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巴扎西活佛:应细致辨析禅定之修学
普巴扎西活佛:应细致辨析禅定之修学
现前我们很多弟子也都在修学禅定,但是你对禅定是如何理解的呢?能否将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是否就是所谓的禅定见解呢?
往昔我们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位居士他平常禅修非常认真,每天都要坚持三四个小时的打坐。在家居士能够这样坚持修行,还是非常不简单的。于是我就问他,你每天这样的禅修,是有位导师亲自为你引导讲解该如何修持禅定的吗?他说由于缺乏导师的缘故,因此就是自己平常看看书打打坐而已,也没有导师教导自己如何一步一步地趋向更高的见解。当然我们并不排斥如是精进修学的功德,但要记住,光凭这一点而没有一个圆满次第道的修学,是很难成办即生成就的。
于是我当时就问这位居士,平常打坐的时候,你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因为如果是上等根机,我们就可以探讨大圆满本来实相之见解,也就是禅宗的实相般若,密宗的便智双运;若是多方面条件不成熟,那么即便我们探讨实相的见解,实际当中对解脱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而我问这句话的目的,就想知道作为次第根机者,他是否清楚自己所修学的禅定有一个次第道,因此第一个问题就是,平常打坐的时候,自己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当时这位居士回答说,这个问题他也不懂,他只知道根据经书所教诫,修学禅定时,应该要把心自然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
现前很多信众也不妨反问一下自己,平常都说自己是打坐修禅定,那么自己当时所护持的对境是什么?是否也是像这位居士所讲解般,除了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之外,并不懂得前面的次第道,难道所谓的不昏沉和不散乱的平静状态就是禅定吗?
于是我就和这位居士说,平静状态的适用范围很广,从外道教三百六十个门派直至无上窍诀大圆满以下,都在讲解平静之状态;比如外道教有三百六十个平静之状态;世间禅定四禅而支分的十七天有十七个平静之状态;无色界天四空处有四个平静之状态;出世间九乘之地有九个平静之状态,请问你平常所修学的平静之状态,是属于哪一种平静之状态?这位居士回答说,这一点之上,他就不知道了。
我想,若要是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而修学的话,这种禅定的修学叫什么呢?就叫盲修瞎练,因为他的修学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如是修学,最后成办的是外道的禅定还是世间禅定就很难所言了,想要如同瞎猫碰死耗子般,不知不觉当中就修出了出世间禅定而成办解脱,这样的机会恐怕是非常渺茫的,也没有哪一位传承祖师是如此迷迷糊糊就成就的,任何教派也都没有传讲过迷蒙等于开悟。
我们也反问一下自己,平常是如何修学的?对于自己所修学的平静之状态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吗?如果认为现前自己所依止的是显宗的教法、显宗的导师,显宗的法,因此自己修的禅定应该是显宗平静之状态的话。那请问显宗平静之状态与外道的平静之状态的差异在于何处?密宗平静之状态与显宗平静之状态的差异又在何处?
可能有些信众认为,自己的智慧还可以,因此虽然这个问题回答不上来,但是自己的平静状态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状态,这个又怎么能用语言描述出来呢?禅宗不是说 “言者不知,知者不言”,密宗的也说超越言语之见解为真实见解,因此语言是无法描述的。
当然,真实的见解是超越语言的,但并非是说语言就无法描述了。如果真实的见解都是语言无法描述的话,那无垢光尊者所著述的《七宝藏》,其中的《法界宝藏论》、《句义宝藏论》和《胜乘宝藏论》,中都是在讲解是直断法义,难道是无垢光尊者没有开悟吗?历代禅宗祖师也写了很多著作,这些祖师写了那么多文字,难道都没有开悟吗?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为后一代弟子传讲那么多教法,难道从文字解释的时候,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开悟吗?要知道,我们所谓的开悟要具备两种智慧: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果仅仅具有如所有智而不具备尽所有智的这种禅定,是不了义的。
如是讲解的目的就是要告诫弟子们,平常在修学禅定的时候应该要细致一点,必须要有圆满的次第道,而不能中途当中抓住哪一个就算哪一个,这样盲目修行的话,自己的见解永久不会增长。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