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捌、忆念佛语
阿含经菁华节录:捌、忆念佛语
一、汝等当行于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尔时,当念如来事:谓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现法能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亲近,缘自觉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 [1]。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过去世时,天、阿须轮(阿修罗 [2])共斗时,天帝释[3]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轮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4],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杂.九七二)
[1]福田: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八福田'是佛、圣人、和尚(受业本师)、阇梨(受业时教授威仪的阿阇梨)、僧、父、母、病人。佛、圣人和僧属于敬田;和尚、阇梨和父母属于恩田;病人属于悲田。如果有人能够恭敬供养上述之八种人,就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叫做福田。
[2]阿修罗:六道之一,华译为非天,因其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译作无端,因其容貌很丑陋。又译作无酒,言其国酿酒不成。性好斗,常与帝释战,国中男丑女美,宫殿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阿修罗战'谓阿修罗王与帝释的战斗。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时常战斗。
[3]帝释:忉利天的天主,俗称为玉皇大帝。
[4]幢:量词,俗称房屋一所为一幢,音床。
※在阿含经中,念佛、念法、念僧,早先是被用来作为去除恐怖的,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其所念的,隐隐然是归于以‘法'为主的喜悦与依靠。佛陀是智者觉者的意思,在《阿含经》中,尚有十个称号,分别展现著佛陀的德行,称为‘佛陀十号'的。这‘十号'分别是:
( 1)如来:或译为如去,意思是如实地来,或如实地去。引伸为能如实地知法、说法者。因佛乘真如之道,来成正觉,来三界垂化。
( 2)应:或译为应供阿罗汉,意思是已断除烦恼,值得被供养者。
( 3)等正觉:或译为正遍知、三藐三佛陀,是依四圣谛而觉了一切法的意思。
( 4)明行足:明,是消除了无明。行,是行为。足,是圆满成就的意思。
( 5)善逝:或译为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说(善于说法者)。
( 6)世间解:了解世间实相者。
( 7)无上士:没有比他更好者。
( 8)调御大夫:善于调教者。
( 9)天人师:天界、人间的老师。
( 10)世尊:或译薄伽梵、众佑。是具有德威,值得尊敬者。
从忆念‘佛陀十号'的含义,而获得修行上的帮助,是《阿含经》中,念佛的用意。
二、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嗔恚觉、离害觉,如是,出染著心。何等为染著心?谓五欲功德。于此五欲功德,离贪、嗔、恚,安住于正念 [1]、正智[2],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杂.五四九)
[1]正念:正确的念头,亦即时常忆念正道,不使思想行为有错误,是八正道之一。
[2]正智:又名正知,即真正普遍知道一切之法,是佛十号之一。‘正觉'谓真正普遍的觉悟。‘正等觉'是真正普遍平等的觉悟,亦即佛的觉悟。
三、云何修行念佛 [1]?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十力[2]、四无所畏[3]、颜貌端正,视之无厌、戒德成就,清净无瑕、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慧身智无崖底,无所挂碍、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增.一一)
[1]念佛:有三种,即称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称名念佛是口中称念佛的名号;观想念佛是在静坐之中观念佛的相好功德;实相念佛是观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的道理。‘念佛三昧'是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念佛回向'指念佛完毕之后所唱的回向文,就是观无量寿经所记载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的十六个字。‘念佛回向'1.念佛的人,将所修的功德回向于净土,或是回向给亡者。2.念佛之后所唱的回向文。‘念佛往生'谓一心一意的念佛,于命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2]十力: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余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3]四无畏:又名四无所畏,无畏是教化他人的心没有惧怕。有佛四无畏与菩萨四无畏二种。
※集中精神,让如来的形影,活生生的留在脑海里,这是念佛的第一步了。接著,当忆念著佛陀的功德,佛陀有‘十力'《杂.六九六》、‘四无所畏'《增.二四0》)等,念佛,当以思惟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由仰慕而激发效法。
※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又名三十二大人相,一足安平,二足千辐轮,三手指纤长,四手足柔软,五手足缦网,六足跟圆满,七足趺高好,八□如鹿王,九手长过膝,十马阴藏,十一身纵广,十二毛孔青色,十三身毛上靡,十四身金光,十五常光一丈,十六皮肤细滑,十七七处平满,十八两腋满,十九身如师子,二十身端正,二十一肩圆满,二十二口四十齿,二十三齿白齐密,二十四四牙白净,二十五颊车如师子,二十六咽中津液得上味,二十七广长舌,二十八梵音清远,二十九眼色绀青,三十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间白毫,三十二顶成肉髻。八十种好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四、善业 [1]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增.三二二)
[1]善业:好的行为或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是。善神是指八部众中护持正法的神。
※佛陀自三十三天回来,佛弟子们竞相以成为第一个礼佛者荣。其中,尊者优钵华色比丘尼,就现神通,将自己化成转轮圣王的方式,来赢得大众的让路,而成为形式上的第一个礼佛者。此时,尊者须菩提,正在远处的耆闇崛山中缝衣。想到佛陀即将回来,也打算放下手上的缝衣工作,前往礼佛。但就在他挪动身体,跨出右脚,想到:如来的形体,是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吗?往见的礼佛者,又是什么呢?地、水、火、风的哪一种呢?一切诸法皆悉空,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世尊不是说,若欲礼佛者,皆悉观无常;当观于法空;当计于无我吗?体会明白这个道理后,尊者须菩提,实质上已经礼佛完毕,又坐下来继续缝衣了。
五、如来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 [1]如来。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长.二)
[1]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供养法'是种种供养的方法。
※佛陀于拘尸那罗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当时,在双树间所有笃信佛法的鬼,都以非时花,布散于地,供养佛陀。佛陀因此而教导阿难说:真正的供养,是在实践佛法;真实最好的供养,是在五蕴、六界、六入在我们的日常身、心活动中,去体会实践无我的真理。
六、如日出前相,谓明相初光。如是,正尽苦边,究竟苦边前相者,所谓正见。彼正见者,能起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增.七六0)
※正见的建立,是八正道中的首要基石,正见亦如闇夜灯塔,也像黎明前的曙光,是一切光明希望的关键与导引前相。
七、鄙法不应近,放逸不应行,不应习邪见,增长于世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1]。(杂.八00)
[1]恶趣:种恶因得恶果所趣向之处,与恶道同义。
八、摩诃男白佛言:我自恐与此诸狂,俱生、俱死,忘于念佛、念法、念比丘僧。我自思惟:命终之时,当生何处?佛告摩诃男:莫恐、莫怖!命终之后,不生恶趣,终亦无恶。譬如大树,顺下、顺注、顺输,若截根本,当堕何处?摩诃男白佛:随彼顺下、顺注、顺输。佛告摩诃男:汝亦如是,所以者何?汝已长夜修习念佛、念法、念僧,若命终时,此身若火烧,若弃冢间,风飘日曝,久成尘末。而心、意、识,久远长夜正信所熏,戒、施、闻、慧所熏,神识上升,向安乐处,未来生天。(杂.九二二)
九、离欲、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诸梵身天者,受离生喜、乐。此二离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
诸晃昱天者,受定生喜、乐。此二定生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诸遍净天者,受无喜、乐,此二无喜、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乐灭、苦灭,喜、乐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诸果实天者,受舍、念、清净乐。此二舍、念、清净乐无有差别,二俱等等。所以者何?先此行定,然后生彼。(中.一六八)(意行经)
十、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增.八二)
十一、戒律 [1]之法者,世俗常数;三昧[2](禅定)成就者,亦是世俗常数;神足[3]飞行者,亦是世俗常数[4];智慧成就者,此是第一之义。(增.三八三)
[1]戒律:防止佛教徒邪恶的法律,如五戒、十善乃至二百五十戒是。
[2]三昧:定。详见第99页三昧条。
[3]神足通:五通之一,又名神境智证通,或心如意通,即身如其意,随念即至,可在一想念间,十方无量国土都能同时一一到达,变化无穷。佛十大弟子中,目犍连就是得了这种圆满的神通而号称为神通第一。参见第38页五通条。
[4]世俗常数:意即世俗谛又名世谛,或俗谛,是世俗的道理的意思。
※禅定,可出现的神通能力。然而禅定与神通能力,都属世俗之列,智慧正见的成就,才是首要最上。
十二、行八种之道,及七种之法:
(等见者;)若一心念正见者,念觉意不乱也。
等治者;念一心一切诸法,法觉意也。
等语者;身意精进,精进觉意也。
等业者;一切诸法得生,喜觉意也。
等命者;知足于贤圣之财,舍家财,安其形体,猗觉意也。
等方便者:得贤圣四谛,尽除诸结,定觉意也。
等念者:观四意止,身无牢固,皆空无我,护觉意也。
等三昧者:不获者获,不度者度,不得证者,使得证也。(增.三六八)
※八种道,只指八正道;七种法,即是七觉支。
十三、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序品)
※修行,就是不断地净化内心意念,除邪颠倒,去愚惑。而表现在行为上的,自然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十四、有世八法 [1],随世回转: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当求方便,除此八法。(增.三八七)
[1]八法:1.又名八风。见八风条。2.地水火风为四大,色香味触为四微,人身是由四大假合而有,四大又由四微所成,所以总称为八法。3.教、理、智、断、行、位、因、果等叫做八法,而一切的法门,都不离此八法。八风又名(八法)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因此八法常为世人所爱憎,而且又能煽动人心,所以叫做八风。
※(利、衰、毁、誉、苦、乐、称、讥、就是中国典故里的八风。)想一想:丢了笔财,让我心疼了吗?他人的责怪,让我心情顽劣气愤了吗?朋友的赞美,让我感觉特别愉快了吗?病痛违心之事,让我情绪低落到极点了吗?受到委屈,觉得抑郁难消,或抱怨不平了吗?别让自己被八风吹动了?
十五、舍利弗言:‘云何焰摩迦!色 [1]为常耶?为非常耶?'答言:‘无常。'复问:‘若无常者,是苦不?'答言:‘是苦。'复问:‘色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多闻圣弟子,宁于中见我、异我、相在不?'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复问:‘色是如来耶?受、想、行、识是如来耶?异色有如来耶?异受、想、行、识有如来耶?色中有如来耶?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如来中有色耶?如来中有受、想、行、识耶?'焰摩迦比丘答言:‘不也,尊者舍利弗!'(杂.一0六)
[1]色: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详见第24页色条。
※人们想捕抓生命中存在某种不会被改变的本质是‘真我',亦在五蕴中寻找这个本质,是盲茫迷失且不如法的。
十六、云何见色是我?得地一切入处正受观已,作是念:地即是我,我即是地,我及地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水、火、风、青、黄、赤、白,一切入处正受 [1]已,作是念:色即是我,我即是色,唯一无二,不异不别。如是,于一切入处,一一计我,是名色即是我。
云何见色异我?若彼见受是我,见受是我已,见色(想、行、识)是我所,是名色异我。
云何见我中色?谓见受是我,色(想、行、识)在我中,是名我中色。
云何见色中我?谓见受即是我,于色(想、行、识)中住,入于色,周遍其四体,是名色中我。(杂.一一一)
[1]正受: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与三昧相应的禅定,叫做正受。
※何以说色不是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中,去寻找我,而把色,成是我所拥有的。何以说色是含在我中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把色,也当成是我的一部份。为什么会说色中有我呢?那是在色以外,如受、想、行、识等,去寻找我,而以为,这是安住在色当中的。
十七、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1)住于净戒。
(2)少欲、少事、少务。
(3)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4)初夜、后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5)空闲林中,离诸愤闹。(杂.八一三)
※安那般那,译为出入息,是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呼吸的修行方法,其目的,可锻炼自己的专注能力。专注能力强,才能进一步培养正确敏锐的修行。生活忙碌、意欲纷飞群体、杂沓、逸游,对修行不利。
十八、(1)当亲近善知识,(2)当闻法,(3)当知法,(4)当法法相明。此四法,多饶益人。(增.二一六)
十九、流者,谓八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1)亲近善男子,(2)听正法,(3)内正思惟,(4)法、次法向。
入流者成就四法:谓(1)于佛不坏净,(2)于法不坏净,(3)于僧不坏净,(4)圣戒成就。(杂.八六七)
※当珍惜亲近善知识的引导,多思惟法,一步步的实践法。
二十、犹如有人自己没溺,复欲渡人者,终无此理。己未灭度,欲使他人灭度者,此事不然。(增.四二六)
※要影响周遭的人,入于正法,当从自己合乎正法做起吧!
二十一、虽诵千章,不义何益?不如一句,闻可得道。
虽诵千言,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可得道。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已忍者上。(增.二七五)
※广学多闻的目的,重在改造自己,净化自己,并不是作学问的堆叠。
二十二、犹如有人身被毒箭,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
世有常,我不一向说此,何以故,我不一向说此?此非义相应,非法相应,非梵行本,不趣 [1]智、不趣觉、不趣涅槃,是故我不一向说此。
何等法我一向说耶?此义我一向说:苦、苦集、苦灭、苦灭道迹,我一向说。以何等故,我一向说此?此是义相应、是法相 [2]应、是梵行本,趣智、趣觉、趣涅槃。(中.二二一)(箭喻经)
[1]趣:趣向的意思,众生受报,皆由因趣果,故六道又名六趣。‘趣寂'谓二乘人趣向于寂灭的涅槃。
[2]法相:诸法显现于外各别不同的相。
※到弄清楚,那只伤人毒箭的来历,才肯拔箭面对伤势,接受医治,恐怕早已病入膏肓了!修行者,切莫将生命,浪费在寻求与自、他身心净化无关的领域里。
二十三、有四大广演之义:所谓1契经 [1]、2律、3阿毗昙(论法)、4戒。(增.二四九)
[1]契经:契合众生的根机而且契合真理的经文,即佛经。‘契机'是契合众生的根机。‘契理'指契合真理。
※这是《阿含经》中,判断是否合乎佛法的基本态度。四大标准中,没有‘人'的因素。
二十四、人身难得,唯当行法、行义、行福,于佛法教,专精方便。(杂.一一三0)
※这是佛陀肯定‘人道难得',与波斯匿王间的问答。人身难得,可别虚混岁月,让这辈子白走一遭啊!
二十五、当知:三十三天著于五欲,彼以人间为善趣;于如来法得出家为善利,而得三达。所以然者: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增.三00)
二十六、尊者阿难答曰:我等不依于人,而依于法。(中.一四五)(瞿默目揵连经)
※‘依法不依人',这是以真理为先的理性态度。
二十七、阿难!汝谓佛灭度 [1]后,无复覆护,失所持耶?勿造斯观!我成佛来所说经、戒,即是汝护,是汝所持。
[1]灭度:即涅槃。灭是灭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度是度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参见第32页灭条、第146页寂灭条。
※这是佛陀入灭前,所留下来的最后教诫。佛陀所说的经、戒,是修行者应当铭记在心常当拥护奉持,并常反省检讨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