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菁华节录:伍、四谛四念处
阿含经菁华节录:伍、四谛四念处
一、一切法 [3]皆四圣谛所摄,来入四圣谛中,谓四圣谛于一切法最为第一。犹如诸畜之迹[4],象迹为第一。(中.三0)(象迹喻经)
[1]四谛:又名四圣谛、四真谛,或四谛法,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人生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和贪欲嗔恚等烦恼的掀动,而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因涅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道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道有多种,主要是指修习八正道。此四圣谛括尽了世出世间的两重因果,集是因,苦是果,是迷界的因果;道是因,灭是果,是悟界的因果。兹列表说明如下:
┌苦 谛(迷的果,即苦果)┐
四│ ├世间的因果
├集 谛(迷的因,即苦因)┘
圣│
├灭 谛(悟的果,即乐果)┐
谛│ ├出世间的因果
└道 谛(悟的因,即乐因)┘
[2]四念处:又名四念住,即身、受、心、法念处。详见第78页四念处条。
[3]一切法:一切道理或一切事物的意思。智度论说:‘一切法略说有三种:一者有为法,二者无为法,三者不可说法。此三已摄一切法。'详见第30页一切诸法条。
[4]迹:脚印。
二、有四法 [1]成就,名曰大医王者: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发动。
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 [2],疗众生病亦复如是:谓苦圣谛如实知,苦集圣谛如实知,苦灭圣谛如实知,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杂.三八八)
[1]四法:1.指法宝中的四法,即教法、理法、行法、果法。教是佛所说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诠的义理;行是依理而起修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证的觉果。2.指菩萨修行的四法,即不舍菩提心、不舍善知识、不舍堪忍爱乐、不舍阿练若。3.指信、解、行、证。
[2]四德:指大乘大般涅槃所具有的四种德,即常、乐、我、净。常者,涅槃之体,恒常不变,没有生灭;乐者,涅槃之体,永远寂灭、安闲、受用、无丝毫的烦恼;我者,涅槃之体,得大自在,没有丝毫的束缚;净者,涅槃之体,解脱一切的垢染,非常清净。
三、世尊告五比丘:有此四谛,云何为四?苦谛:生、老、病、死、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所欲不得,即五盛阴 [1]苦。
苦集谛:所谓受爱之分,集之不倦,意常贪著。
苦尽谛:能使彼爱灭尽无余,亦不更生,是谓苦尽谛。
苦出要谛:所谓贤圣八品(正)道 [2]。
是谓名为四谛之法。然复,此四谛者,眼生、智生、明生、觉生、光生、慧生。复次,四谛者,实、定、不虚不妄,终不有异。此四谛,如实不知者,则不成无上正真等正觉 [3]。(增.二0九)
[1]五阴盛苦:五阴是色、受、想、行、识,为构成人身的五种要素,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由这五种要素组成的人身而来,所以说是五阴盛苦,为八苦之一。‘五阴'是五蕴的旧译,阴是障蔽的意思,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详见第11页五蕴条。‘五阴魔'五阴是色、受、想、行、识,因此五者与烦恼,都是迷惑人的,所以叫做魔。
[2]八正道:又名八圣道,即八条圣者的道法。详见第124页八圣道条。
[3]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新译,意思是宇宙间至高无上真正平等普遍的觉悟,亦即究竟圆满的佛果。
四、有一道净众生,度忧畏,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 [1],谓四念处[2]。
过去、未来、现在如来、羸无所著、等正觉,亦断五盖 [3]、心秽、慧羸,立心正住于四念处,修七觉支[4],得觉无上正尽之觉[5]。云何为四?
[1]正法:真理的道法。详见第106页正法条。
[2]四念处:参见第78页四念处条。
[3]五盖:参见第109页五盖条。
[4]七觉支:参见第119页七觉支条。
[5]正尽之觉:彻底的解脱、觉悟。
(一)观 [1]身如身念处: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皆正知之。
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犹木工师,彼持墨绳,用絣于木 [2],则以利斧斫治[3]令直。
齿齿相著,舌逼上齶,以心治心,治断灭止,犹二力捉一羸人,处处旋捉,自在打锻。
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知念出息。入息长即知入息长,出息长即知出息长,入息短即知入息短,出息短即知出息短。觉一切身息入,觉一切身息出。觉止身行息入,觉止口行息出。
离生喜乐;定生喜乐;无喜生乐,渍身润泽,无处不遍。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遍。
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忆所念,修光明心,心终不为闇之所覆。
善受观相,善忆所念;从头至足,观见种种不净充满:我此身中有发、毛、爪、齿、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粪、脑、及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犹如器盛若干种子,有目之士,悉见分明,谓稻、粟种、蔓菁 [4]、芥子[5]。观身诸界:我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观彼死尸,鸟啄狼食,火烧埋地,悉腐烂坏,骨销在地,骨节解散,见已自比:今我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不得离。如是,观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观身如身。
[1]观:以正慧观察事理的意思。‘观心'指观察自己的心性。‘观行'1.先观事理,然后起行。2.观心的修行方法。‘观法'是观念真理的方法。‘观空'谓观察诸法体空的道理。
[2]用絣于木:用绳墨测量木头是否平直。絣,线绳,音并。
[3]利斧斫治:以锋利的刀斧砍去木头不直的部分。斫,砍,音浊。
[4]蔓菁:植物名,又称芜菁。
[5]芥子:芥菜的种子,颗粒很小。
(二)观觉(受)如觉(受)念处:
觉乐觉时,便知觉乐觉、觉苦觉时,便知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便知不苦不乐觉。
觉乐身、苦身、不苦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不乐欲;乐无欲觉、苦无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便知觉不苦不乐无欲觉。
如是,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观觉如觉。
(三)观心如心念处:
有欲心知有欲心如真,无欲心知无欲心如真;有恚、无恚;有痴、无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不解脱心知不解脱心如真,有解脱心知解脱心如真。
如是,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有知有见,有明有达,是谓观心如心。
(四)观法如法念处:
眼缘色生内结,内实有结知内有结如真,内实无结知内无结如真。
若未生内结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内结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耳、鼻、舌、身、意。是谓观法如法,谓六内处。内实有欲知内有欲如真,内实无欲知无欲如真,若未生欲而生者知如真,若已生欲灭不复生者知如真,如是,嗔恚、睡眠、掉悔、疑。是谓观法如法,谓五盖也。
内实有念觉支知有念觉支如真,内实无念觉支知无念觉支如真,如是,择法、精进、喜、息、定、舍。是谓观法如法,谓七觉支。
若有少少须臾顷,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暮必得升进。彼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中.九八)(念处经)
五、云何为正身自重,一其心念,不顾声、色,摄 [1]持一切心法[2],住身念处?如是,身身观念住,精勤方便,调伏[3]世间贪忧;受;心;法法观念住,亦复如是。
专心正念,护持油钵,自心随护,未曾至方。(杂.六三七)
[1]摄:指摄心,收摄散乱的心意。‘摄受'又叫做摄取,就是佛以慈悲心去摄取众生。
[2]心法:1.经典以外所传授的佛法。2.一切诸法,分为色法和心法二种,色法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心法是指一切无形的精神。
[3]调伏:调理制伏。
※在美色与歌舞表演的热闹场合里,一个杀手,从背后拿刀押著,要求捧著一碗满满的油,走过这个人群。其间,只要稍有一点点油,从碗溢出,就会立即被杀而没命。在这种情形下,被胁迫的人,定非常专心一意的注意著碗,谨慎著走路,不再会被热闹的歌舞表演所吸引,而左顾右盼,分心失神了。佛陀举此例,说明四念处的修习,必须下定决心,让自己的心念,能专注观察,不要受外界声色的干扰。
六、云何修安那般那念,四念处满足?
如是,圣弟子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若长、若短;一切身行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出息念时,如出息念学;身行休息入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入息念学,身行休息出息念时,如身行休息出息念学。圣弟子尔时,【身身观念住】,异于身者,彼亦如是随身比思惟。
若有时,圣弟子喜觉知;乐觉知;心行觉知;心行息觉知入息念时,如心行息觉知入息念学,心行息觉知出息念时,如心行息觉知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受受观念住】,若复异受者,彼亦随受比思惟。有时,圣弟子心觉知;心悦;心定;心解脱觉知入息念时,如入息念学,心解脱出息念时,如心解脱觉知出息念学。是圣弟子尔时,【心心观念住】,若有异心者,彼亦随心比思惟。
若圣弟子有时观无常;断 [1];无欲;灭。是圣弟子尔时,【法法观念住】,异于法者,亦随法比思惟。(杂.八二二)
[1]断:指断结、断烦恼。结就是烦恼的别名。‘断智'是断烦恼之智。‘断灭'指人死之后不复再生的邪见。‘断惑':断除一切贪嗔痴等烦恼。‘断惑证真'谓断除一切贪嗔痴等的烦恼,才能证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安那般那,即出入息。
七、何等为四念处集,四念处没 [1]?
食集则身集,食灭则身没。触集则受集,触灭则受没。名、色集则心集,名、色灭则心没。忆念集则法集,忆念灭则法没。随集、灭法,观身、受、心、法住,则无所依住,于诸世间则无所取。(杂.六二三)
[1]四念处‘没':息灭,没,音末。
※于‘身、受、心、法'四念处的专注观察时,若结合缘起法,观察、思惟将会发现,它们都没有一个永恒的依在处。
八、尊者阿那律语比丘言:若比丘诸漏已尽,所作已作,舍离重担,离诸有结 [1],正智心善解脱,彼亦修四念处也。所以者何?不得者得,不证者证,为现法乐住故。(杂.五四二)
[1]有结:有是说有生死的果报,结是烦恼的别名。
※解脱的圣者,亦修四念处。
九、当作自洲而自依,当作法洲而法依,当作不异洲、不异依。云何自洲以自依?法洲以法依?不异洲、不异依?
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调伏世间贪忧;如是,外身;内外身;受;心;法法观念处,亦如是说。(杂.六五二)
※正法依是佛的尊号,因佛能以正法向众生宣说,为正法之所依。舍利弗的去世阿难很伤心。佛陀以这段经文教导阿难。走在修行的路上,只能依靠自己对法的把握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它(异),可以作为依靠的。‘四念处'的修习,即是这个可作为依靠的法。
十、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圣谛。何等为四?谓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若比丘于苦圣谛已知、已解,于苦集圣谛已知、已断,于苦灭圣谛已知、已证,于苦灭道迹圣谛已知、已修,如是比丘则断爱欲,转去诸结,于慢无间等究竟苦边。(杂·三八二(三八三))
十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曰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当来更不动发。云何名良医善知病?谓良医善知如是如是种种病,是名良医善知病。云何良医善知病源?谓良医善知此病因风起、癖 [1]阴起、涎唾起、众冷起、因现事起、时节起,是名良医善知病源。云何良医善知病对治?谓良医善知种种病,应涂药、应吐、应下、应灌鼻、应熏、应取汗,如是比种种对治,是名良医善知对治。云何良医善知治病已,于未来世永不动发?谓良医善治种种病,令究竟除,于未来世永不复起,是名良医善知治病,更不动发。如来、应、等正觉为大医王,成就四德,疗众生病,亦复如是。云何为四?谓如来知此是苦圣谛如实知、此是苦集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圣谛如实知、此是苦灭道迹圣谛如实知。诸比丘!彼世间良医于生根本对治不如实知,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不如实知[2]。如来、应、等、正觉[3]为大医王,于生根本知对治如实知,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根本对治如实知,是故如来、应、等正觉名大医王。(杂·三八八(三八九))
[1]‘癖'阴:癖,嗜好,音庇。
[2]如实知:见第30页如实知条。
[3]如来、应、等正觉:见第199页如来十号条。
十二、去离贪欲,无复恶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于觉、观,内喜、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第二禅。除喜入舍,自知身乐,贤圣所求,护念一心,入第三禅。乐尽苦尽,忧、喜先灭,不苦不乐,护念清净,入第四禅。(长·十七)
※四禅天:色界诸天分为四禅,即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一、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即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此三天已不须段食,故无鼻舌二识,惟有乐受,与眼耳身三受相应,喜受与意识相应。二、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即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此三天无前五识,仅有意识,因之惟有喜舍二受,与意识相应。三、安稳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即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此三天识受皆与二禅略同,但意识怡悦之相,较为净妙。四、前五识俱无,亦无喜受,仅有舍受,与意识相应,名为四禅,即无云、福生、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根据大涅槃经说,初禅天人,因他们心中有粗细的思想,所以外面有火灾;二禅天人,他们对于禅定,生喜乐心,所以外面有水灾;三禅天人,他们呼吸粗重,所以外面有风灾;惟独第四禅,所有内外过患,一切均无,所以诸灾不能到达那里。‘四禅定'是四种修之可以生到色界四禅天的禅定。‘四禅八定'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的四禅与无色界的四无色定。
十三、佛告阿难:‘初禅正受 [1]时,言语寂灭[2];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
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 [3]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杂·四七三(四七四))
[1]正受:想心都息,缘虑并亡,与三昧相应的禅定,叫做正受。‘正思惟'指正确的思考,亦即思考四谛的道理,以引发正当的欲念,明了世出世间的因果,断集证灭,离苦得乐,是八正道之一。
[2]寂灭:涅槃。‘寂'又叫做灭,涅槃的别名‘寂念'是寂静的念虑,即禅定。‘寂常'无烦恼叫做寂,无生灭叫做常,寂常就是涅槃的道理。‘寂种'谓欢喜涅槃寂灭的种性,如声闻缘觉乘之行人是。‘寂静'是脱离一切之烦恼叫做寂,杜绝一切之苦患叫做静,寂静即涅槃的道理。‘寂然'指寂静无事的状态。‘寂然界'是二乘人所证得的涅槃境界。
[3]止:定的意思,禅定的别名。参见第113页止条。
十四、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莫习强良禅,如强良马,系槽枥 [1]上,彼马不念:我所应作、所不应作,但念榖草。如是,丈夫于贪欲缠多所修习故,彼以贪欲心思惟,于出离道不如实知,心常驰骋,随贪欲缠而求正受;嗔恚、睡眠、掉悔、疑多修习故,于出离道不如实知,以疑盖心思惟,以求正受。诜陀!若真生马系槽枥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驾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嗔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嗔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杂·九一八(九二六))
[1]‘槽枥':养马的器具。
十五、上座答言:‘尊者阿难!断一切行,是名断界;断除爱欲,是无欲界;一切行灭 [1],是名灭界。'(杂·四六三(四六四))
[1]灭:1.梵语涅槃,华译为灭,因涅槃之体,无为寂灭,故名。2.指四谛中的灭谛。3.即戒行,因戒行能灭除诸恶。
十六、彼云何名为空三昧 [1]?所谓空者,观一切诸法,皆悉空虚,是谓名为空三昧。彼云何名为无想三昧?所谓无想者,于一切诸法,都无想念,亦不可见,是谓名为无想三昧。云何名为无愿三昧?所谓无愿者,于一切诸法,亦不愿求,是谓名为无愿三昧。如是,比丘!不得此三三昧,久在生死,不能自觉寤。如是,诸比丘!当求方便,得此三三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增·二一四)
[1]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华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三昧印'即入定印。‘三昧耶'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