式。所以正如缅甸的禅修大师所说──殊途同归。

  听众:经典里说「无我」,但经文里又说:「走路的时候,我知道我在走路。」有禅修大师说两者是互相违背的。

  导师:如果我对你的问题理解正确的话,我必需说虽然那个老师用「我」这个字,但是他清楚知道只是用了一个概念。阅读佛教经典,你会发现佛陀有时候也用「我」这个概念。所以这就是禅修大师口中的「我」的分别,我们口中的「我」是带有谬误的。关于这一点,佛陀说过很深邃、很有意思的话。他说:「我运用语言,但是我不会被语言误导。」那些禅修大师也运用概念,但是他们知道那只是用作沟通的概念。

  还有时间可以多答一个问题。

  听众:经典里记载「观内身如身」和「观身如身」,为什么会用这些字词来描述身体呢?。

  导师:事实上佛教的经籍也有记载:感觉生起的时候只有感觉的过程,没有自我的主体;看的时候只有看的过程,没有自我的主体;听的时候只有听的过程,没有自我的主体。所以,不同的经籍有不同的教导。在我从前念书的学里,有「自助是最好的帮助」的教导,换句话说也用了「自我」这个概念。然而沟通的时候可以不用这些概念吗?

  坐禅之前我们先休息一会儿,大家可以站起来走一走,或者去手间。

  坐禅

  [坐禅中的导引]

  请以一个舒适的坐姿坐着,请保持脊椎正直,感觉身心的放松。请用你惯用的方法来修习,什么方法都可以,如果你熟习缅甸宣隆禅修法,你亦可以用这个方法。……

  请觉知你的呼吸,透过呼吸来活在当下──此时此地。有思绪是自然的事,请友善地放下它们,回到呼吸的感觉上。……

  慈心禅

  [慈心禅中的导引]

  让我们一起修习慈心禅,让我们友善和蔼地对待自己。感觉身心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愿你健康,愿你快乐,愿你平安。你能够对自己这样说吗?你能够感受这些句子的意思吗?感觉你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世界上最珍贵的朋友。……开放心灵给自己。

  你能够把这种友善的感觉扩散给在座的每一个人吗?愿在座的每一个人健康、快乐、平安。……感受同修们一起共修的感觉,就像是一个家庭的感觉。……愿一切众生快乐。

  多谢大家。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