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普巴扎西活佛:关于信心护持及是非抉择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30日
来源:   作者:普巴扎西活佛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普巴扎西活佛:关于信心护持及是非抉择

 

  作为凡夫,有时候难免站在自己个人的立场上,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最真诚的,如此便无法顾及周全,导致很多伤心的事。

  比如说,在某寺某位导师身边,各式各样的弟子很多,常常都只站在各人立场之中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办上师事业,如此行持往往是很片面的,会导致许多令上师烦恼之事。需要知道的是,一位导师所要从事之事业并不是单调片面的,而是需要顾全大局。比如很多高僧大德会倡导修庙建塔、大规模放生、举行大型法会等,如上善法功德的确不可思议,这也是诸佛菩萨针对不同根基众生慈悲示现的不同方便。但是需要知道的是,不同导师的示现可能是不一样的,有些弟子可能不太了解我的心念和方式的缘故,所以有时候也勉为其难……

  很多年前,曾经有位居士给我写信,让我如何如何处理当时在高原的某位居士。也许,他是站在以信心护持我的立场,但是细致观待:任何一位导师或者出家众必然有自己的主见,不可能跟顺任何人的是非言语漂泊。若导师被凡夫的是非而左右,则会成为导师事业最大的障碍。一位导师可以倾听不同的意见,但是自己必须有主张,否则不能成办大局,而形成偏袒。只要这位导师自己的主见不倒,那么,什么是非也不会有成功的时候。

  很多人都说对导师有信心,故常常站在自己信心的立场之上去护持上师。但是需要知道的是,当自己把自己看成最圆满的时候,看待他人就会形成不平等的现象。

  世上很多很多众生都口称自己是凡夫,一切众生是佛。但是实际当中永久站在圣者的立场之中,觉得自己是佛,他人是凡夫。这种行为会导致成自己的说法永久站在上风,控制一切达到自己的标准。即便面对导师,口中仍然会说上师是最高的,可是行为中永远站在导师之上,认为上师做法不对,所做的一切都要以我为标准。如此说明什么?就说明你所说的信心已经不存在了!说是信心,已经没有信心了!

  凡夫就是如此,永久会站在上师和道友之上的立场上看待一切。所以,我们天天强调提高信心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看能否把自己放在导师下面一点?放在下面一点的话就会觉得,自己的言行可能是不圆满的。

  有时候,即便是一些事实,但是由于自己智慧不够的原因,终究还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观待一切,这样就很难体现出信心。比如,我等大恩根本上师喇嘛仁波切经常讲安藏竹根玛的公案。当弟子们看到安藏竹根玛尊者手里拿的是破鞋的时候,如果弟子们有信心,即使看不到雪狮,也应该观待是自己的过失而想到:实际当中可能是雪狮,只是自己业力沉重,看不到雪狮,导师说的永远是对的。能有这一心念说明还是在有意调伏,虽然没有很高的智慧,但是已经把导师奉在上面,自己放在下面了,这样就充分体现出信心。

  信心是不具备智慧的人对有智慧的人的一种敬仰。如果不能这样调伏,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他人,就说明是把自己放在导师和道友的上方,这样的显现可多得不得了!真正想到自己是凡夫,而以凡夫做事情的人太少了,少得可不得了。

  如果说世界上真有魔鬼的话,除了挑拨是非而导致众生烦恼的人,再也找不到第二个魔鬼了。有弟子问我:“上师,讲是非算犯誓言戒吗?”当然,此外还有什么誓言戒?有些地方,每天都听说哪位弟子与哪位弟子不好。我就对这些地方的弟子说:我讲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调伏你们自己的心,是非的话能不能少一点?若没有的话,就说明法并没有融入你们的自相续成为清净自心的力量。结果是我付出很大的代价,最终对你们没有丝毫之利益。那我继续讲法还有什么意义?

  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所以性格比较急躁的弟子,尽量多闭门静修,少置身是非烦恼之地。因为不论对谁,言语太多时都是起现贪嗔痴而犯戒的预兆。

  需要了知,若儿女做出太多是非之事,父母内心当中的烦恼会很重,这决定会导致父母身体不健康。导师与弟子也是类似一种心态。一位导师身上很多很多病是否因为弟子犯戒而导致我并不知道,但是用世俗的话说,导师与弟子之间是有师徒感情的,这种感情和陌生人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这时候如果出现是非纷扰,就好像希望突然破灭了一般,心中绝对会有一些不安,这种不安就称为烦恼。所以,作为一个佛教徒,不能制造是非、传播是非,应该远离是非。

  导师与弟子、道友与道友就像一家人一样。我们常说小康之家,所谓的小康之家就在于内在的和谐之上。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导师与弟子之间还是道友与道友之间,如果心全都连贯到一起,就像一瓶水倒入另一瓶水中一样,这样的生活才是最自在的,这样的道场才是最和谐的。

-----------------------------------------------------------------------------------------------------------------

更多普巴扎西活佛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